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型媒體:楊士範 X 鄭國威
楊士範,暱稱瑪利歐(Mario),曾任職CNET Taiwan執行主編、《商業周刊》數位內容編輯部資深編輯,開過咖啡廳,現為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共同創辦人暨總編輯。
鄭國威,泛科知識總編輯、台灣數位文化協會理事、weReport 調查報導公眾委製平台執行委員,同時也是PanSci 泛科學、PunNode 科技新創榜、NPOst 公益交流站、Punchline 娛樂重擊等垂直媒體的總編輯,曾發起Global Voice全球之聲中文版並擔任主編暨全球多語言計畫主持人。
你看過關鍵評論網嗎?你讀過Global Voice、泛科學嗎?你聽過Knowing 嗎?你知道The Huffington Post、主場新聞/ 立場新聞嗎?它們都是策展型媒體。
策展是在資訊爆炸情境中,掌握脈動、設定議題、篩選資訊、釐清脈絡、詮釋意義、分享串連;策展型媒體幫公眾在內容洪流中找到自己需要的資訊,並且發掘資訊的意義和用處。
這幾年,策展型媒體浪潮從全球湧進台灣。究竟在台灣社會情境下所發展出的策展型媒體有哪些特色?策展型媒體在創辦過程中又經歷了哪些轉折與調整?比起原創報導,為什麼我們需要內容策展?
《赫芬頓郵報》與《商周》網摘經驗,開啟創業想像
問:請兩位簡介當初為何會走上媒體創業這條路?
楊士範(以下簡稱楊):我的前一份工作在《商業周刊》,再之前開過咖啡廳,更之前是在科技媒體CNET Taiwan,但很可惜在2012 年時台灣收掉了。
我在《商業周刊》做了很多嘗試,也看了非常多國外的例子,特別對其中兩個例子感興趣,分別是《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和《赫芬頓郵報(The Huffington Post)》。
《大西洋月刊》或許對《商業周刊》的參考價值更高,因為它本來是月刊,後來被賣掉,接手的人非常闊氣地讓它虧損十年,直到2010年才轉虧為盈,當時我們很關心《大西洋月刊》是如何轉型。
另一個是《赫芬頓郵報》,它在2005 年成立,創辦人是Arianna Huffington及其他人,包含《BuzzFeed》現在的創辦人Jonah Peretti。
《赫芬頓郵報》最早的特色就是編輯、摘要別人的新聞,2005年創辦時剛好趕上臉書興起,非常早期就採用臉書的功能,所以他們在當時是技術能力很強的媒體,2011 年被賣給AOL 美國線上。
2012年8月的某天晚上,我跟鍾子偉(Joey)在聊天,當時《赫芬頓郵報》已經是一個成功創業又成功賣掉的媒體,相近時間在2012 年7 月香港出現主場新聞,它在兩年後先收掉三個月,度過風頭變成立場新聞。
總之,那時我們看了很多有趣的例子,談完之後鍾子偉就傳了一封簡訊給我,他說他跟幾個朋友談過了,覺得這不錯,可以做。當時我還沒有確定一定會做關鍵評論網,畢竟我們都有穩定的工作,他在三麗鷗,我在《商業周刊》,待遇還不錯,但是我們都覺得創業很有趣。
到了12 月,我們先花一點時間做研究,其中一個是看《赫芬頓郵報》的報告,它在哈佛商學院有研究報告,我們就買了那份報告,看完後獲得滿多啟發,也了解一些別人可能不知道的內幕。
看看台灣,看看亞洲,我們覺得好像可以試試看,所以大概花了一個月做proposal,想辦法找人和找錢。那份proposal跟後來做的事情差異有點大,我相信未來差異只會更大,因為時間、背景完全不一樣。
我們非常幸運,找到的第一個人是我之前在CNET Taiwan的同事,他是做技術的,剛好他那時工作到三、四年,很想換工作,所以我們就找到第一位同事。
鍾子偉是2013年3月底辭職,我在6月13日離開《商業周刊》,6 月16 日時我就開始全職創業,當然之前我們已經做了很多事情,包括找辦公室、找錢、找人,其中還有一個是先註冊網址,其實就是想名字,後來就設了thenewslens.com,也登記了公司。
編譯全球之聲啟發創立垂直型媒體
鄭國威(以下簡稱鄭):2005 年我在中正大學念電訊傳播研究所,因為所上很多老師都是媒體改造學社的成員,耳濡目染下,讓我了解台灣媒體的問題,那時我很迷惘。
我在迷網的過程中接觸部落格和Web2.0,剛好2004和2005年時台灣有很多人開始寫部落格,我就跟風,還與朋友一起架設部落格「龜趣來嘻」,寫媒體評論和媒體改革,現在已經沒有寫了。
2005 年底,我記得應該是看了前《破報》總編輯黃孫權的部落格,其中一篇在介紹全球之聲,它串聯了非常多國家的部落客,讓他們來講某塊關心的區域或是某個語言使用族群的故事。
這非常有趣,過去如果要聽到遙遠異國的資訊,大概要從CNN 或BBC 獲得,但西方媒體談非洲時,主要都在講疾病、饑荒或戰爭等;透過全球之聲,我看到的世界很不一樣,網民在討論時,我腦中頓時浮現:「哇!這就是地球村。」
於是我開始翻譯全球之聲的內容,它是創用CC(creative common)完全開放授權,我就把中文版放在我的部落格上。
那時候念研究所比較有空,翻了幾百篇文章,有一天我收到全球之聲的共同創辦人麥康瑞(Rebecca MacKinnon)來信,她之前在CNN,也是駐北京辦公室的主任,是一位資深記者,現在則是專門做網路人權相關議題的研究學者。
她發現我翻譯的文章幫全球之聲帶來很多流量,於是主動跟我聯絡,邀請我加入全球之聲,我因為這樣開始加入,到現在已經將近10 年。
全球之聲對我影響很大,我後來到蒙藏基金會工作,在外蒙古成立公民新聞網「遊牧綠」,做了三年,現今這個網站已經消失了,不過當時學到一個很重要的概念:當你完全不知道一個主題、不會一個語言的時候,要如何做媒體?這給我非常大的挑戰,也啟迪我之後做的事情。
「遊牧綠」專案結束後,我跟我的好朋友--台灣數位文化協會創辦人,也是當時的執行長徐挺耀說我現在沒工作了,他說那就來協會。
但協會在2011 年時還是一個非常窮困的單位,雖然有胖卡計畫到偏鄉教電腦,但是我一加入,還真的不知道從哪裡找錢支付我的薪水,後來有一位長輩介紹我接政府專案,推廣台灣生物醫學相關的成果,我做了一些研究,發現台灣在科學傳播方面非常弱,主流媒體沒有太多可看的科學內容,所以我想用這個機會做做看。
但我做得太高興,忘記跟業主報告進度,過了一陣子他來詢問,我把網站架構給他看,那時寫手已找好,也寫了一些東西,但他說這不是他要的,所以這個案子就被取消,我的薪水來源、整個計畫也結束了。
但我們覺得還滿值得做的,又有社會公益價值,所以我就繼續做,將近兩年我都是靠胖卡計畫的些許盈餘在養。
後來泛科學成長得不錯,我們希望讓更多人從理性的角度接觸和討論科學,不要因為沒有相關背景就不敢碰。
而且絕大多數的議題都跟科學有關,例如核能的議題、蘇花改怎麼蓋會比較好等,只是多數時間我們都迴避它,主流媒體記者幾乎跟我一樣是文科出身,也會迴避,我覺得這是一個很糟糕的狀況,希望透過泛科學做一些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