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不只是條文的解釋,更是時代的見證與推動者。
法律,不只是約束,更是創造可能性的橋梁。
台北捷運、高鐵BOT案、富邦金控跨國策略聯盟、台積電營業秘密訴訟……,
從智財維權到國際併購,每一次關鍵時刻,國際通商都與台灣並肩同行。
五十年來,國際通商的每一場關鍵法律攻防,
不僅是一家法律事務所的歷史,更是一部見證台灣法治發展的經典之作。
半世紀的傳承與成就
回顧 1975 年,國際通商法律事務所(Baker McKenzie Taipei, BMT)在台灣正式成立,站在全球化與本土化交匯的關鍵點,開啟了法律專業的新篇章。從初創時期的小型事務所,到如今與 Baker McKenzie 國際網絡緊密連結,國際通商以跨國視野與在地深耕的專業,為企業、政府及產業提供最全面的法律支持。
關鍵案件,見證歷史
國際通商五十年來,參與了台灣社會與經濟發展的許多關鍵時刻——從台北捷運工程法律爭議處理、全球最大 BOT 高鐵案、渣打銀行重組併購,到台積電智財維權戰、國際生技產業合作,國際通商在一次次的挑戰中,奠定了法律界無可取代的地位。這些經典案例不僅展現了法律的力量,更見證了台灣在國際舞台上的成長與突破。
國際佈局,深耕台灣
國際通商不只是台灣的法律夥伴,更是企業全球化的重要推手。從家樂福進入台灣市場,到協助台灣企業躍升國際金融巨頭,國際通商以跨國專業協助企業駕馭全球法規,打造永續競爭力。透過與全球 Baker McKenzie 分所的合作,國際通商在跨境併購、國際貿易、智慧財產權保護等領域,不斷為客戶創造價值,讓法治成為商業成功的推動力。
法律的力量,創造未來
法律不只是爭訟,更是企業成長與社會進步的基石。本書不僅回顧了國際通商的發展歷程,更收錄了百大經典案例、企業見證與專業觀點,呈現法律如何為產業創造可能性,如何成為企業與社會永續發展的關鍵推手。
本書亮點
經典案例剖析——深入解析影響台灣法律與產業發展的重要案件
企業領袖見證——來自國際通商客戶與合作夥伴的親身故事
法律趨勢前瞻——探討金融科技、ESG、跨境交易等最新法規動向
全球視野×在地經驗——50 年來,如何將國際法務經驗應用於台灣
這本書不只是國際通商的故事,更是台灣法治發展的重要篇章。當您翻閱這本書時,您將看到法律如何塑造產業、如何為企業帶來競爭優勢,甚至如何改變整個社會的發展軌跡。
作者簡介:
李俊明
記者/編輯/撰稿人
曾任《遠見》雜誌、《Career職場情報誌》資深記者以及《世界地理》、《雅砌》、《家的生活誌—CASA+》、《2535》、《好房》雜誌總編輯。
採訪撰文作品有《職人精神再發現》、《高雄學》、《瑞士建築異境》、《東京美術館享物》、《雪梨風格旅行》、《相約粉樂町:70個創意和生活的美麗碰撞》、《跨海的守護者:新光醫院扎根帛琉醫療的故事》、《勇氣30:信邦電子30年成長之路》等。
章節試閱
第一章
宏觀、系統、專業處理
工程法律爭議
見證台北捷運時代意義
1990 年代,台灣進入城市軌道交通建設拓展期,從台北捷運最早通車的木柵線(1996),接著1997 年3 月至1999 年11 月,淡水線、中和線、新店線亦逐段通車,持續形成路網,到現在平均每日運量逼近200 萬人次,不僅帶來了嶄新的都會生活型態,也提供了大眾運輸更方便、可靠、永續的選擇。
國際通商法律事務所自台灣首座捷運開始啟建至今,陸續代表包括木柵線、新店線、南港線、中和線、土城線、蘆洲線、南京線及文湖線等各線土建、機電、整合標案承包商,處理捷運工程採購合約及合約爭議,同時亦是負責台北捷運三大工程意外災變損害賠償爭議及保險處理的主要法律事務所,代表包括:日商、德商、加拿大商等跨國土建與機電公司,見證了整座台北捷運系統的成形與完善。
國際通商也參與了1998 年啟動的高雄捷運BOT 計畫,代表高雄捷運之橘線與紅線建設計畫之土建統包商,處理工程合約問題與爭議。
幾乎全程參與台灣城市捷運建設的國際通商法律事務所榮譽顧問黃台芬律師,對於這些大型交通建設的施工與落成特別有感,她回顧由1987 年開始規劃的台北捷運工程,只要是具有規模的大型基礎建設,國際通商幾乎無役不與,不斷累積深厚的實力與專業。
她觀察到,早期進入台灣參與大型公共建設的外商很多來自美國,在能源建設興起之後,也進來不少日商,到了近年離岸風電興起,又加入歐商,特別是北歐等地大型企業,文化背景不同,應對的方式也會不一樣。比方捷運系統,她就歷經了與法商、義大利商、荷商、英商、德商、加拿大商及日商等企業的合作,對於整個捷運系統的興建與演變,也特別有感觸。
例如,特別自律的德國工程團隊,在規劃上非常嚴謹細膩,投注很多時間進行前置施工規劃作業,但一旦開工就非常迅速,比方中和線的工程當中,隧道施工的進度就創下當年亞洲紀錄。而日本團隊守法務實,遇到災變的態度更是勇於面對,不計成本,迅速提出因應方案。
在這些與捷運相關的合作案當中,包括台北捷運三大工程意外災變損害賠償爭議處理,以及高雄捷運最大工程意外災變損害賠償爭議處理,每一家工程夥伴的處理態度都不一樣,也都讓她留下深刻的印象。
回想起那段跟著不同工程團隊一起打拼的日子,「我特別懷念捷運的這些案子,因為這裡面有很紮實的工程細節,必須吸收很多專業工程知識,真的學到很多,它同時也有感性之處,在與各國團隊合作的過程中,如何在文化差異下用客戶聽得懂的說明,使其了解我國法律的精隨,讓我對『法律必須宏觀活用』,有了更深的體悟。」
台灣各大軌道建設 興建模式各自不同
過去曾任職台北捷運木柵線機電承包商—— 法商馬特拉(Matra Transport)的盛澤中總經理,以及曾任職北捷中和線(中和新蘆線)承包商——德商Bilfinger + Berger(簡稱B+B)的何德操顧問,都是當年與黃台芬密切合作的捷運專案戰友,有著超過30 年的「革命情感」,當他們聚首回顧捷運在台灣從無到有的歷程,笑談之間有著說不盡的懷念與感慨。
很多人不知道,台灣最早的捷運系統究竟取法何處?何德操特別點出,台北捷運的土木建築的施工規範源自美國華盛頓特區捷運工程,並由American Transit Consultants, Inc.(簡稱ATC)進行相關規劃,而且台灣早在1970 年代李國鼎擔任經濟部長時代,就已經有了規劃捷運系統的想法,只是礙於缺乏經費而沒有很快成形。
「因台北捷運系統的土建施工規範採用美國華盛頓特區捷運工程,我們也從美國引進了很多施工管理機制。」35 年前自美返台的何德操回顧,當年的台北捷運局與國內顧問公司、工程人員,形成一種士氣高昂的合作意識,雖然是不同單位,但是彼此不分你我,努力想把台灣首度迎來的捷運做好,那種有志一同的凝聚氛圍,讓他至今仍然非常難忘。
當年何德操原本任職台北捷運局總顧問,後來才轉職至承包商工作,為中和線德國承包商B+B 擔任工程顧問,因此他對台北捷運的發展,能從業主工程管理機關以及營建承包商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角度進行深入觀察。
在他眼中,過往國內工程界缺乏的是系統機電工程、設施機電工程與土建工程整合的經驗,隨著台北捷運局成立系統機電工程處,逐漸把這方面的知識養成累積起來。「尤其台北捷運局是政府機關,可以把捷運一條條蓋起來,我認為這是非常AMAZING 的事。」這跟高雄捷運及高速鐵路採取BOT 模式的建設模式迥異。
完善城市路網 帶來整體環境提升
回顧台北啟動捷運建設後,最顯著的時代意義,就在於形成了完善的捷運路網。這些基礎建設的完備,成為經濟發展的火車頭,將城市的發展帶向另一個層次的高峰。盛澤中及何德操在回顧台北捷運發展時,都肯定捷運建設將工程界的能力與視野帶向另一個層次,不僅刺激工程顧問公司的成長,對公共工程業主政府機關的工程人才的養成,以及施工管理成本控制、時程控制及公安等概念及做法,也有很大提升。
「捷運工程必須分成硬體、軟體兩部分來看,台灣的基礎施工與設計能力已有相當的經驗,但介面整合及合約管理等軟體及機制就需要再突破。」每一條捷運的興建,都是這種對於上述軟體能力整合的磨練。
耐人尋味的是,捷運並不是蓋完一條就可以學到所有知識,進而一再複製。這是因為每組機電系統都有個別專利,每條路線在施工營運時也都會遇到不同難題,所以每次啟動一條捷運營建,都要經歷不同的學習曲線,克服不同的關卡。
兩位工程專家也回顧,台北捷運路網各條路線很早就進行研究規劃,路網都是經過縝密推估,將所有因素通盤考量,才進行定案。台北捷運初期路網包含木柵線、淡水/ 信義線、中和/ 新蘆、新店線、板南線(含土城延伸線)等,有策略地依運量需求及施工進度等因素,陸續發包施工。
當時木柵線會成為開頭先鋒,就是因為想先做出示範,產生前導效應。當時還是新進工程師的盛澤中回想,由於這是國內首度推動捷運建設,因此是全新的工作體驗。像是最早測試列車進站,還沒辦法精準停靠,因此,從松山機場開始,必須每站測量誤差距離,進行校正,13 站連續做下來,想上洗手間也沒辦法,因為每站只停幾十秒的時間,所以,工程師往往必須趁著BR02 木柵站較長的停車時間,趕快衝下車上廁所。
接續推動的第二條路線——淡水線,則因為可沿原先台鐵路軌延伸,因此工程較單純,施工相對容易。接著推進的第三條是初期的新店線,藉由沿著羅斯福路、北新路進行地下工程。至於接下來的板南線,施工條件就相對複雜,不過,啟用後也成為路線最長、輸運功能最強的一條路線,打通台北都會東西兩端的任督二脈。
馬特拉事件 為公共工程帶來重大影響
凡事起頭最難,這是不變的道理,捷運工程也不例外,第一條打頭陣的木柵線,1988 年動工,直到1996 年通車,就遇上了棘手難題。
讓很多人記憶猶新的木柵線火燒車事件,後來演變成訴諸法律途徑的案件。1993 年5 月5 日,辛亥站前發生了第一次火燒車事件,同年9 月24 日,又於六張犁站至麟光站間發生第二次火燒車事件。
事故的原因,是木柵線使用的電聯車在法國是以2 節車廂為一單位行駛,但到了台北,為配合運量需求而改成4 節車廂,使得系統整合出現狀況,導致一對電聯車煞車時,另一對仍繼續行走,在煞車咬死的狀況下,導致輪胎空轉,因而摩擦過熱起火燃燒,這也反應了系統整合的重要,得以於正式營運前發現並解決問題。
「平心而論,馬特拉是不錯的系統,火燒車實際上是因為以兩節車廂的規格來跑四節車廂才造成事故,然而事故發生後,工程人員趕赴現場,發現車廂內並無燃燒痕跡且無煙霧。」盛澤中回顧,因採用膠輪系統,雖煞車鎖死方導致起火,但事實上整組設計都完整顧慮到安全。
過往的161KV 變電站,均由台電自己發包出去做,馬特拉供電系統的變電站則是由馬特拉自己來做。當時整條路線也都設計有月台門,加上無人駕駛系統,這些都是創新的設計。
後來衍生出的商務仲裁糾紛,纏訟長達13 年,成為令黃台芬印象特別深刻的事件。台北市捷運局與馬特拉公司是在1988 年7 月間簽訂捷運工程合約,由馬特拉負責承攬台北都會區捷運系統松山機場至木柵動物園工程。後來由於馬特拉認為木柵線土建工程延誤,導致機電工程延後,構成「遲延履約」,要求增加給付10.25 億元,從此雙方爭訟程序由商務仲裁進入法院審判。
馬特拉依合約仲裁條款提出仲裁求償,仲裁判斷命台北市政府賠償折合新台幣約10 億元左右,當時社會對國際商務紛爭解決模式不熟悉,經輿論渲染造成軒然大波,政府只好向法院請求救濟,官司拖延了8 年,政府敗訴定讞,卻因此多賠了好幾億元的利息。黃台芬指出,仲裁是雙方合意的紛爭解決機制,廣為國際商務及跨國投資所採用,合約有無仲裁條款也是外人來台投資重要的投資環境考量之一。馬特拉的仲裁條款放在合約內,一旦簽約就已經合意。不過,經過馬特拉案之後,政府在輿論不了解仲裁的評論壓力下,將公共工程合約的仲裁條款取消,這對大型公共工程帶來很大的殺傷力,造成國外工程公司在那段期間不敢進入台灣投標,開國際標的工程計畫都無法順利決標。
爭議機制不彰 海外公司裹足不前
黃台芬觀察到,日本工程團隊就對台灣捷運的貢獻很大,例如台灣的潛盾施工技術,藉由日本團隊的引進,獲得寶貴的經驗而提升。但現在日本大型工程顧問公司與營造廠,幾乎都不願承接台灣公共工程。
其中一個原因,就在爭議處理機制的不公平,合約中拿掉仲裁條款,更讓這些來自國外的企業感受到合約權益無法受到有效保障,因此不再承接台灣大型公共工程,這絕非台灣之福。「我從多年經驗深刻體會到,法律處理爭議,也應該系統化、專業化,法律界應該也推動遊說與倡議,讓整個商業及投資環境可以更好。這才是政府、廠商及市民的三贏。」
捷運這樣的大型公共建設,提升了台灣的生活品質與生活標準,但也可從中看到歷年工程的演變。黃台芬分析,外來工程團隊由於投資風險高,與利潤不成比例,政府也未給予公平的競爭環境與合約,因此過去的捷運經驗也許盛極一時,但沒有持續促成台灣整體工程品質的提升,人才的養成也出現斷層。
「以前的台北捷運工程就像NBA 球賽,許多外商及國內廠商相互合作及競爭,後來慢慢趨於保守,而類似國內球隊聯賽,雖然可謂國內設計及營造業的提升,惟對於合約商業條款的公平性及採國際化標準方面,卻不願大步前進,反而喪失了國際舞台的競爭力。」從過往外商的競相投入,到現在工程界的停滯不前,何德操以球賽為喻回顧,當時成長很快的時期,工程界因此搭著順風車提升上去。「雖然初期我們付出很高的學費,引進諸多與國際接軌的工程管理模式。很可惜地,並未持續沿用並拓展更開放且具有公平競爭的舞台,導致目前整體工程環境並沒有變得更開放或更好,現在年輕工程從業人員也缺乏參與公平競爭的磨練,而難以培養國際視野,而又回頭走向較封閉的內化管理模式,因此我很鼓勵年輕的工程師找機會走出去到國際看看。」
「從台灣人的角度,我絕對希望看到台灣更好,因此一定要走向國際化,而且不要怕競爭。」黃台芬從數十年的捷運經驗當中觀察到,現在整體工程環境懼怕外來競爭,反而不利人才發展,因為,要有競爭才會有進步。而在處理商務爭議部分,一定要讓外商對公正性及獨立性感到放心,外商才會願意進入國內市場,與國內業界形成良性競爭,這個道理放諸四海皆準。
何德操也特別提到,幸好從法律的觀點來看,台北捷運局做對了一件事,那就是1987 年台北捷運系統從一起始,就引進國際諮詢工程師聯合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Consulting Engineers) 的一般條款為範本,達到法律文件標準化,才能與國際接軌。
「從法律文件的觀點來看,這是台北捷運的創新,後來幾乎都以此為標準,做出合約整套計畫,才能吸引外資進來。」何德操從文件的第一版就已經開始參與,迄今已進化至2024 年1 月份之最新版。這也是台北捷運發展當中,很容易為人忽略的一環,但卻是奠定公平開放商業條款的重要基礎。
〔國際通商法律事務所協助中和線三大工程災變處理〕
中和線是台北捷運當中,施工難度較高的路線,由於中和、永和段行經之處均為道路狹窄、高樓擁擠、人口密集的路段,又必須跨越河川下方,在台北市部分路段下方又有沼氣,導致該線成為各線中平均每公里(約62.49 億元)造價最高的路線。
中和線的另一個特色,就是採取Super Contract 整合標模式,也就是土木建築加上系統機電。
令黃台芬印象相當深刻的,就是協助承包商處理災變的經驗。當時國際通商經手處理的捷運三大工程意外災變,包括協助板南線日商鹿島工程潛盾機行經江子翠遭遇河底流木意外,由保險公司負責賠償10 億元。
再來是協助德商B + B 承包商,為其處理中和線工程被鄰線承包商日商青木與國內新亞公司聯合承攬之工程意外災變延遲180 天。當時在今日的台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附近發生工程災變,B + B 後來提出求償,是當年全台灣規模最大的民事求償, B + B 主張意外並非該承商所說的不可抗力的因素,組成跨國專家鑑定小組,以專業鑑定找到真正事故原因。案件最後以和解和平收場。肇事之承包商青木/ 新亞對災變處理非常明快,不斷展現負責態度,後來還為受災戶興建住宅,也是特別經典的案例。
另外還有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公館站段,承包商美商邁凱公司遭遇地下地質狀況與探勘取樣不同,造成潛盾機意外沉陷事故,發生重大損失,也是由黃台芬帶領國際通商團隊處理工程賠償部分。
第一章
宏觀、系統、專業處理
工程法律爭議
見證台北捷運時代意義
1990 年代,台灣進入城市軌道交通建設拓展期,從台北捷運最早通車的木柵線(1996),接著1997 年3 月至1999 年11 月,淡水線、中和線、新店線亦逐段通車,持續形成路網,到現在平均每日運量逼近200 萬人次,不僅帶來了嶄新的都會生活型態,也提供了大眾運輸更方便、可靠、永續的選擇。
國際通商法律事務所自台灣首座捷運開始啟建至今,陸續代表包括木柵線、新店線、南港線、中和線、土城線、蘆洲線、南京線及文湖線等各線土建、機電、整合標案承包商,處理捷運工...
作者序
自序
國際通商與客戶攜手並進
從在地深耕到全球佈局
放眼未來 無限可能
台灣法律產業發展的歷史,與台灣社會、政治、經濟的轉型息息相關,國際通商法律事務所在台半世紀,以獨特的國際化背景,從台灣法律產業重要轉型的1970、80 年代起,即與各行各業的客戶們攜手並進。
在此50 年紀念書中,我們不只揀選了百件經典案例,更難能可貴的是,有些客戶熱心分享他們的親身見證,我們由衷地感謝他們對本所的信任與託付,也將精益求精,繼續協助客戶們的發展:從在地深耕到全球佈局,放眼未來,無限可能!
在本書開篇的序章中,我們收錄了兩位國際通商前輩的回顧文:《Baker McKenzie Taipei 之歷史》、《The Beginning Years》,分別來自兩位創辦時期的重要人士:李忠雄律師(John S. Lee) 與楊大智顧問(Robert T. Yahng)。李忠雄律師在台灣接受完整的法學訓練,為台灣執照律師,可謂1960 年代台灣重建完整法學教育體系過程的成功典範,其律師業務從以民事、刑事為主,拓展到商業與國際法等領域,開創了國際通商的全方位法律服務。
楊大智顧問則擁有美國律師執照,在其服役美國空軍駐防台灣時,萌生了協助台灣律師創辦國際法律事務所的想法,成為國際通商的前身。
從他們東西方不同的視角,回憶國際通商往昔崢嶸歲月的文字中,可以了解國際通商早期發展的歷史,以及如何在那個「洋務律師」備受批評的年代,突破種種限制,在台灣經濟面對國際化、自由化、制度化的轉型階段,透過專業的法律服務,幫助落腳台灣的外國企業,及發跡於台灣而邁向國際的台灣企業,渡過各種難關。
在兩位的文章中,也回憶了國際通商諸多夥伴的情誼,包括號稱鐵三角之一的吳國樞會計師、英年早逝卻為本所留下無限精神遺產的陸台蘭顧問……,讓我們懷思那段歲月的同時,也看見「團隊」及「傳承」如何一步步深化成為如今國際通商的DNA。
感謝天下雜誌團隊協助籌備出版這本國際通商50週年紀念書,當我徹夜未眠地校對及增補內容時,卻感到萬分激昂,毫無疲憊之感,因為這本書記錄了國際通商50年來精采絕倫的奮鬥歷史,哇!國際通商真是臥虎藏龍,又何其有幸,能獲得許多客戶的信任與託付,從而協助客戶日益茁壯。其實,還有許多客戶因機密或公司政策上的考慮,未能揭露其案件,「百大經典」何止百大!國際通商——Baker McKenzie Taipei 從創立時受到揶揄:Baker ?是做麵包的嗎?到現在立足於台灣、回饋於台灣,我們深深感恩,也將致力於更
美好的未來!
國際通商法律事務所(Baker McKenzie Taipei)
主持律師 馬靜如
自序
國際通商與客戶攜手並進
從在地深耕到全球佈局
放眼未來 無限可能
台灣法律產業發展的歷史,與台灣社會、政治、經濟的轉型息息相關,國際通商法律事務所在台半世紀,以獨特的國際化背景,從台灣法律產業重要轉型的1970、80 年代起,即與各行各業的客戶們攜手並進。
在此50 年紀念書中,我們不只揀選了百件經典案例,更難能可貴的是,有些客戶熱心分享他們的親身見證,我們由衷地感謝他們對本所的信任與託付,也將精益求精,繼續協助客戶們的發展:從在地深耕到全球佈局,放眼未來,無限可能!
在本書開篇的序章中,我...
目錄
序章:半世紀傳承
從在地深耕到全球佈局 放眼未來 無限可能——馬靜如主持律師
Baker McKenzie Taipei 之歷史——李忠雄律師 (John S. Lee)
The Beginning Years——楊大智顧問 (Robert T. Yahng)
回顧與祝福——前司法院大法官黃瑞明律師
回顧與祝福——前全國律師聯合會理事長劉宗欣律師
第一章:奠基成功
宏觀、系統、專業處理工程法律爭議
見證台北捷運時代意義
全世界規模最大的BOT 案與長達28 年的合作
攜手台灣高鐵寫下歷史
深厚累積的產業理解 創新回應能源新世代
協助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
勇闖台灣離岸風電市場
第二章:國際接軌
率先來台投資的先鋒
台灣第一家大賣場家樂福(Carrefour)誕生
寫下台灣金融史上紀錄
富邦金控在國際金融巨人
肩膀上一躍而起
20 年革命情感
與東森齊上戰場
引進外資佈局媒體版圖
第三章:合縱海外
傾力襄助貿聯集團進軍歐洲
擴張國際版圖
生技風起雲湧
臺灣生物醫藥製造公司(TBMC)
躍上國際舞台
第四章:智財維權
從海盜王國到關鍵科技島——
台灣智財保護的發展
堅持智財維權
核心智財是永續經營的根基
為台積電訴訟轉敗為勝
立下營業秘密案例之經典
第五章:金融整併
偕同渣打銀行力挽狂瀾
從瀕臨破局成團協典範
各國律師團隊協作
星展銀行三度擴大併購
躍身在台最大外銀
第六章:永遠的夥伴
國泰世華遭控疏失 國際通商攜手奮戰17 年
強強聯手 全方位合作
化解台新與財政部 8年彰銀經營權紛爭
樹立「調解」全新標竿
第七章:傳承
光泉家族紛爭驚心動魄
全心的信任 讓律師以機智化險為夷
台灣、百慕達和英國最大的信託訴訟
全心投入王家世紀大案促塵埃落定
親愛的董事長們 我們也做好傳承了
上市公司以「利他」落實企業傳承
ESG 與地方創生
國際通商與客戶從不缺席
第八章:展望未來
合作金融科技創新園區
創新服務 走在金融科技最前端
並肩作戰投資台灣事務所
引進投資不遺餘力
共創台灣未來榮景
附錄:百大經典
感謝
序章:半世紀傳承
從在地深耕到全球佈局 放眼未來 無限可能——馬靜如主持律師
Baker McKenzie Taipei 之歷史——李忠雄律師 (John S. Lee)
The Beginning Years——楊大智顧問 (Robert T. Yahng)
回顧與祝福——前司法院大法官黃瑞明律師
回顧與祝福——前全國律師聯合會理事長劉宗欣律師
第一章:奠基成功
宏觀、系統、專業處理工程法律爭議
見證台北捷運時代意義
全世界規模最大的BOT 案與長達28 年的合作
攜手台灣高鐵寫下歷史
深厚累積的產業理解 創新回應能源新世代
協助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
勇闖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