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找不到歸屬地
有了自己的房子,不代表就有安全感,因為女人往往還在尋找一種叫「歸屬感」的東西。
為什麼有的人不願意租房子,願意出高價買一間屬於自己的房子?因為別人的房子,始終是別人的,自己只不過是個房客,而自己的房子,自己才是主人——是屋主!這種心理轉變,是很重要、很微妙的。
怡靜是我多年前認識的一個朋友,她不是那種嘴甜的人,所以不太會討公婆歡心。她老公是個孝子,很聽父母的話。有了孩子後,公婆過來帶孩子,兩人世界突然變成了一個大家庭。公婆仗著房子是兒子婚前買的,加上兒子能力強,因此對媳婦並不重視。
孩子被爺爺奶奶寵壞了,常常邊做功課,邊看電視,媽媽過來阻止,爺爺奶奶馬上替孩子撐腰,還主動打開電視,讓孩子看。最後,孩子滿意了,媽媽失落了。她這個做媽媽的,在孩子面前,一點威信都沒有。
他們家時常出現這樣的場景:爺爺奶奶、爸爸和孩子在一起有說有笑,媽媽卻一個人躲在房間裡,安靜地看書。
更多時候出現這樣的場景:她下班了,在公司樓下逛來逛去,不想回家。因為她覺得這個家不屬於她。丈夫不屬於她,而是屬於他媽媽;孩子不屬於她,而是屬於他奶奶。她只是一個過客,每天處於游離狀態,說不定哪天就離開了這個家。
她對這樣的生活無可奈何,走在熙來攘往的大街上,內心卻異常孤獨,沒有歸屬感。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每個人都害怕孤獨和寂寞,希望自己歸屬於某一個或多個群體,例如家庭或公司,希望加入某個協會、某個團體,可以從中得到溫暖,獲得幫助和愛,從而消除或減少孤獨感和寂寞感,獲得安全感。
在群體中,成員可以彼此聯繫,獲得友情與支持;成員間在互動時,其行為表現是協調的,同一個群體的成員在一致對外時,不會產生矛盾和摩擦,彼此都能體會到大家是屬於同一個群體,特別是當群體受到攻擊或取得榮譽時,成員會表現得更加團結。所以,無論在工作還是家庭中,孤軍奮戰、沒有歸屬感,都是很可怕的。
況且,女人天生就是居家動物,對於大多數女人來說,家庭比事業更重要。她們相信做得好不如嫁得好,談戀愛、結婚、生孩子、圍著家庭轉,就不枉這一生了。沒有一個女人會為了事業,心安理得地拋家棄子,一個溫暖的家,才是女人最感安全的歸宿。
有的女人在沒找到這份歸屬感之前,把一切交給自己,自己屬於自己。這也很好,一旦歸屬感等同於一個男人時,她們的問題就出現了。例如,她一個人的時候過得好好的,可是結婚後,男人開始對自己冷漠、甚至出現家庭暴力,她也無法離開,因為她害怕失去「歸屬」。
還有的女人,害怕離職,年齡越大,越害怕,因為她們不再年輕貌美,學習力不如從前,加上家中一些繁雜事務,無法像以前那樣,在工作上投入太多精力。只要能保住飯碗,她們就滿足了,一旦聽到公司人事異動,就開始惴惴不安。
其實,一個女人只要有自信、有能力,走到哪裡,哪裡都會成為她的「歸屬地」。
我的堂姐國中畢業,很早出外工作。她沒有文憑,沒有美貌,沒有經驗,但是她有智慧和勤奮。十年後的今天,她從一名成衣工廠作業員,做到了主管。在她的公司裡,很多大學學歷的同齡人,能力都不如她。
在升職後的某一天,她傳簡訊給我,說丈夫又莫名其妙地要離婚。我安慰她,她這次淡定多了:「隨便他吧,我只要自己在工作上努力就行了,什麼也不怕。」
一年多前,她的丈夫也是莫名其妙地鬧離婚,那時候的她,哭成了淚人,不停地打電話給他,甚至要辭掉工作,去他所在的城市。我告訴她,還沒有弄清楚狀況之前,千萬不要輕易辭掉工作,因為,失去工作就意味著自己真的沒有著落了,何況,她在工作上大有起色。
儘管,到現在我仍然不知道她丈夫為什麼動輒要離婚,但我知道,是工作讓她變得有自信,讓她覺得自己還有個依靠。
離吧!無所謂!正是這種無所謂的態度,鎮住了她丈夫。他們後來和好了。
最近,她為了結束與丈夫兩地分居的狀態,無奈地辭職,前往他住的城市。丈夫幫她在那邊安排了一個工作。她原本的工作已經做得很熟,現在卻要到一個陌生的城市,做一個陌生的工作。我問她,會不會感到害怕。她說,工作是一個舞台,只要自己的能力和經驗在,她就不怕。如果在那裡做得不開心,大不了再回到原來的城市,繼續原來的工作。我相信以她的資歷,一定大有前途!
她在工作的舞台上游刃有餘。當能力到了一定程度,自信心增強了,到處都是她的歸屬地。
生來不是為了還債
明慧從小到大的所有事情,都是媽媽安排的,她像一隻永遠長不大又溫順的小羔羊,無論考大學、找工作、結婚,都逃不過媽媽「溫暖」的大手。甚至她結婚後,妳到她家拜訪,也很難分辨家裡的女主人到底是她,還是她媽媽。
一開始,我經常取笑明慧是乖乖女,後來才知道,她心裡其實非常無奈。例如,她根本不想去離家近的大學,「可是媽媽安排了,我不得不接受。」
我問她為什麼要用「不得不」這幾個字。她說,媽媽一再強調,以前生她的時候,身體很不好,大家都建議不要生,只有媽媽一個人堅持把她生下來,也吃了很多苦。就是因為媽媽生了她,她這輩子都要為媽媽而活了。
這是一個很簡單的人生哲學: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更何況是生養之恩。可是,這個簡單的人生哲學,卻給了她一個很糾結的人生。
當她生下來那一刻,她的人生就已經被媽媽給限定了。她曾經試圖掙脫控制,但每次都因為媽媽的眼淚而心軟。後來形成了一個習慣:無論她做什麼決定,都先讓媽媽把關,否則媽媽就會不高興。
這是一種可悲的親子關係。母親之所以這樣控制女兒,是因為在幾乎不能生育她的情況下生育了她,付出這麼大的代價,希望在心理獲得補償;而對於女兒來說,如果不聽話,一頂「不孝女」的大帽子,就會扣在頭上,壓得她抬不起頭,見不得人。
另一個女孩小莉,三十多歲了還沒有結婚。家裡有三個孩子,她是老大,老二是女孩,老三是男孩。家裡非常重男輕女,小莉一出生就讓父母失望了,也因此她從沒有享受過父母的寵愛。等弟弟出生後,她的地位越來越低,無論如何付出,媽媽都不會把注意力放在她身上。
小莉知道自己不能獲得寵愛,只有一種方式能讓媽媽高興,那就是照顧弟弟,每當她把弟弟哄高興了,就能看到媽媽的笑臉。
她的想法其實跟前面那個女孩一樣,生下來的瞬間,就已經背負了一生的「債」。為了「還債」,她不得不習慣性地任人擺佈,討好家人,失去自我。
後來,小莉沒存到自己的嫁妝,倒是為弟弟花了不少錢。弟弟沒有固定工作,得靠小莉養他和他女友,雖然三人共租一間兩房的房子,但所有生活費和家庭開支,都算在小莉頭上。
幾年後,弟弟開始談論婚嫁,小莉的父母自然非常高興,但女方嫌他們家太窮,不同意,並開出條件,要嘛給五十萬元的聘金,要嘛在女方家附近買一間房子。
為了不讓弟弟為難,小莉的父母選擇了前者,但是錢從何而來?家裡決定,父母出十萬,剩下的兩個姊姊出,大姊出多一些。請注意,是「出錢」,而不是「借錢」。
這幾年來,小莉自己的收入並不高,加上每年在父母和弟弟妹妹身上花費不少,所以沒有多少存款來資助弟弟的婚事。
這讓小莉非常煩躁,平時為了省錢,她從不在外面吃飯,從不在商場買衣服,今年媽媽生病動手術,還花掉了她大半的積蓄。她知道家裡無力負擔,嫁妝只能靠自己一點一滴地存,可是幾年下來,依然是一窮二白,關鍵是,現在三十多歲了,最美好的青春歲月已經過去,合適的男人仍然沒有出現……
小莉第一次在電話中,對父母爆發了累積已久的悲憤。父母生氣了,還因此住院,最後母親鄭重地宣布,如果她不出錢,就和她斷絕關係。
在這樣的人生中,小莉是不幸的。她之所以這樣做,是出於心理壓力:一來背負不起「不孝女」的罪名,她必須還債給父母,只有減輕了「債務」,她的心裡才能輕鬆。怎麼減輕債務呢?只有乖乖地聽父母的話,把弟弟照顧好。然而,最大的悲哀其實不是減輕債務,而是「減輕債務」本身是個無底洞,無論她怎麼做,這個債務她一輩子都還不完。
二來,出於自尊,她希望透過努力,在父母面前證明自己是有價值的,值得他們寵愛。所以她不斷地工作,用有限的能力,無限地幫助那個不勞而獲的弟弟。悲哀的是:她越是證明自己的優秀,父母接收到的訊息,就是她越能幫助弟弟,最終,被活活累死的人,是她自己。
作為女人,妳需要好好認識自己不幸的背後,所深藏的不合理信念,分析這種信念是如何形成的。請記住,妳不是為了「犧牲」而存在於這個世上的!
女人的「被動」人生
人們在說「男女有別」時,常不自覺地認為,之所以有「別」,在於女性不如男性。因為不如,差別也就出來了。在傳統觀念中,男性在社會和家庭中佔有絕對的統治地位,女性處於附屬依賴地位,女人必須依靠男人才會過得幸福。特別對一些見識少、足不出戶的女性來說,這種觀念可以說是「天經地義」的。
很多女人也打從骨子裡不認同自己,或是從沒有想到要認同自己。她們習慣認為自己是個「女流之輩」,永遠做不了什麼大事。她們所有的一切都是別人給的,這個「別人」包括:結婚前,她的父母;工作後,她的上司;結婚後,她的丈夫;有孩子後,她的孩子。別人給了她幸福,她就幸福了;別人不給,她就不幸福了。總之,別人是主,她是僕。整個人生可以用兩個字來形容——被動!
在很多時候,「被動」是可以和「弱小」劃上等號的。就拿婚姻中的女人來說,婚姻在她們生命中的比重,遠遠超過男人,甚至是男人的好幾倍。正因為她們太看重婚
姻,所以常常被婚姻壓得喘不過氣,越想把婚姻經營好,越想讓丈夫和孩子滿意,就越容易失去自我。
夫妻吵架,明明是自己有理,卻顧及父母的面子和孩子的感受,不敢據理力爭,好不容易藉著吵架回娘家,沒兩天,又放不下家裡的一切,丈夫不請,就主動回去了。
明明知道丈夫喜歡衣著漂亮嬌豔的女人,但就是捨不得花錢給自己買件像樣的衣服……因為太過看重婚姻,她們很難讓自己強勢起來。
同樣是女人,有的女人是女僕,有的女人是女王。這完全在於自己的心理,只要自己願意,女僕也可以變女王。
只要妳主動追求,妳原來期待從「別人」身上獲得的東西,妳一樣能給予自己;以前總以為不可能像別人一樣做得很好,事實上,妳可能做得比別人更好。很多女人的成功,都是被曾經無能的自己、殘酷的社會、曾經傷害自己的人,給逼出來的。
今年三十歲的雅惠,結婚生孩子都比較晚,她各方面的條件都很優秀,本以為挑了這麼久,會挑一個十全十美的好老公,事實並不然。
結婚後,丈夫像換了一個人似的。以前丈夫做投資,沒有固定的工作,經常待在家裡,幫客戶賺一些錢,還可以獲得不少佣金。這一點在她看來,很不錯,既能賺錢,又顧家。
沒想到,這些年金融不景氣,丈夫不僅沒有賺到錢,還養成懶散的習慣,不思進取,每天不是在家玩網路遊戲,就是泡酒店。雅惠自從生了孩子,就在家當專職主婦,這幾年兩人都沒有收入,坐吃山空,兩人不是大眼瞪小眼,就是沒事吵架……這時的雅惠,打從心裡嫌棄丈夫的無能和窩囊,加上家裡的經濟條件越來越差,就連帶孩子看醫生,也只能坐公車,因此她很不開心,時常唉聲嘆氣。她說,自己像個「僕人」,但她的「主人」並不富裕。這正是她鬱悶的地方。
有一次,雅惠到朋友家玩,訴說心裡的想法和煩惱,埋怨自己嫁錯人。朋友看她那麼不快樂,就提醒:「如果妳總想著讓老公多賺外快,增加收入,妳恐怕很難會感到快樂。很多事情,既然妳想去做,為什麼不自己做呢?妳也有能力,有雙手呀!」
她說:「我行嗎?」
「妳為什麼不行?妳不過是去爭取自己想要的生活罷了!妳想住大房子,妳想買車,妳想到處旅行……這些不都是妳想做的嗎?為什麼要把它們寄託在妳丈夫身上呢?」朋友說。
雅惠仔細一想,覺得朋友的話十分有道理,於是開始留意身邊各種機會。半個月後,對面的鄰居準備轉讓一家餐廳,她打算把店頂下來。當時,丈夫和婆婆都不同意,覺得她一個女人,做不了什麼事;再說,她缺乏經驗,創業事情繁雜,怕她受罪,但雅惠卻堅持要做。
為了讓餐廳順利營業,也為了爭一口氣,她先聘請一位手藝高超的師傅,自己就在一旁認真學習,仔細揣摩。一年後,她開始親自掌廚,店裡的生意也越來越好。
尤其讓她感到高興的是,她打開了自己人生的新局面,丈夫也不再遊手好閒,時常幫她招呼客人,管理餐廳的大小事務。丈夫很感激她,說她為自己找到了人生方向。如今的他們,在生活上能夠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意見,感情也比從前更融洽了。
很多女人,特別是三十歲左右的已婚女性,工作上遇到了瓶頸,在生活中,和丈夫又少了以往談戀愛時的激情,因此容易感到迷惘。她們可能認為自己屬於家庭,除此之外什麼都沒想過,也不知道自己還想要什麼。
就像雅惠一樣,原本打算做一個躲在丈夫身後的小女人,依靠丈夫的庇護,為她遮風擋雨,但丈夫並不能為她解決問題。當丈夫不能依賴時,那麼她只好依賴自己,創業、經營、擴大規模,她的事業做得有聲有色,不僅自己成功了,還改變了丈夫的一些不良習慣,使他積極上進。
女僕也可以變女王,但是要注意:女僕的主要精力是「聽吩咐」,而女王的主要精力,則是「動腦筋,會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