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需要,是一切教育的出發點
什麼是家教
就好比佛陀的教育被稱為[佛教],家庭的教育也就順理成章被稱作[家教],並且沿用至今,我們平常說一個人有沒有家教,是指一個人有沒有接受家庭文化的薰陶或者影響,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
一位著名的作家麥家,他的父親是個農民,雖然只有讀過一年的私塾,識字非常有限,但是[知識]與[智慧]是兩回事,父親就曾對他說過令他終生難忘的一段話:[家有良田,可能會被水淹掉;家有宮殿,可能會被火燒掉;但是肚子裡有文化,水淹不掉,火燒不掉,誰都拿不走。]
麥家說他父親的這句話太有哲理了,它以豐富的哲理內涵永遠烙在麥家心裡,成了他人生中學到的第一句至理名言。改變,有時候就是一句話,或是一念之間。當他帶著這句話去上學後,父親送給他的這句話有如暮鼓晨鐘,讓他時時刻刻對這個利益薰心的功利世界保持應有的警惕。香港知名的電台主持人梁繼璋曾寫過一封給兒子的備忘錄,在網路上被廣為轉載:
一、 對你不好的人,你不要太介意,在你一生中,沒有人有義務要對你好,除了我和你媽媽。至於那些對你好的人,你除了要珍惜、感恩外,也請多防備一點,因為,每個人做每件事,總有一個原因,他對你好,未必真的是因為喜歡你,請你必須搞清楚,而不必太快將對方當成真正的朋友。
二、 沒有人是不可代替,沒有東西是必須擁有。看透了這一點,將來你身邊的人不再要你,或許失去了世間上最愛的一切時,也應該明白,這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
三、 生命是短暫的,今日你還在浪費著生命,明日會發覺生命已遠離你了。因此愈早珍惜生命,你享受生命的日子也愈多,與其盼望長壽,倒不如早點享受。
四、 世界上並沒有[最愛]這回事,愛情只是一種霎時的感覺,而這感覺絕對會隨著時日、心境而改變。如果你所謂的[最愛]離開了你,請耐心地等候一下,讓時日慢慢沖洗,讓心靈慢慢沉澱,你的苦就會慢慢淡化。不要過分憧憬愛情的美,不要過分誇大失戀的悲。
五、 雖然很多有成就的人士都受過很多教育,但並不等於用功讀書,就一定可以成功。你學到的知識,就是你擁有的武器,可以白手起家,但不可以手無寸鐵,緊記!
六、 我不會要求你供養我下半輩子,同樣地我也不會供養你的下半輩子,當你長大到可以獨立的時候,我的責任已經完結。以後,你要坐巴士還是賓士,吃魚翅還是粉絲,都要自己負責。
七、 你可以要求自己守信,但不能要求別人守信,你可以要求自己對人好,但不能期待人家對你好。你怎樣對人,並不代表人家就會怎樣對你,如果看不透這一點,只會徒增不必要的煩惱。
八、 我買了一、二十年的六合彩,還是一窮二白,連三獎也沒有中過,這證明人要發達,還是要努力工作才可以,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
九、 親人只有一次的緣份,無論這輩子我和你會相處多久,也請好好珍惜共處的時光,下輩子無論愛與不愛,都不會再見。
我想說的是,家教跟文化水準高低無關,父親對子女的忠告,加上母親對子女的照顧,就是家庭教育最根本的流露。
孩子內心最需要什麼
細心觀察孩子的內心需求,是教育的前提與出發點,那麼孩子究竟需要什麼呢?關於孩子的需求層次,我們可以套用馬斯洛所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將青少年時期的需求轉化為如下層次:
第一層次是美食[象徵著物質上的需求]
第二層次是讚美[象徵著精神意義上的滿足]
第三層次是重要感[包括自尊、自信兩個方面]
第四層次是學習上的成就感[指經過自己努力而實現目標的滿足感,需要教育者的及時回饋與評價]
第五個層次是成為一個優秀的人[指自我概念的建立]
每一個孩子都是想要上進,想要獲得深層滿足的,教育者若能一步一步協助孩子得到各層次需求的滿足,孩子的自我概念就能逐漸建立起來。從上述五種層次的需求中,我來試著回答一個問題:孩子最需要的是什麼?
許多師長和孩子們朝夕相處,儘管感覺上距離最近,但由於彼此缺乏溝通與瞭解,心靈之間的距離卻是很遠,根本不知道孩子真正需要什麼。這樣即使家長花大把鈔票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學校,請最好的家教,都是無濟於事的。
記得幾年前新聞曾報導過一椿家庭悲劇,一對夫婦是一所著名大學的教授,家庭生活條件優沃,但是他們十六歲的獨生子由於受不了家庭的壓力,受不了父母對他在交女朋友的事情上強加干預,殘忍地把父母親都殺害了。
後來,法官在法庭上問他真正的殺人動機,他只說了一句話:[因為我的父母親到死之前,仍然不知道我究竟需要什麼?]我想,這句話是對所有教育者說的。
無數事實證明,只要讓孩子感覺到你是真的在乎他,他就不會讓你太失望。真正的教育絕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不僅僅是注重孩子的智力發展,而是要把長輩的智慧和經驗傳遞給孩子,讓他成為一個內心強大的人,一個勇於承擔後果、懂得應對進退、能改善自身和環境的人。
我們每年要接觸很多所謂網路成癮的孩子,這些孩子身上有一個共性 ─他們的心靈是冰涼的,無法在家庭或者學校中得到溫暖;他們的心靈每天都在街頭流浪,只好到虛擬空間裡去尋找慰藉。
事實上,經過這幾年對網路成癮的孩子們的調查研究,我可以很明確地說:[網路成癮問題並非心理疾病,也不是無藥可醫,只要我們的孩子每天在家庭和學校裡能得到愛和關心,一切問題都會變得簡單。]
把我們心中的愛的能量輸送到孩子心裡,在孩子們的心中就能激起更多的漣漪。我經常呼籲天下的父母,無論工作再怎麼忙,每天回家都應該要做一件事情 ─毫無怨言地煮一頓晚飯,而這頓晚飯裡就蘊藏著豐富的真心和關愛。現在的雙薪小家庭通常都忙到沒有機會開伙,即使好不容易做了一頓飯,也經常搞得自己很累,而孩子和家人會因為沒機會互動交流,造成他們的心靈處於饑餓狀態。
教育是一種大愛,它的使命就是把精神能量傳遞給孩子,這種傳遞其實並不需要高明的技巧,也不需要艱深的理論指導,任何一個家長、一位教師,只要心存信念和希望,都一定能做到。
一位知名的教育學家曾說,猿猴變成人類或許需要幾千年、幾萬年的時間,但是一個人變成禽獸卻只是一夜之間。現在地球變暖了,人心卻變冷了,這是多麼可怕的情況,這也是現行教育所面臨的根本性問題。
做溫暖人心的教育
教育與我們的生命息息相關,在生命初始,教育便隨時在不知不覺中留下各式各樣的痕跡,如水一般無形,卻無處不在。生命的核心是心靈,是人類唯一能跟宇宙溝通的器官,而人之所以高貴也正是在於心靈。
生命最需要的是什麼呢?是精神的能量,也就是心靈的溫度。教育之道在於心靈,溫暖的心靈是教育的核心,如果一個人的心靈是溫暖的,那麼他的大腦潛能就會自然激發與拓展,我們來看看下面這則溫暖人心的故事。
琪琪懷了雙胞胎,但因身在異鄉而顯得有些緊張,當她懷孕七個月的時候早產了,兩個稚嫩的小寶貝立刻被送進加護病房的保溫箱隔離觀察。
過了幾天孩子脫離險境後,琪琪到加護病房去看孩子,她發現他們身旁各有一本小冊子。小冊子封面上貼著他們的照片,並標記了他們出生的時間及身高體重,她好奇地打開小冊子,發現上面記錄了小寶貝出生以來每天的變化,幾乎所有的細節都注意到了。
孩子出生的第一天上面寫著:[寶貝,歡迎來到加護病房,你看起來多麼可愛啊!你提早來到這個世界上,是想給你父母一個驚喜嗎?]
第三天則是寫著:[今天你打了一個很大的哈欠。]
旁邊畫了一隻憨厚可愛的小無尾熊,抱著樹枝在睡覺。過幾天,琪琪再度到加護病房看孩子時,她發現那本小冊子上又寫了新的記錄:[今天你的媽咪來看你了,他還第一次親吻了你。]
還有一天的記錄寫著:[今天給你做了一次身體檢查,為了防止紫外線傷害你的眼睛,我們還幫你戴上眼罩,這可是你生平的第一副太陽眼鏡哦!]那個小眼罩還被小心地黏在小冊子上。
這些都是加護病房的護士們自願做的,她們就像孩子的小天使一般,為每一個新生命的來臨而欣喜,她們替加護病房的每個小嬰兒寫日記,記錄他們成長中的點點滴滴,還在空白處畫上可愛的塗鴉,為孩子留下了生命中最珍貴的第一頁。
當琪琪帶著這對雙胞胎出院時,護士把那兩本可愛的小冊子轉交給她,希望他們能夠繼續記錄下去,一直到孩子們長大成人。等孩子們長大,看到自己生命最初的表現時,或許會想起那些陌生而又親近的護士們,那些注視過他們的人,那些記錄過他們的人,那些愛心無法得到直接回饋的人。可以想像到時候那些護士們儘管都已經老了,但是相信他們的心靈依舊是最溫暖美麗的。
[愛]是人世間最溫暖動人卻又難以言喻的東西,而[溫暖]則是全世界最美好、最輕柔又最能打動人的生命底色,人的生命無法複製,溫暖卻永遠能直達內心。作家羅蘭在<好老時光>中寫下這樣的文字:
有一天,和孩子們一同翻看舊時的相簿,看著那些發黃的照片,我說:[我真想念小時候到過的一些地方!]
讀大學的女兒在旁邊同意地說:[現在我明白你為什麼想念那些地方了,因為我也懷念我小時候住過的那條巷子和那巷子裡的鄰居。]
於是,孩子們談起小時候如何與鄰居的孩子騎腳踏車、跳橡皮筋、捉迷藏、唱歌。過年的時候,如何大家約好通宵守歲,每家的大門都開著,可以隨便到彼此的家裡跑出跑進。大家穿著新衣,手裡拿著鞭炮和香頭,點炮仗,放花筒,好熱鬧!每家都燈火輝煌、喜氣洋洋,每家都供應各種各樣的零食,真快樂!
[那時候的鄰居真好!像一個大家庭!]
[那條巷子真好!只有一邊通往馬路,另一邊是綠綠的稻田。]
[對面住的兩家美國人也很好,他們和我們一點兒也沒有隔閡。]
[對啦!那個叫克麗斯汀的女孩,雖然有小兒麻痹,可是她又會騎車,又會打乒乓球,成天笑嘻嘻的,好樂觀!]
[記不記得那時候我們比賽騎腳踏車?]
[記不記得我們小時候走丟了,還是林媽媽家的老朱把我們找回來的?]
[不是林媽媽家的老朱,是龍媽媽家的唐信武!]
[還有一次,老三爬梯子上了屋頂,不敢下來,在屋頂上大叫,是媽去叫老朱把她救下來的,記不記得?]
逐漸長大的孩子,已經感到有了值得回憶的[好老時光]了。
我在旁邊聽著,為他們那些小小的回憶感動著,慶幸當初在艱困拮据的景況下,為了房子便宜,而選了那麼一個地段定居,才使孩子們享有樸質的生活、溫暖的人情,和天然的稻田景色。
那些寧靜舒展的日子,織入了他們幼年的生命,無形中鑄造成他們的人格及人生觀的一部分。那段溫馨寬朗的日子,使他們相信,人是可以依賴的,人間是充滿著友情的,世界是不擁擠的。即使有困難,也必有人相助;即使有不幸,也不必悲觀。
那時候,鄰居都沒有什麼錢,小小的房屋,每家只有二十坪地,竹籬木屋,孩子們都在巷子裡玩。各家的門都是打開的,孩子們可以隨便跑出跑進,一頭通大馬路、一頭通稻田的巷子就變成孩子們的公園。對面只有兩幢美國人的住宅,旁邊也是菜田和草地,孩子們可以有機會看見青草、接近野地,和蜻蜓蚱蜢為伴。
孩子們對童年生活的戀念,使我自己也開始了悟,為什麼我總不忘老家園中的每一株草木、每一塊磚石,以及每一幅字畫,總覺得老家後門外那條寬朗的河水織在我生命裡,那些草木也織在我生命裡。
我開始了悟,自己對人生的看法,有很多是受到幼年那個環境的影響與啟示,在那幢有著近百年歷史的古老住宅裡,印著我童年時候的小小足跡。我是家中第五代的第一個孩子,長輩們的疼愛雖然給我溫暖,沒有玩伴的歲月又難免使我孤獨。那便是為什麼我習慣了和後園的樹木花草及螞蟻們消磨長晝;為什麼我獨自數遍了那雕刻在古老牆壁上各式各樣的圖案花紋;為什麼我那樣熟悉河水的浩闊、漁舟的閒適,與河岸兩旁蘆葦的蕭疏。
很多時候,最簡單的辦法也是最好的辦法,而溫暖,就是教育最簡單卻最好的辦法。身為一個教育者,不管是學校的老師或家中的父母,若能時時滿懷著愛,用一顆溫暖的心去對待孩子的一切,就等於敲開了孩子的心靈之門,觸摸到了教育的靈魂。我和小女兒間有這麼一段對話:
[太陽能播種嗎?]我故意問她。
[能,真的能。]她幾乎是不假思索地說,而且表情十分堅定。
[那怎麼種啊?在地上挖一個坑,像種向日葵那樣種嗎?]
[不是種在地上。]
[那種哪裡?]
[種在 ─對!種在心上啊!]
[太陽也能種在心上?]我一副疑惑不解的樣子。
[當然能,人的心中有了太陽,走路就不怕黑、不怕冷,也不怕累了。]
[哇!原來太陽那麼神奇啊!那你在我的心中多種幾個太陽吧!]
[不能等著別人種,要自己種。]小女兒說。
教育是什麼?教育就是用自己的熱情和真愛,去感應並溫暖孩子的心靈,孩子的心靈感受到溫暖,他的大腦潛能就自然得以釋放。
教育之道就是生活之道,因為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引導人們提高內在的生活品質,教育是[以生命溫暖生命、以精神培植精神]的事業,它的效果好壞不在於學校安排多少課程、教學設施有多先進、教室裡懸掛多少金句名言、老師出了多少作業、學生考了多少分,也不在於父母給孩子報名多少課外補習班、家裡準備多少參考書等等,而是在於每一位教育者是否以豐富的內心情感去指引和感召孩子。
教育的每一天都是新的,只要伴隨著夢想、守望著信念,就有永遠的源頭活水,也許我們無法做到[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至高境界,但我們至少能做到[心中有孩子,心中有溫暖]。
導讀
包容
像對待自己的身體一樣對待孩子
看孩子不順眼,是因為自己的修養不夠。 一個人之所以自私,其深層原因是優越感,就像站在山頭上,仍然只看腳下,不看路。 父母唯一要做的,就是保護孩子的主動性,而不是去控制,甚至摧殘它。
<求醫不如求己>一書作者中里巴人曾說,對待身體要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身體是自己的,就像孩子是自己的,而疾病就是孩子的惡作劇,是孩子野性的一種宣洩。它是一種巨大的能量,可以轉化為成長的動力,但是我們往往卻敵視和恐懼這種能量,甚至不惜耗費更多能量來消滅它,這無異於自相殘殺。
中里巴人進一步指出,對待自己的身體就要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應該給予關心、幫助、引導和鍛鍊,而不是漠視、壓抑、強迫及仇視。如果孩子犯了錯,我們要去傾聽他的聲音,而不要全盤否定他的一切,當然也不可以放任不管。
回到教育上,孩子的成長就像身體的成長,不聽話、叛逆、頂撞,其實就像身體偶而微恙,身體就像孩子,孩子就像身體,很多人想得到卻難以做到。
不能善待孩子,就相當於是殘害自己身體的自虐狂。而控制孩子自然的成長、壓抑孩子的創造力、想像力,就好比古代纏小腳導致身體重要部位 ─腳的扭曲與畸形。
教育的秘訣是真愛。真愛,就像是對待自己身體的愛。身體血肉之軀的存在與孩子天性的存在是一致的,善待並依循孩子的天性,是教育走出迷途的必然選擇。
英國哲學家法蘭西斯.培根曾經說過:[人的天性往往是隱而不露的,一個人的天性若不是長成藥草,就是長成莠草,所以應當及時灌溉前者而拔除後者。]
什麼是天性呢?天性就是孩子身上突顯出來的稟賦,天性既有從父母身上遺傳的部分,也有蘊藏在孩子身上的特殊天分,潛伏在孩子靈魂深處的固有品格。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說:[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孩子的天性也如此,既有相同之處,也存在著個別的差異性,而父母和老師的其中一項重大任務,就是尋找孩子的天性,幫助他們把自身的潛能發揮到極致。
著名的科學家愛因斯坦生下來時,除了頭顱比正常嬰兒大之外,其他方面和一般嬰兒一樣,不過語言發展比正常嬰兒要晚一些,到了三歲還不會說話。媽媽用美妙的音樂把孩子帶進充滿夢幻般想像力的藝術殿堂,在悠揚的小提琴旋律中,小愛因斯坦忘掉一切,陶醉在音樂的世界裡。
而愛因斯坦的爸爸最能理解兒子,他知道兒子在想什麼、兒子想要做什麼。就在小愛因斯坦厭倦老師在課堂上的說教,對數學和物理產生濃厚興趣的時候,爸爸把一個指南針放在兒子手上,從此,這個指南針為愛因斯坦指引了人生的方向。
愛因斯坦的父母不但把各自的優秀基因傳承給他,而且還幫他釋放出靈魂深處強烈的好奇心與想像力,像培育一棵幼小的秧苗那樣,為它提供充份的土壤、陽光、空氣和雨露,為它創造成長的環境和空間。愛因斯坦在父母的關愛與呵護下,如饑似渴地汲取數學和物理學知識,也讓他的興趣逐漸轉移到理論物理學的研究上。
愛因斯坦小的時候,就對感興趣的事物具有豐富的想像力和深刻的觀察力,可是這個擁有純真天性、充滿創造性思維的科學奇才,最初因為懷疑牛頓的經典力學,被大家認為是大逆不道的瘋子。他常常在課堂上提出稀奇古怪的問題,讓教授尷尬地無法回答而當眾出糗,使得大學裡的學術權威對他那些異想天開的荒誕想法感到匪夷所思,甚至加以指責,但是愛因斯坦的思想早已深入浩瀚無際的宇宙空間,去探索研究更深層次的物理問題,絲毫不受批評指責所影響。
二十世紀初,年輕的愛因斯坦提出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相對論,開創了理論物理學的新紀元。
愛因斯坦曾是一個老師眼中成績一團糟的問題學生,從他成長為傑出科學家的經歷,我們可以到很多啟發。同樣,下面這則故事也會啟發我們的思考。
多年前的一個晚上,有個年輕的媽媽正在廚房裡洗碗,小兒子獨自在灑滿月光的後院玩耍。媽媽不斷聽到兒子蹦蹦跳跳的聲音,感到很奇怪,便大聲問他在做什麼,天真無邪的兒子也大聲回答:[媽媽,我想要跳到月球上去!]
這位媽媽並沒有像其他父母一樣責怪兒子不好好學習,成天只會胡思亂想,反而鼓勵孩子說:[好啊!不過一定要記得回來啊!]
這個小孩長大以後真的[跳]到月球上去了,他就是第一個登陸月球的人 ─美國太空人尼爾.阿姆斯壯。
還有一個有意思的故事:
一天,一個小男孩在家照顧他的妹妹莎莉,無意中發現幾瓶彩色墨水。由於媽媽不在家,那些充滿色彩的瓶子對他是一種極大的誘惑,於是小男孩忍不住打開瓶子,開始在地板上畫起了妹妹的肖像,當然,後果就是家裡變得髒亂不堪。
他媽媽回到家時被眼前的景象嚇傻了,但她同時也看到了地板上那幅妹妹的畫像 ─儘管也像是鬼畫符,她彎下腰來親吻兒子,驚喜地說道:[哇!你畫的那是莎莉對不對!]
這個男孩就是十八世紀美國著名的畫家班傑明.委斯特,他日後常驕傲地對人們說:[是媽媽的親吻使我成了畫家。]
對於一個充滿想像力的孩子,我們永遠都不可能預測他將透過何種方式去實現未來的人生價值,得到屬於他的成功。我們要做的只有一件事:[鼓勵,鼓勵,再鼓勵!]
只要是積極的、向上的就值得鼓勵,剩下的一切則交給他自己 ─讓孩子做自己的事,他往往能在[不可能]或[不太可能]中找到可能,發揮他們的潛能。我覺得要關心孩子的長遠發展,就善待孩子的天性吧!
教養心法
當孩子想要最紅最大的蘋果時……
教育並不是要違背人類的天性,而是要利用孩子的需要,對孩子加以正確指導,最重要的是讓他明白,想要朝自己的目標前進,只有靠自己努力和付出,不會有任何捷徑。如果孩子想要得到什麼,比如說他想要得到最紅最大的蘋果,父母就應該告訴他:[那你的表現一定要最出色才能夠獲得。]同時還要告訴孩子,競爭要公平,不能總是動歪腦筋。
以功利主義為前提的興趣真的好嗎?
用心發現孩子最感興趣的是什麼,然後讓他盡情發揮,這是培養孩子興趣嗜好的最好方法。父母可以先仔細觀察孩子對哪一方面比較敏銳,然後慢慢地鼓勵他去做。比如父母發現孩子對色彩比較敏感,就可以為孩子準備一些著色遊戲讓他們玩,之後再幫他準備更進階的繪畫用具。值得注意的是,興趣的培養千萬不要以功利主義為前提,否則孩子將很難感受到生活中的快樂和美好,父母更不能單純為了培養孩子而強迫他學這學那,甚至以分數來衡量價值,這樣對孩子的成長極為不利。
「搞破壞」是創意啟發,別扼殺!
手指活動靈巧的孩子,大腦的思維活動往往較為活躍,這樣反覆循環刺激,能強化腦細胞功能,刺激腦部發育。因此孩子在他們感興趣的手部活動中,能夠得到智慧的發展,父母千萬不要因為怕麻煩而抑制孩子的天性,不僅要縱容孩子[搞破壞],還要鼓勵孩子把破壞掉的東西復原,這樣不但有利於孩子創造能力的發展,還能加強孩子的自信。
你可能在不知不覺中潑了孩子冷水!
[媽媽,我今天連續把四顆彈珠彈進洞了耶!]面對孩子報告他引以為豪的[戰績]時,父母們千萬不能表現得漠然,那樣就像是給孩子潑了一盆冷水,此時可以和善地蹲下來,用認真而好奇的眼神問孩子:[真的嗎?那好棒啊!能不能告訴我,你是怎麼做到的?有什麼秘訣嗎?]孩子聽到這樣的話,一定會打開話匣子,滔滔不絕地講下去。
大人可以藉此知道孩子內心的想法,並瞭解他們跟其他孩子的互動模式是否正確等等,更進一步導引和啟發孩子更多思考點,讓孩子除了[愛玩],還要[會想]、[會玩],然後大人便會發現,遊戲不再只是遊戲,而是探索、思考和學習的一種途徑。
如何化解孩子的嫉妒心?
孩子的嫉妒心往往是直覺、客觀而真實的,當孩子在跟你訴說時,他正體驗著強烈的不快,甚至憤怒,此刻孩子最需要的是向親人將自己的憤怒、不安、煩躁等情緒發洩出來,希望有人能聽他訴說,並理解他、體諒他。等你聽完他們也許是語無倫次的抱怨後,不需要立刻加以評論,相反的,你可以輕鬆地對孩子說:[哦!我還以為有什麼大不了的事情呢!]要知道,你的輕鬆和微笑都能有效地緩解孩子的嫉妒心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