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被催成情轉濃,花開果結滿千山
──我與駱明春的書法往來兼序雲心草堂師生書法展
2004年8月,彰化明道大學國學研究所招收第一屆書法碩士生開課,所長陳維德先生徵詢國內精研書法的專長教授,想邀請到研究所兼授書法課程,徵詢多人不獲首肯,無可如何,轉詢於我。2003年秋冬之際,國學研究所設所之時,陳先生曾就各種書法課程的開設問題徵詢鄙見,當時提出不少建議以供參考;陳先生即以此事,認為我可以「濫竽充數」擔任「救援投手」到該所講授書法課程。2004年,我仍在三所大學兼課:東吳大學、國立臺北師院、新竹師院,加上彰化明道大學,負擔不輕;然而,基於協助解決這位書壇老友的困境,勉予接受,惟臺北到北斗路途雖非遙遠,可是交通不順,商定兩週上課一次。
2005年4月,明道大學國學研究所招收第二屆書法碩士生,陳維德先生推薦我參與出題、閱卷、口試等招生工作。2005年5月,為期一年南北奔波的兼課行程,完成階段性的協助任務;陳維德先生以徵聘不到適當的書法教授,以及書法碩士生已有兩個年級,書法課程數量增加為由,向明道大學推薦我轉為專任教授;情不得已,再約一年為期。我只好辭去東吳大學、臺北師院、新竹師院的兼課任務,當時東吳大學中文系主任陳松雄先生與臺北師院語文系主任顏國明先生兩人皆誠摯慰留,我陳述每週必須在彰化留守四至五日,勢難兼顧臺北的授課,並致歉意。陳松雄先生認為陳維德先生挖角,必須接任我在東吳大學遺留的書法課程;而顏國明先生則要我推薦適當的接任人選,從命之後觀察接任者的教學表現,似未負顏先生殷切的期望。
2005年9月,明道大學國學研究所書法碩士新生入學,有一對書法師生檔「駱明春、林明享」聯袂來校註冊。駱明春與我,同道相知,1990年代我時常應邀參與臺北縣(今新北市)書法展賽評審工作;當時知曉書壇老友陳財發、鄭聰明、李正發、駱明春以及後來加入的李清源,五人經常雅聚論書。陳財發與我早在1970年代便是書法知友,當時我在小學任教,有幸曾與陳夫人同校共事;後來陳兄與我皆在臺北師院兼課,講授書法課程。鄭聰明與我在1980年代即有默契,當年共同籲請政府將日下部鳴鶴所書之「枋橋建學碑」定為古蹟加以保護,其後鄭兄編輯《于右任書法字典》,余忝為作序,鄭兄經常贈我書法文獻資料更不在話下。李正發與我也在1990年代熟識,某次板橋東區扶輪社獎勵研究生撰寫有關臺灣歷史方面的學位論文,黃東修以「陳丁奇書法藝術研究」為題申請獎助,個人應邀參與審查,李正發即為主要工作人士之一。1998年10月,書法至交換鵝會社兄施春茂首次書法個展,索序於我,施兄特以李清源所篆我的名號對章相贈,李清源奏刀為施春茂所推賞,其功夫自不待言。這些書壇如水淡交,想來情意轉濃。
以中學教師退休之身就讀明道大學國學研究所,駱明春是第一人,後來者不少;以書法家之身辦理過許多官方與民間書法展賽活動,而攻讀書法碩士,駱明春是第一人,其後也有繼者;以書法師生檔聯袂研讀書法碩士,駱明春是第一人,其後仍有來者;以書法授徒超過25年,學生在各種展賽早已頻頻獲獎、出人頭地,而繼續攻讀書法碩士,精進不已,駱明春更是第一人,後繼者寡。駱明春與我,是書法界的同道好友,在明道大學校園另結師生情緣,本來為期只有一年。2006年6月,個人經過一年的南北奔波,學校課務與雜事百般折騰,體力不支,明道大學雖聘我來年續任教職,我則辭意堅定,退回聘書;陳維德先生深知書法碩士班師資一旦出缺,將難以聘得全方位的書法教授,損失勢難彌補,於是十分誠意的懇求留任;再次情不得已,我遂繼續待在明道大學,或許可為書法學術界做一些事。而校園圍牆內的師生情緣得以接續。
由於臺灣的大學未設書法系,明道大學招收的書法碩士生,大多是社會人士自學書法成材來就讀的,書寫功夫精湛,而書史、書論、書識方面則一知半解,鄙見認為學生只勉強具備就讀研究所的程度。當時我擔任「書法專題研究」、「書法創作研究」與「書法文獻研究」三門課程,書法專題從唐宋名跡講到碑帖名刻、新出土秦楚簡牘與古典書論,書法創作從臨習金文、秦楚簡牘到碑帖名刻名品與臨書應用,書法文獻則以撰寫碩士學位論文為主題,每週討論個人進度。一般碩士生都覺得課程內容既廣泛又深入,掌握為難,駱明春修習「書法專題」與「書法文獻」,能作各體書法,讀來輕鬆自如,惟有古今書論稍見難度。兩年之間,駱明春修習「書法專題」與「書法文獻」,沒有選讀「書法創作」,這對選定「漢簡隸草演變」為碩論主題的他,很難說沒有不利的影響。因此,駱明春後來轉換論述主題,以「心畫尋跡─探索古典書法」為書法創作論文,取得碩士學位。
駱明春的學生林明享,書法程度略遜,惟楷書基礎厚實,初獲駱明春指導而扎下根基,就讀臺北市立師範學院之後,繼得陳維德先生心傳。在明道大學國學研究所,他按部就班的修讀所有書法課程,擇定清代書家何紹基為研究對象,旋以何紹基書法為楷模標竿,將何氏各體書作自早年至晚年依序臨習數回,體會何紹基晚年筆法轉換的關鍵;同時也取法近人書家臺靜農的隸行書跡,了解何氏與臺氏以篆法入隸行的奧妙所在;偶作于右任草書,亦有神采;因而在展賽場合屢獲佳績。林明享能楷、能行、能隸,很快的以「何紹基書法臨創研究」撰成碩論,取得碩士學位。
2009年8月,林明享畢業次年,又有一位駱明春的高徒─唐美玲考入明道大學書法碩士班,唐君也是楷書能手;1995年9月就讀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時,曾修習我任教的「大一書法」,期末成績全班最高。唐君來學,我發覺當年在臺北師院講授的書法基礎概念,在唐君腦海中已蕩然無存,從上課對答一臉茫然可知;使我憶起當年曾有期末筆答試卷,唐君似不解題意,作答有不能切中肯綮之處。2009年明道大學國學所書法課程,與2005年對照,已修訂多次,往後兩年我任教的課程有「書法史研究」、「書法理論研究」、「臺灣書法研究」、「日本書法史」、「書法鑑賞研究」、「書法教育研究」、「行草研究」、「書法文獻研究」八門課程,唐美玲沒有修習「書法理論」與「臺灣書法」,而她的碩士論文撰寫臺灣書家「陳雲程書法研究」,放棄修習「臺灣書法」課程不能說沒有缺憾。不過唐美玲的行草書法,隨著觀臨陳雲程的行草作品而有突飛猛進的成果,難能可貴。
近年來,偶而應邀參與一些大型書法展賽的評審,發現一位楷書相當精純爽致的賽手─林盈祿,在目前多數寫得排宕縱恣的篆隸行草賽手當道的展賽場上,居然還有清勁爽健的楷書得到評審委員的青睞,且往往名列前茅。從駱明春的口中方知其人其事,原來林盈祿是林明享的尊翁,父子檔是駱明春的高徒;此外,駱明春的學生中尚有鍾麒先、李黃瀚、蔡福仁、張麗蓮、江苓等,都是賽場常勝軍。至於中小學的書法展賽中,駱明春培養的高手更多,雲心草堂孕育多少書壇生力軍,一時難以估計。更可貴的是駱夫人劉佳榮也是書壇女豪傑,楷書清雅絕倫,可觀可親,書如其人,人如其書;賢伉儷夫唱婦隨,携手同心栽培後進,為書法文化傳承奉獻心力,書壇罕見。
六十年來的臺灣書壇,精研虞世南書風而有所成的書家,前輩有陳含光、程滄波、奚南薰、廖禎祥,壯輩有陳坤一、徐新泉,近年更有駱明春正全力培植新秀。四十多年前,讀過張懷瓘《書斷》論虞世南與歐陽詢書法的差異,略謂「虞則內含剛柔,歐則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為優。」心中不以為然,當時多從結構體勢觀察,總覺得虞書不如歐書強勁。三十多年前,聽過王北岳的書法演講,讚美鮮于樞的書法如何如何,勝過趙孟頫,係就用筆中實圓勁而言;後來展觀蘭亭八柱第三馮承素摹本〈蘭亭序〉拖尾,有鮮于樞與趙孟頫兩人題跋,細品其字,既印證王北岳的卓見,也貫穿張懷瓘對虞歐兩人書法的評斷,正如趙孟頫〈蘭亭十三跋〉所言:「書法以用筆為上、用筆千古不易,結字亦須用工、結字因時相傳。」用筆與結字,層次的確有分別。二十多年前,在漢華文化事業公司出版的「中國歷代法書名蹟全集」第四冊中,看到彭醇士與王壯為在祝允明行草長卷末尾的觀款題字,想到虞與歐、鮮于與趙的差異。虞世南、鮮于樞、彭醇士筆法中含,歐陽詢、趙孟頫、王壯為筆法外拓。
如今,觀賞過雲心草堂駱明春師生書法展,知曉駱明春執此而往;在與陳財發、鄭聰明、李正發、李清源四傑的互動互勵之下,書被催成情轉濃,我心中漾起駱明春「勇往直前」的圖像!花開果結滿千山,可以立待而得之!
2013年2月15日 李郁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