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古而知今,歷史不能假設,發展也不用假設,
我們的籃球運動,應該在龐大球迷基礎上,努力到企業化經營地步。
作者簡介
劉俊卿先生
經歷:
2010 璞園建築籃球隊 總經理
2008-2009 璞園建築籃球隊 技術顧問
2007 東風男子籃球隊 技術顧問
2004-2006 幼敏男子籃球隊 總經理、顧問
1999-2003 外交部派駐紹爾群島 籃球教練
1998 公賣局籃球技術顧問
購物比價 | 找書網 | 找車網 |
FindBook |
有 1 項符合
穿越時光隧道:籃球運動在台灣的圖書 |
圖書選購 |
型式 | 價格 | 供應商 | 所屬目錄 | $ 252 |
iRead灰熊愛讀書 |
運動 |
---|
圖書館借閱 |
國家圖書館 | 全國圖書書目資訊網 |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 電子書服務平台 | MetaCat 跨館整合查詢 |
臺北市立圖書館 | 新北市立圖書館 | 基隆市公共圖書館 | 桃園市立圖書館 | 新竹縣公共圖書館 |
苗栗縣立圖書館 | 臺中市立圖書館 | 彰化縣公共圖書館 | 南投縣文化局 | 雲林縣公共圖書館 |
嘉義縣圖書館 | 臺南市立圖書館 | 高雄市立圖書館 | 屏東縣公共圖書館 | 宜蘭縣公共圖書館 |
花蓮縣文化局 | 臺東縣文化處 |
|
鑑古而知今,歷史不能假設,發展也不用假設,
我們的籃球運動,應該在龐大球迷基礎上,努力到企業化經營地步。
作者簡介
劉俊卿先生
經歷:
2010 璞園建築籃球隊 總經理
2008-2009 璞園建築籃球隊 技術顧問
2007 東風男子籃球隊 技術顧問
2004-2006 幼敏男子籃球隊 總經理、顧問
1999-2003 外交部派駐紹爾群島 籃球教練
1998 公賣局籃球技術顧問
發行語
劉俊卿序
王信良自序
歷史軌跡
前言
相片說歷史(古老相片)1
台灣籃球大事紀
籃球運動在台灣
女籃小傳
中華職籃動盪不安
CBA紀錄
SBL新紀元
SBL紀錄
WSBL戰績
瓊斯盃在台灣生根
學生籃球是基礎
大專聯賽八強、高中聯賽八強、HBL個人獎…
南劉北郭相輝映
甲子園的老園丁
籃球場外的人生
相片說故事(現代相片)
籃協沿革
紀錄室
瓊斯盃排名、總統盃排名、甲組聯賽排名
劉俊卿 序
多少時光飛逝,多少籃球往事,一幕幕浮現在腦海裡。從事籃球運動多年,參與大小不一教練工作及數不清的賽事,有歡悅、有傷感,總想將過去的籃球事蹟,忠實的記錄,不僅留下籃球歷史的點滴,也能讓熱愛籃球運動的朋友,更了解〞籃球運動在台灣〞。
花了好長一段時間,尋尋覓覓籃球故人,聆聽他(她)們呢喃當年比賽事蹟,瞧他(她)們臉上洋溢快樂神情,令我也融入那個場景,確實令人感動;能得以集結成冊,繼12年前再為台灣籃壇盡分心力,再替台灣籃球保留一些資料, 使代代新秀得到傳承,心有無限欣慰。
球友們提供了多年珍藏的戰袍、數十年前的剪報、照片等文物,讓我覺得該讓更多人了解籃球歷史,因此除了策畫書寫外, 隨著〝穿越時光隧道〞發表會,同時舉辦〝台灣籃球歷史文物展〞,讓大夥更了解籃球人的事蹟。可惜時間短促,僅尋得部分籃球同好之部分收藏,蒐集的文物尚未完整詳盡,只盼能〝拋磚引玉〞得到更多籃球好友的捐助,達成夢寐以求的〞台灣籃球歷史博物館〞目標。
我要特別感謝璞園建築團隊,楊董事長岳虎、張副董事長晃魁及李副董事長忠恕先生,您們的支持,讓這本書順利發行,也要感謝與我二度合作的王信良先生,更要感謝籃球界的好朋友們,謝謝你們的支持與文物提供。
劉俊卿 2011∕07 於台北
自序
時光如梭, 「時光隧道」一書轉眼過了12年,再敲鍵盤為文,描寫台灣籃運近年狀況,仍像20年前寫第一本書般緊張萬分,擔心資料不足,又怕過於主觀而失真,當然還為內容不被讀者接受憂心,所以腹案不斷修正,在劉俊卿大哥鼓勵下向前推動,希望整理出一些籃壇事件與轉折,呈現在大家眼前,而盡量減少主觀批判,再由讀者論斷其是非曲直,或許還能形成互動的新情勢,成為台灣籃運不斷向前的動力。
為了本書的完整性,免不了再拿起「時光隧道 台灣籃運六十年」溫故而知新,當年為鼓勵作者而寫序的劉世珍、霍劍平先後仙逝令人唏噓,再翻到兩人和曹清鵬合照的相片,竟然均已作古,幾乎潸然淚下不可自已,更促使個人盡一分力的決心。
籃球在台灣運動人口數一數二,雖受天生身材條件所限,難在全球性競爭中出頭,但僅於亞洲要名列前茅似有可為,問題是每次環境改變時帶著期望,卻又在不久後感覺失望,早在30年前就有人為台灣應否推動籃運而辯論,多數人還是認為在既有基礎上,沒有道理放棄籃運,只是如何振衰起蔽,多次在領導者和基層朋友間形成爭論,卻一直沒有成效端上檯面,讓大家歡喜甘願,卻在一次次失望中看不到改革。
回想台灣籃運曾在亞洲名列前茅,雖因生態改變列強四起,但捫心自問,自己作得不夠好,也是成績溜滑梯的主因之一,出書絕無法重振籃運在台灣的光榮時代,但若能得到共識,也許就是催化成一股力量的起點,或能讓有志之士「踹共」,讓對台灣籃運灰心的人,重新投入熱情共襄盛舉,將是此舉的最大收穫,即便國際成績不能快速回升,民眾的籃球熱情再起也不錯。
想要處處兼顧又怕無法深入,要是盡量深入且兼顧,恐怕過於龐雜難以成書,因此本書即以概述籃運歷程,再抓出些重點還原真相方式呈現;容或尚有機會、另有同志,就台灣籃壇單一主題論述,以饗球迷讀。
本書得以問世,感謝發行人楊岳虎、李忠恕、張晃魁、總策畫劉俊卿、美術編輯陳曉霈,及籃協純孝提供資訊和葛記豪、黃啟峰幫忙校對。
近日中華各級代表隊都正在奮力集訓並陸續出征,表現和戰績亦朝正面發展,並陸續出征,表現和戰績亦朝正面發展,籃壇朋友在觥籌交錯大談闊論時,可以不用「下半旗」的角度論事,大刀闊斧有待時機,不過從小處著手後或許能積沙成塔,讓台灣籃運更「給力」、更帶勁!
王信良
前言
在飛機場看到一篇某企業的文宣,讓我正籌思「穿越時光隧道」該如何進行的心中有點感觸,籃球發展實在可以企業化,以主動經營取代被動推展,才是正確方向,所以借其中一段話和大家分享──「這樣的要求既站在現在,又著眼未來,既凝聚理想,又指明方向,一言以敝之,號角已吹響,藍圖已繪就,剩下的要看大家怎麼作了;大處著眼、小處著手,我們的品牌發展、市場營銷、技術創新、資源保障等還要繼續提升」。
我們以前作得不好沒關係,現在應該全新出發,全靠政府支援的時代早已遠去,結合企業資源舉辦活動的方式也要轉型,在台灣能和籃球運動在經營上拚比的項目極少,如果籃球也無法成功經營,那還有什麼運動項目可以經營?
回想台灣籃球運動萌芽期,就像侏羅紀公園的石器時代,當時一切都很簡單,在不完整的「鑲邊籃球場」也可以打得轟轟烈烈,缺少專職裁判也可由熱心球迷客串完成比賽,當時由軍中和政府單位所組球隊為骨幹,再扣掉教師和學生,幾乎很難看到一般人參加比賽,至今除了SBL和WSBL球季之外,根本就沒有固定的全國性盃賽或聯賽,形同社會組籃球虛級化!籃協真的是人手不足再辦其他比賽嗎?
實際在政府鼓勵以運動健身的浪潮中,籃球運動普及程度數一數二,各地熱心人士自行舉辦的比賽也多采多姿,對於維繫籃運實有貢獻。
總統府前的三軍球場已是空中樓閣般神話,後三軍球場時代幸有旅泰僑領林國長斥資,配合政府提供土地,興建了中華體育館,才有第二個籃球聚集點,歷經自由杯、中正杯和威廉瓊斯杯,即使國際籃總中止我會籍,籃球運動在台灣還是方興未艾,等於從石器時代演進到鐵器時代,又進入春秋戰國好不熱鬧。
中華體育館橫遭祝融是一重傷害,台灣籃運流離失所至今仍無一個適當的專用場館,中華體育館遺址至今仍空置無力復建,對當年已造熱潮的台灣籃運影響不可謂不大。
CBA中華職籃像秦始皇般登場,在後中華體育館時代,CBA似乎透出曙光,引進洋將及新觀念,國際戰績頗有斬獲,像是點燃了大放光明的勝利火炬,不料好景不常轉眼即成小夜燈;1994年中華職籃伊始,像走馬燈般巡迴全國各地,雖有極少數新建場館設備夠格,卻又因不在都會區並不適當,最主要的還是中華職籃本身經營不善,想不收攤也難。
再經4年半的低潮,超級籃球聯賽總算登場,希望以較小成本規模方式延續籃球命脈,第二季又加入WSBL,算是比中華職籃時代更兼顧女籃,標榜半職業性的SBL再起,又如民國開創科學觀念更成熟,也像是進入不鏽鋼時代,武器雖然明顯升級,不過8年來的成績恐怕是多數球迷所難以滿意的,回想早年的亞洲三強地位遠去,而近年國際戰績低落,男籃落到亞洲八強前後,甚至想打進八強都要靠運氣,難道就應了現在最夯的台詞,「真的回不去了」?亞洲女籃競爭性遠不如男籃,可是我們的表現似乎同樣有退無進,難道台灣的籃球真的無法振作?是經營組訓有問題?還是主客觀無可避免之困境使然?
如今國際籃壇爭鬥激烈,好像是星際大戰般炫目,互相競爭的是相對條件,我們手中只有不鏽鋼武器實在落伍太多,若不早日採購或研發出鈦合金武器,實無能在太空時代一較長短。
本書進行中適逢NBA總冠軍賽由邁阿密熱火和達拉斯小牛聯手演出,其精采的內容和過程無不令人擊節讚賞,個人也體認到就算再強的球員、球隊也難每一場、每一節、每一球保持高檔,所以才會高潮迭起,才會有超前與落後的變化,但其心志絕無鬆懈,能抓住對手的弱點才有取勝機會,故2011年的季後賽大演逆轉秀最為人稱道,這一切都建在基本工程上。
1985年張嗣漢返台加入中華男籃,掀起強力籃球風潮,成為台灣籃運一個重要中繼點,他即強調一切要從基本作起,張爸爸從球迷的角度對台灣籃球第一個感想是「美中不足的是中華隊罰球命中率稍低」,看到小牛隊「司機」能連續罰進24球讓人嘆為觀止,如果我們的中華隊能練到八成以上的罰進率,在亞洲舞台上定有競爭力,到九成以上戰績定明顯提升,過了26年今日依然?我們還要繼續忍受因罰球不準而陷入苦戰甚至輸球?
當台灣經濟再次起飛之際,從政府到企業都高唱「黃金十年組曲」,台灣籃球的黃金十年在那?難道沒有企業家對籃球有興趣?難道對籃球有興趣的企業家,會眼睜睜的看著籃運困境而不施以援手嗎?難道是因為台灣籃壇生態讓有心的企業家卻步?
2002年6月19日解散南亞女籃隊的台塑集團,從每年的員工運動會可看出絕不排斥體育活動,今年又陸續贊助撞球、桌球和網球,但南亞協理王文堯表示,因為過去養南亞女籃挫折太大,暫時不考慮養球隊,重新踏入體育贊助行列不選擇籃球,恐怕是對籃壇的灰心甚至死心。
如果「當時」籃運加把勁、要是「以前」制度更合理、或者「現在」出現救世主,台灣籃運就能大幅進步,很可惜歷史是不能假設的,只有今天紮紮實實的下苦功,才會有樂觀的發展,我們才會保持笑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