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國父孫中山先生胸懷世界大同心願,
以三民主義建立民國;
一百年後,當代國學大師馬叔禮遙想三國赤壁,對照國父百年史觀,
闡述中華民族仕人情懷中,那博愛與天下為公的治國道統。
《壯哉三國──孫中山思想百年史觀》是馬叔禮老師繼《大哉孔子—解開易經千古之謎》後又一經典巨擘。本書除了重現當年赤壁群雄爭霸、風起雲湧的壯闊麗史;馬叔禮本人的大歷史觀,也與國父當年建立民國的百年史觀相互映照,形成三大歷史思想格局對照成趣的人文況味。
●三國演義中的文學肌理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三國英雄們的傳奇,總被後人傳唱不已。英雄不死,只是逐漸凋零。馬叔禮老師深入孤獨英雄的內心,從《短歌行》讀出奸雄曹操對其他英雄有城府之外的相惜情懷。
除了以詩歌破譯英雄性格,馬老師更從心理層面立體剖析諸雄,曹操雄謀大略然而缺德;劉備得人心所以得天下;孔明澹泊明志寧靜致遠,卻能為君主鞠躬盡瘁至死方休;關公義薄雲天光明磊落,這是梟雄賢主都拜倒他的原因。深入三國,貼近英雄,馬老師對三國諸雄的風骨,有其獨到的人物品評。
●中華民族的大歷史觀
馬老師妙語生花帶領讀者進入中國浩瀚文化,中國的《易經》與《本草綱目》都在講人體小宇宙的原理,《易經》說乾坤是陰陽變化的起始,《本草綱目》告訴我們陰陽不調人體才會生病。中國人政教不會衝突的原因是什麼?因為儒家思想不是宗教,中國人遵從的是仁義禮智。而且掌管中國政治的主要是仕人,仕人文化是「先天下之憂而憂」,以德服人,以文教民,不若西洋以海盜方式擴張國土。
●中國崛起的祕辛
中國文明得以不死的秘密是甚麼?除了大河文化本身賦有源遠流長特性,中國人的文字與著述功力,是中國文明得以死而復活,擁有金剛不壞之身的真正原因。各路種族在中國這塊秋海棠上,非但不狹路相逢,反而絕處逢生,混種交織出更美妙的文化與歷史。分合合分的歷史大拼圖,只有中國可以辦到。日久他族成漢族,這就是中國文明的魅力。
後半部是馬老師對於君臣之道的獨到哲思,人臣必須懂得功成名遂而後身退;人主則是以成敗論英雄,但也得接受坐擁江山後的是非評論,這就是中國人以德論人的道統。
●孫中山先生的百年史觀
國父革命十一次,支撐國父繼續救國救民的理想是甚麼?馬叔禮老師聲如洪鐘的敲醒讀者,是孔子思想的〈禮運大同篇〉啟發了國父!國父說治國的人要有信仰,而這個信仰就是三民主義,建立讓中國人——人人有權有飯吃的「民國」!國父不講社會主義也不講資本主義,他要的是能達成〈禮運大同篇〉中核心理念「博愛」與「天下為公」的三民主義!馬老師敢言而論之:達爾文的進化論輸給了人類互助的世界大同論!
作者簡介
馬叔禮
於1949年出生廣州,現年62歲。淡江大學中文系畢業,1977年與朱家三姊妹創辦《三三集刊》,也曾擔任耕莘文教院寫作會班主任。20餘年來他勉力自學,在研究孔子與易經之間的關係有很大的體悟,對於方塊字的造字系統也極為深入。
在爭名逐利的現代資本主義社會,馬叔禮一手撐起復興中華文化的重擔。隱居新店山上25年潛心自學後,於2002年由弟子創辦「中華日月人文學會」,專門將馬叔禮講學的內容推動到社會上,讓書院私塾的民間講學傳統復活。他實踐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教育志向,以「格物致知」的方式做學問並且傳授學問,定期開班講授《易經》、老子與論、孟、學、庸、詩詞、小說、古文……等古代經典,使孔子的思想與智慧永續長存。
2007年起,馬叔禮每年都會推出一系列的文化公益講座,盛況空前、座無虛席,聽者多到席地而坐,只為親炙馬老師的學養與風采。主題分別有:
2007年的「人生大觀」;
2008年的「人法自然」;
2009年的「黃河宣言」;
2010年的「千古文壇的十二顆巨星」:
2011年的「小說長城」系列。
2009年起,馬叔禮老師開始在中國大陸進行巡迴演講,積極復興孔孟與易經等中華文化,宣揚造字原理與方塊字之美的重要性。1989那年,與文友一趟「絲路之旅」回來時遇北京「天安門事件」,其後20餘年沒有再到過大陸。在2010年中共建國60周年,正好也是他的60大壽,馬叔禮才又回到中國大陸的北大、清華等大學,推動兩岸巡迴演講。為此,中國知名媒體新華社還特別為他進行了長達90分鐘的專訪,馬老師在國學上的地位及影響力可見一斑。
一向被稱為「生命導師」的馬叔禮雖然年逾耳順,仍掛心中華文化的傳承。他所創辦的「日月書院」著重於開發學生的品格與心志,認為做學問必須靠自己用功與潛心感悟,這也是他專注研究《易經》的原因。《易經》中蘊含著帝王學,當中關乎一個人的胸襟與格局,馬叔禮希望後輩培養偉大的心性,對天下事能視為己任,這是當代知識分子所應具有的使命感,也是中華道統的最終目的:知識是為了實踐對於世界的關懷。馬老師高尚的情操、不追名逐利的純真性情,在當今社會而言,可謂是一泓洗滌塵俗的清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