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打通胃經,一生皆有福報
生病了,要「三分治,七分養」,這裡養的是胃氣,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中醫養脾胃講究慢慢調理,而在各種調理脾胃的方法中,以打通胃經最為簡單易行且效果卓著。胃經是十二經脈中的一條,全稱為足陽明胃經。胃經是人體經絡中分支最多的一條經絡,從頭到腳,在我們身體的正面,它的運行路線也比較複雜。為什麼我們管它叫胃經呢?因為它內屬於胃腑,能夠調動胃腑功能。因此,談及保養脾胃,必談胃經。
1.養好胃經,無病身輕
經常按摩胃經對疏通胃經有很好的效果。應對照胃經的經絡圖,從鎖骨下,順著兩乳,過腹部,到兩腿的正面,一直敲打到腳踝處。按摩胃經時可稍稍用力,這樣效果更好。
胃經全稱為足陽明胃經。中醫認為,胃經主管脾胃的功能,主管人體氣血的生化,因此要保養好脾胃,應多利用胃經。
足陽明胃經是一條多氣多血的經脈,脈絡人體的五臟六腑,供輸全身營養。一旦氣血不足,胃經不暢,最明顯的表現是面色發黃,口唇蒼白,而且精力不足,甚至頭髮乾枯、容易脫落。《素問‧上古天真論》中指出,女子「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髮始墮」。也就是說,女人一旦過了35歲後,胃經開始衰敗。其中,胃經有一部分經過臉部,因此臉上的皮膚就不再光滑,而且經絡所過的地方會出現色斑、青春痘;乳房也會變小萎縮,腰腹部的脂肪囤積,卵巢和子宮功能下降,稍微幹點活就感覺腰酸背痛。
其他的表現有胃火大、多食易饑,或晨起前額頭疼痛,早上不愛起床,食慾不佳,甚至出現胃及十二指腸潰瘍。除此之外,胃經還影響著自己循行的其他部位,如胸部、腹部、腿部以及腳部。如果一個人胃疼,這很可能是胃經出問題了,但是膝蓋疼也有可能是胃經的問題,甚至腳疼也可能是胃經的問題……
如果有上面這些情況發生,我們判斷可能是胃經出問題了。這時最好的辦法就是及時按摩胃經或者按揉胃經上的重要穴位。按摩胃經以及胃經上的要穴,一方面可以充實胃經的經氣,使它和相關臟腑的氣血充盛,這樣可以發揮臟腑的功能,就不容易被疾病侵犯;另一方面還可以從中間切斷胃病發展的通路,在胃病萌芽階段將其消滅。
前面我講過,現代人一定要吃早餐,而且最好在辰時(7~9點)吃。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體氣血在辰時流注到胃經裡,此時胃經氣血最旺,是胃最活躍的時間,這時吃早餐最容易消化,而且還不容易發胖。
平時如何養護胃經呢?經常按摩胃經對疏通胃經有很好的效果。應對照胃經的經絡圖,從鎖骨下,順著兩乳,過腹部,到兩腿的正面,一直敲打到腳踝處。按摩胃經時可稍稍用力,這樣效果更好。
第4章 打通脾經,讓生命之樹常青
脾經全稱為足太陰脾經,它起於足的大趾內側端,沿著內側往上走,過了內踝,沿小腿內側正中線,到達內踝上8寸處,交出肝經之前,過膝蓋骨,沿大腿內側前緣,進入腹部,屬於脾,絡於胃,向上穿過橫膈,沿食道兩旁,連著舌頭。它有一個分支注入了心,交於手少陰心經。如果一個人的脾經出現了問題,全身的氣血就會運化失調,因為脾主運化,運化不上去,身體得不到營養就會大受影響。脾又是後天之本,因此脾胃出現問題了我們可以從脾經上尋求辦法來解決。
1.脾胃的問題脾經可解
脾經容易出現的問題可以從脾經去治,可以多按摩脾經上的幾個重點穴位,如太白穴、三陰交穴、陰陵泉穴、血海穴、公孫穴等。
脾是五臟五行之氣的中和力量,有「中土」之稱——蘊含生機,化育萬物,也是我們身體後天能量的根本,飲食水穀營養生化的源頭。
《靈樞‧經脈》指出,脾之病「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身體皆重。」就是說,如果一個人的脾經有了問題,就會出現舌根強直、吃東西嘔吐、胃痛、腹脹、時有噯氣等症狀;在排大便或放屁後,就會感到脘腹輕快舒服,就好像病痊癒了一樣。此外,還會出現全身上下均感沉重等病象。所以我們要養好脾胃,要經常按摩這條經脈。
脾經主管著身體的營養的運化和血的運行,不可不通。上面我們說的脾經容易出現的問題可以從脾經去治,可以多按摩脾經上的幾個重點穴位,如太白穴、三陰交穴、陰陵泉穴、血海穴、公孫穴等。一般來說,消化系統疾病可以多按摩脾經,女性朋友月經的問題也可通過堅持按摩脾經來解決。
要養好脾經還要少傷肝。肝火旺的人一定要戒除生活中不良習慣,平時要少生氣,生氣會直接損傷我們的脾胃。還要做到少喝酒、少吸煙、少吃西藥,可以說少傷肝就是間接地補脾了。
有人可能會問了,少傷肝和養好脾經有什麼關係呢?前面我提到很多次了,我們的肝膽是屬木的,脾胃是屬土的,而木克土,肝膽過旺就會傷及脾胃。我們的脾胃是負責吸收運化營養的,脾胃虛了營養自然就難以上去了,身體就會虛了。
現代人經常是只吃菜不吃飯,或僅吃蔬菜、水果,這都是遠遠不夠的,飲食要均衡,才能保健康。要養護好脾,我們還應該少吃或不吃含糖分過高或過於辛辣的食物。含糖過高的食物如蛋糕、霜淇淋、可樂、汽水、香瓜、哈密瓜等;過於辛辣的食物包括烈性酒、辣椒、花椒、胡椒等。對於脾虛的人來說,平時還要多進行運動,但不宜過於激烈,以散步為佳。
第5章 若要脾胃健,天天來鍛鍊
生命在於運動,可是現代人太缺乏運動了。缺乏運動使得我們的脾胃呆滯,運化失司,水穀精微失於輸布。水穀精微等不能供於全身,怎麼能有一個好身體呢?而適度的運動有益於脾胃。正如名醫華佗指出:「動搖則穀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
1.日常養脾胃應該多動動腳趾
對脾胃虛弱的人來說,經常活動活動腳趾及腳部可以起到很好的健脾養胃作用。
看著身邊那些忙碌的朋友們,他們不是過於缺乏運動,就是飲食不規律,精神壓力過大,很多人的脾胃功能因此而衰敗了,經常會出現一些消化系統的毛病。如果實在是太忙沒時間運動,就多活動活動腳趾頭吧!對脾胃虛弱的人來說,經常活動活動腳趾及腳部可以起到很好的健脾養胃作用。
圖下小文:實在是太忙沒時間運動,就多活動活動腳趾頭吧!
有人可能會提出疑問:動動腳趾就能養脾胃?這是不是太簡單了?能有效嗎?
中醫認為,人體的五臟六腑在腳上都有相對應的穴位。從經絡看,脾經是起於足的拇指內側端,沿著內側往上走的;而胃經經過腳的第2趾和第3趾之間。因此,經常活動腳趾,無疑是在變相按摩脾胃二經。脾胃二經順暢了,脾胃的功能自然也就變好了。
一個人的腸胃功能好不好,我們還可以從腳趾的狀態上看出來。如果你的胃腸功能比較好,第2、第3腳趾往往粗壯而有彈性,站立時抓地牢固;如果你的胃腸功能比較差,這兩個腳趾乾癟而沒有彈性,往往也站不穩。
我們如何運動腳趾呢?如果平時工作忙,可在上班時,邊工作邊用腳趾抓地、抓鞋底。這樣工作和運動兩不耽誤。抓的時候,兩隻腳可分別進行,或一同進行,每次抓5分鐘左右就可以了。
很多人晚上下班回家後,感覺很累,這時你可以在晚上睡覺前,先用熱水泡腳半小時,然後再用手按捏腳趾,時間最好控制在1分鐘左右。或者你可以洗腳時,在盆裡放一些橢圓形、大小適中的鵝卵石,這樣邊泡腳邊用腳趾抓石頭。
平時沒事的時候,也可以多按摩腳趾。按摩也講究方法,對於脾胃虛弱、經常拉肚子的人來說,可逆著腳趾的方向按摩;對於消化不良及有口臭、便祕的人,最好順著腳趾的方向按摩,這樣可清瀉胃火。
我們在活動腳趾的同時,還可以順手將小腿內側的脾經以及外側的胃經一併按摩了,這些都可以起到健脾養胃的作用。
其實,平時我們的散步、慢跑、騎自行車等運動也是在間接地活動腳趾。對於脾胃虛弱的人來說,剛開始進行運動時,最好以小強度運動為宜。如採用速度緩慢、全身放鬆的步行,可步行二公里左右,時間在每次半小時左右,可以很好的改善胃腸功能,對消除腹脹、噯氣,以及促進潰瘍癒合有很好的作用。我們老話說的「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其實也暗含了這層意思。養生也需要我們有「舉一反三」本事,沒事多琢磨琢磨如何多活動腳趾,讓我們的脾胃強壯起來,那便是對身體的最大恩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