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最具代表性的建築雜誌《日經建築》專題連載集結。
以熱情知性的精闢文章+感性詼諧的手繪建築漫畫+現場實景照片
帶你認識丹下健三、菊竹清訓、磯崎新等日本建築大師作品,
呈現這些走在時代尖端、具實驗性嘗試的現代建築為何這麼棒!
國內建築學界一致讚賞 興奮推薦
【專文導讀】謝宗哲(日本東京大學建築學博士、亞洲大學室內設計學系助理教授)
【聯合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李清志(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副教授)、阮慶岳(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教授兼系主任)
徐明松(銘傳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楊恩達(逢甲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準建築人手札網站創辦人)
劉育東(亞洲大學副校長)、橋爪紳也(大阪市立大學教授)、龔書章(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所長)
「我想用全新的眼光,找出有趣的角度來看這些現代建築。」──磯達雄。
昭和戰後三十年(1945~1975年)間,
日本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現代建築道路,
為日本建築史上極為重要的承先啟後時代。
創造出許多走在時代尖端、具實驗性的現代建築,
從現代主義、代謝派到後現代,
這一代建築師成就了日本建築的黃金時代。
本書走訪29座出自不同名家的建築作品,
並收錄「現代建築也是成熟有韻味的」對談內容,
探討現代建築被視為文化財的可能性與意義。
◎日本最具代表性的建築雜誌《日經建築》專欄集結作品
《日經建築》(日経ア-キテクチュア)雜誌,創刊於1976年,提供日本及國際建築界的最新動態,為日本建築界人士必看的雜誌。本書為《日經建築》雜誌上連載中的報導,加上專為本書而寫的「順道巡禮」系列報導,以及建築達人對談「現代建築也是成熟有韻味的」等內容。本系列另有《有故事的昭和現代建築(東日本篇)》。
◎走訪29座日本後昭和時期(1945~1975年)的現代建築
日經建築記者宮澤洋在調查丹下健三早期作品的現況時,發現日本在戰後所蓋的建築不知不覺都消失了,即使曾被稱為「名作」,也不會引起任何話題,就無聲無息地被拆除了。
為了讓大家深入了解現代建築之美,宮澤洋和建築作家磯達雄一起由西往東探訪建於1945至1975年的現代建築,西日本篇介紹了沖繩、九州、中國、四國、關西等地區的21座建築,以及8座順遊建築。在書中,以磯達雄的精闢文章、宮澤洋的手繪建築漫畫,搭配精美實景照片,帶讀者深入了解這些現代建築的設計巧思及特色。
◎從現代主義、代謝派到後現代
在這段期間,以丹下健三為首的現代主義建築已逐漸趨向完熟;而藉由東京世界設計會議的舞臺而瀟灑登場的「代謝派」,則是由日本發動的前衛建築運動。代謝派的源起可追溯到戰前的日本都市規畫內容,在此時則由菊竹清訓和黑川紀章等人所主導,以生物為範本,將建築分成長期不變的主幹和短期內可交換的葉片,由此構想了各式各樣的建築,外形看起來有科幻電影的場景,也蘊含當代最時興的綠色建築理念。
本書所介紹的建築,如都城市民會館、津山文化中心、坂出人工土地、箕面觀光飯店、希望之丘青年之城等,都有代謝派的影子,可以理解後昭和的復興時期對都市化生活的想像與應對態度,也有助於我們重新省思當下建築與環境的關係。
◎本書登場建築師
菊竹清訓、丹下健三、坂倉準三、吉阪隆正、今井兼次、高橋靗一、內田祥哉、磯崎新、佐藤武夫、川島甲士、林雅子、大高正人、野口勇、山本忠司、浦邊鎮太郎、村野藤吾、清家清、太田隆信、中島勝壽、大谷幸夫、山田守、中島龍彥、金城信吉、金城俊光、片岡獻(以上依登場順序排列)
‧菊竹清訓(1928~2011)
代謝派主要成員。他所設計的「都城市民會館」從過去到現在,總是被比喻為各式各樣的東西,如蝸牛、箭豬、水車等等。若要比喻成怪獸,《超人七號》裡的「恐龍戰車」應該更好;它是鋼筋混凝土和鋼骨結構的嵌合體。「東光園」從外觀上看是一棟很不可思議的建築物,一樓到三樓是建築物,四樓的部分完全掏空,五樓往上還有建築。為什麼要這樣設計?解答就在本書中。
‧丹下健三(1913~2005)
日本現代建築領導者。名作「日南市文化中心」呈現了岩山排列般的獨特外形,各種形狀開口的鮮明陰影在牆壁上映照成一幅抽象畫;而「倉敷市立美術館」有著現代藝術般的正面分配,光靠開口部分和接縫就能讓立面有這麼多變化,令人嘆為觀止。
‧磯崎新(1931~)
他所設計的「北九州市立中央圖書館」,是運用半圓形剖面的拱形屋頂這個單純形狀,施以彎曲、切斷、並置等各種操作,才做出這棟建築物。雖然是凝聚結構技術精華才能成就的設計,卻讓人忘記那些技術,是個有深度的空間。
◎本書特色
1.第一手的珍貴建築資料整理,以文字+實景照片+手繪建築漫畫,深入淺出且全方位呈現經典建築之美。
2.文字切入重點,閱讀與欣賞建築的觀點引人入勝。
3.手繪建築能透過線條強調出建築結構,讓人更能了解設計上的精妙之處。
4.實景照片搭配文字說明,從另一種角度領略日本現代建築之美。
5.各篇附上建築所在位置地圖,讀者可按圖索驥前往日本實地探訪。
6.特別補充登場建築師介紹,有助廣泛了解日本建築界與日本現代建築發展。
作者簡介:
磯達雄
1963年生於埼玉縣,1988年畢業於名古屋大學工學部建築系。1988年至1999年間工作於《日經建築》(日経アーキテクチュア)編輯部,2000年獨立,2002年與人合夥成立編輯事務所flick studio。擔任桑澤設計研究所及武藏野美術大學外聘講師。共同著作有《高山建築學校傳說》(高山建築学校伝説)、《現代住宅概念》(現代住宅コンセプション)、《由數位影像看日本建築三十年》(デジタル画像で見る日本の建築30年の歩み)等。flick studio的網頁為http://www. flickstudio.jp/。
繪者簡介:
宮澤洋
1967年生於東京,在千葉縣長大。1990年畢業於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部政治系,進入日經BP社。念文科,卻不知為何被派至《日經建築》編輯部,從此與建築脫不了關係。1998~2005年於該雜誌連載四格漫畫〈小建〉(ケンチクくん)。2005年1月至2008年3月連載《昭和現代建築巡禮》(昭和モダン建築巡礼),已集結出版為《有故事的昭和現代建築(西日本篇)》(昭和モダン建築巡礼 西日本編)、《有故事的昭和現代建築(東日本篇)》(昭和モダン建築巡礼東日本編)。2008年9月至2011年7月連載《建築巡禮‧後現代篇》(建築巡礼ポストモダン編),2011年9月至今連載《建築巡禮‧古建築篇》。
譯者簡介:
黃友玫
1974年生,畢業於日本愛知縣立藝術大學,主修多媒體設計;作品曾獲選為愛知縣長久手町文化之家舞台布幔。興趣廣泛,熱愛攝影、服裝、烹飪、十字繡及飾品設計、創作手工雜貨等,在生活中享受設計的樂趣。現為專職翻譯,具有日文檢定一級資格,及中國生產力中心「中日同步口譯研習班」結業。
譯有藝術大師世紀畫廊叢書多本,《不為設計而設計=最好的設計》、《解決100種煩惱的100種設計》、《繪畫的教室》、《Camera Plus》、《DSLR懂這些就夠了》、《問出世界名畫大秘密》、《曝光與白平衡100技》、《去看小洋蔥媽媽》。目前為專職翻譯。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本書是日本戰後復興時期的建築觀察報告,在那個熱血的現代建築年代,許多前衛、甚至科幻的建築想像被提出,令人又驚訝又讚嘆!這本書以漫畫圖解方式介紹昭和時期的現代建築,一方面吸引人深入瞭解當時建築師的想像力;一方面也藉此呼籲大眾,珍惜保存這些日本青春年代的建築遺產。對於想認識日本現代建築發展的人,我十分推薦這兩本精彩又有趣的書!」
--李清志(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副教授)
「日本戰後三十年間的建築發展,是極重要的承先與啟後時期。本書認真梳理珍貴的第一手資料,以文章、照片及漫畫交織的寫法,提供多層次的閱讀可能。更重要的,本書提醒我們,也當重視台灣戰後現代建築的記錄及保存,是值得向之學習的書籍。」
--阮慶岳(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教授兼系主任)
「日本經過明治時期的全面西化,到大正時期的謹慎實驗,終於在昭和時期大放光芒,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現代建築道路,它不僅與世界接軌、對話、互別苗頭,也回頭影響殖民地台灣。這時期日本建築文化累積的成果,成了出現安藤忠雄、伊東豊雄、妹島和世等的養分。」
--徐明松(銘傳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
「日本昭和年代從1926到1989年,總共橫越了六十四年,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蕭條、韓戰、越戰、石油危機,以及戰後嬰兒潮,並於1980年代進入泡沫經濟。在這當中,日本建築師們藉著1960年在日本東京舉行的世界設計大會,提出「不斷新陳代謝、再生重組的建築」,演變成日本於戰後最重要、也足以將日本建築思維推上世界舞臺的「代謝派」建築運動。
在介紹昭和時期建築的兩本書裡,完成於1960年代之後的作品占大多數,雖然也可以閱讀到一些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建築設計,但我將其視為一種對「代謝派」興起的前奏曲而歡迎之,而代謝派建築更是帶著日本的建築師們思考都市與建築、實踐與理論等結合的可能性,我們才有機會看到今日伊東豊雄、妹島和世、藤本壯介等建築師其精湛設計的推演。
一本好的建築書不見得要充滿文字或圖片,尤其在網路上已經可以找到無限多個建築作品和精彩相片的今天,兩位作者磯達雄與宮澤洋以文字和手繪圖共同完成的建築探索更讓人動容,尤其是宮澤洋的手繪漫畫經常刊載於日經BP網站上,礙於對日文的障礙,我只能試著從圖像去理解宮澤洋的想法。手繪圖勝過相片之處在於其圖像敘事的精準度,繪者為我們移除許多雜訊,專注於應該要被看見的事情上;如今可以見到中文版面市,實在令人興奮莫名。」
--楊恩達(逢甲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準建築人手札網站創辦人)
「昭和時期也就是世界建築史上的現代時期,台灣一方面直接學習歐美的科比意、萊特、路易斯康、羅西等大師外,也對近在日本的丹下健三、菊竹清訓、黑川紀章、磯崎新等十分熟悉。本書讓我們直接閱讀日本現代時期的重要作品,為我們連結歐美與日本,也為我們連結我們更熟悉的兩位大師──推崇丹下的安藤忠雄與推崇菊竹的伊東豊雄。」
--劉育東(亞洲大學副校長)
「建築是逛街的對象,對建築感興趣的人,應該也會關心戰後的建築。我想需要一個像侍酒師般的人,擁有豐富的評論和知識,告訴大家『這棟建築的這裡很棒』。只喝一口就能發出許多讚美,過去的建築評論都沒有這樣的感覺。」
--橋爪紳也(大阪市立大學教授)
「如果『代謝派未來都市展』讓我們理解了日本建築如何在1945年戰後,形成一個集體合作、面對公共責任的建築/城市運動;本書則以更清晰、詼諧而圖解的方式,鋪陳了這個從戰敗到經濟高峰前充滿樂觀的勇氣和意識,如何讓日本建築形成了一個值得注視的黃金時代。」
--龔書章(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所長)
名人推薦:「本書是日本戰後復興時期的建築觀察報告,在那個熱血的現代建築年代,許多前衛、甚至科幻的建築想像被提出,令人又驚訝又讚嘆!這本書以漫畫圖解方式介紹昭和時期的現代建築,一方面吸引人深入瞭解當時建築師的想像力;一方面也藉此呼籲大眾,珍惜保存這些日本青春年代的建築遺產。對於想認識日本現代建築發展的人,我十分推薦這兩本精彩又有趣的書!」
--李清志(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副教授)
「日本戰後三十年間的建築發展,是極重要的承先與啟後時期。本書認真梳理珍貴的第一手資料,以文章、照片及漫畫交織的寫法,提供...
章節試閱
第1章 都城市民會館(摘)
宮崎縣都城市/1966年/菊竹清訓建築設計事務所
「嵌合體」的建築
宮崎縣因為面向太陽升起的東方敞開,自古以來被稱為「日向之國」。外形如朝日般的建築物,讓人不由得想要說出地名的由來,這就是「都城市民會館」。別處都看不到這種形體的建築,往國外尋找,只有義大利的Superstudio有類似的設計,不過是在這之後很久才發表的。
這棟建築物是在鋼筋混凝土的底座上,排放如打開的扇子般、門形的鋼筋椼架,再鋪設屋頂而成。到底為什麼會採取這樣的結構呢?根據完工當時的建築雜誌,據說是因為地盤不良、想要減少柱子之故。這種結構會集中受力於扇形的「扇軸」部分,再傳達到地盤。
這種集中型的結構方式也轉換成放射狀的圖形,運用在門板的設計上。正面玄關的大門因早已換新而不復得見,但會議室的門還保留到現在。
設計看不見的空氣
集中型的系統並非只運用在結構上,連設備也以這種方式為目標。與其這麼說,不如說這棟建築的主要課題是設備,這從設計者菊竹清訓在雜誌上發表的文章〈眼所不能見之物的秩序/空氣.光.聲音的統一〉亦可得知。
攤開平面圖, 機械室剛好位於整棟建築的正中央。大演藝廳的空調是以巨大噴管從舞臺吹出,這和丹下健三的代代木奧運游泳池相同,負責設計這兩處設備的是井上宇市。有趣的是,除了主要設備之外,通往會議室的空調管道間也使用透明材料(應該是壓克力);在這種小細節也能看到追求「要如何設計看不見的空氣」的痕跡。
混凝土與鐵的「嵌合體」
從過去到現在,這棟建築被比喻為各式各樣的東西,如蝸牛、箭豬、水車等等。
希臘神話中,有隻怪物「喀邁拉」,是獅子頭、山羊身體、蛇尾,這棟建築可說是其現代版。
都城市民會館就是鋼筋混凝土和鋼骨結構的「喀邁拉」。分離不變的部分和會變動的部分,是菊竹流的代謝派運動,在這棟建築物上呈現出來的就是混凝土的下部結構和鐵的屋頂。
以相同模式分成上下兩種結構的菊竹作品, 還有島根縣立圖書館和荻市民館;但和都城市民會館相比,明顯的較不像怪物。
都城市民會館並非只有結構是嵌合體,相對於從入口到大廳之間呈現美麗木紋的清水混凝土牆,以及軀體邊緣呈現有機曲線的纖細之美,凌駕其上的鐵製屋頂則直接表現了強而有力的直線,簡直就像是把完全不同的另一棟建築強行裝上去似的。
這棟建築的雙重性,也暴露了其構成素材的雙重性:到底用於屋頂的鐵,是輕還是重?雖然露出鉚釘的黑色量體令人感覺沉重,但如車篷般展開的姿態,卻給人輕盈的感受。
翻閱資料,當時在菊竹事務所負責這個案子的工作人員是內井昭藏。想到他自立門戶後的穩健作風,可以想像內井面對這樣一個形狀豪邁的建築時,一定也煩惱不已。建築家和負責人員資質的差異,或許已原原本本地呈現在這裡也說不定。
發揮嵌合體性質的重生
設計者追求的不過是合理性,但即便如此,這棟建築還是存在了極大的矛盾。不過這並不能算是這棟建築的瑕疵,正因為它具有怪物般的嵌合性,才散發了無可取代的魅力。
順帶一提,這棟建築直到現在的使用率仍舊很高;在活動預定表上幾乎看不到空白的日期。即便如此,這棟建築正面臨要不要拆除的緊要關頭,因為在市內的另一個地點正在建設新的文化中心。
我認為這不是要拆除或保留的二選一課題,或許可以保留下部的結構,再架設形狀完全不同的屋頂並改成其他用途,發揮它的嵌合體性質,尋找第三種重生的道路。
◆都城市民會館
所在地=宮崎縣都城市八幡町3街區
結構=RC.局部S造
樓層數=地上2樓
樓地板面積(完工時)=3674㎡
設計=菊竹清訓建築設計事務所
結構設計=早稻田大學松井源吾構造研究室
設備設計=早稻田大學井上宇市設備研究室
色彩計畫=粟津潔
音響指導=NHK技術研究所
監造=都城市建築課、菊竹清訓建築設計事務所
施工=鹿島建設
完工=1966年
◆登場建築師
菊竹清訓(一九二八∼二○一一)
作品:都城市民會館、東光園
早稻田大學建築系畢業。
六○年代後期與黑川紀章等人提倡「代謝派運動」,即利用建築和都市的新陳代謝、循環更新系統來創造建築。曾參加日本萬國博覽會(作品為日本萬博塔﹝Expo Tower﹞)、沖繩國際海洋博覽會(作品為Aquapolis)、筑波科學萬博會(設計B區會場及外國館)、日本國際博覽會(擔任綜合策畫設計會場)等,和日本國內舉行的博覽會有很深的淵源。
代表作有出雲大社廳舍、日本萬博塔(已不存在)、島根縣立美術館等。
第6章 北九州市立中央圖書館
福岡縣北九州市/1974年/磯崎新工作室+環境計畫
讀取隱藏的文字
困惑──就是這棟建築給人的第一印象。
北九州市立中央圖書館和群馬縣立近代美術館並列為磯崎新在七○年代的代表作。企圖將建築從社會和都市等脈絡扯下的磯崎新,在那個時間點好不容易摸索出「手法論」,這棟建築也是根據這樣的理論而建。具體來說,磯崎在半圓形剖面的拱形屋頂這個單純的形狀上,施以彎曲、切斷、並置等各種操作,才做出這棟建築物。
即使它的設計具有高度概念,但站在這座建築前面,我們首先看到的是稍微扁平、有點像剛搗好的麻糬般的博物館棟(北邊)的外形。而正面的圖書館棟(南邊),則是呈現無法解釋的玻璃門面;完全沒有知性的感覺,甚至讓人有種「咦!是這樣的建築嗎?」的感覺。
待進入室內,印象又為之一變。連續的拱形屋頂所形成的靜謐空間,讓人彷彿置身於羅馬式教堂;古典之美令人看得入神。屋頂的結構是由三種形式的預鑄混凝土板組合而成,雖然是凝聚結構技術精華才能成就的設計,卻讓人忘記那些技術,是個有深度的空間。
總之,不是一般的手法。通常在看到建築物本身後,會覺得好像明白了什麼;而這座圖書館卻是在行前讀過龐大的資料後,似乎應該很明白了,但實際見到之後,反而覺得越接近它越看不懂,讓我有這種奇特的體驗。
講述建築本身的建築
在看過一圈之後,我們爬上鄰近街區的小倉城天守閣。從最上層的展望室眺望,可以清楚看到如雜誌空拍照片的兩個拱形屋頂,滑順地彎曲並連接起來,宛如書寫的筆跡一般。
讓我們從這個角度,再次思考這座建築。我想拿來當作參考的是「富士見鄉村俱樂部」,這是磯崎在設計北九州市立圖書館之前的案子,同樣具有連續拱形屋頂。
從上方俯瞰,富士見鄉村俱樂部的屋頂形狀就像是一個問號,彷彿建築物本身發出疑問:「建築是什麼?」雖然一開始磯崎並不是故意要這樣做,但當他發現後,便在問號的相對位置上種下圓形的樹叢。(《SD》一九七六年四月號)
若富士見鄉村俱樂部是「?」,那麼北九州市立圖書館又是什麼?磯崎既然會把「福岡相互銀行東京支店」的正面直接做成了「home bank」的文字,那麼把這裡塑造成其他文字也不奇怪。
是RP,還是PJ?抑或是「しの」?
以西邊朝上來看屋頂平面圖,圖書館棟便像是延長的「r」,博物館棟則像是壓扁的「p」。
縮寫是RP的建築家, 讓我聯想到了倫佐. 皮亞諾(Renzo Piano)。在磯崎參與設計祭典廣場的大阪萬國博覽會中,皮亞諾設計了部分義大利館。在那之後不久的龐畢度中心競圖,皮亞諾和英國建築師理查.羅傑斯(Richard George Rogers)提出將祭典廣場應用於美術館的提案並獲入選。八○年代以降,磯崎擔任評審的關西國際機場競圖選出了皮亞諾,皮亞諾擔任主要建築師的柏林都市更新案由磯崎設計等等,兩人的關係接續不斷,北九州市立圖書館彷彿預言了兩人的命運。
將圖書館棟反過來看,也像是「J」。若說到PJ,讓我聯想到前一陣子逝世的菲力普.強生(Philip Cortelyou Johnson,一九○六∼二○○五)。在雜誌《新建築》(二○○五年四月號)上發表追悼文的磯崎,將之與追求比例之美的古典主義者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置於對比的地位,並將強生定位為「注視玻璃此素材產生之現象的風格主義者」。或許磯崎在北九州圖書館的設計上,將其姓名縮寫埋藏其中,以表達其同感也說不定。
將平面圖反過來看, 圖書館也能看成「し」 ( 日文字母, 發音s h i ) 、博物館棟則是「の」 (發音為no) 。說到「 しの」 , 就讓我想到篠原一男(發音為Shinohara Kazuo)。在同一期的某建築雜誌上,刊登了北九州市立圖書館,以及篠原的代表作「谷川家住宅」。另外,以半圓筒貫穿整棟建築的「東京工業大學百年紀念館」,也是拱頂建築的變奏。
無論哪一個都不是決定性的答案,當然這一題也沒有所謂的正確答案……。不不不,不需要拘泥於屋頂的平面啊。從剖面圖來看拱形屋頂,就好像倒過來的「U」。換句話說,這不就是潛在表達了都市主義(Urbanism)了嗎?以獨自的立場思考都市設計的、六○年代的磯崎,在經歷萬國博覽會的幻滅後,於七○年代似乎在歌頌從都市撤退。其建築性的宣言,正是這個拱形屋頂。
◆北九州市立中央圖書館
所在地=福岡縣北九州市小倉北區城內4-1
結構=RC.PCa造
樓層數=地下2樓.地上2樓
樓地板面積(完工時)=9212㎡
設計=磯崎新工作室+環境計畫
結構設計=木村俊彥構造設計事務所
空調設計=日本環境技研
電氣設計=設備計畫
音響影像=永田穗音響設計事務所
施工=奧村組
完工=1974年12月
◆登場建築師
磯崎新(一九三一∼)
作品:北九州市立中央圖書館
東京大學博士,他整理了自近代建築國際會議(CIAM)之後分裂解體的世界建築狀況,將之重新定位成綜合性文化;在編纂整體展望及評論上,被公認為提拔後現代建築的建築家之一。尤其對丹下健三後的世代來說,大多將一六七○年之後的建築言說之開展視為磯崎新的功勞。
另一方面,他的活躍經常和批判性言論有關,而他本身作為建築師的建築設計和都市計畫等實務的特定動向或形式,反而難在建築史上定位。一九八○年代以降,他設計了洛杉磯近代美術館、柏林的集合住宅,以及開羅的國立埃及文明博物館等,跳脫閉塞的日本學院派,從世界性眼光來構想建築;雖在日本國內遭受批判,卻也是將日本現代建築提升至世界級水準的建築家之一。
他避開古典的均衡比例,以大膽使用立方體等正多面體而聞名。現在活動重心移往海外,尤其是中國、中東、歐洲等地,試圖參考過去自己曾做過的各種實驗或未實現的建築計畫,和結構技師合作找出最適當的進化論式結構,實現有機形態的特異空間。
代表作有大分縣立大分圖書館、群馬縣立近代美術館等。
第8章 東光園
鳥取縣米子市/1964年/菊竹清訓建築設計事務所
浮在半空中的客房
溫泉還是很受人們歡迎,不過最近的評論標準也越來越嚴格;有人說溫泉旅館外面的「外湯」(公共浴池)比較好,也有人說一定要「連續注新水,不循環使用」才行。那麼,若問現代建築巡禮者心目中的溫泉排行榜,又會是怎樣呢?在全國各地的名湯中,我首先想到的便是皆生溫泉的東光園;因為在這裡可以一邊欣賞菊竹清訓設計的優美建築,一邊享受露天溫泉。雖然浴室的設計不是菊竹負責的,從浴池也只能看到本館的一部分,但我覺得沒有比這個更大的享受了。
從米子車站坐上計程車,只要十五分鐘就能抵達面向日本海的皆生溫泉。這是我第二次投宿在東光園,但上次的房間是在北邊的「喜多館」,雖然那邊也不錯,但這次我正式住進了菊竹設計的本館「天台」,我興奮地上到五樓的客房。
客房是鋪設榻榻米的純和室, 讓人有彷彿置身於木造和風建築的錯覺。但是從窗戶向外眺望,那景色卻給人奇妙的感覺。窗外可以看到靈峰「大山」,還有雕刻家流政之所做的日本庭園。雖然和室外面可以看到日本庭園是理所當然的事,但觀看的角度讓人感到不可思議,是從極高處往下俯瞰。在和室的窗外,我看到了平常不可能看到的景象。
吊掛在半空中的五、六樓
從外觀上看,東光園的本館是一棟很不可思議的建築物。一樓到三樓是建築物,四樓部分完全掏空,五樓往上還有建築。為什麼要這樣設計?
原因是這棟建築物是一家和風旅館。若要在客房實現和風建築的纖細比例,就不能使用鋼筋混凝土的粗大樑柱來呈現;因此,利用穿過七樓的粗樑來吊掛五樓和六樓。藉由壓低樓層高度、上方造形尖銳的高樓層,讓這個結構上的創意得以實現。
支撐這些的是極具特徵性的組柱,這些組柱由正中央的主柱和支援它的三根細柱組成,並以木頭貫穿柱子。這樣的柱子共有六組,從地面貫穿至建築物的四樓,只有主柱繼續往上延伸到最上面。從外面也可以看到組柱,表現了強勁力道;而在大廳所見的組柱,則為空間注入了活力。
乍看之下好像是由許多東西拼湊出來的外觀, 卻精彩地協調一致。最上層的白色貝殼狀屋頂呈現柔和的曲面,巧妙地畫龍點睛。而不同的樓高也帶來不同的縱深,東邊的梯廳亦為正面帶來有趣的變化。掏空的四樓部分,更是大大減少了整棟建築物的笨重感。
小泉八雲的「空中浮揚」
隔壁的島根縣有許多菊竹的作品, 尤其是和米子市隔著縣界的松江市,有博物館、圖書館和美術館。菊竹被邀請來設計東光園,應該也是在設計島根縣立博物館的時候,因此在這裡提一下和松江有關的名人軼事,應該也不算離題吧。
以《怪談》聞名、明治時期的文學家小泉八雲(Patrick Lafcadio Hearn),曾在松江住過一段時間,擔任英語教師。從一八九○年起的短短一年三個月時間內,他娶了日本妻子,並將在此地體驗到的各種事物寫在文章中。
在小泉八雲的著作中,有讓人聯想到東光園名稱的隨筆集《光來自東方》。在此略提其中的〈空中浮揚〉一文。這篇文章描寫的是在空中飛翔的夢境,這個夢從身體往下墜落開始:
「我的身體不斷往下掉──但即使這樣,也沒有遇到我所害怕的衝撞。漸漸地,我的恐懼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奇妙的快感。這是因為我明白自己不是急速墜落,而是飄浮在空中罷了。」
這一段讓我想起東光園。從本館五樓的客房看到日本庭園時,讓我覺得就像置身於這樣的夢境中。
也就是說,東光園的客房和在夢中飛行的我們一樣,永遠不會衝撞地面,而是不斷地墜落。懸吊的結構將往下掉的建築停在某個時間點,並將這個瞬間延長到永恆。這和夢的作用很相似;實際上只有幾分鐘,但睡著的本人卻以為經過了很長一段時間。
東光園的美,要歸功於這種夢的魔法。
◆東光園
所在地=鳥取縣米子市皆生溫泉3-17-7
結構=SRC造懸吊式結構
樓層數=地下1樓‧地上7樓
樓地板面積(完工時)=3356㎡
設計=菊竹清訓建築設計事務所
結構設計=早稻田大學松井源吾構造研究室
設備設計=早稻田大學井上宇市設備研究室
施工=熊谷組
完工=1964年
第1章 都城市民會館(摘)
宮崎縣都城市/1966年/菊竹清訓建築設計事務所
「嵌合體」的建築
宮崎縣因為面向太陽升起的東方敞開,自古以來被稱為「日向之國」。外形如朝日般的建築物,讓人不由得想要說出地名的由來,這就是「都城市民會館」。別處都看不到這種形體的建築,往國外尋找,只有義大利的Superstudio有類似的設計,不過是在這之後很久才發表的。
這棟建築物是在鋼筋混凝土的底座上,排放如打開的扇子般、門形的鋼筋椼架,再鋪設屋頂而成。到底為什麼會採取這樣的結構呢?根據完工當時的建築雜誌,據說是因為地盤不良、想要...
推薦序
日本後昭和建築的香氣:現代主義的追索與代謝派及後現代的烏托邦
作者/謝宗哲(日本東京大學建築學博士、亞洲大學室內設計學系助理教授)
在日本試圖脫亞入歐、邁向現代化的文明進程裡,從十九世紀末的明治之醞釀期到覺醒、到經歷二十世紀最初十年後於大正時期所呈現的那份對於新時代之理想的浪漫,再到昭和初期的躁進與爆走以至於幾乎走向毀滅之途,日本彷彿經歷了一場君臨世界的春秋大夢,但卻又被Little Boy(當時投向廣島之原子彈的暱稱)給徹底終結掉這份陷入瘋狂的野望。
然而,屬於日本Modern建築的輝煌年代,可以說是在昭和的後半時期才開始。從戰後殘破的遺跡與灰燼中重新站立,在日美同盟圍堵共產勢力的國際情勢下,日本因在韓戰中對美軍提供軍需補給而被吹進了重獲新生般的氣息、站穩了戰後復興的腳步,得以從五○年代中期開始有了經濟的高度成長期,伴隨而來的建設熱潮也讓日本開始面對全新的建築處境與都市問題。這時候,除了以丹下健三為首的現代主義建築已經逐漸趨向完熟外,更令人眼睛一亮的是作為新時代的旗手,藉著東京世界設計會議的舞臺而瀟灑登場的「代謝派」。這或許可以看作是浴火重生之不死鳥即將展翅翱翔的前奏。而後續的1964年東京奧運及1970年大阪萬博會的申辦成功與圓滿舉行,則可以視為日本在繼昭和前半時期進軍世界的挫敗後,重新回到國際世界,並受到認同的重要標記與里程碑。
本書內容中所收錄的從1945到1975為止的日本現代建築,正好就落在從戰後遺跡邁向復興、隨著世界局勢震盪、風起雲湧的年代裡走向繁榮的「後昭和時期」。為了方便讀者建立清晰的脈絡,在此提出約莫與日本近代建築史的時空進程相仿的三個範疇來作為本書之閱讀向度上的參考。包括「日本的現代主義的摸索(1945~1965)」、「代謝派的實踐(1959~1975)」,以及「後現代(postmodern)的突入(1970~)」。
首先是關於「日本現代主義的摸索(1945~1965)」
本書經典案例:倉敷市立美術館(丹下健三設計,138頁)
國立京都國際會館(大谷幸夫設計,175頁)
京都塔(山田守設計,186頁)
這段期間或可視為從早期探尋現代主義的背景逐漸邁向完熟期,並陸續過渡到後現代之前的階段。無論是身為柯比意(Le Corbusier)日本三大弟子的坂倉準三及吉阪隆正(另一位則是前川國男,其作品收錄於《有故事的昭和現代建築(東日本篇)》中),或後來被譽為日本現代建築之父的丹下健三,都可以從他們的作品中讀到其受柯比意晚期作品如馬賽公寓的影響,亦即和原本現代主義中所重視的那種白色端正箱體的純粹主義脫離,逐漸轉向豪邁而自由的粗獷主義式的表現風格與韻味。此外,廊香教堂(La Chapelle de Ronchamp)所描繪出的造形及其飛躍式的表現性,除了可以看作柯比意個人創作思維的巨大變異之外,也可以視為現代主義建築在當時已走到盡頭的背景與氣氛下,建築開始尋找下一條出路的跡象,也就是後現代的開端。因此可以這麼看:丹下健三之倉敷市立美術館幾乎可以說是正統而成熟的現代主義之馬賽公寓的縮小版;而大谷幸夫的京都國際會館與山田守的京都塔,則可以清楚讀到如何用純粹幾何形來對日本傳統形式做出再現與詮釋。雖然這可以視為類似所謂的「日本傳統建築現代化」的邏輯,但事實上這樣的做法已經逐漸地朝後現代之走向位移。
就在這樣的時代背景與氣氛下,日本年輕一代的建築師們感受到了某種瓶頸,於是採取完全不同的取徑來開始他們的活動。這就是源自於日本的重要建築運動「代謝派」的崛起。
接著是「代謝派的實踐(1959~1975)」
本書經典案例:都城市民會館(菊竹清訓設計,18頁)
東光園(菊竹清訓設計,86頁)
坂出人工土地(大高正人設計,110頁)
希望之丘青年之城(都市科學研究所中島龍彥設計,190頁)
代謝派(Metabolism)於1960年在東京舉辦的世界設計會議上,掀起了風起雲湧的代謝派建築運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包括菊竹清訓、黑川紀章、大高正人、槙文彥等等。在面對新時代下的都市問題,代謝派以新陳代謝為名,藉由「巨型結構」(Mega-Structure)與其吊掛的「可拆解/抽換的空間單元」,來仿擬生物體藉由細胞之汰舊換新以維續其生命運作的新陳代謝原理來建立其基本論述;並透過塔狀都市、海上都市、樹狀都市的構想,來構思未來都市與建築之持續成長的計畫,且鮮活地呈現出那個時代精神下,於城市與建築範疇中所描繪出來的烏托邦。其中大高正人的坂出人工土地可說是巨型結構的具體實踐,大大影響了後來日本各地車站周遭複合式開發的模式。
如果從建築的層級來看,除了設計出代謝派指標建築之中銀膠囊大樓的黑川紀章之外,菊竹清訓也是代謝派最才華洋溢的作家。除了在其自宅Sky House成功實現了可動式設備系統與空間增築的可行性之外,也透過木造建築改造的實務經驗,將日本傳統建築中關於「增築/可變性」作為現代建築的問題來探討,創造出有別於丹下健三那種符號式/圖像式再現的取向,而轉由從當中的空間組織與構法來摸索日本現代建築的可能性。本書中所收錄的東光園便是這個脈絡下最重要的傑作。
最後則是「後現代的突入(1970~)」
本書經典案例:佐賀縣立博物館(第一工房+內田祥哉設計,54頁)
北九州市立中央圖書館(磯崎新設計,66頁)
事實上,從日本建築史學家五十嵐太郎先生的觀點而言,代謝派也可以被納進後現代的討論,不過在此我特別將比較偏向「本土後現代」的代謝派與受到西方後現代主義思潮的那種「外來後現代」加以分開討論。就西方後現代主義的觀點而言,所謂的「後現代」就是對於「現代主義」的批判,亦即對於獨尊機能並嫌惡裝飾之機械美學的思維下之現代主義的反動,因而開始藉由古典建築元素的混用與拼貼來創造出「繽紛絢爛」的建築景象。另一方面,在各種科技突飛猛進的鼓舞下(例如美蘇之間的太空競賽),建築也成了實驗與創作的對象,進一步地突破了既有的限制而成就奇觀(spectacle)。從這個角度來說,曾經留學美國的丹下嫡傳弟子磯崎新,就是促成這股後現代主義西風東漸的推手。本書所收錄的北九州市立中央圖書館,便是他以西方拱形元素的連續體所創造出的日本後現代建築的先驅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這位開創了日本後現代建築潮流的建築教父磯崎新,同時也是培育年輕建築師的重要先行者。就在他成為日本後現代建築領航者而與美國建築界持續交好之際,曾經於八○年代受邀參加過一場由彼得•艾森曼(Peter Eisenman)所主辦的世界年輕建築家的交流會。那時磯崎新所帶去的兩位建築家,就是我們今日所熟知的安藤忠雄與伊東豊雄。
是不是有一點感動呢?
於是,我們可以把本書中的這場建築巡禮視為一種懷舊式的凝視與眺望,也是對於當代文化遺產的顧盼,同時更梳理出了當代日本前衛建築得以發展的脈絡。因著這群活躍於戰後昭和後期之日本前輩建築家的追尋、探索與開拓,而耕耘出得以栽培出日本新一代年輕建築家的沃土。
但願各位都能夠聞到本書中那股來自於後昭和時期之建築的香氣。Enjoy!
日本後昭和建築的香氣:現代主義的追索與代謝派及後現代的烏托邦
作者/謝宗哲(日本東京大學建築學博士、亞洲大學室內設計學系助理教授)
在日本試圖脫亞入歐、邁向現代化的文明進程裡,從十九世紀末的明治之醞釀期到覺醒、到經歷二十世紀最初十年後於大正時期所呈現的那份對於新時代之理想的浪漫,再到昭和初期的躁進與爆走以至於幾乎走向毀滅之途,日本彷彿經歷了一場君臨世界的春秋大夢,但卻又被Little Boy(當時投向廣島之原子彈的暱稱)給徹底終結掉這份陷入瘋狂的野望。
然而,屬於日本Modern建築的輝煌年代,可以說是...
目錄
◎推薦語
◎導讀/日本後昭和建築的香氣──謝宗哲
◎序言
◎巡禮地圖
01 都城市民會館/「嵌合體」的建築
菊竹清訓建築設計事務所
02 日南市文化中心/重現南方幻想
丹下健三研究室+都市.建築設計研究所
03 海星學園中央館/從長崎眺望世界
吉阪隆正(綾井吉阪協力事務所)
04 日本廿六聖人殉教紀念設施+大隈紀念館/化身為人的建築
今井兼次
05 佐賀縣立博物館/不可侵犯的十字架
第一工房+內田祥哉
06 北九州市立中央圖書館/讀取隱藏的文字
磯崎新工作室+環境計畫
07 岩國徵古館/戰時的幻想
佐藤武夫
08 東光園/浮在半空中的客房
菊竹清訓建築設計事務所
09 津山文化中心/混凝土的「第三條路」
川島甲士建築設計研究所
10 海之藝廊/對於 「對比」的拘泥
林雅子
11 坂出人工土地/「人工」的上升與下降
大高正人
12 瀨戶內海歷史民俗資料館/「階梯」就是海
香川縣建築課
13 大原美術館分館/實現的烏托邦
倉敷縲縈營繕部(浦邊鎮太郎)
14 甲南女子大學/黏上假睫毛的「男裝麗人」
村野.森建築事務所
15 小原流家元會館.豐雲紀念館/美麗雙關語的魅力
清家清
16 大阪府綜合青少年野外活動中心/露營區的「camp」屋頂
坂倉建築研究所大阪事務所
17 桂天主堂/在印度思考的事
中島勝壽
18 國立京都國際會館/背面的正面是哪裡?
大谷幸夫
19 希望之丘青年之城/阿波羅時代的夢想形式
都市科學研究所(中島龍彥)
20 那霸市民會館/在熱帶亞洲的一角
現代建築設計事務所
◎順道巡禮
1.宮崎縣綜合青少年中心‧青島少年自然之家/浮在池塘裡的太空基地
宮崎縣+坂倉建築研究所東京事務所
2.市村紀念體育館/令人神清氣爽的明快大空間
坂倉準三建築研究所
3.宇部市民館(宇部市渡邊翁紀念會館)/優美與不祥共存
村野藤吾
4.野口勇庭園美術館/若無其事的後山也值得一看
野口勇+山本忠司
5.倉敷市立美術館(舊倉敷市政府)/穩重的樑柱
丹下健三研究室
6.箕面觀光飯店/建於山崖的娛樂設施
坂倉準三建築研究所
7.京都塔/拋物線是前衛建築的印記
山田守
8.聖克拉拉教會(天主教與那原教會)/透過彩繪玻璃眺望大海
片岡獻
◎登場設計師
-菊竹清訓、丹下健三、吉阪隆正
-今井兼次、高橋靗一、內田祥哉、坂倉準三
-磯崎新、佐藤武夫
-川島甲士、林雅子、大高正人、野口勇
-山本忠司、浦邊鎮太郎
-村野藤吾、清家清、太田隆信
-中島勝壽、大谷幸夫、山田守
-金城信吉
◎對談
橋爪紳也╳磯達雄/現代建築也是成熟有韻味的
《日經建築》刊登期數與採訪日期一覽表
◎推薦語
◎導讀/日本後昭和建築的香氣──謝宗哲
◎序言
◎巡禮地圖
01 都城市民會館/「嵌合體」的建築
菊竹清訓建築設計事務所
02 日南市文化中心/重現南方幻想
丹下健三研究室+都市.建築設計研究所
03 海星學園中央館/從長崎眺望世界
吉阪隆正(綾井吉阪協力事務所)
04 日本廿六聖人殉教紀念設施+大隈紀念館/化身為人的建築
今井兼次
05 佐賀縣立博物館/不可侵犯的十字架
第一工房+內田祥哉
06 北九州市立中央圖書館/讀取隱藏的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