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醫就在你身邊——《黃帝內經》與日常生活
從常見的「東西」、「南北」談起
《黃帝內經》裏的很多內容都蘊藏在生活當中,很多人每天都在用但自己卻體會不到,用古人的話說就是「日用而不知」。比如,它一開篇即講到東南西北、春夏秋冬,力求讓人們的身體順應自然,把整個身體與大自然相聯繫,做到天人合一。這其中,就涉及了一個我們平常所說的「東西」與「南北」的問題。
中國罵人也是很講究的,兩個人在吵架罵人時,我們常常可以聽到「你這個人真不是東西」。不過,大家是否想過,為什麼說「這個人不是東西」,怎麼不說「這個人真不是南北」呢?我們來看一下《黃帝內經》中的東西南北方點陣圖就明白了。
南歸屬於火,北歸屬於水,罵人的候,說你不是東西,那既然不是東西就只能是南北了,南為火,北為水,水火是無情的,說你不是東西,其實就是說你這個人無情無義。
再比如購物,我們不說「購物去」,而常常說「買東西去」,為何是「買東西」而不是「買南北」?
在《黃帝內經》的方點陣圖裏,我們可以看出東歸屬於木,西歸屬於金。從某種意義上說,木和金都是可以用手拿得到的,而南為火,北為水,而火和水是用手拿不走的,所以中國人說「買東西」而不說是「買南北」。
宋代王安石,有一次上朝,路遇提籃的購物者,問曰:何往?答曰:買東西。「為何買東西不買南北?」購物者啞然。王安石笑了笑,答曰:「東通於木,西屬金,南為火,北為水,中間是土,提籃金木能盛,水火土不能盛也,故曰買東西。」王安石的意思其實就是說金和木為可盛受之物,是用手就可以拎著去以物換物的,而水、火、土是不能盛受之物,是不能用來盛東西的。
諸如此類情況還有很多。由此可見,中國的有些東西是很有文化內涵的,而不是毫無意義的,學習《黃帝內經》恰恰能讓人領悟到這種文化的內涵。
為什麼說「冬吃蘿蔔夏吃薑,不用醫生開藥方」
民間有句諺語「冬吃蘿蔔夏吃薑,不用醫生開藥方」,有很多人可能不理解,冬天很冷為什麼還要吃涼的蘿蔔,夏天很熱為什麼還要吃很熱的薑呢?其實,《黃帝內經》中所說的「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恰恰解釋了這個問題。
在《黃帝內經》看來,冬天的時候,人體氣機慢慢地開始外散,到夏天的時候,所有的陽氣已經外散到了末梢,就會出汗。由於夏天陽氣到了末梢,人體內部就形成了一個寒的格局,就是我們的五臟六腑裏是寒虛的,是陰的格局,所以夏天的時候要吃點熱的東西。很多人在夏天覺得熱,就會喝很多的冷飲,其實這是非常錯誤的。喜歡喝冷飲實際上是胃裏有胃寒,熱出來攻這個寒,所以就形成一種燥熱,而這個時候越喝冷飲就會越渴,反而喝一點溫水更好。在古代,夏天不主張吃肉,即使吃也要剁得特別碎。冬天吃蘿蔔的道理跟夏天吃姜的道理正好相反,吃蘿蔔就是用這種比較清涼通氣的東西,把內熱的局面稍微通調一下,使之達到陰陽平衡,這是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另外,古代特別講究吃東西。春天的時候,一定要吃糧食。因為春天的糧食基本上是前一年的種子,要想養春天的生發之機,一定要靠糧食種子的力量去養。《黃帝內經》就是告訴我們:只要吃好了,睡好了、不要違背自然,身體就好了。所以,冬天可以吃一些涼的東西,而夏天一定要喝溫水才不會損害胃氣。
為什麼人在哭泣時總是一把鼻涕一把淚
人在傷心的時候會流眼淚,如果再嚴重點就是一把鼻涕一把淚。這在生活中是再常見不過了,也正因為如此,所以很少有人會想其中的原因。其實,《黃帝內經》對此做了解釋。
眼淚和鼻涕雖說一個出於肝,一個出於肺,但他們都是心之液,都能為心所動。《黃帝內經》裏有,心是君主,是五臟六腑之主,眼睛是宗脈聚集的地方,是上液的流通渠道,嘴和鼻子是氣息的門戶,所以人一動感情,五臟六腑就會受到震動,宗脈也感受到了震動,淚道就會打開,眼淚鼻涕就一齊出來了。
《黃帝內經》裏說,汗、涕、淚、涎、唾五液都屬於人體的元精,耗損過多,身體就會出現問題,所以一個人要是經常流眼淚就會「奪精」,久了會把眼睛哭瞎。
在生活中,我們常見有些人不哀傷也總是眼淚汪汪,人們稱之為「含情眼」,《紅樓夢》裏的林黛玉就屬此種。中醫認為這是肺氣不足、肝的收斂功能不足所致。肝主水道,而肺為水之源,肺氣的宣發和肅降對體內水液的輸佈、運行和排泄起著疏通和調節的作用。當肝肺之氣不足時,水氣就會總在上面壅著,或者水道老收斂不住,就會眼淚汪汪的。
另外,還有一些人迎風就流眼淚,在中醫看來這是肝腎陰虛的徵兆,因為只有當肝腎陰虛,腎氣不納津,受到冷風的直接刺激後才會流眼淚。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男左女右」
不知道你有沒有見過「伏羲女媧圖」。伏羲在左,女媧在右,伏羲左手執矩,女媧右手執規,人首蛇身,蛇尾交纏;頭上繪日,尾間繪月,周圍繪滿星辰。
傳說,中華民族的始祖盤古氏化仙之後,他的身體器官化為日月星辰、四極五嶽、江河湖泊及萬物生靈。日神是伏羲,由盤古氏的左眼所化;月神是女媧,由盤古氏的右眼所化。這其實也是中國文化中「男左女右」習俗的由來。
在中國,男左女右,好像約定俗成地滲透到了生活的各個方面:公共廁所,男左女右;戴婚戒,男左女右;出席某些禮儀場合,男左女右;中醫診脈,男取脈於左手,女取脈於右手……
現在,讓我們回過頭來再看看《黃帝內經》的方點陣圖,左邊是主生發的,右邊是主收斂的。男人要積極向上,努力在外賺錢養家糊口,女人要懂得持家,男人賺了錢交到妳手中,妳就要存起來,不能隨便亂花,從這個意義上說,男左女右看起來就很有道理了。
「男左女右」的習俗和古代人的哲學觀關係非常緊密。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宇宙中通貫事物和人的兩個對立面就是陰陽。自然界的事物有大小、長短、上下、左右,等等。古人將其歸類分為大、長、上、左為陽,小、短、下、右為陰。陽者剛強,陰者柔弱。人的性格,男子性暴剛強屬於陽於左,女子性溫柔和屬於陰於右。
在中國封建社會中,許多事物都有尊卑高低之分,古代把南視為至尊,而北象徵失敗、臣服。宮殿和廟宇都面朝正南,帝王的座位都是坐北朝南,當上皇帝稱「南面稱尊」;打了敗仗、臣服他人稱「敗北」、「北面稱臣」。正因為正南這個方向如此尊榮,所以過去老百姓蓋房子,誰也不敢取子午線的正南方向,都是偏東或偏西一些,以免犯忌諱而獲罪。除了南尊北卑之外,在東、西方向上,古人還以東為首,以西為次。皇后和妃子們的住處分為東宮、西宮,而以東宮為大為正,西宮為次為從;供奉祖宗牌位的太廟,要建在皇宮的東側。現代漢語中的「東家」、「房東」等也由此而來。
中國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既然「男左女右」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是約定俗成的習俗,那麼它就有存在的道理,我們要尊重它,不要輕易打破。
男人眼光長遠,女人活在當下
中國傳統文化認為,男人為陽,女人為陰。陰陽是事物的兩個方面,《黃帝內經》裏指出陽就是外面的、向上的、運動的、剛強的……而陰則是指裏面的、向下的、靜止的、陰柔的……而這恰恰說出了男人和女人的不同之處。
男人是家裏的頂樑柱,是一家之主,應該自強不息,要去努力;女人是主內的,男的在外面拼搏,女的就要把家裏的事情料理好,讓丈夫安心工作。正因為這樣,所以在生活中,我們常見一個現象就是男人在一起總是說我的工作怎樣怎樣,我的生意怎樣怎樣,我還想有什麼樣的發展,總是在暢想以後的事情;而女人在一起總是會說我老公怎樣怎樣,我們家孩子又怎樣怎樣,我最近又胖了瘦了,就是說當前的事情。這正驗證了「男人眼光長遠,女人活在當下」。
我們這麼說可能會有人反對:女人不是這樣的,很多女人也非常深謀遠慮,絲毫不亞於男人。其實,我們這裏只是從中醫的角度來談一個比較常態的現象。
在中醫看來,男人和女人的這種區別是由肝腎功能決定的,人想事情想得是否深入,是否理性都跟肝的功能有關;而人想事情想得是不是長遠與腎有關。男人的肝腎功能一般都比較強,眼光也會比較長遠,常會謀劃怎樣讓自己的事業發展得更好,怎樣賺大錢,等等。但是女人就不一樣了,她就是為丈夫和孩子活著的,她們覺得家庭和睦,孩子聰明是最重要的事,其他的都不太在乎。其實也就是因為這些,女人把感情看得很重要,在感情中容易受到傷害的也是女人。所以,每一個做丈夫的都要好好愛自己的妻子,不要辜負她。
另外,從男女生殖角度講,男子產生精子,數量極多,但只有一個精子能夠有機會與卵子結合,所以一定要勇往直前,衝在最前面;從性情上來講,男子性情比較寬泛,容易用情不專。而女子一個月才排卵一次,一生也產生不了多少個卵子,而且女人還要經受長達十個月的懷孕期,這都是需要時間去孕育去積蓄的,這就決定了女子主靜的一面,必須很踏實,很敦厚。不過,等男女都到了更年期以後,女子不再排卵,男子的精子也少了很多,性別特徵就開始淡化了。
總之,男女就是陰陽,古人講「一陰一陽謂之道」,天地萬物都是和諧存在相生相剋的,有陰就有陽,有陽必有陰,就連走路時也是抬起的一隻腳是陽,另外一隻腳就必然是陰。所以,陰陽都應該恪守其道,是陽就要生發,是陰就該收斂,各司其職,這樣身體才會健康,生活才會和諧。
女人為什麼比男人衰老得快
我們通常的觀點和一些調查資料都顯示,女人比男人衰老得更快,但是女人比男人更長壽,這是為什麼呢?
《黃帝內經》中指出:女子代表陰,女子的生命節律以七為一個階段;男子代表陽,其生命節律以八為一個階段。《內經》原文是: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髮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髮始墮;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髮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
「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髮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髮鬢斑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藏衰,形體皆極;八八,則齒髮去。」
「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齒」,牙齒骨之餘,是北方腎的表現,代表收藏。「髮」是頭髮,是肝氣的表現,代表生髮之機。所以頭髮的長短和生機是有關的。「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二七就是女子十四歲的時候,開始有月經,太沖脈盛,乳房開始發育,這個時候就有了懷孕生子的能力。到三七二十一歲的時候,女子的腎氣已經長足了,生發之機也到了頂點,應該嫁人了。到四七二十八歲的時候,女子的各方面身體要素都達到了一個頂點,所以古人提倡女子在20歲左右結婚,就是讓她在28歲之前要生一胎,我們現在經常講最佳生育年齡是在23到28歲之間,應該也是這個道理。「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髮始墜」,就是從35歲開始,女人就開始長皺紋了。到六七四十二的時候,就開始有白頭髮了。七七四十九就閉經了,生育功能也喪失了。從這段論述我們可以看出,女人從35歲就開始衰老了。
而男人呢,他的生命戒律以八歲為一個週期,從八歲才開始發育,到十六歲的時候青春期才開始,「能有子」。到三八二十四歲的時候,是男子弱冠的年齡,就是剛成年,這個時候身體還比較弱,不適合結婚行房。男子最適合結婚的年紀是在四八三十二歲的時候,這時他的身體達到一個頂點,才真正成熟,所以古人提倡男人三十而娶。五八四十歲時,男人的身體才開始走下坡路,到六八四十八歲時才開始真正衰老,到八八六十四歲的時候才真正進入老年。
通過這樣的對比我們可以明顯看出,男人的身體開始走下坡路比女人晚了5年,到正式進入老年時,男人和女人之間已經有了15年的差距,所以女人比男人老得快。但是為什麼很多資料都顯示女人反倒比男人長壽呢?這裏有個很重要的原因,女人每個月都會來月經,可以排毒。另外,男人的社會角色決定了他要承擔更多的責任,不像女人比較柔弱,難過的時候想哭就哭了,這是一種很好的宣洩,女人不這樣還會被認為沒有女人味。相反的,「男兒有淚不輕彈」,男人的情緒有時候得不到很好的宣洩,就會在體內累積成為毒素。還有,男人損耗的是精,女人損耗的是血,精是可以變現成很多東西的,損耗掉了很難補養。從心理方面來說,女人更善於進行情感上的溝通,在男人看來,女人很愛嘮叨,其實這也是一種宣洩方式,通過對人傾訴或者嘮叨,她的心理毒素就排除了,而男人很少像女人一樣與別人談論自己的生活,這也是男人不如女人長壽的一個原因。所以,從生理特點、社會角色和心理等各方面來說,女人雖然比男人更容易顯老,但女人比男人更長壽。
現在,中國已經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社會保障方面的壓力增大。其實,將來的老齡化人口更多的應該是女性,就是女性老齡化社會,我們社會工作的很多方面都要針對老年女性來開展。
女人為什麼要長乳房
我們一般人都會覺得,女人長乳房是天經地義的事,因此很少有人去關注女人為什麼要長乳房這個問題。事實上,在《黃帝內經》看來,任何天經地義的事都是有原因的,它認為:沖脈起於會陰,然後分出一個叉沿著中線的任脈順著兩邊往上走,女人由於氣不足、血足,所以沖脈散於胸中,於是長乳房。所以可以這麼說,女人的乳房其實就是血的儲備倉庫。
中醫認為,氣為血之帥,是氣帶著血往上走。從經脈上講,任脈主血,任脈通了,沖脈再一沖,就能夠使人的氣血充足。在女子的青春發育期,如果血氣充足乳房就會開始發育,並有月經來潮。
只要女人的氣血充足,乳房就能發育正常,所以青春期的女孩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氣血保養,切不可任意耗損自己的氣血,因為女人的乳房不僅是美的象徵,更要承擔養兒育女的責任,所以女人一定要呵護自己,呵護乳房。
另外,還有一個現象就是有些女人乳房大,有些女人乳房小,為什麼呢?《黃帝內經》裏面說,女子進入青春期後,由於腎氣逐漸充盛,從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腎氣」在這裏主要是指人體的生長發育和主生殖的生理功能;「天癸」是一種類似西醫所說的性激素的物質;任脈和沖脈,則是兩條下與內生殖器官相接,上與乳房相連的經脈。同時沖脈還有存貯血液的作用,因而稱之為「血海」。當血海滿溢的時候則上可化為乳汁,下可形成月經,並按時來潮。
因此,乳房的發育,是與腎氣和血是否充足密切相關的。如果腎氣不充沛,天癸不足,則任脈不得通,沖脈不能盛,最終導致血不足,乳房便不能充分發育,以致停留在青春前的幼稚狀態。
懂得了女性長乳房的原理,也就懂得了如何才能使乳房發育好。現在市場上的豐胸產品五花八門,令人目眩,但大多都是治標而不治本,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女性乳房發育的問題。其實方法很簡單,就三條:
1.補腎。中國中醫理論,對食品的天然顏色與其功能早有獨到的見解:白色食品潤肺,黃色食品益脾,紅色食品補心,青色食品補肝,黑色食品補腎。而「腎為人先天之本」,通過以黑補腎,即可達到強身健體、補腦益精、防老抗衰的目的。
那麼,什麼是「黑色食品」呢?在國外,「黑色食品」是指兩個方面:一是具有黑顏色的食品;二是粗纖維含量較高的食品。常見的黑色食品有黑芝麻、黑豆、黑米、黑蕎麥、黑棗、黑葡萄、黑松子、黑香菇、黑木耳、烏雞、黑魚、甲魚等。
2.補血。把女性長乳房的原理往回推,就知道血對於乳房發育的重要性,而血又依賴於脾胃。脾胃為人的後天之本,人體的可持續發展是由脾胃來決定的。如果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強,吃了食物之後,生出的營養物質就多,血也就多。
3.好好睡覺。良好的生活習慣是人體發育的保障,只有休息好,血氣才能充足,元氣才能充足,乳房才可以良性發育。
人的生育能力是由什麼決定的
在《黃帝內經》中,黃帝問了岐伯這樣一個問題:「人年老而無子者,材力盡耶?將天數然也?」他的意思是人老了就沒有生殖能力了,是人的精力不夠,還是自然規律的限制呢?
一般情況下,女子從14歲月經來潮就具備生育能力了,而到了49歲時,任脈空虛,太沖脈氣血衰少,月經停止就喪失生殖能力了;男子16歲時,腎氣旺盛,精氣充滿,開始具備生育能力,56歲時,肝臟精氣衰退,精氣衰少,腎臟衰退,形體疲憊,開始喪失生育能力。
人體中的腎主管全身的精氣,它接受五臟的精氣而貯藏起來,只有在五臟精氣旺盛時,腎臟才有多餘的精氣外泄。如果五臟的精氣衰敗,筋骨得不到濡養而鬆弛,天癸也盡竭了,所以鬢髮變白,身體感覺沉重,步態不穩,於是就喪失了生育能力。
但是,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人,雖然年紀已經很老的了,但仍然有生育的能力,這又是怎麼回事呢?難道人的生育能力與年齡無關嗎?其實男子超過64歲,女子超過49歲,先天、後天之精不會完全衰竭,只要遵循養生之道,就能使人的天真之氣旺盛,氣血暢通,腎臟精氣有餘,人就會有生育能力。
所以,我們得知,人到了一定年齡並不一定就完全喪失了生育能力,只要我們懂得養生之道,懂得養護我們的身體,就能延緩衰老,並能生育下一代,可見養生多麼重要。
古時候為什麼要「秋後問斬」
早在漢代便有「秋冬行刑」的規定,除謀反、謀大逆等罪犯即時處死外,其他的死囚均待秋季霜降後至冬至前進行。
那為什麼古人對犯人執行死刑要選擇秋冬季節,而不選擇春夏呢?古人認為,春夏兩季萬木蔥蘢,正是植物和動物生長的季節,是一切生發的季節,這個時候是不能起殺心的。而秋冬季節一片蕭瑟的景象,為了順應這個肅殺之氣,古人就選擇這個時候對犯人執行死刑。這個問題可以從《黃帝內經》中的東南西北方點陣圖看出,春天是生發的,而秋天卻是收斂的,春天不能有殺機,而秋天就可以有殺機。
那麼,秋後算帳的說法又是怎麼來的呢?北方的農作物每年只耕作一次,所以秋後農作物收割後就有了經濟收入,而在這一年中欠下的費用就可以在秋後算清了。現在北方的一些農村,農民常在一些小的經銷店購買生活用品,經常到秋收後一起結算,這就稱為秋後算帳。秋天在五行中屬於西,西代表收斂,這個時候也是收錢的時候了,也可以這樣理解。
「鳴金收兵」為什麼不是「鳴銀收兵」
在小學的時候,我們就開始接觸這樣一個成語——「鳴金收兵」。但是,大家想過沒有,為什麼是「鳴金收兵」,而不是「鳴銀收兵」、「鳴銅收兵」呢?實際上,這其裏面還暗含著一些中醫理論呢。
從《黃帝內經》中的東南西北方點陣圖可以看出,金、西方代表收斂,而火、南方代表輸佈,水、北方代表收藏,「鳴金收兵」的本意為停止進攻,結束戰鬥,現多比喻完成任務,結束工作,也就是說,完成任務該回來了,其實這就是「收斂」的過程。
還有一個現象就是,現在說辦朝陽企業,就是看中它生機勃勃、潛力無限的性質,也就是東方的生發性質,要麼就是做能賺大錢的生意,比如說能源類產業等;而不能辦輸佈型的產業,只出不進,慈善企業正是這種情況。同時,也不能辦收藏型的企業,只想著把好東西收藏起來,不與外界打交道,這樣也不能賺到錢。
「攥著手」出生,「撒開手」去世
有時候,我們不得不感嘆天地造人的神奇,即使是出生和死亡都不例外,那麼我們是怎麼生下來的,又是怎樣去世的呢?
如果大家關注過新出生的嬰兒就會發現,孩子是哭著,緊攥著雙手出生的。人老了死去的時候,是笑著撒手走的,在影視劇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情節,一個人的手一撒開就表明是去世了,我們也有個講去世的詞是「撒手而去」。那麼《黃帝內經》對此又是怎樣理解的呢?
孩子緊攥著手出生是氣足的表現。小孩攥拳都是大拇指的指甲掐在無名指的根部這樣攥的。《老子》裏面稱作握固法。握著拳頭來「固」什麼呢?固的是一個人的意志力。那麼為什麼要這樣握拳呢?其實這就是夜裏11點到淩晨1點陽氣生發的那個點,這個地方又叫做肝的神竅,肝的神就是我們中國人經常說的靈魂的「魂」。小孩子一個很常見的問題就是因為受到驚嚇或者身體比較弱,「魂」掉了,這時候小孩子就會發高燒,沉睡不醒,一定要把「魂」收回來才會好。所以小孩子一出生就握拳而來就是握住了肝的神竅,握住了「魂」,握力大的小孩就是肝氣足的表現。還有我們緊張或者恐懼的時候都會不自覺地攥緊拳頭,這其實是一種養生方法。
死的時候,氣不足都散開了,所有的皺紋也會展開,有人研究過,人去世的時候,最後死去的一條經脈就是肝經,肝經的力量全部表現在手的握力上,如果肝經的氣徹底散掉了,手的握力就自然消失,人就去世了。所以,握力足不足其實就表現了肝氣足不足。我們在緊張或者驚恐的時候握拳其實就是聚斂肝氣,將「魂」定住,這都是本能。
那麼,在這一生中,你哭著、攥著拳頭幹嗎?這就決定了你一生要攥緊拳頭幹活,不要怕苦怕累,你生下來就是這種狀態,那麼你就要坦然地面對這一切。
人的一生就是從哭到笑的一生,從攥著拳頭到撒手的一生,出生時自己哭,大家笑,離去時,自己笑,大家哭,就是這麼一生。「赤條條,來去無牽掛」,我們要善待得失,懂得捨棄,這種心態在養生中也是至關重要的。
第三章 醫家之宗——《黃帝內經》與中醫基本理論
「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與中醫整體思維
中國人有句俗語「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通常來形容醫術非常差的醫生。當患者出現疾病的症狀時,醫術差的人會直接對患病部位進行治療,使症狀消除,結果只能治標不能治本。相反,醫術高明的醫生會仔細觀察病人,利用醫術和長期積累的經驗,找出疾病的真正根源,從而進行根治。
例如,當我們喝溫度低的冰水時,如果喝得很急,常常會造成臉部側面的一條直到額頭太陽穴的線狀部位疼痛。從中醫的觀點來看,那條疼痛的線就是胃的經絡,因此這種疼痛表明喝冰水太急時會傷到胃,也就是說這種額頭上的疼痛實際上是胃的疾病。胃的經絡分佈的位置就是從頭到腳左右對稱的很長的兩條線,如果在這條經絡的頭部出現疼痛,中醫會認定是胃的疾病,因而可能在胃經腳部的穴位進行針灸。
另外,中醫還強調身心互動,即人的身體和意識也是密切相關的。人患病是身體和心靈的雙向選擇,人祛病也是身體和心靈的雙向選擇,因為身心是互相影響的。
中醫是講生剋的。如,木是肝,肝的神明是「魂」;火是心,心的神明是「神」。木生火,木如果強大的話,也就是肝氣很旺的話,那麼這個人頭腦就很清楚,人就很有理智,所以一個人有沒有理智跟他的肝好不好有關係。一個人有沒有志向和智慧,要看他的腎好不好,現有有些人沒有遠大的志向,差不多就行了,實際上說明他的腎精不足。
在中醫裏,魄是肺的神,神就是精氣足了以後的外在表現。而魄力的力則關係到腎。在中醫看來,我們的力量都來源於腰,都來源於腎,所以有魄力指的是肺和腎兩個臟器的精氣都非常的足,所以做事才能氣壯山河,才能出大手筆。而肺和腎這兩個臟器在中醫裏又屬於先天的範疇,關涉我們的本能。
總之,中醫是講究整體的,身體的某處發生病痛,不能簡單地就事論事,只關注疼痛的部位,而要對其他部位也做相應的檢查,因為此處的疾病可能是別的部位的病變引起的。一個人有沒有魄力、有沒有精神、有沒有意志也與他的身體素質和身體狀況有關,這些都是中醫講究整體的力證。
同病異治,異病同治——中醫治療原則
中醫的整體思維觀念,運用到實際當中其實就是「辨證施治」的理念。在《黃帝內經》中,治病其實治的不是病,治的是證。就醫學本身而言,辨證施治所反映的正是中醫的一條治療原則——同病異治與異病同治。
所謂「同病異治」,就是說患者患的是同一種病,表現出相同的症狀,但由於產生的原因不同,採取的治療原則和方法也不同。名醫華佗有個很有名的故事:兩個人都是頭疼,症狀也一模一樣,但華佗卻採取了不同的治療方法,一個用泄法,一個用汗法,結果兩人很快就康復了。為什麼呢?
前面我們說了,中醫治病講的是「證」,所謂「證」,是指一種綜合狀態,是人的生理狀況所出現的失衡的狀態。不要小看這個字,陰陽表裏,虛實內外都在裏面了。華佗治病所依據的就是這兩個人的「證」,一個是飲食所傷造成的,屬內實,應該用瀉下法以去除食積,而另一個是感受寒冷之邪所造成的,屬外實,應發汗以驅散風寒。也正因為華佗能夠按照中醫的辨證施治理論,準確地使用不同的藥物,所以二人的疾病很快消除了。
以現在人們常見的頭痛為例,西醫認為頭痛就是頭痛,誰來了都開同樣的藥,但中醫不這樣認為,在中醫看來,頭痛症狀相同,但發病的原因不同,如果是兩邊痛,是膽經出了問題。裏面的中空痛,是肝經出現問題;後腦勺痛就是膀胱經的問題。前額痛就是胃經出了問題;而左邊偏頭痛和右邊偏頭痛也是不同的,因為左主肝,右主肺;如果左邊偏頭痛,很有可能是肝血的問題,而右邊頭痛可能是肺氣的問題。所以治療時中醫不會像西醫那樣,而是根據頭痛的原因,採用不同的治療方法。這就是中醫思維的一個關鍵點:「同病異治」。
中醫思維的另一個關鍵點是「異病同治」,就是針對不同疾病表現出的相同病理結果,採取相同的治療方法。漢末醫學家張仲景,有個很典型的「異病同治」的案例。
兩個病人,一個心慌心跳心煩,另外一個肚子痛,結果張仲景對這兩個病人開的都是一個方子,都是小建中湯,用的治法都是溫中補虛,這是怎麼回事呢?這是因為他們病機相同,都是氣血兩虛。心臟失養,就出現心慌、心跳,心神失養就出現了心煩,氣血兩虛,腹部經脈失養。經脈拘攣,就出現了腹部劇烈疼痛,所以都用一個方子來治療,這就叫做異病同治,這也是抓病機的體現。
「異病同治」與「同病異治」是相對的,比如有的是高血壓,有的是失眠、有的是發燒,但是只要他們的「證」是一樣的,就完全可以開同樣的藥方,採取相同的方法治療。這與西醫是有很大不同的,因為在西醫看來,只要是感冒就用感冒藥,高血壓就用降壓藥,肯定能把症狀給消除,而不管感冒是由傷風引起的還是病毒引起的,高血壓是由肥胖還是壓力過大導致的。
可以說,「同病異治,異病同治」是中醫辨證施治的體現,是治療疾病的關鍵。之所以向普通讀者講解這些知識,是因為不僅醫生治病需要堅持這一原則,我們平時保健也需要,養生就要根據自己的年齡、性別、所處環境、不同地域,因時、因地、因人而異,不可一成不變。
不治已病治未病——中醫養生的精髓
中醫認為,能夠及早消除疾病的隱患,使身體免受疾病的侵害,這才稱得上是「上醫」。這種思想也就是中醫所倡導的「治未病」。在《黃帝內經》中有一句:「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病已成而後藥之,亂以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疾病已經產生才去用藥治療,就像是口渴了才去掘井、戰鬥已經開始了才去鑄造武器一樣,不是太晚了嗎?遺憾的是,現在大多數醫生很多時候都是在做「渴而穿井,鬥而鑄錐」這樣的事。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中醫理論的精髓,就是不治已經生病的這個臟器,而是要治還沒有生病的這個臟器。舉個例子,如果得了肝病,就暫時把肝放在一邊不治。首先我們要弄清楚,肝病是由什麼造成的。中醫認為水生木,水是腎,木是肝,肝病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腎精不足造成的,所以我們要先把腎水固攝住,讓腎精充足了,肝病自然就好了。還有一點就是木剋土,如果患有肝病,可能還會傷及脾臟,因為脾是土。公司管理也是一樣,這裏出現問題了,就要查明到底是什麼造成現在的糟糕狀況,同時還得要能管得住下面的一個環節,不要讓它去影響其他方面,這就是「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真正內涵。
「治未病」往往會在疾病的潛伏期及時發現,並扼殺它的滋長,使人體恢復真正的健康。而如今的醫療現狀,無論財力物力都僅僅只夠應付「已病」的人群!對疾病的治療就像等洪水氾濫的時候再去堵窟窿一樣,按下葫蘆浮起瓢,根本沒有更多精力談及預防!很多人因此疾病纏身,疲於奔命,這樣的人生還有何樂趣可言?因此,只有我們自己防微杜漸,防患於未然,把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我們的人生才會充滿自信與快樂。
可以說,「治未病」就像消防辦公室,工作人員的工作就是四處檢查,防患於未然;而「治已病」就像消防隊員,哪裡失火就哪裡忙,最後難免損失慘重。所以,我們要提倡治未病而不是治已病。
求醫問藥之前先求自己——中醫的自癒理念
現在流行一句話:「西醫治病,中醫治人。」怎麼理解呢?人生病了,西醫想的是如何把病毒給殺死,中醫做的是如何把人的身體調養好,不給疾病生存的土壤。《黃帝內經》認為,人最重要的是它的根本。人得病了,病只是機體不正常的某一方面的反映,要治的是那個人,要先把身體養好,通過提高人體的自癒力來驅趕疾病,不行再求醫問藥。
《黃帝內經》是一本適合老百姓的經典之作,它重視人文關懷,不管是看病還是養生,它都強調「求本」,追求的是臟腑順安,氣血充足和暢,提高人體的自癒能力。所以真正意義上的、負責任的中醫在你看病時,會仔細詢問你的生活習慣、查看你的脈象,把很多問題都問清楚了再考慮對策,而且不會輕易給你開藥,而是想盡辦法提高你本身的自癒能力。
事實也證明,人體是有很強大的自癒能力的,很多小病小痛不用打針吃藥,靠人體的自癒力就可以解決。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做菜的時候,不小心把手劃破了一個小口,運行到此處的血液就會流出。由於血液運行出現局部中斷,就有更多的血液運行於此,由此促使傷口附近細胞的迅速增生,直至傷口癒合。增生的細胞會在傷口癒合處留下一個疤痕。整個過程不需要任何藥物的作用,這就是人體自癒功能的一個最直觀的表現。
人體的自癒力也恰好體現了中醫治病的一個指導思想:三分治、七分養。中醫不主張過分地依賴藥物,因為藥物不過是依賴某一方面的偏性調動人體的元氣,來幫助身體恢復健康。但是人體的元氣是有限的,如果總是透支,總有一天會沒有了。而我們生下來活下去依靠的就是體內的這點元氣,元氣沒有了,再好的藥也沒用了。所以,生病了不用慌張,人體有自癒的能力,那我們就充分相信它,用自癒力把疾病打敗。
人體具有強大的自癒力,但這不代表我們可以「為所欲為」:想吃冷飲就吃冷飲,想熬夜就熬夜……任何事情都有度,自癒力不是萬能的,如果你隨意踐踏的話,不僅病好不了,自癒力也會降低,自癒力低了,病就容易來「光顧」了,這樣就演變成惡性循環了。那我們應該怎麼做呢?配合人體自癒力開展工作,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每天按時吃飯,早睡早起,適當地鍛煉,保持愉悅的心情,這樣人體就會進行自我修復,一些病症就會自然消失,人就恢復健康了。這個道理說起來很簡單,但很多人就是不信,其實,大道至簡,大的道理有時候就是那麼簡單,有時就像空氣在你我身邊,而我們往往會忽略它一樣。
說到這裏我們要明白,自癒功能的作用不是絕對的,我們不可能在任何情況下都能依賴人體自癒力解決問題。自癒力和免疫力有關,當免疫細胞抵擋不住病毒時,就需要藉助藥物,不過最好的藥物依然是食物為主。一般情況下,通過營養素的補充,可以對抗大多數疾病。中醫就是通過倡導順時養生、補養氣血、食療等科學的養生方法來增強人體免疫力,在疾病尚未到來之時就築起一道堅固的屏障,讓疾病無孔可入。面對已經染病的情況,中醫也是更多地求助於人體自身的大藥——經絡和穴位,通過疏通經絡、刺激穴位等自然方法調動身體的自癒功能來對抗疾病。
但是,在現代醫療中,人們似乎對於醫藥過於信任和依賴。由於人體在自我修復過程中會出現一系列症狀,如咳嗽、發熱、嘔吐等,人們為了消除這些症狀帶來的不適感,就會用藥物進行干涉,這樣,人體的自癒能力就無法得到充分的發揮。人們反而因為症狀的消失,認為是這些藥物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於是在下一次疾病來襲的時候,他們還是第一時間求助於藥物,在這種惡性循環中,身體的自癒力就會越來越懶惰,直到失去作用。
所以說,我們在平時不要動不動就吃藥,更不能亂吃藥,而是通過合理飲食、按摩經絡穴位、注意起居等中醫的方法來提高身體的自癒能力,從而消除疾病,保持健康。
人體內部的「中庸之道」——中醫的平衡觀
中國是一個講究中庸之道的國家,很多人理解中庸就是既不突出也不落後,既不說好也不說壞,有點像和事佬的角色,對其大肆批判。其實,中國的中庸之道是一種平衡,是一種美。自然界講究生態平衡,為人處世方面講究平衡,我們的人體內部也講求一個平衡,這樣才能和諧,才能長久。
《黃帝內經》中講到「中央生濕,濕生土……其蟲倮。」「倮蟲」,就是人,即沒有毛的動物。人為倮蟲,五行屬土,而土生於中央,這個中央既非南北,也不是東西,雖然東西南北都有土,但是只有中央的土才是集合了東西南北土的特點,又把土散向東西南北,處於中間又無處不在,這就是土的本性。
《黃帝內經》又講:「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這裏的中央黃色就是土的顏色,黃色居於七彩色帶的中央。在中醫的五行論中,肝屬木,肺屬金,心屬火,腎屬水,分主春、秋、夏、冬。而五行屬土的脾臟沒有季節可主,但脾又是哪個季節都主十八天,毫無偏向,也是「中庸之道」的體現。
也有一種說法講脾主長夏。長夏就是夏季和秋季之間濕熱最重的那一段時間,正好處在一年的中間。這同樣反映了土既在中間又在四方,不偏不倚的特點。人就是五行屬土的一種動物,所以人身上同樣有這種特點,這就是我們傳統文化中的「中庸」。
人體中的氣血也是一對陰陽,血為陰為體,氣為陽為用。血為氣之母,氣為血之帥。氣不足,易得淤積之病,如腫瘤、血栓等;氣太過,易得腦出血之類的病。所以,只有氣血平衡,人才能健康。
正因為人體內部有著深刻的「中庸之道」,相互約束,相互制衡,人類才得以千百年地生存下來,沒有像任何一種動物或植物一樣湮滅絕跡。中國幾千年的文明之所以經久不衰,也是因為中國地處中央、奉行中庸之道,不欺人也不被人欺,一心一意地搞發展,才沒有像其他文明古國一樣,盛極一時後灰飛煙滅。
現在有很多人不理解中醫,認為中醫不科學,因為中醫不可能像西醫那樣提供各種精確的資料,或者拍一長串片子讓你看到自己身體的某一部位,中醫只是通過望、聞、問、切就能斷定一個人的身體發生了什麼變化,這不是太玄了嗎?其實,這正是中醫的高明之處,中醫講究陰陽平衡,五行相剋,一物降一物,有因必有果,這就是中庸之道的魅力。因此,中醫靠的是悟性,不可能一個人看了幾本書、學了一些理論就能掌握中醫的精髓,某些人不接受中醫就有這方面的原因。
易患何種病,先看自己屬哪種體質
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有這樣的體會,為什麼有些人動不動就生他慣常得的病,比如說腹痛、噁心、嘔吐,或者多飲、多尿、疲乏,或者感冒、發燒、頭痛等,這是怎麼回事呢?其實一個人容易患什麼病是跟他的體質有關的,但什麼體質容易患什麼病呢?《黃帝內經》中就給出了明確的答案。
有些人動不動就感冒、發燒、流鼻涕、寒戰等,也就是中醫上說的風邪病,這些人的特徵是肌肉脆弱、腠理疏鬆,也就是說皮膚鬆懈不緊湊,凡是肌肉隆起的部位不結實,腠理疏鬆並且皮膚不緻密的,肌肉通常就比較脆弱,這樣的人也就容易患感冒等病。
有些人容易患上多飲、多尿、眩暈、胸痹、耳聾、目盲、肢體麻疼、下肢壞疽、腎衰水腫、中風昏迷等病症,也就是中醫上講的消渴病,這些人的特徵是五臟比較柔弱。那怎麼才知道自己的五臟是否柔弱呢?凡是皮膚薄弱、眼睛深陷、眉毛上揚的人,性情比較剛強,容易發怒,發怒使氣機上逆,於是血隨氣上而積聚在胸中,造成氣血脈運行不暢,鬱積的氣血逐漸轉為熱象,邪熱能損耗陰液,肌肉得不到津液供養而變得更為瘦薄,最後成為消渴病。所以,如果平時出現多飲、多尿或者昏迷等症狀,就要好好養護我們的五臟了。
有些人容易患肢體關節及肌肉酸痛、麻木、屈伸不利等,一般情況下,腠理疏鬆而肌肉不結實的人,就容易患上這種病,也就是中醫上的痹症。
那麼什麼樣的人容易患腹痛、噁心、嘔吐等腸胃型的疾病呢?一般情況下,皮膚瘦薄不潤澤,肌肉不堅實而缺乏潤澤的人容易患這種病,這樣的人腸胃功能都不會很好,因此邪氣就容易積聚而患病。
生活中請多關心一下自己的身體,若發現自己的健康出現了問題,那就抓緊時間好好養護自己的身體,使身體恢復到原來的最佳狀態。如果自己的身體沒有任何不正常,那恭喜你,但是也要從現在開始好好保養自己的身體,讓身體永遠處於一種百病不侵的狀態,這才是養生之道。
《黃帝內經》如何認識「五勞」和「七傷」
在中醫學裏,有「五勞七傷」之說,用來形容人身體虛弱多病。那麼,究竟什麼是「五勞七傷」呢?《黃帝內經・素問・宣明五氣篇》中認為「五勞」是指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七傷」是憂愁思慮傷心,大怒氣逆傷肝,寒冷傷肺,大飽傷脾,房勞過度、久坐濕地傷腎,恐懼不節傷志,風雨寒暑傷形。總的說來,這些均為諸虛百損之症。
1.五勞
「久視傷血」,是指如果一個人長時間用眼視物,不但會使其視力下降,還會導致人體「血」的損傷。因為肝主血,人的視力有賴於肝氣疏泄和肝血滋養,故有「肝開竅於目」的說法,所以眼睛過度勞累會損傷肝臟,進而影響血的調節。因此,如果盯著電視或電腦太長時間,不但會損傷肝臟,還會消耗體內的血。
「久臥傷氣」,是指人如果只躺臥不運動,人體內的氣脈就運行不起來,就會傷及人的肺氣。
「久坐傷肉」,其實傷的是脾。在辦公室裏經常會遇到這種人,他就喜歡坐著,從不起來走走,非常的懶,能坐著就不站著,能躺著就不坐著,這樣的人其實脾濕已經非常嚴重了,由於不愛運動,脾的運化功能非常差,才會出現這種狀況。這種人吃飯也不會香。
「久立傷骨」,其實傷的是腎,因為腎主骨,如果老站著的話,就會傷及腎,腰部、腿部就會出現問題。
「久行傷筋」,其實傷的是肝,因為肝主筋,過分勞累和運動就會傷及肝臟,肝臟就會出現問題。
2.七傷
「憂愁思慮傷心」,一個人如果過於憂愁思慮,就會傷心神。
「大怒氣逆傷肝」,一個人在大怒的時候對肝臟損傷很大,而大怒時憋著、忍著也會傷肝,所以最好不要生氣。
「寒冷傷肺」,現在許多人不顧及自己的身體而大量喝冷飲,這樣對肺氣的傷害是很大的,而且也傷胃。有一些孩子臉上有痤瘡,就是因為過度喝冷飲造成的。
「大飽傷脾」,一個人如果吃得過飽就容易傷脾,脾的運化功能不好了,就會傷及身體。
「房勞過度、久坐濕地傷腎」,如果行事頻繁或者久坐濕地就會傷腎。所以在辦公室感覺疲憊的時候可以伸懶腰,這樣對調動身體的氣機是非常有好處的,這是因為雙臂向上伸拉的是膽經,膽經是生發之機。
「恐懼不節傷志」,如果一個人整天處於恐懼的狀態下,就會傷及的腎臟,從而影響一個人的志氣。因為腎主志,小孩子志向之所以都很遠大,就是因為他們的腎精非常足,而成年以後腎精就沒那麼足了,所以,志氣也大不如從前了。
「風雨寒暑傷形」,如果一個人不根據氣候變化來改變穿衣,那麼對他的形體的傷害是非常大的。有些女孩子有時候覺得小腿肚比以前粗了,其實就是因為經常不保護好腿部,讓其受寒,為了抵禦寒冷,更多的脂肪就會積聚在腿部。
造成「五勞七傷」的原因很多,有的還與食品的「五味」、節令的「四時」,甚至風向的方位有著密切的關係。所以,中醫養生學認為:在養生時,要注意酸、甜、苦、辣、鹹的適量,切不可偏食;在生活起居上,要按季節的交替、冷暖,適時增減衣服,適當鍛煉,順乎自然。這些都是強身健體,預防「五勞七傷」的必要措施。歐陽修曾云:「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身。」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傳說,蘇東坡給自己的飲食立下一條規矩:每頓酒量不過一盅,肉不過一碟。即使是款待貴賓,肉菜也不超過三種。如果赴宴,他也先把飲食規矩言明在前。有人問蘇東坡何必對自己的飲食限制這般苛刻,東坡云:「守分以養福,寬胃以養氣,省費以養財。」如能長期堅持蘇東坡的養生之道,又何懼「五勞七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