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回歸與歲月同寬
準備書法展,寫了「歲月」二字,作為全開榜書題材,用最厚的雙宣,才承載得了那麼沉的墨。
可是速度與厚度往往是兩個相悖的元素,運筆快速時,呈現的是輕靈巧捷,沉厚的紙質就拖不動。於是我選擇行書,不太疾、不太徐。
「回歸」,「歸」字草書那種盤繞的線條最有回環歸意,但是雙宣厚紙只能沉不能捷,怎也盤繞得不順暢,於是我朝紙材去尋方法,選擇用最薄的隴南手工麻紙。麻紙纖維重,有紉性,吸墨極快速,可盤可飛,但,它真的太薄了,薄到承載不了如許吃重的墨,我墊了一張宣紙輔助吸墨,嘗試又嘗試,完成了!還加了三行小字
回歸初心
回歸道本
回歸性靈的本真
二紙不同厚度不同寬,為了讓它形成一組,付裱褙時特別註記「回歸裁與歲月同寬」。註完心頭一驚:「與歲月同寬?」話有玄機啊!生命能回歸與歲月同寬嗎?
歲月很重,可是它的腳步很輕,輕到不知不覺中生命就沉到盡頭了,可是天地間依舊日恆月升,你如何與歲月等長等寬?
回歸很輕,但修行上,回歸卻是一艱難的過程。
在人生洪流中種種隨流萬化攪得人眼花撩亂、心浮氣躁,初心或很快就被淹沒了!幾時生活變了調、滅了頂,才猛然驚覺:離最初的本心遠了!孰使為之?孰令致之?不過是自己耐不了生活的繁瑣、受不住生命的壓力,為尋方便就轉了彎,對自己的初心失了信。
夫妻吵架,日子過不下去了,回到最初願意相守的那一點初心,婚姻就可以經營下去;人如果有前世今生,那麼當初下生到此世定有想去了什麼願、了什麼緣的初心,人生迷了方向,如果能回歸那一點初心,就找回了意義。那麼歲月任它烏飛兔走,生命自與大化合流,自能隨在而足。
真有前世來生,真有輪迴,歲月就沒有盡頭,人的累生累世也沒有盡頭,宗教很唯心,藝術也很唯心,心夠寬,天地就夠寬,僅一張紙,就可以天開地闊,僅一瞬息,也可以「飄颻放志意,千秋長若斯」。那麼,不論走過多少歲月,只要回歸本真,生命夠真,夠淋漓盡致,一生就是千秋,一身就是天地宇宙,與歲月等寬。
寫字是技藝的磨練,需要歲月的累積,然而藝術境界的高低卻須時時自我提醒--回歸,回歸老實寫字的初心,回歸文字藝術的道本。
二、儒者修行之境
易經講求陰陽消息之理,是儒家的經典,是道家的經典,更是陰陽家的經典;是卜筮的書,也是哲理的書;是科學的源頭,也是人文化成的原理。
第一卦乾卦〈彖辭〉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把一個創始化生的天道表達得極撼動人心。萬物創生之後,人文化成之理也源自此蓬勃盛大的動力源頭,它統貫於物質界的宇宙,也瀰覆於精神界的人心思維。把易經之理由物質的、卜筮的,轉向精神的、哲理的,正是儒家的《易傳》。〈易卦〉說明了數理,〈易象〉說明了人品與天道的合流相應之理,乾卦象辭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而坤卦的象辭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在行動上,君子上效天道至誠無息,剛毅健勁,內在氣質則如大地的廣博,厚實和順,容載萬物。 這是儒者的氣質與性格,也是整個民族的氣質與性格。今天無論選擇什麼信仰,基督教、佛教、道教,這種儒者的氣質與性格已內化涵融成整個民族的DNA了。
尋繹各類宗教的基本信條,我總不自意考信於六藝,折中於儒學,儘管儒家不是宗教,但當連單純的「音之所由生」的樂,都能提升到「通倫理者」的層次、與禮刑政均「同民心而出治道」(《禮記‧樂記》),則〈樂〉已不只是藝術或經典而已,而是教化、倫理、哲學,其作用固不亞於宗教,唯一差別,各宗教教義核心在於闡釋死後去處,而儒家只管搖藍到墳墓一段,搖籃以前、墳墓以後則存而不論,故其修行更貼近生活。
荀子〈勸學〉謂:「《書》者,政事之紀也;《詩》者,中聲之所止也;《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禮》之敬文也,《樂》之中和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間者畢矣。」其中有人事、制度、心性、倫理、學養、知識,所謂人文化成畢竟於此。
而《禮記‧經解》更簡明扼要記載:
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絜靜精微,易教也,恭敬莊儉,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
人的氣質、國之教化,可由六經涵融的程度看出,所依者「經」也!孔子的觀人術,其境界遠高於江湖術士之「察言觀色,鐵口直斷」!宗教喜歡玄虛神秘,觀象觀人靠神秘的「靈駕」、感通超能力,儒家觀人觀象靠智慧、靠理性感知,更實際!
如果一種修行,小可涵融個人氣質,大可建制一國體制,則非儒莫屬。雖至現今,依侍儒術的王權帝制已不符時代需要,但是,儒學體大思精,其用豈僅是帝國封建而已,若以為儒術只為王權之用,不單古代帝王用偏了,學者更用偏了。
通幽冥之修練,有達通上帝之道者,有達無生無死不可思議之境者,吾獨喜以「天人合一」作為心靈境界的修行之道,此捨儒而何?當教學時,感受到這是一種「文化承傳」的使命時,當下就已是「參天地之化育」之境了!當臨池習書時感受到與古人古字若合一契時,此不就是游行於歷史的大道,通古今之變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