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市場相對較小且缺乏天然資源,又是屬於外向型經濟,其經濟發展極為倚賴外部,近年來更是與中國密切相關。國際主要經濟體的政經情勢驟變將對台灣經濟形成巨大衝擊,一方面是直接影響,另一方面是經由影響中國經濟而造成間接影響,因此,深入瞭解歐元區與中國的債務問題對台灣來說乃具有實質且重大的意義,況且台灣政府本身也未能免除債務問題,更有必要從中取得借鑑,以謀求因應之道。
本書作者指出,直到2022年,債務危機都將影響全球。但作者另也點出一個冷酷的現實:人類不僅無法償還透支的卯糧,反而在無節制地透支未來的道路上,愈走愈遠,因為人類的欲望日益膨脹,而迎合人類這種欲望的政府,也在不斷透支未來。由此來看,債務是人類永遠也擺脫不了的夢魘,歐債很可能持續下去,甚至愈滾愈大,問題是:下一個債務危機爆發點會在哪裡?我們到底要怎麼因應?
歐元自創立之初即陷入內外交迫的窘境。對外,因觸及美國的核心利益──美元的地位,而被捲入血腥的貨幣戰爭裡。美國為了打擊歐元,不惜誘發及拖延歐元區周邊的軍事衝突來造成及維持區域的不穩定,且在歐債危機爆發後落井下石以拯救美國本身的經濟。然而歐債形成的主因還在於歐元區內部的問題:成員國之間差異太大,又無統一的財政機構,難以製訂一體適用、具強制力的財政政策,卻又剝奪各成員國透過貨幣政策來解決個別經濟問題的權利;一些成員國盲目地以房地產做為經濟成長的重要支柱,而在房地產泡沫破裂後,經濟情勢急轉直下;人口老化與高福利制度加重財政負擔,而各國政府多不願改革福利制度卻反倒加碼以贏得選舉……
歐債危機有如骨牌一樣,幾個國家的財政紛紛倒地呻吟,雖有金額龐大的紓困方案,但一方面歐債問題盤根錯節,另一方面各國利益紛歧,所提方案多未能對症下藥,且紓困者如德、法等國本身也面臨困境,使得整體成效不彰,歐債竟有愈演愈烈之勢。作者認為,在歐債危機下,歐元區要更緊密地從貨幣整合走向政治整合可謂難上加難,分裂已在所難免了,問題只是哪國會先出走。
中國的實際債務比帳面上所顯現的要嚴重多了,而且本質與歐債具有顯著區別。後者主要是為了維持高福利體系,乃是「藏富於民」,前者則主要是為了滿足龐大的投資需求,且多半投入效率不佳、弊端叢生的公共投資與國營企業,乃是「國進民退」。另外,中國也面臨了急劇高齡化的問題,且是「未富先老」,也同樣靠房地產做為成長的重要支柱,情況還遠更嚴峻。
作者提出愷切的諍言:勿因要將外匯儲備的配置多元化而繼續購買歐洲主權債券;勿沉迷於貨幣儲備,而應把握住歐債惡化的歷史機遇,將貨幣轉換成有助於中國未來發展的實物資源,並到歐洲收購有潛力的企業,也就是「把金錢轉化成財富,再把財富轉化成力量」;外貿應做好風險規避,銀行儘可能提供避險工具;政府勿再盲目投資,而應減除民營企業的負擔,提升其競爭力,且真正落實民富路線,才能有效擴大內需。
作者簡介
時寒冰
20世紀70年代生人。應用經濟學博士後,經濟趨勢研究專家,曾任《上海證券報》評論主編、首席評論員等職,2012年起專職做趨勢研究,2011年起,受聘於上海交通大學擔任兼職教授,同時擔任上海復旦大學、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總裁班授課教師。
十多年來,他潛心做趨勢研究,建立「利益分析法」體系,對經濟趨勢有著驚人準確的判斷。其部落格訪問量在經濟學人中排名全國之首。他站在民生的角度研究經濟問題,一直為民生呼籲,提出了許多推動民生改善的可行性建議。其在《中國怎麼辦--當次貸危機改變世界》中有關借鑑日本的國民收入倍增計畫走富民強國路線的建議,在2012年被中國最高層採納,成為中共十八大的正式規劃。
同時,他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累計資助貴州、河南等地兩百多名貧困孩子讀書,向雲南旱區農民和旱區社區捐建水窖,向河南愛滋村小學捐建多媒體圖書館等。
其三本著作《歐債危機下的中國變局》(簡體版書名為《時寒冰說:歐債真相警示中國》)、《時寒冰說:經濟大棋局,我們怎麼辦》(含臺灣繁體字版)和《中國怎麼辦--當次貸危機改變世界》對趨勢的預言一一應驗,分別成為中國最受歡迎、影響最大的經濟類圖書之一。
2010年12月,被中國網民評為「中國互聯網九大風雲人物」之一。2011年1月,榮獲「中國資本市場20周年最具影響力財經傳媒人獎」。2012年1月,獲得中國《出版人》「年度作者」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