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一
打開心靈健康的大門 陳俊欽醫師(杏語心靈診所院長)
當大學同學林曉凌醫師邀請我為本書寫序時,我當真是受寵若驚了。等我閱讀完本書時,更是感到惶恐不已:這本書顯然是時下最熱門的功能醫學取向,而且出自世界級權威之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我這麼一個專攻成人心理治療的精神科醫師,每天都在為個案腦中的「軟體」抓蟲(debug),鮮少觸及大腦「硬體」的部份。對於書中所言之功能醫學雖然略有涉獵,但相關知識完全付之闕如:何德何能為這本風雨名山之作為序?
然而,我還是接下這麼一個重擔了,主要是深受書中所流露出來幾個精神深深感動不已:整合觀、功能論與實證科學基礎──這是我在其他相關書籍中未曾見過的,而如今,我竟然在本書中發現了濃厚現代-後現代思想,這讓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功能醫學的應用性書籍,更是超越傳統功能醫學的里程碑!
首先:本書並非「只是」提出憂鬱症另外一種科學性的假設,告訴讀者:是因為這些物質的缺乏導致了憂鬱;而非傳統精神醫學上的「血清素假說」或「正腎上腺素假說」──讀者若以為:本書就是提出了另外一套理論,用「維他命缺乏」「礦物質濃度」等等說法,來取代傳統基於憂鬱症的單胺假說所發展出來的藥物,甚至因而自行購買大量的維他命與礦物質,未經專業指導,就按照中國傳統「缺什麼,就補什麼」,以驚人的劑量去補充,那可真是糟蹋本書的一番苦心。
書中所說的憂鬱種種成因,如果將之分離出來,個別看待,那麼,我們就忽略了作者所要強調的:整合性的觀點──沒有任何一個生活要素,必須單獨為憂鬱負擔所有責任!就如同二十世紀初,在德國興起的Gestalttheorie Psychology不斷強調:「整體,大於所有部分的加總」,兩者之間的落差,就是整合性概念中的協調性與意義化──作者想強調「憂鬱,是一種整體要素的共同表現,必須從生活中,用整體的角度來閱讀,才能明白它的意義」,而不只是「很粗暴的給一個活人貼上一張上面寫有憂鬱症三個字的標籤」。從前者的完形觀點來看,憂鬱症這個標籤存在與否並不重要,更重要的是,我們怎麼看待個案的憂鬱?甚至,個案怎麼看待自己的憂鬱?而後者,卻只會不斷的變更藥物與調整劑量,去設計一個注定徒勞無功的解決方案。
我在心理治療的實務工作中,見過不少「不符合診斷要件的憂鬱症患者」;奇特的是──當我告訴他們,就實證醫學的角度,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而我竭盡所能,依然找不到符合憂鬱症要件的證據時;最奇妙的事情發生了:「患者」同意了我的看法,卻緊抓著「憂鬱症」不放。一位「患者」說出了最具代表性的話:「我先生是獨子,他在單親家庭中長大,長期與母親相依為命;婚後,他母親強勢干預了我們生活的每一個環節,但是他對我很好,對小孩也很好,我不想結束這段婚姻。而我有憂鬱症,這是婆婆唯一能夠接受:為什麼我辦不到她那些無理要求的理由。當然,我定期門診後,回家第一件事情,就是把整包藥丟進垃圾桶。」
本書中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地方,在於列舉了不同憂鬱症與其獨特形式,例如:重度憂鬱症(Major depression)、輕度憂鬱症(Dysthymia)、季節性憂鬱症、非典型憂鬱症等──這並非只是為不同憂鬱症狀進行統計學上的歸類,更是凸顯出現代盲目宣導憂鬱症風潮下,一個重要、卻廣泛被專家、民眾與輿論所遺忘的前題:「憂鬱,必然是一種疾病嗎?」
如果憂鬱必然是疾病,那麼我們就必須追問:為何只有在哺乳類以上,才有出現憂鬱的可能?其次,從生理基礎來看,在長久的物競天擇下,何以憂鬱的基因不至於因為表現劣勢而耗竭?其三,從社會文明的發展來看,何以在分工精細的已開發國家中,民眾的憂鬱感反而上升?
這些問題也許一言難盡,但本書詳細列舉了各式憂鬱的型態,也間接暗示了:憂鬱的存在顯然有其功能,在人類的生活當中,參與並扮演了某種角色,只有當憂鬱失去控制,以某種獨特形式超越社會的秩序(dis-Order),將之辨認為疾病才有其意義。就如:重度憂鬱症的病理性在於超乎尋常的強烈發作;輕度憂鬱症則在於難以解釋的漫長病程;季節性憂鬱症在於與季節的高度相關等等──而「有一點點輕微而且短暫的憂鬱」,那就不應該冒冒失失的給予一個「憂鬱症」診斷,否則,這診斷不但不能指出問題所在,反而會把形塑這憂鬱的背景推得更遠;憂鬱既然來自於生活中,那就該在生活中療癒它。
最後,我還是得說:不管本書內容有多豐富,論述有多清晰,而翻譯之信達雅又如何──終究,得要讀者親自來閱讀,透過專業的詮釋,才能一窺堂奧,得覽百代盛世。於此,我也就該停筆了。當然,另一個通往身心靈健康的故事,才正要開始呢!
推薦序二
喚起整合性療癒學的浪潮 黃培嘉諮詢師(霈思國際心靈成長中心執行長)
療癒,是科學、是醫學,更是一門藝術,一門攸關整合的藝術。
只要曾歷經憂傷、空虛、暴怒,甚至絕望的人都更能體會,人心可以清澈見底,彷彿一條林間小溪,卻也常如大海般深不可測。當晦暗莫測的憂鬱、焦躁向自己襲來,或者受苦的來訪個案坐在面前尋求解答,我們能做的就是信任又謙卑的站在那浪頭上,整合運用一切可能需要的知識、情感與精神力量,一次又一次的護守並堅定陪伴著,直到那浪潮逐漸退去,我們就能在陽光下、沙灘上看著那令人既憂且懼的孟加拉虎離開(註一)。
從經驗自我的深度療癒,到全心投入轉化團體與個人內在動能的這十年,我經常在各種情緒、感觸與人生情節中度過,這些幾乎都跟憂鬱、躁鬱有關。動力精神醫學中所指的治癒,就是這些內在精神驅力的衝突、分裂、接受到整合的過程。但累積數千工作小時後,我能深深體悟到面對龐雜人心的渺小與驚嘆。
人心是那麼複雜、混沌、突發、隨機,充滿著自主性、動態性、適應性與非線性發展。一如複雜性科學(Science of Complexity)與完形心理學所提供的洞見,心靈可被認為是一個開放、複雜與混沌的整體動力系統,它有不可預期性,也充滿自我調節性,這為心靈的治癒提供了契機,也注入極大的變數。
作為一個人類內心複雜世界的療癒工作者,這條道路與蘊含的智慧是無窮無盡的,我逐漸明白療癒的學理與技術固然重要,但遠不及於一份永恆的謙卑與簡樸的關切,那是來自於所有人都能被治癒的愛與慈悲,因此整合諸多身心靈治癒因子成為必然。憂鬱,或未有終結,但我們能在浪濤的頂點尋求平靜!
林曉凌醫師與我曾一起探索心靈深處的自己,更是認識多年的好友。在我的眼中,她是個專業、忙碌,但十分溫暖、愛人愛己,且勇於面對深層自我的好醫師,這並不容易。在她的邀請下,我拜讀了她的譯作《療鬱──不吃藥的憂鬱解方》,她說明著翻譯這本書的用心就在整合性醫學治療觀,意即在一個功能整合的醫學視野下,注重所有能幫助患者恢復健康的方式,包括患者的營養攝取、身體環境、身心狀態、生活習慣等,不只是藥物與疾病的單一線性關係,這吸引了我的興趣。
進一步發現,此書作者所強調的「整合精神醫學」是:在我的理想中,未來的精神科診斷,醫生會問你細節,包括飲食,藥物與營養補充食品,也會關心親人的健康,以及生活作息,試圖找出患者憂鬱的原因。透過調整病患整體性的健康,往往能讓疾病痊癒,最後的目標,是創造一個客觀整體的,真正平衡的方法,去減緩憂鬱症造成的困擾。
正是因為回歸整體,而非分離解構,創造了更大的療癒效益,這也是我長年實踐自癒癒人的一個重要關鍵,因此我十分樂意為此書略盡薄力,也祝福林醫師與Dr. Greenblatt能嘉惠更多的患者,藉此喚起整合性「療鬱」學的浪潮。
註一:由名導演李安執導,並贏得第八十五屆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的電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中接近片尾的一幕。
推薦序三
走出憂鬱症的幽谷 鄭光男醫師(光能身心診所院長)
如果您擔心自己可能罹患憂鬱症,周邊親朋好友有憂鬱症的困擾,請細讀這本書。
這本書的作者,是一位在一般精神科門診碰不到的醫師。他清楚說明什麼是憂鬱症、憂鬱症如何診斷、憂鬱症到底是單純神經傳導物質失衡,或者另有其他原因?藥物治療的限制與迷思在哪裡、如何根本治療?以上答案,就是功能醫學。
什麼是功能醫學,熟悉功能醫學的專業醫師,又會如何幫助憂鬱症患者?這本書也有完整的答案。
在二○○○年,我完成了精神科專科訓練,成為精神科專科醫師後,致力搜尋並且了解非藥物治療憂鬱症的根本治療方式,而功能醫學就是我治療的主軸,在臨床的驗證上,我發現功能醫學對於憂鬱症的治療與根本療癒效果上屢試不爽。
這七年多來,透過〈鄭醫師的部落格〉,累積超過兩百萬人次的瀏覽人次,同時分享近年的外國最新研究,幫助大家更了解憂鬱症的根本成因以及非藥物改善,其實有方法,也可以在短期內透過完整的功能醫學治療,幫助當事人根本痊癒,不再復發也真正免於藥物依賴。
欣見本書的出版,除了讓我感到吾道不孤之外,也衷心希望有更多人透過功能醫學的協助,真正走出憂鬱症的幽谷,重見光明。更希望有更多專業醫師透過這本書了解憂鬱症的治療,在藥物治療之外,其實有更完整且根本的治療方式存在,進而學習並應用功能醫學,造福更多人。
導讀
林曉凌醫師(瀚仕診所院長)
身為一個家庭醫學科的醫師,全人的關懷與醫療,是我在醫學院時的追求與嚮往。
在臨床執業的前幾年,我遵循著現代西方醫學所教導的,運用所學習的藥理學幫助自己的病人。但在長期照顧慢性疾病病人,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中風這樣的臨床經驗累積中,卻發現藥物治療的效果是有所侷限的,只能控制病情,延緩併發症的發生,卻沒有使得病人的健康情形更佳。
於是我在職進修預防醫學研究以及營養治療,也在這幾年有幸成為功能醫學治療團隊的一員,利用功能醫學、健康管理計畫以及營養處方,幫助更多亞健康的人或受疾病所苦的病人,可以藉由整合的療法使新陳代謝改善,使得血管的內皮彈性改善,以及心臟疾病的危險因子得到控制。
然而精神疾病卻是我一直不敢碰觸的領域,各式各樣的抗精神病或是抗憂鬱的藥物不斷被研發出來,這一向不是我熟悉的範圍。然而臨床上我卻經常觀察到許多病友們在長期使用安眠藥或抗焦慮劑下,記憶思考功能逐漸減退,生活品質日益下降。所幸運用有助神經系統健康的天然營養素,而降低了對安眠藥物的依賴。
兩年多前,我有一位朋友的孩子,高一時被診斷為憂鬱症,但即使接受藥物治療搭配其他自然醫學的療法,卻仍然憂鬱症復發,三年內兩度休學。在家屬已身心俱疲的情況下,徵詢我的營養治療建議。經由問診以及功能醫學的檢查,我發現他有食物過敏與腸漏症的狀況,於是根據檢驗結果為他開立營養治療的處方。幾個月後,他的活力明顯的改善,而在今年,他終於順利完成高中學業,而且成為大學新鮮人。這個案例,確實證明,基礎的營養醫學不僅是對生理的完整健康有益,對心理的健康同樣有益。也啟發了我對功能醫學與精神醫學聯結應用的興趣。
數個月前,有幸能拜讀Dr. Greenblatt 的這本書The Breakthrough Depression Solution而如獲至寶,讓我豁然開朗,事實上我們已經在做的功能醫學有很多的內涵,同樣能夠有效的幫助憂鬱症的病人。
Dr. Greenblatt 是Comprehensive Psychiatric Resources 的創辦人和醫學部主任,這是一家私人的精神科整合醫療中心。他同時在美國麻薩諸塞州沃爾瑟姆市的Walden Behavioral Care 擔任飲食異常科的醫學部主任,並且是Tufts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精神病學科的臨床助理教授。
Dr. Greenblatt 在美國是廣為人知的傑出整合醫療專家,經常受邀至各地巡迴、電視和平面媒體專訪,以他在生物學、遺傳學、心理學和營養學等方面在治療精神疾病時的研究,證實營養介入對精神疾病治療的影響。他的這本著作The Breakthrough Depression Solution,匯集了他的專業和多年臨床經驗,完整說明如何以整合醫療來治療情緒障礙。
很興奮瀚仕診所與Dr. Greenblatt的合作計畫順利推展,更榮幸能負責《療鬱──不吃藥的憂鬱解方》一書的翻譯。在這本書中,Dr. Greenblatt精闢的整理出「THE ZEEBrA計畫」,完整論述整合精神醫學的臨床應用,從如何照顧自己出發,包括荷爾蒙平衡、如何排除令身體發炎的過敏飲食,以及在營養上可能存在的維生素、礦物質、胺基酸以及必需脂肪酸的缺乏,這都在在的影響了我們的大腦功能。
在各位讀者閱讀這本書的過程當中,我想再次提醒,任何的疾病都沒有一個所謂的神丹妙藥,不可能期待吃了一顆神奇的藥丸,你的疾病就會馬上痊癒。
而最完整全面的健康,是要落實在每日的生活方式管理,以及飲食營養的調節上。
個人化的功能醫學,提供科學的、可測量的,個人化的生化代謝、營養方面的資訊,配合個人化的營養處方,顯然是在強調實證醫學的今日,提供一個很好的完整醫療的解決方案。
期待這本書的翻譯,能夠帶給更多的朋友,在精神健康上,以至完整健康促進的道路上面能有更好的選擇。期許,能藉一己微薄之力,讓更多人可以越來越健康,越來越快樂。能夠把這份幸福感傳送給身邊更多認識以及不認識的人,希望能夠落實我這幾年來小小的心願──把幸福,帶到全世界。
感謝在這本書的推出過程中,所有人的付出與支持,我愛您們!
前言
又一本關於憂鬱症的書?
您可能曾經興奮的嘗試某個新療法或新藥物,因為持續鬱悶未解,所以有很好的理由來沮喪和憤世嫉俗,因為你可能還是鬱悶。
我完全了解。我治療憂鬱症患者超過二十年,那時和一些青少年對談,那些自稱「與其和自己的悲傷一起,還不如去死」的年輕人;我曾治療那些──用傷害自己來減輕痛苦情緒的憂鬱青少年,我也曾幫助那些因憂鬱症而在工作上失能或是關係上摧殘破壞的成年人。
不過,我還是懇請你再一次重拾希望,繼續閱讀下去。在這本書中,我沒有要宣傳那一個特定的療法或新藥物。事實上,對於憂鬱症帶來的複雜現象,我不是想炒作任何一種治療方式,即使憂鬱症已經普遍到可能很快的(也許就在二○二○年)變成全世界失能的主要原因。
憂鬱症有無數的原因,除非治療能夠針對造成憂鬱症的特定原因,否則注定會失敗。
在這本書中,我提供了一個計劃,確保個人化治療憂鬱症的計劃方法。
◆ 個人化醫療
我們早就知道每個人在外觀和個性上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那麼在生理上的獨特性也應該不難理解,這意味著身體性能彼此不會完全相同。例如,令你的身體處於最佳狀況時,所需要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就和你的母親、父親或任何一個陌生人不一樣。這些生理性質微妙的影響大腦、情緒還有復原能力。
我治療憂鬱症的方法,是採用確實的個人化醫療。正如你的個性和外觀都是獨一無二的,這種方法的基本前提是,造成你憂鬱症的因素也是獨有的。
通過辨識和治療這些因素──其中許多是長期以來被傳統治療法所忽視的,可以得到很好的治療。
傳統的治療法是根據各項研究的結果。這些研究成果是藉由大量的統計數據所得出。但是,我們沒有辦法從廣義的統計數據的基礎上,來推斷出針對個人有效的特定治療方式。
另一方面,個人化醫療,尋求可能與你的憂鬱有關的所有因素,是一種綜合性的做法,專注於營養、遺傳、壓力,還有必需時,醫療技術,來確保針對您的個人生理特性治療。
個人化醫療的目標是特別為您設計一種治療方法。
為了方便你記住這種個人化醫療得每個部分,我設計了一個記憶法:「THE ZEEBrA」。
第一章開始,我將解釋每個字母代表什麼,但現在這只是一個動物名詞,恰好是我們的各項治療方法字首的縮寫。
從小,我一直對斑馬著迷。我知道斑馬個性敏感而警覺,它們以Z字形移動來避免掠食者攻擊,因為牠們的持續力通常比這些掠食者好。
斑馬有出色的視力和聽力,以及敏銳的嗅覺和味覺。但對我而言最有趣的事情是,每個個體都具有獨特的條紋圖案。對未經訓練的人來說,可能看起來都很像,但仔細檢查後會發現,有些斑馬條紋是棕色的,有些是黑色,甚至還有一些是黑色的斑馬有白色的條紋,每個斑馬的條紋都是獨一無二的。
每個斑馬的條紋的獨特之處,象徵著這本書關於憂鬱症所傳達的訊息。雖然在診斷上,憂鬱症有足夠的共同特點被歸為同一種類別,但是每個人的狀況是獨一無二的。因此,想要有效地治療憂鬱症時必須要考慮的,是每個人的疾病因素的特定組合。不能想當然地認為,人就像斑馬一樣有相同的條紋。
我不是有意針對憂鬱症來歸咎到你的過去,或父母,或自己!
我希望你們知道,發生在大腦中的一切和身體是密不可分的。健康的大腦,或者我們可以稱之為心靈,直接取決於身體的健康。許多複雜的因素,包括營養、激素、遺傳、壓力交互影響我們的心智運作和個人對生活事件的反應機制。命運的箭矢將我們釘在這世界上,換句話說,決定我們是精神健康或患有憂鬱症的只有一組因素。
讓我僅舉幾個我在這本書中解決的主要因素。
一、營養
我執業二十多年,看過成千上萬的患者,我相信給予大腦營養是有效治療憂鬱症的基礎。然而,這個簡單的道理往往被忽視。一般醫生通常不考慮營養方面的問題,部分原因是因為他們在醫學院時,沒有學習營養相關課程。根據國家科學院進行的一項研究指出,美國醫學院的畢業生接受的營養培訓課程是不足的。
二○○六年的後續調查也得到相同的結論:醫生缺乏培訓,包括了解營養學的重要性,以及諮詢病人營養相關資訊這兩方面都不足。
如果營養在治療憂鬱症以及其他疾病是極其重要的,為什麼在醫學界在接受簡單便宜的營養調理上一直是緩慢無力的?有部分原因就是因為它──簡單而便宜!
藥廠的經費,針對有利潤的藥物來進行研究與測試。醫生的辦公桌放滿光鮮亮麗的抗憂鬱藥物宣傳品,我們的孩子所看的電視廣告兜售各項藥品來吸引民眾購買,而這將為這些製藥公司帶來利潤。醫生就從他們閱讀的醫學期刊,選擇他們所熟悉的治療方案。這些藥物(通常是公司贊助的藥物)被認為是標準的治療方案,而且這些研究報告都支持使用這些藥物。
醫學界在營養調理方面一直是緩慢晦暗的。
在某次的研究中,關於向大眾傳播健康創新(health innovations)這個名詞,唐納德貝里克博士講述了一個故事,英國船長詹姆斯.蘭開斯特上尉,於一六○一年發現檸檬汁可以預防壞血病,而英國政府沒有馬上採取這種簡單便宜的方式。
但二百六十四年後,明確地證實了檸檬汁的有效性,只因為醫生忽略營養調理的好處,並不意味著這些調理措施是無效的。
有種現象稱為「番茄效果」,可有助於解釋醫學界不願承認營養療法的好處。
詹姆斯.古德溫博士於一九八四年在「美國醫學協會雜誌」發表了番茄的療效。他寫道:「在疾病有有效的治療時,番茄的療效會被忽略或不被採用,因為對目前公認的疾病機制和藥物作用的理論來說,它『沒有意義』。」
拒絕這種有潛力的有效療法,是因為「每個人都知道它沒用」,在十六到十九世紀,美國人一般認為番茄是有毒的,這是美國人的古早信念。
明白了「人們拒絕接收知識框架以外的治療」的這種信念,即使它存在著矛盾的現實證據,將有助於解釋醫學界對於使用營養調理來治療憂鬱症,為何會受到長期抵制。
儘管如此,我們再也不能接受在憂鬱症的治療上有如冰河般緩慢前進的步調。
憂鬱症者所付出的成本,不管在喜悅、精力、機會、關係,甚至生命本身,是非常龐大的。醫師應該幫助患者及家屬掙脫從長期以來錯誤的假想。
二、藥物治療
現代的精神科醫生傾向開立處方藥,而不是先看看病人的營養狀態。
每個精神科醫生都有常用的特定藥物,有的可能傾向於百憂解,也有的常用立普能(Lexapro)。有時第一次的處方有幫助,然而更多的時候,患者的憂鬱症是糾纏不散的。一般說來這時會開另一種藥物,有時還會有第三種藥,常常是用來治療上述第一或第二種藥的副作用。
醫生繼續開更多的藥物,部分原因是因為他們並不完全了解抗憂鬱藥的實際作用,即使看起來大腦中的神經傳遞物質有受到這些藥物的影響。如果這些藥物完全沒有風險,那患者浪費在這一連串試誤的過程只不過是時間和金錢。但是,憂鬱症本身就會帶來風險,受苦時間越長,就越難恢復。
此外,我們可能尚未充分領略處方藥的潛在風險,尤其是針對兒童和老人。
認知到過度依賴精神科處方藥的狀況,詹姆斯.沃森博士,這位因為確定DNA結構而榮獲諾貝爾醫學獎的得主,敦促醫學界研究和資助重點要放在更深入的了解精神疾病。二○一○年的演講中,他堅持認為,我們需要在確認精神疾病的起因上有所突破,並針對基於這些成因所造成的後果來發展相關治療。
有項十分有前景的技術,稱為參考腦電圖(r-EEG),有助引導精神科醫生根據患者的生理特性來選擇處方。作為「THE ZEEBrA」方法的一部分,這是簡單也無侵入性的技術,將在本書中作介紹。這本書將可作為你和你的醫生的指南,提供如何使用該技術將治療憂鬱症處方的有效性大幅提升。
使用營養和代謝測試來評估處方藥的潛在效果,我們可以理解個別患者憂鬱症的特質。只有這樣,才能為病人量身定製治療。正如我們要知道斑馬身上的每個條紋,才能說我們認識了這頭斑馬。
三、克服污名
即使在今日,儘管公眾教育已經有所進步,精神疾病仍然被污名化。不只是憂鬱症患者,很多精神病患往往生活在內疚和自責的陰影中。我相信這些污名有部分是因為:我們的文化對喜歡用這些太過模糊不清的心理學名詞去詮釋所造成的。
一名患者對於一直沒能從離婚中走出來,而感到羞愧,另一個則對自己花太長的時間從被單親母親撫養的遺憾中復原感到悲哀;還有另一個因為自己父親有未確診的憂鬱症,就對自己的復原能力感到絕望。
當然,我們的生活體驗會影響到情緒。我們的基因藍圖是承自我們祖先的禮物,也可能是詛咒,這對我們的健康與疾病的潛在生理特質有一種衝擊力。然而,我們這個個體不是由生活體驗所決定,而遺傳學也不是我們天生注定的命運。
我們的文化少了去關注其他具體的生理學因素,而這些具體因素可能影響憂鬱症,使得病人更容易陷入自責的陷阱。人們通常不會因為被診斷出有麩質過敏,或是血液中缺乏鋅,或低甲狀腺素而感到內疚。
這本書提供指南,來羅列幾組可能感到鬱悶的潛在因素。每個人都有一個獨特的生理特性,所以這本書不能給你治療來終結你的憂鬱。然而,這本書可以為您提供一個工具,來詢問正確的問題。
當你開始解決生理上造成憂鬱症的原因,就會發現恢復的希望、動機和力量。我的一個病人將他的壓抑感比喻成一個黑暗的洞:他身陷其中,雖然有一道延伸的光亮,但是並沒有踏階,令他無力爬出來。
THE ZEEBrA計畫,將幫助您尋找光明。
但願這本書中所提出的概念,將會是個踏階,讓您了解心理和生理因素如何交織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