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書宗旨是讓人皈依清靜的意思。
簡單的說就是要讓我們清靜,全書從頭到尾就是只談這兩個字—清靜,我們自己本身清靜了嗎? 又如何讓我們達到清靜。
老子為什麼一開始會談到「道」,因為道是在我們人身上,它就是一個清靜的狀態,也就是當你的心,充滿整個「道」在其中,那你也應該是清清靜靜的。
作者簡介:
林榮澤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博士
一貫道學研究院籌備處
天書訓文研究中心主任
《一貫道藏》主編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國防大學、輔仁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主要著作:
《一貫道藏.聖典之部》
《一貫道藏.史傳之部》
《一貫道藏.祖師之部》
《一貫道藏.義理之部》
《一貫道歷史.大陸之部》
《一貫道發展史》
《一貫道學研究(1)》
《道書藏要(1)》
《道書藏要(2)》
《師尊張天然傳》
《師母孫慧明傳》
《師母的五項承擔》
《青年八鑰》
《白陽的藍圖:彌勒救苦真經講記》
《清靜的智慧:清靜經講記》
《自在的菩薩:般若心經講記》
《天人合力》
《道與教的探討》
《白陽史講記》
《明心培德:大學三綱領聖訓淺釋》
《登天梯:大學八條目聖訓淺釋》
《執中貫一:中庸三綱領聖訓淺釋》
《臺灣名間宗教研究論集(1)》
《臺灣名間宗教研究論集(2)》
《開道先鋒:劉振魁前人略傳》
《求道的時代意義》
《持齋戒殺》《天道普渡》
《歷史典故的啟示》等書。
推薦序
【序言】心靈的一帖良藥
• 進入道家智慧的一把鑰匙
道家的創立者老子,說理一向被公認為是深奧難懂,由於難懂,故歷來註解老子《道德經》的學者,多如過江之鯽,實難計數。因此,老子一直被尊為是智者的化身。後世為了一窺道家的堂奧,汲取老子的智慧,不知從何開始,出現了一本署名太上老君著的《清靜經》。是否真為老子本人之作,或是老子(太上老君)扶鸞之作,單就經文內容來探究,讓人覺得此經之妙,正可說是進入道家智慧的一把鑰匙。
• 現代人心的一帖良藥
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今日,人們普遍相信,科技可以帶來幸福,可以解決人類一切的問題。然而現代社會的競爭與壓力,往往讓人心的痛苦指數愈來愈高。身體的病痛可以找高明的醫師治療,但遇到心靈的問題,很多人並不知道,如何找到一帖良方,幫助我們在紅塵當中打滾,而心靈依然可以保持自在、快樂與安怡。世間如果真有這帖良藥,那無疑的就是《清靜經》了。
言簡意賅的《清靜經》,不以《道德經》五千言之深奧難讀,這是它很很討人歡喜之處。因而此經一出,在民間的影響力很大,尤其是道教及中國民間宗教的信奉者,無不將此經奉為圭臬,作為修行上的主要依據。何以《清靜經》能有此魅力,除了經文短,說理明白易懂,最主要是此經在告訴吾人「清靜的智慧」。對現代人而言,因競爭、壓力、煩惱所造成的心裡不清靜,這部」(清靜經》無疑是一帖再好不過的良藥。 清靜的妙智慧 「清靜的智慧」,是指心在清靜的狀態下,所生出的智慧,固言「寧靜致遠」。心的作用在「應」,透過眼、耳、鼻、舌、身、意,心會和外界產生相對應的作用,並在心上留下「相應」後的影響。因此,老子言:清靜的秘訣就是「常應,常靜,常清靜矣!」講得非常的直接了當,就是告訴我們,心的不清靜,就出在「應」後留在心中的「物」去不掉,故而產生「慾」,有了慾望得不到滿足,就會有煩惱妄想,心自然難以清靜。這時,如果要能回復清清靜靜的本心,要學會「觀照」,老子言:「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講的就是這個道理。「觀照」的功夫,最終是要能放下心中的執著,謂之「觀空」,也就是「歸零」。要達於此一狀態,最快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守玄」,此為上上乘的不二法門也。
【序言】心靈的一帖良藥
• 進入道家智慧的一把鑰匙
道家的創立者老子,說理一向被公認為是深奧難懂,由於難懂,故歷來註解老子《道德經》的學者,多如過江之鯽,實難計數。因此,老子一直被尊為是智者的化身。後世為了一窺道家的堂奧,汲取老子的智慧,不知從何開始,出現了一本署名太上老君著的《清靜經》。是否真為老子本人之作,或是老子(太上老君)扶鸞之作,單就經文內容來探究,讓人覺得此經之妙,正可說是進入道家智慧的一把鑰匙。
• 現代人心的一帖良藥
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今日,人們普遍相信,科技可以帶來幸福,可以解...
目錄
第一章:生命的道理
第二章:陰陽造化
第三章:天地皆規清靜
第四章:心擾慾牽
第五章:遣慾澄心
第六章:心慾難遣澄
第七章:如何遣其慾
第八章:即是真靜
第九章:常應常靜
第十章:聖道可傳
第十一章:執著之者
第十二章:妄心
第十三章:煩惱
第十四章:憂苦身心
第十五章:常清靜矣
第一章:生命的道理
第二章:陰陽造化
第三章:天地皆規清靜
第四章:心擾慾牽
第五章:遣慾澄心
第六章:心慾難遣澄
第七章:如何遣其慾
第八章:即是真靜
第九章:常應常靜
第十章:聖道可傳
第十一章:執著之者
第十二章:妄心
第十三章:煩惱
第十四章:憂苦身心
第十五章:常清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