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 = ”Di-Stance”
• Di:有away from , off , out of , not的意思。 因此(di-)更衍生具有through , between , across , by , of的意思
• Stance : 立場、位置、狀態、姿勢
Standing posture; a rationalized mental attitude
起初,神創造天地。……事就這樣成了。 神看著一切所造的都甚好。
創世紀1-1, 30b-31a
聖經創世紀第一章全體經文讀起來是相當「建築」的:裡頭有談到光、談到虛空、談到氣、談到水,更談到如何使用這地上的材料來創造出屬於祂的自然系。然後,有萬物棲息於上、有人生活在其中,像極了「建築」。
然而,這一切在後來的各種文化、信仰、價值、思想的衍生與滋長之下,被造之物們與原先的狀態漸行漸遠而疏離,在各自的領域逕自長成自己傾向的模樣、更在追求生存的日常庸碌中,不經意地流失與他者的連結與交通。這樣的被動狀態成了彼此間的無形鴻溝,導致阻絕、誤會及斷裂的發生,而創造出所謂的「距離(Distances)」。
這裡的「距離」並非單指兩者在分離狀態下的物理性間距。本展傾向將這個字解構成「Di」-「Stances」,於是便可以針對複數個體間的立場、位置、狀態及姿勢上的各種差異做進一步的延伸閱讀與詮釋。若以「建築」做為主體來做「距・離」的辯證,那麼往內可以朝「室內」、「傢俱」、「器皿」、甚至是到「食物」的地步做聚焦;而往外則能從「單體建築」、「建築群落」、「街廓」、「城市」一路放大到「環境」的尺度做探討。這當中既有各種不同的尺度與規模,就勢必存在著其相應「距離」,更別說這一切都還對應到各種生活其中的人群與運作的社群單元……。在它們之間的離・合・聚・散便反應出這個真實世界的複雜與多元。
正視這些「距離」,是促進彼此了解、改善關係之進程中至關重要的第一步。而這項策展,便是作為拿來確認不同角色與其自身近傍間之『距離』的藝術行動——那是人們與建築及食物之間的情感距離、可能是家與建築之間的心理距離、可能是建築遺跡坐落在這座城市裡長達400年的歷史距離、也可能是對於這座城市之未來願景與想像的距離……。目的是將「建築」作更廣義而開放的詮釋,了解建築原來與我們的生活如此靠近、也無與倫比地美麗。
誠如聖經所記載的:「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那麼,試問我們又該如何重新看見、並意識到萬物彼此之間是可以無比美好的?該如何重新看待這個生活中充滿著複雜與矛盾、美麗與哀愁的世界,找到一起攜手共創美好的可能?身為建築人,我們將以「建築」作為關鍵的策略與行動,同心合意地支持彼此的存在,並堅定、勇敢地帶著確信來邁向有著幸福在等待著我們的未來。
作者簡介:
編者簡介
謝宗哲
建築詠者,日本東京大學建築博士。
現任Atelier SHARE(享工房有限公司)代表。前亞洲大學專任助理教授(2008 – 2015),並曾任教過交大建築所、東海建築系、中原建築系等建築名門。「Little People Architects」建築創作聯盟人,曾擔綱策劃「台日新銳建築交流展:自然系」(2012)、「Home 2025:想家計畫」(2016)並受邀出任南方建築三年展(2019、2022)策展人。持續透過翻譯、寫作、旅行、策展的方式來分享、推廣當代建築藝術文化與生活美學。
重要著作:《HO! SANAA:妹島和世+西澤立衛的溫柔建築風景》;另譯有《席捲世界的日本建築家群像》、《日本建築的覺醒》等多部著作。
章節試閱
「進步」不需要成為一個二選題:我們可以是「文明」的一份子,但也不表示我們必然臣服於科技現代主義,以及永無止境的發展主義。當我們將都市更新與文明進步畫上等號之餘,也不能忽略潛在的社會衝擊和空間正義。台灣的城市景觀有如無限延伸的全球空間的一部分:抽象、空白、等待開發案的填入。各種文學與電影中所描繪的後殖民都市景觀,都處於不斷更新、變動的狀態。……作為一個四面環海的島嶼,台灣依賴的是不停成長與革新的企圖。……所謂的「成長」都不限於可見物質的增加,也有反省與復原的可能。
節錄自 蘇孟宗,「台南都市史的斷裂與延續」
17世紀熱蘭遮市鎮的主要街道,幾乎都續存於現今安平的街區紋理……熱蘭遮市鎮具有地窖的市政廳,可能位於相傳荷治時期建造的梳妝樓一帶;……普羅民遮市鎮也與後來府城空間發展有著緊密關係。市鎮的西側、北側與南側邊緣,以及市鎮的主要街道,至今仍可清楚辨識……若將明鄭與清代初期興建的建物標示於圖上,可發現它們都緊鄰荷治時期市鎮邊緣。而沿著市鎮西側邊緣向北與向南發展的米街(現今新美街),兩旁祠廟全都座東朝西,面對台江內海,見證它們當時離海岸線不遠的事實。……除了荷治時期,台南在其他時期空間歷史圖層亦與當代新建築有著精彩的對話。
節錄自 黃恩宇,「台南城市空間歷史圖層的分離與疊合」
……宜秋山館隨著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逐漸被神格化演變為臺灣第一所官辦博物館「臺南博物館」(1902年2月26日開幕)及北白川宮御遺跡所,東側檨仔林區域之後則演變為臺南神社(1923年落成),也就是今日臺南美術館二館主體建築區域。……日治下1930年的「臺灣文化三百年記念會」追憶這三百年的總總,以歷史關鍵地臺南作為活動場域。而在最重要的「史料館」主場館,則選擇1895年征臺戰役不幸染病死去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逝世地,即原仕紳吳汝祥宅邸「宜秋山館」,這樣的安排除了紀念在臺灣已被神格化的能久親王以外,也刻意突顯了日本統治在臺灣歷史中的重要性。
節錄自 王子碩,「從宜秋山館到臺南美術館二館- 1930「臺灣文化三百年記念會」到「臺南400年」的建築景色追憶」
生活在臺南,用吃來探索府城、用食物來認識城市的歷史,更體會到如何用味道來想像空間。各種誘人的點心味,是臺南人的共同記憶,這些記憶之味也帶著空間屬性,跟著城市機能的擴展或者營商者的經營型態,成為移動的臺南味。這些味道的空間部署,堆疊出一個看不見但聞得到且流動中的城市。……那些露店攤商的臺南之味告訴我們民眾的飲食追求,如何在消費需求與城市治理之間,產生出張力。我們也在沙卡里巴與石精臼的故事中,看見空間的認同如何成為飲食記憶的載體。最後,林百貨的餘味則告訴我們日治時期存在於那些餐廳料亭的和食與洋食,如何在戰後進到日常生活、城市角落的過程。經由三則故事,帶著讀者認識這座經由嗅覺感官所觸動的美食之都。
節錄自 謝仕淵,「流動的臺南味 美食的空間部署」
「進步」不需要成為一個二選題:我們可以是「文明」的一份子,但也不表示我們必然臣服於科技現代主義,以及永無止境的發展主義。當我們將都市更新與文明進步畫上等號之餘,也不能忽略潛在的社會衝擊和空間正義。台灣的城市景觀有如無限延伸的全球空間的一部分:抽象、空白、等待開發案的填入。各種文學與電影中所描繪的後殖民都市景觀,都處於不斷更新、變動的狀態。……作為一個四面環海的島嶼,台灣依賴的是不停成長與革新的企圖。……所謂的「成長」都不限於可見物質的增加,也有反省與復原的可能。
節錄自 蘇孟宗,「台南都市史的斷...
作者序
台南建築三年展2022 導讀 台南建築三年展2022「建築:之間的『距』『離』」,是繼2019年的「新摩登:邁向抒情時代」之後,因著全球疫情蔓延,在「Social Distancing」成為全球共識下,而直接地成為策展之初構想源頭的關鍵字。隨著疫情獲得控制、日趨穩定的狀態下,人們於是能夠在彼此保持「距離」的狀況下尋求關係的復原與實際的接觸,而非僅止於網路上的連結。於是可以將這個類似挽回或說復歸的過程視為自身與他者間關係性的再考與凝視,同時也是關注自身近旁事物、邁向關係之重建的過程。因此在本展中具有轄制性的兩個字為 Di-Stances: 主客體兩者之間的立場、態度、姿態、位置的差異; Re-Late to Sth:在基於對於某事的理解、認同/共鳴下的再連結及再次發生關係 關於本展中的S,M,L,XL 在開始從自身往四圍擴張、延伸境界進行探索、估計與量測之際,就會自然遭遇到距離之大小/長短/規模的變化。因此我們有意識地學習了當代荷蘭建築名家庫哈斯(Rem Koolhaas)的策略,使用尺碼編號「S,M,L,XL」來作為探究各種建築尺度、規模與層級的引導(Guide Line)(Step 1)。另一方面,在構想/揣摩具體展出方式的同時,就彷彿天啓般地也從這四個字母自然地萌生出與美術館ABCD這四個展間之間的連結(Step2)。 Step 1:透過環境中之空間層級所做的閱讀 S 食物/器皿 VS 常民/生活者 M 家具/室內 VS 生活者/設計師/建築師 L 獨棟住宅 VS 設計師/建築師/開發商 XL 集合住宅/公共建築 VS 建築師/開發商/公部門 街廓/城堡 VS 公部門/社群/民族/國家 在這個步驟中,思考的是將建築做廣義詮釋下,在不同層級下所對應的各種參與其中之角色扮演。 Step 2:S,M,L,XL與A,B,C,D四個展間的解構式文字遊戲下的創生 D gallery與S : Drawing, Sketch C gallery 與M: Creativity, Models, MoCk-up Agallery與L: Arena, Layout of Architecture, Landscape B gallery 與XL : Banquet, X types of Lifestyle
台南建築三年展2022 導讀 台南建築三年展2022「建築:之間的『距』『離』」,是繼2019年的「新摩登:邁向抒情時代」之後,因著全球疫情蔓延,在「Social Distancing」成為全球共識下,而直接地成為策展之初構想源頭的關鍵字。隨著疫情獲得控制、日趨穩定的狀態下,人們於是能夠在彼此保持「距離」的狀況下尋求關係的復原與實際的接觸,而非僅止於網路上的連結。於是可以將這個類似挽回或說復歸的過程視為自身與他者間關係性的再考與凝視,同時也是關注自身近旁事物、邁向關係之重建的過程。因此在本展中具有轄制性的兩個字為 Di-Stances: ...
目錄
前言/
策展論述/
謝宗哲+翁廷楷
台南建築三年展2022 導讀
ESSAY /
台南都市史的斷裂與延續 蘇孟宗
台南城市空間歷史圖層的分離與疊合 黃恩宇
從宜秋山館到臺南美術館二館- 1930「臺灣文化三百年記念會」到「臺南400年」的建築景色追憶 王子碩
流動的臺南味 美食的空間部署 謝仕淵
參展建築師/作家 作品案例集成
丁尺建築師事務所
九穗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大山開發建築師事務所
太研規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
元根建築工房
水牛建築師事務所
王為建築師事務所
王曉奎建築師事務所
石昭永建築師事務所
立建築師事務所
仲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和光接物環境建築設計
周銘彥建築師事務所
金以容、林弘壹、朱弘楠建築師事務所
衍寬建築師事務所
原型結構
徐岩奇建築師事務所
樂橙建築+夏雯霖建築師事務所
翁廷楷建築師事務所
郭小琿建築師事務所
陳文祥建築師事務所
陳冠瑋建築師事務所
MAYU architects
許清俊建築師事務所
許峰賓建築師事務所
張玉璜建築師事務所
張嘉玲建築師事務所
都市山葵/方瑋建築師事務所
葉世宗建築師事務所
黃克翊建築師事務所
蔡宜璋建築師事務所
趙建銘建築師事務所
解構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蔡君陽
楊士正建築師事務所
詹益寧、蘇鴻奇建築師事務所
群甡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黎光樺建築師事務所
劉木賢建築師事務所
樸木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曉房子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竇國昌建築師事務所
主題特展
食物設計
美感路徑 建築地圖
贊助單位
參展作家群像列表
前言/
策展論述/
謝宗哲+翁廷楷
台南建築三年展2022 導讀
ESSAY /
台南都市史的斷裂與延續 蘇孟宗
台南城市空間歷史圖層的分離與疊合 黃恩宇
從宜秋山館到臺南美術館二館- 1930「臺灣文化三百年記念會」到「臺南400年」的建築景色追憶 王子碩
流動的臺南味 美食的空間部署 謝仕淵
參展建築師/作家 作品案例集成
丁尺建築師事務所
九穗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大山開發建築師事務所
太研規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
元根建築工房
水牛建築師事務所
王為建築師事務所
王曉奎建築師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