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企業減少雇用正職人員?台灣青年低薪化的原因是什麼?為何企業內薪資分配不均?目前的移工政策有何不公之處?為何台灣的勞動環境如此惡劣?
「薪資倒退」、「低薪化」、「過勞」、「失業」、「加班超時」、「責任制擴大解釋」、「勞工保障縮水」、「彈性工時正職化」、「外籍勞工名額與日俱增」、「派遣勞工無法規規範」等負面勞動名詞皆為近年來台灣勞動市場的真實寫照,台灣勞工似乎陷入努力工作卻到達不了美好未來的泥沼中。
對此,青平台基金會出版《青年勞動新藍圖》一書,透過基本工資、派遣勞工、薪酬委員會、新移工、勞保基金等勞動相關領域的研究來剖析台灣勞動市場的悲歌,並提出未來台灣勞動市場的解套新藍圖。
作者簡介:
主編 鄭麗君
青平台基金會董事長,現任立法委員,曾任台灣智庫執行長、行政院青輔會主委,致力於推動審議式民主。創辦青平台,是希望有志參與公共事務的年輕人,不管是透過實務參與,或者政策研究,能不停地去思考台灣民主深化的各種可能性。
導論 林佳和
國立台灣大學法學博士、德國布萊梅大學法學博士候選人。現任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助理教授。研究領域包括勞動法學、國家學、憲法基本權、國家理論、運動法。
作者群(依姓名筆劃排序)
李健鴻
(文化大學勞工關係學系副教授)
台灣大學社會學博士,曾任彰化縣政府副縣長。研究領域為就業安全政策、彈性安全政策、勞動市場分析、勞動政策。
孫友聯
(台灣勞工陣線祕書長)
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研究專長為勞工、全民健保。
洪敬舒
(工作貧窮研究室主任)
世新大學新聞系畢。關心議題為勞動權益、貧窮化現象以及稅制改革運動。
張烽益
(台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執行長)
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畢。關心議題為勞資關係、勞工政策與社會安全。
陳錦稷
(財團法人青平台基金會副執行長)
新境界智庫主任、台北市、台中市市政顧問、富邦金薪酬委員會委員。並曾擔任地方政府財政局長等職務。
黃義銓
(修平科技大學應用日語系助理教授)
日本國立大分大學經濟學研究科博士。研究專長為日本式經營管理、國際經營策略、台日經貿策略、台日勞資關係。
推薦序
導讀◎林佳和(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助理教授)
青年就業,在台灣,是一必須加以嚴肅面對的問題,不論對於何一社會行動者而言。社會要永續發展,在包括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各種生活領域中,青年問題都具有關鍵性的影響,如果青年世代是困窘的、艱難的、對於未來是渺茫的,社會必然存在難以正面發展的結構困境,而在其中,代表著經濟生存基礎的就業問題,顯然更為重要。
就從相關的青年就業事實說起吧。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的統計,以2014年10月的數字為據,台灣20至24歲的年輕人,有10.5萬人失業,失業率為13.62%,25至29歲者,失業人數為9.4萬,失業率6.68%,30至34歲則仍有6.9萬人沒有工作,失業率為4.04%,而35至39歲的「熟青年」,也仍有5.2萬人處於失業狀態中,失業率仍有3.22%。如果以同時間台灣平均失業率3.95%觀之,可以發現,不但25至34歲這個年輕族群的失業率,明顯高於台灣國民的平均值,而且在20至24歲應屬甫踏入就業市場的年輕人中,竟有四倍於所有勞動者的失業數字,如果再聚焦於這些觀察上多屬初次尋職者的群體,同時間之2014年10月,仍有11.1萬青年人尚未找到工作,約佔總失業人口45.7萬人之24.3%,接近四分之一強,吾人已經可以如此斷語:台灣的青年,失業問題不可謂不嚴重。
在青年失業問題的嚴峻之餘,或許更值得注意的,是觀察者所說的「Yo-Yo轉銜」(Yo-Yo-Übergänge)現象:相較於過去習以為常之「生命週期」,求學-就業-晉升-成家-退休,一個所謂「線性與正軌(Linearitätund Normalität)」,取而代之的可能是不停變換與紊亂的上下起伏(Auf-undAb-bewegung),年輕族群所面對的,可能是一種在自營作業與從屬性勞動、在年輕與成年地位(zwischenSelbständigkeitundAbhängigkeit,zwischen JugendstatusundErwachsenenstatus)之間的不規則游移與過渡,淪為危險的、隨時翻轉的、無從預見與計畫的轉銜;在此,國家顯然處於尷尬地位:為了協助年輕族群踏入勞動市場,國家推動許多的促進就業計畫,以減少青年的經濟困窘,立意自然良善,但如以結論論斷,國家諸如之類的促進青年就業作為,經常帶來「失業與教育問題」的混雜,產生更多的所謂「等待區間」(Warteschleifen),最後可能將明明是結構性的青年就業勞動、乃至於生涯發展問題,變成個人不幸或不努力,反將問題原因個別化,將多數青年人的被迫與毫無選擇,例如中斷就業、回到學校,解讀為青年個人的自由意志選擇,觀察視野可能遺憾地變為所謂社會資本,僅聚焦於個別歧異的物質、社會與個人資源問題,錯失了結構性的議題化契機。簡單的說,我們看到了問題,卻誤會了成因:我們將這種青年族群的不斷游移於就業與教育之間,歸因於個人的「不夠優秀」或「肯定其願意進修」,不斷地用累積與發展社會資本的概念與講法,加以鼓勵或責難,卻完全忽視背後真正的勞動市場因素。
不論失業或是前述的不穩定轉銜與過渡,青年族群可能面臨的結構性危機,無疑就是社會排除(soziale Exklusion):簡言之,「喪失一定的社會與政治參與機會」,就是社會排除,更重要的是,如此之社會或政治參與,對於遭排除之個人與群體而言,通常具有一定程度之重要性,不論在政治、經濟、勞動、文化、教育等場域,甚至攸關當事者之生活與存續。從應然的規範面出發,納入與排除(InklusionundExklusion)之社會分析,總是以「特定個人與群體不應遭排除」作為前提,然後去進行實體面的觀察與分析,也因此,雖然性質上偏向社會學式的認識典範,但是,納入與排除概念之運用,卻同樣無法逃避作為前端的規範性內涵之建構與確立,不論它叫做自然法下的天賦人權、國際法秩序中的國際人權,亦或內國憲法保障下的基本權利。納入與排除,在二次大戰後的歐美國家中,一直伴隨著社會的發展,不論早期的諸如有色人種、遊民、愛滋病患、長期失業者、移民,或是1980年代末期在美國開始受到關注的下層階級(underclass),再稍晚出現在法國之所謂遭排擠/排除者(exclusion)、德國的社會寄生蟲(Überflüssige),乃至於全球化時代的新貧(workingpoor,NeueArmut),不同的古典與新興型態,不斷的敘述著遭排除於重要社會過程之外,努力而困頓的尋求「納入」之道的個人與群體。而在當代,青年,顯然是無從逃避的這些個人與群體。如果說,因為失業或僅得從事微薄就業,造成7項安全的無以為繼:勞動市場、僱用、就業、工作、技術能力、所得與利益代表,淪入社會排除之列,青年之前景當然堪慮。
法國社會學家RobertCastel,從所謂「社會區塊」(gesellschaftlicheZonen)出發,分析社會納入與排除的真相,可以讓吾人從另一角度觀察青年族群的問題;Castel認為,從縱切面來說,「僱傭勞動」、「社會關係」與「市民地位」等三個準軸,可以依據每個社會成員參與實況暨可能性的不同,區別為程度不一的三個橫切面:
•「整合區」(ZonederIntegration):在其中的社會成員,享有高度的勞動市場穩定性,連帶的享有高程度的生活水平與社會權利,社會關係充滿溫暖、感性與良善美意,雖然僱傭勞動負荷不輕,又有彈性化之壓力,但相對的其個人亦有較大之自由形成空間。整合區內的成員亦當無從避免危機,所得日漸有停滯風險,社會保障不再絕對,下一代的機會將很大程度取決於教育;
•「危險區」(ZonederVerwundbarkeit):在其中的社會成員,已不再擁有僱用的穩定性,勞動市場上的危機連帶影響與威脅其社會網絡,社會保障之權利越來越受到限制,未來越發迷惘而不可測,個人與家庭之財務風險日增,生涯充斥不安與波動,易言之,「很容易受傷害」;
•「排除區」(ZonederAusgrenzung):其中的社會成員持續性的不存在僱傭勞動,或僅有斷裂而短暫的、薪資低而無甚保障之微薄勞動,不存在因就業勞動而受普遍肯認之社會正面角色,社會網絡與關係趨向個人孤獨化或僅存在於相同命運者之間,越來越依賴國家制度性而帶有制裁權限之扶助,不論市場或國家都無法使其維持一定的生活水準。
從Castel的闡釋可發現,青年族群,台灣的也不例外,顯然是危險區與排除區的受威脅群體,而青年作為一世代(Generation),如果遭逢之處境如此,則國家應該如何看待?政治學者BertholdVogel在討論青年微薄工作時,提出觀察,直言青年人的微薄工作,事實上都是政治決定的產物,並非產業部門或勞動市場自然而不可逆的發展結果,那麼,站在一「青年勞動政策」的角度,應提出何等之要求與方向,在面對前述如此嚴峻的就業情勢呢?諸位所看到的這一本小冊子,就是由此基底所出發的嘗試。
李健鴻聚焦於非典型勞動,特別是台灣社會怵目驚心的勞動派遣,別忘了,台灣數十萬派遣勞工中,有接近四成的比例是年輕人,在這被稱之為當代彈性剝削象徵的就業僱用形式,由於欠缺法律的詳細規範與保障,加上台灣社會普遍存在的「勞動權利難以貫徹」之結構性困境,使得它在本地更形惡名昭彰,代表著青年族群晦暗的勞動未來。不能也不該再等待,李健鴻呼籲必須提出一正確的勞動派遣政策藍圖,他以制定專法為指向,提出應該有確保派遣勞工的就業安定、保障派遣勞工的勞動權益、明訂要派單位的雇主責任、正面表列派遣進用行業、建立派遣業的管理規範等五項立法原則,值得吾人深思。彈性安全的思維,必須適切地貫穿入勞動派遣的實踐中,這是李健鴻帶給我們的最深刻建議。
寡占經濟與勞動套利,是造成台灣青年勞動族群低薪化的最重要成因,洪敬舒認為,青年低薪有其結構性成因,不只是來自於技能錯置的矛盾政策,更重要的是勞動與政策套利,貧窮化成為青年最嚴重的危機,更將進一步延伸至家庭與社會領域,根本動搖台灣社會的現在與未來。該怎麼辦呢?洪敬舒直言,請放棄無效的加薪政策,力斥針對加薪的反動修辭,以提高最低工資,採取兩段式基本工資,同時阻擋作為套利元凶的無效率企業補貼與租稅減免,檢討資源投放的對象與效益,將具有創新經濟的中小企業、其他提供優質就業機會的企業,列為新政策的扶植對象,才能替台灣找到新世紀所需要的前導性競爭能量。改變作為國家危機的青年低薪,請先從正視問題、正確了解成因開始,洪敬舒說,如此方能改變政策內涵,重新找到新的方向。
同樣面對青年低薪問題,陳錦稷/黃義銓大膽而令人印象深刻的提出所謂員工薪酬友善計畫,包括修正基本工資調漲公式,健全工資審議機制,擴充企業薪酬委員會職能,增設勞工代表等數個階段與方式,特別是後者,陳錦稷/黃義銓主張,落實企業內部基層員工的穩定調薪方案,同時在高階主管、董監薪酬制度合理化建構的同時,加入勞動者的參與,包括增設勞工代表,將一般員工調薪等重大薪資政策列入薪酬委員會之組織規程中,在基本工資之外部投入外,再建置企業內部的共同形成程序。一定程度類似歐洲企業經營與管理共同決定的這項嶄新設計,在陳錦稷/黃義銓的構思下,應該可以指引台灣一個新的方向,雖然說,我們仍然需要更多的社會共識,乃至於更多的實踐行動力。
雖然表面上看來與青年勞動無直接關聯,但作為台灣勞動市場的重要問題之一,外籍勞工的引入,也必須一同併入青年勞動市場的政策藍圖中,加以思索。孫友聯告訴我們,從補充性原則開啟引進大門的政策源始,外籍勞工在台灣,成為壓低勞動成本和剝削欺凌的代名詞,同工不同酬、工時扭曲、文化歧視,竟是所謂最美風景叫台灣人的待客之道,企業的貪婪,不斷要求外勞工資應與基本工資脫鉤的訴求,進而使台灣勞動市場整體供需結構與工資機制,隨同向下沉淪,青年族群自然隨同受害。孫友聯認為,應該以移民政策替代外勞政策,透過移民解決台灣國內的人力短缺,給予同等於國民的待遇,提升移民勞工的權益,方能同時提高國內薪資水準,解決人力流失的問題。德國早期面對外來勞工時,有句令人深思的名言:我們要的是勞動力,來的卻是人,孫友聯說,台灣顯然沒有從德國人的慘痛經驗中學到教訓,移工是與我們台灣人完全相同的勞動者,從根本思維與觀念改起吧。
台灣的青年族群,不但患寡,而且嚴重地患不均,不僅薪資,連社會保障也不例外。張烽益清楚的告訴我們,不論是目前規劃中的長期照護制度,職業災害保險單獨立法,還是攸關世代正義的年金改革,都應該秉持「去職業別身分」而一視同仁的原則來進行,他提出以社會團結為基礎的退休制度改革芻議,涵括軍公教退休、勞工保險年金、勞工退休金個人帳戶等三大制度面向,同時兼及職業災害保險立法,希望幫青年勞動族群建置一當前與未來的安全網。這些當然都不是新議題,或許也沒有完全新穎的創見,但張烽益清晰而堅定的筆觸,仍然暮鼓晨鐘,發人深省,要世代正義,必須對得起年輕世代,政策改革此其時矣。
呈現在諸位面前的青年勞動新藍圖,當然無法涵蓋所有當前台灣青年群族的所有勞動問題,但各自寫作與構思的作者,都針對特定的問題關聯,提出了他們宏觀而細膩的看法與建議,提供所有關心此議題的社會行動者,也當然包括最重要政策實踐者的政黨與政府,一個可以思索與參考的指向。希望各界一同關心青年勞動議題,共同構思,一起行動,改變未來,也改變台灣。
導讀◎林佳和(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助理教授)
青年就業,在台灣,是一必須加以嚴肅面對的問題,不論對於何一社會行動者而言。社會要永續發展,在包括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各種生活領域中,青年問題都具有關鍵性的影響,如果青年世代是困窘的、艱難的、對於未來是渺茫的,社會必然存在難以正面發展的結構困境,而在其中,代表著經濟生存基礎的就業問題,顯然更為重要。
就從相關的青年就業事實說起吧。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的統計,以2014年10月的數字為據,台灣20至24歲的年輕人,有10.5萬人失業,失業率為13.62%,25至29歲者,失業...
作者序
青年勞動新藍圖-勞工的苦,誰知道 ◎鄭麗君
我國勞動基準法是在1984年公布施行,到去年已經整整三十年了,然而,勞基法的施行不但沒有帶給勞工更好的保障,相反的,我國的勞動環境在這三十年間,惡化的情況遠超出想像。在我國經濟狀況還處於成長高峰期,勞動問題著重在勞動條件的確保及改善;近十幾年來,隨著產業進入結構調整期及全球大環境的衝擊,經濟成長趨緩,勞動環境開始面對前所未有的嚴峻考驗,就像海水退潮,最後暴露了沙灘上滿佈的礫石。一開始是失業問題,接下來衍生出薪資長期停滯的低薪化現象,再後來從事非典型勞動的人數遽增,最終所有的勞動問題都爆發在這個時代的當下。
青平台基金會已經五歲了,這五年以來,我們持續和關心勞動權益的專家學者與社會各界對話,也嘗試提出解方。我們希望將這段時間的思索及心得正式地向社會報告,因此決定將五年來的研討成果,集結成「青年勞動新藍圖」一書,透過拋磚引玉,期盼能為改善台灣勞動環境貢獻一己之力。
書第一篇的主題是「青年低薪化」的成因,在本文中直接點出引發台灣青年低薪化、貧窮化的原因,除了經濟成長趨緩的遠因之外,近因則是於2009年由政府推動的「大專畢業生至企業職場實習方案」,導致企業之後都以低於大學畢業生薪資的22K作為大專院校畢業生起薪標準。
第二篇,探討非典型勞動中的派遣問題。勞動派遣的非典型勞動,逐漸被政府與企業所採用,導致派遣勞工的人數快速增加,成為現代勞動彈性剝削的新型態。目前政府也意識到此一問題的嚴重性,正在規畫制定《派遣勞工保護法》,但是,如果此法案內容無法確保派遣勞工的就業安定、保障派遣勞工的勞動權益、明訂要派單位的雇主責任、正面表列派遣進用行業、建立派遣業的管理規範,那政府的草案就是虛應故事,毫無意義。
第三篇,透過解構薪資與企業營收,來說明台灣基本工資調漲與員工薪酬友善計畫的必要性。其中員工薪酬友善計劃將分為修正基本工資調漲公式、基本工資審議機制健全化、薪酬委員會職能擴充及增設勞工代表,三個階段進行探討。最終期望薪酬委員會能有勞工代表出席,以有效掌握各階層員工薪資水準與高階主管薪酬差距,適時捍衛基層員工的調薪的權利及發言權,達到企業利潤共享之目的。
第四篇,則談到全球化時代下所面對到的移工問題。至去年年底為止, 台灣的外籍勞工人數已破55萬人,而且人數持續增加當中。隨著外籍勞工的人數擴大,政府也應該提供更完善的勞動環境,但是性侵害、仲介剝削、惡劣勞動條件等危害人權事件經常發生,這只突顯了政府外籍勞工政策的漏洞百出,急需全面檢討。建議政府應制定「移民工作管理法」、成立「移民工作管理局」、制定「就業平等法」、修改包括「勞工退休金條例」等明顯對移工差別待遇之法規,並針對台灣產業和人力需求進行盤點,創造更具人權的外籍勞工勞動環境。
後一篇,將焦點回到勞動保障的基石,也就是勞工社會保障制度,從出社會工作到退休後的每分鐘都與勞工息息相關。目前台灣勞工保障制度都是以「職業別身分」來進行不同的規劃,長期來看,勢必會因為不同職業別的社會保障不同而產生台灣社會內部的衝突。建議未來將針對軍公教與勞工退休制度進行改革,例如:軍公教領取月退休金的年齡,應調整與勞工一致;軍公教的退休保障應保險化、財務自律,不再依賴預算撥補;勞工的社會保險準備金精算後應降至六個月;勞工強制一定限期前選擇退休給付方式等等。
未來台灣的勞動環境會不會繼續惡化,有沒有改善的機會,與青年的未來息息相關。青平台基金會的每一個成員,不只一次反覆捫心自問,我們還能做什麼來改變現今的勞動環境?怎麼樣才能號召社會能量來改善勞工朋友所承受的痛苦?「青年勞動新藍圖」一書是我們的一個嘗試,希望透過對台灣惡劣的勞動環境總盤點,讓我們思索出未來的改革之路,讓台灣勞動處境的惡化到此為止。我們有信心,只要我們每一個人都願意停下來關心,提供一己之力,那未來不會更差,只會更好。
青年勞動新藍圖-勞工的苦,誰知道 ◎鄭麗君
我國勞動基準法是在1984年公布施行,到去年已經整整三十年了,然而,勞基法的施行不但沒有帶給勞工更好的保障,相反的,我國的勞動環境在這三十年間,惡化的情況遠超出想像。在我國經濟狀況還處於成長高峰期,勞動問題著重在勞動條件的確保及改善;近十幾年來,隨著產業進入結構調整期及全球大環境的衝擊,經濟成長趨緩,勞動環境開始面對前所未有的嚴峻考驗,就像海水退潮,最後暴露了沙灘上滿佈的礫石。一開始是失業問題,接下來衍生出薪資長期停滯的低薪化現象,再後來從事非典型勞動的人數...
目錄
推薦序一-青年就業應與經濟成長共存共榮
邱俊榮(國立中央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推薦序二-明日的台灣 郭明政(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教授)
序-勞工的苦,誰知道 鄭麗君董事長
導讀-林佳和(國立政治大學政大法律學系助理教授)
第一篇 寡占經濟與勞動套利-青年低薪化成因-洪敬舒
一、前言
二、薪資、學歷與證照的三重貶值
三、青年就業的巿場弊病
四、被寡佔的經濟成長
五、低薪化的解方
第二篇 青年從事勞動派遣的就業風險與政策新藍圖-李健鴻
一、前言
二、台灣的青年從事勞動派遣的趨勢
三、台灣的青年派遣勞工面臨的就業風險
四、勞動部之《派遣勞工保護法草案》評析
五、為青年派遣勞工構思出路:
勞動派遣政策的新藍圖
第三篇 員工薪酬友善計畫-陳錦稷、黃義銓
一、前言
二、第一階段:修正基本工資調漲公式
三、第二階段:基本工資審議機制健全化
四、第三階段:薪酬委員會職能擴充及增設勞工代表
五、結語
第四篇 建構一個人性化的移工政策-孫友聯
摘要
一、前言
二、當前在台移住勞工概況
三、當前外勞政策的「廉價」邏輯
四、他的人權/我的人權:關於外勞的若干人權爭議
五、台灣移出勞工的保障
六、結論與建議
第五篇 勞工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張烽益
一、前言
二、年金改革的雙重挑戰—「職業間不平等」與「高
齡化」
三、勞工的的二層退休保障—勞退新制個人帳戶制
四、2013 年馬英九總統的年金改革懸崖
五、以社會團結為基礎的退休制度改革芻議
六、職災保險要單獨立法
推薦序一-青年就業應與經濟成長共存共榮
邱俊榮(國立中央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推薦序二-明日的台灣 郭明政(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教授)
序-勞工的苦,誰知道 鄭麗君董事長
導讀-林佳和(國立政治大學政大法律學系助理教授)
第一篇 寡占經濟與勞動套利-青年低薪化成因-洪敬舒
一、前言
二、薪資、學歷與證照的三重貶值
三、青年就業的巿場弊病
四、被寡佔的經濟成長
五、低薪化的解方
第二篇 青年從事勞動派遣的就業風險與政策新藍圖-李健鴻
一、前言
二、台灣的青年從事勞動派遣的趨勢
三、台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