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國父孫中山先生胸懷世界大同心願,
以三民主義建立民國;
一百年後,當代國學大師馬叔禮遙想三國赤壁,對照國父百年史觀,
闡述中華民族仕人情懷中,那博愛與天下為公的治國道統。《壯哉三國──孫中山思想百年史觀》是馬叔禮老師繼《大哉孔子—解開易經千古之謎》後又一經典巨擘。本書除了重現當年赤壁群雄爭霸、風起雲湧的壯闊麗史;馬叔禮本人的大歷史觀,也與國父當年建立民國的百年史觀相互映照,形成三大歷史思想格局對照成趣的人文況味。
●三國演義中的文學肌理「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三國英雄們的傳奇,總被後人傳唱不已。英雄不死,只是逐漸凋零。馬叔禮老師深入孤獨英雄的內心,從《短歌行》讀出奸雄曹操對其他英雄有城府之外的相惜情懷。
除了以詩歌破譯英雄性格,馬老師更從心理層面立體剖析諸雄,曹操雄謀大略然而缺德;劉備得人心所以得天下;孔明澹泊明志寧靜致遠,卻能為君主鞠躬盡瘁至死方休;關公義薄雲天光明磊落,這是梟雄賢主都拜倒他的原因。深入三國,貼近英雄,馬老師對三國諸雄的風骨,有其獨到的人物品評。
●中華民族的大歷史觀 馬老師妙語生花帶領讀者進入中國浩瀚文化,中國的《易經》與《本草綱目》都在講人體小宇宙的原理,《易經》說乾坤是陰陽變化的起始,《本草綱目》告訴我們陰陽不調人體才會生病。中國人政教不會衝突的原因是什麼?因為儒家思想不是宗教,中國人遵從的是仁義禮智。而且掌管中國政治的主要是仕人,仕人文化是「先天下之憂而憂」,以德服人,以文教民,不若西洋以海盜方式擴張國土。
●中國崛起的祕辛 中國文明得以不死的秘密是甚麼?除了大河文化本身賦有源遠流長特性,中國人的文字與著述功力,是中國文明得以死而復活,擁有金剛不壞之身的真正原因。各路種族在中國這塊秋海棠上,非但不狹路相逢,反而絕處逢生,混種交織出更美妙的文化與歷史。分合合分的歷史大拼圖,只有中國可以辦到。日久他族成漢族,這就是中國文明的魅力。
後半部是馬老師對於君臣之道的獨到哲思,人臣必須懂得功成名遂而後身退;人主則是以成敗論英雄,但也得接受坐擁江山後的是非評論,這就是中國人以德論人的道統。
●孫中山先生的百年史觀 國父革命十一次,支撐國父繼續救國救民的理想是甚麼?馬叔禮老師聲如洪鐘的敲醒讀者,是孔子思想的〈禮運大同篇〉啟發了國父!國父說治國的人要有信仰,而這個信仰就是三民主義,建立讓中國人——人人有權有飯吃的「民國」!國父不講社會主義也不講資本主義,他要的是能達成〈禮運大同篇〉中核心理念「博愛」與「天下為公」的三民主義!馬老師敢言而論之:達爾文的進化論輸給了人類互助的世界大同論!
作者簡介:
馬叔禮於1949年出生廣州,現年62歲。淡江大學中文系畢業,1977年與朱家三姊妹創辦《三三集刊》,也曾擔任耕莘文教院寫作會班主任。20餘年來他勉力自學,在研究孔子與易經之間的關係有很大的體悟,對於方塊字的造字系統也極為深入。
在爭名逐利的現代資本主義社會,馬叔禮一手撐起復興中華文化的重擔。隱居新店山上25年潛心自學後,於2002年由弟子創辦「中華日月人文學會」,專門將馬叔禮講學的內容推動到社會上,讓書院私塾的民間講學傳統復活。他實踐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教育志向,以「格物致知」的方式做學問並且傳授學問,定期開班講授《易經》、老子與論、孟、學、庸、詩詞、小說、古文……等古代經典,使孔子的思想與智慧永續長存。
2007年起,馬叔禮每年都會推出一系列的文化公益講座,盛況空前、座無虛席,聽者多到席地而坐,只為親炙馬老師的學養與風采。主題分別有:
2007年的「人生大觀」;
2008年的「人法自然」;
2009年的「黃河宣言」;
2010年的「千古文壇的十二顆巨星」:
2011年的「小說長城」系列。
2009年起,馬叔禮老師開始在中國大陸進行巡迴演講,積極復興孔孟與易經等中華文化,宣揚造字原理與方塊字之美的重要性。1989那年,與文友一趟「絲路之旅」回來時遇北京「天安門事件」,其後20餘年沒有再到過大陸。在2010年中共建國60周年,正好也是他的60大壽,馬叔禮才又回到中國大陸的北大、清華等大學,推動兩岸巡迴演講。為此,中國知名媒體新華社還特別為他進行了長達90分鐘的專訪,馬老師在國學上的地位及影響力可見一斑。
一向被稱為「生命導師」的馬叔禮雖然年逾耳順,仍掛心中華文化的傳承。他所創辦的「日月書院」著重於開發學生的品格與心志,認為做學問必須靠自己用功與潛心感悟,這也是他專注研究《易經》的原因。《易經》中蘊含著帝王學,當中關乎一個人的胸襟與格局,馬叔禮希望後輩培養偉大的心性,對天下事能視為己任,這是當代知識分子所應具有的使命感,也是中華道統的最終目的:知識是為了實踐對於世界的關懷。馬老師高尚的情操、不追名逐利的純真性情,在當今社會而言,可謂是一泓洗滌塵俗的清泉。
章節試閱
【遙想詩歌中的三國人物】
亂世中的英雄哲學
《三國演義》中卷頭詞的上半片內容如下:「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在此前,蘇東坡曾經寫過「大江東去浪淘盡」。按《三國演義》的成書年代該在蘇東坡之後。但據說,這闕詞應是更早些時候的古人所寫。將這首詞作為《三國演義》的卷頭詞,很能表達三國故事的精神。文學的成就在於它可以用很含蓄的方法來談論許多道理,而且還可以講得很美。
這闋詞主要在講三件事,一是「滾滾長江東逝水」;二是「青山依舊在」;三是「幾度夕陽紅」,詞中就用這三個物象來比喻天下亂世。
世界上所有的古文明都是來自於大河文明,埃及有尼羅河,兩河流域有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印度有恆河,中國則有長江、黃河。黃河流過中國的黃土高原時地勢比較平坦,可是長江卻不同,長江到了赤壁的流勢很特別。世界上的大河沒有一條河像長江,切割了一個很大的、連綿幾百里由岩石所組成的山脈。因為如此,所以它的水勢非常急,起伏也很激烈,就好比亂世時,打天下的英雄人物也是起起落落、起伏不斷般,因而才以「滾滾長江東逝水」來比擬之。
當然,另一方面也因為赤壁大戰發生在長江三峽。「浪花淘盡英雄」是指所有的英雄人物都被淘盡了。長江流經了幾千年、幾萬年,可以說是中國文化的母親河,歷史上發生在此的故事太多了,而三國裡的故事也只是中國幾千年歷史中的其中一段。只不過這段特別的激烈,特別的大風大浪,所以用「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來形容之。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這句話主要在說,自古打天下,可用是非與成敗兩種角度來談論之。比如說,劉邦跟項羽打天下,若從成敗論,當然是劉邦贏,項羽輸。所謂的「成者為王,敗者為寇」也是以成敗的觀點來看。然而,我們在論英雄人物時,既要論成敗,也要論是非,因為成功的英雄人物他所做的事情不見得是對的。例如秦始皇雖然成功滅了六國、統一天下,可是他卻賜死他的父親呂不韋;隋煬帝也殺了他的父親隋文帝。這兩個人雖然成功地建功立業,可是卻做出了違反人性的是非,所以他們的朝代才都是中國歷史上的短命朝代。
又例如像是岳飛,他雖沒有成功地打贏金兵,收復北宋失土,甚至還被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下獄賜死,但,失敗者的岳飛在歷史上卻被後人所歌頌,而秦檜則從此成了中國歷史上的罪人。這正說明了,在論歷史人物時,我們不只光是從成敗論,也要從是非來論。因此在談論《三國演義》中的歷史人物時,我們也可以分成兩個角度來談,一種是從是非談起,一種則是成從敗論起。可是,是非跟成敗是轉頭就空的,只有「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在中國古代,常把太陽比喻做君王,例如在李白所寫的〈登金陵鳳凰台〉中就有「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一句。其中,「浮雲蔽日」講的就是皇帝身邊有一大堆的小人當道,以致遮蔽了皇帝的耳目。而此處的「幾度夕陽紅」則暗指漢朝末年的混亂局勢。漢朝末年的混亂,一則起因於宦官專權,二則因為外戚干政。在漢朝末年,有位大將軍名叫何進,他的姊姊是皇后。當時宮廷裡的太監想攬權,因此何進便想進宮除去他們。太監們知道了這個消息後就將何進給騙進宮去殺了他,並把他的頭給丟了出來。於是何進手下的兩個大將袁紹、曹操,便進宮把所有太監(約兩、三千人)全都給殺光,因此,漢朝末年可說是非常的混亂。加之當時的漢獻帝還是個小皇帝,所以曹操便得以挾天子以令諸侯。然而,那時候的諸侯共有十八家,在這十八家諸侯中,帶著小皇帝的曹操就成了宰相。在曹操之前其實還有董卓的專權,然後是何進、袁紹,一直到了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才把整個北方,包括袁紹、袁術、劉表等都統一起來。接著曹操便乘著長江南下,準備與東吳的孫權、劉備決戰,而這場戰役就是著名的赤壁大戰。
所以,「幾度夕陽紅」指的是每一個人都是皇帝,每一個人都稱王,這就像是太陽每天不斷地在東昇西落般,因此便將之比擬做「幾度夕陽紅」。就好比,當年天下本來是袁紹的天下,可是最後,袁紹反被勢力比他小的曹操給打敗,荊州的劉表以及袁術皆是如此,到了最後,就變成東吳聯合劉備在赤壁與曹操決戰。這闋詞的上半片:「滾滾長江東勢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指的就是在中國長江黃河的這片大地上,許多歷史上人物雖然在一時之間分是非、爭成敗,可是最後都會像浪花般,慢慢消逝無痕,只剩山河大地還在。
至於這闕詞的下半片:「白髮漁翁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上闕詞講的是英雄打天下,下闕則在說民間的老百姓如何看待這段歷史。這闕詞的上下片剛好就是一個閒淡之比,是一個對照。在長江兩邊生活的老百姓,一個是漁夫,一個是樵夫。白髮漁翁在長江上打魚時,常常都會與人閒聊,聊著漢朝時發生過什麼故事,唐朝時又發生過什麼故事,宋朝時發生過什麼故事等這些歷史人物的事蹟。這些白髮的漁翁們看慣了四季的流轉,看慣了歷史上的生生死死,所以說是「慣看秋月春風」。
而這句話的另一層意思則是形容一天天流逝的歲月。偶爾,這些漁翁們也會拿起一壺濁酒來喝,雖然他們喝的是普通的酒,但是在他們的生活中沒有是非,也不重名利,所以日子過得很是閒淡。當在江面上遇到了好朋友時,自然便是「一壺濁酒喜相逢」。既然是碰上了許久未見的老朋友,那麼當然就要把今天所打到的魚拿來殺了下酒,一邊喝酒、吃魚,一邊笑談古往今來的逸事,從古自今的多少往事就在這笑談之中過去了。
孔明在沒有出山之前就能提出〈隆中對〉,而把天下大事講得一清二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因為孔明淡薄名利,因此他看事可以看得很精準。歷史上有很多人看事情都看不準,這並不是因為他們不夠聰明,而是因為他們把自己也放進了名利之中,所以才會看不清楚。
因此,若想要看清局勢,第一要淡泊明志,第二則要寧靜致遠。面對紛亂的天下,如果頭腦不夠清楚,又怎麼能夠將事情看得遠呢?然而,孔明他雖有可以打天下的境界,但在一個漁翁的閒談中,他卻也變成了歷史上的人物,也落在了是非與成敗之中。打魚的漁翁雖然沒有什麼知識,可是古今多少的歷史故事都在他那一壺濁酒中被閒聊過去,所以才說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孤獨的英雄──曹操
在《三國演義》裡,曹操這個人物被稍微醜化了一些,因此使人看起來似乎好人都在劉備這邊,而壞人則都在曹操那邊,但事實上這是不盡然的。接下來我們就要來看看曹操這個人的真實概貌。
曹操曾經寫有一首〈短歌行〉,這是他在率領八十幾萬大軍南下赤壁準備與東吳、劉備決戰前夕所寫的一首詩。其中有「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無枝可依」幾句。當時他馬上就要展開一場大戰了,照道理說,正該是豪氣干雲之時,可是他畢竟是一個詩人,故而此時忽然有點感慨,又有點人生如寄的浪漫,所以他把這好像沒有人能夠理解他、沒有地方可以依靠的心情寫成了「烏鵲南飛。繞樹三匝,無枝可依」,但是他隨即又鼓舞自己說:「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對曹操來說,這的確是一個重要的生命課題,因為他剛好身在亂世。亂世跟治世不同,人們常說他是亂世的奸雄,但如果是在治世,他很可能就是治世之能臣。可是,就因為他身處亂世,所以才成了奸雄。然而,在十八家諸侯爭天下的那當口,如果他不出來主持,當時的局面又該怎麼收拾?很可能就會淪為諸侯混戰的混亂局面,就像東周時,周天子已然式微,換句話說,周天子的力量已經薄弱到沒辦法再維持局面。到了戰國時代,各家諸侯就彼此攻伐征戰,如果那個時候沒有出現一個秦始皇來統一中國,那麼中國可能會一直亂下去。
在漢朝末年,出現了外戚與宦官干政的問題,宦官甚至還可以殺害皇帝,內政的混亂儼然已經到了非常嚴重的程度。而且除了外戚與宦官外還有外患匈奴 的騷擾,到了漢獻帝時,更有軍人亂政,所以到了曹操時,便有了十八家諸侯討董卓的局勢。當時的漢獻帝還是個小孩子,所以曹操就講了一句心裡話:「如果我不出來,那真不知幾人稱王,幾人稱帝。」事實上,如果曹操不剿滅這些人,這些人也會把曹操給消滅掉。所以在那個時候,如果不用戰爭來解決這混亂的局面,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曹操的問題就在於:第一,他必須要窮兵黷武;第二,皇帝還那麼小,他不能聽皇帝的,可是他在打仗,所以皇帝就必須跟著他,但是這樣就會讓人對他產生質疑,因為自古以來都是臣子在侍奉君王,沒有君王跟著臣子的。可是當時的皇帝又是一個小孩子,曹操無法問政於他,加上曹操本人也是雄才大略,所以很多事都必須由他來作主,但是他作主多了以後,其他臣子就會說他干政。而曹操所犯的過錯就在於他對這個小皇帝,失掉了君臣之禮。所謂的君臣之禮,比如說,小皇帝雖然自己不能主政,但是身為臣子的人還是要尊敬他,不論是穿的衣服、坐的馬車都不能踰越天子禮,這就是對皇帝該有的君臣之禮。可是,曹操卻隨時想見皇帝就見皇帝,因此讓小皇帝很是怕他,而希望能藉劉備或其他人的力量來除掉曹操。因為曹操的這種作法讓小皇帝很受不了,所以想把權力拿回來,想除掉他。正因為皇帝想除掉曹操,所以他就更討厭這個小皇帝,所以讓局面變得非常尷尬。
在漢朝末年的亂世中,劉備在打天下時,第一個強調的就是正統。強調正統他就有號召力,因為他姓劉。可是倒過來講,現在天下已經大亂,也準備要改朝換代了,他硬是要維持一個姓劉的天子也只是因為他們是同宗,可事實上,他也是要打天下的,等他把諸侯都剿滅了,他也不一定會維護這個漢天子, 說不定,他把其他諸侯滅了之後便會自立為王。劉備第二個強調的就是仁義。可是劉備如果一直都堅持仁義,那在此之前,他雖沒有掠奪荊州劉表跟牧州陶謙的土地,可是到最後,當他居無定所,當四川益州的劉章也請他去幫忙時,他卻用了龐統之計,奪了劉章的四川以為自己的基業。所以當人們在打天下時,究竟應該要以天下為重?還是以道德仁義為重?如果堅持要講仁義,那其實是打不了天下的,這就是當時的天下形式。
至於曹操,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看他。第一,是從天道的立場來看他。從天道的立場來看他,則當時他的所作所為也是因為身在亂世而不得已。可是若從君臣的道理上來講,的確,他如果沒有篡位之心也就不會那樣越禮。正因為他越了天子之禮,所以那就表示,在他心目中已經不把皇帝當皇帝看了。事實上,就當時的情況來說,他的確很有雄才大略,這樣的他怎麼可能會瞧得起一個小皇帝?可是他也很清楚知道,自己如果篡位,那可能會留下千古罵名,所以他自己不篡,而是讓他兒子去篡位。如果他兒子篡了位,那這篡位的污名就落到了他兒子頭上,可是身為父親的他也會被加封,因此他也就等於成了開國之君,所以等於是罪名由他兒子擔,而他又能有一個開國之君的名號,可見,曹操他是非常有謀略的。然而除了使用謀略外,曹操也直接或間接的殺了不少正人君子,例如孔融全家就是被他給殺的。幾乎凡是妨礙他掌握權力或對他不滿的人,他全部都除掉了,不過,在改朝換代之際,這的確也是個迫不得已的手段。
除此之外,曹操這個人其實也有待人親切之處,例如有次他率領大軍去打仗,行軍在半路上時,他忽然停下大軍去拜訪一位女子。這個女子就是他一個好朋友蔡邕的女兒——蔡文姬。這位女文學家蔡文姬與曹操的淵源頗深,蔡文姬小時曾被匈奴擄到北方,後來嫁給了胡人,最後是曹操運用了他的政治力量跟贖金才贖回她。因為曹操本人也是個文學家,所以他對這些文學家都很照顧,這也是他的可貴之處。又比如說曹操在臨死前,他把姬妾們都找來,先交代好國家大事後,他又跟他的妻妾說:「你們現在是因為我地位尊貴,所以才能夠同享富貴,可是我死後,你們的處境就沒有那麼好了,所以你們一定要勤習女紅,而我也會將一些金銀財寶分給你們每個人。」從這段對話可以看出,他在臨死之前跟他的妻妾在交代後事時,就跟一般家庭中的丈夫一樣,會為妻小的後半生擔憂,而這也是他讓人覺得親切的地方。最後再舉個例子:有一次他在跟孫權作戰時,大雨下個不停,到最後,雙方實在都打不下去了,因為天雨路滑,老百姓打仗打久了也漸漸地失去了戰鬥之心。可是,雙方為了面子問題,誰都不願意先退兵,於是有一天,孫權就寫了一封信給他,向曹操宣戰說幾月幾號再開始作戰。同時,在這信的背後,孫權還寫了一行小字,像是在描寫自己當時的心情,其內容為:「春水方生,公宜速退,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意思是說:「現在這場春雨下得太多,我看你還是早一點回去吧!如果你這個傢伙不死,我心裡面就一直不會安心。」這等於是在罵曹操。曹操看了這封宣戰書後,一翻過來就看到了這行小字,他看了後非但不生氣反而還高興地說:「這個孫權還滿瞧得起我的嘛!我不死,他的心就不安。」就因為這樣,於是他忽然之間就宣布撤軍。這就是曹操他那屬於詩人性格的一面。
曹操在死後,有人就他一生的大事為他寫了一副對聯,這副對聯的內容是:「雄謀韻事與文心 君臣兄弟而父子」。這副對聯提到了曹操的三個特色:第一,雄才大略;第二,他喜歡美女,而且對此他也從不掩飾。他曾經築了一個銅雀台,寫了一篇〈銅雀台賦〉,裡頭就說,他要攬二喬這兩位江南美女於東南;第三則是文人的心。曹操不僅本人是文學家,他的兩個兒子曹丕、曹植在文學上的造詣也相當高,而且當時也有許多文人是投靠於曹營的。只是曹操的政治鋒頭大過了他的文學鋒頭,所以才會讓後人忽視了他文彩極佳的一面。
此外,曹操在收服人心以及分析天下形勢上也很有一套,例如有一次,曹操跟袁紹作戰,當時袁紹的勢力遠遠大過曹操,可是曹操在把袁紹打敗後,他卻去祭弔了袁紹,雖然很多人都認為這是假情假意,但其實他這是英雄惜英雄。曹操去祭袁紹時講了一番話,他說:「當初袁紹跟我一起舉兵之時,他說他想要雄踞河北以為形勢並問我意見如何。我當時說,天下形勢未定,吾以道御之,無所不可。可是沒想到,這句話我才跟他講完沒多久他就去世了。時間過得真快,才一轉頭,他就做了古。」從這段話我們就可以看出曹操的高明之處。因為天下現在是一團亂,而漢朝也已經逐漸走向衰亡。當時的袁紹想要河北,想要先占據一個好地方,可是曹操的高明在於他認為占據哪一塊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抓住天時,因為漢朝雖然即將衰亡,可是大家心目中還是有漢朝皇帝,因此他便抓住了漢獻帝。但因為漢獻帝是個小孩子,所以曹操在做了宰相後,他就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天下的諸侯本來都是平起平坐的,可是因為皇帝在他那兒,所以他就可以用皇帝的威勢來命令他們。漢朝創業幾百年來,所有的大漢皇帝都姓劉,只要皇帝還在,只要是忠於國家的人,就一定要尊敬皇帝。曹操認為,諸侯可以不尊敬他曹操,可是他現在是在替皇帝辦事情的,加上皇帝又是個小孩,因此就連皇帝也要聽他的,所以這就叫做「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因為挾著天子以令諸侯,因此他去伐其他諸侯時就有其正當性。所以從他在祭弔袁紹時所講的那番話:「當時袁紹跟我講,他要占據河北以為形勢,可是我認為天時未定,所以要先抓天時,再講地利。」就可見證他的見解高過袁紹。不過,他也因此而背了一個包袱,那就是,如果他要篡位,那麼他之前所講的正義,就全部都會變成虛言,而這,就是他的包袱。所以即便他自己很想竄位,天下人也都說他要篡位,但他為了要維護自己之前的那番正義之詞因而無法篡位,所以一直要到他兒子繼位後才真的去篡了位。
在打天下時,中國人相當注重所謂的天時、地利、人和,而曹操對形勢的觀就瞭解得非常透徹。他在跟袁紹作戰並把袁紹打敗後,有部下向他告狀說:「我們在跟袁紹作戰時,部隊裡有很多人有跟袁紹的部下有來往,而且也被我們查到很多私信。當敵我兩方在作戰時,我們的兵士居然私下跟對方的人互通信件,這豈不是通敵嗎?」於是他們就把這些信拿來給曹操,問曹操要怎麼處置?當時曹操只講了一句話,他說:「初時,袁紹是如此的強盛,連我都沒有自信能打贏他,更何況是我的部下呢?」因此他便把這些信全部燒掉不看。那些士兵之所以會和袁紹陣營裡的士兵通信是因為當時袁紹的兵力比曹操強,他們擔心若被袁紹打敗了,至少在對方陣營裡還有朋友,多少可以占點便宜,受到庇護,可是現在曹操贏了,所以那些跟對方陣營有往來的人就等於是通敵而有把柄落在曹操手上,然而這個時候,曹操卻說出那樣的話,同時還不看那些信就一把火燒了。當他把信燒了之後,他的部下就都安心了,所以這可說是種統御學,曹操就因為這樣而收服了人心。
【中華文明的大歷史觀】
敬天祭祖的中國政治
中國是所有古文明的國家裡學問化最深,也是造型力最強的,不只如此,世界上也只有中國這個民族是個政(政治)跟教(宗教)不會發生太大衝突的國家。
世界上所有的古文明都是大河文明,比如中國的黃河長江屬於華夏文明,埃及是尼羅河文明,印度是印度河文明,巴比倫則是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的文明,這些古老的文明都與大河分不開,所以《易經》裡就有個澤地萃卦。萃就是聚,也就是聚集的意思,所有支流匯成一條大的河流就叫萃。在萃卦中的第二爻跟第五爻說,當聚集的人越來越多以後,在人類的歷史上就會發生兩個大的系統,一個是人內在的系統,也就是萃卦第二爻所說的孚乃利用禴,禴就是禴祭;第二個系統就是萃卦的第五爻所說的萃有位。簡單來講就是,人類的文明在最早開始時會先產生宗教。人類剛開始時是一個人,後來才慢慢組成了家庭,所以家庭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單位。繼家庭以後,慢慢就會聚集成同一個種族,種族聚久了以後,漸漸地彼此的血統會相近,生活方式也變得相同,因而就慢慢產生了民族。所以國父說民族是由自然力所形成,而國家是由武力所造成的。就像漢民族跟白種人不一樣,跟黑種人不一樣,跟阿拉伯人也不一樣,因為漢人的血統跟他們不一樣,這就是民族。由擁有共同血緣的人群聚在一起之後就會產生出文明,像是對人類內在世界的看法等。比如說人會感到孤獨,會害怕死亡,因為不知道死後要去哪兒。同時,人類在看到不解的大自然現象時也會害怕,不知道為什麼有颱風,也不知道為什麼會有地震,看到打雷、閃電時還以為是天在發怒,當人對大自然還不太理解的時候,內心自然就會有一種恐懼感,而為了解釋這些未知的現象,為了安撫人們心中的恐懼,最後就產生了宗教,所以宗教可說是人類最早的文明。
而萃卦第五爻的萃有位指的就是當人類群聚久後,慢慢就會產生政治領袖,這個政治領袖主要是為了對應外在的事情而存在的。比如說這群人可能會碰上敵人,若是碰上了敵人就要組織軍隊,所以這群人就會慢慢形成一個社會,進而形成一個國家。所以萃有位指的就是政治領袖的產生,接著則會產生國家跟武力。宗教講的是人內心的世界,而政治講的則是人外在的社會規範。
把澤地萃倒過來後就會形成地澤臨卦,這是《易經》中的第十九卦。這個地澤臨卦跟風地觀卦是序綜的關係。在觀卦中就有提到:「聖人以神道設教。」這個神道一部分指的就是宗教。因為人類開始有了宗教,所以在整個人類的文明歷史上,政治跟宗教的關係就出現了三種模式,第一種模式是政教合一;第二種是政教分離;第三種則是宗教不干預政治,但祭政是合一的。
所謂的政教合一就像阿拉伯世界那樣。阿拉伯世界的人們信奉的是伊斯蘭教,他們信奉《可蘭經》,也就是《古蘭經》並且崇拜阿拉、不吃豬肉,大部分的信徒多是屬於草原民族。阿拉伯世界的地理位置多處在沙漠地帶,在這沙漠地帶中,長年乾旱,缺水,也缺資源,所以在那個地方的領袖都要很強悍。因為要在沙漠地區生存很困難,能佔到水源就能活命,佔不到就會死掉,加上牧牛牧羊時必須逐水草而居,因此這種民族的領袖多半都是很強悍的。同時在那樣的環境下宗教跟政治很容易結合,所以政治領袖多半兼有宗教領袖的性質。因為阿拉伯世界有這樣一個政教容易合一的特色,所以就會出現一個問題,那就是政治領袖的權力已經夠大了,再加上一個宗教領袖的地位,則其不但能管理國家外部事宜,還能管理國內百姓的心靈。一個國家的領袖不僅連稅制、兵役、都市發展、經濟建設這些客觀的東西要管,還要管到未來,管到人死之後上不上天堂的問題。細想,如果他兩者都管,這個領袖的權力就會非常大。可是宗教有個特色,就是用自己的主觀意識來解釋客觀自然的東西,但有時這並不符合客觀自然的現象,而且這樣的結果會使得這個國家容易走向激情,容易走向排他性。在宗教中可為兩種信仰系統,一種是一神信仰,一種是多神信仰,而一神信仰就容易產生排他性。因為在這樣的信仰系統中只有一個唯一的神,因此就會去排斥其他的神,所以當這個宗教去傳教時,其他文明在他們眼中看來都是矮一截的。例如基督教在傳教時,在他們所描述的天堂裡就只有上帝、耶穌跟天使,再沒有其他的了。可是在中國卻不是這樣,像是《西遊記》中所描寫的天庭,既有佛教的如來佛、觀世音還有道教的太上老君跟玉皇大帝,換句話說,在中國的天宮裡什麼神都有,可是這個情景在基督教裡面卻不會存在。在一神教的信仰中,它一方面要救贖人們的靈魂,可是另一方面它又排斥其他宗教的人物與他們的神相提並論。在伊斯蘭教中,阿拉是唯一的真神,但其實伊斯蘭教跟基督教是同一個教源,可是彼此卻因為這樣越走越遠,本是同一個源頭的宗教最後卻分成了兩派,這就是因為宗教主要講的是主觀,它缺少客觀的大自然理論,因此,所謂的神就是只有你自己的心可以感覺到的,因為祈禱時可以感覺到祂,所以就相信了。因為一神信仰帶有一種排他性,因此西方文明就產生了兩種體系,一是政教合一,一是政教分離。
政教合一的問題在於政治領袖同時兼宗教領袖,因而容易激情,容易排他,容易強悍,也容易讓他的老百姓缺少自由。例如在今天的伊斯蘭教世界裡,女人是要蒙面紗的,而且不能在外工作,即便是打工都要先生批准,更不可以在外面隨便跟人家約會,她的自由是有限制的,而這樣的限制就是來自於宗教上的解釋。可是在中國卻不是這樣的,中國雖然也有男女之別,但是中國女性的地位是很高的,比如說在《紅樓夢》裡面的賈母,她的地位就非常高,即便她不是很有知識,也不是很有學問。在中國,雖然也認為男女有別,但這是指在分工上,我們並沒有站在宗教的角度來立論,來把女人視為一個比較低賤的存在。可是在宗教上卻是這樣講的,例如基督教文明就說夏娃是上帝用亞當的一根肋骨做出來的,因此在基督教中,神父跟修女的地位是不一樣的,同樣在伊斯蘭教中也是如此,也是以男人為尊。但是中國只強調了男女有別,並沒有說女人是卑賤的,而這個就是宗教的問題,因為它認為女性有一種不潔性,因此這就是帶有一種排他性。如果說讓一神信仰的伊斯蘭教世界一直往外擴張或者基督教文明一直往外擴張,當這兩種文明碰在一起時就一定會發生衝突,所以自古以來,伊斯蘭教跟基督教文明總是衝突不斷的。
至於第二種模式則是政教分離。雖然羅馬統一了歐洲,但是羅馬最後接受了基督教文明,而且最後還把基督教給傳播到世界上去,也因為要將基督教成功傳播到世界上,因此它就形成了政教分離制。比如說羅馬的天主教皇在梵蒂岡,因為歐洲人大部分都信仰天主教,因此教皇的權力很大,所以當一個皇帝要舉行加冕時,就要由教皇來執行。可是法國的拿破崙在掘起時,他並沒有等到教皇的加冕就自己拿起皇冠戴上。因為他認為世界是他打下來的,他的心理沒有神,所以不需要教皇的加冕,他甚至認為自己是比教皇還偉大的,所以換句話說就是政治權力大過於宗教。另一個例子是英國,以前英國是一個小國,也是一個海盜國家。在當時,西班牙的勢力是最大的,於是英國的國王便想要跟西班牙結親而娶了西班牙的公主,可是這個公主卻不能生育。若是按照天主教教義的規定,結了婚是不能離婚的,因為這是上帝的祝福,可是這樣就會出現一個問題,若是國王沒有兒子,那麼繼承權就會發生問題。若是按照宗教的教義,國王是不可以再婚的;但若是從王位的繼承權來看,他是必須要傳宗接代的。於是最後,這位國王便決意脫離教廷,以自己英國的國教獨立。這個事例就是宗教跟政治發生衝突的例子。當政治跟宗教分開,高高在上的宗教想去解釋政治,而政治權力又很大的時候,為了要抵抗宗教,兩者間就很容易會產生衝突,所以歐洲的問題就在於政教常常會發生衝突。
政教合一的國家,政治領袖的權力太大就容易走向極權,容易走向排他,老百姓的自由度也會越來越小;政教分離的國家又容易產生衝突,這些都是問題。但中國卻沒有這樣的問題,因為中國是祭(祭祀祖先)政合一的。因為中國是多神信仰,也就是我們既拜孔子,也拜老子,更拜關公、媽祖,甚至連每一位先聖先賢只要死了之後都可以變成我們崇拜的對象。所以在中國,活的人有分君子跟小人,而死的人則分神跟鬼。鬼就是自己的祖先,而神則是歷史上偉大的人物。所以中國人對神的定義跟西方人對神的定義不同。西方人對神的定義是超越人的一切存在,可是中國人對神的定義就是偉大的人,因此我們不會產生什麼衝突。所以中國在祭祀時,再偉大的人也不會大過天。因為天生萬物,而人只是萬物之一,即便是尊貴的帝王也只能叫做天之子,所以在中國,天是最大的,因為天是大自然,是能生萬物的,所以我們就不能不敬天,因此我們會去去祭拜天地、山川、日月星辰等,雖然當中也有迷信色彩,但因為天地生萬物,日月生人,所以人類去祭奠天地萬物又有什麼錯呢?但也因為這樣,所以在中國的信仰體系中就沒有所謂排他性的問題,而在中國,這種觀念就叫做祭政一體。祭是祭祀,政是政治,祭政一體指的就是在祭祀時由皇帝來主祭,所以皇帝同時是政治領袖也是祭天的主人,因此這就叫祭政合一,而不是政教合一,所以中國不會發生所謂排他的問題。在中國人看來,耶穌基督是聖人,釋迦牟尼佛也是聖人,對於他們,中國人都可以祭拜,因此就沒有宗教上的排他性。也因為如此,所以中國在歷史上沒有產生太大的動亂,而這就是中國可以走得長遠的原因。
【中國崛起的祕辛】
漂亮退場:郭子儀與李光耀
在之前的篇章中曾提過,要談論歷史人物時,可用立功、立德、立言這三個標準來看。立德跟立言不一定非得身在官場,像是文學家曹雪芹,他雖沒有作官,但他寫下了千古鉅作《紅樓夢》,因而也算得上是立言。立德、立言的人,在生命安全上比較沒什麼危險,但是立功者則常常需要冒生命的危險,因此便會牽涉到「功成、名遂、身退」的問題。以國父孫中山先生的例子來看,國父在推翻滿清這件事上只能說是成功了一半,因為滿清政府雖被推翻了,但是滿清的軍人後來卻成為北洋軍閥,並形成了北方政府,而國父這方則變成了南方政府,並遷都南京。但其實,這南方政府是不能跟北方政府相比的,因為代表中華民國的還是北方政府。當時如果沒有蔣介石興建黃埔軍校,沒有他帶領軍隊北伐、統一中國,國父孫中山先生的革命可說是只成功了一半的。而蔣介石的北伐成功是在國父孫中山先生去世之後才完成的,所以國父在其有生之年並沒有完成中國的統一,因而說只有一半的成功。蔣介石曾經統治過中國,時間從北伐成功後的民國十七年一直到民國三十八年離開中國大陸為止,在這段期間,他一直都是中國的領導人,而孫中山並沒有成為中國的領導人,所以就事功來講,孫中山只成功了一半。但是如果沒有國父的推翻滿清,自然也就沒有後來的北伐成功、統一中國。
其次來看名遂,孫中山沒有成為過中國正式的領導人,他只擔任過臨時總統,但後來又讓位給袁世凱。話雖如此,可是今天大家在看中華民國的歷史時,凡是寫到袁世凱跟孫中山處,這兩人的地位都是不一樣的。因為孫中山雖然沒有做過中國的領導人,而袁世凱有做過大總統,但那是袁氏他爭奪而來的位子。至於孫中山則可說是名遂、功半成但身不退,因為他在北伐前希望能憑著自己的聲望去說服北方軍閥停止內戰,完成統一,可是他是南方人,到了天寒地凍的北方難免不適應。加上天津人又很歡迎他,要接見的人或代表非常多,此外,他為了要造就中國的國際聲勢所以到了日本一趟,因而等他回來時已經非常勞累了。而且他又受到北方軍閥的欺騙,氣得他怒火攻心,以致最後因肝病而去世,所以國父的一生可說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要做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點,在中國歷史上來講,孔明是了不起的,但是如果能夠功成而身退,那就更讓人羨慕了,但就這點來講,國父是沒有做到的。
又比如說在亞洲有兩位著名的國家領袖,一個是蔣經國,一個是新加坡的李光耀。蔣經國的功勞在於他在做行政院長時,提出來十大建設這個政策。一般說來,台灣的經濟發展能夠躍升,跟這個十大建設是有很大的關係的,因為這些建設都是些基礎建設,像是港口、高速公路、鍊鋼廠等,台灣要邁入現代化,沒有這些基礎是不行的,就是到了現在,我們仍在頻繁的使用高速公路。第二就是他開放報禁、黨禁與改革,這些政治上的開放對台灣的民主化是很有貢獻的。可是蔣經國他是勞瘁而死,是死在任上的。本來他希望孫運璿來接班,因為孫運璿是當時的行政院長,可是孫運璿卻突然中風,所以在接班人上發生了問題,以致他一直沒有辦法找到一個很適當的接班人好離開政壇,所以他也是有功成、名遂卻沒有身退的。至於新加坡的李光耀呢?新加坡是從馬來西亞獨立的一個國家,人口比台灣少很多,只有三、四百萬,土地更是少,因為它畢竟只是一個都市國家。新加坡雖然是一個小國,但卻經營的非常好。因為第一,新加坡人知道自己的國家是彈丸之地,不論水電等都要靠馬來西亞跟印尼,所以它跟周邊國家的關係要保持良好;第二,新加坡雖大部分都是華人,但其中還是有很多少數族群。新加坡很注重和諧,它為了要團結一致,使大家不要搞族群分裂,所以就用英語來當做他們的國語,並且用公平的方式來管理國家,讓所有人都可以有房子住,也就是所謂的國宅。因為新加坡的土地小,如果像台灣這樣炒作土地,那麼慢慢的一定是有錢人才能擁有房子,而沒有錢的人就買不起房子,貧富不均差異最明顯的就是在有沒有房產上。過去在蔣介石時代,他還有心去實施孫中山先生的平均地權,而且至少還做到了三民主義中均富的觀念,可是到了蔣經國的晚期,似乎就已經無法做到了。到了李登輝的時代,貧富的差異更是越來越大,想要再回到以前那種情況,顯然已經是很困難了。可是新加坡在這方面卻做得很好。像是它們的退休制度,不管你做的是什麼工作,每個月都固定要有一筆儲蓄來存退休金,而國家也會補貼一部分。所以在新加坡是人人有房子,人人有退休金。在福利制度上來講,他們也比台灣要好,而且也比較公平;第三,這個都市非常乾淨;第四,他們的政府清廉,沒有像台灣這麼樣的貪腐。新加坡政府的效率跟清廉,在亞洲乃至於世界都是很有名的;第五就是它的教育辦得很好,而且人民的就業機會也比較多;第六它很有國際眼光,可以周旋在大國之間,跟其他國家保持良好關係。
李光耀還有一點了不起的就是,即使他退休了,但直到今天,他卻還可以到亞洲各處演講。在亞洲的國家中,日本可以說是最大、最有錢的國家了。菲律賓也曾經是大國,韓國也不遑多讓,至於中國大陸更是毫無疑問的亞洲大國,可是這些國家的領袖退休下來後卻都沒有辦法像美國的柯林頓或卡特總統那樣在全世界發聲,就只有一個李光耀可以代表亞洲到處去演講甚至是到美國去,這其中當然有他的原因。第一,李光耀是英國劍橋大學畢業的,他學問好,英文也好;第二,他身體好;第三,他可以把一個小國治理得很有特色、政績優良、沒有貪污腐化。像日本有很多領導人,後來都傳出貪污的醜聞,尤其像韓國,更是連續幾個總統都涉及貪污,所以就算是一個大國,可是只要在領導人的任內出了問題,那麼這位領導人還有什麼臉面到全世界去談他的政績?談他的亞洲觀點?雖然美國人對李光耀多所批評,可是回顧兩國政局,究竟是李光耀將國家治理得好?還是美國歷任總統將國家治理得好?李光耀讓新加坡這個彈丸之地周旋在眾多大國之中並發光耀眼,同時又能夠在他有生之年退休下來,讓他的接班人接手。他為人處事不只清廉更有一套自己的見解,所以在整個亞洲中,李光耀是可以作為代表的一個人物,而且他也是能夠做到功成、名遂、身退的代表。
除了舉現代人物為例外,我們還可以回過頭來看看中國歷史上還有誰能做到功成、名遂、身退。這個人就是平定安史之亂的大將郭子儀。安史之亂是擁有兵權的安祿山跟史思明這兩個節度使所造的亂。當時的亂事一直從河北、山東擴及到陜西西安,連唐玄宗都跑到四川避難。後來玄宗的兒子肅宗在臨武即位,他派遣了十幾個節度使去包圍安祿山跟史思明,最後是由郭子儀領軍才平定了這場亂事並恢復兩京,因此郭子儀可說是立了大功。郭子儀雖是個武人,但他卻非常懂政治。他雖平了安史之亂,卻也因此而得罪了一些人,有些人因為妒忌他所以就毀了他的祖墳。皇帝知道這件事後嚇壞了,心想:「得罪了這個大將軍那還得了,他要是回來造反可怎麼辦?」畢竟祖墳被挖可是奇恥大辱啊。於是皇帝便對他說:「你不要介意,這件事我會查個清楚的。」但郭子儀卻回答說:「皇上,我們軍人在外面打仗時,就算對部下下了命令,但在混亂的戰場上,他有時候也難免會做一些缺德事。所以我只能說是我的部下紀律不嚴,做了些缺德事,以致讓別人刨了我的祖墳,這我是沒話可說的。」之後他打了勝仗回來,皇帝怕他擁兵自重會造反,於是便馬上把他調到偏遠的地方去,等於是削了他的兵權。郭子儀立刻就知道這是皇帝在試煉他,於是他在接到命令後,連家都不回就立刻帶了幾個隨從出發。由此可知,郭子儀這個人是很懂政治的,他知道,在官場上若是立了功就要低調的道理。還有一次是有一個長得很醜的官員來見他,當時的他已經老了,雖然前來拜訪他的官員有一大堆,但他卻對要接見這麼一個長得很醜的小官員感到緊張,並要求家裡的姬妾都進房去躲起來。等到這個客人走了以後,這些人就很好奇地問他說:「平常有官員來時你都不讓我們躲避,為什麼就這個官員來時你要趕我們走?」郭子儀說:「你們不知道,這個人得罪不起。這個人是個小官,而且奇醜無比,因此我怕你們看到他會笑他。但是這個人是有仇必報的,我現在已經老了,我怕將來他做了大官後,我們的子孫會被他所害啊。」從上述事件就可知道,郭子儀這個人是很深謀遠慮的,所以他可以活得很長壽,又能享盡榮華富貴。他不但為國家立下大功,同時又能退得非常漂亮。要能像他這樣漂亮得功成、名遂、身退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國父孫中山的百年史觀】
人類互助實踐大同境界
除了政治、民生上的主張,國父還講了達爾文的進化論。達爾文的進化論強調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叢林裡的野獸,彼此間都是互相競爭的,也就是存有所謂弱肉強食的關係。達爾文在觀察了自然後,發現物種間彼此都是在競爭的,要是被淘汰就完了,因此大家為了不被淘汰,就會拼命的廝殺。這套理論出來後,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學生跟學生之間要拼成績、要廝殺,所以到最後,同學間的友誼就消失殆盡;商業跟商業經營者間也要拼市場、要廝殺,到最後就會唯利是圖;國與國之間也會出現兼併土地、大吃小的現象。就像今天的歐美,在他們的商業活動中就出現了企業併購的現象,這就是在弱肉強食。而國父所提出來的說法卻與此不同。國父認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那是物種的原則,物種的競爭的確是弱肉強食的沒錯,但人類不同,因為人類是要靠彼此互相合作才能生存下去的,所以國父說達爾文進化論的觀念已經過時了。國父在一百年前就已經宣告這個觀念過時了,可是到現在,還是有很多人認為達爾文的進化論是很高明的。
中國的孔子向來講的是王道,而與之相對的則是霸道,王道與霸道,一個是星辰法則,一個是叢林法則。所謂的王道,就是孔子說的:「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北辰就是北極星,北極星是恆星,恆星是一直保持不動的,而北斗七星則會繞著它轉。所以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如果有人能為政以德,以德服人,那他就會像北極星一樣,會發光、發亮,而且它的能量大、質量大,所以可以抓得住行星,讓行星繞著它轉,就像九大行星繞著太陽轉一樣。就是因為太陽會發光,地球上的生物才能夠生長,也因為太陽的質量大,所以才能抓得住地球,這就是星辰法則。至於霸道則是用力量來服人,不是以德來服人,這就是叢林法則。所以老虎、獅子等會弱肉強食,力氣大的吃力氣小的,這個就是弱肉強食。國父認為,達爾文的進化論是屬於物種進化,是叢林法則而不是人的進化,他認為人的進化是可以靠合作的。的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按照弱肉強食的原則,德國侵略歐洲失敗,因而簽了一個非常不平等的凡爾賽合約,在這紙合約中,那些戰勝的國家幾乎要把德國給剝乾扒盡,結果,反倒使德國產生了民族主義,讓希特勒得以崛起。希特勒就是利用那些老百姓不滿這些列強對它的剝削而上台的。民族主義的興起,使得希特勒能夠接掌德國政權,接著他又跟義大利的墨索里尼、日本的東條英磯合作,同時侵略歐洲跟亞洲,將整個歐洲跟亞洲搞得殘破不堪。結果這三國雖然在二戰中戰敗,但那些戰勝國因為在第一次大戰中學到了教訓,他們發現不能再向第一次大戰時那樣,要求戰敗國簽訂那些不平等條約,於是從西歐先開始就簽訂了一個北大西洋公約跟東歐的華沙公約。因為二次大戰之後,東西歐一邊是共產主義,一邊是民主正義,所以雙方便冷戰。因此西歐諸國就簽訂了北大西洋公約,後來在馬歇爾計劃中又成了西歐經濟聯盟而變成所謂的共同市場,接著又從共同市場變成現在的歐盟,並把東歐納入,從此,本來在冷戰的東西歐便開始合作。所以歐洲各國本來是利用戰爭的手法來弱肉強食,但結果卻都失敗了。可是改成了現在所用的合作方式後,歐洲就變成了一個可以跟美國對抗的共同體了。所以我們可以知道,合作的力量其實是比鬥爭的力量還要大的。如果用這個道理來看,那麼國父的眼光就是對的。國父認為,人類的進化應該要用合作,而不是用鬥爭的方式。所以國父的最高政治理念就是禮運大同,也因此國父很喜歡送人博愛以及天下為公這幾個字。
中國在堯舜時代的皇位繼承是堯傳給舜,是傳賢不傳子的,而舜傳給禹也是傳賢不傳子的,所以《禮記》裡面有一篇〈禮運大同〉篇,其中內容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天下是公的,所以要選賢與能,因此堯將帝位傳給舜就是選賢,而舜傳給禹也是選賢。而國與國之間要和睦相處,大家要誠信相待,這就是講信修睦。同時有錢的人要幫助窮人,所以會「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如此一來,這個世界才會和諧,也才會共榮共辱。由此可見,國父講的話的確很有道理,因為在中國歷史上就曾經有過這樣的事情,而禮運大同其實就是實踐「人類互助」這個道理的最佳見證。
【遙想詩歌中的三國人物】
亂世中的英雄哲學
《三國演義》中卷頭詞的上半片內容如下:「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在此前,蘇東坡曾經寫過「大江東去浪淘盡」。按《三國演義》的成書年代該在蘇東坡之後。但據說,這闕詞應是更早些時候的古人所寫。將這首詞作為《三國演義》的卷頭詞,很能表達三國故事的精神。文學的成就在於它可以用很含蓄的方法來談論許多道理,而且還可以講得很美。
這闋詞主要在講三件事,一是「滾滾長江東逝水」;二是「青山依舊在」;三是「幾度夕陽紅」,詞中就...
目錄
[推薦序]
壯哉三國讀法小識
師範大學教授楊昌年
[作者序]
第一章 遙想詩歌中的三國人物
1.亂世中的英雄哲學
2.傲骨耐寒的梅花
3.一較榮辱,世事如棋
4.孤獨的英雄──曹操
5.得天下而失人心的概嘆
6.劉備臨終託孤孔明
7.老臣之心──鞠躬盡瘁
8.東坡遙祭周瑜
9.孔明借東風,智取曹操
10.儒者劉備的仁義之心
11.懂得害怕的勇者氣度
12.亂世奸雄的詩人之心
13.關公風采其一:光明磊落
14.關公風采其二:義薄雲天
15.孔明百年大計──三分天下
16.劉備三顧茅廬
17.赤壁之戰,群雄崛起
18.孔明的英雄遺恨
19.孔明人格如松柏長青
20.北伐大志未竟卻身先死
第二章 中華文明的大歷史觀
1.易經中陰陽變化的法則
2.天地乾坤的簡易之道
3.敬天祭祖的中國政治
4.儒家的仕人治國文化
5.偃武修文的中國皇帝
第三章 中國崛起的祕辛
1.方塊字的祕密
2.中國長久之因──孔孟道統
3.異族入侵而不亡──中國野史經驗
4.滿清入關,恩威並濟
5.以德服人的治國理念
6.治國長遠之道──才學決定眼界
7.少年得志大不幸
8.功成身退而名揚千古的人臣哲學
9.漂亮退場:郭子儀與李光耀
10.論歷史人物之成敗
11.成王敗寇關鍵:天時、地利、人和
12.三達德論孔子與國父
13.當政治人物的條件:德、才、學
14.生命中三種是非境界
15.最高人生境界──超越是非
16.亙古明燈孔夫子
17.君子之德需時間驗證
第四章 國父孫中山的百年史觀
1.高瞻遠矚的國父
2.國父的治國信仰──三民主義
3.人類經濟需要均富
4.讓人民擁有土地平等權
5.國父心物合一的宇宙觀
6.人類互助實踐大同境界
[推薦序]
壯哉三國讀法小識
師範大學教授楊昌年
[作者序]
第一章 遙想詩歌中的三國人物
1.亂世中的英雄哲學
2.傲骨耐寒的梅花
3.一較榮辱,世事如棋
4.孤獨的英雄──曹操
5.得天下而失人心的概嘆
6.劉備臨終託孤孔明
7.老臣之心──鞠躬盡瘁
8.東坡遙祭周瑜
9.孔明借東風,智取曹操
10.儒者劉備的仁義之心
11.懂得害怕的勇者氣度
12.亂世奸雄的詩人之心
13.關公風采其一:光明磊落
14.關公風采其二:義薄雲天
15.孔明百年大計──三分天下
16.劉備三顧茅廬
17.赤壁之戰,群雄崛起
18.孔明的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