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盲眼的丈夫,要怎麼知道自己的太太漂不漂亮?
聽障人士何以能成為音樂創作者?……
★ X = 看、聽、嗅聞、觸摸、感受、思考、愛……
殘是一把刀,能傷也可以是開創……誰沒有缺點,只看到缺點或著迷於某種優勢,都是一種病,也是另類的殘!(p.6)
如果我們能擁有較廣博的視野,用「多元智能論」來重新定義聽障朋友的「能」和「不能」,我們就會發現,「聾人」的「肢體動覺智能」、「內省智能」和「自然觀察智能」都遠比「聽人」敏銳。(p.20)
「有了電動輪椅,」蕭俊男說,「我從此逃出父母想像的地界,像孫悟空有了觔斗雲……」(p.44)
在「黑暗對話」裡,氣定神閒的是盲人,慌亂無助的反而是明眼人。(p.87)
她有幅畫叫《畫中有我》,那個叫黃美廉的「小女孩」僅出現在畫布左方,大部篇幅則如同重金屬搖滾般狂烈的線條,火的紋路,像趙無極的大片山水竟從一個人的內在釋放出來,於是你必須解釋那就是黃美廉的內在與外在的相會,是「傷痕累累變成豐富的顏色」,是情感內爆後趨向飽和的和平。(p.136)
有個大男孩這樣談論他媽媽:「她就像其他的媽媽,不過是坐在輪椅上(罷了)。」(p.151)
★ 我們,並不如你想像的那麼「殘」……
本書由呂政達先生採訪數十位身心障礙者,清楚解析那個殘疾本身是什麼樣的狀態?他們如何利用其他感官及學習來建構一般人自然可得的認知?遭遇的偏見甚至歧視有哪些?什麼才是他們最大的困境?現代科技及經驗如何大幅擴充他們的各項能力?
然後我們可以知道,在現今的台灣,身心障礙者早已不是我們一直以來所以為的「殘障人士」,只要幫他們去除環境障礙、卸下我們的偏見,他們儘管仍與一般人有些不同,但完全無損於他們完整的人格及人生,甚至是我們所要模擬、感受的對象,並為我們的生命帶來重要的啟發。
作者簡介:
呂政達
1962年生,台南市人,輔仁大學應用心理系學士、台大國發所碩士,輔大心理系博士生。曾任《張老師月刊》總編輯、《自立晚報》記者和副刊主編暨總主筆、信誼基金會《學前教育月刊》主編、《魅麗雜誌》編輯總監等職。本身是位自閉兒的父親。
寫作內容包含散文、論述、心靈小品乃至政治相關,且獲獎無數,如時報文學獎散文首獎和評審獎、聯合報文學獎散文大獎、梁實秋文學獎散文首獎、宗教文學獎散文首獎、林榮三文學獎散文首獎等。其散文〈諸神的黃昏〉並曾由導演張艾嘉改拍成五分鐘短片,為2011年金馬影展開幕片《10+10》的一部分。
著有《錦囊》《不落跑老爸》《爸爸,我們好嗎?:一位自閉兒爸爸的愛與煩惱書》《從霸凌到和解》《孤寂星球,熱鬧人間》《異考錄:一個作家的玩物壯志論》《長大前的練習曲》《丈夫的祕密基地》《走出生命幽谷》《與海豚交談的男孩》《怪鞋先生來喝茶》等四十餘種。
章節試閱
黑暗對話
明眼人倚賴視力進行溝通、理解和看見,當有人問說:「請問你想要一個什麼樣的『看見』?」時,其實他想知道的並不僅是「看見」,而是「理解」和「知道」。那麼,明眼人蒙上眼睛,或者進入一個全黑的房間內,卻仍然被要求要持續溝通、理解和知道時,問題就來了,而且來得非常的戲劇化。
其實,這就是源基於德國的「黑暗對話」(Dialogue in the Dark)的設計原意。在台灣,也有「黑暗對話」,也有盲人同胞在黑暗的房間裡,成為組織和群眾溝通的帶領者,徹底地顛覆明眼與盲者間、領導與服從間、協助與等待援助間的既定戲碼。
謝泰山本身就是名「黑暗對話」的培訓師。談起「黑暗對話」,他的話匣子一開,顯得興奮異常。謝泰山說,當參與者進入「黑房」後,就是明眼人必須「求道於盲」的時候了。處在全然黑暗的兩個小時內,要玩遊戲、進行溝通、還得分組完成任務。而在這個暗黑的過程裡,一個人在光亮世界裡無法察覺的盲點、領導風格的缺陷,或者說白一點,他是不是像他自己所相信的那樣,是一個品格高貴的人,此時都會昭然若揭。
在光亮世界裡,明眼人必須靠眼神的捕捉來得到回饋,一個微妙的眼神,或是察覺別人臉上的反應,來知道他今天的穿著是否得體。把自己和別人的眼神都抹去後,顯現的,是一個稱為「性格原型」的東西。心理學家榮格當年在論「心理原型」時,是用神話角色來做人格分類的嘗試,如大地母親、治療者、魔術師、煉金術師這樣的類型,他其實也沒有想到,視力和失去視力,也可更接近人格的原型。
謝泰山表示,在「黑暗對話」裡,氣定神閒的是盲人,慌亂無助的反而是明眼人。謝泰山也聽過「求道於盲」、「青瞑的看戲」、「青瞑的毋驚槍」這類的成語和俗語,他說,一點也不是這樣,在全然的黑暗中,槍瞄準著一個明眼人,他也未必會知道。
「黑暗對話」起源於德國,一九八八年德國創立第一家非營利事業體「對話社會企業」,簡稱DSE(Dialogue Social Enterprise),創辦人叫安德烈.海勒奇博士(Dr. Andreas Heineelte),閱讀他的生平和創辦理念,當然充滿著崇高的理念,我們卻聯想起,也許每個人小時候都玩過的「蒙眼抓鬼」遊戲,由別人帶領你走一小段路,讓你轉幾個圈,當你失去方向感,只聞其聲卻不見其影時,你還有辦法抓到同伴所扮的「鬼」嗎?
也許,在德國的成長歲月裡,安德烈.海勒奇也玩過這樣的遊戲。也許,他曾經被放在一個黑暗的房間內,引發了他日後建造社會企業的構想。台灣則在二○一一年,由謝邦俊醫師獲得DSE的授權,成立了「黑暗對話社會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台北DiD)。當台北有了這套活動後,謝泰山積極參與,目前已是活躍的視障培訓師。
在「黑暗對話工作坊」的說明中有這麼一段話:「活動是在完全隔離所有光源的漆黑環境中進行,除了促使參與者必須適應突如其來的短暫失能外,同時必須強迫自己慢下步調,觀照內在,忠實地省視自己的核心價值。」這段文字中,有沒有注意到關鍵詞「慢下步調」?在突如其來的短暫失能裡,人們才能學習做到「慢下步調」。
「黑暗對話工作坊」裡有個黑房,也有個光房。「黑房」往往聯想到「暗房」,在早期還要用底片沖洗照片的年代裡,把膠卷送進暗房經歷顯影過程,才能沖洗出明亮的照片。現在,隨著照相技術的發達,沖洗照片早就成為記憶。然而,對重新發現自己、顯現自己來說,「黑房」的設計無異就是能讓心顯影的一間「暗房」。
「你有沒有試過閉起眼睛、不看表情,而能彼此傾聽的經驗?那其實是種挑戰。」謝泰山說。
在黑暗裡,會讓我們聯想起什麼?心理學知名的剝奪知覺實驗,就在測試這個禁忌的邊緣。心理學家發現,視覺和其他感官被剝奪的人,容易焦慮、緊張、心跳加快,時間一長,就會影響身心健康。但還有更嚴重的是,剝奪視覺能力,也會讓明眼人失去了原本溝通的能力。
謝泰山說,一般人已習慣看網路、上臉書或到 Google 找資料,電子通訊設備已有如他們的「另一隻眼睛」。溝通時,有些人習慣使用白板、記事簿,一定要把自己要講、要記的文字都寫下來不可。然而,「黑暗對話」提供的是一個不能使用 Google,也沒有白板的溝通情境,這時,還要他們在時間限制內完成任務,會讓許多人因而慌了手腳。
有些平時當主管的人在黑房裡,還會照著過去的習慣說:「請看我這邊。」他和同事講話時,會不自覺地點頭、搖頭,屬下只要察言觀色,自然就會調整談話內容,彼此互通心意,溝通遊戲自此就算大功告成。謝泰山說,在黑房裡,已習於下命令的人,會更覺得不能適應,但往往經歷這段黑暗時光,他們的收穫也更加的豐富。
走出黑房,來到光房,分享從自主者變成非自主者的感受。在黑房裡接受過視障培訓師協助的人,更能夠深刻體驗,明眼人可能變成非自主者,而盲的人卻可能成為主宰與協助的角色。
這場經歷後,生起的是現代人始終缺少的一種美德,叫作「同理心」。走出自己原本熟悉、習以為常的世界,才有辦法空出心思,接納另一個不同的世界。
從此看來,「黑暗對話」提出的,也許是另一個生命教育的機會,不僅適用於盲和見的對比,適用於商業管理和職場溝通,將來也可運用在親子溝通間。許多親子──不管是做子女還是為人父母者,往往只習慣見到自己的世界,卻進不去對方的心思。在黑房裡,親子還可試著建立另一種溝通的方式,完成指派給他們的任務。
黑暗對話中的生命教育
「人們往往看到更悲苦的處境,藉此來提醒自己,就像那個老故事裡,一再怨嘆自己沒鞋子穿的人,有一天遇到了沒有腳的人。」所以,明眼人會覺得更悲苦的是「盲」,用此來提醒自己。然而,兩者只是感官經驗和世界的不同,是不一樣,卻不見得有階層和等級的差別。
在黑暗對話中,培養同理心的溝通是一項重點。其實同理心的養成不只是在這類的課程中而已,也應融入我們的社會教育當中。在台灣,「生命教育」可以說是教育界的顯學,其實,當年台灣學校推動生命教育,是以降低青少年自殺率和犯罪率為出發點的,到了現在,內容和理念一再地修正,也繼續擴充,做法從養小動物到種下一棵樹、照顧老人都算。但是,台灣實行的生命教育,似乎總是繁雜忙碌而不見得會有效果。
「生命教育」的最終目標,其實,仍離不開肯定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就如我們常說的,每個生命都會有它的價值,如果你覺得並不是這樣,那可能是你還沒有找到,你可能要花更多的功夫和光陰去尋找。
看過《逆光飛翔》這部電影,見過鋼琴師黃裕翔的精湛表現,還有那總是笑笑的一張臉、氣定神閒的模樣,我們不免會深思,如果當年不是黃裕翔的媽媽這麼辛苦地去栽培他,讓他有機會利用自己的天賦去發光發熱,今天,我們就將失去道說一則傳奇的機會了。
黑暗對話
明眼人倚賴視力進行溝通、理解和看見,當有人問說:「請問你想要一個什麼樣的『看見』?」時,其實他想知道的並不僅是「看見」,而是「理解」和「知道」。那麼,明眼人蒙上眼睛,或者進入一個全黑的房間內,卻仍然被要求要持續溝通、理解和知道時,問題就來了,而且來得非常的戲劇化。
其實,這就是源基於德國的「黑暗對話」(Dialogue in the Dark)的設計原意。在台灣,也有「黑暗對話」,也有盲人同胞在黑暗的房間裡,成為組織和群眾溝通的帶領者,徹底地顛覆明眼與盲者間、領導與服從間、協助與等待援助間的既定戲碼。
謝...
目錄
序
特別收錄「得見」分享文(依姓氏筆畫排序)
重新發掘、看見身心障礙者所具備的另類能力 ──中華民國殘障聯盟理事長 馬海霞
同理或同情? ──華視點燈節目主持人 余秀芷
我這樣的人能用提款卡嗎? ──腦性麻痺患者、女作家 吳瑞璧
我站得比你還直 ──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助理教授 魏貽君
冷漠的歧視 ──罕病致殘社工人 蘇瑞臻
殘是一把刀 ──資深樂評人、作家 翁嘉銘
從每一天的言語開始 ──一九九三年十大傑出青年 黃美廉博士
就是要更像個盲人 ──中華民國無障礙科技發展協會祕書長 楊聖弘
第一篇 聽障者的多元智能
多元智能論
聽障小作家喬安的文學路
聽障音樂人的故事
摸音樂、看音樂
第二篇 坐輪椅,世界任我行
輪椅族的一個大夢
Try遊台灣、Try遊世界
輪椅旅行的奈米時刻
輪椅上的生命軌跡
第三篇 我是盲人,歡迎問路!
「求道於盲」的另類體驗
視障者的旅行
定向行動訓練
3D觸覺技術的盲人地圖
第四篇 聾啞者的溝通力
不用出聲的表達
真正的溝通屏障
啞口無言……
第五篇 融合四感的視障鑑賞力
摸得到的藝術
摸索
我能X得見妳最美的臉
品味—不一定用看的
愛無礙
第六篇 來跟盲人學表達
黑暗對話
口述影像
「炸蝦捲」盲人劇團
第七篇 我其實很理智
時代心病
瘋言瘋語?
難以撕下的標籤
顛三倒四?
風雨過後
第八篇 困境的破解與轉化
疼痛
我不醜,只是不同
破什麼「相」?
遇到了──非關命運
自度度人
把握每一次做決定的時刻
身障者的女性意識
序
特別收錄「得見」分享文(依姓氏筆畫排序)
重新發掘、看見身心障礙者所具備的另類能力 ──中華民國殘障聯盟理事長 馬海霞
同理或同情? ──華視點燈節目主持人 余秀芷
我這樣的人能用提款卡嗎? ──腦性麻痺患者、女作家 吳瑞璧
我站得比你還直 ──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助理教授 魏貽君
冷漠的歧視 ──罕病致殘社工人 蘇瑞臻
殘是一把刀 ──資深樂評人、作家 翁嘉銘
從每一天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