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工作中的做事原則
人的一生中,工作佔去了絕大部分時間。如何做好我們手中的工作成為了衡量我們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標準之一,因此,我們應當遵守我們工作中的一些傳統原則,並且努力使自己成為工作的主人。
自發自動地求職
維斯卡亞公司是20世紀80年代美國最著名的機械製造公司。公司的豐厚待遇對眾多的人才產生著誘惑。但由於競爭的殘酷,以及公司的對外保守,使得幾乎所有的應聘者都掃興而歸。但史蒂芬是個例外。
史蒂芬是哈佛大學機械製造專業的高材生。和許多人的命運一樣,在該公司每年一次的用人測試會上被拒之門外。史蒂芬並沒有死心,他發誓一定要進入維斯卡亞重型機械製造公司。於是他採取了一個「瞞天過海」的策略——假裝成清掃工。
他先找到公司人事部,提出為該公司無償提供勞力,請求公司分派給他任何工作,他都不計任何報酬來完成。公司起初覺得這簡直不可思議,但考慮到不用任何花費,也用不著操心,於是分派他到工廠清掃廢鐵屑。
一年來,史蒂芬勤勤懇懇地重複著這種簡單勞累的工作,為了糊口,下班後他還要去酒吧打工。這樣,雖然得到老闆及工人們的好評,但仍然沒有一個人提到錄用他的問題。
20世紀90年代初,公司的許多訂單紛紛被退回來,理由均是產品品質問題,為此公司將蒙受巨大的損失。公司董事會為了挽救頹勢,緊急召開會議商討對策。會議進行一大半仍未見眉目時,史蒂芬闖入會議室,提出要直接見總經理。
在會上,史蒂芬把對這一事情出現的原因作了令人信服的解釋,並就技術上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隨後拿出了自己對產品的改造設計圖。這個設計非常先進,恰到好處地保留了原來機械的優點,同時克服了已出現的弊病。
總經理及董事會的成員見到這個編制外清掃工如此精明在行,便詢問他的背景以及現狀,史蒂芬當即被聘為公司負責生產技術問題的副總經理。
原來,史蒂芬在做清掃工時,利用清掃工到處走動的特點,細心察看了整個公司各部門的生產情況,並一一作了詳細記錄,發現了所存在的技術性問題並想出解決的辦法,為此他用了近一年的時間做設計,獲得了大量的統計資料,為最後一展雄姿奠定了基礎。
萬丈高樓平地起,做事往往是既要大處著眼,又要小處著手。
「職業」和「事業」是兩碼事
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幾乎每天在他的實驗室裡辛苦工作18個小時,在那裡吃飯、睡覺。可是,他絲毫不以這種生活為苦。為什麼?因為他把人生的職業選擇和事業奮鬥的方向巧妙地重疊在一起了。
職業和事業其實並不是一回事:職業僅僅是一種謀生的方式,而事業則是人實現自我價值的途徑。有些人之所以不成功,就是因為把二者完全混為一談了。
布朗先生是美國有史以來最成功的電影製片人之一。但是,他卻被三家大公司革過職,生活幾度潦倒不堪。
最初在故鄉N・弗洛姆文化出版公司,他憑著自己過人的藝術才幹和不拘一格的文化經營膽略,僅用2年時間就坐到了公司的第三把交椅上,時年僅25歲。可是,因為一套全國農機企業行銷網路叢書出版受挫,他與公司其他高層人士意見不合,最後被迫憤而離職。
在紐約,在新美利堅文庫剛結束試用期的他,一躍升任為編纂部副總裁,令其他同仁無不驚羨。可是,幾位「東家」一年後又延聘了一位財大氣粗的圈外人加盟,而他和這個人在文庫的藝術追求等大方向問題上,常常意見相左。不久,他又「因故」被辭退了。
回到加利福尼亞以後,他又進入了名聞遐邇的二十世紀霍士公司,在管理高層先後任職6年。但是,由於董事會不喜歡他建議並主持拍攝的諸如《埃及妖后》等多部大製作影片,他再次被迫離職。
此後,布朗先生開始仔細回顧和檢討自己10多年來的職業路徑——坦率地說,他的視野開闊、他的思想活躍、他的任人唯賢、他的秉公直言以及他的擅憑直覺行事,這些與生俱來的高貴品質、卓越膽識和藝術修養,不啻是成為美國乃至全球新娛樂時代一位成功老闆的寶貴要件。可是,有哪一家公司真正需要他這樣的老闆呢?
布朗痛苦地分析了自己打工每每失敗的根源所在之後,毅然決定貸款30萬美元,開始自立門戶。很快,他就拍攝出《大白鯊》、《裁決》、《天繭》等一系列巨片,帶給美國和世界影壇一次又一次震撼。
在職業的道路上,布朗是個屢戰屢敗的公司行政人員;在事業的奮鬥中,布朗又成為一位成功的企業家、出色的大老闆。也許很多人會對此感到奇怪,其實這是再合理不過的事情了:因為他的職業選擇和事業追求合二為一了。
那些能夠取得巨大成功的人,都是能夠把自己的才幹、興趣、個性、處世風格與卓越的人生價值追求有機地融為一體的人。如果你也能像愛迪生和布朗那樣,使職業和事業達到完美的統一,那就一定能取得最大的收穫。
找對真正屬於自己的行業
許多成就卓著的人士,他們的成功首先得益於他們充分瞭解自己的長處,根據自己的特長來進行定位或重新定位,最終找對了真正屬於自己的行業。
有些人並不瞭解自己的長處在哪裡,而是只憑自己一時的興趣和想法來選擇行業,結果就會發生失誤。對此,每個人都千萬不要掉以輕心。
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人生的路原本有很多條,但並不是任何一條路都是最適合自己的。通常,一次性選擇就能獲得成功的人當然很幸運,因為這是出於個人的興趣、愛好和毅力,並且把握了「自知之明」。像貝多芬、莫里哀、梅蘭芳等人,就屬於這類為數不多的幸運者。
但是,對於更多的人來說,卻並不是一下子就能認清自己的本質,選對努力的方向。人們只有經過社會實踐的磨練之後,才能逐漸找到適合自己的行業。
古今中外,經過重新給自己定位而取得令人矚目成就的名人,十分之多:
著名詩人艾青,本來在法國學的是繪畫,只是偶爾在速寫本上記下幾句臨時閃現的詩句。偶爾被一位詩人看到了,自作主張地寄給一家雜誌,那首詩竟被發表了,這才使艾青認識到了自己的詩才,從而登上文壇;
作家馮驟才在步入文壇之前,曾是一名專業球隊的職業球員,球藝一般;後又去學畫,也沒有成果。但他在學畫時偶爾也寫些東西,終於發現自己擅長文學。此後,他一氣呵成,寫出了成名作《義和拳》;
阿西莫夫是一位科普作家,也是一位自然科學家。他的成功,同樣得益於對自己的再認識、再發現。一天上午,當他坐在打字機前打字的時候,突然意識到:「我不能成為第一流的科學家,卻能夠成為第一流的科普作家。」於是,他幾乎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科普創作上,終於使自己成為當代世界最著名的科普作家;
倫琴原來是學工程科學的,他在老師孔特的影響下,做了一些物理實驗。由此他逐漸體會到,這就是最適合自己做的行業。後來,他果然成了一位很有成就的物理學家;
法國生物學家拉馬克,更是碰撞過多種職業才開始進入科學領域的。他本來準備當牧師,後來步入軍界,走出軍界後又做了銀行職員,這期間他又研究音樂和醫學。就在一次植物園的散步中,他幸運地碰到了盧梭。從此,他才進入了大有用武之地的生物科學界。
現在許多人都在自己並不喜歡甚至厭惡的崗位上工作著,做自己並不願意做的工作。與其折磨自己,空耗人生,倒不如早做決斷,另起爐灶。這樣你就會更容易獲得成功。
萬無一失的求職方法
很多年前,有個年輕人跑到美國西部,想當一名新聞記者。但因剛到那裡人生地不熟,感到無從著手,只好寫信去請教當時已是報界名人的馬克・吐溫。
不久,馬克・吐溫就給他寫了回信。信中說:「如果你能按照我的話去做,我就可以為你在報界謀得一席之地。現在請你告訴我:你想進哪一家報社?這家報社在什麼地方?」
這位青年接到信後,當然異常興奮,便趕忙再寫一封信,說明他所嚮往的報社名稱及其地址,同時一再向馬克・吐溫誠懇表示,願意聽從他的指示。
很快,馬克・吐溫又給他寄來了第二封回信,信裡有如下幾段話:
「只要你肯暫時只做工作不拿薪水,那麼無論你到哪一家報社,人家都不會拒絕你;至於薪水問題,你不必著急。你可以對報社的人說,你近來覺得不工作實在很無聊,現在極想找一份工作來充實生活,但可以先不要報酬。這樣一來,無論那家報社現在是否迫切需要人員,總不好一口拒絕。
「等你獲得工作的機會後,就一定要主動做事。等到同事們慢慢感到確實需要你時,你再到各方面去採寫新聞,把寫成的稿件給編輯部;如果你所寫的稿件的確符合他們的需要,編輯自然會陸續發表你的新聞稿。長此以往,你藉此就會慢慢晉升到正式外派記者或編輯的職位上,大家也會漸漸重視你。到了這一步,你就不必擔心沒有薪水了。而同事和朋友們也必定會把你的名字和業績傳出去。這樣,你遲早會獲得一份薪水豐厚的工作。
「不久,其他報社也會爭相來聘用你,你可以拿了聘書給主編先生看,告訴主編先生,其他報社要給你多少月薪;如果這裡也願意出同樣的月薪,你仍將會留在這裡繼續做下去。到那時,也許其他報社還會給你提高薪水,但如果數目與這裡相差不多,你最好還是繼續在老地方做。」
讀完信後,這位青年最初對馬克・吐溫的方法有些懷疑,但他仍然照著去做了。
不久,果然他順利地進入了一家著名報社的編輯部;不出一個月,他便接到了另外一家報社的聘書,提出每月將給他多少薪水;原先的報社知道之後,就答應照對方出的薪水數目加倍給他。於是他仍然在原來的報社裡做事。
這樣,他在原來的報社裡連續工作了4年。在此期間,還有兩次收到其他報社的聘書,他也因此漲了兩次薪水。後來,他就晉升為那家報社的主編了。
除了這個青年外,另外還有5位青年向馬克・吐溫請教過同樣的問題,當然也都從他那裡獲得了同樣的啟示,因而都很快找到了他們所嚮往的工作。
這5位青年中的一位,後來成為美國一家最著名報紙的主編,而他在20年前像其他許多人剛起步時一樣,不過是一個很平常的青年。正是用了馬克・吐溫教給他的方法後,他進入了那家報社,地位也日漸上升,終於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要想成功求職,首先不是向別人訴說你有多麼優秀,也不是告訴別人你值多少錢,而是必須獲得別人的認可和接受。這樣,人家才會給你一個登臺演出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