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文到底考什麼
面對千變萬化的作文考題,老師們忙著教課內的進度都來不及了,作文只能有空時寫個兩三篇。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夜夜對著稿紙興嘆,卻找不到救命的神仙妙藥。
作文其實是投資報酬率很高的科目,學測國文滿分一百零八分,它占總分的五十四分,前面讀了兩年半的選擇題也占五十四分。但是作文,尤其是長篇文章,如果好好的寫出一篇佳作,就足以贏別人十到十五分左右。很多想讀醫學系的學生,往往前面選擇題能拿高分,但是卻輸在後面的作文。難道他們三年都沒有寫作文嗎?我看過有老師幫學生批改作文非常認真,洋洋灑灑,寫了半頁,甚至寫得比學生還多,可是學生卻問:「這在寫什麼?」原來他竟然看不懂老師的批閱內容。連閱讀的能力都有問題,更何況是把一篇作文寫好!
現在大考作文題目都非常活潑,像是「縮寫」、「續寫」、「擴寫」、「意見闡述」、「看圖型」、「引導寫作」…等。以下簡單的舉例說明。
◆「縮寫」:
一篇一千多字的文章,如何用三百字表達?也就是考學生如何裁減文章,如何揀選必要的資訊,去蕪存菁。
縮寫是在不改變原文基本內容和中心思想的條件下,濃縮一篇文章。寫作的技巧在於保留文章中的關鍵字詞和主句,要注意人、事、時、地、物;頭尾兩段通常是重點。去除不必要的例證,將引用改為轉述,文中的對話、描寫改為敘述,避免完全照抄引文。遣詞造句須通順、精簡,避免口語化的字詞。最重要的是,要嚴格遵守字數規定。
◆「意見闡述」:
這類題目,有時會引用許多條新聞資料,請學生整合,然後再請學生闡述意見。沒寫過的學生都不太能掌握,也不會寫。在寫作的過程中,我會告訴學生第一點應該寫什麼,第二點要寫什麼,把作文的內容設計成填空的方式去練習。學生依循引導思考過後,再進行意見闡述的文章撰寫,大部分都可以表達得非常好,即使是程度比較差的學生,或者從來沒有寫過「意見闡述」文章的人,經過這樣的引導之後,也可以寫得很好。
◆「文章賞析」:
對許多學生而言,這也是高難度的題型,因為同學如果連閱讀能力都有問題,如何欣賞一篇文章?九十六年學測考了余光中的〈記憶像鐵軌一樣長〉裡的一段文字,請學生以一百~一百五十字分析描述。學生到底應該怎麼寫?在學校裡,老師不會特別去花時間教導學生如何寫賞析,通常是在上課的時候帶同學閱讀、欣賞一篇文章,但是同學不知道考試的時候如何用文字表達,如何分析、評論文章的優缺點。
台灣的考題比較客氣,頂多考文章段落的欣賞與心得,大陸的「高考」相當於我們的學測、指考,甚至考出樂府詩與王安石詩的比較,請學生賞析並判斷高下,如果沒有個人的見解,說不出一點道理,幾乎拿不到分數。
◆「翻譯」:
我會特別教學生如何翻譯,雖然同學在學校上課時,老師一定教文言文,感覺都學會了,但是很奇怪,只要考試一考翻譯,同學就會翻得亂七八糟。這種題型,學測也會考、指考也會考,以前都出在指考,後來學測也考了。我發現怎麼翻譯的成績一出來,學生的成績幾乎都只有除以二,就是只拿到一半的分數。因為古文的翻譯跟英文翻譯成中文是一樣的,都要注意「信」、「達」、「雅」這三點。
「信」──翻譯必須確實。文章中的每一個關鍵字,或者裡面的連接詞「然則、如此、那麼……」必須翻得很精確;如果這些關鍵字沒有翻譯正確,閱卷老師會先扣分。
「達」──翻譯的文章從頭到尾念起來要很順暢,要讓人覺得不是為翻譯而翻譯的文章。
「雅」──翻譯的文章也需要修飾、具備文采,所以「雅」的意思就是要有修辭,要有文采,這樣才能拿到比較高的分數。
◆「新聞寫作」:
依據大考中心統計,此類題型是學生零分機率最高的題目。例如九十七年學測引用「晏子使楚」這個歷史故事,請學生以記者的角度來寫作,可選擇楚國(大國)的記者角度,也可以是齊國(晏子祖國)的記者,或者是第三國旁觀者的立場來寫作。此題難在第一步要先讀懂古文資料,再來談寫作立場。這題有很多學生直接放棄,一個學生沒有經過訓練,要把這類的題目寫好事實上很不容易。
■我們都不是李白
常常聽到有人說:「我真的沒有寫作的天份。」勇於認清自己的缺點,並不是件壞事,因為事實證明,我們的確都不是李白。
考試的作文,其實無關乎天份與否,只要經過訓練,多數人都能拿到國文滿級分。每當考前兩個月,只要學生拿作文給我看,就可以初步估計他大考可以拿幾級分,不需要知道前面的選擇題能拿多少分。因為選擇題在高中三年裡,大家學的都差不多,只要上課認真聽講,小考認真準備,基本上分數差距不大,真正拉大分數的差距都是在作文。大考前,如果學生的作文成績能穩定維持在A-~A,只要前面選擇題有正常念,應該八九不離十都能有十五級分,很少會有誤差。我還沒有看過作文能拿A-,選擇題成績卻奇差無比的。因為作文都能有一定的程度,表示選擇題的閱讀能力相對也不錯。所以,到最後看作文成績就可粗估學生的級分。
老師在教導作文的時候,先讓學生有興趣、有學習動機,之後再慢慢引導,這樣學生才能夠確實的進步。作文就是靠反覆的練習,經過訓練的學生往往也都寫出興趣,曾有個學生跟我說,他在學測前竟然花了一整天來寫一篇作文,我把他的文章拿來看,果然是一篇相當精采的佳作。所以,當喜歡一件事的時候,自然就會有好的表現。
把學生的佳句列出來,讓其他學生們參考觀摩,在同儕的良性競爭下,有些學生就會想:「明明一樣年紀,為什麼我寫不出來。」進而精進自己的遣詞用字,改掉既有的寫作習慣。有很多學生都喜歡寫「我也不例外」,作文題目若是「逆境」學生就寫:「每個人都有逆境,我也不例外。」以國中的作文程度一路寫到高中,並沒有去思考要如何寫才會讓文句更優美。然而,當他看到同年齡的佳句、佳篇時,內心產生「有為者亦若是」的念頭,自然會想辦法模仿,這就是讓學生有主動學習的動力和刺激。
大考很簡單,都是從犯錯扣分開始,接下來才看你文句是否通順,是否有文采,才再加回去。所以如果同學不要犯錯的話,最起碼會有基本分。如果字體工整漂亮,就會比基本分數再高一點。考試的作文都不太需要天份,就是憑藉著努力和練習,不會有運氣。一份考卷是由兩位教授批改,通常成績差異不會太大,如果誤差超過兩級分以上,再由「第三閱」批改。有句話說「英雄所見略同」,像現在很多文學獎,每個評審評選出來的前三名多半差不多,只是先後順序不同,名次會有些微的出入,所以考作文不要憑恃運氣,要靠實力。
■ 矯情與動人的一線之隔
作家其實是社會中的異類,因為他們所想的、所寫的、所描繪的……,絕對和一般人不太一樣,而這正是他們成為作家的最大特質。
在我的經驗中,文采是最容易訓練的。一開始我會挑出優秀作家不錯的文句,將中間挖空,讓學生利用上下文語意的連貫性去填空;這樣的練習,十分類似小學生的模仿造句。當學生填出來的詞跟作家原文一模一樣時,同學會很有成就感!假使稍有差異,我也會逐一解釋學生的缺點。有次我們練習的題目是「爭與讓」,學生寫:「爭就像千元大鈔,讓就像崇山峻嶺。」我就問學生這兩者有什麼關係?學生也說不出個所以然,這就是前後邏輯不通的問題。這樣的反覆練習,學生才能學會如何形容、譬喻,會更加的緊密貼切。
大考的選擇題,常有一類是把幾句詩或散文中間挖空,再讓學生選填。有學生來問我,為什麼他怎麼選怎麼錯?我說:「如果答案的選項你念起來很順的話,就絕對不能選,因為作家想的跟你想的不一樣,作家不會使用太平凡的詞彙。」譬如雨傘,一般人只當作雨傘,但是在作家眼中,雨傘可能是一朵朵雨中綻放的花朵。
填空是很有趣的訓練,不過,在題目的挑選上也要有點技巧。譬如要找作家刻意形容的東西來填空,或者是動詞或形容詞。當學生學會填空,再回去寫選擇題時,就會比較有語感,不容易錯。尤其考試如果考出現代詩的填空,學生都會反駁正確答案不合理,但是,其實新詩、現代詩常常是「無理而妙」,你把放在散文中通順的字詞,寫入新詩中不一定好,因為詩不等於分行的散文。
另外,我建議不要大量使用成語,因為那沒有文采可言。余秋雨先生曾在演講中提到寫作時不要使用成語,他舉了一個例子,有次班級一同出遊,回來後老師要同學們寫心得分享,大多數學生都寫「山明水秀、美不勝收」,像這種慣常的用語已經失去創意,在文章中一點也不吸引人。所以,當我在設計作文練習的時候,會把學生慣用的成語挑出來,譬如形容時間的「光陰似箭、歲月如梭」、「歲月如白駒過隙」或者「迅雷不及掩耳」、「說時遲那時快」等,我會另外出題要求學生換成新鮮的譬喻。當學生開始思考新鮮的語彙,就能擺脫平鋪直敘,我發現只要不用成語,每個人都可以是作家。
利用這種方式,從兩個字開始,到四個字,到一句話,到整段譬喻,學生文采就會慢慢被訓練起來。這種教學方法其實要靠老師的引導,但受限於國文教學時間有限,在學校真的很難普及。倘若真照我這種方法,作文根本就可以單獨成科,整學期都教不完。
簡媜跟張曉風的文章,是模仿文采的推薦範例。人們說簡媜是文字的精靈,她使用文字的技巧很純熟,而且她的譬喻都不落俗套。有一次她在演講中,說自己寫〈河川證據〉這篇文章時,光開頭就寫了多種版本,最後她選用以一片落葉,從空中俯瞰的角度切入:「想像你在高空之中隨氣流翻轉,時而如一片嫩葉迎向驕陽及不可計數的星宿,時而翻身瀏覽陸地與海洋。」一般人的思維是「我」在寫文章,不會想像自己是落葉,這樣與眾不同的譬喻,自然令人難忘。不過,模仿作家不能太過,否則就會華而不實,就像駢文一樣,如果你沒有真實情感,沒有辦法支撐整篇文章。很多時候,老師只能加強學生的文采,但是沒有辦法加深文章的深度,因為深度是需要靠學生自己去體會和經歷。
宋詞中有很多漂亮的詞彙,自覺程度還不錯的學生,可以藉由背宋詞來增加文采。我有一個學生,真的執行了這個方法,他買了一本小小的口袋書,每天有空的時候就看宋詞。除此之外,他花很多時間去抄寫佳句範例,有時候我跟他說把平凡的字詞換掉,他就真的去找、去想與眾不同的字詞來代換,或者是一樣的讀音,他會去找異體字來寫,這都是工夫。後來他的文章愈寫愈好,而且還能分析評論別人文章的好壞。
令我印象深刻的,還有另一位日本學生,在台灣念了兩年國中、三年高中,她覺得自己作文寫的不好,主動把作文拿給我看,希望能給她一些指導。她的字跡有日本人的細膩工整,文章也寫得很好,雖然仍有些語句不太通順。除此之外,我發現她使用很多台灣學生都不會用的語彙,我以為她一定閱讀很多的課外書籍,沒想到並非如此。她說自己剛到台灣時中文很差,爸媽送她一本小小的國語字典,遇到不懂的字句,她都會一一查字典,並標記自己喜歡的詞彙,這是其他學生不會做的事。經過慢慢的修正語句,她指考國文考了八十八分﹝當時還有倒扣﹞,錄取台大財金系。這位日本學生,很認真、用心去學習,靠著一本快翻爛的中文字典,也寫出自己的文采,寫作程度還優於台灣一般的學生。
■ 有技巧的閱讀
「好書不一定是暢銷書,暢銷書不一定是好書。」你的閱讀,是增加了文字磚塊的高度,還是減少了時間沙漏的刻度。
很多人都贊同,要練好作文一定要靠大量閱讀,其實並不是你讀了很多「書」,作文就會寫好,如果讀的是《哈利波特》、《暮光之城》,或者大量的言情小說,對於應考作文幫助實在有限。而且現在的學生很忙,與其花費許多時間大量的閱讀,還不如選擇一、兩本書精讀,讀熟讀透,甚至會背,上考場的作文就可以寫得不錯了。現實一點的說,因為不是在訓練學生當作家,只是針對考試想得到十五級分。
國文考試中,其實前面的選擇題也很重要。我曾經問學生,將參考書從第一頁背到最後一頁,有沒有辦法拿滿分?他們搖頭。因為大考的選擇題,考的還是「閱讀能力」,而不是片段的知識記憶。有學生跟我說,他前面題目讀得慢、做得慢。這時,我會請學生自己分析,究竟是哪一類題目會耗費比較久的時間。如果是古文類的題目,就去買一本古文的閱讀測驗,一天寫個兩篇,慢慢的去練習看古文;如果是白話文題目寫得久,那就買白話文的測驗題組來練習,千萬不要死背一些國學常識。還有字形字音的題目都很生活化,譬如「緋」聞、「涮涮鍋」、「轉圜」、「大閘蟹」,這些在日常生活裡就可多用心,無需太費力去背誦。
曾經我班上有一票姑娘,對於言情小說十分著迷,她們幾乎看完租書店裡所有的言情小說,班導已明令禁止她們帶小說到學校,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學生照樣用翻譯機看電子書,她們甚至可以告訴我,那個作家寫得好、怎麼好法、那個寫得不好。我覺得這現象很有趣,不想浪費如此的天份,便請她們將小說情節發展的公式寫出來,沒幾天,果真交了一大張公式到我面前來。而且公式都寫得很好、很清楚,我覺得只要拿給專業的寫手,將書中主角換幾個人名,就可以寫出二、三十本言情小說。
因為這樣的故事,並沒有創新的文采,更沒有特殊的修辭,所以即便她們讀了如此多的「書」,但是她們的作文程度,卻沒有太大的進步。
如果想學美麗的辭藻,讀簡媜、張曉風的文章,就足以學到很棒的文采。
想學譬喻就讀張愛玲的《傾城之戀》,拿支筆把其中的譬喻全部圈出來,你會發現張愛玲的譬喻使用之豐富與鮮活,可以寫一篇學術論文。至於想要文章更進一步增添深度與廣度,就要多讀多思考。閱讀,一定要挑選對的書籍,才能有真正的助益。
同學一開始要挑自己讀得下去的書來讀,不必太過勉強自己,所以我會先推薦「好看、易讀」的書。曾有成績很好的學生對我說:「我爸媽沒有生國文基因給我。」看到數字、英文會很振奮也容易理解,但是一看到落落長的中文就頭痛想睡。如果是這樣,最起碼把國文課本讀熟也足以應付考試了。
同學在閱讀的時候,不是看過就好,而是必須深度的閱讀。有些老師,會要求學生把解釋背得一字不漏,我覺得這樣的教育很扭曲,其實這是不必要的。我認為老師在教古文的時候,要不斷的去問學生:「為什麼?」老師如果沒有這樣訓練學生,同學就要自己問自己:「我學這課在學什麼?」、「為什麼課文要這樣寫?」「這有什麼目的?」不要急著看翻譯、背解釋。一味的死背解釋、字的形音義,這都是淺層的閱讀。若想讀得透徹,應該不斷思索:到底課文中每一句話代表的意義是什麼。
如司馬光的〈訓儉示康〉就是教人要節儉,節儉的道理我們從小就知道了,為何還要學?難道只因他是司馬光寫的古文嗎?其他古人都沒寫嗎?那麼這課好在哪裡?好在文中的言例、事例非常豐富,洋洋灑灑、正面反面,古今中外各種例證齊備,而且以雙軌式寫法行文,立論明確。所以,學生要學好一篇文章,首先要知道為什麼要讀?知道了以後才讀得心甘情願,才真正能學以致用。
現代文學中,有些作家歷久不衰,例如黃春明、張曉風、余光中等,他們的文章不斷的被選入課本教材。身為作家,他們的每一句話幾乎都有其意涵所在。為什麼他要刻意描寫這一個場景、這一段對話?同學在閱讀的時候,就要去思考這個句子、段落在文章中的意義在哪裡?不斷的提醒自己、問自己,久了之後,就能明白作家運用的意象,以及想表達的旨趣。
我覺得讀現代文學的作品,要訓練學生能夠寫出賞析,這是要經過深層閱讀的培養才能具備的能力,否則進了考場,學生只會一直「讚嘆」,用一些很抽象的形容詞,譬如溫柔婉約、情韻綿邈,卻說不出文章真正精妙之處。
我記得以前有篇課文選錄了楊牧的〈山谷記載〉,他通篇寫得冷淡極了,而且不告訴讀者山谷的地點在哪,只說出經緯度,從頭到尾都沒點明山谷究竟在哪裡。文章讀來幾乎沒有看到甚麼修辭,這與一般文采豐富的課文截然不同。但是老師可以告訴學生,楊牧為什麼這樣寫?因為很多文章,都是讓學生看到文字的「加法」,而楊牧這篇,卻是讓學生看到文字的「減法」,從一位旁觀者的觀點敘述,不涉入主觀情感與思想的描繪,寫作具有很多面向,很多不同的可能。真正認真閱讀的人,是會記得一輩子的。
曾經有一位老師非常喜歡賴和的作品,對於他的作品,幾乎是如數家珍,她認為這種樸實的感覺,是現在很欠缺的,而她在賴和的文章中,找到了這樣充滿力量、富有生命的文字。同樣的道理,我們平時也要培養一位自己喜歡的「私房作家」,要把這位作家瞭解的很透徹,在考試時,要能信手拈來,把這位作家的作品寫進去,或把一本自己最常閱讀的「私房書」,拿來舉例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