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鐸王朝的研究是近年來熱門話題之ㄧ,毆美人士將其寫成小說、拍成影集,甚至還有i-phone專屬的遊戲軟體,在在顯示時下大眾對於這部遙遠歷史的嚮往與喜愛。而榮登為非小說類暢銷作家的艾莉森‧威爾認為:「歷史不是學院專屬的收藏品,…歷史應是屬於所有人類的寶藏,也理當能讓大家所親近才是。」秉持這樣的信念,艾莉森筆下的都鐸王朝鮮活細膩地呈現在我們的面前,「因為她不僅僅只是將歷史寫得栩栩如生、令人著迷,而且她會以證據來權衡真相為何,並考量各方所表述的成見,讓它們說話。」(thehistorylady.wordpress.com)。
1558年,25歲登基的伊莉莎白從姊姊「血腥瑪麗」所承繼的英國,對外已失去在歐洲的最後一塊土地-加萊港,退回到歐洲大陸邊緣小國的地位;國內又充滿宗教與政治紛爭,國庫因戰事耗損空虛,社會階層壁壘分明,人民生活不易。生在一切以家父長制(patriarchal age)為中心的時代,身上流著亨利八世血脈的年輕伊莉莎白,帶著眾人的殷切期盼上台,但仍不免許多覬覦王位的人,包括野心勃勃的外國王子和不忠誠的英國子民,處心積慮地想要謀反篡奪她的王權。等待著伊莉莎白的挑戰是,如何穩定當前的政府民心,消弭對立歧見,解決財政問題,並且提升國際威信。
在位的45年期間,儘管面對各國的挑戰,美麗與智慧兼備的伊莉莎白透過與各國王公貴族的聯姻談判以及對宗教的懷柔政策和重商主義下,讓英國境內維持了將近半世紀之久的和平與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歷史上少有如此廣受愛戴的女王,在她的統治之下,英國人民更深具信心地相信他們是被神眷顧的國家,也因為這樣的信心,英國不但從貧困小國搖身一變成了歐洲強權,在他們大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多年之後,更成就了以莎士比亞為代表的英國文藝復興,同時也奠定了日後大英建立日不落帝國的基礎。她終身未嫁,因此贏得「童貞女王」(the Virgin Queen)的稱號,當時著名的航海冒險家華德萊禮爵士更建議以此來命名美洲新大陸東部的殖民地為「維吉尼亞」(Virginia)。
伊莉莎白識人精明,並且幸運地擁有許多睿智的臣子,而她與臣子之間所建立的關係之特殊,至今也無人能出其右。然而這不是部政治傳記,也並非描寫那個時代的社會史。本書最主要的目的,是記述伊莉莎白登基後的個人生涯以及那個年代的一切。作者艾莉森威爾擅長將大量史料及皇家文獻抽絲剝繭,並將這些線索交織串成一篇篇生動鮮活的故事。在其筆下所呈現的伊莉莎白,我們可以讀到在那個時代的政治及社會議題下,她身為女王及女人的輪廓,她對這些事件的反應,同時也描繪出她性格的眾多面向以及展現出她對當代歷史的深遠影響。
作者簡介:
艾莉森‧威爾(Alison Weir)出生於倫敦西敏市。畢業於倫敦城市女子學校及倫敦西北理工學院,主修歷史。在成為全職作家之前,曾經擔任公職人員以及為了學習障礙的孩童籌辦學校。作為一位研究英國都鐸王朝的專家,她的作品總是能鉅細靡遺地將英國皇家歷史編寫成耐人尋味的大眾讀物。自1997年以來被列為英國出版史上最暢銷的歷史學作家之一。其作品暢銷歐美已超過230萬冊。著有《亨利八世的六個王后》(1991)、《倫敦塔裡的公主》(1992) 、《伊莉莎白女王》(1998)、《亨利八世》(2001)、《安波林皇后》(2009)、《倫敦塔裡的叛國者》(2010)、《第一情婦-瑪莉波林》(2011)等。
譯者簡介:
董晏廷,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畢業,英國Nottingham Trent University電視新聞碩士,曾擔任國際新聞編譯工作,現為專職譯者,擁有許多電影、電視翻譯作品。喜歡料理,常在發得漂亮的麵糰中找到文字靈感。
各界推薦
媒體推薦:
● 威爾的研究,其規模及深度貢獻了細節資產,以彌補過去許多其他有關都鐸王朝史的不足。(Publishers Weekly)
● 透過威爾女士的作品可以發現,她真是一位很會說故事的人。書中所鋪陳的細節真是無懈可擊。她能把錯綜複雜的史料編織成引人入勝的故事,而也正是她佈局歷史場景的功力令人印象深刻,無人能出其右。(Teaching History)
● 威爾女士真可稱為「都鐸王朝」的大師,理性與直覺力兼備的王室心理解讀者,而且如此坦率地道出她的假設。(The Boston Globe)
● 艾莉森威爾已然成為研究大不列顛王室家族的權威。(Birmingham Post)
● 艾莉森威爾是一位具有實力而且其作品可讀性極高的都鐸歷史學家。(The Daily Post)
● 威爾是都鐸歷史的專家,她的作品總是兼備學術水準及可讀性 -- 令人稱羨得想擁有的一種天份! (The Bookseller)
● 她是都鐸王朝時期的專家。(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媒體推薦:● 威爾的研究,其規模及深度貢獻了細節資產,以彌補過去許多其他有關都鐸王朝史的不足。(Publishers Weekly)
● 透過威爾女士的作品可以發現,她真是一位很會說故事的人。書中所鋪陳的細節真是無懈可擊。她能把錯綜複雜的史料編織成引人入勝的故事,而也正是她佈局歷史場景的功力令人印象深刻,無人能出其右。(Teaching History)
● 威爾女士真可稱為「都鐸王朝」的大師,理性與直覺力兼備的王室心理解讀者,而且如此坦率地道出她的假設。(The Boston Globe)
● 艾莉森威爾已然成為研究大不列顛王室家族的權威。(Birmin...
章節試閱
試讀【伊莉莎白】(節錄)
※
一五五八年十一月十七日早上十一點到十二點之間,大批群眾聚集在西敏宮和倫敦街頭許多地方。不久,群眾開始歡呼,因為當時的英國女王瑪麗一世(Mary I)當天稍早死亡,死訊正式宣布,她同父異母的妹妹伊莉莎白(Elizabeth I)正式登基。就在群眾議論紛紛之際,身為約克大主教與大法官的尼可拉斯赫司(Nicholas Heath),正在英國上議院宣布英女王繼位的消息。
倫敦的民眾們歡欣鼓舞地慶祝一個女人之死,她是上一任的女王,是個女暴君,而接替她的人則大受景仰,是他們救世主,樞密院長老們紛紛來到赫特福德郡哈特菲爾德的皇家宮殿,不久前同父異母的姊姊誤會她密謀竄位,差點就要釀成大禍,於是,伊莉莎白公主在這裡聰明又低調地生活著。接近正午,伊莉莎白公主無視於嚴寒的天氣,在宮殿週圍的花園裡,坐在一棵橡樹下,一邊呼吸新鮮空氣一邊看書。
她並非不知道自己的地位即將改變。這幾天來,許多對未來有野心的臣子,都已經不再理會快要死亡的瑪麗女王,反而故意往北來到哈特菲爾德,對年紀尚輕的繼位人選伊莉莎白公主輸誠。但當樞密院代表來到花園中,對著伊莉莎白公主跪下,尊稱她為新任女王時,伊莉莎白公主噤默了。難以控制浮上心頭的各種情緒,她滑落到草地上,抱著膝蓋,並且用拉丁文說著:「這是耶和華所作的,在我們眼中看為稀奇。」
接著她倏地站起,恢復了沉著冷靜,速速返回宮殿接受民眾的喝采,並準備著手統治英國。
※
當前英國最需要的,是一雙堅定有能的手,引導它走向安全的道路,讓政府更加穩定安康,消弭歧見,讓財政問題穩定下來,並提升國際威信。看起來是個不可能的任務,但許多臣民依然殷切盼望,她至少能夠達到目標。當她正式登基時,子民對她知之甚少。在嚴酷的環境中成長,幼年時期充滿災難與不確定性,至少兩度陷入生死交關的考驗,她學會了一定要有自己的支持者,隱藏情緒並仰賴聰明智慧而活。她善於爾虞我詐、掩飾自己、支吾其詞,也懂得如何陷害他人,這些都是文藝復興時期君主必備的特質。到了二十五歲,她終於能掌握自己的命運,儘管在她的生命中充滿了一個又一個的約束,但她早已決心維持自己的獨立自主。從姊姊的錯誤中學習,也下定決心絕不要重蹈覆轍。她認為自己與人民同一陣線,也會為民眾的共同利益努力。她為陷入危機的國家帶來了和平與穩定。她細心呵護著英國,就如一位母親呵護著孩子。因此,她相信,神留給她一條生路。
1. 在英國國土上最英國的女人
她的身形又高又瘦,腰圍纖細、小胸部而美麗纖長的手指卻讓她可以擺出各種華麗姿態。她繼承了母親的橄欖色的皮膚黝黑,不過她有美白的習慣,她會塗抹一種由蛋白、蛋殼粉、罌粟籽、硼砂和明礬調製而成的乳液,讓皮膚白皙透亮。她那瘦長的臉型、高顴骨與尖下巴也遺傳自安波林。至於她的父親則將紅捲髮和高挺的鷹勾鼻遺傳給她。一五五七年時,一名威尼斯使者曾經寫道:「她的面貌姣好不顯英氣逼人,氣質出眾、眼睛迷人。」在那又細又彎的眉毛下,她有著一雙明亮又凌厲的眼睛,「她那不怒而威的氣質,比她的一舉一動更令人無法忽視,也不會有人不知道眼前的正是英國女王。」
2. 上帝啊!請讓我們的女王快點嫁人吧!
從一五五九年二月繼位的那天開始,便有使者提出婚姻請求,她被迫經歷長達二十五年的謊言生活。當伊莉莎白女王表達獨身的意願時,很少有人把她的話當真。英國國會與樞密院依然認為為女王尋夫是指日可待,而外國使節則不斷為其主子求婚,希望能打動她的芳心。伊莉莎白女王對這些遊戲非常起勁。畢竟她最愛的就是男人的注意與調情,陶醉在受到追求的歡愉之中。這部分她表現得好極了,讓很多人以為她早已改變維持獨身的決心,只要時間到了,她一定會選擇步入婚姻。…一名臣子說,她變得「對求婚的提議貪婪不已」。
3. 雞毛蒜皮的爭端
在伊莉莎白女王長達四十五年的任期中,僅僅只有四位再洗禮派教徒被處以火刑。和多數的臣民一樣,伊莉莎白女王對西班牙宗教法庭大舉對異教徒施以火刑的消息感到驚懼反感不已。當時她的考量在於,一個人的良心在於個人。根據法蘭西斯貝肯爵士所述,女王篤信的箴言為-「人的良知無法強迫」,而她「也不想無謂地探就他人對舊宗教的情感」。女王陛下,他如此寫道︰「一點也不想窺探他人的內心與任何秘密思想」。她想要的只有臣民的忠誠度、國家社稷,以及對她執政之下的主要宗教達到外表的順從。
4. 瀟灑甜美的羅賓
達德利一向喜歡美女,也很享受與女王之間的關係。當然,他對女王的感情,並不全然是無私的;而女王對他多少也有利用的成分。女王顯然受到他外表的吸引,因為她「常以外表來決定感情因素」。女王崇拜他的勇敢、冒險精神與壯碩健美的體格。而馴服一個如此俊美的男人,讓他成為囊中物,也讓女王難以抗拒。對她來說,他就是完美的男人形象;他的存在振奮了她的精神。於是她宣布,每天與達德利見面,是重要的例行公事。
5. 惡意的指控
也許塞西爾只是在煽動夸德拉大使;但他也有可能蓄意在大使那想像力豐富的心裡營造某種想法,女王-他服侍多年,未來也將持續以忠誠和熱情聽任差遣的女主子-與她的愛人正策畫一場謀殺。國務大臣塞西爾非常清楚,他的一字一句都將被大使忠實呈報,並且在歐洲各國政府間流傳;消息也將很快傳回女王與達德利的耳中。若塞西爾真的擔心伊莉莎白女王的聲譽,就會知道這件事是毀滅女王的一記重擊。但這件事其中的危險與塞西爾一改往常小心翼翼的態度,卻讓夸德拉大使顯得心煩意亂。事實上,塞西爾只是不擇手段,想要用各種方式勸女王清醒一點。這一刻,不只有他的政治生涯,還有英國的未來與新教的穩定都開始動搖。
6. 宮廷醜聞
流言似乎永不止息。傳聞直指女王早已私下許配給達德利,或甚至大膽揣測她已珠胎暗結。時間早已證明這些流言的虛假,但艾咪達德利之死仍繼續遭到渲染誇張,最後甚至成為鄉野傳奇。在十六世紀末時,達德利的政敵多次試圖搬出這件醜聞,每次的細節都形容得更醜惡。就連伊莉莎白女王的繼位者上任後,倫敦的一齣戲劇中都提及此事,台詞寫著:「要一個女人閉嘴最好的方法,就是扭斷她的脖子;政治人物就是這樣做的。」幾世紀後,在華特史考特的虛構小說《凱尼爾沃思古堡》中,艾咪達德利之死的謠言幾乎完全被神化,作者將艾咪死亡的時間定在一五七五年伊莉莎白女王走訪凱尼爾沃思古堡時,然後以最扭曲的陰謀詭計來描寫這個事件。直到今天,鄉野間都還流傳著有人要神職人員到庫姆納宮中,為一個水池驅魔,據說那個水池被艾咪達德利可憐的鬼魂糾纏。
7. 爭議之源
對個人而言,伊莉莎白女王將瑪瑪麗斯圖亞特視為對手:她比伊莉莎白女王年輕,據說也較為貌美;而瑪麗斯圖亞特的寡婦身分,代表英國女王不再是歐洲貴族唯一追求的對象。歐洲各國都認定瑪麗斯圖亞特一定會再婚,因此她對配偶的選擇對她的阿姨伊莉莎白女王來說,也是一大擔憂,她擔心歐洲的天主教強權進駐鄰國。最重要的是,一個覬覦英國王位的天主教徒,距離如此近,讓伊莉莎白女王感到芒刺在背。這些事情,加上兩位女性執政者之間的角力,在接下來的四分之一個世紀內,一直都是英格蘭與蘇格蘭之間關係的焦點。
8. 後繼無人
隔天晚上,危機蟄伏,伊莉莎白女王恍恍惚惚地在意識邊緣彌留,英國樞密院緊急倉促地召開集會,對於繼位問題懸而未決,樞密院成員們都感到恐慌不已。若伊莉莎白女王如多數人所想地在此時離世,誰能接下英國王位呢?…就在英國皇室準備著手進行女王追思儀式的同時,亨斯頓勳爵說服了頑強抵抗的伯考特醫師-有人說他說服的籌碼是一把尖銳的短刃-再度為女王進行治療。
9. 威脅王權的利害關係
此時,瑪麗斯圖亞特已然深深愛上達恩里勳爵。當他因風疹重病時,瑪麗斯圖亞特害怕他死亡,簡直像發狂了似的,而且一點也不隱藏她的感受。她甚至不顧可能感染的風險去探望他,甚至親自照顧他。當他總算康復,她已經確定自己要嫁給他了。根據藍道夫表示,她的心意非常明顯,但她的宮廷顧問則持保留態度。「許多人都祝福他,但也有許多人懷疑他,內心深處思量著,除了平凡有禮的年輕人外,到底什麼對蘇格蘭最好。」莫雷伯爵與支持者則作了最壞的打算,認為達恩里勳爵的天主教信仰,可能導致「他們的威權與王朝遭到推翻覆滅」。
10. 令人悲痛的骯髒事
這些共謀的人決定在蘇格蘭女王的面前刺殺里奇歐:他們知道瑪麗斯圖亞特已經懷孕六個月,從而希望能因而傷害她與未出世的孩子,讓她變得無生育能力。在領主們表面上的支持下,達恩里勳爵便開始妄想自己被立為親王,或者萬一瑪麗斯圖亞特死於生產過程,他就能成為攝政王,甚至取而代之坐上王位。無論瑪麗斯圖亞特未來命運如何,他都認為自己將在蘇格蘭稱王,就算她身心健全地在政變中存活下來,胎兒也未受傷害,叛黨們表示,可以隨達恩里勳爵高興,將瑪麗斯圖亞特囚禁在史特林城堡中。
11. 危險人物
到底要怎麼處置瑪麗斯圖亞特,是一個棘手的問題,伊莉莎白女王能做的每一個選擇背後都有危機。她最不想做的事情,就是以瑪麗斯圖亞特之名與蘇格蘭開戰,她覺得最有利的狀況,就是協助瑪麗斯圖亞特與蘇格蘭貴族之間和解,這樣對英國最有利。若將瑪麗斯圖亞特送往法國或西班牙,更是一件愚蠢至極的事情,但若伊莉莎白女王讓她在英國自由活動,她將可能成為英國境內天主教反抗勢力的靈魂人物。…「蘇格蘭女王」塞西爾提醒伊莉莎白女王:「現在是,而且也一直都是,威脅您的地位最危險的人物。」
12. 徒然的叫囂
羅馬教皇庇護五世受到過時舊聞的北方叛變事件所啟發,衝動地公布了一份教皇詔書-「教籍逐出令」,將伊莉莎白女王開除教籍,稱她為「英格蘭的偽女王,邪惡的魔鬼」。教籍逐出令免去她統治英國的職務,赦免所有忠誠擁戴她的天主教徒的罪,同時將驅逐令延伸到持續擁護她的人。羅馬教皇此舉刺激許多伊莉莎白女王的臣子與各國貴族起而抗之,這些反抗行動被稱為聖戰。同時也鼓勵了瑪麗斯圖亞特的支持者,在伊莉莎白女王的地盤上作亂。其造成最大的災難,就是破壞了伊莉莎白女王麾下天主教臣子對她的忠誠度,讓這些人都成為可能的反叛份子,每個人都有嫌疑。從此之後,這些人必須在痛苦掙扎中作出忠誠度的抉擇,因為道德良知已經不再是折衷辦法。
13. 仙后葛羅莉安娜
在一五九六年出版的史詩《仙后》中,艾德蒙斯賓賽將伊莉莎白女王比喻為「仙后葛羅莉安娜」與「女獵神妙月」。威廉莎士比亞、本瓊森與華德萊禮爵士,則稱伊莉莎白女王為海之女神辛西亞或女獵神黛安娜,「貞潔又美麗」。而其它的詩人則以神聖的處女、第一個來到人間的女性潘朵拉、歐莉安娜公主或「英格蘭的正義女神阿斯特賴亞,白色國度的艷陽」來頌揚伊莉莎白女王,英國國教會則視她為新的朱蒂絲或黛博拉。伊莉莎白女王在位期間,詩作、歌曲、民謠與牧歌幾乎都頌揚著她,並向神祈禱能保護她遠離敵人,及以她的美德和貞潔來稱讚她。像她這樣的統治者,能抓住人民的心,在英國史上幾乎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14. 鮮豔華麗、合乎禮儀又富麗堂皇的宮廷
溫莎城堡也是伊莉莎白女王最喜歡的居住地之一,女王最喜歡將它作為夏宮。她在此建了一個石造露臺,沿著上庭院北側延伸經過女王寢室窗戶的下方,女王總在傍晚時分在這露臺上呼吸新鮮空氣,或於每日清晨踏著輕鬆的步伐「暖身」。在露臺下方則有美麗的花園,「有許多小徑與迷宮」。一五八三年時,伊莉莎白女王又建造了長達九時多呎的室內迴廊,讓她在天氣潮濕時也能運動;這個迴廊現在則變身成為皇家圖書館,而伊莉莎白女王當時使用的壁爐依然留存至今,但都鐸時代流行的低屋頂則於一八三二年進行置換。傳聞中,伊莉莎白一世的鬼魂依然出沒於此。
15. 斧頭的警告
英國民眾對瑪麗斯圖亞特的反感達到了高點,伊莉莎白女王多數的臣民都認同沃爾辛厄姆爵士的看法,認為:「只要留這個邪惡的女人不死,女王陛下的王權就難以安定,女王身邊的忠僕們也難保身家安全。」一五七二年五月八日,英國國會開議,上下兩院共同聆聽瑪麗斯圖亞特犯下的罪行列表,並立即指示將她處死。一名英國國會議員表示,聽聞蘇格蘭女王謀殺達恩里勳爵的手法,並致使蘇格蘭陷入一片混亂後,覺得寢食難安,並堅持要女王陛下「砍下她項上人頭,省去這一切的紛擾」。
16. 不盡人意的議題
八月二十四日是聖巴托羅繆日前夕,在法王查理九世不情不願的協助下,凱薩琳梅迪奇下令誅殺城中所有的胡格尼派教徒。天主教徒群起屠殺了所有被他們揪出的胡格尼派教徒,巴黎發生的這場血案導致約三到四千人喪生。接下來四天,同樣的濫殺情形蔓延到各省,讓死亡人數攀升到一萬人。菲利浦國王聽聞此訊,竟私下在寢室中歡喜狂舞,瑪麗斯圖亞特也徹夜未眠地慶祝,而羅馬教皇則對一舉殲滅這麼多異教徒,表達滿意。儘管伊莉莎白女王十分氣憤,並矢言找上法國王太后為大屠殺事件負責,但女王也知道,她根本無法為受害的胡格尼教徒復仇,她不能放棄英法聯盟,這對她與英國的安危都相當重要。她能做的,只有表達深深的震驚與氣憤,接著秘密援助武器給胡格尼教徒,並透過外交手段來保護他們。
17. 豪奢享受
經過修復後的凱尼爾沃思城堡,並不像伊莉莎白女王擁有的其它宅邸一樣以文藝復興風格為主,而是維持中世紀風格,保留十二世紀的建築結構。萊斯特伯爵驕傲地寫信向伯利男爵炫耀:「我向你保證,女王陛下這一生絕對沒有去過任何一個她更喜歡、更稱讚的地方,就連她自己的宅邸也一樣。」據傳,當女王向萊斯特伯爵表示,從房間窗戶無法看到大花園時,萊斯特伯爵下令找來大批工人,一夜之間在女王房間的窗下建了一個一模一樣的花園。隔天一早,當伊莉莎白女王向外望,她又驚又喜地發現,窗外竟然出現了一座新的花園。
18. 狂熱的求愛插曲
落日時分,伊莉莎白女王僅帶著一位侍女偷偷出宮,與安茹公爵共進晚餐。在兩人會面之前,女王一直以為他是個外型醜惡又畸形的侏儒;但實際見了面後,卻發現眼前的是一個成熟又充滿魅力的男子,坑坑疤疤的麻子臉也無損他那黑髮、黑眼詼諧風趣的吸引力,對她來說,這是一個相當合適的丈夫人選。伊莉莎白女王曾表示:「自己非常高興能認識他,也相當欣賞他的優點,對他的愛慕之意也超出了其他男性。她親口證實,她絕對不會拒絕這個男人來當她丈夫。」然而菲利浦國王知道一切都還沒有定論,認為這只是伊莉莎白女王的偽裝。
19. 進退維谷的兩難
一五八○年,過去五年來相對穩定的英國政局,因羅馬教皇格雷戈里十三世再度發佈前任教皇對伊莉莎白女王的逐出教令而面臨崩毀。瑪麗斯圖亞特針對伊莉莎白女王展開了新一輪的陰謀,這次與她勾結的是西班牙大使門多薩,這個相當危險的夥伴關係,維持了將近三年。英國與蘇格蘭之間的關係,在詹姆士六世僭越了權力後,便相形冷淡;年紀輕輕的他,有一段時間逐漸向母親與吉斯家族之間的勢力靠攏;國際上也開始出現擔憂菲利浦二世篡奪葡萄牙王位的聲浪。在強大的海軍與富庶的國力之下,葡萄牙建立了穩固的帝國,並成為史上最富有的王朝。法國方面,宗教紛爭造成的戰爭再度爆發,讓伊莉莎白女王不再奢望與法國聯盟,英國再度陷入孤立的境地中。
20. 國內外的難題
安茹公爵的死訊傳來時,伊莉莎白女王顯然陷入哀傷,整整三週,幾乎天天都在公開場合中哭泣,讓旁觀者都明瞭,她對她的「小青蛙」感到相當不捨。英國宮廷也被迫為安茹公爵哀悼,伊莉莎白女王甚至身穿黑色服裝悼念了長達六個月。此時傳出了更糟糕的消息。奧蘭治親王威廉一世在台夫特慘遭暗殺一事,震驚了歐洲各地的新教團體。這起暗殺事件背後的主謀,顯然就是菲利浦國王,此事對伊莉莎白女王來說代表著不祥,英國臣民們都相當擔心她會是下一個受害者。伊莉莎白女王則認為,只要西班牙成功征服尼德蘭,到時若找不出任何領袖來接替奧蘭治親王威廉一世的位子,菲利浦國王接著就會放眼英國。因此,打壓蘇格蘭女王不軌的舉動有其迫切性。
21. 殘忍極刑
伊莉莎白女王陷入執政以來最困難的決定。若她簽署了執行令,就等於是為神聖的君主判刑開了先例,也等於是殺害了自己的親人。她將因此遭到全世界的咒罵,甚至刺激天主教強權國家以此為藉口展開報復行動。但若她對瑪麗斯圖亞特展現出憐憫,未來畢生將成為天主教策劃謀反的焦點。伊莉莎白女王知道她身負重責大任,但她並不想背負瑪麗斯圖亞特之死。
22. 勝利女神伊莉莎
那是英國聲勢的頂峰。在法國、義大利,甚至是羅馬,就連天主教徒都大加讚揚伊莉莎白女王。法王亨利三世盛讚她的勇氣、精神與深謀遠慮,斷言她的勝利「與歷史上最傑出的所有男性最偉大的功績可擬」。連鄂圖曼土耳其帝國蘇丹也都大讚她,並為了她與波蘭和談。至於在英國境內,子民們享受著榮耀的光輝,女王的傳奇持續滋長,衍生出一個新的偶像崇拜對象-「勝利女神伊莉莎」。從此她更加確信,神選擇了她來統治英國,英國大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就是神聖寓意的表現形式。最重要的是,英國人民對國家的信心大增,讓文學與藝術燦爛綻放,形成了所謂的英國文藝復興時期。
23. 大英王國的榮耀
當女王聽到英軍奇襲獲勝的消息時,隨即提筆寫信給小艾賽克斯伯爵:「你真是讓我威名遠播、令人聞之生畏、聲勢大好,這不只是因為你的勝利,還包括你的勇氣。我是臣民的君主,請讓士兵們知道,我並不在意女王的尊貴身份。」小艾賽克斯伯爵總算達成理想,成為英雄,當他返回英國時,臉上蓄著黑桃形的落腮鬍作為全新造型,接受全國上下感激與崇拜的歡呼,將他視為德瑞克爵士或奇皮歐再世:「他抓住了人民的心,永不止息。」
24. 被邪惡包圍
年屆七十八歲的伯利男爵,白髮蒼蒼、巍巍顫顫,卻仍不得不扛起治國的重責大任,因為女王過去半世紀以來都相當仰賴他,儘管知道他已近乎全聾、為痛風所苦,就連拿筆都有困難,仍完全無法同意他辭職一事。…伯利男爵是女王年輕時執政集團中僅存的最後一員,其他人都已經死了。若沒有了他,女王知道自己將被其它新崛起的年輕勢力孤立,這些年輕人多數都討厭她、視她為強弩之末。
25. 三千寵愛於一身
聆聽宣判後的小艾賽克斯伯爵仍維持冷靜、尊嚴的態度,對於在未來等著他的恐怖命運絲毫不為所動,庭上同意讓他結辯:「我可憐的手下們在全世界各地為女王陛下賣命,現在卻遭女王恣意犧牲、拋棄,也是罪有應得。」他希望女王憐憫南安普敦伯爵,但又表示自己「不想阿諛奉承地為自己求饒」,接著他轉身看著諸位貴族,又說:「儘管你們在法庭上譴責、懲罰了我,但你們的道德良知肯定會寬恕我,因為我完全沒有傷害王權的意思。」各界都預期受到譴責的人應該逐漸展現出恭順的態度,對許多出席旁聽的人來說,小艾賽克斯伯爵身為即將面對最終審判的罪人,簡直是不可饒恕的高傲,罪大惡極。
26. 日落西山終有時
女王陷入深深的低潮中,直至生命的終點都未能復原。此時她的加冕戒指因為她手指腫脹而卡住,導致她疼痛不堪,只好將戒指鋸下-這件事對她來說,就像是打破了女王終生嫁給人民那神聖的誓約。她已預料到死神就在不遠處等她,因此哀傷地寫信向法王亨利四世表示:「我登基後建立的一切,都一點一點地逐漸逝去。」之後她再也未公開露面,「她彷彿突然間消失般,只願獨處,她人生的最後幾年與過去的意氣風發,顯得天差地別」。
試讀【伊莉莎白】(節錄)
※
一五五八年十一月十七日早上十一點到十二點之間,大批群眾聚集在西敏宮和倫敦街頭許多地方。不久,群眾開始歡呼,因為當時的英國女王瑪麗一世(Mary I)當天稍早死亡,死訊正式宣布,她同父異母的妹妹伊莉莎白(Elizabeth I)正式登基。就在群眾議論紛紛之際,身為約克大主教與大法官的尼可拉斯赫司(Nicholas Heath),正在英國上議院宣布英女王繼位的消息。
倫敦的民眾們歡欣鼓舞地慶祝一個女人之死,她是上一任的女王,是個女暴君,而接替她的人則大受景仰,是他們救世主,樞密院長老們紛紛來到赫特...
作者序
【引言】
伊莉莎白的英國(節錄)
英國首位女王瑪麗都鐸五年來的統治,簡直慘不忍睹。後人可以說,她統治過後的英國「簡直糟透了」,國內充滿宗教與政治紛爭,英國退回到歐洲大陸邊緣小國的地位,同時也成為歐洲兩大王權勢力-西班牙與法國虎視眈眈的對象。英國與西班牙理論上應該連手對付法國,但因為伊莉莎白一世登基後,在臣民多所期待之下,恢復了英國新教的地位,此舉毫無意外地冒犯了菲利浦二世,畢竟菲利浦二世自視為反歐洲宗教改革運動領袖,並誓言殲滅各種異端。他有羅馬教皇、宗教裁判所、耶穌會和西班牙在新大陸所得的龐大資產撐腰,如果遭到激怒,他可能變成英國的強悍敵人。當時的法國,正遭受宗教戰爭與內戰的撕扯,但法國君主亨利二世不只佔領了加萊,同時因為當時蘇格蘭的統治者與法國聯盟,因而得以駐軍在蘇格蘭,對英國形成龐大的威脅。時值英國國庫空虛,國家財產幾乎都在西班牙菲利浦王子與他國興起的戰事中耗損,英國軍力與軍需品十分吃緊;防衛重鎮與邊防要塞全都破損不堪,若真的發生戰事,恐怕也無力抵禦外侮。
英國內部則發生許多紛爭與不滿的情緒。當時的英國政府負債達266,000英鎊,在當時簡直就像是天文數字,使許多人對政府失去了信心。當年英國的人口約在300萬到400萬人之間,人民才走過25年來宗教改革與反宗教改革之間的拉扯,使得社會上宗教分歧嚴重。 國內情勢不穩,民眾生活不易。但圈地政策只讓貧民更貧,許多窮人都遭到驅逐,流離失所,他們被迫離開殘破的家園,往大城市流竄,加入一群又一群乞丐與遊民的行列中,這也成為伊莉莎白年代常見的景象。…「顯然,」1558年時一名西班牙觀察家提筆寫下,「英國現在的狀況十分淒涼。」
儘管民眾期待著新任的伊莉莎白女王,可以撥亂反正,但還是有許多人懷疑,她有沒有能力克服眼前這麼多的難題,更有人質疑她這個位子可能坐不久,可能根連開始著手的機會都沒有。無論在國內外,部分人士甚至認定,儘管她坐上王位但根基不穩。但在那個年代,對皇室血脈的尊重,大於反對女性執政的聲浪,而伊莉莎白總歸是偉大的亨利八世的女兒,加上幾年來,許多人將情感與忠誠寄託在她身上,將她視為未來的解放者和新教的希望。當前英國最需要的,是一雙堅定有能的手,引導它走向安全的道路,讓政府更加穩定安康,消弭歧見,讓財政問題穩定下來,並提升國際威信。看起來是個不可能的任務,但許多臣民依然殷切盼望,她至少能夠達到目標。
當她正式登基時,子民對她知之甚少。在嚴酷的環境中成長,幼年時期充滿災難與不確定性,至少兩度陷入生死交關的考驗,她學會了一定要有自己的支持者,隱藏情緒並仰賴聰明智慧而活。她善於爾虞我詐、掩飾自己、支吾其詞,也懂得如何陷害他人,這些都是文藝復興時期君主必備的特質。到了25歲,她終於能掌握自己的命運,儘管在她的生命中充滿了一個又一個的約束,但她早已決心維持自己的獨立自主。從姊姊的錯誤中學習,也下定決心絕不要重蹈覆轍。她認為自己與人民同一陣線,也會為民眾的共同利益努力。她為陷入危機的國家帶來了和平與穩定。她細心呵護著英國,就如一位母親呵護著孩子。因此,她相信,神留給她一條生路。
【引言】
伊莉莎白的英國(節錄)
英國首位女王瑪麗都鐸五年來的統治,簡直慘不忍睹。後人可以說,她統治過後的英國「簡直糟透了」,國內充滿宗教與政治紛爭,英國退回到歐洲大陸邊緣小國的地位,同時也成為歐洲兩大王權勢力-西班牙與法國虎視眈眈的對象。英國與西班牙理論上應該連手對付法國,但因為伊莉莎白一世登基後,在臣民多所期待之下,恢復了英國新教的地位,此舉毫無意外地冒犯了菲利浦二世,畢竟菲利浦二世自視為反歐洲宗教改革運動領袖,並誓言殲滅各種異端。他有羅馬教皇、宗教裁判所、耶穌會和西班牙在新大陸所得的龐大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