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瓦米拉瑪大師親授 ,如何將連結身體和心的本質成為合一連結
無論你是久經瑜伽之道的行者,還是準備踏上探索內證之旅的新手,本書都是不可或缺的修行伴侶。斯瓦米拉瑪大師於本書教導我們如何在日修中實踐正統的喜馬拉雅瑜伽之道,引領我們藉由系統的心靈修煉,去降服心念衝突以使心念成為一種有覺知的狀態;走出心靈的各種矇蔽和幻象免受其苦,終而證得真實自我的至上境界。
根據斯瓦米拉瑪所言,你不需要太多的條件,只要有下面幾項:
??你,本來的你,而不是偽裝的你;
??和你內在上師(也就是你的良知)的關係要堅固;
??信心,決心,毅力;
??樂觀、積極的心地;健康的身體和乾淨、安靜的環境;
??最重要的,要有強烈、不屈不撓去追尋開悟的願望。
? 你也應該簡化生活,放下不相關的包袱。
「亮點推介」
斯瓦米韋達[心靈瑜伽] 作者的上師
斯瓦米拉瑪(SWAMI RAMA)
[大師在喜瑪拉雅山]的作者;
* 如果你想要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尋獲真實的自我境地,開啟內在修練之旅,學習真正的心靈之道,那麼,本書就是不二之選。
* 書中引用了許多奇聞軼事以及特殊的修行功法,讓此書不僅是修行的寶典,也是本瑜伽秘聞和秘笈。
* 斯瓦米拉瑪大師結合自己的實修經驗,在本書傳授了瑜伽聖書《瑜伽經》系列的第二輯「修行篇」的生命哲學。大師完全著眼於具體實踐,而不是在「講經」,讀畢讓人對於修行究竟所為何事以及修行的次第有更具體的了解。
作者簡介:
斯瓦米拉瑪(SWAMI RAMA)
斯瓦米拉瑪 出生於印度的喜馬拉雅山區,他從師父那獲得許多瑜伽法門。他的師父也送他去其他喜馬拉雅傳承的大師門下學習,以增廣他的視野,盡嚐古法的精髓。年僅二十四歲時,他被南印度的「卡維庇唐」教區委任為「商羯羅阿闍黎」尊銜的教長。不久後他毅然拋棄崇高的職位,住到喜馬拉雅山區的岩洞中刻苦修行。修行圓滿結束,師父囑咐他遠渡重洋前去日本和西方國家,以科學方法為世人展示遠古的瑜伽之道。
斯瓦米拉瑪在美國弘揚瑜伽長達24年,其間創立了「喜馬拉雅國際基金會」。斯瓦米拉瑪不僅是位偉大成就的瑜伽師,還是哲學家、詩人、人道主義者、慈善家。他所教導的預防性醫學、整體健康學、壓力管理學,已經深入西方醫學的主流。斯瓦米拉瑪於1993年回到印度,在嘎瓦爾區的喜馬拉雅山麓成立了「喜馬拉雅基金醫院信託機構」。1996年11月,斯瓦米拉瑪大師離世,但他播下的種子還在持續地發芽、開花、結果。體含他所有教誨的訓言:「愛、服務、憶持」,對於有幸接觸過如此一位有大成就、無私、慈祥大師的眾多學生,依然深受啓發至今。
章節試閱
[1]
*種什麼因, 得什麼果
梵文的「業」這個字(karma),它的字根是kri,意思是「作」。你任何的行為都是業。有的行為是善的,有的行為會產生障礙像是焦慮、不樂、傷悲、懊悔。
業有四個階段,一是生起,例如用木頭造出桌子,用陶土造出碗盤。第二個階段是轉化,例如牛乳可以加以轉化而製出牛油。第三階段是淨化,例如把金子放入火中提煉使之純化。第四是移動,從一處到另一處。所有的行為都包攝在這四個階段之中。
人只要活著就不可能沒有任何作為。業的目的是讓你保持活動,所以你才不會忘記而回歸到潛伏的狀態。潛伏狀態下,能量是用不上的。例如,不論氣溫多熱,你都不能用那溫度來煮食。不論空氣中的濕度有多高,你也不能用溼度來解渴。因為熱度和溼度的能量是處於一種潛伏的狀態,而能量只有在被帶動起來之後才能用得上。你的任何行為都要靠你發出動作。行為是為了達成某種目的的手段。一旦你的行為完成了,你就回復到不動。只要有動,就會產生其相反的靜止,也就是不動;有作為就會有不作為。這就像是要渡河,你必須知道用什麼方法來過河。如果你只是一昧地和流水鬥力,就走不遠;你一定要順著水流的自然動力。當你到了對岸,你就離開水的動力。
雖然每一個動作都是種業的表達,光是分析生理動作是無法瞭解業,因為業不只限於外在的行為。業包括了心念、行為、情緒和欲望。你的任何行為最初都是一個念頭。如果你內心沒有起了念頭,心識是不會驅使四肢行動的。但是,如果只是一個念頭,來了又消失了,你並沒有付諸行動,就不構成業力。每個人的行為都有所不同,因為每個人的想法不同。如果沒有動念,就不可能有任何動作、行為。即使在熟睡中,心識有一部分仍然是醒著的。這是非常明顯的,例如你在睡眠中被蚊子咬了,你心識中某一部分感覺到癢,你的手就會去搔被蚊子咬到的地方,雖然你並沒有完全醒過來。
每一個行為背後都有動機,可能是有意識的,可能是潛意識的。任何行為都不可能自然發生的。你絕對不要說你作了某件事,可是卻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那麼作。我們一定要弄明白自己為什麼會作某些事情,為什麼自己有如此的行為模式。如果你要分析和瞭解你行為的動機,首先就要研究你的心念過程。這不是件容易的事,因為內在世界比外在行為世界來得更細緻,範圍又更廣。如果要你把一整天的活動都寫下來,可能只用上幾分鐘就夠了,但是你不可能把一個小時之內所起的念頭都寫得出來,即使你試上一整天都不行。要數你的念頭,不會比數天上的星星來得容易。心念的遷流就像一條河。在心念的河流中,一個念頭的浪起了又平,馬上就被另一個念頭的浪所取代。
橫陳在念頭之下的,是情緒的世界。你所受的教育都教你應該管好自己的行為和念頭,但是沒有人教你該如何來管理情緒。情緒的力量比心大,能讓你生重病,甚至能毀了你。即使你文化素養很高,也很聰明,但情緒一來就有可能讓你行為失去理性,你可能會大發雷霆,可能會作出完全在意料之外的行為。情緒的力量是摧毀性的,可是如果你知道如何管理的話也可以是建設性的。如果你控制不住情緒,至少要控制自己的心和念頭。那你就可以用理性思考的模式來訓練情緒。因為心是面鏡子,所以心可以幫你分析為什麼你行為會過分地情緒化。如果你懂得怎麼讓心靜下來,心這面鏡子就會反映出一切在動中的。但是如果是情緒在管理心的話,就會很難觀察到自己的情緒。
「欲望」(kama )是行為後面最終的動機。因此,要明白你行為後面的動機,你首先要應付你的欲望。欲望的層次比起情緒的層次又來得深而有力。如果你好好探討自己的欲望,就容易瞭解你的人生以及你人格的種種傾向。欲望是業力最細微的形式;情緒是業力中最難控制的形式。每一行為基本上是一個念頭,其中參雜了情緒和欲望。因此,欲望才是你行為的動機。
你從來不了解,或者沒有細想過,欲望是什麼以及該如何應對它。你不會質疑自己是否該容許某一個欲望變成一個動機來指揮你的行為。你所擔心的,只是能否得到你以為是你所想要的,即使如此、你的欲望常常跟你真正需要的是相反的。
你的任何行為,都要自食其果。這是宇宙的業力法則,是無可避免的。當某個行為、某個想法、情緒或欲望被表達出來,你就要擔負所表達出來的後果。業力法則並不是什麼神秘的東西。科學、宗教和哲學都同意業力的法則:種什麼因,就收什麼果。這也是《聖經》所載的業力法則。前面說過,牛頓的第三條力學原理,也是業力法則的另一種表示。
不管你多麼努力地祈禱、靜坐、誦讀經書,你終歸要受到自己業行所帶來的果報,業力的法則是不會滅失的。不論你躲到哪裡、不論你是誰,你總是要有活動。你活著就一定會不停地有所作為,不管是有意識地還是無意識地,或者出於反射動作,都一樣。不論你的作為是善行還是惡行,不論你認為自己是大惡還是大善之人,也不論你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你都一定會得到你業行的果報。不善的業行會給你帶來惡報,會為你製造障礙;善的業行在開悟的過程中就能起到正面的作用。有的果報來得快,有的會來得遲。例如,你種下花的種子,可能一二個月後就能看到花開。但是如果你種下的是蘋果樹的種子,就要等上很多年才有果實。無論如何,如果你種的方式不得法,種子會死掉,那你就得不到結果。種下種子的方式一定要得法,你才能盼得果實。
你不可能把業行,也就是因和果分開來。欲望是你行為的動力,當你作出了行為,就得接受行為所結出來的果。行在先,然後才有行為的果報 — 因和果。果的背面一定有因;因的後面一定有果。凡是你所作任何行為,就一定會給你帶來果報,而這些果報又會變成你作出更多行為的動機。這就是行為為你所造成的漩渦,看起來好像永無終止,也跳不出來。即使最佳的善行會帶給你最佳的善報,你還是脫不開業報的束縛。如果你對自己所作的業行渾然不知為什麼要作它,業力就會驅使你一再作同樣的行為,像部機器似的重複動作。若想要從這個漩渦中跳出來,成為自己命運的主人,就必須要懂如何執行你的行為而不讓行為影響你。你只有在明白了你行為後面的因,才能夠有意識地去控制自己的行為。因導致你遭到行為的果報,所以若不把因給根除,你是無法控制自己命運的。就像修剪一棵樹,一段時間後樹枝又長了回來,那是因為樹的根還在。你能把因的根給除了,人生就會變得完美。一旦直覺你在作一件不該做的事,就該立即停手,你一旦省覺,就立刻停手。最好的懺悔是不再犯。如果你能不再犯,它當下就會停息,你也就不用再受到那個行為的果報。
業行不只限於你現在的行為而已,它有三個面:過去、現在、未來。你的業總括了一切你過去、現在及未來的所作所為。如果你明白到過去是如何影響到現在和未來,是如何控制了生命之流,你就解開了生命之謎。河流自然而然的流向大海,流程中造成了彎曲的河岸、沖塑出許多岩石;同樣地,人類都在流向那終極的真實,趨向於完美。前面的水在流動是因為受到後面的水在向前推。業的情形也是一樣,你看到的只是流向海洋的水;你察覺不到後面的水。如果你細想自己的行為就會了悟,你總是不知道為什麼自己會作出這樣的事,竟然還一而再、再二三去重蹈覆轍。這是由於你現在的行為是根植於過去的經驗,你現在的人生以及未來的人生都受到過去的業行所操縱。過去業行的貯水庫在推動你作出現在的事,而還會在未來再度逼你作出同樣的事。
欲望的底下是「心印」(samskaras)就是你過去業行所留下來的印象。這些心印,或者說它們是強烈的動機,是你從前世帶來的,也有來自這一世的,它們會束縛住你。不論你作過什麼,行為的印象都會儲存在潛意識的貯藏庫中成為記憶。有些印象會保持活躍,所以你知道它們存在,有些則會沈澱到記憶的潛藏部分,你就不察覺它們的存在。要應付你自己知道的業力比較簡單,但是那些力道強大、潛伏在深處的業力能驅使你作出連自己都不明白的行為。那些深藏在無意識之內的種子是非常有力的,它們會突然冒出來,阻礙到你的進步。那些心印能讓你分心,消耗你的精力,改變你人生的方向,干擾你的意志力。如果是你的心印讓你作出某種行為,你就避不掉。若你試圖抗拒,你就會為自己製造出更多的矛盾。它們會一再地冒出來干擾你,因為它們已經牢牢地在潛意識裡紮了根。如果不知道自己有什麼心印,你就無法淨化自己,也無法用上你從前世或童年所帶來的智慧。當這些你所不知的種子冒出來的時候,你會變得完全無助,無法控制自己。但是你也不必憂慮過去留下什麼種子,不要擔心自己無計可施。要應付心印是有辦法的,只要你的行為是善巧的、是無私的,而且你把行為的成果完全奉獻給他人,你就會得解脫。能這麼作,你既無違業力的法則,也不會為自己製造束縛。這樣的行為能令你入到止寂的境地。
[1]
*種什麼因, 得什麼果
梵文的「業」這個字(karma),它的字根是kri,意思是「作」。你任何的行為都是業。有的行為是善的,有的行為會產生障礙像是焦慮、不樂、傷悲、懊悔。
業有四個階段,一是生起,例如用木頭造出桌子,用陶土造出碗盤。第二個階段是轉化,例如牛乳可以加以轉化而製出牛油。第三階段是淨化,例如把金子放入火中提煉使之純化。第四是移動,從一處到另一處。所有的行為都包攝在這四個階段之中。
人只要活著就不可能沒有任何作為。業的目的是讓你保持活動,所以你才不會忘記而回歸到潛伏的狀態。潛伏狀態下,能量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