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1
以簡御繁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甲午之戰改變了中、日兩國國運,日本因勝利而走向軍國主義,清廷因戰敗,割地賠款,而使洋務運動蒙上惡名並破產。當時李鴻章主持政局,指導戰爭,所犯錯誤竟無人敢作批評,是故近代史對甲午海戰率多真相不明,責任不清,而對部份海戰實況,未能深入考證乃致人云亦云,相習成因,對參戰將領無情批責。
今見我海軍官校一九七二年班學弟郭延平於退役後,投注五年餘之心力併承吳欲賢先生之襄助,編撰了:《甲午海戰之CNA1871年班史詩》暨《甲午海戰之軍艦將校誌》兩鉅冊,內容豐富,以簡御繁,尤其今年又逢甲午,閱後更是感觸彌深。
延平學弟有此功力,實因在海軍服務期間,受完整海內、外海軍深造教育,艦隊資歷從基層以至各級艦長與副艦隊長。最值稱道者,他更有建軍計畫作為與實踐背景,加上自己對文學喜好,使此鉅著能從科技與計畫切入、分析,透過電腦作畫,使海戰之元素、艦艇與人物,躍然紙上,用新詩筆觸描述,更是動人心弦。
本書問世,它在海軍史上是一大貢獻,稱得上以簡御繁,予讀者一清晰的認識,同時也為甲午海戰死難官兵洗滌受冤罪名。
又值此甲午年降臨,我樂意推介這套有意義的鉅著,是為序。
海官校1949 年班 葉昌桐
──備役上將、前國防部副參謀總長、海軍總司令、三軍大學校長
推薦序 2
忠貞熱烈奔赴海洋
這本書是以一八七一年班馬尾海校同學的豪情與悲壯生命為主軸、連貫中華民族自古迄今向海之情懷與沖激,作者以史詩的方式來寫,除了表達歷史的真實面外,也對中國歷朝、歷代統治者、政府、人民對海與海權思維、作為與情感提出檢討與省思。
我於民國四十年投考海軍官校,成為一九五五年班一員,那時只覺得國力維艱、艦艇噸位有限百廢待興,未深思那竟是繼承甲午戰敗之後遺症,一個海戰的失敗需要一個民族以百年的時間、歷經兩個朝代來承擔,是世界史上少有的。
中華民族是愛好和平的民族,數千年來罕見統治者企圖以發展海權來進行侵略與領土擴張的舉動。惟一個幅員博大的國家海權積弱必遭覬覦,我不犯人但人會侵我,一部中國海權史,寫出近代中國承受西潮、日潮進襲所遭遇的創傷。海權是強勢的、動態的、海權與陸權最大的區別是它是國家實力與政府、人民意志力投射的表現,它需要不斷的反省、領悟與投注,才能成長與維持。
今日的我們只籠統感知甲午之恥與清廷的挫敗,其實清朝建立新海軍初衷是正確的、一八七一同學們的培訓素質與愛國熱血是奔騰的。黃海海戰時北洋艦隊官兵在火力發揚速度居劣勢之狀況下由午後奮戰至日暮而戰陣不垮、如沒有紮實之訓練與士氣難以做到。失敗關鍵在當時政府對海軍建軍、用兵作為並未與時勢同步精進,對仗時大勢已定所致。
歷史是一面鏡子,本書提供一個比較與思考的方向:今日政府、人民之思考與作為與昔日之清廷及一八七一年班同學們有何差異?面對海權的挑戰、國家有何危機?讀完這本書你會有進一步的體認。
延平是我於海軍總部服務時之袍澤,他海軍生涯除在艦艇、飛行部隊有精實服勤經歷外、其他時光大都從事海軍兵力發展工作,他以鍥而不捨的精神貫徹建軍構想、做成計畫,推動執行,那是中華民國海軍戰力高度成長的時段,新構建並服役的二代戰力有軍艦二十餘艘、戰機二十餘架,他是一位盡職的海軍軍官。也就因他的投入與體認、他才有這個格局與使命感來寫這部史詩,喚起海魂。
回顧過去、反省當下、策勵未來,期望我海軍健兒們能繼續努力,忠貞熱烈奔赴海洋,引領我中華民族更深切認知、熱愛海洋,並進而成為全民族的信仰與文化、光大發揚中華海權,這樣國家和平才能確保,民族得以永續發展。
海官校1955 年班 李鳴皋
──備役中將、前海軍副總司令、立法院國防委員
推薦序 3
我們一起來愛海
一八七一年班同學是中華民族新海軍的第一屆畢業生,也是中國歷史上採用西方大專教育的第一屆畢業生。肇始於一八三九年~一八四二年大英帝國外銷有毒癮之鴉片至中國受挫後,進而以戰艦攻擊中國沿海城市及海防之戰爭。大清政府體認到西洋科技之精進、海上武力的興起與威脅,進而構思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規劃構建一支新海軍,以確保國家安全所培訓的第一批幹部。
這批同學們抱負著科技建軍、海疆衛國的使命,精習輪機、航海,畢業後派任艦上歷練,並赴英國、法國深造,繼自歐洲接艦返國。由於他們的努力,大清於十年間建立規模達到世界前十強的艦隊,並使中國自一八八四年中法戰爭之後就未再遭受列強來自海上的侵凌,直至一八九四年再逢日本─這個當年瘋狂西化、效法歐洲帝國主義積極遂行武力攻略、擴張利益的國家。
甲午戰爭不單是一個以海軍為主的戰爭,也是人類史上東、西思潮演進的里程碑;是中國傳統皇朝面對西潮挾工業革命崛起的帝國、軍國主義者的第三回合大戰。一八七一年班同學們率著部眾勇對西潮、日潮的奮戰!惜當時大清國家整體國防建設、戰略與決策未能同步配合精進,致形成以一校對一國的作戰,總體戰實力差距太大,其結果是眾所周知的。
本書對中華新海軍之創建動機、背景、規劃、培訓、成長與結局,以海軍專業角度做完整之分析,全程並將清、日參戰艦艇構型、海戰場景以電腦科技全部還原,指揮官、艦長等關鍵人物亦傳神繪製,是歷年來罕見之甲午專書,也是豐實之甲午資料庫。
作者延平是我的海軍袍澤,我曾以演習指揮官的身分進駐他統御的具武三系統的邵陽飛彈驅逐艦長達五個月,我們日夜並肩作戰,我親身體驗他將軍艦人員訓練與系統性能、火力融合,達到人艦一體、戰力充分發揮至巔峰的感覺,在他艦上我看到中華民國海軍的新銳與希望。之後他奉調海軍總部負責建軍任務也不負期望的為海軍建立為數可觀之戰力。那時未曾深思:在他身後是甚麼原因使他蘊含如此熱情。
在作者離開他所愛的海軍十四年後,他交出另一張成績單,他秉持濃厚的民族情與強烈的愛國心,融合歷史、哲思、文學與海軍專業完成這二本書,來關愛他的海軍、他的國家、他的民族。
書裡我體認到他的心一直留在海軍,且傳承一八七一年班海軍學長先烈們的夢、愛、熱血與榮譽,並提出中華兒女向海的期許!
他對大海的愛、對中華海軍的愛是他生命的動力。
海官校1966 年班 費鴻波
──海軍備役上將、前國防部副參謀總長、國防大學校長
推薦序 4
海祭
瀋海郭延平兄是我交堪莫逆的好友,他把一輩子的事業與理想獻給了廣闊的海洋!
海,一直在靜靜的等著,她懷抱著中華的黃土,輕聲呼喚著中華的兒女「來吧,來就我(Come. Come and join me.);來發現我的甜美,來體會我的遼闊,來察覺我的雄壯,來呼應我的溫柔,我已在這兒等候萬年……。」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一直是以陸權之發揚光大為民族的職志,還記得有一次到古長安(就是今天的西安) ,見到陝西博物館中那最有名的典藏品─霍去病墓「馬踏匈奴石雕」,看到那直吞河嶽的氣魄,我看呆了,直覺頭皮發麻。但是又仔細想想我們歷史上開疆拓土,流芳百世的漢唐英雄們:衛青、霍去病、李廣、李靖、薛仁貴……哪一位不是「馬上的英雄」?而幾千年盛世那麼多的聖君賢相,似乎也都習慣性的把臉轉向中國西方、北方的內陸,海洋對我們似乎僅只是屏障,也是障礙。在史書中記載,和「水軍」有關係的名將,似乎只有岳飛(破楊么)、曾國藩(破太平軍)等,當然真正走到大海上去,鮫躍鯨吞,大幹一番的,就只剩鄭和與鄭成功了。至於像葡萄牙王室的航海家亨利(Henry the Navigator)那樣的大規劃者、大謀略家,在我們的海洋開發史上,是不可得的。
大航海時代的序幕拉起後,先是西、葡,後有荷、英賡續成為海上強國,亞洲也受到了極大的震動,幕末的日本和腐敗的清廷也就先後投入了近代海權發揚的洪濤和海軍建軍的潮流,而兩國建軍成果嚴酷的考驗隨之而至,那就是一八九四歲次甲午的黃海大戰。
黃海海戰是中、日兩國海軍主力傾巢而出,在黃海北部海域進行的戰略層次,戰役規模的大海戰,或稱之為「大東溝海戰」、「鴨綠江海戰」。戰役最後以清廷北洋水師失利,自此後艦隊退入威海衛,遭艦、岸夾擊大敗而終,黃海海權盡陷日人之手。日本聯合艦隊一甲子盛名亦由此戰始,對甲午戰爭的後期戰局更產生了絕對影響。清朝的積弱遂完全暴露於世人之前,而這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鋼鐵艦隊的海戰。
延平是海軍軍官,深研戰史,也是詩人,他以如椽之筆、哀戚之心配合現代科技,在完全沒有外在支援的情況下完成了這兩巨冊的史詩,在蘊釀和寫成的冗長過程中,他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我幾乎肯定這兩冊偉大的著作已成為他的孩子。延平以悲憫之心逐字逐句的寫下那漫天的波濤,震耳欲聾的砲聲,染紅了的海水,抑揚頓挫的口令,嗆鼻的硝煙,和四處橫飛的血肉……。
那些已成傳奇的名字:丁汝昌、劉步蟾、林泰曾、邱寶仁、林永昇、鄧世昌,葉祖珪……都已經力盡而走入了永恆,我絕對可以體會延平走筆時的錐心之痛,也絕對了解當時衛國英雄們眼見敗局嘔血目裂的蒼涼。
甲午啊甲午!黃海呀黃海!在那時刻被擁入波浪中的何只是熱血,還有多少的不甘與遺憾哪!
中日海軍黃海之戰所造成的後果,直接影響了東亞情勢,日本由此崛起,成為世界強國,但也因抑制不了侵略的野心,而埋下了二戰覆敗的種子。中國如巨人一般頹倒,為了清廷的覆滅和民國的肇建,甚至兩岸的分治都留下了伏筆。延平筆下的一八七一年班先烈們真正是站在歷史的至高點上,投射了最大的影響力,而這兩鉅冊偉大的史詩正巧由一位中華民國海軍官校一九七二年班、百年後的學弟來完成,更令所有的讀者凜然於這個中的巧合與宿命。延平兄的用心良苦,氣勢驚人,以昂貴的現代化電腦繪圖,配合了詳實的考據,再加上他深厚的文學造詣,遂「以一世之省思」;為偉大的民族歷史勾繪出那日益走遠的永恆。
世局正在快速的轉變,東亞的海權大戲不但沒有結束,邇近反而風雲日起,有一發不可收拾之勢。最近南海與東海,甚至黃海都有爭端,更可看出幕後隱隱然有大國操控角力的痕跡。還好,海峽兩岸這一次為承接保疆衛國的神聖使命,正朝正確的方向努力:台灣的「紀德」級(Kidd Class)、大陸的「現代」級(Sovrimenbi Class)巨艦的成軍,再加上最近大陸遼寧級航空母艦相繼的服役,應可告慰一百一十八年前為國犧牲的忠魂於海上,中華兒女壯懷激烈、承先啟後,「當令碧海不揚波」。
我鄭重地推薦這二鉅冊的好書:郭著《甲午海戰之CNA一八七一年班史詩》和《甲午海戰之軍艦將校誌》。
徐強
──前中國造船公司董事長,成功、長榮大學教授
推薦跋(節錄)
海權與海魂的浩大詩篇
「有限制海、由海上發起、交通線、基地、海洋資源保護、國家利益、海洋法……」
這已是二十一世紀海權的基本概念。不僅用於全球海洋與周邊國家,更將區域海洋能量投射及影響透過海洋戰略整體策畫,形諸國家間貿易互動、經濟往來,以直接與國脈民生息息相關。
因之這本詩集, 雖是落墨於一八七一年班福州馬尾海校第一屆畢業學長,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歷史,更促使有心的讀者延衍上述的海權認知,回顧昔日的建軍策畫;而就我們這些曾就讀海軍官校身分的人讀來,則是滿行滄桑與勵志奮發。現今中國局勢兩岸分據,何嘗又不就是肇始於於一八七一年班的北洋海軍,在甲午年海戰潰敗……。回溯大清國彼時及中華民族的整個海洋歷程,也就成為作者寫這首長詩的職志。
作者在抱持為百年前的學長們昭雪鬱結、彰顯鬥志、一肩承負的錚錚鐵骨,做出剖白與追緬。他多次與我談論時表示:有時情愫難控迴室而繞,為昔時種種、尤其是作戰勇怯而戰慄、而大慟。請您就以這種介述及坦誠讀這篇鉅著。
壹、
「我們不是活在回顧一個時段,而當以歷史的心活在現今此刻」。曾有人教導我:「今天的我們就是歷史的我們」。海洋該納為:「將所有發生、流匯淤積、沉澱保存的所在」;相信作者瞭然:一八七一年班同學們的寫讀,將更使人具這番感受。他似乎以一次次自我的回顧來落筆詩行。
天地的沛然本就是充滿落敗者的寥落,這落寞映現的生生死死,深刻而言就屬千古寂寞的嬗遞。作者以北洋海軍為核心,前迴後顧,擴及大中華根深蒂固的陸權厚土川源洇流的土地依戀;海只是灘岸、涯角、窗口的眺望;秦始皇憑海勒石「天盡頭」,就是一種止步於此地的宣告。作者的黯然和遺憾,包括他以一個大半生奔赴海洋的軍官,化身波臣化做浩瀚的悲劇精神,為堅持榮譽與純美之風格而離開他深愛的海軍。他要寫這些;寫他自己、寫中國的海、中國的海軍,以及他所認同的海軍典型。以我對作者的瞭解,我覺得他已寫實了自己化身的一八七一年班。
貳、
晤談中的大東溝、黃海他就有激昂與黯然,四年前他拿出蒐集的舊照片、兩年來每次都談撰寫片段,一年前攜來與友人共同摹畫的船艦圖、人物照……。
讀厚厚的資料,耳邊響起一九九七年他所說的:「調我來參與海軍航空部隊建軍吧,我們攜手把海軍飛行、反潛的制度建起,一同奠定基礎」,爾後事與願違,他被調任兩棲艦隊上校副艦隊長,依然火熱投入新型登陸艦的測評、驗證、戰訓……。此刻回憶他一定把自己融入昔時劉步蟾、鄧世昌的情懷來觀想與投入。所以,這本長詩中,他仔細記錄一八七一年第一屆馬尾海校前學堂二十一員,後學堂三十三員的學成與生涯經歷,實在含蘊了他的心路歷程及內在的認同性、歸屬感。因此,我們明白了這首長詩的胚胎孕生;已不僅如他在序言所說:「一八七一年班同他的一九七二年班相互單純的百年前後進學隸關係」。
海官校1966 年班 汪啟疆
──備役中將、前海軍航空部隊指揮官、海院院長
推薦序5
至情為義
多年前本書作者,也是我一九七二年班同學延平君初次向我說他的寫作計畫,他說:他想以海軍建軍、備戰專業的角度來分析、評寫甲午海戰、匡正被誤解的部分,期能重整、凝聚國人對海軍之愛,建立紮實之海權。那樣才能使輕視、伺機由海上侵犯中華的外力止念、止步。
這是一個很艱鉅、很挑戰的理念和使命。
在台灣、在中華民國海軍服務的生涯裡,延平曾負責海軍計畫建軍的工作長達五年,完成海軍很多高難度的建軍任務。沒有僥倖,都是有血有淚的克服萬難完成的。但這次的挑戰是文學的、歷史的、哲思的,很期盼、也很驚喜這兩本書終於要問世了。
面對甲午,延平把一百二十年前大清建立新海軍的初衷、計畫與努力忠實呈現出來,那是理想的開始,可惜建軍計畫僅走好了十年。但之後大清政府官僚文化的腐敗、落伍、及一連串決策錯誤,才是北洋艦隊瓦解之致命傷,造成國家、民族百年之後仍無法完全痊癒的傷害。
痛是要認真面對的,唯有勇於面對我們才能針對問題改進。看到滿清政府下轄的旅順、劉公島基地一一被日本登陸部隊輕易攻佔,原有的基地要塞砲被轉向攻擊己艦,內心之痛難以平復,但也激起我思考如何建立一支強大的海軍部隊。
為了還原歷史真貌,延平與吳欲賢先生合作,花了五年的時間把雙方軍艦、甲午海戰場景很逼真的以電腦科技還原,此外吳欲賢先生又親手繪製當年參與海戰清、日雙方艦長以上重要人物畫像,讓讀者更能真切研判、體會當時的建軍豪情與戰場情境。這是浩大又艱鉅的工程,很難想像這一切是以他們兩人之力完成的。我親眼目睹他們狂熱投入之創作過程,他是在出書,也是在為中華健兒們的心中打造一艘勇敢又堅強之戰艦。
展讀此書,如果您認同,請邁步向海,讓我們凝聚這真誠之力量、乘風破浪、奮勇前航、共衛海疆。
一八七一年班同學們是本很勇敢的書,也是很至情的書,鄭重推薦。
徐台生
──海官校1972 年班、前海軍陸戰隊司令
推薦序6
喚醒中華民族的海魂
中國曾經是何等強盛的國家,今人很難想像。
好比說今天的世界超級霸主、經濟第一強權美國,它的GDP值佔全球經濟總量的百分之二十一點六。
排名第二的是近幾年才竄升上來的中國,所佔比例為百分之十點一。
日本即使經濟失落了二十多年,仍高居世界第三,以百分之八點四緊追在後。
從以上數字不難理解,GDP值若能佔全球經濟總量的百分之廿以上,那就是霸主,是不得了的成就。
知道早年中國強盛時期的GDP值,佔全球經濟總量的百分比嗎?
遠的不談,先看西元一八四○年鴉片戰爭之前,清朝GDP值佔全球經濟總量的百分之三十二點九──比今天世界前兩大相加的總和還要高。
別以為我舉的是特殊時期的特例。事實上,清朝平均GDP值佔全球經濟總量的比重,僅居中國歷朝排名的第九位。
排名在清朝之前的朝代依序為:宋、唐、明、元、隋、漢、晉、秦。
例如排名首位的宋朝,經濟實力最強大的時候,其GDP值佔全球經濟總量的百分之八十!
如今回頭看,古時中國經濟實力之強大、國力之富強,可說是人類歷史中的一頁傳奇!
而如此傳奇的國家曾經擁有何等超強的海上勢力,那不單是傳奇,簡直就是神話!
例如赫赫有名的「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首航於西元一四九二年。當時哥倫布帶領三艘帆船、九十位船員由西班牙啟航,向西橫越大西洋,抵達「中南美洲」的古巴、海地、多明尼加等國,大約七個月以後返回原出發港。
如此事蹟即成就了今日如雷貫耳的「哥倫布」。
與哥倫布相比,明朝的鄭和可說是名不見經傳,可是他「七下西洋」的成就又如何呢?
說年代,鄭和下西洋的首航在西元一四○五年──足足比哥倫布的首航早了八十七年。
在人類漫長的歷史中,八十七年似乎無足輕重。可是,假設哥倫布的首航是今天,鄭和的首航則在一九二七年。那時國民政府正準備北伐──多麼遙遠的歷史名詞,二次世界大戰還要等十二年,距離以色列國的誕生也還有二十一年。
對渺小的你我,八十七年是好長好長的歲月啊──這正是鄭和超前哥倫布的時段。
至於兩個探險艦隊的規模,那更是天差地別之遠!
鄭和七下西洋,每次都由二百四、五十艘大小帆船組成,搭載官兵兩萬六、七千人,訪問三十多個國家,最遠曾到達非洲東岸、紅海、麥加……,平均航程約兩年。
即使在今日,這也是令人「一個頭十個大」的艱鉅任務!
更何況在七百多年之前,當時沒有冷凍設備、沒有空調系統、沒有淡水機、沒有精確的海圖、沒有GPS導航、沒有氣象預報、沒有無線電通訊、沒有現代的醫療技術……鄭和如何指揮如此龐大的艦隊、安排近三萬人兩年在海外的後勤補給、擬定航行計畫、確保官兵安全?
與鄭和相比,哥倫布的成就豈不是小菜一碟?
講到這,我不得不痛心中國傳統領導者是何等的故步自封。
假如命令鄭和下西洋的明成祖眼光夠遠、懷抱壯志,以鄭和艦隊「秋風掃落葉」般的作戰實力,所到之處必然是望風披靡。
如此十八世紀大英「日不落國」的傲人成就,對十五世紀的明朝而言,不過是囊中物、甕中鱉!
然而,鄭和下西洋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只是曇花一現。之前從不曾擁有,之後再也沒出現。
強大的中國歷來是「以中自居」,別說是遠征,甚至絕少出兵侵略邊陲小國。
一方面是中國人愛好和平,另一方面是在那人力傳遞通訊的時代,內控、管理版圖相對廣大的中國不易、政爭不斷,統治者難有心力向外發展,遂形成「內鬥內行、外鬥外行」的官僚傳統,這種的政治體系,終而導致北洋水師甲午戰敗。
甲午戰敗對中國有什麼巨大影響?
甲午戰爭之前,千百年來日本在中國人眼中的地位只是偏處一隅的小倭國,日本人也那麼認為。
直到甲午戰敗,澈底打垮了中國人的自尊、自信,也澈底提升了日本人的自信與狂妄。
當日本從邊陲之國晉升為亞洲一流強權,中國人反而降格被日本人稱「清國奴」。
什麼是清國奴?
你們是腐敗不堪滿清政權的奴隸,沒有資格以昔時雍容華夏文化的繼承者
自居。
其實,你怎麼看我、我怎麼看你……,那是觀念、是思想,是次要的。
麻煩的是戰後賠款。錢永遠是最現實的問題。
甲午戰敗,清廷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其戰敗賠款、遼東半島贖回款、匯兌差額、日本駐軍補償金,以及掠奪的艦艇與物資,總值約五億一千萬日元。
如今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小錢,當年卻等於日本六點四年、大清三年的全國財政稅收──當初看到這數字,我還暗中祈禱清廷能耍個賴,只付一部分賠款。
反正已經爛到底了,耍個賴又如何?
否則全國三年的財政稅收送給日本,清廷要如何編列自己的年度預算,又要如何籌措如此一筆巨款?沒想到不要臉的慈禧太后一心只想保住自己的權位,以致不計代價向世界各銀行進行長期貸款,並且在三年之內付清了這筆巨款。
突然間六點四倍的財政稅收從天而降,日本頓時成為國際暴發戶!
這三年日本國家總歲出,其中有百分之六十一點八七是由清廷賠款支應。
想想看,一個國家連續三年的支出,竟然有百分之六十一點八七來自他國的貢獻!
這讓日本嘗到了甜頭,也猛然警覺:一部分國民(軍人)的付出(戰爭),可能讓全國享受巨大利益。
這種如同盜匪般的掠奪思想激盪出了日本軍國主義。
事實上在甲午戰爭之前,日本軍人的社會地位並不高,日本社會也不乏反戰聲浪。可是當甲午戰勝,巨額賠款帶來的誘惑讓軍人勢力迅速抬頭,全民也改變了往日對戰爭的負面態度。
西諺有云:「錢會說話」。更正確地說:錢不單會說話,而且說得很大聲、很有力量!
日本也承認,當年國家工業建設的資本多半來自這筆巨額賠款。
他們將賠款投資於各項國家建設,其中又以軍事所占的比例最高。又由於勝利的第一功臣是日本聯合艦隊,因而海軍分得最大的一塊──賠款的百分之四十撥給海軍用於建造新式戰艦。
這筆錢相當於日本二點五年的全國財政稅收。
有了造艦巨款,日本提出《海軍發展十年規劃》,並且在接下來十年新造大小艦艇計一○三艘,其中包含六艘一萬兩千五百噸的「戰鬥艦」,以及六艘九千八百噸的「重巡洋艦」。知道甲午戰爭的時候,日本聯合艦隊最大戰艦的噸位是多少嗎?
四千兩百噸,只有四艘。其餘十餘艘全是一、兩千噸的小型戰艦。
兩相比較,日本聯合艦隊前後十年的變化,其作戰實力可說是突飛猛進、脫胎換骨!
因而在一九○四年(甲午戰後十年),日本有野心也有實力發動日俄戰爭。日俄戰爭對日本又是關鍵的一戰。
日本聯合艦隊在海軍大將東鄉平八郎(甲午海戰浪速艦艦長)帶領下,以極為懸殊的比數,幾近殲滅當時世界第一流的俄國太平洋艦隊。
甲午戰爭讓日本晉升為亞洲一流強權。
日俄戰爭讓日本晉升為世界一流強權。
從此,日本再也沒正眼瞧過中國,並持續在世界的舞台呼風喚雨,一直到今天。
甲午戰爭是日本崛起的一戰。
甲午戰爭也是給中國人帶來百年苦難的一戰。
如今一眨眼又過了兩甲子;驀然回首,我們應該以什麼態度看待甲午戰爭?
本書作者延平學長,一生的黃金歲月都奉獻給了海軍,退伍多年之後仍能抱持熱愛海軍、關懷海權的初衷,逢此甲午戰爭兩甲子,自費出版兩部巨著為海軍先烈蒙塵處昭雪並期後進省思。
此情此義,能不令我們欽佩?
延平學長不惜投注多年心血與巨資,緬懷一場百餘年前慘敗的戰役,其目的為何?
喚醒中華民族的海魂──我相信這正是作者心底的聲音。
別忘了歷史是人類用血淚寫下的故事,聰明的人類應該懂得從歷史中汲取教訓。而一個民族不單能面對失敗的歷史,還能在失敗中省思、站起、撐下去,那個民族,不單沒有絕望,反而充滿了希望!
黃河
──海官校1980 年班
二○一四、一、一
推薦序7(節錄)
回眸甲午 感時憂國
本書以長詩文體,結合電腦繪圖,還原歷史場景,圖文並茂地重新講述:清日(甲午)戰爭的肇因、作戰經過及戰後影響,提供讀者閱讀時,眼前及腦海中如同置身危疑震撼的真實作戰場景,會全然地融入戰爭情境,感受悲壯的史實。
作者為海軍官校學長,基於筆者在海軍服務期間的經歷(曾奉派擔任中平軍艦首任艦長赴美接艦,並率官兵將該艦航經大西洋、巴拿馬運河、太平洋駛返成軍),與一八七一年班海軍前輩學長赴歐深造、接艦返國之成長歷程類似,遂請筆者撰寫本書讀後感。
為免失偏頗,於是筆者又從新翻閱《李鴻章與北洋艦隊:近代中國創建海軍的失敗與教訓》、《絕版甲午:從海外史料揭秘中日戰爭》、《沉沒的甲午》、《甲午戰爭新講》、《海葬》、《甲午戰爭一百週年紀念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清日戰爭》、《北洋海軍艦船誌》、《甲午戰爭前日本之內戰與備戰》、《甲午戰爭前夕中日韓三國之動向》、《晚清七十年》、《甲午戰爭外交秘錄》及《近岸、近海及遠洋艦隊》等與甲午戰爭相關之專著,並在網路上觀看由馮小寧執導的《甲午大海戰》影片;再對比日本作家司馬遼太郎撰《坡上の雲》,描述明治維新期間,舉國淬勵奮發、勵精圖治的情景,終於戰勝滿清及沙俄,擠身世界強權之林。兩相對比反差懸殊,除感時傷懷外,亟思探究何以清廷及北洋艦隊戰敗之「深層結構性原因」。
為何日本明治維新短短二、三十年間竟能將國家成功邁入現代化,並取得輝煌成效?其紮根之深,仿傚之真,在在令人稱奇。雖然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野心及暴行令人髮指,惟其國家意志之貫徹,舉國意志集中、力量集中,亦讓世人不得不為之折服。筆者不禁謂嘆:「莫非真是造化弄人」!
就清、日雙方綜合國力、組織運作效能及對「戰略機遇期」的把握言,清廷戰敗平心而論輸得並不冤枉。因為當日本傾全國之力,「質量建軍、科技強軍」;而反觀大清帝國整體風氣卻是多尚虛文,因循敷衍。然對北洋艦隊海軍領導重心的主戰艦艇管帶(艦、艇長)、主要骨幹幹部言,實係非戰之罪。朝廷治國理念落伍,弊端積重難返,「文娛武嬉、舖張靡費」,孤臣無力可回天,縱使個人再全心奉獻、精忠報國,惟在戰具工藝(戰艦航速、艦砲射速、彈藥性能威力)均居劣勢現實下,雖仍奮力拼搏,然一經對仗高下立見,徒留千古遺恨且須概括承受敗戰結果。因為朝廷及國人皆無法面對及承受戰敗事實,舉國究責問罪聲中,日本侵略企圖更加變本加厲,恣意以武攻華、接著勒索、要求割地賠款、無以復加。在華列強亦趁火打劫、落井下石,有樣學樣地紛紛要求比照辦理,聲索擴增在華利益。內外交迫下,為消聖怒、為平民怨,北洋海軍眾口莫辯,必須承擔歷史罪責、背負千古罵名,徒留無限的感嘆與萬般無奈。
甲午之役戰敗,清政府被迫割讓臺灣、澎湖群島,日俄戰爭後,東北又遭瓜佔;民國肇建後軍閥割據苦難中國依舊分崩離析,日本野心更加張狂,繼「九一八事變」吞併東北後,又加速染指華北,並製造蘆溝橋事變藉故尋釁,此際中國已到最後存亡關頭,於是掀起全面抗戰。日本原意圖三月亡華,豈料這回輪到中華兒女意志集中、力量集中,全國動員、歷經八年浴血抗戰,付出了犧牲二千一百餘萬軍民同胞的寶貴生命、及難以估計財物損失之慘痛代價,才艱辛贏得最後勝利,臺澎才得以結束自甲午戰敗馬關條約割讓後的日本殖民統治回歸中華。
邇來釣魚台列嶼及南海主權爭議,又引起區域局勢緊張。這些往昔帝國主義之遺緒與現今海洋資源爭奪,國家意識、國民意志與海洋國際法規範相互糾結之熱點議題,在在引發國人高度關注。而國家利益究竟該如何捍衛及海權要怎麼經略,殊值吾人重新審視。
回顧歷經刻骨銘心的兩次鴉片戰爭、清法戰爭(馬江海戰)、西洋外商一再由海路扣關,侵門強銷,蹂躪羞辱;清政府痛定思痛,下決心採「師夷長技以制夷」策略,惟李鴻章苦心經營的北洋艦隊竟於甲午戰役中先後毀於豐島、大東溝海戰及威海保衛戰。隨後中華海防全面失守,國家門戶洞開,致使民族自信心澈底淪喪。
中興以人才為本,此處無需我強調福州船政學堂首屆(一八七一年班)學生是何等優秀卓越,該班僅畢業三十三名同學,在甲午戰事中,折損多人。原本雄姿英發、中國海軍從此淪為只能慘澹經營,扼守江防,成為無足輕重的陸岸海軍,痛忍半世紀後直至抗戰勝利方得再造。
天道終有還,清廷在甲午戰爭中折損海軍人才的椎心之痛,日本直到一九四二年,也就是七十年後的太平洋海戰──中途島戰役後才感同身受,日本聯合艦隊固然惋惜損失蒼龍、加賀、赤城、飛龍四艘主力航艦,但更巨大的是犧牲了歷經多年苦心培訓,飛行技術成熟、並具實戰經驗的數百名海航飛行員,這項瑰寶的折損,決非加速產製零式戰機或建造作戰艦艇即能予以彌補的戰爭損耗,實乃斲傷日軍海航飛行員的優良傳承命脈。自此之後日軍便逐步喪失太平洋作戰海域的空優,並一蹶不振,每況愈下。
當下釣魚台列島主權爭議日炙,雖然政府一再強調抱持「和中、友日、親美」的宏觀戰略,惟因事涉地緣戰略、漁業資源、能源蘊藏及海(主)權歸屬等多重利益糾葛爭端,且面對國際強權格局,絕非我方倡議「東海和平協議」就能萬方平靜干戈息,於是引發國人務實關注我國制海實力究竟能否因應變局,確保國家利益及海上作業漁民之人船安全。審視國家政略、國防政策、建軍規劃、兵力整建、備戰計畫及軍事教育體系,似乎對經略海洋(權)依然欠缺明確地政策指導與努力方向,各個階層都有著隱晦模糊的面向,導致各自解讀不一的困境,究其原委,何以致之?國家財政無法支應相關的興革計畫?抑或相關決策部門行政怠忽及朝野人士對海權並未成熟認知、真心關注使然?
樂毅駿
──海官校1980年班、前中平軍艦接艦艦長
自序
把愛海當作信仰與使命
終於把《甲午海戰之CAN 1871年班史詩》和《甲午海戰之軍艦將校誌》兩本系列書完成了。像一個登山者,體認過森林、峻谷、山澗、險坡等不同山之貌相來到巔峰,經由歷史的高度俯瞰,現在我們能以更客觀、宏觀的角度來瞭解:中華民族面對海洋,歷經西潮、日潮的衝擊,我們學習到甚麼?受過何等的挫折?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如何記取歷史教訓?為中華民族建立一道既能確保國家、人民安全又能鞏固區域和平、穩定的海洋縱深防線!
身為全世界最大族群的一員,從歷史裡我看見我的族人:
因為未能跟上人類文明演進新潮、因為未能擁有適切海、陸自衛能力而被視如叢林草食動物、被野心國如肉食動物弱肉強食般的欺凌獵殺!執政者因沉湎於官僚文化的龐大詭譎、文鬥、武嘻,陷國家民族於危境而不自知、不覺恥,令人浩歎。
甲午百年後的國人們:
面對海洋
有多少年青孩子帶著他們的愛和戀航入大海?
有多少智者把他的深思投向大海勾勒海上的和平與尊嚴?
我們的同胞、我們的政府:你們真的落實向海了嗎?
面對世界先進海洋列強:我們的海權更健康了嗎?
「一八七一年班同學們」以他們的愛、夢和血淚為中華民族鑄造一把「向海之心靈鑰匙」,請真心開啟。
請把對他們的愛化為今日我們對大海的愛,並進而成為信仰與使命。
唯有全中華民族把愛海當作信仰與使命,我們的胸臆才能有湛藍之美、中華之海才會有尊嚴、有和平。
海官校1972年班 郭延平
──前兩棲艦隊副艦隊長、 邵陽飛彈驅逐艦、中訓戰車登陸艦艦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