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經典根本
一部包含品德修養和學習知識的治理大典
了解孔子,貼近儒家思想,全方面解讀《論語》的真義
《論語》中保留孔子的生平、思想學說等重要內容,尤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學活動,是我國十分重要的文化遺產,也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書。其內容包含哲學、政治、教育、文學、藝術,乃至立身處世之道等,書中文字簡短,精練質樸,含義很深,不少句子被現代人當作格言而奉行。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依據,先後影響中國社會、周邊國家和地區,以及世界各地的華人達兩千多年。
★綜論古籍
《論語》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流傳許久且影響深遠的經典著作之一,記錄孔子的重要思想言行,更幫助後世子孫將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理念落實到現今社會。
★精采圖說
本書精選百幅精美圖片,加入圖解說明,搭配一目了然的編排,幫助所有讀者體會孔子學說的精髓和智慧。
★解說詳盡
本書將《論語》的每一章、每一句都詳細分析,透過譯文、點評和故事鏈結,貼近儒家的思想核心。
1.圖解經典,增長智慧,涵養品德的最佳途徑。
2.體會儒家學說最重要的思想基礎,最能展現孔子學說的完整言行錄。
3.古籍今譯,用最淺顯易懂的方式,體會儒家智慧精華:《論語》中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被稱為「語」。早在春秋後期,孔子孔子開學授課,其主要內容就已經開始,經由孔子弟子和再傳弟子的代代相傳,將廣為傳誦的孔門語錄言行記載下來,集腋成裘,約在戰國初年彙編成書,因此稱為「論」。
《論語》是儒家的原始經典之一,也是了解孔子哲學、政治、教育、倫理、文化主張和其學說等,最直接、可靠的資料。
作者簡介:
從事文學研究和文字寫作多年,醉心於中國傳統經史子集,對《論語》及多部經典都有獨門見解。認為觀古文可以鑑古知今,對推廣閱讀不遺餘力。
章節試閱
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孔子說:「學習要經常溫習和練習,這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很遠的地方來,這不是很令人高興的事情嗎?別人不了解我,我並不會因此而生氣發怒,不也是一個有修養的君子嗎?」
【點評】學習不是一蹴可及的事,要從中體會樂趣,就需要溫習與練習。
北宋大學者范仲淹,在年少求學時,由於家貧,生活十分艱苦。每天晚上,他用糙米煮好一鍋稀飯,等第二天早晨凝成凍後,用刀劃成四塊,早上吃兩塊,晚上再吃兩塊;沒有菜,就切一些醃菜下飯。天氣寒冷時,他感覺困倦不能集中精神的時候,就用雪水洗臉,使自己保持清醒,繼續苦讀。生活雖然清苦,但是少年范仲淹卻樂在其中。如果將學習視為伴隨自己一生的生活必需品,有終身學習的自覺性,化被動為主動,這樣才能體會到孔子所說的學習樂趣吧!與志同道合的朋友交往,也是人生一大樂事,能夠在談笑間交換意見,增長見識,取長補短。就算別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會因此而感到不愉快。
2.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譯文】孔子說:「具有中等水準以上才智的人,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學問;中等水準以下的人,不能和他們談論高深的學問。」
【點評】孔子向來認為,人的智力,從出生就有聰明和愚笨的差別,即上智、下愚與中人。有些學生反應快,但是,有時候對於所學的內容卻掌握得不清楚;有些學生反應比較慢,但是對於所學的內容卻掌握得紮實清楚。孔子主張對學生要「因材施教」,根據每個學生不同的特點,採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只要教授方法得當,每個學生都能獲得發展。孔子的這種教育思想,對我國教育學的形成和發展,提供巨大的貢獻。
3.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譯文】孔子說:「弟子們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兄長,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化知識。」
【點評】孔子希望能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表現在孝悌、謹信、愛眾、親仁等方面。把「德」排在「識」之前。首先,做一個好人,學習書本知識才能有用;如果還有閒暇時間和餘力,則用以學習古代典籍,增長文化知識。孔子辦學的宗旨,是把培養學生的道德觀念放在首位,知識傳遞放第二位。
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孔子說:「學習要經常溫習和練習,這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很遠的地方來,這不是很令人高興的事情嗎?別人不了解我,我並不會因此而生氣發怒,不也是一個有修養的君子嗎?」
【點評】學習不是一蹴可及的事,要從中體會樂趣,就需要溫習與練習。
北宋大學者范仲淹,在年少求學時,由於家貧,生活十分艱苦。每天晚上,他用糙米煮好一鍋稀飯,等第二天早晨凝成凍後,用刀劃成四塊,早上吃兩塊,晚上再吃兩塊;沒有菜,...
目錄
序 ............................................................. 003
學習篇 ..................................................... 011
修身篇 ..................................................... 057
孝悌篇 ..................................................... 133
治世篇 ..................................................... 143
處世篇 ..................................................... 189
禮樂篇 ..................................................... 247
睦鄰篇 ..................................................... 283
論賢篇 ..................................................... 295
序 ............................................................. 003
學習篇 ..................................................... 011
修身篇 ..................................................... 057
孝悌篇 ..................................................... 133
治世篇 ..................................................... 143
處世篇 ..................................................... 189
禮樂篇 ..................................................... 247
睦鄰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