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哲雄老師透過易經解讀人生,提供人類面臨思想混亂、精神潰散時代的答案!
◎從義理與佛法出發,揭開易經神秘深奧的面紗,引領人們將易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中的上經應用於21世紀的現代生活。
◎活化經典,才能領悟古聖先哲的智慧,找到安心立命的思想依歸。
◎在禪修中,體悟易經的義理與智慧,可以療癒與解脫。
易經在華夏經典中,居於群經之首,主導融會儒釋道思想,是中華民族第一部以先民符號紀錄生活萬象,繫以簡約文字闡明人生智慧、生活方向的經書。中國歷朝歷代註解易經的先賢聖哲著書立說,流傳千古,21世紀華夏子孫,傳承中華文化,易經是並不可缺的首要經典。
本書作者劉哲雄老師壯年投入建設房產行業,在瞬息萬變的商場親身體驗人事糾葛、高樓興塌、成住壞空的歷程,中年,入易經領域研習教學,師承易經名師劉君祖,再進佛法世界參禪修行,融會易佛精義,耗時近五年著述易經上經《用易經閱讀人生》,依循易經義理深入解析,尤重大象傳的道德啟示,從〈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到〈離〉卦君子以繼明照于四方,諄諄教誨,鼓舞人心,字裡行間,輔以佛法經示,透過修行的真實體驗,引導人們進入易經64卦、384爻所刻劃一爻一世界、一卦一宇宙的美麗紀元。
作者簡介:
作者劉哲雄,在1960年出生於臺南縣白河鎮;出生之際原本務農的父親,為了供養一家八口人更好的生活條件而捨農就商,踩著腳踏車,離鄉背井遠從白河到高雄就業,為記錄此冒險壯舉,特將作者取名為劉哲雄。後來,作者全家更搬遷到屏東定居,童年及高中的求學過程,就在屏東悄悄地渡過,直到1978年考上逢甲大學建築系,人生有了另一階段的開始。
在知天命之年,作者簡單的將學習歷程分為「學建築、入荒野、習易經」三個階段。青壯時建築系科班畢業後,從事工程行業,並與友人合作共同經營建設事業,步入36歲之時,事業顯現疲困的樣態,尤其是在占問:「建設事業的未來發展將如何?」,竟得「遇鼎之蠱」,驚嚇出一身冷汗後,作者有所覺知後,逆向思考強化心理建設,為求更豁達的看待其間可能出現的人生起伏變化,遂有1997年「入荒野、習易經」的異業學習;並在家人的護持之下,投入心力,自節的進行善後工作,更徹底的改變了生活態度及對生命的看法—凡事皆有其因緣條件的限制,臨事之時,人並非如自己所想像的如此能力高強,人應該更謙虛的看待自己的一切行止。
在往後的十餘年間,作者除了對於挫敗之事業處理善後工作之外,「入荒野、習易經」的異業學習,也同時豐富了作者的生活。作者進入「荒野保護協會」,接受野地觀察及解說員的訓練之後,得以更親近臺灣的土地,北從急水溪出海口,南到墾丁之社頂公園一帶,海岸濕地、平原叢林、都會公園及小丘陵地生態都在作者觀察學習及導覽解說的範圍中,甚至結合易經仰觀天象、俯察地理的方法,及天道四時運行的法則,帶領易經班同學登上陽明山,導覽地理環境暨解說心境轉折。
進而於1999年開始易經的推廣教學,真正踏入成人教育的領域,更在2008-2009年兼任「高雄市第一社區大學」主任一職,與工作夥伴們致力於公民社會與終身學習的推動及建構。在易經的推廣教學過程中,作者除了「將現代生活中,易經與人之關係」深入闡發,更期待能夠將日漸參悟「易經的生命智慧」之心得著書立說,分享於世間。
章節試閱
作者劉哲雄如是說《易經》──
*《易經》是一部經歷古聖先哲長時間的觀察體證所完成的集體創作,卦卦有憂患之思,爻爻是警世箴言。
*《易經》是用生活、生命去體會驗證的中國經典。
*人的一生,本就是一場存在著強烈反差,又需持續解密的過程;《易經》為人們解析反差原因,引領解密良方。
*人生果真如《易經》所描寫般的,處處都是驚恐、又時時都有驚喜;是一個人人沒把握,卻個個有希望的旅程?!
*學習《易經》是為了更瞭解自己。
作者劉哲雄如是用《易經》──
*不論現況或好、或壞,「活在過程中」、「活在當下」的最適當作為,即是遵循易經「時中」之道,也正是隨「時」應變,以創造「進而上」境界之提昇。
*易經乾卦「用九」即「用變」也,是一種不自陷、不拘泥,又能夠活潑、靈敏、善巧以智慧權動之行踐表現。
*「履,不處也」。「不處」於佛家語,除了必須具足「不放逸」的持行之外,或許也同時映照著《金剛經》之語:「無所住而生其心」。
*人生過去種種,如同佛語所云的「業力」,雖然全是你我有所行動之後的結果,但是,它也可以是易經剝卦剝除所有外在包袱習染後,碩果僅存之種子,成為潛藏於未來行動中的良善力量!
第一章 用易經閱讀人生
引言
創業幾乎是每一個人的人生目標之一,還記得我在創業的第五年初,覺察到自己已經步入瓶頸,而急於求突破的時候,我把易經變成目標,希望從其中得到養分,獲得更豁達的態度來面對可能的困境;因此,對我而言,學習易經、進入易經的世界,絕非偶然!
到現在為止,學習易經和在成人教育中推廣義理《易》,都已經達到十年以上,課堂上學員往往反應說「學習易經,潛移默化的改變了他的觀念也改善了日常生活的行為」。因此,從個人觀念的建立,與改善個人行為入手,一直是我努力的目標,上、下經的書名,會分別定為《用易經閱讀人生》及《用人生閱讀易經》,就是以此為初衷;而我也確信:「讀者只要從『認識字』入手,假以時日,就會和我一樣,對易經有著同樣的感受。現在,就讓我們一進入易經的世界吧。」
第一節 《易》的形成
生活中,濃厚的不安全感糾纏不斷;人世間,生存的競爭、挑戰時刻都有,知所趨避,才能得到生命的獎賞—生生不息。是故,人們對於未知的事件總抱有知而後快的欲求,欲求那確切的安全感。而對於不可見,但被認為存在的的事物,初民之中除了冷漠者之外,一般往往對它都有恐懼、敬畏和崇拜的行為。
亙古未有文字的時代,人已然藉由觀察,看到許多能解釋或無法解釋的現象;靠著口耳相傳與聽者想像力的啟動,不斷的轉述並加油添醋的結果,愈發讓自然界所存在那不能理解的現象(例如日月的更替,四時的轉移,與草木鳥獸的繁殖、榮枯等現象),被冥想成有造化主宰者或精靈在控制著這一切。
自然界不但存在著很多不能理解的現象,而且其威力也往往奇大無比,非人力所能控制(例如颱風的拔樹倒屋,洪水的毀莊奪命),也沒有能力反抗,積累的結果又怎能不令人興起畏懼的念頭!為能記取不斷發生的各個事件,所產生的影響與教訓,漸漸的有那具象徵意義的各類符號被繪製記錄,並形成了共通的經驗。(此亦為初始文字形成的方式之一)而希望能與那威靈顯赫的造化主宰或精靈進行對話,探索未知,以謀改善對無力抗衡事件的預測與防範,便成為共同的工作項目之一。
威靈顯赫的造化主宰或精靈既是人們想像的結果,其所需所欲也被認知為與人等同。為了祈福和遠離苦難,而以舞動、祭祀的方式向神靈示好;取悅於祂,與祂能有良善的溝通,便成為部落領導者的重要課題。要獲取這一類情事——祈福、避難及神靈喜悅與否——的正確解答,往往得透過各種創生的筮法,向自然界、或甲骨、或夢中的神靈請教來求得。
對於未知的探索、預測,除了已有定見的觀察所得之外,大多是經由巫祝和神靈事先作溝通,約定共同認知的方式,以什麼樣的兆紋表示什麼樣的意思(譬如說:約定兆紋的橫紋向上走表示肯定,向下走表示否定等等),最後將卜筮之後的結果用符號與以記錄,留待日後徵驗與應用。
隨著各類事物的繁雜和快速變動,與文字系統發展的愈來愈完備,為了因應實際生活,層層疊疊的推斷上的需要,遂於符號中繫掛上不同的敘述辭語——卦有卦辭、爻有爻語。日積月累,把得到驗證、或合於事理推斷的卜辭,經由多人、長期的審度、整理、歸納後,創建一系統性論述,以為日後行動之參考,這就是易經文本的完整版。
第二節 十翼傳–解經、去占卜之迷思
《易》為群經之首,歷來許許多多的文士、學者,對它都有不同的傳述。而戰國以來有系統地解釋《易》的著作,共七種十篇,于《易緯‧乾鑿度》和東漢經師都將它稱之為「十翼」,即是指:《彖》上、下傳,《象》上、下傳,《文言傳》,《繫辭》上、下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這「十翼」輔助我們去了解、掌握《易》之理序,轉化占卜之吉、凶、悔、吝的拘限而為哲學思維——「在生化功能上,言天人合一的思想」,與生活上、或生命旅程中更確切的積極面貌及落實,其作用與闡釋方式則如以下之說明:
《彖傳》:用以解釋一卦之卦名、卦辭,或引申其卦義以與天道相合。彖字本有裁斷、批判的意思,是故,有時候它也同時說明一卦形成的條件,和如何使自己突破現實情況、演化提升的方法。
例如剝卦:卦辭「不利有攸往」,告訴我們「處在『剝』的情勢之下,當修養靜息,只是日常生活的掌握,不宜有什麼大開大展的行動」。《彖》傳則說:「剝,剝也。柔變剛也。不利有攸往,小人長也。順而止之,觀象也。君子尚消息盈虛,天行也。」——所謂「剝」就是「指過去紮實的根基,在自己的疏失與外力侵蝕的作用下,已經破敗不能自完;小人(或他人)得時得勢的此刻,宜只是作自我修養、靜蓄的功夫,而不應有什麼大開大展的行動。但是,我們仍然可以透過對周遭各式各樣事物變化的觀省、審度,依據自己在修練之後,所累積能力的大小,掌握彼此力量的消長變動,漸次的、有序的、堅持的投入心力,然後,宛如天道的運行般,自然而然的將『剝』的狀況予以改善。」
《象傳》:是六十四卦的靈魂。其中大象傳乃掌握一卦的整體性,運用自然觀察所得的影像,連結起人事的推展,以設定更積極的作為,圖謀變革不利的現況。
例如剝卦的大象傳所云:「山附於地,剝。上以厚下安宅。」——乃是說:「受造山運動作用而不斷隆起的高山,就是受風雨日曬的外力所蝕化而一再的『剝』落,但那『剝』落反而附著於大地之上,加大、加厚、擴張了大地。相對的,我們在人事的運作過程,若也是處在『剝』的情境時,就可以經由前述所觀察到的自然影像,用太極思維,重新鳥瞰、省觀自己的不足之處,進行重建的工作,以達到固本培元、安頓身心,使自己立於重生、再出發的最佳起跑點上。」此刻,未來已有方向。
小象傳則是針對一卦六爻中的各個爻,更深入的做延伸性的批判、或建議。
例如剝卦六三爻的爻辭:「剝之,無咎。」是說明「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當下的處境,而進行改過遷善的調整——做出正確的選擇,剝離、割捨自己的舊愛、新歡——自然能無有咎害。」小象傳則進一步衍繹其義:「剝之無咎,失上下也」——「是剝離、割捨過去的一切,掌握好方向,做自己。」
《文言傳》:是對乾、坤二卦的卦、爻辭,做更周詳的申論,推而預告其他未進行申論的各卦各爻,也當依此方式類推之,不該拘泥於卦、爻辭的字語,應知「不可為典要」的實際道理。
《繫辭傳》:依據朱熹的看法,認為:「其通論易經之大體凡例…自分上下。」它對《易》的創作背景——「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也,周之盛德邪;當文王與紂之事邪。」、占筮原理——「大衍之數」、關鍵詞彙、形上思想和對人生的憂患啟示——「作易者,其有憂患乎!」,以及卦爻的現象與變化、卦爻辭的深義奧旨、習易的方式等,皆有所論述闡發。
《說卦傳》:綜論乾、坤、坎、離、震、艮、巽、兌八卦的質性與其不同的自然表徵。例如用天、地、水、火、雷、山、風、澤八個自然元素以說明前述之八卦等。
《序卦傳》:將六十四卦的卦序,用人事的始生、蒙求、起伏、變動、聚散、…成敗串聯起來,以訴說人生不同的情境變化。可這次序並非惟一。
《雜卦傳》:講、究「唯變所適」的真諦,突破卦序的拘限,將不同的卦用一個字、或合二卦為一事,一矢中的、一針見血的直指其奧義。從乾、坤質性的了解、會通,到終了夬卦的絕決於君子道長,字字都足以憾動人心。
「十翼傳」剝除了《易》純為卜筮之書的迷思,更進一步開啟了後代習易者的視野;後人遂將易經的文本與十翼傳合稱為《易》。其後,解經者愈多,漢代學者稱解釋儒家經典的著作皆為傳,故類似十翼一類的著作,往往亦稱為易傳。
第三節 習《易》先從識字開始
《易》是由各個不同群組的「老」文字,所集結而成的一部經典。老文字本身是一個蓄積典故穿梭時空的機器,她訴說過往或可歌、可頌,或如怨、如泣的情懷,並於卦爻辭中展演未來無限的期待,也明確的告知:惟有經由對過去的了解,然後在當下兢兢業業、敬慎小心的努力以赴,才能擬聚最後成功的到來。可古文字往往因為時間的長久,自然產生的「距離感」,阻礙了貼近與認知的可能,那確實是一個需要突破的藩籬。
是故,想要對 《易》有一全面性的理解與掌握,必然要從認識「老」文字所蘊含的意義著手 。例如:卜算的「卜」字,甲骨文作火燒灼龜殼或獸骨之後所呈現的兆紋形狀。從兆紋形成的角度可以得知問題的答案。但我寧願依楷書所寫的“卜”,結合《說文解字》的釋文,把字拆封想像為:「“丨”者下上通也,好似描繪人從出生到老死的歷程;“、”則象徵人生不同時期的游標位置,在生命的流變與運旋之中,或告知我們現在是如何?或說明在一定的投入、調整、執行之後,未來又將如何?」此刻,我們已可明瞭「卜」所含有審度、權衡的運作模樣。習《易》想要得到開解,然後和人生的各個層面產生連結,除了對古文字的清楚瞭解與掌握之外,還真需要發揮想像力!
第四節 借占學《易》、用想像力玩《易》
想像力讓牛頓在蘋果掉落的剎那間,啟動了他的數學與天文的背景知識,發現了萬有引力的存在;也是透過想像力,讓我們在觀賞一幅抽象畫時,啟動了人腦神經元電化學訊息的聯結,看到一隻翩翩舞動的彩蝶,飄飄飛翔。
同樣的,習《易》除了對老文字的認識—覺知它是「老」文字,使自己能與現在文字的使用方式有所對照,否則容易有錯誤的判讀—理解之外,頂重要的也是要以想像力為媒介,讓「絜靜精微」的文本內涵,連結起我們的現代生活的模式,再經由神經元聯結、類推的運作程序,將前人所記錄的經驗內化、活化為我們慣用的語意,自然而然就能把《易》「玩」出個味兒來了。
譬如「地勢坤」的「勢」字,依盧瑞容教授研究揭示:「為《碣石頌》之石文,其字行結構與《說文》「埶」(藝)已是完全相同」,甲骨文“藝”(勢)字則闡釋:「象人跪在地上雙手栽種描木之形」,植物的『栽植』蘊藏了未來無盡的生命發展潛力,我等更能在其中看到植物生長、茁壯、開花、結果…生生不息的影像;也莫怪選舉時候選人都要無所不用其極的「造勢」,來進行選票的開發,以求得最後的勝選。
《繫辭傳》所云:「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就是告訴我們用「玩」的方式來練就《易》的功夫。
其一:它是要我們於日常生活之中,對於周遭的人、事、時、地、物的變化,要常存敏感度,以進行適當的資訊搜集與觀察,然後運用想像力來和《易》的卦爻辭進行比應串聯——尤其是政治的互動或一個公司的盛衰,最是可以在短時間看出它的關聯性——期能瞭解、掌握個中的實際內涵;有朝一日,等到自己真正身歷其境,處於可能的風暴或變化之中時,就可以藉由習《易》所累積的情報訊息,配合當下所獲得的現況掌握,來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以順應外部的激盪與變化。
其二:若我們仍是無法清楚掌握整體的脈動,而產生不能果斷決行的狀況,則可以用易占的方式進行占算,藉由所占得的卦爻辭與想像力的綿密運算,便能更精確的審度自己該有的態度、定位和執行方法,然後確立方向以決行。自然可以在自助、人助、天祐的狀況下,圓實自己的終極目標,並且達到「沒有任何的工作事項,需要進行善後處理」的美善境界。(未完待續)
第二十章 結語
第一節 「合於民用」–易經的操作模式
易經最初始創建的樣貌,或許就如《繫辭傳》所說:「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然後才有藉由取象一十三個卦的所謂為提昇生活品質之文明器物的創製、防衛武器與禮儀、政治制度建構的開展。由此可見,易經原本是「合於民用」的。
在以生存需求為主的時代,「實用」,本來就會有著最素樸的樣貌。可是,當生活穩定、空閒時間增加,或人們不再滿足於「單純」的時候,六尺之軀中的「思」與「想」,無不掙扎著要穿越藩籬,試圖開啟更大的掌控度,遂讓「預知未來之說」有了立足生根及擴展的舞台。就這樣,易經在其起始的華人世界中,遂被有心人包裝成命理之語加以論說著;其間,除了期待能塑造易經神秘難解的氛圍之外,更重要的是試圖將那有心人的能耐予以強化、甚至「神格化」。在相沿成習的積累下,易經即為「命理之說」終成為一般的認知。莫怪《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易類小序)除了概述易經的發展情況之外,亦有感的發出:「《易》遂不切於民用」的慨嘆!
智慧的來源有二:一是讀書;另一則是親身的體驗。《易》是由各個不同群組的符號及「老」文字,所集結而成的一部經典。想要從易經獲得智慧,並回歸到「合於民用」的軌道,首先必須從認識文本中的「字」做基礎,藉由理解將易經轉變成一種探索的工具,用以產生不帶有絲毫預設立場的直觀,揭露或還原事物真實的相貌,才能破除「神秘」及「神格化」的迷障,進一步獲得任事待人的真實「智慧」。
其次,我們也應該瞭解到:「開展智慧這條道路是漸進式的,更往往是分析性的」。或許正因為如此,易經遂藉由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重新將生命經驗視為一組組的要素組合,運用久遠以來、群體努力所創建的方法——卦序及一爻之當位、不當位、得中之時位變化,象徵人際關係的爻際糾纏互動,與卦象及卦爻辭等——來探究它們,確定無論是從個別的爻或六爻聚合為一卦來看,一切結果的呈現,都是條件聚合或離散使然,更沒有任何一個東西是自足而存在的,所有的現象都是關係的存在,依各種條件而定,依存於其他事物的。那麼,即便在生命的歷程中,我們仍要面對諸多不如意事的無奈,但是所謂「宿命」的迷思將不攻自破;何況,我們所施行的一切努力,本就會自然而然的建構出它的意義性,走向不一樣的結果。
「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易經亦有同樣的情況。重點是:《易》若無法正確有效的為我們所用,或用之於人以創造建樹,則它依舊只是數千年前古人的東西!於此一面向,就有賴於將易經運用於日常生活中的親身體驗。而親身體驗所獲得的智慧才是最可靠的。更何況「易經的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其實是前人所走過道路的影像記錄,是人生不同歷程的寫真」。而且,「六十四卦的每一卦,其所含蘊的不同情勢或姿態,早已清楚界定人生所處各種狀況的可能氛圍,精準的相應於一切人、事、物的變動。它更藉由一卦六爻的爻辭徹底揭露現實世界的種種情況,與其應予以確實執行以便提昇生活品質的療癒之道。」(未完待續)
作者劉哲雄如是說《易經》──
*《易經》是一部經歷古聖先哲長時間的觀察體證所完成的集體創作,卦卦有憂患之思,爻爻是警世箴言。
*《易經》是用生活、生命去體會驗證的中國經典。
*人的一生,本就是一場存在著強烈反差,又需持續解密的過程;《易經》為人們解析反差原因,引領解密良方。
*人生果真如《易經》所描寫般的,處處都是驚恐、又時時都有驚喜;是一個人人沒把握,卻個個有希望的旅程?!
*學習《易經》是為了更瞭解自己。
作者劉哲雄如是用《易經》──
*不論現況或好、或壞,「活在過程中」、「活在當下」的最適當作為,...
作者序
【推薦序】
一本用生命和慈悲心刻劃的好書——
陳巨擘2013.05.22
高雄市第一社區大學主任
劉哲雄老師是在十餘年前進入高雄第一社區大學教授《易經》。由於哲雄老師教學極為投入,深受學生喜歡。透過生命歷練與分享,正好契合哲雄老師將上經取名為《用易經閱讀人生》,將下經取名為《用人生閱讀易經》的用意。更且,也正是這種理解《易經》的態度,使得此書和坊間眾多註釋《易經》的書籍比較起來,不僅顯得獨特、更可用來觀照每個人人生走向,而且也更契合古人創發《易經》的精神。這種精神就如《繫辭傳》所說的,包犧氏畫八卦,其目的是要「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劉哲雄老師這本書值得大家注意之處,就在於他把這最難的部分作為最主要的關注點,而且是以個人生命歷練中所得到的體悟,很有耐心地諄諄教誨。這也說明為什麼哲雄老師這門《易經》的課可以在高雄第一社大持續十幾年,而且其中有些學生也跟了他許多年。這麼多年來,他們把《易經》和人生,不知已來回閱讀了多少次,其中所激盪出的生命意義,必定精彩可期。
西方在19世紀開始挾著船堅砲利,將現代資本主義的價值觀強行在他們所殖民的地方推廣,這種價值觀就是一種強調累積、剝削、和競爭的邏輯,也就是一種「適者生存」的生存邏輯。事實上,這種生存邏輯也對西方人本身造成很大的壓力,引發深刻的生命存在的焦慮。五○年代西方的存在主義運動,六○年代的反抗文化、嬉皮文化,無非都是在對自己社會單向度的發展,提出批判和反省。也就是在那個時候,西方人開始向東方的智慧取經,特別是引發了對禪宗、老莊思想、易經的學習熱潮,西方還把《易經》翻譯為The Book of Change。
可惜的是,西方人借東方智慧來釋放自己存在的焦慮的時候,東方人自己反而把自己寶貴的祖產視如敝屣,更且把西方資本主義邏輯所強調的「競爭」、「成功」,當作規劃自己生命旅程的無上價值觀。這是一直存在我們台灣社會最大的危機。
哲雄老師也曾在資本主義的生存邏輯中「成功」過,但也遭逢讓自己無法喘息的「瓶頸」,所幸,他的智慧讓他在《易經》體悟到生命的道理和價值依歸。這一轉念讓他的生命變得更豁達。沒有當時的失,就沒有現在的得;順遂或不順遂,端看我們是否拘泥、執著於當下的感覺。更讓我們慶幸的是,他願意把他在《易經》中的體悟,毫不藏私而且很有耐心地在課堂、在書中,諄諄教誨、提醒。好像很怕別人重踏他以前的覆轍。這種境界已經不只是「通神明之德,類萬物之情」,背後更有著悲天憫人的慈悲心。
當代易學的正念實踐指南——
釋大越 于MBSC佛陀原始正法中心
Feb.22.2013
哲雄孜孜不倦於易學乃至實踐其易(簡易、變易與不易),以探索天地與生命之心,將一生起伏轉折之心得,從學易的動機、利益、操作方法、正確態度以及實踐之道,在本書中做了簡易清晰的說明。從乾卦之始,哲雄即掌握了現代生活與生命溝通的語彙,並以諸多自然、科學及人文觀察,故事及個案,幫助讀者解析易學深奧的哲理。使之轉化為人人易懂的,有關器世間、有情世間、五蘊世間運作軌跡、緣起法則,從中啟發、帶領讀者,走出迷霧與挫折。依其還滅法則,認清各個緣生法之事實真相,在不同時位採取最適解之行動方案,憂則療癒身心,喜則戒慎警惕,保持平衡並重新出發。
本書中,哲雄以其探索生命的實驗精神,來檢視每個卦爻個案的主角,「我到底是誰?」及易理應用的守則「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生命本是一個動態流程,不斷變遷的身心活動。只要生命尚存,還得出生,新的名色(身心)即不斷取代舊的名色現象且絕無相同的兩個名或色。因此,主角「我」的永恆實有之本質,是不存在的,無我才是法印。佛陀曾喻「如同河流的水渦一般,遷流不息。瞬間新水不斷取代舊水,水渦只不過是剎那變異的水流形態、形狀等概念,在水渦中是找不到一個永恆不變易的本質的。」因此,我既不存在,那應我的及我所屬的相關事物,更是名存實亡,名色現象總是無常、苦、無我的。思想根源正確,不為邪見所誤導,就能減低得失成敗的驕傲與沮喪之傷害。以親驗法的確信,帶給自己真正的幸福。
另外,哲雄每每苦口婆心的述及,無論哪種卦爻個案之悔吝吉凶,總要保持「接受、面對、慈悲、承擔與平衡」的態度。這個極重要的核心價值觀,能讓舊的傷痛迅速弭平,貪執的愛慾消除,且使新的契機與動能立即展現。這種不斷鼓舞他人向前向上的決心,實根源於他對「一切眾生不離自業及因果正見」的肯定與信心,只有坦承接納自己,才得以踐履生生不息的大道運行,永遠活在當下已實現的希望與願景中。
正念的修習,通過現代科學與人文驗證,無論於情緒的調節、知性與記憶的增值活化、潛能開發或良性的群體互動等,對任何人都帶來正向、健康的身心效果。不久未來台灣與華人世界的連結,這種正念學養的普及,將居功厥偉。哲雄於易學授課之餘,亦教導學員如何以正念禪修修善身心、鍛鍊毅力、勇於承擔、突破困境;並掃除身心障礙,開擴視野。如此另類的人文關懷、易學加上正念學,知行合一的配套,可以預期將是華人世界未來的顯學,祝願哲雄這條知苦滅苦的實踐大道,世界因你而不同。
【作者序】
還記得在上易經的第一堂課時,啟蒙老師 劉君祖先生曾經問到:「為什麼要來學易經?」當下自己的回應是:「希望讓自己能夠更豁達的看待人世間的起伏變遷」。其實,那是覺知到所草創數年的事業有著危機時的衷心期望。而易經的學習也確實讓我在面對結束事業、及重新開始的艱困過程中,有了「認清事實」的底蘊,及「習坎」以安頓己心的覺醒與心理準備。十數年過去了,在生活有了一定的穩定度之後,好東西要與更多人分享——讓「易經能夠為大家所用」的心思,從無到有、到想要告訴大家:「易經是一部前人任事待人、『安』心解困的生活史;只要將所學到的符號及卦爻辭,與日常生活相互聯結,就可以令我們認清事實、引發心念,開啟改變的契機」。
懷抱著前述的心思,踏上社區大學的易經推廣之路,算一算也有十數年了;其間,從學員的學習分享中,總能看到他們「從對易經最初始的體驗心得,到運用所習得易經的道理令自我得以成長,與日常生活中人際互動的改善等具體成果」的呈現。這一切也讓「寫書做更多分享」的念頭開始浮現。
就這樣在一邊推廣易經,一邊擴展了易經思路的情況下,花了將近五年的時間進行書寫;過程中,自己跟隨 大越師父修習「四念處」,自此踏上禪修之路與諸多佛典的閱讀。就這樣,在從日常生活裡觀察「身、受、心、法」的變動,再與原始佛教的經典相摩盪之下,發現易經卦爻辭中,那「某類行為條件的開展,即會有吉、凶、悔、吝之結果」的闡述模式,和佛典的教說隱密的扣合在一起,更確信易經卦、爻辭所呈現的種種提點,與是否具有正念的行為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遂將習禪的心得亦納入書寫的範疇,而有了讀者所見諸多相應佛典的引用,期望每一個讀者都能夠因此開啟從心念、覺受到行為反應的自我觀察力,並藉以調整行為模式,發展出更良善的人生。
學習的基本出發點,本來都是期望因此而改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使身、心更趨向良善的境地。但是任何知識的學習,若一變而為「一言堂」緊守而不知變通,或只成為茶餘飯後充當門面的東西,更甚者或成為黨同伐異的工具,則是我們所不願見。因此,筆者曾於〈易經的符號世界〉說到:「習《易》,若不能有效的落實於日用生活中,以獲得生命基底下,內在身、心、靈的提升與外部功業的展現,那也只是回到死躺著的符號和文字而已。」或許這亦是筆者於文章中,往往嘮叨多言,希冀能說明極簡文字所含蘊多元面向的用心,針對這一方面,就得請讀們者在諒解之後,耐住性子繼續探究易經那極簡中的深層意味。
古賢者將易經概分為上經三十卦與下經三十四卦,筆者亦依於此而有《用易經閱讀人生》的上經,與《用人生閱讀易經》之下經的撰寫。在五年的書寫時段,自己荒廢了生活經濟資源的開發;過程中,亦難免有因為經濟壓力而三心二意的掙扎。此書,若無內人 劉九好的體諒、包容與支持,絕然無法完成二書的撰寫。而天行書苑與易學好友 黃秀蘭女史投入於中華經典推廣的用心,及適時告知編輯進度的似有若無的督促,則讓撰寫有了與時俱進的成果。在此,謹以此書的完成,獻給默默付出的支持者們。亦祈願他們及讀者們都能因為易經的學、習,而擁有「吉無不利」的人生旅程。
【推薦序】
一本用生命和慈悲心刻劃的好書——
陳巨擘2013.05.22
高雄市第一社區大學主任
劉哲雄老師是在十餘年前進入高雄第一社區大學教授《易經》。由於哲雄老師教學極為投入,深受學生喜歡。透過生命歷練與分享,正好契合哲雄老師將上經取名為《用易經閱讀人生》,將下經取名為《用人生閱讀易經》的用意。更且,也正是這種理解《易經》的態度,使得此書和坊間眾多註釋《易經》的書籍比較起來,不僅顯得獨特、更可用來觀照每個人人生走向,而且也更契合古人創發《易經》的精神。這種精神就如《繫辭傳》所說的,包犧氏畫八卦,其目的是要...
目錄
天行書苑發行緣起
作者簡介
巨擘老師序
大越法師序
作者自序
目次
第一章 用易經閱讀人生–上經
第一節 《易》的形成
第二節 十翼傳–解經、去占卜之迷思
第三節 習《易》先從識字開始
第四節 借占學《易》、用想像力玩《易》
第五節 借《易》修行–習易該有的態度或認知
第二章 易經的符號世界–卦與爻
第一節 易的形塑歷程與符號
第二節 卦者勢也
第三節 爻位的變化
第四節 綜卦、錯卦、卦中卦
第三章 我是誰?–乾卦
第一節 自己才是主角
第二節 我是誰?
第三節 元亨利貞–在過程中定義自己
第四節 因時位而異的「各正性命」
第五節 大是創新與蓄積的結果
第六節 習《易》的終極目標在「放下」?
第四章 《易》與自然–乾卦《彖傳》
第一節 《易》本就是觀察之後的產物
第二節 乾卦彖傳
第三節 奮起力行才是最佳的遷善作為
第五章 面對與承擔才是解脫之道–坤卦
第一節 地法天、人法地
第二節 蓄養實力、勇於承擔
第三節 爻–人生不同階段的生存之道
第四節 是福是禍都是累積的結果
第六章 培育己德以啟始、擇行–屯/蒙卦
第一節 「不確定」是一種常道
第二節 屯之象–力量的蘊蓄
第三節 開創的第一個課題–願景的確立
第四節 主動積極的學習以啟蒙
第五節 無任何成見的決行
第六節 正確的選擇是一切執行的基礎
第七節 屯/蒙卦爻辭
第八節 唯變所適!
第七章 在等待中磨出智慧–需/訟卦
第一節 我們是時間的主人?
第二節 認清事實才能知幾以應變
第三節 等待的藝術
第四節 嗜欲深者天機淺
第五節 從容悠閒來自於「有計畫」
第六節 需/訟卦爻辭
第八章 擁有實力才是競、合的硬道理–師/比卦
第一節 訟必有眾起
第二節 組織的建構
第三節 與不同群體結盟的原則
第四節 競、合的理趣
第五節 起而行以蓄、以備才是正道
第六節 師/比卦爻辭
第九章 臨門一腳必須靠行動來完成–小畜/履卦
第一節 志、勢與行動的對話
第二節 補足那臨門一腳所需的能力
第三節 如實面對生命中的能與不能
第四節 讓堅持與彈性相互對話
第五節 小畜/履卦爻辭
第十章 失之毫釐,差之千里–泰/否卦
第一節 交–良善的互動
第二節 了知與合宜的配當
第三節 合理又合宜的行動方案
第四節 實際施行時的可能狀況和細節
第五節 泰/否卦爻辭
第十一章 追求共享共榮的大和諧世界–同人/大有卦
第一節 目標的形塑
第二節 成功源於企圖心與行踐力的平衡
第三節 無私的分享讓自己擁有更多
第四節 明辨之、篤行之
第五節 同人/大有爻辭
第十二章 兼容並蓄自牧牧人–謙/豫卦
第一節 有容乃大!
第二節 追求一個可以「遇」善終的行動
第三節 「先事而備」需要大視野
第四節 天地人鬼神的同好–謙
第五節 順以動–現實人生任事待人的原則
第六節 行動前先建構良善的制度
第七節 謙卦爻辭
第八節 豫卦爻辭
第十三章 放下包袱以迎向挑戰–隨/蠱卦
第一節 尋尋覓覓的人生
第二節 唯有勇士才能開啟機會的盒子
第三節 知幾自節以形塑超越的基磐
第四節 以平常心行治亂之事
第五節 隨/蠱卦爻辭
第十四章 讓自己不沾染的活在當下–臨/觀卦
第一節 生命的完整性來自臨與觀的對話
第二節 面對問題是創造力的起始點
第三節 觀是一切智慧創生的源頭
第四節 臨觀圓滿關懷的整體性
第五節 臨/觀卦爻辭
第十五章 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噬嗑/賁卦
第一節 紅塵沾染是必然?
第二節 飲食男女應有的基本規範
第三節 態度決定結果
第四節 相輔相成之行動的實踐
第五節 知幾慎行
第六節 噬嗑/賁卦爻辭
第十六章 傷害的療癒之道–剝/復卦
第一節 傷害是一種試煉?
第二節 態度的轉化–剝,剝爛也
第三節 剝時的自處之道
第四節 剝卦爻辭
第五節 找回自己、找到回家的路–復
第六節 冬眠是一種等待春天到來的作為?
第七節 復卦爻辭
第十七章 蓄養「面對真相」的智慧–無妄/大畜卦
第一節 尋覓破除煩惱纏縛的良方
第二節 焠煉「盡其在我」的智慧
第三節 練就「盡其在我」功夫的要件
第四節 掌握「與時偕行」的行動原則
第五節 無妄卦爻辭
第六節 以正自持的如實行動
第七節 大畜卦爻辭
第十八章 超越源於自養與承擔–頤/大過卦
第一節 不養則不可動
第二節 「養」無法假手他人來完成
第三節 「有益及合宜」源自於「慎與節」的功夫
第四節 頤卦爻辭
第五節 養而後動是對治所有事件的基本工夫
第六節 大過卦爻辭
第十九章 不經一番寒澈骨,那得梅花撲鼻香–坎/離卦
第一節 人生是一大試煉過程?
第二節 身否心亨–健全有益的心理
第三節 善事者積極的隨順因緣而行
第四節 真正的知識是對知識的有效運用
第五節 坎卦爻辭
第六節 事業的開展是持續止蓄的結果
第七節 開展共享共榮的世界
第八節 離卦爻辭
第二十章 易經的應用–結語
第一節 「合於民用」–易經的操作模式
第二節 正確態度的建構
第三節 易經與正念生活
第四節 生命經驗是一個整體
天行書苑發行緣起
作者簡介
巨擘老師序
大越法師序
作者自序
目次
第一章 用易經閱讀人生–上經
第一節 《易》的形成
第二節 十翼傳–解經、去占卜之迷思
第三節 習《易》先從識字開始
第四節 借占學《易》、用想像力玩《易》
第五節 借《易》修行–習易該有的態度或認知
第二章 易經的符號世界–卦與爻
第一節 易的形塑歷程與符號
第二節 卦者勢也
第三節 爻位的變化
第四節 綜卦、錯卦、卦中卦
第三章 我是誰?–乾卦
第一節 自己才是主角
第二節 我是誰?
第三節 元亨利貞–在過程中定義自己
第四節 因時位而異的「各正性命」
第五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