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怎麼開始的?
欣賞。涉獵。收藏。
我此刻的最愛:當代藝術!
Hi!各位朋友,也許各位覺得奇妙,Mickey是誰?
面對各地國外朋友,一路以來我所接觸到的,從演藝圈、潮流圈,再到藝術圈,我的身分都必需是英文名Mickey。這是我老爸取的,因為我屬老鼠,當年他的出發點,是找一隻世界上最有名的老鼠來給我好運。那,當然就是米老鼠囉! 所以,我也就得到一個如此「期待」出名的響亮名號,該說是老爸天真還是有遠見呢? 兒子日後真的走上演藝路,出名了。但Mickey 確實好用又易懂,老外可輕易上口,對他們來說也很好記,畢竟英文是國際語言,我沒必要逼他們硬要叫我Huang Tzu Chiao。
有趣的是,二○一一年台北世界設計大展松山展區裡的展中展之一:董陽孜老師的《妙法自然海報設計展》有個前導活動,是由方文山等人策劃的「唯衣」潮T設計義賣活動,它的副產品有一本書,裡面的我,中文就是那三個字,但英文名字的部分竟不知被誰植入「Mickey San(日文:Mickey 樣),也正是多數日本合作夥伴對我的稱呼唸法;看來,我繼黃子佼∕佼佼後,又多了一個被善用而必需正視的名號了?
提到這展,正是我這幾年的感觸與感想:潮流∕藝術∕設計,都在台灣發光發熱,冠上文創二字後,更像金雞母下金雞蛋,更感動的是彼此還交叉感染;如以上這活動,有董老師的字畫當基底--是藝術;但結合亞洲設計師將其字畫加以設計創作後,展覽是放在設計大展裡。然後,又做了周邊的潮T設計活動,藝術╳設計╳潮流,即是我這幾年的私生活寫照。但我必需說,這三者的交叉感染不是我自身併發的,跨界--早已如此!而一向有資訊焦慮的我,當然很快的就感覺到了這股氛圍,並潛移默化的改變我。
過去,我在街頭潮流這塊是下過苦工的。一九九六年左右,我開始勤跑日本渡假,除了逛街還是逛街,主要採買的是稀有的CD與衣物,搭配一些基本的旅遊行程。後來,開始對主要商場感覺膩了,便改入巷子探險,一間間美日街頭潮流品牌的店面甚有特色,從裝潢到商品,甚至店內所點的線香與展示的公仔,都有它的個性,讓我深深著迷,畢竟當年台灣可是潮牌沙漠。對照現在百花齊放,當時別說本土的品牌欠缺力道,連進口的大品牌都少之又少。
開始對這領域有興趣的我,在那個沒有品牌官網或臉書可以分享訊息的年代, 只能帶著日本雜誌上的地圖,一步一腳印的走訪各地潮店,並用底片相機(數位相機還未開始普及)拍下它們,然後寫專欄、出書,以及在電視節目上做議題分享;甚至引進日本品牌,陸續開店販賣推廣,這是我過去的簡單潮流史。在這過程裡,我看到了許多日本小物的設計相當有戲,許多店面的裝潢家具非常有梗;甚至看到了許多崇洋的日本潮牌,邀請外國街頭藝術家來做聯名商品;像是FUTURA、KAWS、HAZE等等。當年我買了一件潮流重鎮「裡原宿」裡的品牌montage 出品的T恤,上面有個拿火箭砲的蒙娜麗莎,我為這設計所吸引,後來才知,它是英國神祕塗鴉客班克西(Banksy)之作,二○一○年金馬影展有他的紀錄片,也才知道過去那個街頭小子已是藝術家等級的身價,作品洛陽紙貴!
看吧! 又是一個案例! 我因為潮流而探險〉然後喜歡的圖案設計〉原來是街頭藝術家的作品。三者,後來都是我的興趣血脈。
喔! 別忘了時尚!
當年,焦慮的我一踏入東京這花花世界總是拼命吸收,為的是自身想與眾不同,為的是得幫自己的節目加分,況且當年資訊不發達,眼見才為憑,我得多努力邁開大步。我當然還是會抽空逛百貨公司,尤其是至今每到東京還是必定前往一逛的涉谷PARCO,它的時尚感強烈,更會不時舉辦展覽與固定販賣藝術書本。它辦過的展覽相當多元,玩具公仔或是藝術設計類,甚至電影相關、文創手作物或類似安迪.沃荷(Andy Warhol)的商品展,每次一遊都不會讓我失望,所以過去十多年,我的雜誌專欄或部落格裡,刻意提到它的次數真不少,大家可上網搜文。
就在那裡,我看了第一次的村上隆展。當年,我哪知道村上隆? 幸好日本潮流雜誌多少都會和潮牌一樣跨界的介紹一些藝術家與作品,所以像奈良美智等人, 我多少有點印象(村上隆甚至一直於《SMART》潮流誌裡設有個人專欄),也再次證明議題跨界的好處! 而我,因為好奇,與相信日本百貨公司和雜誌的推介眼光,加上慣性焦慮,我-就是會買票入場的那個人。最後也都會再買本作品集,其後,帶回台灣大言不慚的在電視上分享。相信當年許多人都是第一次在台灣媒體上,看到綜藝主持人在音樂節目裡大談村上隆等藝術家與藝術展吧? 感謝當年的電視台沒把我這個任性的孩子換掉,讓我可以一再而再的分享這些當年的奇妙視野;甚至也誤打誤撞,因為喜歡跨界合作而陸續買了村上隆與三宅一生合作的公仔壓縮T,還有村上隆和奈良美智於一九九八年,與CITIZEN的1481010 系列腕表合作之聯名款,只是當年不知道他們兩位在後來的藝術領域會如此水漲船高,純粹是我運氣好加上好奇心旺盛所換來的經歷呢!
當然,時尚圈的觸覺敏銳不輸潮牌,所以讓我也有了以上這般意外多次接觸與收藏藝術的機會。各類的跨界其實都屬商業的手段,但也讓我的養分輕易取得而不需親自越界,這一點是台灣藝術或潮流或設計界過去不太適應的;所以過去的壁壘分明,實在可惜。好險現在的跨越界限及交叉合作比比皆是,實在萬幸! 大家似乎開始懂得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孤芳自賞不如敞開大門的道理;一起培養未來潛力買家,或是一起分享藝術的美感,多棒? 比如許多展覽都給予觀者可拍照的權利,讓大家可以在自己的網路平台宣傳與推廣,多好? 當然,台灣一定還有成長空間! 我曾在六本木都更後所蓋的龐然大物六本木Hills 大樓上的森美術館,看過草間彌生的個展,規格與空間感都讓人為之震撼;然而台北一○一樓上的高檔餐廳入雲霄,但怎沒有一個美術館聳立在雲端?
在陰錯陽差的開始瞭解村上隆與奈良美智之後,我也買了他們的書與周邊商品,然後也會刻意飛去日本看展覽而非逛街。得知奈良在南青山開了咖啡廳,更得親自到訪,還有二○○一年橫檳的《I DON'T MIND, IF YOU FORGET ME.》個展,亦是永生難忘。沒想到後來他們聯手出席《虛擬的愛》聯展,我當然要殺去台北當代藝術館看偶像,然後也當場認識了台灣第一位策展人陸蓉之教授,她親切的帶領我看展與認識大師,讓我非常感動;後來陸續有幾次合作與見面,都讓我感受到她對藝術的熱愛與付出,不只是我的貴人之一,更是我的偶像;大家有機會也可上新浪微博關注她。
因為許多前輩與單位的努力,現在的我,主持或參訪許多藝術活動後,在電台、部落格、專欄與社群網站裡聊藝術也不再孤單或是唐突,打開媒體也有好多跨界的合作或報導,甚至許多媒體與企業都跨界舉辦藝術展覽或活動。
其實一些世界級藝術家作品也許不是第一次來台灣,但因媒體自己舉辦,必需用力推波助瀾,所以知道的人更多,參與的人也更多,然後,繼續舉辦的也多, 一切都是正面循環,跨得好!富邦辦的《粉樂町》,無牆免費美術館的概念,把多媒材藝術帶進台北鬧市裡的咖啡廳或髮廊等商家,讓一些平日可能不會特地看藝術品的路人都可以輕鬆瞥見,也吸引好多人每年拿起手冊上街探訪,功德無量,跨得好!
歷史悠久的台北市立美術館與台北當代藝術館的努力辦展,多年來奮戰不懈讓人敬仰。至於大型聯展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ART TAIPEI)更是亞洲的資深博覽會,加上台北新藝術博覽會(Art Revolution Taipei)、台北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YOUNG ART TAIPEI)、台北攝影與數位影像藝術博覽會(PHOTO TAIPEI)等跨國博覽會式展覽,都讓台北藝術氛圍非常熱烈。更別提週週在全台各畫廊開辦的展覽,美不勝收!以上幾個活動,這幾年我也多盡力參與,有些是受邀看展, 有些是我主動涉獵,有些甚至參與相關座談或活動主持,像在日本參訪村上隆辦的GEISAI 時認識了富邦藝術基金會的蔡翁美慧執行長一行人,熱愛藝術的她便邀我年年為《粉樂町》開幕主持,讓我更貼近他們舉辦的藝術工作,是為貴人之二!
還有廣達文教基金會在深愛藝術的林百里董事長指示下,辦過許多向下扎根的活動,譬如《游於藝》巡迴展與導覽達人小尖兵比賽,楊秀月執行長率領的團隊不止奔波於大型美術館,還到窮鄉僻壤推廣藝術與辦展,甚至還帶提案競賽成功的師生團隊出國到藝術家故鄉探訪,這漂鳥計劃行之有年,曾去過梵谷的故鄉等地,系列活動我也主持過幾回,謝謝他們的看重,讓我在八卦充斥的演藝人生外,間接或直接受到藝術與人文的薰陶,也在旁觀之餘為他們的付出而感動,是為貴人之三。
至於這些貴人或活動為何都敢啟用我呢? 我想貴人之四:《典藏投資∕今藝術》 雜誌當之無愧。畢竟我的部落格或節目的專業力量有限,即使我每次看展都會拍上百張圖片再一一過濾與張貼在網路相本,但流於孤芳自賞居多,所幸二○○八年在日本參訪GEISAI 時認識了記者沛岑,她隨口提及回台後想洽談我的專欄。天啊! 在藝術雜誌裡開專欄?我寫過音樂也寫過潮流,還出了幾本書,但藝術?破天荒。後來她真的來邀請了,甚至還在信裡給了我大大的鼓勵,這信,我沒刪過:
佼哥
您真的太謙虛了
您對於日本當代或音樂界的敏感度與知識都是高於常人
而且您的消息網絡很大,對於流行文化或是日本正在發生的藝術活動
都比任何人有更多第一手的資料
如果我們雜誌可以請您來當專欄作家
絕對是我們的榮幸
雖然當代藝術看起來很蓬勃
但我們希望在雜誌裡有更多元的觀點
更多看世界或是藝術的方式
他可能可以來自財經、音樂人,以及更多不同的背景
像是您提到的以奈良美智作品當封面的日本音樂團體
如果能藉由您筆下寫出來介紹給大家
這或許將會成為雜誌裡最受歡迎的專欄
我們對您超有信心
另外其實您可以用輕鬆的心情面對
我們沒有任何侷限
純粹希望請您每個月能提供您最新對於流行文化與藝術圈的觀察
或是心得感想隨筆
(況且我看過您部落格中的文章都寫得相當好)
於是,我開始了藝術雜誌寫作生涯。開始之前,我已自發性的看過多個展覽與自動貼圖撰文在部落格,甚至也主動在電台節目裡分享,這些看似沒有意義的個人喜好碎唸,累積下來變成了一個新的工作的開始。謝謝她! 雖然她已離開該誌,但我還是感動於該雜誌社與她,一直對一個舞台上與媒體裡的諧趣主持人之私人興趣所給予的包容與支持。
而當初會去GEISAI 參訪,是因為我的老友小向,貴人之五。從過去的單純網友,到發現她已入行變圈內幕後人,再羨慕與佩服她勇敢赴日發展事業。其間, 我們相繼喜歡著村上春樹與奈良美智,最後,她竟然開始為另一位村上-村上隆老師工作。然後她知道我的興趣包涵了藝術,更有高度推廣的熱血,所以她也邀請我去參訪,讓我可以在各區塊好好分享所見所聞,也讓我接觸日本藝術的核心與市場。開了眼界之餘,對村上隆也多了許多景仰。每次見面雖總是為工作訪問無法深談,但他對我的影響無比巨大,從他書裡的奮鬥史與觀念分享,到他多年來不停的為台灣∕日本新生代辦賽事GEISAI 之巨額付出,還有他跨界與時尚一哥LV的合作,這不正是最好的推廣? 推廣與分享,不也正是我一直想做的事? 我可得向他好好學習呢!
所以我更努力看展,在本業以外的時間,只要有收到電子報或是邀請卡且引起我興趣的,我都會盡力一逛,因此遇到好多藝術圈貴人;他們可能也是因為看了我的專欄而開始知道我有藝術興趣,雖然我不是啥大買家,但我努力推廣的口碑與形象應該不差吧? 例如形而上畫廊的黃慈美老闆,是在他們舉辦的《3L4D 動漫美學新世紀特展》上認識的,當年我和幾米老師等人還一起坐在館裡聽奈良美智演講,聽他播放作畫時陪伴他的iPod 裡的音樂哩! 真是開心又難忘的多媒體經驗。更感動的是之後黃姐沒有忘記我,總會非常客氣與看重我、邀請我前去看她們畫廊裡的展覽,並多次介紹藝術家與作品給我認識,請注意,我不是大買家,更不是大藝評家;所以,她對我的肯定與厚愛,讓我相當汗顏。甚至還請我為展覽開幕活動出點意見,相當器重我這跨界門外漢。後來二○○八年我拍電影《愛到底》時,便將她當年引見給我的藝術家姜錫鉉的作品掛在女主角家牆上,繼續推廣,把我對藝術的愛,分享在不同平台上。謝謝貴人之六。
是的,在藝術的領域裡,我誤打誤撞、篳路藍縷,多虧貴人們的支持與鼓舞。如貴人之七,姚謙老師。過去我們都在演藝圈相知,後來在藝術界裡重逢。他給我的鼓勵相當多。承蒙他看得起,畢竟我的收藏物之份量,不過是他的千萬分之一吧? 但他卻給了我很多信心,讓我繼續依照自己的欣賞角度與收藏腳步走。有人曾說我的專欄好看,是因為我寫的與前後作者觀點都不一樣;他們專注的可能是藝術的名氣、技法、歷史、身價;而我,最在意的是感覺、最喜歡的是新梗、最期待的是看展! 名氣大的,我當然也有喜歡的偶像級畫家,例如某日看到周春芽老師回覆我的微博,我還特別截圖紀念咧!
不過,我也愛挖掘新人與支持他們的畫作。技法,當然是重要的,但我更在意的是創作當代之作! 像是利用當代才會有的材料(如面膜),才是此刻二十一世紀百分之百的當代之藝術啊! 它肯定可以超越藝術歷史意義背景帶來的負荷啊! 再者,我一路從聽音樂到潮流,再到設計,興趣與資訊多元吸收混搭,文裡寫的例舉或連結性,肯定也和其它專注在藝術評論上的人有所不同吧? 而這,就是我,也可能是你。勇敢向前付出熱愛就對了!
至於作品或藝術家身價,高貴的畫作真的不易入手,所以,一張張邀來奈良美智、戴米恩.赫斯特(Dimien Hirst)、村上隆或劉野所設計的CD封面,也可以是我的寶貝收藏。像是劉野,我到內湖尊彩藝術中心三樓看老闆的收藏就得了, 而余彥良老闆也是我的貴人之八,他不但大方分享收藏,更熱情的老在我臉書幫我按讚,哈! 還會一直邀我看展,甚至大方的借出場地讓我錄影。我相信,他是懂我意圖的,當周華健與我在徐薇蕙的面膜作品前錄談話節目《佼個朋友吧》 時,這不就是在偷偷推廣藝術新梗的好機會? 當張克帆與我坐在朱銘與楊三郎的作品前(可謂電視圈最貴的億萬布景)錄影話家常時,這不就是默默分享藝術之美給觀眾? 買不了但看得到! 藝術不需自設門檻,你我他都可加入,得到的滿足無比多,付出未必要無限大,謝謝余老闆懂我、並支持我的作法,讓我可以在有限力量下多分享一些藝術心得給這個世界! 誰知道電視機前會不會有個孩子就此決定來看展覽呢?
十多年來,一路上刻意與不經意的看了好多好多展覽,後來為了寫專欄與更新部落格(又是一種強迫症),再看了更多更多的展。從台灣、日本,看到香港、中國,越看越多、心得也更多;於是,造就了這本書的誕生。其實,看藝術沒啥大學問,不必太堅持於傳統規則,像我就只是無止盡的付出與觀察,然後挑自己喜歡的風格再深入。收藏?也未必要昂貴入手,即使是周邊商品也是一個保存方式,最後,都將得到許多內化的美感常識與感動,甚至遇到好多前輩與貴人,讓我們更上一層樓。我的貴人已多到族繁不及備載,若有遺漏,請多包涵。當然我必需說,當一個名人是有一些好處的,我指的不是利益上的,而是認知上的。我有許多機會因工作而去接觸各種圈子(包括藝術圈),並輕易的跨界與交叉分享, 甚至開始參與策展與創作,並因身分可以取得多些信任與託付,而有更多深入瞭解的機會,最後加上我自己用力整合再吐納分享,造成了一個屬於我自己的藝術食物鏈,不辜負大家所託付。感謝這本書的出版,可以把這些心得整頓分享,回首多年,北京798不知去了幾回,各大小畫廊藝展也沒少逛過,畫家的作品看了又看、拍了又拍,終於盼到這書的面市,這也算是為我內心最喜歡的生命存在準則:推廣∕分享,再度做了一次滿足的付出。
請笑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