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與失敗的分水嶺,可以用五個字來表達:「我沒有時間」。--美國開國元勳富蘭克林
很多人深信「快,總比不行動好」,結果,急著行動往往招來挫折不順,人生的大部分時間反而花在救火,而不是創造成果。
為什麼成功人士看起來行動從容,卻比一般人更快做出成果?關鍵就在一般人最容易忽略的思考與行動方法─「不急的技術」:
.心急的人看到問題馬上行動,成功的人刻意找不同意見來比較
.心急的人忙著吸收知識卻不應用,成功的人學到知識就加以活用
.心急的人先說,成功的人先聽
.心急的人用第一印象決定好惡,成功的人根據事實給評價
.心急的人遇到狀況就想放棄,成功的人彈性變通持續做下去
如果,你真正想要的不是「趕快行動」,而是「趕快做出成果」,你需要不急的技術。
快沒有用,因為,一般人是贏在起跑點,成功人士是贏在終點。
作者簡介:
吉田典生
1963年生。DreamCoach.com公司董事長、人際溝通顧問。
自關西大學社會學系畢業後,曾從事電視節目製作、出版業等工作。
之後成為自由記者,在報導企業人才發展、職業生涯規劃等主題的過程中,接觸到企業教練指導方法,開始投入研究。2000年創辦DreamCoach公司,以「企業教練是激發人類生命力的工作」為職志,開始輔導企業發展與培養人才領導力的企業教練生涯,協助企業客戶在主管和部屬之間以及團隊之間建立更有效的溝通模式。
著有《為什麼「能幹的人」不能培養出「能幹的人」?》、《激發潛能的教練法》、《四十歲開始活得更簡單的99教練法》、《部下力 ~ 改變上司的技巧》(以上中文書名暫譯)。
章節試閱
一定要解決的事,這樣做事半功倍
人一急,就很容易忘記做事前準備而直接採取行動。忘記事前準備的結果,就會產生出別的問題。於是就掉進了被時間追著跑的惡性循環裡。
時間越緊迫,事前準備越重要。我自己有個親身經驗。大約三年前,我為了急著匯一筆美金到國外,而親自跑了一趟銀行。在此之前,我和那家銀行的往來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記得那時候,我才剛從國外出差回來,辦公桌上堆了一大堆工作等著我處理,有些事情又很緊急,搞得我有點煩躁。我平常也很少親自去做海外匯款,要辦哪些手續我其實不太清楚。
但我心裡想,「反正去了銀行,總會有辦法」,以為一切會像操作提款機一樣簡單,所以當我把手上的工作忙到一個段落,稍微有個空檔時就立即飛奔到銀行。沒想到,這正是錯誤的開始。
我剛進到銀行大廳時,心情本來還滿悠閒的。在我向銀行員說要辦海外匯款的時候,沒想到他光是說明要填寫哪些文件,自己就講不清楚,內容也變來變去,然後他說要去問主管,結果就一去不回。
因為我當天還有很多事情要辦,在等待的過程中,我越來越火大。最後是行員打電話到本行把流程重新問清楚,還把流程抄成筆記,他才有辦法處理我的需求。光是這件事就花上比我預期多三倍的時間。
其實這家銀行會花這麼多時間處理這項業務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它的往來客戶只有當地的小商家,很少做海外匯款。雖然銀行本來就有做海外匯款,但在這家銀行的行員因為太少承辦,所以沒有人會處理。剛好我對海外匯款方式不熟,又找上一個同樣不熟悉作業流程的銀行員(包括他的主管)來辦手續,雙方都一知半解,當然會拖延到速度。
因為趕時間,所以急著行動,聽起來一點都沒錯,但結果卻花費更多時間。就像當時的我,如果在去銀行之前,先打電話詢問作業程序,結果一定會完全不一樣。在我到達銀行前,行員就有時間先向本行確認作業流程,掌握所有要填寫的文件表格,最後花的時間可能只有原來的三分之一。
只要事先想過這些,稍微慢一點行動,甚至是多打一通電話,就能找到更有效率的作法,得到比原本更快更好的結果。
你一個人快,一定快不起來
採取行動前,一定要先了解和你合作的其他人的速度。在工作上也一樣。
當一家公司以非常猛烈的速度成長時,公司內部一定會出現跟不上速度的人。雖然在公司氣勢正旺時好像一切都很順,看似沒有任何問題,但成長到達極限時,就會出問題。
不管問題多嚴重,都應該要看清楚每個人的速度極限。每個人的速度極限因為能力或工作性質不同而有差異。急於解決問題的人,只會設定出他認為最理想的狀態,並且用這個標準,去強迫整個團隊做到他的期望。
請想像一群在火災現場接力盛水救火的隊伍。這群隊伍裡夾雜著年輕人、老人和小孩。這時候,年輕人如果因為災情緊急,要求老人、小孩跟他用一樣快的速度來傳水,你覺得會發生什麼事呢?想必過不了多久,就會發生老人和小孩因為傳不動,可能會打翻水桶,整個救火作業可能都要暫停。這樣對救火有幫助嗎?是不是適得其反?
當自己和周圍的人的速度差太多時,應該以全體人員的極限速度為標準,而不是自己的極限速度去要求團隊。
經營公司也是一樣,能夠不斷成長的企業,都會嚴格控管成長速度。比方說像連鎖居酒屋「和民」、平價服飾業龍頭之一的「Uniqlo」,都會把發展不佳的事業、企業體制、店鋪等收回來重新整頓,暫時停下腳步挖掘問題,並加以處理,而不會一味地為了成長而繼續發展。
這些企業的整體發展,在外人看來好像一飛沖天的樣子,其實這些企業領導人都是考量過組織整體的極限速度,然後才做出適當的成長決策。這種考慮公司整體速度的領導方式,才能讓公司真正成長。
這樣沉澱一下
‧越急,越要花「五分鐘」時間來思考,就能想出其他方法,並選擇其中最有效率的一個。
‧行動前,要了解合作對象、組織成員的「速度極限」。
大眾化知識學再多都沒用,你要有自己的見解
急於學習的人,渴望大量吸收知識。但心急時所能得到的,通常只有經過整理歸納,一般人都很容易獲得的大眾化資訊。重點是,每個人的狀況其實不大一樣,有時候學會這些東西,在生活中也派不上用場。要是有人覺得這樣就夠了,那他也只是雜學家,學到皮毛,卻沒有學到精髓,也無法活用。
一個學習步調穩健的人,喜歡慢慢的學習,這才能真正學到東西。
和只吸收大眾資訊的人比較起來,學習步調慢的人可能會看起來書讀得比較少、蒐集資訊也少。但是真正的知識的力量不在於看了多少書,或是蒐集多少資料,而是有沒有活用知識。
市面上許多工具書,我稱它為「大眾指南」。急於學習的人,滿腦子都是這種大眾指南,裡頭的資訊既廣泛又表面,也不如想像中實用。難以應用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急著學習的人,腦中缺乏了以實務經驗累積的「私房秘笈」。
所謂的「私房秘笈」,就是指配合實際發生的狀況,加入個人的做法與見解整理而成的指南。
道奇隊教練的私房秘笈
私房秘笈,是用每個人獨一無二的親身經歷與觀點寫出來的。
比方說,照大眾指南裡教的「員工養成」方式來讚美員工,雖然有些員工很吃這套,有時也會得到反效果。這時候就要根據過去的錯誤經驗,來分辨出何時要用大眾指南上的方法,要是沒效時可以怎樣調整。養成習慣做這些判斷之後,就能一點一點的編寫出個人的私房秘笈。
美國大聯盟「道奇隊」的傳奇教練湯米.拉索達(Tommy Lasorda) ,在訓練球員時曾經用各種不同的稱讚語,來誇獎球員們的表現。因為他發現稱讚的時候,同樣的一句話,球員的反應都不一樣,有些話會讓某些球員很開心,但其他選手可能就沒什麼反應。教練會把這些選手們的反應暗中記錄下來,分別找出各個選手最喜歡的讚美詞。
拉索達教練運用了大眾指南上所說的「被讚美會激發一個人的鬥志」,同時也利用實際觀察每個人對讚美詞的差異反應,來製作屬於他自己的私房秘笈。
由此可知,製作私房秘笈,需要非常仔細與用心的觀察,如果這樣的事情都要心急,自然也無法寫出屬於自己的秘笈了。做私房秘笈不但花時間,要歸納出個人見解也需要很強的毅力。
但有這樣的決心,才叫做「學習」。光是依靠大眾指南來行事,只能說是「確認」書上的知識而已,沒有達到活用,也無法累積出個人的實務經驗。
大眾指南隨手可得,而私房秘笈得自己親手整理。急於學習的人容易依賴大眾指南,而且對它抱有高度「期待」,這樣的人雖然看似很積極的學習,其實思考還是被動的。如果書上說「某某事情應該這樣處理」,他們就會照做,甚至忽略自己實際的情況和書上寫的有很大的差異。
真正能活用知識,擅長製作私房秘笈的人,即使已經親身體驗獲得答案,還是會經常更新觀念,一有新發現,就馬上在秘笈中繼續加註說明。就像「維基百科」也天天在更新一樣,活用知識的人,在行動的同時,也要時常把秘笈更新為最新版本。
學習也有輕重緩急
不過,人生難免會遇上急著要找答案的時候,所以習慣慢慢學習的人,不一定永遠慢慢找答案,他們懂得區分輕重緩急。
舉例來說,學習「成為有錢人的方法」和確認「最新的垃圾分類法」,你覺得哪一樣比較急呢?
當然是後者。因為「最新的垃圾分類法」必須盡快弄清楚,並且馬上實踐,如果慢慢來跟不上政府的法令的話,會出很多問題,像是搞錯分類、亂丟垃圾,還會被鄰居和清潔人員討厭。
至於「成為有錢人的方法」,就是像巫師的魔法杖、哆啦A夢的百寶袋一樣,是不可能存在的東西。要是真的有這種方法,世界各國的貧窮問題應該早就被解決了。
換個角度來看,許多成功者還是會分享「成為有錢人的方法」,事實上是在教育一般大眾許多待人處事的方法,這些線索,很值得我們慢慢來思考。
然而,心急的人聽到這些方法,會很膚淺地想「原來這樣做,就能成為大富翁」。他們完全忘記,這些話是經過成功者多少的累積和實踐,才歸納出這些建議。結果心急者的行動就像一時興起,熱度過了之後就完全忘記,什麼也沒學到,白白浪費了時間和金錢。
這樣沉澱一下
‧大眾指南是由別人整理出來的一般資訊,遇到問題未必能照做。
‧藉由實務上的親身體驗,製作屬於自己的「私房秘笈」,才能活用所學知識。
‧「私房秘笈」就像「維基百科」一樣,要經常更新。
對印象好的人要「踩煞車」,因為……
常聽人家說,第一印象是最重要的,這句話並不是因為第一印象可以反映出一個人最真實的一面,而是因為很多人只憑著第一印象的好惡,來判斷對方是否值得繼續來往。
但是我認為,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最好是把這個說法反過來運用,就是不要隨便以第一印象來判斷別人。
有時候,讓你覺得第一印象很差的人,最後可能會成為你的好朋友。有些在第一眼讓你超有好感的人,實際上可能是個爛咖。不管我們對別人的第一印象好不好、有什麼樣的評價,都只能算是初步接收到的訊息,絕對不是這個人的全部。
這些話聽起來再理所當然不過,但是一般人在遇到第一印象極好或極差的人時,通常都會失去判斷力,並且輕易地用表面形象來評斷對方的人品。
別被「印象」蒙蔽「事實」
心急的人常用感覺來判斷別人,很少去真正了解對方,因此也常常為看錯人感到懊惱。比如因為第一印象太好,很快就和對方有進一步的合作或往來,事後發現被騙,才懊惱地說出「他怎麼會騙我!」、「為什麼幫他忙反倒惹禍上身!」等後悔的話,他們常常在事後回想,對方「看起來像個好人」,但其實是被第一印象影響而誤判事實。
為了不要在事後後悔,遇到一個印象不錯的人,在評估與對方的互動關係是否要再進一步之前,你可以拜託對方替你做一件事來測試,並根據這件事來評估你和他的交情和信任可以到什麼程度。
你應該先把「印象」放一邊,看看「事實」。他的職業是什麼?講話有沒有根據事實?有沒有道理?
如果他本來就是個擅長表達的溝通高手,你自然很容易會受到他的影響,而對他產生好感。如果有機會,你可以試著把對方說話的重點整理成文字。這樣一來,或許就會意外發現他可能沒什麼內涵,或者講話自相矛盾。
仔細想想,詐欺犯是不是個個都長得像「好人」,或者「很有魅力」,甚至看起來「斯文有禮」?有個記者朋友告訴我,他到獄中採訪一位涉及多起結婚詐欺的女罪犯的事。我光看他描述這名女犯人的樣子,就知道他明知道對方是罪犯,但仍對她抱有好感。
由此可知,從表面上得到的「印象」,和實際發生的「事實」,可能根本天差地遠。
一般人對事物的判斷,很容易受到當下的心情、感情狀態影響,而且,感性很容易支配理性。所以急於建立人際關係的人,經常因為對別人抱有好感,就開始用自己的想像力去拼湊對方有關的「事實」,例如「這個人很體貼」、「他很幽默開朗」、「他會主動報告大小事,很誠實」等等。但是,這些都只是「印象」,而不是「事實」。
越有好感,越要踩煞車看清楚
所以,如果你現在有一個很有好感的對象,不管是私人情感,還是工作上的欣賞都行,你得要特別小心這個情緒,因為這是一種很強烈的情感,得避免它影響你的判斷,要隨時踩一下煞車。
這樣做的意義,並不是要你隨時警戒、猜疑別人,而是要讓你的心保持平衡,以免因為「好感」而造成失誤。
主管在面試新人的時候,也常常受到「好感度」的影響,像是能清楚回答問題的人,勝過講話小聲的人;表現爽朗的人,勝過沒自信的人。不管是什麼樣的公司,要找的是應屆畢業生還是二度就業者,都會希望員工「開朗又熱情」。
不過,據我在徵才雜誌當編輯和記者三年,還有負責人事相關新聞十年,以及當管理顧問十年的經歷,我敢保證以「第一印象好壞」來徵才,就是錯誤的開始。
我的意思不是指錄取開朗的人不好,只是主管很容易因為「好印象」而做出不理性的判斷。這就像一個喜愛花美男的女生,常會被這類型的男人欺騙感情;或是男性看到穿短裙的女推銷員,即使花掉幾個月的薪水也要跟她買東西是一樣的。因為第一印象太好了,主管反而無法平衡地去判斷應徵者是否能勝任、適合這份工作。
如果能分清「印象」和「事實」,就可以大幅減少看錯人的懊惱與挫折。就能夠從有好印象的人當中,區分出「值得來往」和「要小心來往」的人。
印象差的人,越要多接觸
同樣的,給你不好的第一印象的人,也不表示他真的這麼討人厭。我反而會建議大家,面對第一印象不好的人,就要反其道而行,先踩油門,積極的接近對方,再多製造一些機會了解對方。
這是為了避免在還沒真正了解對方時,就先有負面觀感,而失去認識對方的機會。
我認識一位便利商店的店長,有一次他在找工讀生,來了兩個應徵者。這兩個人的面試表現差很多,一個是講話很有活力,而且滿臉笑容,給大家非常好的印象;另一個相較之下有點陰沉,問同樣的問題,也回答得比較溫吞。店長當然就決定錄取第一位。不過在那時候剛好有位資深的兼職員工突然離職,最後兩位都一起錄用了。
過了半年之後,晉升為小組長,負責管理賣場和員工的,竟然是當初面試表現比較差的那一位。他的個性雖然沒有變得比較開朗,或是更會溝通,但是他工作盡責,能夠準時、有效率的完成每件工作。而當初表現較好的那一位,店長很快的就發現他說得比做得好,根本是中看不中用。
企業徵才常常有很多看錯人的經驗,和主管常不自覺地受第一印象的影響有很大的關係。
有些人面試時看似溫吞,可能是因為對自己說的話負責,所以特別謹慎。有些人口條清楚、有問有答,有時候可能是因為他很會配合現場氣氛,在做適當的「表演」罷了。
這可不是個案,在現實生活裡這兩種人比你想像的還要多。所以急著要徵人的主管,如果不夠冷靜,就會被第一印象牽著走,而錄取了不那麼適任的員工,另一方面也錯失認識優秀員工的機會。
這樣沉澱一下
‧觀察「第一印象」時,要同時驗證對方實際表現的「事實」。
‧對好感度高的人要踩「煞車」,看清楚他是否真的那麼好;對印象差的人要踩「油門」,多了解他的本性。
把不滿轉變成「詢問、提案、要求」,才不會打壞關係
面對有些不對盤的人,你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換角度換心態甚至一直替他著想,但無論你怎麼調整姿態,都沒辦法和他好好相處,甚至連相處不好的原因也找不到,就只能說你和他是真的「合不來」了。
如果不幸遇到這種人,你該想的問題就不是「如何增進關係」,而是要想「怎麼做才不會讓不好的關係導致負面的結果」就夠了。畢竟你不必和對方相處一輩子。
我曾經採訪過一家中小企業的董事長和廠長。董事長的外在形象很好,但就我實地採訪的觀察,他其實是個「暴君」型的老闆,雖然有很高的理想,但總是用強迫高壓手段要求員工。全公司唯一敢和他正面對嗆的,就只有這位廠長。
訪問過程中,廠長吐露了許多真心話。他最讓我佩服的一點,就是他在傳達董事長的要求時,能主動將董事長所有不理性的發言,重新用理性的話轉達給員工。
我從他的例子,想到一個道理。在各種人際關係中,喜不喜歡對方,其實沒有那麼重要。需要你真心喜歡,而且會真的影響到你的人生的人,也只有幾個而已,他們可能是你的另一半、家人和私交非常要好的朋友。除此之外的人,和你全都只是一般關係而已。
因此,和同事在工作上的往來,只要維持一般關係就夠了。如果和某個同事相當投緣,自然會和他建立起較深刻的交情。如果遇到很難相處的人,也只要維持基本關係就好。這意思就是說,不管你心裡多麼討厭那個人,也不要讓你的厭惡影響你們的工作關係。你得學著凍結厭惡的情緒,你明明知道自己有強烈的感覺,也要刻意當成沒有這回事,不讓情緒影響你的理性判斷,並讓自己把精神集中在行動上,才能讓事情順利進行下去。
前面說的那位廠長就是這樣,他懂得「理性」處理,把老闆的話重新理解,並換個方式再傳達。因為他把自己當做「把情緒轉化成理性」的緩衝區,才能讓整個工廠即使是在暴君董事長的管理之下,還是運作得很順暢。
你能不能和討厭的人合作出好成績?
運用理性,讓你能夠在和不喜歡的人共事情況下,還能把工作順利進行下去。相反的,如果直接把不滿和憤怒的情緒爆發出來,恐怕就會讓事情陷入僵局,也會讓人覺得一切都無法改變。
當每個人都想直接發洩情緒時,沒有共同的目標,就很難找到交集,事情也很難改變。只有在雙方都能控制情緒,運用理性時,事情才可能有轉機。既然知道這個道理,不如就先改變自己的想法和行動。在工作上,盡量拋開情緒,保持理性。
或許有人會說,對方就是一個很機車的人,要和對方一起合作把工作完成,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
會這樣想的人,就是急著想控制結果的人。但和一個沒默契、難協調的人共事,還這麼急著想得到結果,當然就會覺得不可能。結果很容易就變成一種負面的連鎖反應,因為你討厭這個人,所以你和他共事時就注定做不出好成果。
因為難免遇到這種狀況,你必須小心這種負面連鎖反應。這時候,你應該要學習的是,不要專注於結果,而是專注於做法。你得先想想自己在面對那個自大臭屁、愛指使人又愛損人的對方時,該怎麼應對,才能把事情解決?既然不能改變他的決定,你該怎麼說話,才能讓他在做法上參考你的意見?
面對不喜歡的人,不妨先專注在做法上,重視相處過程的品質,我相信就能盡量減少負面的連鎖反應。
把不滿轉化成詢問
另外,在面對麻煩的對手時,還有一個把情緒轉為理性反應的技巧,那就是把一時的不滿、憤怒,轉換成Q(Question=詢問)、P(Proposal=提案)、R(Request=要求)的「QPR溝通術」。
根據心理學的研究,長期壓抑情緒會影響人的健康,所以,一旦不滿或憤怒的情緒一來,也不能過度壓抑下去。這種憤怒或不滿的情緒,也需要抒發的管道。既然不能直接表達憤怒與不滿,又不能違背自己內心的感受,那就試著把這種負面的情緒能量,轉化成理性的能量。
舉例來說,遇到一個堅持己見的主管,你心裡很不以為然,又不能表現出來,你就可以把你的不滿情緒轉成就事論事的討論,你可以這樣表達:
你可以詢問他:「我們堅持這項目標的最大理由是什麼?」
或者,給他一些提案:「是否要針對最強的競爭對手公司,召開戰略研討會?」
或者,也可以要求他:「既然必須要照這個進度走,能不能增加一位人手?」
QPR溝通術是為了避免情緒化造成僵局,進行理性溝通的作法,非常值得嘗試。
可惜心急的人因為過去累積很多不愉快的經驗,遇到同樣的狀況,常常採取毫無建設性的態度,比如「我不管了,隨便他啦,反正他是主管」,或是「既然主管這麼堅持,就先口頭同意,再隨便做做好了。」這樣的溝通,只會越弄越糟。
很多時候,對於別人的成見,急也是沒有用的。能夠慢慢處理人際關係,並改善關係的人,通常都懂得運用QPR溝通術,直到看到效果為止。
這樣沉澱一下
‧讓不滿和憤怒的情緒暫時凍結,用理性來處理事情。
‧改變別人不如改變自己,想想哪些事是自己能控制的。
‧用Q(詢問)、P(提案)、R(要求)溝通技巧,讓事情可以持續進行。
不想做任何改變,夢想不可能實現
有夢想的人聚在一起,聊起天來會很熱鬧。但有時候也會變成「抱怨大會」,停留在抱怨現實的層次,而沒有實際行動。
一步步接近夢想的人,和只會抱怨現實的人不同,他們會正視夢想與現實的差距,並找到行動的參考方案。
我有一個日本籍朋友,在墨西哥當蒙面摔角手,藝名叫做終極飛龍(Ultimo Dragon)。
他在職業摔角選手裡面算是體格瘦小的,只有一百七十公分高,所以在一九八○年代,那個摔角人氣最旺、體格優秀的新人輩出的年代裡,他一直被當成練習生看待。
雖然身材矮小,但卻夢想成為世界一流的職業摔角選手,對這行業有點了解的人都覺得他不自量力,是在癡心妄想。但他不理會別人的眼光,依然下定決心要「成為職業摔角選手」。請注意,是「成為」不是「想成為」。最後,他真的成為跨足美國、中南美、歐洲、日本的摔角明星。
他就和鈴木一朗一樣,鈴木一朗在小學的時候,就很肯定地說出「要成為大聯盟選手」。日本樂團「美夢成真」的主唱吉田美和,也是從小學就立志「要成為歌手」。
立志這種事,不是光靠有自信做得到就行。自己也必須清楚,在實現夢想之前,現實與夢想的距離有多遠,並且在生活中的一切行動都要以縮短距離為唯一標準。
你願意捨棄什麼?
要往遠大的夢想前進,就要把你的所有現實狀況,全部配合你的夢想來做改變。
很多優秀的音樂家或運動員,從小就立下志願或夢想,在他們年紀還小的時候,當其他同學放學後就可以盡情玩樂時,他們必須參加一些會讓全身肌肉痠痛的單調練習;青少年時期大家情竇初開,當同年齡的其他人盡情地享受戀愛、旅行及聚會的機會時,他們還是必須勤奮練習。甚至長大後,他們也可能無法和一般人一樣上下班,過安定的生活。
想要實現遠大的夢想,就必須捨棄掉很多東西。
夢想和目前現狀差異越大,要捨棄的就越多。
我希望那些不敢面對夢想與現實的差距,也不願捨棄夢想的人,想想這個問題:
為了實現夢想,你捨棄了什麼?
要是你為了這個夢想必須放棄一切,並且依然對它感到興奮悸動,那就表示你真心願意為它奮鬥。如果有人覺得「這個夢想對自己很重要」,卻對各種必須採取的行動感到猶豫,那可能是眼界不夠開闊,或是決心還不夠堅定。去看那些決定「成為╳╳」,並且真的實現的人,就會發現這是一個關鍵性的決定。
逆推或順推,看見你的未來
能完成夢想的人,都在努力拉近夢想與現實的差距。他們的方法有「逆推法」和「順推法」兩種。
在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的時代,達成了人類過去的終極夢想──月球旅行。當時甘迺迪總統先是說出「要在六○年代將人類送上月球」這個理想。
請注意,他說的不是「想要……」而是「要……」。其中的差異在於動機是否夠強烈。
如果你想要有什麼樣的未來,現在必須開始著手做些什麼?使用的就是「逆推法」,就像甘迺迪總統有了終極目標--送人類上月球,就要克服所有困難,拚命去做。
相反地,一邊思考「現在可以做什麼」一邊建立確實的目標,慢慢行動來達成夢想的方法,就稱為「順推法」。
國家的革命、組織的變革或個人夢想的實現,這些目標的達成大多都是採用「逆推法」;而像是一些日常的改進與改善活動,或者解決日常問題,就是以「順推法」來計畫。
前面我提到的那位職業摔角選手終極飛龍,他的身高只有一百七十公分,在摔角界算是先天體格不佳的,而且他在還沒有任何摔角經驗之前,就決定自己「要成為職業摔角選手」,他用的就是「逆推法」。
因為他已經決定好要這麼做,所以不管是多小的機會都要把握。就算別人長期以來都把他當練習生看待,但他已經決定「要成為職業摔角選手」,就盡可能尋找各種機會,當練習生就是他的機會。最後他透過摔角界的有力人士介紹,終於獲得到墨西哥發展的機會。
早就在心裡立志「成為……」,而且將它實現的人,性格中多少具備一些瘋狂因子,對別人看不到的事情,可以一直堅持下去。
如果你只是把夢想當成是一種聊天話題,而且還能很輕鬆地談論它,有可能是缺乏對夢想的狂熱。所以,我要再問你另一個問題:
你,能為這個夢想瘋狂嗎?
這樣沉澱一下
‧抱怨現實,不如拉近夢想與現實的距離。
‧你做的每一件事,都要以實現夢想為前提。
一定要解決的事,這樣做事半功倍
人一急,就很容易忘記做事前準備而直接採取行動。忘記事前準備的結果,就會產生出別的問題。於是就掉進了被時間追著跑的惡性循環裡。
時間越緊迫,事前準備越重要。我自己有個親身經驗。大約三年前,我為了急著匯一筆美金到國外,而親自跑了一趟銀行。在此之前,我和那家銀行的往來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記得那時候,我才剛從國外出差回來,辦公桌上堆了一大堆工作等著我處理,有些事情又很緊急,搞得我有點煩躁。我平常也很少親自去做海外匯款,要辦哪些手續我其實不太清楚。
但我心裡想,「反正去...
作者序
成功人士不為人知的技術
現在是講求速度的時代,到處都看得到強調「速成」、「立即見效」的宣傳用語,到處都聽得到有人在教人如何快速把事情做起來的成功之道。好像大家都認同,比起一般平庸的人,那些出人頭地的成功人士就是能很快把事情做好的樣子。
但是,我在成功人士身上看到的真正的成功之道,並不是這樣。
在我擔任企業顧問工作期間,有機會近距離地和各行各業的頂尖人士、高階主管互動,我發現,在他們身上有一種非常容易被外界忽略的特質,這種反映在思考與行動層面上,意外的,竟然是一種慢慢來的「不急的技術」。這些成功人士很少因為想要趕快完成哪件事,而匆匆忙忙投入某個行動或計畫上,相反的,他們採取行動之前,常常會花一一些時間進行一些需要慢慢來的動作,例如:
放慢步調
必要時,暫停行動,仔細思考
靜下心來觀察四周
如果想採取新的行動,就必須減少或停止原本一直在進行的事
成功人士在這個過程中,釐清自己該做的事、想做的事,然後就按照應有的步調,堅定地朝目標前進。因為經過這樣的程序,他們做事的成功機率很高,也自然擁有好成果。反觀一般人,常常是這個也想、那個也要,擔心自己「不快就是輸」,常常還沒想清楚,也沒有堅定的決心就貿然投入行動,然後只要遇到一點點挫折就不了了之。
一般人只看到成功人士的好成果,以為他們的成功來得很快,卻沒看到讓他們成功的關鍵其實是「不急的技術」。從這個觀察中,我得出一個結論:一般人是贏在起跑點,成功人士是贏在終點。
如果你也希望在人生中有所成就,不希望自己的生活充滿挫敗,成功人士的「不急的技術」,值得你好好靜心體會。
一個人有了成長的欲望,總是希望能早日得到成果,這是人之常情。但這個「希望早日得到成果」的心情,很容易讓你不知不覺中踏進陷阱。對這個心態,務必要非常小心。當你越是急著成功,就越要提醒自己學習應用「不急的技術」。
人生,不要揠苗助長
每個生命都有它的成長速度,就像稻米不是播種一個月後就能長出稻穗一樣;森林被砍伐殆盡後,也不可能半年就長回原貌。以菁英教育為名,讓小學生越級學習高中生的課程是非常危險的,因為這種教育方式,完全不符合孩子大腦的成長過程。
揠苗助長只會剝奪它原有的生命力。有些人可能會想,目前在檯面上相當活躍的傑出人士,他們的成就為什麼來得很快?事實上,他們只是按照該有的成長速度,按部就班,堅定前進罷了。
急著看到成果,要求自己或別人快速成長,不一定是好事。比如說,有些人從小就為了考試而讀書、上補習班,等他考進名校,讀書欲望就會消失,後來可能平凡過一輩子,甚至提早失去鬥志也說不定。在職場上,也有一般上班族平時拚業績拚得死去活來,一旦當上主管反而失去幹勁。在領導團隊時也是一樣,主管訂出很高的業績目標,並用斯巴達式管理來要求績效,團隊中請假或離職的人也會越來越多。
盲目求快,帶來的損失絕對比你想像中的嚴重。
不急,才能結出好成果
在這個強調快速的社會,每個人都不知不覺被推著快速回應所有面對的人事物,想要自己靜下心來不要急,的確需要很多練習。
本書分為六個不同的主題,要教大家一些馬上就能運用的「不急的技術」。
第一章要談「解決問題」的方法。每個人遇到問題時,都想早點解決問題,但一般人常常因為太急,反而搞錯了問題的本質,結果問題越理越亂。面對問題時,切忌不要馬上行動,要爭取一點時間想一下「如何面對問題、找出問題」。這一章和後面的每一個章節都是相輔相成。
第二章的重點在談「進修」。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學習是現代人高度關注的課題。正因為現代人有強烈的學習欲望,更容易在這裡加速過快或迷失方向,甚至錯把學習的手段當成目的,最後浪費不少時間和金錢,完全得不到預期的成果。這一章要教大家面對學習,怎麼做才能順利得到你想要的成果。
第三章是談如何經營「人脈」。沒有人會說人脈不重要,但太多人在經營人脈時,常因心急而失去良好的人際關係與緣分。另外還要告訴你,當你想保持自己的步調時,該如何面對在你周圍一堆心急的人。
然後,以第四章的「達成目標」和第五章的「實現夢想」,來談如何把自己的一個想法,從無到有做起來的方法。
最後的第六章,我想談「自我定位」的方法。目前在年輕人身上很容易看到的「尋找自我」的現象。你是否總是在「迷失自我」、「尋找自我」這類哲學問題,也就是聽起來有點空,很不具體的問題打轉?在這一章,我要教大家跳脫出無限迴圈,別再和這個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硬碰硬,搞得精疲力盡卻徒勞無功。
我用這六個不同的切入點來討論不急的技術,因為原理原則相通,都會產生交集,所以只要從你「現在最想了解」的地方開始閱讀就可以了。
印地安的塞內卡族人之間,流傳著一段話:
只要你一問起:還要再走多遠?
就會讓目標更加遠去。
我第一次看到這句話的時候,馬上想起自己好幾次因為心急而失敗的經驗。這句話給我的提醒是,如果當時專注於目標,自然就會離目標越來越近。
在中國,也有句俗話說:
不怕慢,只怕站。
這句話也很有道理,意思是不怕步伐走得慢,只怕原地踏步,沒有前進。
另外,十七世紀的法國詩人讓.德.拉封丹(Jean de La Fontaine)在他寫的詩詞版伊索寓言裡,則是這麼說的:
快沒有用。
重要的是如何開始。
在這個凡事講求快速的社會,公車誤點一分鐘,甚至網頁等待時間超過三秒鐘,就會有人覺得心煩。
在動不動就因為幾秒鐘、幾分鐘而心煩的時代裡,我很想邀請大家一起想一想,到底快能得到什麼?快又會失去什麼?
我看到很多人因為只想快,得到的是一個疲累不堪且一無所獲的人生;失去的是那個可以不是這個結果的機會,也就是充滿能量且結實累累的人生。
正因為如此,在我寫完這本書的時候,我再問了自己一次:快能得到什麼?快又會失去什麼?
如果你願意的話,也可以用這兩個問題,提醒自己修正一下步調。
謹以此書的分享,衷心祝福你的人生,充滿能量而且結實累累。
成功人士不為人知的技術
現在是講求速度的時代,到處都看得到強調「速成」、「立即見效」的宣傳用語,到處都聽得到有人在教人如何快速把事情做起來的成功之道。好像大家都認同,比起一般平庸的人,那些出人頭地的成功人士就是能很快把事情做好的樣子。
但是,我在成功人士身上看到的真正的成功之道,並不是這樣。
在我擔任企業顧問工作期間,有機會近距離地和各行各業的頂尖人士、高階主管互動,我發現,在他們身上有一種非常容易被外界忽略的特質,這種反映在思考與行動層面上,意外的,竟然是一種慢慢來的「不急的技術」。這些成功...
目錄
第一章 你自己不亂,問題就不會是問題
心急的人看到問題馬上行動,成功的人刻意找不同意見來比較
這是你現在該處理的問題嗎?
一定要解決的事,你得謹記事半功倍的唯一辦法
心一急常用錯方法,試試「購物車思考法」
遇到障礙別氣餒,試著找「線索」,不是找「答案」
不想後悔,記住三個四字訣「沉澱一下」、「再想一下」、「先別決定」
不當龜兔賽跑裡的兔子
第二章 學習進修,多不如精、知道不如做到
心急的人忙著吸收知識卻不應用,成功的人學到知識就加以活用
大眾化知識學再多都沒用,你要建立自己的見解
遇到告訴你「立即見效」的課程宣傳,馬上走人
先把學習環境準備好,效果強三倍
讓「三分鐘熱度」一直燃燒的方法
一步一步體驗過,才算真懂
第三章 想廣結善緣,就別急著界定人際關係
心急的人用第一印象決定好惡,成功的人根據事實給評價
自我推銷過頭容易讓人討厭,閉嘴,先聽
對印象好的人要「踩煞車」,因為……
「我和那個人合不來啦!」別先說死,換個場合,討厭的人可能會變你的知音
把不滿的情緒,轉化成「詢問、提案、要求」
被周圍的人催著快快快,你該怎麼辦?
第四章 遇到障礙,你該調整作法,不是馬上換新目標
心急的人遇到狀況就想放棄,成功的人彈性變通持續做下去
確立目標前,耐著性子問自己一百次:「還有別的選擇嗎?」
別想一步到位,用一個個小目標累積大成功
一個人急著往前衝會累,有「啦啦隊」更有持續力
F1賽車三種停下來的方式,放在人生也很管用
覺得受委屈?別急著反駁,拿出「事實」證明就可以了
第五章 夢想要實現,你得做到斷捨離
心急的人抱怨現實落差太大,成功的人為了夢想學會割捨
夢想不會一次成功,但沒有行動就不會開始
不想被潑冷水失去信心,最好只和相信你的人談夢想
想創業,有人主動提供資金和人脈,為什麼不要拿?
夢想和保持現狀只能二選一,為了夢想,你得割捨
第六章 別再尋找自我了。
因為現在的你,就是最好的自己
心急的人感嘆懷才不遇,一心只想追求自我風格;
成功的人全心投入當下,一步步搭出自己的舞台
很多人「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不知道人生的意義」,你也是嗎?
當你開口閉口都是「某某大師說……」,那就要小心了
不要一直想「做這些事到底有什麼意義?」做就是了
你不喜歡自己優柔寡斷?其實你的優點是謹慎思考
多結交不一樣的人,才能看到自己的特色
從過去的經驗,找到創造未來的材料
結語 找出做事的節奏,自然會有好成果
第一章 你自己不亂,問題就不會是問題
心急的人看到問題馬上行動,成功的人刻意找不同意見來比較
這是你現在該處理的問題嗎?
一定要解決的事,你得謹記事半功倍的唯一辦法
心一急常用錯方法,試試「購物車思考法」
遇到障礙別氣餒,試著找「線索」,不是找「答案」
不想後悔,記住三個四字訣「沉澱一下」、「再想一下」、「先別決定」
不當龜兔賽跑裡的兔子
第二章 學習進修,多不如精、知道不如做到
心急的人忙著吸收知識卻不應用,成功的人學到知識就加以活用
大眾化知識學再多都沒用,你要建立自己的見解
遇到告訴你「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