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報》被「下降頭」的蘇先生
常會想起早年在佛國緬甸翻閱過的幾家華文報紙,會想到一份短命的報紙:《時代報》,還有一位為《時代報》衝刺業績被「下降頭」失去生命的蘇先生。
當年僑居地仰光的華文報紙,不是左派就是右派,立場分明,《時代報》則是一份標榜「中立」立場的報紙。記得有人稱它是「第三勢力人士不甘寂寞」創辦的。它於1960年1月1日在仰光創刊,但發行不足一年就收攤了。
《時代報》創辦的那一年,我還在讀初中二年級吧。當時有一位蘇先生和他的太太與我家住同一層隔間樓房,他住在後房,我們在前房。記得那一陣子,蘇先生每天都會帶幾份報紙回家,《時代報》就有兩三份,他常將報紙丟在前房給我閱覽。我天天翻閱,從此與報紙「結緣」,更養成剪剪貼貼的習慣。
今天我已忘記蘇先生在《時代報》擔任什麼職務了。記憶裡好像三天兩頭他要往「山芭」(鄉村、郊外地區)出差,他的太太阿寶告訢我母親,說他「賣報紙、寫報紙很忙」。《時代報》發行兩三月後,由於對國共兩黨有捧場有批評,也連載了通俗小說和武俠小說,好像還頗受歡迎,於是蘇先生留在家的時間也愈來愈少了。
半年後的某一天,蘇先生從「山芭」回來後不久就住進醫院。聽父親說,蘇先生好像「中邪」被「下降頭」了,原來他只會講一二句簡單的緬甸話問候語,病後突然一直喃喃自語,句句說的竟是緬甸話,真不能不相信邪門,外婆就勸我不要走近後房蘇先生居住所在……。
在蘇先生住院時,街頭巷尾、左右鄰居談論「下降頭」的故事突然增多起來,有說一位印度「苦力」(低層勞工)對一位華僑少女示愛被拒後,「下降頭」整了那位華僑少女;一位緬甸人也不滿華人頭家小氣,請人下蠱……,許多家長忙著勸告子女小心與異族交往,不要到山林地區。記憶裡,我真的親眼目睹同條街的一位六十餘歲華僑老婦,有一天傍晚突然在街道上閉眼手舞足蹈起來,口中還高聲用緬甸話唸經,而街坊鄰居都知道平日她可是一句緬甸話也不會講……。
蘇先生住院期間,我曾陪同父母到醫院探視,只見蘇先生在病床上目光呆滯,臉上枯黃無光,兩肩瘦削,一下子蒼老太多了。他已不認得我們,蘇太太阿寶呆在一旁失神無語,病房情景至今偶而會飄過我的腦海…….。
我最後一次看見蘇先生,是他的家人請求高僧協助醫治蘇先生以後,我跟著蘇先生的小舅子到醫院,依據高僧指示,需要將蘇先生的頭髮、手、腳的指甲及穿在身上的內衣物等剪下包妥後,攜帶出醫院給高僧施法。高僧還警告說,要走出醫院病房時,千萬不能回頭望床上的病人。
那天,蘇先生的小舅子小心翼翼的將蘇先生身上必須剪下的衣物頭髮指甲等都弄妥當了,也依吩咐完成將已脫離蘇先生身上的物品包妥,並在病床將蘇先生的身腰扶起,將包妥的物品在蘇先生身腰繞三圈後,小舅子緩緩離開病床,往病房門口走去,就在跨出病房門口之際,他突然回頭望病床上的蘇先生……。
當天下午,蘇先生就過世了。他的小舅子後來說,當他離開病床時,耳邊就聽到病床上的蘇先生呼叫他的名字,他一直記住高僧「不要回頭望」的吩咐,但不知為什麼,到病房門口時,他突然懷疑會不會有什麼該帶的物品留在病床沒有帶出來,忍不住回頭…..。
蘇先生過世後,我再也沒有免費閱讀的《時代報》。那年離家時,我曾問外婆,有人給我「下降頭」的話怎麼辦?外婆笑著說,你要過海洋出國,過了海洋,「降頭」就不靈了。
停電仰光
回到仰光的那天晚上,在老家樓梯口我藉着手機微光跨出步伐,在持着手電筒趕下樓迎接的侄子帶領下,慢慢登上三樓。在仰光市,停電是很平常的一件事,尤其不下雨的季節。我突然為母親常摸黑上下樓擔憂起來,侄子說,這裡大家都習慣了!
由住家三樓陽台往下看,幾輛過路車輛車燈打起的亮光穿過漆黑的街道,依稀見着往來人影,也看到幾戶人家使用發電機發電,轟隆隆的聲響使停電的仰光城不會寂靜無聲。酷熱的夜晚的空氣裡飄着柴油味,母親悄悄幫我搖扇:「你不習慣吧…..」。
這次回緬甸探親,和往年獨自往還不一樣,是參加旅行團回來的。最近從緬甸回到台灣的朋友早就告知,仰光現在已經是「一天二十四小時停電十六小時」,想要待在家裡,要有不怕悶熱的勇氣。我已有一千多個日子沒有回到緬甸了,三年前,已在仰光嚐過隨時跳電、停電的滋味。記得那時感覺僅是供電極不穩定,一天停電三、四小時罷了。三年後,卻聼到了更糟糕的訊息。
那天晚上,好不容易盼到電來了,四弟卻說,別高興,很快又會停電的,沒有五分鐘的時間,室內外又一片漆黑。夜深返回旅館途中,街道兩旁住家除少數商家與攤販自備照明,街頭紅綠燈失靈,往來車輛各自爭逐空隙脫困,街上人潮與車爭道,人群裡不時有嬉笑聲,小吃攤坐滿食客….。送我到旅館的三弟說,緬甸人民已習慣「停電」生活,治安還算良好,很少聽到有乘黑打劫,摸黑犯罪的案件發生。
仰光已有些改變,它不再是首都。市區內原由軍政府各單位使用的歐式中古建築或老舊建築,因政府人員遷往「內比都」首都,空置至今,成為「蚊子館」。街頭乞討的老弱婦孺穿梭於人群中,座落唐人區的老家也經政府規劃由原來的三樓建築改建成七樓公寓,家人仍住在三樓,關係民生的電力供應問題則愈趨嚴重,停電時間「變本加厲」。
曾經聽說,「緬甸的電力發電量只能供三百多萬人使用,目前緬甸的人口已經接近六千萬」。也曾有報導說:「…..由於資金不足、雨水量大減以及用電量的增加,仰光市的斷電成為常態」。緬甸全國所需電力約為1200萬千瓦,但目前所能提供的電力卻只有845萬千瓦,短期內緬甸的缺電問題似乎仍找不到解答。而當地報紙報導佳音:「….政府為解決電力緊缺問題,與中國、泰國等鄰國合作,積極引進外資和國外先進技術,加速興建水電站和火電站….」。曾經是首都的仰光城居民,都要過着「一天二十四小時停電十六小時」的生活,其它城鎮可想而知。
因為電力供應極度不正常,家裡的電冰箱、電視、電腦等電器設備都是擺著好看的,沒有一件電器產品經得起供電失常的折磨。當地的導遊就說。她家現在沒有電視機和電冰箱,不是買不起,而是買了也無法正常使用….。
這次回緬甸探親,我與妻女參加旅行團,作為觀光外匯來源的觀光客是享有「高規格」待遇的。飯店裡終日提供冷氣享用,就寢前也有熱水洗滌身心,用膳的餐廳與搭乘參觀景點的客車也具備冷氣,旅行團團員除了在市區參觀看到許多家戶需自備發電機發電,對緬甸電力供應狀況方始瞭解。住在星級旅館裡,很難體會當地人們缺電生活的辛酸。
雖然一月還是緬甸的涼季,但抵達仰光當天,氣溫已是攝氏三十六度,導遊說,三月過後,高溫將會到攝氏四十幾度。在台灣,遇上三十六度高溫的氣候,沒有冷氣就難過了。住在緬甸的人們生活在長時間停電的環境裡至少已有十年的時間,住民能長期忍受。在台灣,稍有不順心的事,很多人便會開口罵政府,但緬甸的住民單純、樂觀,極少埋怨,默默承受……。
人還是單純、樂觀的好吧。我在緬甸度過青少年的歲月,這次重回仰光,在家裡停留的時間好短,母親沒要求我留在家裡過夜。回台灣後,耳邊一直響起母親這句話:「你不習慣吧…..」。
後記:這篇短文是2010年一月我回緬甸探親後寫的。2014年三月我又回到緬甸,在停留的半個月時間內,仰光全天候供電,讓我大為吃驚,以為緬甸開放後,也不會停電了。四弟卻告訴我,三月是學生大考季,政府為讓學生安心讀書考試,保證會考期間絕不停電,果然說到做到。
就在我離開緬甸前夕,會考結束當天下午二時開始,我住的唐人區又停電了,一直停電到傍晚,當天氣溫高達三十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