這是一本收集「幻覺」的書,翻開書,你可以隨著SigurRos的音樂看見一個孩子的想像山林;隨著陳以軒的攝影作品停留在「在中間」的場景;你可以跟我們一起認真地做幾場小夢。
全新改版封面,由Happ Design獨家設計雙變幻影封面,每本以手工縫製裝訂,限量200本,於封底標注每本版次。
「船的工作室」以藝術無所不在的思考模式,創辦《船的創作誌》,將人類的五個感官知覺作為靈感來源。本期「幻覺號」為特別刊,繼觸覺、嗅覺、聽覺號之後,想認真地做場小夢,真誠地對待五感以外那個誘人的「幻覺」,同時也試圖揭開那些幻象底下所存在的真實。
作者簡介:
李依樺
紐約大學藝術創作美術碩士,著有攝影詩集《短對話》。旅居紐約五年,曾任蔡國強工作室專案經理,現任職於台北國際藝術村及寶藏巖國際藝術村,並從事藝術創作、評論和展演策劃等工作。
洪湘茹
畢業於師大美術系和Parsons設計與科技研究所。旅居紐約四年半。曾任紐約eyeball設計公司藝術指導。2012年回台從事設計和藝術創作,現任職於JL Design。
譯者簡介:
詹淳惠
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英文文學研究所。
做過實習老師、家教、國際業務、產品經理,繞了一圈之後才在文學中找到自己。台北的小孩,喜歡旅行,夢想是環遊世界,總是企圖在旅行中,貼近當地人的生活。
作者序
不知不覺,我們已經來到小時候所期盼的未來,也就是現在,三十歲出頭,很多夢想還沒有實現便遺忘,或者是說,變質了。那些做過的夢,紮實地畫在小時候的筆記本上,比如說,長大後要在台北買一棟房子,好跟家人一人分住一層的理想;二十五歲便結婚生子,然後從事可以到處出差旅行的藝術工作等等,現在一一翻開檢視,都覺得是彼此矛盾的天真妄想,內心已不似從前單純,外在環境也早已發展得容不下舊時夢想的可能。
搬回台灣定居已屆兩年,偶爾回想起曾經一同在紐約追逐的幻夢,那些熟悉的異鄉情境,如今已遙遠卻深刻依舊,只是我們已逐漸分辨不清那橫越太平洋和許多陸地之後的紐約,那段過往的美麗日子裡,我們真實說過了哪些話?哪些又只是曾經做過的夢?
有人說現實只是一種非常持久的幻覺,莊周夢蝶。我們所處的環境給與的感官刺激,不一定和這種感覺有直接關係,即使大環境怎麼殘酷與骯髒,透過幻覺,一切還是可以很美好。它是內心渴望的投射,也可以說是自己一廂情願的想像。那些大肆開發卻住不起的豪華建案、看似進步卻使得環境倒退的社會、充滿人工與化學毒素的美食……每天每天,這個世界都在製造許多泡沫般的夢,建築著美好卻虛假的海市蜃樓。
《船的創作誌》繼觸覺、嗅覺、聽覺號之後,想認真地做一場小夢,真誠地對待五感以外那個誘人的「幻覺」,同時也試圖揭開那些幻象底下所存在的真實。
不知不覺,我們已經來到小時候所期盼的未來,也就是現在,三十歲出頭,很多夢想還沒有實現便遺忘,或者是說,變質了。那些做過的夢,紮實地畫在小時候的筆記本上,比如說,長大後要在台北買一棟房子,好跟家人一人分住一層的理想;二十五歲便結婚生子,然後從事可以到處出差旅行的藝術工作等等,現在一一翻開檢視,都覺得是彼此矛盾的天真妄想,內心已不似從前單純,外在環境也早已發展得容不下舊時夢想的可能。
搬回台灣定居已屆兩年,偶爾回想起曾經一同在紐約追逐的幻夢,那些熟悉的異鄉情境,如今已遙遠卻深刻依舊,只是我們已逐漸分...
目錄
1. 前言—美麗的幻象 /洪湘茹,李依樺
2. 複合媒材—拿斧頭的男人 /莉麗安娜•波特
3. 攝影—遍尋無處 /陳以軒
4. 文字—薩烏達德遺事 /黃小米
5. 影像裝置—自然移植 /王蕾瑩
6. 影片—失去自然的警訊 /比約恩•夫洛基,洪湘茹
7. 徵件—還是蜃樓 /王波頓,劉濤
8. 訪談—美好計畫 /李依樺
1. 前言—美麗的幻象 /洪湘茹,李依樺
2. 複合媒材—拿斧頭的男人 /莉麗安娜•波特
3. 攝影—遍尋無處 /陳以軒
4. 文字—薩烏達德遺事 /黃小米
5. 影像裝置—自然移植 /王蕾瑩
6. 影片—失去自然的警訊 /比約恩•夫洛基,洪湘茹
7. 徵件—還是蜃樓 /王波頓,劉濤
8. 訪談—美好計畫 /李依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