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2 論文架構篇
第○9問 「問題意識」是什麼?
問題意識是指,研究者從事論文寫作時,應具備的以解決問題為核心的觀念。基本上,任何有價值的研究,都應該是以解決問題為起點,不管是理論上的問題或者是實務上的問題,至於研究的最後目標也是提出解決問題之建議。這種觀點放諸社會科學或是自然科學都是一樣的,不能也不應該被挑戰。
反之,如果研究中沒有問題意識,論文通篇只是東抄西抄、哼哼啊啊、無病呻吟一番,沒有結論也沒有建議。如果是這樣,建議去寫散文或寫小說,比較不適合從事學術研究。
因此,研究者一開始最好的做法是從蒐尋問題做為出發點,先自行審酌此一研究領域或範疇內有哪些問題?這些問題是否已經得到解決?如果沒有,就有進行研究的契機。
提煉問題意識,需要深度思考。思考能夠激發研究者的想像力,最大的功用是有助於問題的釐清,找到真正的研究問題。所以,研究者需要養成深度思考的習慣,面對經驗現象,首先進行描述思考,所見的經驗現象,反映的是什麼?經驗現象如何組成?參與其中者是什麼?進一步則思考這些經驗現象形成的原因是什麼?它們可能會有什麼影響?這些影響會造成什麼問題?最終再思考這些問題可能有那些影響?解決這些問題之道可能有那些?
問題意識的產生,首先是研究者注意力的引發,進而產生問題意識。問題意識引發的歷程,先從潛在刺激引發研究者注意開始,進一步潛在刺激轉化為有效刺激,最後形成問題意識,踏出成功研究的第一步。
學術論文必須講究深刻的問題意識,基礎建立在研究者對研究問題本身的廣泛認識和了解。研究者最忌諱的是,隨意從學術期刊或學位論文中捕捉變項,加以組合拼湊,恣意尋找研究對象,即開始進行研究,如此將會混淆學術研究的本質,完成的論文也會成為不折不扣的學術垃圾。
第○10問 「期刊論文」的章節如何安排?
「期刊論文」的章節安排要從APA談起。
APA出版手冊(Publication Manual of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是目前應用最廣的出版手冊,它主張的論文寫作格式成為許多學術期刊的寫作範本。APA將學術性論文分成五種類型:實徵性、評論性、理論性、方法論、個案研究。五種論文類型的區別主要來自於學術領域、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的不同,類型的選擇並不保證最終論文品質的好壞。
大學系所常因學術領域的不同,而有論文類型傾向的差異。例如,教育與心理學門的研究所偏重於實徵性論文,法律學門研究所則偏多評論性論文,管理學門研究所則個案研究型論文日漸增多。
如果是實徵性論文,章節架構基本上是從「IMRD格式」推衍而來。IMRD指的是Introduction(緒論)、Method(研究方法)、Results(結果)、Discussion(討論),加上前文的Abstract(摘要)以及文末的References(參考文獻),就構成完整的期刊論文之架構。
學術性期刊因為是定期出刊,篇幅較小,一般只接受上述「IMRD」的論文形式。所以,如果你要發表的是實徵性期刊論文,論文結構的基本模式如下:
摘要
一、緒論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結果
四、討論
參考文獻
上述的論文基本結構,有邏輯的先後次序基礎。就本文來看,先有緒論,然後是介紹本研究所使用的方法,接著推衍出研究的結果,最後以討論做結。原則上,在不更動前後邏輯的前提下,研究者可以因應個別研究論文的內容,以及表達呈現的需要,適當的調整節次及內容,仍會符合一般期刊論文的撰稿要求。
第○11問 「學位論文」的章節如何安排?
「學位論文」的章節安排也是要從APA談起。
APA出版手冊的主要目的是提供期刊論文當指引,而不是指導碩博士論文如何撰寫。相反的,APA出版手冊說得很清楚,碩博士論文應滿足該研究所的特定要求,碩博士論文的生命遠比期刊論文要長久。
因為碩博士論文的生命十分長久,一定會超過作者的生年紀錄,所以論文內容必須要完整,研究歷程也要交代清楚,不能只以「IMRD」的簡約方式呈現。表2-1是一個完整的論文章節安排,適用社會科學各領域。
表2-1 學位論文章節示例
章 別 節別 主 題
第一章 Introduction緒論
一
二
三
四
五 Research Background Information 研究動機(研究背景)
Research Purpose 研究目的
Research Questions 待答問題
Defining Concepts名詞釋義(定義概念)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 研究限制
第二章 Literature Review 文獻探討
一
二
三 Concepts 概念
Literature Review理論文獻評介
(視需要增添節次)
Research Review 相關研究評析
(視需要增添節次)
第三章 Method研究方法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Research Design研究架構 (或研究設計)
Research Hypothesis 研究假設
(視研究需要)
Subjects/Participants 研究對象
Materials/Instruments 研究工具
Data Collection Procedure 資料蒐集程序
Data Analysis 資料分析
第四章 Research Results and Conclusions研究結果與討論
一
二 Research Findings 研究結果
Review of Research Findings 研究結果討論
2.1 Giving a Possible Explanation for the Results詮釋研究結果
2.2 Comparing with Those of Other Studies與其他研究比較
2.3 Suggesting Implications/Applications結果之意涵啟發/應用
第五章 Discussion結論與建議
一
二 Conclusions 研究結論
Suggestions 研究建議
2.1 for Applications實務上的建議
2.2 for Future Research未來研究建議
第○12問 「研究動機」、「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待答問題」應如何撰寫?
就論文寫作而言,邏輯的推衍很重要。研究的起始點是研究者的研究動機,繼之是探討研究的背景,然後歸納出研究目的,再以研究目的為基礎,發展出具體的待答問題。
研究動機是指進行研究的理由,敘寫上有幾個大方向:一是學術上的理由;二是實務上的理由;三是個人興趣。研究動機要言之成理,以便舖陳論文研究的價值和必要性。
論文寫作中,「研究動機」和「研究背景」原則上擇一即可。如果是以研究背景當標題,則應從研究問題的解析入手,闡述研究的相關背景和脈絡,一般不談研究者的個人研究動機;反之,如果以研究動機為標題,則是從研究者的角度出發,論述進行研究的具體理由,可能包含學術、實務及現況之闡述說明,並突顯研究的意義、價值、重要性及必要性。
任何論文寫作都應寫清楚「研究目的」,以指出研究的方向和目標。研究目的要寫清楚研究的最終目的解釋了什麼、預測了什麼,以及控制了什麼,必須要用肯定句來敘寫。至於「待答問題」則是以研究目的為基礎,進一步分解推衍而得到待答問題,待答問題應使用疑問句來敘寫。
研究目的之敘寫,應使用「動態動詞」時態的起始動詞當開始,如:「了解」、「調查」、「探討」、「比較」、「分析」等,進而完成一個研究目的的肯定句。至於研究目的的句尾,則使用「名詞」或「形容詞」做為肯定句之結束。例如:「現況」、「關係」、「影響」等等。從一篇學位論文的要求來看,列舉3至5個研究目的已足夠,層次由淺而深,過猶不及皆非所宜。一個研究目的可以分解成多個次待答問題,以遂其具體化及條理化之目的。原則上,待答問題的陳述要更為具體而且明確。
茲以《臺北市公立國民小學附設幼稚園教師專業發展與家長滿意度之研究》一文為例,列舉如下:
【研究目的】
一、了解國民小學附幼教師專業發展情形。
二、探討國民小學附幼家長之滿意度情形。
三、分析國民小學附幼教師專業發展與家長滿意度之關係。
【待答問題】
一、國民小學附幼教師專業發展情形如何?
(一)國民小學附幼教師之專業發展得分如何?
(二)國民小學附幼教師之專業發展是否達到滿意以上之水準?
二、國民小學附幼家長滿意度情形如何?
(一)國民小學附幼家長滿意度得分如何?
(二)國民小學附幼家長滿意度是否達到滿意以上之水準?
三、國民小學附幼教師專業發展與家長滿意度之間有何關係?
(一)國民小學附幼教師專業發展與家長滿意度之間是否為正相關?
(二)國民小學附幼教師專業發展與家長滿意度之相關是否達顯著水準?
(三)國民小學附幼教師專業發展對長滿意度之預測是否達顯著水準?
第○13問 「名詞釋義」有必要嗎?應如何撰寫?
論文寫作完成後,報告、口試、發表,或是投稿,都是一種知識的公開傳播。因為這個理由,論文必須確保能夠和學術同行相互交流。因為如此,選用適當的學術名詞、對名詞進行適當的定義就變得十分重要,這就是「名詞釋義」。
對問題或概念的認知一致,是互動雙方進行有效討論或溝通的起點,如果互動雙方的認知或理解不一,就會形成雞同鴨講,讓讀者感到局面混亂。同樣的道理,對名詞或概念進行有效的定義是學術社群研究討論的重要前提,Defining Concepts通常譯為名詞釋義,它是緒論中重要的一個節次。
名詞釋義的主要目的是因為學術研究中,皆會使用理論或實務上的關鍵名詞或概念,這些關鍵名詞或概念的使用是學術社群經長久共識方才形成的,這也是科學知識能夠有效交流的重要基礎與關鍵。然而,不同的主張、學派或者是不同的讀者,他們對同一關鍵名詞或概念的意涵詮釋不盡相同,研究者為了縮減及拉近與讀者之間的距離,並為論文接續的流暢導讀做舖排,需要先針對論文的重要關鍵名詞進行精確定義,名詞釋義乃因應而生。
論文寫作時撰寫名詞釋義,應包含兩個方向:概念性定義(conceptual definition)以及操作性定義(operational definition)。
概念性定義(或稱文義性定義)是應用文字修辭針對研究變項加以描述,以讓讀者可以理解,學術專書或專業辭典通常都會有此類之定義;至於操作性定義則是依據可觀察、可測量或可操作的特徵及內涵,針對研究變項加以描述或解析。操作性定義遠比概念性定義更為重要,它是論文研究結果詮釋、推理及結論的基礎和依據。
第○14問 「概念性定義」和「操作型定義」有何不同?舉例說明。
如第○13問所說,概念性定義(或稱文義性定義)是應用文字修辭針對研究變項加以描述;操作性定義則是依據可觀察、可測量或可操作的特徵及內涵,針對研究變項加以描述或解析。
試以「家長滿意度」(patents satisfaction)為例,進行概念性定義及操作性定義之敘寫,對比呈現如下:
一、概念性定義
家長滿意度(parents satisfaction),係指家長接受學校教育之服務後,所感到的整體滿意度,所謂的感到滿意是指接受學校教育服務後的評價。一般而言,家長在接受學校教育服務前有所預期,最終與實際績效之間進行比較。如果接受服務前的期望獲得滿足與實現,則感到滿意;相反的,如果期望未能獲得滿足與實現,則會感到不滿意。
二、操作性定義
本研究所指「家長滿意度」,係指家長對教師所提供之教學服務品質之評價。滿意度之範疇在學校場域之內,服務主體為教師,並以家長為服務對象。易言之,本研究測量之家長滿意度,僅指家長對教師服務品質上的整體性態度,重在對教師服務的經驗知覺。另外,本研究採自陳量表方式,係以教師為測量對象,測量其自我覺知之家長滿意度。
從操作型定義看,本研究之自我覺知家長滿意度,係指受測對象於研究者自編的「國民小學幼稚園教師自我覺知家長滿意度調查問卷」之量表得分情形。問卷採取四點量表,每題計分方式最高為四分,最低為一分。每一層面的整體分數越高表示家長滿意度愈佳;反之,分數越低則表示家長滿意度愈差。
第○15問 「研究架構」是什麼?對論文寫作有幫助嗎?
「架構」意指相對位置的集合形式,「研究架構」即指研究方案中各變項相對位置的集合。
為了表達上述的精確內涵,學術研究社群通常以圖示的方式,以表達研究架構的意涵。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圖示僅是單純的變項關係之呈現稱為架構,如果加入資料蒐集的歷程及演進,則應以「研究程序」或「步驟名」之較為適當。
研究變項間的關係以研究架構圖來表示,是知識符號化的極致表現。不僅可以讓讀者清晰的理解研究變項間的關係,也能清楚的呈現研究的方向與預期成果,如果輔以文字補充說明,對研究者自身掌控研究歷程亦有相當大的幫助。研究架構範例圖示如下。
變項分析說明: 進行平均數考驗(ANOVA、t-test)
進行相關分析(correlation)
進行多元迴歸分析(regression)
圖2-1 研究架構圖
第○16問 如何找學位論文的「指導教授」?
大學因為崇尚學術自由,因此不同大學的文化和生態頗不相同。此外,不同領域系所,文化和生態也不一樣。但可以確信的是,研究生不論面對何種系所文化生態,總是「多算勝、少算不勝」。
大學教授基本上和社會中人相同,也有很多不同的面向。通常我們會以人品道德、學術研究能力、教育熱誠三者加以衡量。如果能夠找到三者兼具的指導教授,是十分幸福的,但現實上總會有些難度。
首先是人品道德,這方面需要仰賴人際網路的多方打聽。通常,人品評價好的教授會名揚四海,至於評價惡劣的也會全國皆知;學術研究能力則更容易評比,上網或圖書館查閱,看看發表的書籍或論文,就可以知道學術研究能力的等級和好壞;至於教育熱誠,需要親自上課才能真實體會。
綜合以上,以上述三個指標進行選擇,花一點時間了解,然後禮貌性寫個電子郵件問候,約個時間見面討論,大概就水到渠成了。
第○17問 如何應用「論文發展方格」完成研究計畫?
研究計畫通常是指論文的前三章,也就是口試時要提報的內容,包括了緒論、文獻探討,以及研究方法。一般而言,論文的前三章是最難定稿的,如果研究計畫完成,表示主題、方向及方法都已確認,事實上預設論文成功在望。
我們應用第○11問中,表2-1的章節格式,加上撰寫指引,形成表2-2的論文計畫發展方格,就是研究者撰寫研究計畫很好的支持鷹架。
表2-2 研究計畫「論文發展方格」
章、節,架構 撰寫指引
論文題目 1.經可行性、經濟性、價值性、發展性之評估
2.文字簡練、意義明確,視需要採主副標題形式
摘 要 1.正確、簡潔、易於理解,具知識性。
2.內容:目的、對象、方法、發現、結論、意涵或應用
第一章 節 緒論
一 研究動機(研究背景) 1.研究理由:學術、實務及現況之闡述說明
2.突顯研究的意義、價值、重要性及必要性
二 研究目的 1.解釋、控制、預測什麼;2.肯定句陳述
3.動態動詞開始:了解、調查、探討、比較、分析
三 待答問題 1.從研究目的分解而來;2.具體化和條理化;3.問句形式
四 名詞釋義(定義概念) 1.關鍵變項之定義
2.文義型定義、操作型定義
五 研究限制 方法、工具、範圍、推論等之限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一 概念 關鍵名詞之定義或內涵
二 理論文獻評介
(視需要增添節次) 闡述主要變項的理論基礎及內容
三 相關研究評析
(視需要增添節次) 1.研究成果之介紹,進行適當的歸納、分析和批評
2.層次:描述摘要、歸納統整、分析評價、比較批判、獨特創見
第三章 研究方法
一 研究架構 研究變項以圖示呈現相互之關係
二 研究假設(視研究需要) 條件式陳述;差異式陳述
三 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標的母群、取樣方法、取樣程序、樣本人數
四 研究工具 工具編製程序、內容介紹、信度、效度
五 資料蒐集程序 研究進行之步驟,以及資料蒐集程序
六 資料分析 蒐集資料的處理,以及分析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