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但求夫子一哂之
孔子會不會笑?如果夫子會笑,他的音容笑貌又如何?大概論語專家和孔子尊崇者很少想到這個有趣話題。
孔子是性情中人,他有發怒的時候,罵宰予晝寢,「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公冶長篇);罵冉有為季氏聚歛而附益之,「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孔子也有悲哀的時間,他見衛靈公夫人南子,遭弟子子路誤解,居然向子路「矢之曰」(雍也篇);遭長沮、桀溺兩個耕種者消遣,痛心「憮然曰」(微子篇);顏淵死,孔子更是「哭之慟。」(先進篇)
有怒有哀的人,自然也會有喜有樂。
孔子曾說君子人的條件是「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威而不猛」這個不猛的「威」,自然不是「威嚴」,而是「威儀」,有威儀的人會端正自己的衣冠,尊重自己的動靜觀瞻,使人敬畏(畏非害怕)。
也大概就是注重自己威儀的原故吧,論語記載的孔子樂多於喜。
論語的樂大都是樂在心中。學而篇的「有朋至遠方來不亦樂乎」,雍也篇的「智者樂水,仁者樂山」,先進篇孔子見閔子騫、子路、冉有、子貢幾個成材弟子侍候一旁,就是「子樂」。
喜形於色的文字,論語只見兩處,一是孔子往武城,看看在武城當宰官的弟子子游,聽到弦歌聲,高興起來就開了子游一個小玩笑,「割雞焉用牛刀?」(陽貨篇)孔子這發自內心,同時也形諸於色的喜樂,出現了孔子難得一見的笑容,「莞爾而笑」。
「莞」,說文是一種可以作席子的草,這種草莖向上舒展,「莞爾而笑」雖然不見得是開懷大笑或心花怒放,但也不會只是「小笑貌」。
孔子的「小笑」應該是子路、曾□、冉有、公西華侍坐時,夫子要四位弟子各說自己願望,子路率爾而對的「夫子哂之。」(先進篇)
「哂」音ㄕㄣ,露齒而笑。孔子何以對子路「哂之」呢?因為子路把自己的能力吹得太大了,他說「如果有個千乘之國,遭大國脅迫,外有強國軍隊侵伐,內又鬧饑荒,讓我治理,等到三年,可使人民見義必為,且知行事之方。」(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孔子在子路篇說自己的能力,「苟有用我者,□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月是一年歲月,孔子自認如果有人用他治國,約略一年有成效,三年有小成就。子路這一自許,比做老師的孔子還賢能,孔子不由得露齒淺笑。
我之所以淺談孔子的音容笑貌,是四十多年來,不時出現我腦海中的一個想法。
一九七一年(民國六十年),我跟滿清末代禮親王愛新覺羅毓鋆老師讀經書。老師和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同年生,六歲成為溥儀在毓慶宮的伴讀,受學的老師有太傅陳寶琛,以及當時的名儒羅振玉、王國維、陸潤庠、康有為等人。
老師在滿州國雖襲爵而無位,類似溥儀的特助,民國三十六年,繼張學良之後,被安排來臺灣監管。隻身在台六十四年,創辦私塾「天德黌舍」(後來改為「奉元書院」),從論語講起。老師開課百餘班,教讀弟子論語百餘遍,他四歲就開始啟蒙,背論語,老師百年讀書、六十多年的講學中,論語大概讀過五百遍以上。
我在今年元月底與老師對桌而談,老師還說,他不解孔子何以那麼聰明睿知,而我卻有個唐突的想法:如果孔子重生,他坐在一間不通風的地下室,聽讀過數百遍論語的老師講論語,他的表情會是如何?
「莞爾而笑」就是我想像中的孔子表情。
老師跟我們上論語的第一天談「學」字,突然問說,「孔子重學,你們是學生,什麼叫『學生』?」我們沒人接話,老師正襟說,「學生就是要學如何撫慰蒼生,為蒼生謀!」我想孔子應該會點頭稱許。
老師強調讀古書要讀古人的智慧,要學古人智慧來啟發自己的智慧。讀書不要師承師說,照著走,要往前走。孔子是「聖之時者也」,老師有些話用今日語言解讀古文,十分親切,甚至更簡明通神。
為政篇,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老師解讀「先做再說」。
子罕篇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老師說「事在人為」。
公冶長篇,「崔子弒齊君,陳文子有馬十乘,棄而違之,至於他邦,則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之一邦,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何如?』」老師嘆口氣說,「天下烏鴉一般黑,陳文子妄想找白烏鴉!」
述而篇批評子路說,「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老師解讀得特別通神,「救生員是旱鴨子,死在臨頭還不知道,我不陪葬!」
我甚至認為,孔子聽老師說論語是「論道之語」、「結論之語」,孔子的表情可能比「莞爾而笑」更喜樂吧!
老師在今年三月二十日薨逝,高壽一O六歲。憶春風之沐,懷化雨師恩。老師常說,一個人至少要讀懂一本書,我遵師命,用筆代讀,完成了「子曰論語」。
論語用字,出現最多的是「子」,達四三一次,其中專指孔子的有三七五次,論語首章的前面二字就是「子曰」。老師跟我說,「『子曰』二字是『我的老師說』,後人尊崇孔子,成為『孔子說』。」
「子曰論語」這個書名,是個人的希望,希望解讀的論語既是老師所說的「論語」,也是孔子所說的「論語」,個人但求夫子一哂之。
孔子在里仁篇和衛靈公篇向兩位弟子曾參和子貢說「吾道一以貫之」,老師說論語和六經都是通貫的,要了悟六經,得從論語下手,要真正默識論語,先知曉六經。當然,論語之道更是一以貫之。
祈願「子曰論語」能讓孔子一哂之,我依經解經,先以孔子之言,解孔子之語,以論語彼章印證論語此章,而許多師承師說的弟子之言,也引孔子之言解說,以期通達孔子之學。
以論語解讀論語,我十分注意相關的史實史料,像季氏等三家專橫竊國柄,源於季氏先祖季友大功於魯國。孔子能夠周遊列國,得力於時君求才若渴,諸國衝突緩和,遊說之士不會被要求忠君,以及向戍的「弭兵」之會有關。
周易、尚書、禮記當然是我解讀論語的主要經籍依據,而子書集中在孟子。
老師欽敬熊十力夫子,熊十力尊崇王夫之,我不免引用兩位夫子精闢訓義解讀論語。
老師說,論語的「人」和「民」不同,「人」是有位者,「民」是一般庶民;「君子」有些不能解讀「成德之人」,而是上位者、有位者;「小人」不是無德之人,而是一般百姓庶民;「而」不是「而且」,常當「能」字解。幾個字詞解讀不同,「子曰論語」呈顯大異程朱注解的風貌。程朱的注釋影響後學太大,我必須參照說明。
孔子在陳國懷念自己魯國的家鄉弟子,感嘆說,「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公冶長篇)個性疏狂的我,需要先進的裁剪,而個人有些補述小意見,就列在章末的「小子曰」。
「子曰論語」的印行,最遺憾的是不能恭呈老師點撥教正。我趕在今年老師生日這天印行。
天德黌舍門下弟子許仁圖
敬識於二O一一年十月六日(夏曆九月初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