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藏逾半個世紀,
歐普拉從文學石礦中挖掘出的一顆珍珠!
從錢鍾書到蘇童,從文藝青年到媒體巨星歐普拉
無一不為麥卡勒斯筆下的「孤獨」所著迷◆ 美國當代文庫「20世紀百大英文小說」名列第17位
◆《時代》雜誌列為「百大最佳英文小說1923-2005」
◆ 美國「出版三角」選為「史上百部最佳同志小說」
故事發生在1930年代美國中部小鎮,啞吧約翰.辛格,在他的啞吧摯友──安東尼帕羅斯發瘋並被送往精神病院以後搬離兩人住處,來到米克.凱利家經營的簡陋旅舍租住。
辛格的一天三餐都在小鎮上「紐約咖啡館」裡解決,他的出現引發人們議論,他的溫和平靜和總是善意的微笑猶如黑夜亮起的一顆星,成為人們傾訴的對象:富音樂天分的叛逆女孩米克、左傾革命家工人傑克、畢生付諸民權運動的黑人醫生考普蘭德,以及看似冷漠無謂的咖啡館老闆比夫.布瑞農……這幾個找不到出口的靈魂在這位聾啞人身上尋求慰藉,以逃離生活的窒悶與不自由……
麥卡勒斯以著梵谷畫作《夜間咖啡館》色調描繪一幅三0年代美國南方社會的圖像,那是一個處於經濟大蕭條、共產主義思想興起、黑白種族持續不平等、貧富差距明顯擴張的社會……夜間濃厚的藍黑色、清晨的冷翡翠、豔夏的明亮黃,唯有越過夜的黑才能見到日間的白,色彩之斑爛變幻之間存有不同寓意。
每一個主角代表社會上的某一種典型,人人渴望脫離現實的牢籠、顛覆不合理制度、追尋思想以及身體上的自由,然而人們從來很難和時代、和傳統相抗衡,種種制約如此牢不可破,人們努力再努力,而熱情燃燒,仍舊無法打破一道深遠的鴻溝(階級)。啞吧和摯友分離的孤獨、小女孩米克懷抱音樂夢的孤獨,每一個人都想傾訴,卻苦無知音……幾個主角就像夜裡各自懸在不同位置的星星,因為相近的孤獨之色,看得見彼此,卻無能為力改變命運與自身的位置。
作者簡介:
卡森.麥卡勒斯 Carson McCullers, 1917-67
20世紀美國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僅次於福克納的南方最出色作家
1917年2月19日生於美國喬治亞州的哥倫布,15歲患風溼熱,但被誤診誤治,後又經歷三次中風,29歲身體癱瘓。1938年她嫁給美國陸軍下士詹姆士.李維.麥卡勒斯,但以離婚收場。離婚後兩人通訊不輟,嗣後又再結婚,終在1953年分手;詹姆士後來自殺身亡。
麥卡勒斯從小展現優異音樂天賦,其母一心栽培成為鋼琴家,無奈由於疾病等因素只能背棄母親期許。1933年,16歲完成公民教育的麥卡勒斯幾乎飽覽家鄉圖書館的小說,托爾斯泰、契訶夫和杜斯妥也夫斯基等俄國文學家給她諸多啟蒙。此時的她已經決心成為作家。17歲,她來到紐約報名註冊茱莉亞音樂學院和哥倫比亞大學寫作班,卻因籌不出學費無法進入音樂學院就讀。
1940年,23歲的麥卡勒斯憑藉處女作《心是孤獨的獵手》一舉登上美國文壇,成為「最有才氣的新生代作家」。此後麥卡勒斯的小說無一不受到矚目與好評。作品尚有1941年《金色眼睛的映射》;1946年《婚禮的成員》(獲1950年紐約書評人獎,並改編為舞台劇,搬上倫敦皇宮劇院);1951年《傷心咖啡館之歌》;1958年劇本《美妙的平方根》;1961年《沒有指針的鐘》;1964年《甜似酸黃瓜,乾淨如豬》;以及逝世後於1972年出版的《抵押的心》。
《心是孤獨的獵手》在1968年改編有同名電影;2004年,它登上媒體巨星歐普拉俱樂部(Oprah’s Book Club)推薦選書,光是該年春夏之交即再刷六十多萬冊,重掀一股麥卡勒斯閱讀潮。疾病摧殘身體,成長過程感到的格格不入,以及最終無能成為音樂家的挫敗,這些事件彙化為麥卡勒斯筆下孤獨的人們,她的小說背景都發生在美國南方,每部作品無不貫穿一個同「愛情」一樣不朽的主題──孤獨。從錢鍾書到蘇童,從文藝青年到媒體巨星歐普拉,無一不為麥卡勒斯筆下描述的「孤獨」所著迷。
1967年9月29日,50歲的麥卡勒斯在紐約州尼亞克過世並葬於此地。
譯者簡介:
陳笑黎
原名陳黎,女,畢業於北京大學世界文學研究所,師從北大著名學者葉朗先生。任職於出版社,並有大陸國家三級心理諮詢師執照。除本書外,尚譯有《金色眼睛的映射》(〔美〕麥卡勒斯著)、《萬物有靈》([荷]瑪麗亞.德茂特著)(《囈語夢中人》([英]亞歷山大.考麥爾.史密斯著)《神箭》([奈及利亞]欽努阿.阿契貝 著)。現居北京。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王盛弘(作家)、孫梓評(作家)、張子午(作家)、褚士瑩(旅行作家)、謝哲青(文史工作者/廣播節目主持人)
小說可以敍事,可以描繪,小說可以論證,也可以詮釋,《里斯本夜車》的作者帕斯卡.梅西爾透過簡明精練的書寫,展現巴斯卡式的哲學省思與蒙田式的深度思辨,探索生命的幽微與感動。透過書中主角與文本的閱讀互動,一段又一段古印度吠陀式的寓言與箴語,體現小說文學的古老傳統,講述故事,面對人生。
——謝哲青(文史工作者/廣播節目主持人)
閱讀《里斯本夜車》,讓我同時看見自己生命當中最喜歡的四件事:閱讀,旅行,寫作,以及學習外語。這四件事,或許並沒有辦法改變我的生命,更說不上能為我的生命下什麼壯闊的定義,然而就像這本書最後說的:「生命的意義不在於如何生活,而在於如何設想生活。」——褚士瑩(旅行作家)
自安伯托.艾可的《玫瑰的名字》之後,終於出現了《里斯本夜車》。不管是智性上或是哲學上,它均能大膽地挑戰讀者。
——《書頁雜誌》(Bookpage)
這本小說的豐富性,讓人聯想起湯馬斯.曼的《魂斷威尼斯》。
——《哈潑雜誌》
《里斯本夜車》的情節,像王家衛電影裡那種迷離、夢幻的氛圍。
——《書籍論壇雜誌》(Bookforum)
梅西耶是天才作家,同時也是傑出的哲學家。在《自由的手工藝》中,他便展現了以簡潔優雅的德文寫出豐富的哲學作品,而無任何誇張古怪的優越能力。梅西耶在《里斯本夜車》中再次超越自己。這部小說讀來毫無冷場,讓人欲罷不能。
——《世界報》(Die Welt)
梅西耶的主角,懂得讓自己與讀者逐步深陷,手法愈顯自然,巧妙誘人進入難以言喻之境……讀者很快發現這個陷阱,卻甘願受困。
——《明鏡日報》(Der Tagesspiegel)
一部能讓人再三思索的小說。作者構築出一座以回憶與哲學概念而成的迷宮,從中傳達出一種異樣的力量……如此貼近我們的人生,這種閱讀快感非常少有。
——《舊金山紀事報》
這是一部令人沉吟再三,深度探討寂寞、語言和人類境遇的作品,作者營造出如夢似幻的氛圍,其優美的文字描繪出令人難忘的場景。讀者在經歷這場洗滌心靈的旅程後,必定深受感動。
——《聖地牙哥聯合論壇報》
《里斯本夜車》是歐洲近十年來最具思想性與娛樂性、專為具有思考判斷力的成人所寫的小說。充滿巧思、筆觸真誠、絕無冷場。
——「Shelf Awareness」書評網站
一場充滿美與魅力的文字盛宴……巧妙地闡述何謂犧牲、祕密、回憶、寂寞、迷戀與暴虐。
——《芝加哥太陽時報》
設計巧妙的情節引人入勝,角色的安排有如管絃樂團的樂器配置般精心。在我們人生最關鍵時刻,提供了一個思考的機會,它所引起的無聲爆炸,將改變一切。
——《圖書館期刊》
《里斯本夜車》的內容潛入讀者的意識中,像是點燃導火線般,激起的火花讓人感受到自己更加有生命力、更加覺醒。我真不希望它結束,能夠讀到這本小說,夫復何求?
——《奧勒岡人報》
名人推薦:王盛弘(作家)、孫梓評(作家)、張子午(作家)、褚士瑩(旅行作家)、謝哲青(文史工作者/廣播節目主持人)
小說可以敍事,可以描繪,小說可以論證,也可以詮釋,《里斯本夜車》的作者帕斯卡.梅西爾透過簡明精練的書寫,展現巴斯卡式的哲學省思與蒙田式的深度思辨,探索生命的幽微與感動。透過書中主角與文本的閱讀互動,一段又一段古印度吠陀式的寓言與箴語,體現小說文學的古老傳統,講述故事,面對人生。
——謝哲青(文史工作者/廣播節目主持人)
閱讀《里斯本夜車》,讓我同時看見自己生命當中最喜歡的四件事:閱讀...
章節試閱
賴蒙德.戈列格里斯的生命出現巨變的那一天,開始時與其他無數的日子並無二致。七點四十五分,他踏上市中心通往科欽菲爾德文理中學的科欽菲爾德大橋。每個去學校上課的日子,戈列格里斯總是在七點四十五分踏上大橋。
一陣狂風襲來,揭去他頭上低矮的雲層,吹翻他的雨傘,讓雨水直打在臉上。這時他注意到橋上那位女子。她的手肘撐在欄杆上,在滂沱的雨中讀著像是一封信的東西。她用雙手緊抓住那張紙。戈列格里斯走近時,女子突然一把將手中的紙揉成一團,奮力向前一扔。戈列格里斯不由自主地加快腳步,這時只離她幾步遠,在她被雨水打濕的蒼白臉上看到憤怒。那怒火並非能藉厲聲嘶喊消退,而是一股潛化入心的頑強憤懣,在她體內灼灼焚燒已久。這名女子此時伸直雙臂撐著欄杆,腳跟滑離了鞋。她就要跳下去了,戈列格里斯心想,任強風將傘吹到欄杆外,把裝滿學生作業簿的提包扔到地上,嘴裡吐出一串平時少用的罵人詞彙。手提包的封口鬆開了,作業簿滑落在潮濕的柏油路上。女子轉過身來,好一會兒動也不動地看著作業簿因沾到水而顏色逐漸轉深。接著她從大衣口袋掏出一支簽字筆,走兩步,探身在戈列格里斯的額頭寫下一串數字。
「對不起,」她的法語帶著外國腔,口氣緊張地說:「但我不能忘記這個電話號碼,身邊又沒有紙。」
這時,她看著自己的雙手,彷彿第一次見到似的。
厚鏡片上的雨水模糊了戈列格里斯的視線,他笨拙地摸索著潮濕的作業簿,察覺簽字筆的筆尖再次劃過額頭,接著便發現那不是筆尖,而是那女人的手指,她正試著以面紙擦掉那串數字。
「謝謝妳,」他們面對面站著時,他這麼表示,然後指著她的頭說:「會不會很痛?」
她垂下了視線,心不在焉地搖搖頭。雨水打在她頭髮上,順著臉頰流下。
「我能跟您走幾步路嗎?」
「呃……嗯,當然可以。」戈列格里斯吞吞吐吐地回答。
他們一言不發地一起走到橋頭,繼續往學校方向前進。戈列格里斯的時間感告訴他此刻已過八點,第一堂課已經開始。這「幾步路」到底要走多遠?女子迎合他的腳步,緩緩走在他身邊,彷彿可以一整天這樣走下去。她豎起大衣的寬領,身旁的戈列格里斯只能看見她的額頭。
他們走上階梯,戈列格里斯幫她拉開門,然後站在課堂期間顯得特別空曠安靜的大廳。兩個人的大衣在淌水。
「請在這裡稍等。」說完後,戈列格里斯就走進廁所拿毛巾。
他站在鏡子前擦乾眼鏡、洗把臉,而額頭上的數字仍然清晰可辨。他想像自己帶著臉上的數字,站在學生面前的情景:他——無所不知——是這棟建築物裡,也可能是學校自創校以來,最牢靠、最一板一眼的人。他在此任教超過三十年,工作表現可圈可點,也是這所學校的中流砥柱。也許個性有點無趣,但受人尊敬,甚至連對面的大學也對他淵博的古代語言知識敬畏有加。每年學生都會善意捉弄他,刻意考驗他,會在半夜打電話給他,找出某篇古文中不起眼的一段徵詢他的意見,只為了從他的腦袋裡弄出枯燥但詳盡的說法,其中還包括對其他見解的批判,他說來一氣呵成,氣定神閒,沒有絲毫氣惱——「無所不知」有個太落伍、太老派的名字,大家別無他法,必須為他取個暱稱,這個暱稱還得獨一無二地展現出這名男子的特質。身為語言學家的他,實際上懷抱的是整個世界,確切來說,是許多個「整個世界」。他除了嫻熟拉丁文與希臘文的所有文獻,亦牢記希伯來文的各文章段落,令一些專研舊約聖經的教授大為吃驚。「如果你們希望看見一位真正的學者,」每當校長在新班級上介紹他時,總習慣說:「那就是他。」
戈列格里斯把毛巾拿給她時,女人將一把梳子啣在齒間,然後拿毛巾擦拭落在大衣領上──彷彿盛在碗中──的黑色長髮。管理員走進大廳看到戈列格里斯時,訝異地望向掛在大門口上方的時鐘,接著低頭看自己的手錶。戈列格里斯如往常一樣向他點頭示意。一名女學生匆忙跑過他身旁,還回頭看了他兩次,再繼續往前跑。
「我在那邊上課,」戈列格里斯對女人指著窗外另一棟建築說。隔了幾秒,他察覺到自己的心跳。「妳想一起去嗎?」
之後,戈列格里斯幾乎不敢相信,自己居然真的說出這句話,但他一定說過,因為他們接著並肩走到教室。他聽到自己的橡膠鞋跟在塑膠地板上唧唧作響,以及女人靴子踩在地板上的喀喀聲響。
「妳的母語是什麼?」他剛問過她。
「葡萄牙語(Português)。」她回答。
她出他意料之外地將o發成u,接著是音調上揚、特意按捺住的ê,最後柔軟的sh,在他聽來,有如銜接上一段更悠長的旋律,令人很樂意花一整天聆聽著。
「請等等,」他從外套中拿出記事本,撕下一張紙:「讓妳記下電話號碼。」
他的手已握住教室門把,這時他又請女人覆誦那個字。她又說了一次,他這時第一次見到她的微笑。
他們進教室時,教室內的閒聊聲立即歇止。室內陷入一片靜默,學生表達驚訝的唯一方式,就是靜默。戈列格里斯到日後還清楚記得這一幕:他享受因為詫異而來的靜默,享受每一張臉孔上難以置信的無言反應,也享受自己竟能感受到一股全新的感受,這是他從來沒料想過的。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課堂上的二十雙眼睛一起探問著教室門口那對奇怪的男女,看著穿著被雨水打濕的外套、禿頭、濕答答的「無所不知」,站在一個臉色蒼白、頭髮隨意梳理的女人身邊。
他假裝沒注意那個女人,實際上卻分分秒秒看著她,看著她將幾綹濕髮從臉上拂開,看著她緊握起來的白皙雙手和心不在焉望著窗外的迷惘眼神。期間她拿出筆,將電話號碼寫在紙上,接著身體便往後靠,彷彿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
簡直無法想像,戈列格里斯竟然偷瞄了一眼手錶:還有十分鐘才下課。這時女子起身,輕手輕腳走到門口,打開門後轉身面對他,手指擱在唇上。他點點頭,微笑回以同樣的手勢,接著,教室的門輕輕喀噠一聲關上。
從這一刻起,戈列格里斯再也不聽學生說的任何話,整個人彷彿被震耳欲聾的寂靜包圍著。他走到窗前,尋找那紅衣女子的身影,直到身影消失在轉角。他察覺自己必須一再費力地按捺住追上她的念頭,眼前一再出現她擱在唇上的手勢,可能代表了許多含意:我不希望被打擾;或是:這是我們的祕密;但也可能是:讓我現在離開,我們的故事不會有續集。
下課鐘響,他依然站在窗前。背後的學生個個躡手躡腳走出教室。過了一會,他也走出教室,從後門離開學校,坐在對街的州聯邦圖書館內,不會有人到這裡來找他。
在兩小時課程的後半堂,他像往常一樣準時出席。他擦掉額頭上的數字,猶豫半晌後,便將號碼寫進記事本,隨後擦乾頭上窄窄的一圈灰髮,只剩外套與長褲上的水漬仍透露出這件不尋常的事。這時,他從公事包裡拿出一疊濕透的作業簿。
「今天碰上一件倒楣事,」他三言兩語解釋:「我在路上跌倒,作業簿滑了出來,被雨打濕了。好在改過的部分還看得出來,否則你們只能自己猜測內容了。」
這才是他們熟悉的他,如釋重負的聲音傳遍教室。他偶爾仍可捕捉到幾道好奇的眼光,某些學生的聲音裡還聽得出一絲殘留的羞怯,此外則一切如常。他把最常見的文法錯誤寫在黑板上,讓學生們安靜練習。
他下一刻發生的事,可以稱之為「決定」嗎?戈列格里斯事後也一再追問自己,卻一直無法肯定。但如果這不算是「決定」,又算是什麼?
那一刻肇始於他突然觀察起趴在作業簿前的學生,彷彿第一次見到他們。
戈列格里斯一一打量自己的學生。起先他自以為是地在整理自己對他們的感受。直到他來到教室桌椅中央時,才察覺自己越來越常想著:他們的前途不可限量,未來無盡寬廣,他們會有許多遭遇,閱歷世間的一切!
葡萄牙語。他聽見那旋律,看到女人閉著雙眼,白似雪花石的臉出現在擦乾頭髮的毛巾後面。他的視線最後一次掠過學生們的頭,然後緩緩起身,走向教室門口,取下掛勾上濕掉的外套,頭也不回地離開教室。
裝著陪伴他一輩子的書籍的公事包還留在講台上。他在樓梯上停下腳步,想著自己每隔幾年就把書送去重新裝訂,而且總是送去同一家店。店裡的人笑說,這些已經絕版且脆弱易碎的紙張摸起來就像吸墨紙。只要公事包還在講台上,學生們便會認為他會再回來,但這不是他把書留下,此刻還極力抗拒去取回的理由。如果他現在離開,也必須與這些書道別。即使這一刻他已經往大門走去,他依然十分明白自己對「離開」一詞毫無概念。
站在入口大廳,他注視著地上的一小灘水,這是身穿濕外套的女子在等待他從廁所出來時形成的小水窪——來自另一個遙遠世界的女訪客留下的痕跡。戈列格里斯出神地看著水窪,像是在打量考古文物。直到聽見管理員叭噠的腳步聲,他才猛然驚醒,趕緊離開這棟建築物。
他頭也不回地往前走,一直來到不會被人看見的屋角才轉身回頭。一股連他自己也不敢相信的衝動湧上心頭,察覺自己深愛著,也深切想念這棟建築物及它所代表的一切意義。他推算著:四十二年前,十五歲的他初次以高中生的身分踏進這裡,心情在期待的雀躍與忐忑不安之間游移。四年後,他拿著畢業證書離開這裡,只為在四年後再度回到這裡,代理為他開啟古希臘羅馬世界大門,卻遭遇變故的希臘文老師之職。然後他從還在大學就讀的代課老師,成為繼續在大學進修的長期代課老師。他參加國家畢業考試時都已經三十三歲了。
他之所以參加考試,只因妻子芙蘿倫斯堅持。他從未想進修博士學位。每當別人問起,他只笑而不答。進修學位與否並不重要,重要的事反而相當單純:深入了解古文各個段落、每個文法與修辭細節,知道每種語言表達的演變歷史。換句話說,就是要夠優秀。這想法並不謙虛,在自我要求上,他一向非常苛刻,但也不是偏執或荒誕的虛榮。日後他曾偶爾想過,那是對這浮誇世界發出的無言怒吼、堅強不屈的違抗行動,藉以對這狂妄自大的世界復仇,因為他父親終生為此所苦,一輩子只能擔任博物館的警衛。能力遠遜於他的人——說實話,那些人的能力差得可笑——卻能通過國家考試,獲得穩定的工作,彷彿他們隸屬在另一個世界,一個膚淺難耐、標準獨特的世界,而他對那些標準根本不屑一顧!在這所學校裡,從來沒人興起解雇他、以通過國家考試的人取代他的念頭。本身也是古代語言學家的校長知道戈列格里斯無比優秀,才華甚至遠勝於他。同時也知道,如果解雇戈列格里斯將會引起學生暴動。戈列格里斯最後參加的國家考試題目實在簡單得不像話,在半場時就立刻交了卷。因此他一直對芙蘿倫斯的堅持稍許不滿,因為她逼他放棄了自己的堅持。
戈列格里斯轉過身,慢慢朝科欽菲爾德橋走去。橋出現在眼前時,他心中湧起一股異樣感,並兼有不安與解脫感。他在五十七歲這年,終於首度掌握住自己的命運。
賴蒙德.戈列格里斯的生命出現巨變的那一天,開始時與其他無數的日子並無二致。七點四十五分,他踏上市中心通往科欽菲爾德文理中學的科欽菲爾德大橋。每個去學校上課的日子,戈列格里斯總是在七點四十五分踏上大橋。
一陣狂風襲來,揭去他頭上低矮的雲層,吹翻他的雨傘,讓雨水直打在臉上。這時他注意到橋上那位女子。她的手肘撐在欄杆上,在滂沱的雨中讀著像是一封信的東西。她用雙手緊抓住那張紙。戈列格里斯走近時,女子突然一把將手中的紙揉成一團,奮力向前一扔。戈列格里斯不由自主地加快腳步,這時只離她幾步遠,在她被雨水打濕的...
目錄
第一部分
1-1約翰辛格─
1-2比夫布瑞農──
1-3米克凱利──
1-4傑克布朗特──
1.5考普蘭德醫生──
1.6辛格
第二部分
2-1米克凱利──
2-2比夫布瑞農──
2-3考普蘭德醫生──
2-4傑克布朗特──
2-5米克凱利──
2-6考普蘭德醫生──
2-7約翰辛格──
2-8比夫布瑞農──
2-9米克凱利──
2-10考普蘭德醫生──
2-11米克凱利──
2-12傑克布朗特──
2-13傑克/考普蘭德醫生──
2-14米克凱利──
2-15約翰辛格
第三部分
3-1(1939/8/21早晨)考普蘭德醫生──
3-2(下午)傑克布朗特──
3-3(晚上)米克凱利──
3-4(夜)比夫布瑞農
第一部分
1-1約翰辛格─
1-2比夫布瑞農──
1-3米克凱利──
1-4傑克布朗特──
1.5考普蘭德醫生──
1.6辛格
第二部分
2-1米克凱利──
2-2比夫布瑞農──
2-3考普蘭德醫生──
2-4傑克布朗特──
2-5米克凱利──
2-6考普蘭德醫生──
2-7約翰辛格──
2-8比夫布瑞農──
2-9米克凱利──
2-10考普蘭德醫生──
2-11米克凱利──
2-12傑克布朗特──
2-13傑克/考普蘭德醫生──
2-14米克凱利──
2-15約翰辛格
第三部分
3-1(1939/8/21早晨)考普蘭德醫生──
3-2(下午)傑克布朗特──
3-3(晚上)米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