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三十而立,立身揚名。這是周杰倫一張唱片的宣傳語。30歲的年紀,到了而立之年,或許你會成功,或許你還是一個普通人,或許你還在為事業拼搏著。
30歲的人應該能依靠自己的本領獨立承擔自己應承擔的責任,並已經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與發展方向,然而總是有那麼多人還沒有做好準備。一位網友曾經撰文:「有一天忽然醒來,發現自己已經是跨入三十行列的人了,很害怕、很擔心,因為我還沒有準備好進入三十這個可怕的年齡段。」
沒有做好準備,就不能迅速地適應,這是大自然的法則。30歲,人應該能坦然地面對一切困難了。尤其是面對全球化下的激烈競爭,30歲只能努力打拼。然而30歲的我們心中一直存在問號:未來會更好嗎?怎麼贏?這就是一種危機感。30歲的我們不能沒有危機感。然而方法是不變的鐵律:把自己準備好,然後等待機會。只有紮穩基本功,才能在機會來臨時揮出令人喝彩的一棒。
30歲的你,從上學到畢業,從畢業到工作,從戀愛到結婚,你都在成長。30歲是人生的一個轉捩點:30歲之前,人們的習慣是不斷地做加法,認為擁有更多就能得到更多的成功;而30歲之後,人們的習慣變為不斷地做減法,認為簡單才是成功之道。30歲只不過是學會去做該做的事情,而不是想做的事情。該做的事情並不等於你一定能夠做到,更不用說讓該做的事和想做的事合二為一。也許正因為該做的事和想做的事並不相同,所以你開始了一個新的起點。30歲這個年紀,在中國古人的文化座標中是一個心靈建立自信的年紀。因此我們要時時刻刻有危機感。
然而,在調查中,我們發現有大多數的人還處在疑惑之中,不知道危機感從何而來。為此作者專門編撰《30歲之前你不能沒有危機感》這部書,作品針對30歲前與後的若干個細節問題進行剖析,所選的每一個問題都與我們密切相關,以做到釋疑解惑,明朗人生。
針對當前30歲的浮躁人生,作者專門對此做了深入詳細的分析,徹底分析了9種強有力的內省狀態,讓你能夠有的放矢。比如,在「30歲之前不要看重金錢,30歲之後要把握機會」這一節中,用寓言和名人故事來揭示現實的哲理,並闡明了「30歲之前不要看重金錢,事業遠比它重要;30歲之前不要看重金錢,這樣只會浪費我們寶貴的時間和精力;30歲之前不要太看重金錢,它會阻礙你向前發展」這幾個十分鮮明的觀點。不僅深入人心,更是一針見血。
作為一個個體,身處社會,我們就要生存。30歲的我們亦是如此。然而,總是適者生存,一些人會因為不適應而被時代拋棄。本著這樣一個出發點,13種勿缺的生存理念就是你今後能夠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的法寶。從交際、理財、交友、人生態度、學習經驗等方面來分別闡述,似乎是一針強心劑,讓你在鬱悶和失敗中發現自己的不足,讓你在驕傲和自足的時候,還能取得長遠的進步。這13條最新的理念,就像是13位壯士,能護你前行,能讓你風雨無阻。
在「30歲之前不懂得交際,30歲之後就沒有好的人際關係」這一節中,作者從社會學的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社會之間的關係出發,得出這樣一個真理:「大家都身在社會之中,30歲之前懂得交際,有時候當你與陌生的人打個招呼,或是說幾句溫馨的話,交際的作用就在這裡,它不僅可以消除你我之間的隔閡,還可以淡化雙方交往的緊張和不安。」一些道理說起來簡單,然而讓我們30歲的人去做,需要膽量、需要一種態度,這更是一種生存的法則。
30歲的我們離不開生活,我們要想成功,必須從細節上來決定成敗。我們要瞭解父母的辛苦,不能玩物喪志,對自己的容貌負責,要對婚姻負責,要學會讀書。這些問題看似膚淺,實質上是人生的大道理。作者結合了歷代名人的看法和一些寓言故事,在這一章裡真情流露出了細節的重要性,這是一種心態,更是一種態度。人說,態度決定一切。30歲的我們,在態度問題上,首先不要忽略細節。
孔子說過:「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所謂「立」,就是立業,找到養家糊口的職業。至於心胸遠大之人所謂的「立」,指的是事業的起步或事業的成功。孔聖人亦有如此的職業規劃,凡夫俗子們也渴望有自己的事業,也渴望成功,但真正意義的事業與成功絕對是鳳毛麟角。
本書就是一部「鳳毛麟角」的書,一部給你得意「立志」的書。希望30歲的你和我,記住高爾基的那句名言:「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在閱讀本書時,讀取本書的精華,或許,成功就在你的手中,就看你怎麼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