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前言
這部文學史上無與倫比的故事有著最為人知的開場白(那是最好的時代, 那也是最壞的時代。)和最有名的結語(我現在做的事, 是我這一生中做過最好, 最最好的事……)。
1859年雙城記在報紙以每週連載方式出版,書中法國大革命和白色恐怖時代(法國大革命時1793-1794年間雅各賓派統治法國。在這一段時間內,法國政府為了得到徹底的政權,將嫌疑的反革命者送上斷頭台,有數千人被殘忍殺害。)只是故事的背景。狄更斯深深受湯姆斯‧卡萊爾所寫的《法國大革命》(1873)一書的影響,對於法國大革命的一開始爆發的原因深表同情。但是和他之後的許多作家一樣,他不久就對歷史的上的老詞「群眾」產生興趣。「彷彿所有法國人都同時怒喊這這令人厭惡的字眼(巴士底獄),人海翻騰,一波接著一波澎湃翻騰淹沒漫過整個城市」。在雙城記中的法國大革命,我們看不到個人的面貌,在雙城之一的巴黎,狄更斯也只描述了德法日太太的親身故事。此外所有的角色幾乎都是一筆帶過模糊不清的,他們異口同聲一再呼喊「雅各賓」。
狄更斯對於斷頭台的恐懼是顯而易見的 ,因此在雙城記的開頭他就寫了「……在法國和挪威的森林中的樹木……來做成一種可滑動的裝置,裝置有個口袋和刀刃,在歷史上令人聞之喪膽……」這種對斷頭台的恐懼一直延續到書中最後主角命喪於斷頭台。
像狄更斯以往的作品般,雙城記中有許許多多各色各樣的配角。但是因為這是本漫畫小說,我們不得刪減某些角色的分量,甚至將某些角色刪除,將重心擺在主要的故事和其發展有相關的主角身上。無疑的雙城記是西德尼‧卡頓的故事。卡頓就如同二十世紀許多放蕩但最後變成舉足輕重的英雄,從我們現在的觀點我們很難理解,到底露西‧馬內特是看上查爾斯‧達內,這個正派無趣的人哪一點而嫁給他,而不是選擇卡頓。卡頓,一個謙遜憤世嫉俗酒鬼,最後從與他一同被處死的法國女裁縫師眼中得到了奇特的救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