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嚴肅的藝術研究,也沒有傳記文學的堂皇炫耀,這是一本充滿人文情味的女書家小傳,是作者多年浸淫於文藝圈、研究藝術、從事創作、與書家交流累積,一時靈感所至而自然水到渠成之作。
書中羅列三十二位女性書法家的創作歷程與心情故事,對照觀賞她們的書法作品,由中理解創作主體與藝術客體間的內外呼應,感受生命歷煉與藝術情志的交融,也窺見台灣書壇女性蓬勃活潑的風貌。
作者簡介:
施筱雲
字濤玉,任教於大學中文系,為盤石書會會員、中國標準草書學會常務理事、十秀雅集會員、台灣女書法家學會常務理事。著有《六朝山水詩畫美學研究》、《文心雕龍辨騷研究》、《硯田歲月-她們的翰墨心情》、《翰墨新情-施筱雲文墨創作集》、《圓山故事II》、《版畫在台灣》等等。
章節試閱
圖形文字的召喚──
王心怡完成了不可能的使命
書家及學者
一般來說,王心怡不是書法家,因為她不像其他書家,篆隸楷行草多體並能。
但,她的確是個書法家,她的圖形文字創作,亦文亦圖,內涵趣味均創意十足。
她原不是學者,在「商周圖形文字編」出版之前,她沒有赫赫的學術論文。
但,她以十年時間完成了這本工具書的編纂,開圖象文字、族徽資料彙整之先河,憑此她可以在學術殿堂占有一席之地。
走入圖形文字領域
王心怡會走入圖形文字研究這一領域,真乃不可思議。
童年在農村長大,她不愛一般兒童的玩意兒,喜歡畫畫的她總做一些別人覺得奇怪不認同的事,顯出不同常人的創意。成年後從事服裝設計,憑著一雙巧手,能剪能裁,撐起了家族成衣廠事業。但她從未忘情於繪畫,業餘抽空拜師習畫,而後學書,而後接觸到古文字,竟開啟了「一發不可收拾」的投入熱誠,研究、創作,而創造出前人未有的成績。
最初引發她對古文字興趣是因隨許意、周海山、高華山老師學習書畫時,偶而看到古文字,就感覺每個字都在訴說著遠古的故事,並強力地召喚她。於是翻閱註解中所提及的參考文獻,再一一追本溯源。最後追索到藝文出版社的「金文總集」,發現向來零星尋找的字全在書中,她興奮地說:「啊!原來你們都在這兒!」七萬元一套的書,毫不猶豫地買下。與甲骨文字同時期的商周早期金文,又稱圖形文字或「族徽」,它以生動活潑的造型,含蘊著更強烈的生命力,她再繼續追索,便走入了更古早的洪荒時期,就這樣,「一入江湖歲月催」,再回不了頭了。
圖形文字的追求,同時滿足了她愛書、愛畫以及好古「敏以求之」的欲望!
徬徨於十字路口
研究上古文字憑自學是相當困難的,沒有考據學、文字學、古文字學和人類學基礎,許多學術問題不易解決。王心怡到師大旁聽國內知名古文字學者許錟輝、季旭昇老師的課,大部分的人旁聽一兩個月就失蹤了,王心怡聽了很多年,文字學、甲骨文、金文的相關課程全聽完了,她仍在聽,一有問題即執經請益。
偶然的機會,又認識了來台參訪的大陸學者王寧教授,王寧見其字,驚為創舉,因為這些介乎文與圖的字,是否具文字形音義的完整質素,尚難認定,王心怡對此進行研究,是文字學新領域的開拓,王寧乃推薦她到北京深造,以更廣視野。
一個平凡的台灣女子,隻身飛到北京與一群在職教師、碩博士生共學,先後念了北京師範大學「漢字學高級研討班」、「藝術傳媒學院書法碩士研究生班」,知名學者和書法家啟功、趙誠、蘇士澍、裘錫圭、高明,以及台灣中研院謝清俊教授都成了她的老師,王寧教授還推荐秦永龍系主任特別指導她,她修遍了與古文字相關的所有課程。
經歷了完整學術訓練的洗禮,王心怡對這些圖形文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便以古漢字創作成謎語、小故事、文字畫等,讓「字中有畫、畫中有字」,並結合成語、吉祥語、詩詞、對聯等,進行古典現代化的趣味創作。後來又應「國家數位典藏通訊」月刊之邀,每一期寫一幅古文字書法刊於卷首,數年來無酬書寫,累積了相當成果。那些創作中有一望即知的圖形,但它是文字;有謎樣的文字,卻因圖象讓人找到了解答。原本枯澀的學術文字,經由王心怡的書法創意,變得更有情有味。
王心怡有了更大的夢想──要把商周金文族徽彚為一編。這是比創作還艱難的事!創作靠天分才情,做學問卻要靠嚴謹的功夫。何況,編此書她必須放下身邊的許多工作,賺錢這檔事兒就不能考慮了!投入了之後還不知成不成,學問,是搆不著邊的。
要為稻粱謀?抑或投身到一個搆不著邊的學海?王心怡彷徨在十字路口。
人因夢想而偉大
人生只來一遭,不能留下遺憾!幾經考慮,王心怡決定放下成衣事業,全力編書。
教授做研究有國家支付薪水,勞工做研究沒人付薪。可是當王心怡決心放棄成衣事業時,另一個可以讓她養家活口的機會來了──大潤發連鎖賣場牛仔褲OEM的成衣訂單請她做,這一做就是十年,這本書她也編了十年,她感恩地說:「這本書是大潤發養的。」更奇妙的是當她動念要收廠的時候,庫存貨一批批被其他商家接手,最後是零庫存狀況結束的,這在商界簡直是奇跡!
老天爺的心思雖捉摸不定,但也有跡可尋:王心怡的勤勞是她機會不斷的原因,她對古文字的執著和好學精神是她學問和藝事有成的原因。
十年中,她遇到許多困難,因為她做的工作沒有前路可尋,只憑著莫名的使命感和過人的毅力,日夜不休地和三千年前的古人對話。透過她的研究,我們瞭解了字裡乾坤,瞭解了三千年前的人如何以形表意,這真是千年一書啊!雖然這本北京文物出版社所發行的書,她沒有版稅收入,她想:憑著卑微的自己,能如螢火般發出一點亮光,對學術做出貢獻,於願足矣!後來又出版了《古代圖形文字藝術》《古圖像文字藝術》亦復如是。
現在她是個創作者,也是個學者。只要一見圖形字,就勾動她探索的強烈欲望,甚至路上見到有人衣服上、桌布上有古文字,忍不住就地買下,她說:「這東西在你這裡只是個飾品,你賣給我,我可以將它變成藝術品、研究材料來造福後學。」就像許多前輩教授被她的勤懇感動一樣,許多陌生人也被她感動了。這樣收羅來的物件不勝枚舉,其目的只有一個:把古文字形體和藝術做完美的結合。會成為藝術家的人,總有那種天真執著
從成衣界跨步到學術界,王心怡做什麼像什麼,她不但編書、教學,她還發願要成立一個「漢字藝術創意學會」,結合有志之士貢獻所學,把千年的文字神話、文字趣味傳承下去,讓古漢字的藝術價值與現代文化及生活藝術接軌,並結合當今文創產業,推廣到國際。其實文化尖兵的工作她已經在進行了,只要挪得出時間,海峽兩岸的研習班,她不憚其煩地藉圖形文字,娓娓敘說三千年前古早的故事,並鼓勵學生以古文字創作,而今連學生也有了創作成果展。王心怡正把「天地玄黃,宇宙洪荒」的神秘,帶進科技昌明的今日藝術術殿堂。
王心怡的故事讓人想起未能讀大學卻創造了飯店文化,被譽為「觀光教父」的嚴長壽先生,或更早自學成材,創立台灣商務印書館的王雲五先生!王心怡憑著苦學自修,也成了藝術家、學者。「人因夢想而偉大」,在王心怡身上有了最好的見證。
王心怡是上天揀選的文化天使,上天賦予她最不可能的任務──探秘古早洪荒的秘境,而她一一完成。
王心怡創造了傳奇。
「綠螘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除了小篆的書寫,王心怡又以亦圖亦字的圖象文字出之。以圖解文,亦以文解圖。
王惠汶令人驚豔的的塊狀創意
王惠汶的書法,令人驚豔!
書法是王惠汶全部的生命呈現,此話應該不虛。雖然幼教系畢業的她,教的是幼稚園的小小朋友,但她一直想方設法把書法的創作觀念融入工作,把書法的基本概念灌注給小朋友。中國書法最重要的質素是線條,她曾經把直線設計成柵欄,把橫線設計成階梯,把斜線設計成花草,讓小朋友畫著玩,其他撇捺點畫各以具物象徵,教小朋友以各樣線條畫成圖,激發出無限的想像,小朋友玩得十分開心,家長也驚喜感動。在園長支持下,實施了一年,那是極具創意的教學,把文化中最優質的東西,在孩子啟蒙時期就紥根,對王惠汶而言是遊於藝,也是志於道。
只是,很可惜,教育督察官員來園視察時,見孩子們執筆,認為「發育未成熟就寫毛筆字,不健康」,當時王惠汶正在上課沒機會說明,陪同的董事長並不熟悉王惠汶的理念,於是一年的教學成果戛然中止。
王惠汶的書法才華不能在工作上發揮,便全心創作。
王惠汶幼年經常觀看父親寫字,受其濡染,也喜歡圖圖寫寫。
王惠汶自小家境貧困,小學起就一直半工半讀完成學業。母親積勞成疾而早逝,長姐如母,家計的承擔,使得她一直沒能好好享受人生。書法成了她唯一的寄情安慰。
王惠汶師承多方。早期在救國團書法班作初步探索,受學於莊美英、張添原老師,後來向潘錦夫老師學習,由於表現不錯,一直擔任潘錦夫老師的助教。受教於莊永固老師時,開始專攻行草,此時下筆的方法,布局的觀念,都打下深厚的根基。同時每週由台南來回七小時車程至中興新村受學於林隆達老師,在林隆達老師處學習層面很廣,從臨帖到運用,到灌入個性,一步步由技巧層次登向藝術之境,尤其從二王開始向明清浪漫書風探索,祝允明、徐渭、傅山、張瑞圖、董其昌、劉墉等,讓王惠汶的書風也展現出一種奔放浪漫的情調。
僅僅如此,王惠汶依然覺得不足,就像病人需要一個家庭醫師一樣,她需要一個「書法診斷」,為自己的字把脈,該圓該澀該收該放,做客觀適度的調整。於是又隔週至台北請益於名家杜忠誥老師,杜老師的課在週六上午,而週六下午王惠汶自己有課,時間緊迫,不願放棄機會,於是每次飛機往返,其求知若渴可想而知。
杜老師課堂上常強調書法要與生活結合,以書法作為媒介,活出「禪」的境界。王惠汶真的在生活中處處尋找創意。有一陣子心情有些憂鬱沮喪,一次在街市上見到一家店面非常突出,因為非常亮,那樣的亮度吸引了她,好奇走入店中,原來是家裁縫教學中心,剪裁拼貼設計本來就有興趣,自己有一點踩縫紉機的基本功,王惠汶當下就報了名,但因為只想學創意設計,要求直接報名高級班。中心人員勸她先從基礎學起,按部就班,但她堅持要直攻高級班,雖然基礎技術不是很好,但王惠汶要的是開發創意,中心人員拗不過她,就讓她直攻高級班了。每一次老師發的樣本,王惠汶一定做出至少和老師兩處不同才甘心,她說她喜歡有點「搞怪」的創意,喜歡「超以象外,得其環中」去理解生活中的創意,並以創意的滿足來克服技術的不足。
在教學上亦是如此,台南文化中心所舉辦的暑期書法兒童營,她教兒童以竹枝為刀,蕃薯為印,教孩子玩篆刻,刻成姓名印、肖形印,再在宣紙自己的作品上蓋章,以成就一幅完整的作品,小朋友們的成就感,引發他們更往藝術深處追求,這就是王惠汶教學的目的。此外,又以廢物利用做成各項物件,保特瓶、破衣、舊筆…全都可以變成另類物件,這是物象的跨越、觀念的跨越、境界的跨越。
在書法創作上,她也進行同樣的觀念跨越。
同一篇文章,跨越了不同的書體,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跨越了帖的輕靈、碑的厚重、竹簡的細長,最後是一個標題式的題籤,組合成完整一件作品。這是剪裁縫紉一樣的設計。(圖一)
蘇軾的「東坡八首」,字體整練地由中字行書至大字行草,再至小字楷書,看似三件作品,實則連篇成文。這是條碼式的連串,很傳統的排列,很新穎的組合。(圖二)
王維「桃花源詩」行文一貫,但視覺卻作塊狀處理,同一首詩跨越了不同顏色的區塊,拼貼組合後像是一本書的封面,但只有封面,內容可以跨越想像。隨著書家的拼貼創意,裱褙藝術都得跟著要有創意。(圖三)
這是四種書體的組合,行草篆隸,各自成篇,因形式相同亦可視作屏聯。每一件又都有漲墨濃淡的區塊重點,由於沒有行距字距的限制,使得放眼看去通篇「狼藉」,又有「上林苑春花,無處不發」之感,晚明浪漫書風王惠汶完全消化成自己的創意。(圖四)
當滿牆的花與滿紙的草書結合後是何模樣?紫藤的硬梗與藤蔓的綣曲細鬚結合成的圖象,比諸古人書論中所形容的「萬歲枯藤」豈不更為具體?(圖五)
牽牛花較紫藤為柔和,整體的線條也就不那麼剛烈,當陽光由右射入斜牆,左右就有了明暗的對比,自然的花草可以與書法藝術可以有著這麼相契的呼應,這正是生活中的禪、藝術中的自然!(圖六)
原來生活中處處有書法線條的呼應,處處有翰墨情韻。
王惠汶的「塊狀書寫」、「拼貼布局」,打破了書體的界限、畫面形式的界限,可以看出她對晚明浪漫書風用力之深,祝允明、傅山等書家揮毫時,打破字距與行距,這一「破」字的概念,運用於創作,王惠汶創造了令人讚嘆的風神,見之者,豈止驚豔而已!
照片1: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不同的書體,跨越了帖的輕靈、碑的厚重、竹簡的細長,並以標題式的題籤做空間跨度總結。
照片2:「東坡八首」:字體整練地由中字行書至大字行草,再至小字楷書,看似三件作品,實則連篇成文。
照片3:王維「桃花源詩」:視覺卻作塊狀處理,同一首詩跨越了不同顏色的區塊,拼貼組合後像是一本書的封面,但只有封面,內容可以跨越想像。
照片4:行草篆隸,各自成篇,內容卻是連成一氣,每一件又都有漲墨濃淡的區塊重點
照片5:(局部)以線條的厚重表現紫藤的硬梗,以線條的細淡表現藤蔓的綣曲細鬚,加以淡紫紫藤結合成的圖象,比諸古人形容的「萬歲枯藤」的描述更為具體
照片6:陽光由右邊射入斜牆,左右有了明暗的立體對比,而牽牛花的枝藤柔軟,書法線條則流暢溫潤。生活中處處可見書法線條,處處有翰墨情韻
照片7:王惠汶的草書創作,可以看出對晚明浪漫書風用力之深,通篇打破行距字距,率意奔放。
圖形文字的召喚──
王心怡完成了不可能的使命
書家及學者
一般來說,王心怡不是書法家,因為她不像其他書家,篆隸楷行草多體並能。
但,她的確是個書法家,她的圖形文字創作,亦文亦圖,內涵趣味均創意十足。
她原不是學者,在「商周圖形文字編」出版之前,她沒有赫赫的學術論文。
但,她以十年時間完成了這本工具書的編纂,開圖象文字、族徽資料彙整之先河,憑此她可以在學術殿堂占有一席之地。
走入圖形文字領域
王心怡會走入圖形文字研究這一領域,真乃不可思議。
童年在農村長大,她不愛一般兒童的玩意兒,喜歡畫畫的她總做...
推薦序
序
蔡明讚
今夏心玉盦主人高徒施筱雲博士找我為他正在撰寫的台灣女書家群像一書(斯時書名未定)作序,我欣然允諾,是緣於她師門上下對我主編的刊物頗有支持,更重要的是當代台灣書法研究、創作富成果的不乏人才,但見諸媒體(報刊、專著……)論介者卻相對少,而由於論述少、曝光率低,不要說在藝文界名聲不顯,即便是書法界小圈子也多半知之不詳,於是乎書法家的社會觀感是默默無聞,既然成就平平、名號不彰,那作品的收藏價值就有待斟酌了,說白一點,書法家沉潛幾十年寫、賽、展、教、論、藏、鑑資歷完整,但名聲常不如一個出道十年八載的藝人響亮,我的意思不是要書法家運用媒體造勢,搶知名度,兼收名利,而是憂心書家的低調不利於書法文化的蓬勃發展,要讓社會大眾了解書法家的學藝創藝歷程,欣賞書法創作的藝術美與價值,分享書法家沉浸筆墨、詩文、文房……的閒雅逸趣氛圍,這才有助書法的社會功能,也才能吸引更多人參與書法的研學、欣賞、收藏……,從而弘揚當代的書法藝術與文化。
因此「論述」對於當代的台灣書法家、乃至書法發展深具作用,現下書法的展覽和競賽是兩個影響審美判斷和藝術價值觀的場域,展場顯示的是師法風格和創作實力;競賽揭露的是技巧深度和流行動向,然而能對兩者所展現的風貌特色、藝術價值之高低良陋深刻解讀而了然分辨的賞觀者卻並不普遍,也可以說大多數的關注者其審美判斷與價值衡估的主動性能力是薄弱的,所以這個時候如果有專家學者從各個層面展開論述,則展、賽所激發的效能與影響將大為不同,展出者與獲獎者接受了批評或肯定,他的創作方向與內涵將容易提升,而賞觀者對於書藝本質、風格美學之理解,必有助其賞鑑能力的累積。長久以來展賽活動之所以空泛,癥結正在於配套措施――論述開展的闕如,以致雖然展覽此起彼落,但引起的波瀾甚小,賽事每年幾十場,但創作的推陳、風格的出新卻顯得遲緩,別說批評少人涉足,連討論也冷淡寂寥,書法的文化鋪陳與藝術展示,似乎只是例行的作秀,這個現象也就造成滿地書法家和大多數人面對書法時的良劣不辨了。它更間接抹殺了優秀書法家在創作上的努力與璀璨,並不是書法的審美缺乏參照系數,而是書道深邃,包括字體、筆法、章法、形式、內涵、風格等需要長期濡染學習,要能不墮旁門左道,需訪求名師點撥,瀏覽古典文獻,閱讀今人論述……以求正解;私自摸索,強為解人,好為人師……終究與正道正覺漸行漸遠。
那麼回過頭來談施筱雲博士這本新作,其對當下的書壇就別具意義了,由於書法專業在本地出路不易,愛好書法者遂以之作為業餘遣性的游藝,少數的專業從事者倚賴教學,市場經營具成效者稀如麟鳳,但不論專業或業餘,其實書法研學的進程與目標是無別的,即拜師、勤寫、參賽、展覽、教學、學術、收藏、賞鑑,因著個人的機緣逐步進展,如果說書法經營一如企業,那麼經營有成的書法家和企業家都會得到不同層次的社會光環,企業家的成就是品牌、財富、龐大的事業體、牽動社會經濟的脈搏與興衰;書法家呢?創作優質、理論深厚、引領風潮、文化事功、藝術大師、人間國寶。事實上,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但形成某些行業的熱絡、競爭,以致產生傑出之士,在諸多因素中,資訊傳遞應居首功,透過各種媒體的傳銷,讓產品的曝光率無遠弗屆,因此,商業就是一種行銷作為,沒有廣告就沒有暢銷品。書法原為文人尺牘、詩文抄錄的工具,因著其中的奧妙,躍為賞鑑審美的藝術品,受到公家、私人的收藏,明代以後更成為商品,沿續到今天,書法既是商品,那麼生產者(書法家)就有必要採取企業經營的手法來使這項產品暢銷,問題就在書法研學的游藝心態,使創作過程的嘔心瀝血淪為遣性寄情、生命修為、人生淬礪……的體現與宣示,人與書的價值因缺少持續的行銷廣告,缺少偉大藝術品的光環,缺少大藝術家的光環,缺少大文化功勞者的光環,缺少大社會運動家的光環……,書法的價值無所依託,反之,具足了上述的光環,書法仍然需要行銷、廣告,使之成為潮流、時尚,凡有漢字運用的場合,就必然有大書法家的參與,這絕非作夢囈語。
因此,施博士的著述可謂是促進當代書法價值提升的敲門磚,她的這本書至少揭櫫了下列幾個意涵:一、為女性書法人才發聲:八○年代書法蓬勃發展迄今已逾三十年,女性書法人才在創作、學術、教學、活動、推廣、交流……各方面著力深而成果豐者,不在少數,但由於心態上的保守低調,或說一些諸如家庭、生活等因素的羈絆,出類拔萃者遠不如同年齡層的男性之眾,原因在於出頭曝光的次數少,不易累積大的名氣與聲望。二、探討女性書法的藝術實踐:台灣女性書法家大多起於流派學習,對於師門家法的承襲往往較男性道地,而後廣泛涉獵古典,一部分則契近流行風格的參照,至於現代書藝方面的創作者遊走於文字造形與筆墨擴散之間,有關抽象表現與現代藝術的嘗試連結,探索者少。三、勾勒女性書法的風格底蘊:書法研學本無男女之別,但女性特質中的細膩、溫雅、包容乃至柔弱、壓抑……或也容易隱於書寫創作的潛意識,事實上在濡墨運筆的書寫行為中,不能排除心理狀態對作品形式的影響,一個人的喜怒窘窮能為由點畫及其背後的落筆動作帶來不同的起伏效應,進而凸顯一種審美差異,較常見的是女性書法每每展現剛柔並濟的思維,突兀放縱的章法型態相對稀少,這不激不厲、尚雅崇逸的內蘊,流露於筆墨形質之間,成為涵養與氣質的象徵。四、表彰女性書法的社教作為:在不同形式對書法文化的宏揚,其中教學推廣既普遍而多效益,女性的耐心、柔婉,正是書法教育的優勢,再者,現今各種活動場合,譬如展覽、研習、揮毫、講演……其參與成員的比例是女多於男的,而各種公私機構開設的書法班,女性成員佔六七成以上的比比皆是,可以說女性書家不僅臨池創作精益求精,也樂於走出書齋文房,加入有助書法風氣蓬勃的推廣活動隊伍,一些學養、創作俱優的女性書家,更進而領導書會團體,籌辦大型展覽、交流、學術、出版……等活動,為書法發展留下重要的紀錄。五、耕耘女性書法的璀璨園圃:有志書法者,在各個階段深化自己的書法含量,堆疊努力付出的成果,慢慢有了名副其實的資歷,譬如獎項、評審、著述、教學、推廣……各方面的表現而擁有了一定的實力,於是豐富的資歷與雄厚的實力,就成為藝術創作的後盾,古代傑出書法家多為帝王將相或曠代文豪,書因人貴;現今的書法家若非文化人、社會運動家,而只是寫手、書家的小格局,書法藝術的價值殆難確立,所以書法的經營策略,一是創作――品牌的打造;二是行銷――商品的廣告;三是社會事功的建立,這是書法文化衍展最嚴肅的課題,假使書法的未來只是生活中可有可無的游藝休閒活動,它的衰落指日可待,唯有將之提振到社會運動的視野和作為,書法的價值才能歷久不衰。
或許介紹、述論幾十個女書法家算不上蓬勃書法文化作為上的大工程,且對略顯疲弱沉寂的當下台灣書壇,或將只是吹皺一池春水,但我認為饒具意義的是施博士的這一行為無疑將是一個里程碑,它或許可以引發帶動書法的創作論述、書法批評、書家傳記……等文字創作的熱絡,這就是我們所樂見的書壇新氣象,何況作者研書逾二十年,參與書法相關活動的經歷豐富,既為中文領域的高材,又書法學養、創作、教學各方面成果斐然,可謂本身就是書法家,透過她的人物訪談、資料收集,以報導文學錄實存真的筆調,使當代這些活躍書壇的女性書家代表們不同的硯田耕耘心路,透過她平實細膩的批露,成為眾多後學參照、效仿的藍本,這一廂用心是必須肯定喝采的。
癸巳蘭秋下浣 適評急就章
序
蔡明讚
今夏心玉盦主人高徒施筱雲博士找我為他正在撰寫的台灣女書家群像一書(斯時書名未定)作序,我欣然允諾,是緣於她師門上下對我主編的刊物頗有支持,更重要的是當代台灣書法研究、創作富成果的不乏人才,但見諸媒體(報刊、專著……)論介者卻相對少,而由於論述少、曝光率低,不要說在藝文界名聲不顯,即便是書法界小圈子也多半知之不詳,於是乎書法家的社會觀感是默默無聞,既然成就平平、名號不彰,那作品的收藏價值就有待斟酌了,說白一點,書法家沉潛幾十年寫、賽、展、教、論、藏、鑑資歷完整,但名聲常不如一個出道十年...
作者序
聆聽她們的翰墨心情──台灣女書家贊
我喜歡聽故事,喜歡和一群姐妹淘談文論藝聊八卦,喜歡從別人的經歷中尋找感動,喜歡從別人的體驗中擷取養分。所以,我寫了這本書──「硯田歲月──她們的翰墨心情」,一面聆聽她們的心情故事,也順便為女書家群像留下讚語。
隨著寫書的進度,我和一群熟識的、初識的女性,暢談書學過程和書法見解,多半是我在聽,偶爾插個嘴,和我聊天的人就說:「唉呀!對對對。」於是初識的有了聯結,原本熟識的更有了理解。這是我所謂的「談文論藝聊八卦」,也是一般說的「採訪」。
書中這群女性書家,每一位都在勤勤懇懇教學、努力創作。金朝詩人元好問云:「鴛鴦繡了從教看,莫把金針度與人。」要藝術家度人金針、講解自己的作品,是強人所難,因為藝術作品的奧妙一落言詮就失了味。然而書法不是如此,書法家除了創作外,還有「法」要傳,不但「要把金針度與人」,而且度得愈清楚,愈成其偉大。她們言必稱師,感念之情往往溢於言表,那是一種薪火相續的文化傳接。接與傳間,她們表達了對書法對文化的愛,和對人間紅塵的愛。
只是,她們目前都不算是大師。
女性很少成為大師,為什麼?是家庭的擔子讓她們的才華容易化為雲煙?是女性缺少方向感和開創力,只跟著師承流派走?是社會壓力沒要求女性要有成就?不得而知,留待學者研究,我只是寫一群書界朋友的故事和心聲。
寫女性故事者很多,張愛玲、白先勇的小說,女性的情寫得細膩酸楚,紅樓夢寫了一群有才華有情性的女性,所謂金陵十二釵、十二副釵、十二又副釵,豈不如一部女性列傳?近期轟動一時的電視劇「後宮甄環傳」,寫後宮爭寵愛爭權勢的女性百態,被沸沸揚揚引伸解讀為職場百態、人生百態、政壇百態。其實女性的世界就是人的世界,才華不分性別,人性本屬同源。
但女性書家畢竟不同,她們有不同的處境、心性、想法和態度。
書中這群女性,有的幸福得到先生成全,有的不幸到家庭成為創作的阻力,有的輕輕鬆鬆不自意而成為書家,有的焚膏繼晷追尋藝術殿堂中的位子,有的家學淵源奠定其成為書家的基礎,有的則刻苦自勵倍嚐艱辛…讀了這些故事,就像進到大觀園,看到人生百態,聽到生命深層的低吟。
她們是我的好朋友,或相知之深言談間不拘俗套,或初識者因文墨而彼此會心,更重要的,每個人孜孜矻矻努力的故事感動了我,「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她們所成就的與前代大家相比,或許平凡,但,筆者邀您讀她們的故事、她們的心情,也許在書法的追求路途上,或者生命的某一角落中,你發現她們跟你原來是相應的,或啟沃,或會心,或得安慰,本書叨叨絮絮的碎語就有了價值了。
附筆:付梓之際,正值兩岸女書法家首度在台北大展,看到有些女書家的作品,線條中有著深厚的生命力,布局中有意在言外的故事,很想再聆聽她們,只是迫於時間,未能收錄於書中,深為遺憾,但願再有佳因緣,讓她們的故事被流傳。
聆聽她們的翰墨心情──台灣女書家贊
我喜歡聽故事,喜歡和一群姐妹淘談文論藝聊八卦,喜歡從別人的經歷中尋找感動,喜歡從別人的體驗中擷取養分。所以,我寫了這本書──「硯田歲月──她們的翰墨心情」,一面聆聽她們的心情故事,也順便為女書家群像留下讚語。
隨著寫書的進度,我和一群熟識的、初識的女性,暢談書學過程和書法見解,多半是我在聽,偶爾插個嘴,和我聊天的人就說:「唉呀!對對對。」於是初識的有了聯結,原本熟識的更有了理解。這是我所謂的「談文論藝聊八卦」,也是一般說的「採訪」。
書中這群女性書家,每一位都...
目錄
04為當代女性書法錄實留真 文/蔡明讚
08讀她們的翰墨心情 文/施筱雲
12圖形文字的召喚—王心怡完成了不可能的使命
18超以象外,得其環中—王惠汶令人驚豔的塊獎創意
24閒悠的庶民觀點—吳美慧煩惱是為了找樂趣
30慢功致果的快意人生—吳真尋找書畫夢想
36書法是健康的良藥—筆硯陪伴吳麗琴走過痛苦歲月
42大時代星火之功—李秀華的創作與研究
48既茲蘭之九畹,又樹蕙之百畝—沈耿香書法教育傳承與耕耘
54洋溢著書香的人文天地—周月雲昣谷居書屋
60自性圓滿又隨在而足—周麗珍恬靜雋詠的線條
66見山還是山—林姿容峰回路轉的喜悅
72任勞任愳得後福—書法讓林娜得無上喜悅
78精采人生果中求—林韻琪旅遊寫生優游書畫
84窮則變,變更通—林麗華的左手書寫
90肯堂肯構—光大先父遺風的洪塔美
96搜古之妙,創今之真—孫美茹的飜飛點畫
102生命之相屬昇華為書道能量—張月華一生只做一件事
110優游於在意與不在意間—張松蓮的翰墨生涯
118深索書海際涯—曹靜琍發光發亮的浪漫篆書
124瀟瀟躍動之筆,盪氣迴腸之姿—郭懷雅的草書因緣
130不忮不求的浪漫美感—陳淑娥的書道
136今生最深的懷念—陳嘉子最愛的角色是學生
144從保守到解構放意—陳麗文的跨越
150舐犢情深都化作毫端雲煙—黃勻祺的書法能量
156宗教謙懷與文化心靈—黃臺芝最溫柔的俠氣
162菜根墨華之香妝點了見山草堂—游美蘭的耕讀歲月
168熱情悲憫天使心 海水天涯書法情—楊玉如熱力四射的書法因緣
174鵝池共游的錦繡璧人—溫文琍與鄭錦章
180何事相宜?宜醉、宜游、宜睡—鄒多悅幸福的翰墨生涯
186任情揮灑的書,滄桑悲憫的畫—廖美蘭藝術之感性表達
192從沈潛到飛揚—潘淑梅極墨極白間的追求
198會心而不可言說—蕭惠幸的生命故事
206淋漓盡致、練達成章—大器晚成的女書家謝季芸
214吐納英華 莫非情性 《硯田歲月》編印後記 文/吳放
04為當代女性書法錄實留真 文/蔡明讚
08讀她們的翰墨心情 文/施筱雲
12圖形文字的召喚—王心怡完成了不可能的使命
18超以象外,得其環中—王惠汶令人驚豔的塊獎創意
24閒悠的庶民觀點—吳美慧煩惱是為了找樂趣
30慢功致果的快意人生—吳真尋找書畫夢想
36書法是健康的良藥—筆硯陪伴吳麗琴走過痛苦歲月
42大時代星火之功—李秀華的創作與研究
48既茲蘭之九畹,又樹蕙之百畝—沈耿香書法教育傳承與耕耘
54洋溢著書香的人文天地—周月雲昣谷居書屋
60自性圓滿又隨在而足—周麗珍恬靜雋詠的線條
66見山還是山—林姿容峰回路轉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