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榮獲二○○四年第二十五屆沖繩時報出版文化獎,《沖繩時報》、《琉球新報》、《八重山每日新聞》推薦。
「如果要問我是哪裡人,是日本人嗎?還是臺灣人?我想都不是吧。我就是人啊。」
在這個比金門還近的日本領土上,一個個發生在臺灣移民身上的真實故事,就像是臺日之間百年以來糾葛不清的歷史縮影。
八重山不是山,而是位在臺灣東北邊海面上,屬於日本沖繩縣的一串島嶼,也是距離臺灣最近的日本國土,甚至比金門還近。由於地緣的關係,一百多年來,許許多多的臺灣人往返八重山:1895年過去的,是帶著優良鳳梨技術的日本籍臺灣移民;1945年臺灣光復,所有臺灣移民又都是中華民國國民,因此只能返回臺灣。但,還有好幾百戶人家,為了各自的理由,選擇留在八重山。在八重山的臺灣人,他們面臨的問題,不單單只是國籍而已……。
※※※◇ 1895年,馬關條約──甲午戰後,清廷割讓臺灣給日本,開啟了臺灣五十年的日治時期。其間,許多臺灣人為了謀生,前往有著更多未開墾的無主之地的八重山……為了大量墾地以種植鳳梨,王木永從臺灣帶來了水牛,卻沒想到沖繩人與臺灣人的衝突就此而起,沖繩人的想法是:「一頭水牛就能代替三個人耕田,如果放任不管,土地遲早都會被臺灣人占去,到時候日本人就沒土地可耕種了。」後來,沖繩縣政府竟下令禁止輸入水牛。
◇ 1945年,臺灣光復──長達八年的中日戰後,日本殖民臺灣的歷史也隨之結束,八重山與台灣兩地的國界再次畫上。早已習慣了天皇子民身分的臺灣人,被迫取回他們不知如何運用的國籍:中華民國。因為沒有日本國籍,曾財基的媽媽偶爾會從八重山回到臺灣陪他,但每次準備回石垣島時,總不想讓他知道。臨走前,媽媽就會買冰淇淋給他吃,然後趁著他吃得津津有味時悄悄離開。即使是到了現在,只要一吃到冰淇淋,曾財基仍會忍不住難過起來。
◇ 1972年,中日斷交與沖繩回歸──聯合國中原本代表中國席次的中華民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所取代,日本隨即與臺灣斷交;一年後,二戰結束時由美軍暫管的沖繩列島,也將正式歸還給日本。置身八重山的臺灣人該何去何從?石垣市市議員白保英行曾在日治時期的臺灣總督府交通局工作,因為同情那些沒有日本國籍的臺灣移民,所以替他們出面向中華民國政府申請脫離國籍的證明,但負責的官員卻說:「開什麼玩笑。我們有徵兵制耶,必須要保衛國家。我們想盡辦法讓必須當兵的年輕人不要出國,你卻來談要脫離國籍,這是不可能的事。」
◇ 1999年,日亞航的旅遊廣告──為了促進臺日觀光旅遊航線之活躍,臺日混血的偶像明星金城武與日本知名老牌諧星志村健相偕拍攝的一連串臺灣形象廣告在日本電視螢光幕上登場,逐步改變了日本人對臺灣的印象。美智子小時候曾經請同學吃滷雞腳,沒想到同學卻說:「臺灣人竟然吃這種東西嗎?」美智子長大後,廣告中的金城武帶著志村健一起到臺灣旅遊,品嘗知名的小籠湯包,臺灣成了處處都是美食的地方。類似的廣告接二連三,不知不覺中,嘲笑臺灣人是野蠻人的時代,已經成為過去。
※※※《八重山的臺灣人》一書是作者松田良孝長期關注八重山臺灣移民的工作成果,集結他在《八重山每日新聞》專欄「我們是從臺灣來的」的所有文章,翔實記錄了當地臺灣移民篳路藍縷的開創過程,並以人道關懷的精神,反映出移民心中忐忑且複雜的異鄉情結,及兩個民族間無可避免的文化衝突。
「如果要問我是哪裡人,是日本人嗎?還是臺灣人?我想都不是吧。我就是人啊。」人們的紛爭與歧異,往往來自對自我的認同與對他人的排斥。美/醜、黑/白、本土/外島、殖民地/宗主國、先進的文明/落後的文明,這些相對的概念影響了整個世界,也將影響著世世代代居住在八重山的臺灣人。
作者簡介:
松田良孝
一九六九年二月出生於埼玉縣大宮市,一九九一年三月畢業於北海道大學農學部農業經濟學科,同年四月進入「十勝每日新聞社」(總社在北海道帶廣市)擔任政治經濟部記者,一九九三年二月開始於《八重山每日新聞》(總社在沖繩縣石垣市)擔任編輯部記者。《八重山的臺灣人》(二○○四年,石垣市:南山舍)獲得第二十五屆沖繩時報出版文化獎,二○○九年於《八重山每日新聞》連載「生還—饑饉:八重山難民的見證」,獲得二○一○年報業工會聯盟第十四屆新聞報導獎,集結成《疏散到臺灣:「琉球難民」的一年十一個月》(二○一○年,石垣市:南山舍)。
譯者簡介:
邱琡雯
臺灣大學政治學學士,日本一橋大學社會學博士,現任南華大學亞太研究所副教授。主編《日本流行文化在台灣與亞洲Ⅱ》(二○○三年,台北:遠流出版社), 譯作《日本人論:從明治維新到現代》(二○○三年,台北:立緒出版社;二○○七年,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八重山的臺灣人》(二○一二年,台北:行人文化實驗室),著作《性別與移動:日本與台灣的亞洲新娘(增訂一版)》(二○○五年,台北:巨流出版社)。
章節試閱
前言
這本書記錄了從過去到現在石垣島等八重山地區的臺灣人足跡。我以臺灣人的口述內容為主,並依狀況引用資料或論文以凸顯當時的情境,試圖重現臺灣人移動的軌跡。
本書由下列六章節構成:
序章〈臺灣人圈子〉
第一章〈到八重山去〉
第二章〈臺灣不再是「日本」〉
第三章〈大舉歸化〉
第四章〈「日本人」或「臺灣人」〉
終章〈迂迴的路途〉
序章〈臺灣人圈子〉裡出現了三位女子,從臺灣到石垣島高中留學的一對姐妹花:胡蓉和胡珊,以及出生於石垣島卻選擇到臺灣留學的國永美智子(臺灣名:黎美治子)。讀者可以透過了解三人為何在八重山與臺灣之間來來去去的過程,進而大略看出石垣島上「臺灣人圈子」是何種樣貌。做為一名「生於石垣島的臺灣人」,國永美智子如何建構、追尋自我的認同,將在第四章中詳述。
第一章〈到八重山去〉,談的是八重山與臺灣之間沒有國界的那個年代。臺灣為日本殖民地的一八九五(明治二十八)年到一九四五(昭和二十)年這段期間,八重山和臺灣同屬大日本帝國的版圖。兩地之間沒有國界的屏障,臺灣人渡海到八重山,不是到西表島從事礦坑工作,就是到石垣島發展鳳梨產業。
哥哥在西表島礦坑工作的芳澤佳代(臺灣名:林全是),以及從臺灣引進鳳梨產業到石垣島的林發(歸化後的日本名:林龍雄),都是在這個時期前往八重山的臺灣人。他們在和八重山人之間維持了一種緊張關係之下,打造出現今石垣島上臺灣人圈子的雛型。
這個時期不能不談到戰爭,移居到八重山的臺灣人,也和這個時代背景緊緊扣連。當中包括了以志願兵身分在臺灣入伍的人,到西表島從事礦坑工作而被迫加入戰爭時期總動員的人,以及被迫徵調或納貢的人。也因為戰爭,使得來到八重山的臺灣人們的生活,受到各種形式的拘束和綑綁。
一九四五(昭和二十)年日本戰敗,在八重山已經打下基礎的臺灣人,被迫將原來的日本國籍換成中華民國國籍。於是,他們展開了爭取日本國籍的運動。這就是第二章〈臺灣不再是「日本」〉所要描述的內容。
這些臺灣人生活在一個沒有國籍保障,只因身為臺灣人便遭到歧視的年代。在如此不安定的狀況下,他們成功設立登野城國小嵩田分校,並幾乎在自食其力下建校。正因為生活環境嚴苛,所以他們更希望提供子孫良好的教育機會。
一九六四(昭和三十九)年七月三十一日,四個家族合計二十二個人,以居住在八重山的臺灣人身分,在戰後首度成功取得日本國籍,這也鼓舞了當地臺灣人努力爭取日本籍。
第三章〈大舉歸化〉是在描述戰後生於八重山的臺灣人山內得義(臺灣名:張得義)的故事。山內得義在全國中學生英語辯論大賽中一舉成名,我透過當時的資料及訪談重現當時的畫面,希望藉此映照出臺灣人急於取得日本國籍的時代氛圍,並描述一九七三─一九七五(昭和四十八─五十)年期間,合計一百七十八個人所完成的〈大舉歸化〉。這個時期正好是沖繩回歸日本(一九七二年)、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一九七一年)前後,藉由本章內容,可看出這些國際局勢的變化,和八重山的臺灣人大舉選擇歸化息息相關。
當時,臺灣人圈子瀰漫著爭取入日本國籍的濃厚氛圍,得義的想法也開始動搖。得義的父母親屬於有過在臺生活經驗的世代,而得義屬於生於、長於八重山的世代;周遭是一些純正的八重山人,而自己是擁有臺灣人父母親的八重山人。得義無法填補這些複雜糾葛的落差,最後選擇了逃離八重山。
對於「我到底是誰?」這種自我認同問題,住在八重山的臺灣人自發性地開始有了疑問。對這議題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先閱讀第四章〈「日本人」或「臺灣人」〉。第四章有兩位主角,一位是曾根財基(臺灣名:曾財基),他在一九六六(昭和四十一)年出生於臺灣,一九七四(昭和四十九)年隨家人移居到石垣島;另一位主角國永美智子的父母親從臺灣移居到石垣島後,在一九七九(昭和五十四)年生下了她。兩人的生命歷程各有不同,但共同點是,他們都不想被國家、民族等框架所圈限,希望重視「個人」這個立場。透過他們兩位的現身說法,能夠讓我們看見影響八重山臺灣人的大時代背景,隨著時空變遷而產生變化。
終章〈迂迴的路途〉的登場人物是T。他一直隱瞞自己是臺灣人的事實而過活,也是本書出現的臺灣人中唯一的匿名者。至於他為何選擇匿名,請看內文便能知曉。
一直以來,T選擇和臺灣保持距離,雖然他開始思索身為臺灣人應該好好了解臺灣的事物,但也不得不戒慎恐懼,因為一想到表明自己是臺灣人後,會給子女帶來什麼樣的影響時,比起好處,T會先想到壞處。雖然有點遲了,但T開始謹慎地探索影響自己生命的「臺灣」和自我之間,到底存在了什麼樣的交集。
前言
這本書記錄了從過去到現在石垣島等八重山地區的臺灣人足跡。我以臺灣人的口述內容為主,並依狀況引用資料或論文以凸顯當時的情境,試圖重現臺灣人移動的軌跡。
本書由下列六章節構成:
序章〈臺灣人圈子〉
第一章〈到八重山去〉
第二章〈臺灣不再是「日本」〉
第三章〈大舉歸化〉
第四章〈「日本人」或「臺灣人」〉
終章〈迂迴的路途〉
序章〈臺灣人圈子〉裡出現了三位女子,從臺灣到石垣島高中留學的一對姐妹花:胡蓉和胡珊,以及出生於石垣島卻選擇到臺灣留學的國永美智子(臺灣名:黎美治子)。讀者可以透過了解三人為何...
作者序
------作者序------
松田良孝
二○○○年的十月,我從沖繩石垣島搭船到臺灣,為了尋找一位「八重山的臺灣人」她的根源。
目的地是雲林縣褒忠鄉,那裡有一座祭祀王爺的馬鳴山鎮安宮,每四年會舉行一次大規模的祭典,但除此之外,它只是個安靜的農村。在臺灣,不知道有多少人聽過褒忠,日本的臺灣觀光指南是不曾介紹過它的。
當時我投宿在嘉義,因不了解狀況也沒辦法,現在才知道雲林縣政府所在地的斗六也有不錯的合適飯店。我從嘉義火車站乘坐巴士,中途又換別的巴士,到了虎尾才搭上計程車。我看著當年自己所寫的旅遊筆記,計程車司機說「到鎮安宮要三百五十元」,我卻跟他殺價到三百元。我不會臺語也不會國語,到底,當時是怎麼跟他喊價的,現在一點也想不起來了。
褒忠鄉是本書第一章出現的芳澤佳代的故鄉。我從她那裡聽到了有關鎮安宮的描述,只透過訪談總覺得遺憾,無法有具體的輪廓。鎮安宮馬上就要到了,我的內心開始激動起來,或許是興奮吧,才敢和司機殺價。
這本書於二○○四年在日本出版,內容收錄了我在所屬報社《八重山每日新聞》上連載的文章,標題為:「我們是從臺灣來的」。
八字構成的這個標題,是答案,也是提問。
對周遭的沖繩人(在日本,沖繩人也經常被視為異類)來說,住在八重山的臺灣人大多是未知的存在。當沖繩人問到:「你們是誰啊?」「我們是從臺灣來的」就成了順口的回答。
當知道有很多臺灣人住在八重山後,沖繩人會再追問:「你們過去生活的臺灣,是怎樣的一個地方呢?」
就在這一問一答不斷往返之間,我完成了這本書。
從日本殖民時代至今,八重山的臺灣人在八重山打造出生活的基礎,超越了國家、國籍帶來的變動,偶爾也煩惱著「我是誰」這樣的問題。
透過本書,希望臺灣的讀者可以了解到住在八重山同胞們的足跡,也可以透過之前沒有意識到的角度,重新審視東亞區域中臺灣和沖繩的處境。此外,如果讀者會因此對八重山和石垣島更感興趣的話,相信臺灣和八重山的關係將會越來越好。
中文版的問世,有賴於臺日雙方熱心人士的戮力協助。首先,我要特別感謝譯者邱琡雯老師,同時為了翻譯和出版兩方奔走。還有,要謝謝南山舍的社長上江洲儀正先生,二○○四年拙著在日本出版時,如果沒有他的鞭策與鼓勵,這本書也不可能這麼順利的完成。最後,當然要向五百多名八重山的臺灣人,致上我最深的謝意。
------譯者序------
邱琡雯
八重山(Yaeyama),對絕大多數的臺灣人而言,極其陌生的一個地名,它不是一座山,也不是八座山,乃地處沖繩西南方海域一個島嶼群的名稱,主要是指石垣島、竹富島、小浜島、黑島、新城島、西表島、鳩間島、波照間島、由布島、與那國島等有人島以及周邊的無人島,可說是距離臺灣最近的日本。
最早讀到《八重山的臺灣人》這本書是在三年前,當時的我,正在撰寫國科會的專題研究計畫「一九六○─一九七二年沖繩諸島臺灣女性移工的跨國生命經驗」(NSC 98-2410-H-343-022-MY2)。雖然,該書對女工的著墨只有寥寥幾行,但對於百年來臺灣人在八重山的遷移系譜,做了初步跨時性的描繪,書中出現的臺灣移民沒有達官貴人或顯耀之士,大多是底層的尋常百姓,他們為了擺脫貧困、討生活、躲避戰火或政治壓迫,不得不選擇離鄉背井、漂洋過海。
這本書引述了許多當事者現身說法的內容,生動地捕捉移民心象世界的幽微:希望與無奈、連結與斷裂、重生與遺世……交織出一首首淺淡而感時的曲調,低迴吟唱,久久無法散去。想要了解這些當事者的話語意涵,除了歸因於移民習於堅忍、擅長絕處逢生的人格特質,或是國際局勢的詭譎多變帶來的現實考量來外,個人認為,還得論及的是「臺灣─沖繩─日本」三者間不對等的重層關係。
近百年多來,臺灣和沖繩的命運同樣充滿了歷史悲情。對日本而言,臺沖宛如一對卑微的童養媳和養女,前者是在中日甲午戰爭結束、馬關條約簽訂後,成為日本的第一個殖民地(一八九五年),後者是在日本併吞琉球王國(一四二九─一八七九年)、強行廢藩置縣後,成為明治國家境內的一個地方縣。但是,對於臺灣和沖繩而言,兩個身世坎坷的人碰到一塊,彼此並非惺惺相憐,也沒有太多時間去惺惺相惜。從本書中可以清楚看到,臺沖雙方時而互補、時而互斥的關係,而且許多沖繩人抱持了「優越感」,認為沖繩比臺灣早十六年成為明治國家最邊陲的行政區域,雖是歹命,但似乎仍遠遠優於臺灣,一個非親非故、只能委身做殖民地的化外之邦,沖繩版的「東方主義」(Orientalism)確實存在,至今也還陰魂未散。(西成彥,二○○三,十一─十二頁)
這本譯作的順利完成,要特別感謝的是,二○一○年年初琉球大學國際沖繩研究所給予我兩個月客員研究員之在留資格,讓我得以進行相關資料的收集,並親身體會沖繩這個南境之地在日本的「邊陲」氛圍。其次,翻譯家暨作家的邱振瑞先生,在跨國版權的交涉上,提供了極其專業而精準的寶貴意見。琉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科博士生吳俐君小姐,今年一月隨行在石垣島進行調查時的悉心打點。還有,原作者松田良孝先生,於調查、翻譯、出版等諸多過程中的耐心協助。
二十一世紀的現在,已經很少有臺灣人因為生活困頓或政治迫害而移住到八重山了。下次,當您有機會搭乘開往石垣島、滿載臺灣觀光客、叮叮噹噹快樂出航的麗星郵輪時,不妨以懷舊的心情打開此書,想像一下百年來滄海桑田的變遷吧。
二○一一年 初秋
參考文獻
邱琡雯(二○一一),〈離返與性別規範:一九六○至一九七○年代沖繩諸島的臺灣女工〉,《思與言》第四十九卷第二期一九一─二四二頁。
邱琡雯(二○一一),〈一九六○至一九七○年代沖繩諸島臺灣女工的多元身影:「東方主義」的再思考〉,中央研究院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亞太研究論壇》十二月第五十四期。
國永美智子(二○一一),《戰後八重山的鳳梨產業與臺灣「女工」》,淡江大學亞洲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
西成彦(二○○三),〈暴れるテラピアの筋肉に触れる〉,西成彦、原毅彦編《複数の沖縄:ディアスポラから希望へ》,京都:人文書院。
------作者序------
松田良孝
二○○○年的十月,我從沖繩石垣島搭船到臺灣,為了尋找一位「八重山的臺灣人」她的根源。
目的地是雲林縣褒忠鄉,那裡有一座祭祀王爺的馬鳴山鎮安宮,每四年會舉行一次大規模的祭典,但除此之外,它只是個安靜的農村。在臺灣,不知道有多少人聽過褒忠,日本的臺灣觀光指南是不曾介紹過它的。
當時我投宿在嘉義,因不了解狀況也沒辦法,現在才知道雲林縣政府所在地的斗六也有不錯的合適飯店。我從嘉義火車站乘坐巴士,中途又換別的巴士,到了虎尾才搭上計程車。我看著當年自己所寫的旅遊筆記,計...
目錄
作者序
譯者序
推薦序
前言
序章 臺灣人圈子
美治子的臺灣情結/留學日本的心願
第一章 到八重山去
香蕉的滋味/臺灣到日本的定期航線/國家控管下的海上運輸/移居‧疏散‧歸鄉/同樣是為國奉獻/臺灣開始徵兵/被迫的志願兵/國策之下的西表礦坑/奪走人命的礦坑臺車/兒童也要進行攻擊訓練/提升戰鬥意志的學校教育/突然要去八重山/引進水牛造成的衝突/徵調及繳納的義務/臺灣人不怕瘧疾/水牛的畜產力/代替兄長當「志願兵」/當兵就有飯吃/一天只賺五十錢/為了相守而結婚/海上的祕密通道/踏上陌生的島嶼
第二章 臺灣不再是「日本」
回復原狀/被畫紅線?/宗主國的優越感/全臺最低的就學率/麻糬和鞭子/遲到也沒關係/自己蓋學校/學童家長也受到影響/自行維持並管理校務/教育財政之匱乏/希望至少有一條農業用路/沒有國籍的人/拒絕說臺灣話/國家不同,但一樣是日本人/善變的國界/沒有遣送回國的計畫/日語能力檢定/取得日本國籍/改成日本名,仍是臺灣人/身為臺灣人的驕傲/無國籍狀態的生活
第三章 大舉歸化
前往東京的快速列車/「沖繩回歸」對臺灣人的影響/來自臺灣的同班同學/為什麼受到不公平的對待?/The immigrants and citizenship/為何我們沒有日本國籍?/在鳳梨田一邊幫忙一邊練習/不只是沖繩代表,更是臺灣代表/為沖繩的臺灣人爭取版面/從臺灣來的技術移民/全國第二名/努力爭取日本國籍/格格不入/勞動力往東移/遠離八重山/來自沖繩的「小王」/會講臺語的日本人/臺灣人的居留權/高等弁務官事務所/與臺灣政府直接談判/阿爾巴尼亞決議/你們都好像日本人/保留中華民國國籍/持續的不安/臺灣優秀的鳳梨產業技術
第四章 「日本人」或「臺灣人」
曾家人的抉擇/含淚的冰品/撿廢鐵賺零用錢/事到如今要怎麼說出口/只是在模仿日本人/既是日本人也是臺灣人/生於臺灣、長於沖繩/和臺灣漸行漸遠/不是日本人也不是臺灣人/臺灣是什麼?/聽不懂臺語的臺灣人/不敢承認是臺灣人/為臺灣血統感到自豪/臺灣形象的轉變/最安全的回答
終章 迂迴的路途
電視是日語老師/雖然是堂表兄弟姐妹,卻無法溝通/下一代與臺灣的關係
後記
參考文獻
作者序
譯者序
推薦序
前言
序章 臺灣人圈子
美治子的臺灣情結/留學日本的心願
第一章 到八重山去
香蕉的滋味/臺灣到日本的定期航線/國家控管下的海上運輸/移居‧疏散‧歸鄉/同樣是為國奉獻/臺灣開始徵兵/被迫的志願兵/國策之下的西表礦坑/奪走人命的礦坑臺車/兒童也要進行攻擊訓練/提升戰鬥意志的學校教育/突然要去八重山/引進水牛造成的衝突/徵調及繳納的義務/臺灣人不怕瘧疾/水牛的畜產力/代替兄長當「志願兵」/當兵就有飯吃/一天只賺五十錢/為了相守而結婚/海上的祕密通道/踏上陌生的島嶼
第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