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向來都把別人的需求當作第一要務,而對於讓別人失望深感焦慮呢?你就只是因為做人太隨和,而無法開口說不嗎?如果你是這樣的人,你很可能遭受到心理學家賈姬.瑪森所說的「可人兒的詛咒」,因而身陷苦海。能夠被大家認為是個「可人兒」,也許頗具吸引力,但這也可能變成你的詛咒。
你是可人兒父母?可人兒情人?可人兒朋友?可人兒同事?可人兒專業人士?
不管是意識上或潛意識上,當你為了被人喜歡、被關愛或被讚美,而認為必須擁有其他人的認可才行──你這樣的信念很可能將侵蝕、破壞你的人際關係、工作生涯、健康與幸福。
本書既具實用性,又有勵志性,將為你闡述:
◇可人兒孩童的養成
◇如何揭露你的真實情緒與需求
◇如何能夠做到既能符合你的需求,又能讓你繼續被人喜愛
◇優雅開口說「不」的藝術
◇如何讓你走出「把自己擺最後」的個人規則的束縛
遵循賈姬.瑪森的建議,可以讓你擺脫可人兒的詛咒,自由自在過起一個更為全面而滿足的生活。
作者簡介:
賈姬.瑪森(Jacqui Marson)
英國專業認證的特許諮商心理學家,長期在倫敦的各個臨床機構中工作,包括霍洛韋監獄(Holloway Prison)與聖湯瑪斯醫院(St Thomas' Hospital)等;她目前在倫敦的科芬園(Covent Garden)獨立執業,深獲各界好評。她也為來自世界各地的企業與個人舉辦工作坊與訓練課程,主題包括溝通技巧、培養自信心與建立最佳團隊等。
瑪森本身也是受過專業培訓的記者,經常應媒體之邀,深入淺出為視聽眾講述心理學知識。她經常參加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與其他商業電台與電視台的節目,包括有獨立電視台(ITV)的生活雜誌節目《洛琳》(Lorraine)、第五台(Channel Five)的新聞節目等。在《心理學家》(The Psychologist)與《諮商心理學評論》(The Counselling Psychology Review)等期刊上,經常可以讀到她的文章,而她在《心理月刊》(Psychologies)雜誌上則有個固定專欄「快速療法」。
瑪森本身是英國心理學會(British Psychological Society)與衛生專業人員委員會(Health Professions Council)的會員,而她所獲得的專業認證,包括心理學(優等)理學學士、諮商心理學理學碩士,與成為特許諮商心理學家。
瑪森與丈夫現居倫敦,育有二子。
有關瑪森更多的資訊,請參考網站www.jacquimarson.co.uk。
譯者簡介:
沈台訓
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畢業。自由編輯與書籍翻譯。英文譯作有《最貧窮的哈佛女孩》、《未年輕已老去》、《空間與心靈的淨化整理術》等;法文譯作有《巴黎珠雞們的生活》等。聯絡信箱:tsbrest@gmail.com。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充滿洞見、勇氣與幽默的一本書!是自助心理叢書又一錦上添花的佳構!本書毫不炫目矯飾,擁有豐富紮實的個案研究資料,足以帶領讀者從同情的自我覺知狀態,進展到有效的改變之上。我發現閱讀本書的過程,如同一場私密的諮商晤談,你將可以從中習得解開與挑戰可人兒詛咒的方法。我確信,本書將成為所有努力想要開口說不的人的首選參考書。」/心理學博士 潔.麥克萊倫(F. Jay McClellan)
「賈姬.瑪森的這本書,將帶領你輕緩地踏上一段充滿同情的自我發現之旅。本書以既不帶判斷又十分迷人的方式,來回答這段旅程所涉及的原因、方式與內容。本書巧妙地指引你理解與學習,如何去改變造成你大多數苦惱來源的那些內心的面向。
「逐步使用個案研究與真實生活經驗來進行說明,則不可思議地使得本書的可讀性非常高,而且易於消化。幾乎帶有自嘲風格的幽默風趣的賈姬,將讓你明白,如何使你降低性好批評的『內在噪音』,以了解你的內心與你的行為。賈姬如同一名真正優秀的治療師,引領你朝向改變的目標前進,直到你能自『詛咒』中淨化與解放為止。
「我喜歡這本書,不僅因為我從賈姬的觀察中體認到如此多的事理,而且也因為作為心理學的同業,我憑直覺就知道本書將會協助人們,把詛咒重新打造成他們最後可以控制並自豪的天賦。
「如果你以為自己遭受可人兒的詛咒,你可以購買本書來解除詛咒;你也可以為生活中任何一個你覺得受到詛咒困擾的親友買上一本──本書是一份真正的禮物,它會對所有人傾囊相授。」/
特許諮商心理學家、皇家獄政局典獄長 琵雅.辛哈(Pia Sinha)
「本書對於努力想要為自己挺身而出的人,是一本具啟發性又能為自己注入活力的指南,可以讓我們積極地做出正向的改變。只要打開本書閱讀,從此就會跟來自他人期待壓力的詛咒說再見!讓賈姬.瑪森擔任你的溫暖又睿智的旅伴,隨著她的引領,踏上與你的真實自我的接觸之旅;賈姬所提供的具創意又實用的指路妙方,將確保你的生命美質如繁花盛綻。」/生活教練師、婚姻諮商師 華爾.山普森(Val Sampson)著有《怛特羅:迷醉的性藝術》(Tantra: The Art of Mind-blowing Sex),並與人合著《乳癌書》(The Breast Cancer Book)
「那種永遠是大家的『開心果』的人,讀了本書之後,就可以從虛假的面具中破繭而出!本書是第一本真正讓『開心果可憐人』獲得解放的指南,也是一本教導我們以真實本性取代隨和親切的新穎實用的參考書。」/臨床心理學家、作家暨廣播節目主持人 奧力佛.詹姆斯(Oliver James)
名人推薦:「充滿洞見、勇氣與幽默的一本書!是自助心理叢書又一錦上添花的佳構!本書毫不炫目矯飾,擁有豐富紮實的個案研究資料,足以帶領讀者從同情的自我覺知狀態,進展到有效的改變之上。我發現閱讀本書的過程,如同一場私密的諮商晤談,你將可以從中習得解開與挑戰可人兒詛咒的方法。我確信,本書將成為所有努力想要開口說不的人的首選參考書。」/心理學博士 潔.麥克萊倫(F. Jay McClellan)
「賈姬.瑪森的這本書,將帶領你輕緩地踏上一段充滿同情的自我發現之旅。本書以既不帶判斷又十分迷人的方式,來回答這段旅程所涉及的原因...
章節試閱
導論:何謂可人兒詛咒?
在我的生日過後不久,發生一樁意外事件;而這一場經歷讓我深深意識到,自己嚴重遭受「可人兒詛咒」的荼毒,而且,如果我沒有找方法來打破詛咒,那麼,最後我可能會葬送在詛咒的作弄之下……
那一天,我和丈夫一起乖乖地參加一場親戚聚會。我堂哥的女兒為了迎接三十歲生日,舉辦了慶祝派對,地點在一間教堂的大廳。雖然從我們的住處要開上兩小時的車程,但我決心好好享受這個聚會,因為,我很喜歡這些親戚,而且我超愛跳「穀倉舞」(barn dance),這個派對就準備有這項節目。大約晚上十一點左右,我下場參加群舞,在兩排人群中間,熱情有勁穿梭奔跳(這完全是舞技所需);我當晚幾乎沒喝酒,結果卻在回到一排隊伍尾端時滑了一跤,跌倒在地。在我撞到地板之際,聽見很響的碰撞聲;不知道該怎麼來形容它,可能是砰的一聲,或甚至是啪的一響,不過反正是夠大聲,引起排成一列跳舞的人驚呼連連,而且有好幾個人此起彼落關心詢問:「妳還好嗎?」我當然立刻從堅硬的地板上,一躍而起站好,還語帶顫音回答說:「還好啊,我沒事」,並且還以開心的語調說:「繼續跳!我們繼續跳啊!」
雖然由於跌倒碰撞而感到有點反胃噁心,我還是繼續跳完三支舞,然後還開車回家──因為「回程輪我做駕駛」。我的手臂陣陣抽痛,只要操作換檔,手就刺痛難忍,但我那時想,到了早上應該就會緩解了吧。然而當我一覺醒來,手臂反而變得又僵硬又疼痛。不過,即便如此,我還是沒有認真考慮去做個檢查。我不想浪費時間弄那些難搞的急診室檢查程序,而且,我所接受的教養,就是面對一切問題要鎮靜,絕不能大驚小怪惹麻煩。
當時正值學校假期,我在接下來十天依照既定計畫帶孩子們出門去玩,包括開車走上兩百英里的路去索美塞特(Somerset)拜訪朋友,而且順道在那兒的一座湖上划船遊玩。我跟朋友說我的手臂腫得有點嚴重,而且很疼痛;於是在輪到我划槳時,她勸我不要划船,但出於某種「做人要有禮貌」、「不要麻煩到別人」的瘋狂理由,我堅持說該我划就要划,這樣才公平。如此的情境,我以為,恰好能夠捕捉到我的核心信念與行為,這當中的某種純粹瘋狂的元素;如果把當時划船的我自拍下來的話,那麼,照片底下的圖說,應該是這樣寫的:「斷了手臂的賈姬在划船(而且還面帶微笑)」。
當我最後來到家裡附近醫院的急診室時,醫生與護士並沒有責備我浪費他們的時間,似乎對於有人可以在這麼長的時間中,一直漠視自己身體所發出的訊息,感到困惑不已。「十天前,您的手臂就這個樣子了嗎?」他們不斷如此詢問,一邊疑惑地搖著頭(為了讓你放心,情況並非是骨頭已經突出去的那種骨折,並沒有那麼糟。只是在肘關節處的橈骨發生斷裂而已)。他們給我戴上一只亮藍色的吊腕帶;所以,我終於得到允許,可以不使用這隻受傷的手臂了,因為全世界的人都看得出我是個「正式」的傷患,我完全沒有小題大作或裝病(這是嚴禁表現的行為)。我現在也能規避掉那個我明顯做不到的事:清楚而直接地向人請求我所需要的協助。我這條美麗的吊腕帶就在代替我對所有人說:這個女的斷了一條手臂,幫幫她吧!
我的繼女,她是我在家裡的同盟國,同樣也對「可人兒詛咒」毫不陌生;她給我傳了簡訊,這樣寫道:「聖女貞德小姐,請別朝火刑柱走過去哦!」我覺得真爆笑,而且充滿洞見。基本上,我意識到,只要我繼續如此的殉道者行徑,一直把別人的需求放在自己的需求之前,那麼有一天可能會發生遠比斷手更嚴重許多的災難。
於是,我聯絡了十年來一直找她諮商的心理治療師,作為嘗試打破詛咒的第一步(並且也為本書埋下了萌芽的種子)。我從自己這整段經歷,以及從我在倫敦治療室中所晤談的人身上,學到了許多破除詛咒的訣竅。而這些來做諮商的人,還慷慨地允許我在本書中與你分享他們的故事;他們願意讓我走入他們的生活與掙扎之中,我真的深感榮幸。
本書是為誰而寫?
有關打破「可人兒詛咒」,我最常被問到的三個問題是:
1、這是那種有魅力的人才會有的問題嗎?(那他們是有什麼好擔心的?)
2、但是,我們也不希望這世界的人們變得比較不友善,對吧?
3、這是女人才會有的困擾嗎?
首先,我所指稱的「可人兒」,完全與個人外貌毫無關係;它並非意指外表可愛、漂亮或英俊的人,而是指人所展現的和善可親的氣質──亦即,在舉止應對上,表現出其他人會稱之為隨和有禮的種種行為,比如我們會說,「啊,她∕他真是個親切可愛的人」。
而對於第二個疑問,我必須點明,本書的目標並不在幫助那種在平日生活中可能需要表現得更友善一點的人。本書是針對那些基本的人際反應總是設定為友善(親切、同情、討人歡心等)的人,而且這種情況反而嚴重到逐漸造成了他們的困擾。假使你在生活中,來到了感覺自己除了「友善親切」之外,毫無其他思考、溝通與行為方式可供選擇的死胡同裡,那麼,本書就是為你而寫的。
而關於第三個疑問的答案是:「可人兒詛咒」並非是女人才會有的問題。我想大家在生活中大概都至少認識一位會被說成是「親切可愛」的男性,而且我猜,對他而言,這樣的表現所造成的困擾與難題,可能也跟親切可愛的女性所感受到的如出一轍。
在我作為特許諮商心理學家(chartered counselling psychologist)的十五年臨床經驗中,我已經見過許多女性,「以及」男性,在日常生活、人際關係、職業生涯與幸福追求上,備受以下信念的侵擾與妨礙:為了能夠讓別人喜歡、喜愛與接納自己,他們必須侷限自己,以表現出他們覺得可以獲得他人讚許的行為。而這可能包含某些(或全部)下列行為:時時保持禮貌友善、開心有趣、熱心助人、給人好印象、讓別人的自尊得到滿足、不讓別人失望、絕不開口說不、避免衝突發生,與把別人的需求當作第一要務。
我決定把這種情況命名為「可人兒詛咒」,它本身確實有某種弔詭之處:大部分的人都想要被認為是個親切可愛的人,可是,對於某些人而言,這卻感覺像是從出生時就被惡意的巫婆下到他們身上的詛咒。來自他人期望的重擔,使他們感到壓力重重、無路可出、喘不過氣來,並且毫無改變的可能性。這些可人兒相信,表達自身需求的作法,將會遭致被他人拒絕、不再被愛的後果,所以他們壓抑心中許多重要感受表達的空間,比如熊熊燃燒的憤怒與怨恨等情緒。沒有人知道他們的真實情況,因為他們總是面帶微笑、和藹可親。然後有一天,可人兒突然情緒大爆發,所有人都備受震驚。可人兒因此覺得自己這樣的行為是不被贊同的,這於是也符合了他們原本所抱持的無益信念:別人是不會接受他們的怒氣的。如此一來,惡性循環(或「詛咒」)就永遠輪轉下去。
本書將提供一些作法,讓你能夠慢慢去打破「可人兒詛咒」,使你擺脫來自他人的令人窒息的期望與要求,從而使你活出一個更全面與完整的人生。
如何使用本書?
我常常發現,最好的作法是從微小處入手。只要做得成功,就是個可以強化信心的美好經驗,可以激勵我們再接再厲。請隨意運用本書的建議,只要對你行得通的任何方式都可以。有人對我開玩笑說,由於她是個做什麼都會成功的完美主義者,所以她會直接跳到第九章,去嘗試進行「進階行為實驗」。這樣做,當然很棒,只要這是你想要的方式就可以,並沒有任何需要遵守的規則。不過,我會建議,先讀完本書,再選擇對你最有共鳴的方法來進行;如果你能因此獲得一個新想法,或嘗試去做一個新方法,我都會感到很開心,如同我知道我也從我所偏愛的心理勵志書中獲益良多一般。我之後往往還會不時去翻一翻這些書,經常也能再度受到啟發,獲得新點子或新對策。一邊閱讀本書時,若能同時拿本筆記本記下有用的點子,或心中乍現的想法與領悟,也會很有幫助。當然,如果你討厭記筆記,那就別做!
你可能也會發現,在你研讀本書期間,你會想要與信賴的親友詳細討論某些被挑起的問題,或是會考慮聯絡心理治療師來進一步處理問題(有關聯絡治療師的資訊,請參見書末的「諮商與學習資源」)。
祝你好運!請牢記,這並非奧運的滑冰舞蹈競賽,沒有人在為你的表現評分。請懷抱同情之心,來看待與探索自己的體驗;我希望你在閱讀本書期間,甚至可以擁有一點點輕鬆好玩的感受。
第三章 形形色色的可人兒:哪一個是你?
霍洛韋監獄(Holloway Prison)是歐洲最大的女性受刑人收容機構,可容納超過四百名囚犯;當我在那兒擔任心理師一職時,我的工作內容包括要教授「自信心訓練」課程(這成為我的朋友與同事開我玩笑的話題之一,因為我本身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自信不足)。我反而因為這樣的經驗而上了寶貴的一課:我體會到,鮮少有人在生活中的每一個領域都會自信滿滿。所有人似乎都至少有一個弱點;相反地,大部分的人至少擁有一個面向,可以真正做到平靜、清晰的溝通。這透露出一個重點:有效的溝通,是一項我們可以去學習的技巧(或是學習如何把這項技巧從表現最佳的領域,轉移到比較弱的領域),而不是某些幸運的人天生擁有、其他倒楣的人天生沒有的特質。
在這個課程的團體中,我們做了「自信心遊戲」的練習:想像我們在所處的房間中畫出一條直線,然後把心理學家安.狄克森(Anne Dickson)有關自信的傑出著作《女人有權做自己》(A Woman in Your Own Right)一書中的人物名字寫在紙上,按照她的理論把這些標籤紙,分別沿著那條直線黏貼在地板上。這條線的一端貼著「逆來順受的妲爾西」,亦即對處境做出消極反應的人,而另一端貼著「咄咄逼人的艾格妮絲」,意謂著會口出惡言做反應的人。靠近艾格妮絲的標籤紙寫的是「拐彎抹角的艾菲」;我們往往會說這種人是「消極攻擊者」,以退為進,罵人不帶髒字。而位在這條線正中央的是「自信果斷的賽爾瑪」,這是我們所要學習的目標對象。我接著大聲讀出一個假設情境的內容,然後每個人思考一下自己對這個情境會如何做反應,就沿著這條直線移動腳步,站到自己感覺最符合自己反應方式的那個人物位置上去。有關這個遊戲最迷人的發現是,我們所有人是如此千差萬別,卻又如此相似。
第一個情境的主題是:帶著有缺陷的商品回到商店辦理退貨。我一說完,就立刻站到「逆來順受的妲爾西」的位置上,因為我最怕碰到這種事,儘量能免則免。而一個女人和善地嘲笑我說:「小姐,您這樣也太沒用了吧。」她們於是全部跑到「咄咄逼人的艾格妮絲」的位置上(「我他媽的就是要去跟店員理論!」)。但另一個假設情境,比如,堅持立場對抗有傷害人傾向的刻薄伴侶,我可能會站到接近「自信果斷的賽爾瑪」位置上,而有一些女人則圍在「逆來順受的妲爾西」的位置,理由是她們比較難以處理這個情境。如果發生有人開車突然切到你的車子前面的情況,你會如何反應?所有人全都站到「咄咄逼人的艾格妮絲」的位置上,並且說,坐在自己車子的私人空間中,會感覺開口吼別人、罵髒話,甚至比中指,都比較沒問題。
我們對於任何既定關係或情境的反應,牽涉到我們的自信心,而自信心的大小則取決於,我們一整套相關於那個角色、關係或情境的信念、情感與行為而定。
你在哪一方面有自信?
鮮少有人能夠在生活的每一個領域中都能平靜、清楚地進行溝通;所有人大概都有幾個遭到可人兒詛咒的軟弱部分。以下列出幾位個案的故事,以協助你去指認你可能想要改變自己的哪一個面向。
可人兒父母:柯絲蒂
柯絲蒂坦承說,她有個有點難搞的母親。在她發現自己懷孕時,她感覺很複雜。對於這個人生的新冒險,感到很激動,但她回想起自己的童年並非無憂無慮,她害怕自己會變成像她媽媽一樣易怒、善變、愛罵人。她的父親大部分時間都在外出差工作,所以她覺得獨自照顧三名年幼孩子的媽媽因此壓力很大,很不快樂。「純粹就媽媽這個人來說,我並不喜歡她;通常我都很討厭她,」柯絲蒂告訴我說:「我只有在不得不做時,才打電話或去看她;經常是因為罪惡感或責任心,或是因為我爸爸老是對我施壓,我才勉強去做。」
柯絲蒂對於懷孕的正面情緒,主要集中在救贖的希望:她期待自己可以成為全然與自己媽媽不同的母親,以此作為一種療癒自己的經驗。「我想我對於成為母親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為了讓我的兒子對我的感覺,不會跟我對我媽媽的感覺一模一樣。我並不希望他三十年後還要去做心理治療來抱怨我的不是!我希望他喜歡我、愛我,想要花時間陪我。」
當柯絲蒂來找我做諮商時,她的兒子山姆已經三歲大。她感覺自己全然被生活壓垮,整個人虛脫無力。由於她一心想要給予山姆完整而無條件的愛,所以她幾乎沒辦法設下任何界線。她無法忍受聽他哭,於是每天晚上都把他抱在懷裡安撫他入睡;如果山姆半夜醒來,她就抱他到他們夫妻的大床上睡覺,而她的睡眠也愈來愈嚴重不足。她整天都跟兒子一起玩,徹底依照他的需求與願望來安排家裡的活動作息。她描述最終造成她來做諮商治療的轉捩點時,這麼說道:
我們不管什麼時候去超市,我都從靠近收銀台的展示架上挑一片DVD買給他。我知道自己不該開始這樣的習慣,因為如此一來,我就讓他有了期待,他會覺得他永遠都可以得到一片DVD。如果我說,「不行,今天不能買,家裡已經有夠多的DVD了」,他就會開始哭泣;如果我沒有很快讓步的話,他就立刻完全失控地大吵大鬧、聲嘶力竭尖叫,導致所有人都盯著我瞧。而我知道這些人的腦子裡一定在想:怎麼有這麼糟糕的母親!
不過,柯絲蒂對我所談到的這一次的山姆鬧劇,在那一天,她實際上已經沒有多餘的錢足夠買一張DVD,所以她不得不拖著尖叫的山姆離開超市,一邊想著她已經嚴重地傷害了他的情感,他將從此一生受害。更糟的是,他在哭鬧中還一邊大聲罵著:「我恨妳,我恨妳,媽咪。我恨妳!」
「我無法忍受看到他受苦,」她抽噎地說:「而更難以忍受的是,我知道是我造成了他的痛苦。但是,我再也不能這個樣子繼續下去了。他在摧毀我的生活,我感到好怨又好恨,而且心裡還有很重的罪惡感,因為我正在變成我媽媽那個樣子了。妳看他現在都已經在恨我了!」最弔詭的是,正是柯絲蒂自己創造出她所最害怕發生的事情。
並非所有的「可人兒父母」都跟柯絲蒂一樣,但對於母親(與很多父親)來說,卻存在有相當類似的模式。你會注意到,在可人兒身上,經常見到的關鍵詞或主題是:罪惡感、怨恨,與創造出你感覺無法打破的他人期待(如果要打破的話,就會引發他人的憤怒,而這是難以忍受的)。
母職經常成為文化上女性典範的來源,這有可能會惡化我們早已朝向自我犧牲或殉道者角色發展的傾向。如同蘇珊.法露迪(Susan Faludi)在《反挫》(Backlash)一書中寫道:「服從與犧牲的展現……是文化上女性榮譽的傳統標記,而且被大肆宣傳為會帶給女人社會認可與關愛」。有一位大腹便便、即將臨盆的職業女性來找我做諮商,在第一次晤談過後,她寫信告訴我說:「我原本死抱不放的想法是,當我為人母之後,我必須把我自己的需求擺到最後面,不然我就是個壞母親。謝謝妳為我說明:如果我不照顧自己、不找到方法『為自己打氣加油』,那麼我將無法有效率地奉獻心力給自己的孩子。現在我再度充滿希望了!」
可人兒伴侶:亞蔓達
亞蔓達感覺自己終於找到真愛,因此感到無比歡欣振奮。她二十三歲時,第一個認真交往的男友,最後以心碎收場;此後雖然有過許多熱戀、約會與激情韻事,但她卻不再能夠真正信賴男人。
「男人似乎總是占上風,」亞蔓達在解釋為何尋求心理治療的理由時,告訴我說:「你從來都無法真正知道他們心裡在想什麼,他們好像永遠在背後都藏著某個備胎對象。但我希望這一次可以不一樣。」
亞蔓達認識了賽門後,就希望他們的關係可以往前邁入那種像電影裡會允諾出現的從此過著美滿快樂的生活。不過,眾人皆知真實的生活少有如此直接了當的結局。賽門經歷一段苦澀的離婚過程,使得他備受傷害,內心變得脆弱敏感;如今正值青少年的兒子每個週末都來跟他住,而他們居住的小鎮離亞蔓達的住處有好幾百英里遠。然而,她在精神、金錢、時間與能量上,以驚人的慷慨之姿,全心投入在維繫這則關係之中。她學會在電腦上玩「決勝時刻」(Call of Duty)電玩遊戲,如此一來她一方面可以射殺虛擬外星人,同時又可以與賽門那個對她有敵意的兒子建立關係;她忍受他亂糟糟的浴室,她會從一堆濕毛巾中找出一條比較不濕的來用;她也默默把廚房裡扔在地上的空的披薩盒子,一個個拿去丟掉。
亞蔓達做了一切她認為完美的女友該做的事情,包括煮飯、打掃與燙衣服,即便實際上賽門並沒有要求她這麼做,她也照做不誤。每個週末,她忍耐搭乘長程火車的旅途勞頓來看他,開始討厭起無可避免的週日下午鐵路經常停駛維修,而必須改搭巴士回家的過程,同樣也漸漸不喜歡屬於個人的週末休息時間全都因此泡湯。他們每天晚上通常會通電話兩個鐘頭;亞蔓達發現,自己很同情賽門的複雜工作內容與家庭問題,但卻經常輕描淡寫自己的困擾與掙扎。
不久,亞蔓達的健康情形開始出現狀況。她的胃痛愈來愈明顯,嚴重到她去看了她的家庭醫師,因為她覺得自己可能罹患胃癌。「妳記得胃痛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嗎?」我問她:「它會不會跟什麼事情有關係?」她想了一下後,才回答:「我就是從他那一站搭上火車……」我接著問:「妳還記得當時妳的情緒感覺如何嗎?」她說:「我一肚子怨氣,彷彿就要爆發。我感覺自己好像吞了好多好多東西……」我接上她的話頭:「而且吞進胃裡面去?」她立刻答道:「對,沒錯!啊,老天,這就是之所以會胃痛的原因了。事實上,我也一直覺得喉嚨不對勁。唉,我並沒有生病,我是因為怨恨而不舒服!」
我們於是一起設計了一個「怨恨氣壓計」:現在的讀數是多少?我需要什麼?有什麼因素阻止我的需求被滿足?我害怕什麼?亞蔓達指認出,她的恐懼是失去賽門的愛,她如此推論道:「如果我要求我的需求被滿足的話,他就會收回他的愛。」她由此揭露了另一條「刻板個人規則」:「我一定不能惹麻煩,我一定不能成為負擔」。
亞蔓達開始看透自己的核心困擾,並理解其中因由,不過眾人皆知,想要做出改變卻是最緩慢、最艱難的部分。
「可人兒伴侶」並非僅存在於交往階段中;我們通常在開始交往期間,會「渾身解數」以贏得對方持續的青睞。你可能在你的婚姻或長期關係中,發現自己似乎是給予太多、做出所有妥協,或擔任「情感安慰奶嘴」的那一方。而對於開口說出這些事實,並指出自己的真正需求,包括從實務上(「我需要你幫忙洗衣服」),到(更加令人害怕的)情感上(「我需要你給我更多的愛與關注」)等種種不同的需求,而且要求可以得到滿足──這實在讓人感覺太冒險、太像攤牌、太可怕。而這種恐懼對男人與女人都一樣,對同志伴侶或異性戀夫妻也沒有差別。
可人兒有種種引發內心掙扎的問題面向,而那種在這些面向上毫無任何困擾的人,可人兒經常在潛意識上會被他們所吸引(哈維爾.漢瑞克斯[Harville Hendrix]在他的著作《相愛一生》[Getting the Love You Want]中,對這種現象有極為清楚的闡釋)。舉例而言,作為可人兒,我們在愛情關係中,最後會跟可以自在地與自己及他人的憤怒共存的人變成一對,然後我們會委由他去做所有需要自信的溝通工作(開口對別人說不、退貨取得退款、與建築工人交涉等)。但是這種角色分派的作法(由伴侶去跟別人針鋒相對,而我們則負責表現「可人兒」行為),卻可能產生反效果,使我們心懷怨懟,感覺自己備受威脅,受困在關係之中。
可人兒男人:哈米須
我在此處納入哈米須這個個案的用意是去說明,可人兒的詛咒並非僅僅困擾女性而已。如同我之前所提過的,好幾個來找我諮商的男性,對於可人兒的概念可說反應熱烈,他們同樣感覺自己受困在他人的期望之中,正如同那些努力想要表達自身被壓抑的一面的超親切女人一般。
當接待員處理了哈米須的預約事宜之後,脫口而出:「他似乎是個很親切隨和的男人」,我就有很強的預感,他會有可人兒詛咒的問題。無論何時,當我聽見有人在說某個人很「親切隨和」,就會使我立即警覺地起疑;我會想這個人獲得了別人對他這樣的形容,到底付出了多少代價?
我很快就發現了哈米須所付出的代價。一見到本人,可以看到他有一副萬人迷的可愛笑容,立時展現溫暖人心的魅力,並且說了幾句俏皮話逗我發笑。他任職於資訊部門,協助「每一個人」解決電腦問題,即便這並非他的工作內容。每個人都好喜歡哈米須!但是,誰想得到,在他的笑容背後,外在樂於助人的哈米須卻在心底熊熊燃燒著怨恨。「我感覺自己不可思議地被關在一切生活面向之內,」他坦承道:「每個人都覺得我就是個親切的傢伙;當然,這是我一部分的特質,我也喜歡這個部分的我。但我也有陰暗的部分,從心底冒出憤怒的氣泡,嘲笑我跟我身邊的那些人。」
哈米須不斷努力把他認為陰暗、不被接受的一面,整個隔絕在他人的視線之外,而這耗費很大的能量,絕非任何人可以百分之百做到的有效對策。「偶爾,一些看起來枝微末節的小事,卻導致我怒氣爆發,別人見狀似乎既震驚又失望,紛紛避開我。我並沒有大吼大叫;情況比較像是,我放射出冰冷的憤怒眼神,或是句句帶刺、不留情面挖苦對方。」我問他:「然後發生了什麼事?」他答道:「喔,我感到很難堪,於是我就超級親切努力做補救,然後修正自己的言行。」
我經常請來諮商的人畫一幅心理人物圖,用來呈現他們在告訴別人時,認為自己所擁有的優點,以及他們始終藏在內心的另外一面,或說被壓抑的一面(你可以參考第 頁的說明,來做這個練習)。當哈米須畫這幅圖時,他在紙上人物的身體周圍畫上一圈聖人光環,然後沿著它寫下:「不會拒絕別人」、「照顧每個人」與「三頭六臂、面面俱到」。他在人物的身體內部則畫上黑暗的漩渦,並且寫上:「我的爸爸」。哈米須四歲的時候,他的父親拋妻棄子,留下媽媽與兩名年幼的孩子相依為命。「他是個冷酷無情的男人,」哈米須說:「我很怕我也會跟他一模一樣。我們兩個人的個性都非常頑固。」他陰沉地笑了一聲。
哈米須的可人兒行為模式也造成了他與妻子之間的衝突。由於一直拼命要跟父親的作為劃清界限,他於是拒絕表現大部分的男性特質;他隨和親切,始終展現他女性化的一面,他壓抑自己做得如此徹底,以至於他的妻子說他一定有祕密,指責他外面有女人(尤其當她見到他工作上所有的女同事是如此熱情地回應他的可人兒行為,這當然只會助長她更大的懷疑)。
所以,哈米須來找我的目的,是為了明白,他是否能夠整合自己個性中這兩面的特質。他是否能夠保留他和其他人都喜歡與讚賞的「親切的傢伙」的特點,然而同時也能讓「黑暗面」有足夠的表達空間,使他不至於走到像炸彈一樣爆發的局面?
可人兒同事:潔西卡
當潔西卡第一次來找我時,她對於「可人兒詛咒」這個概念感到很振奮。她驚呼道:「那完全說中我的痛處!」她感覺自己除了那份「毫無前途的工作」外,可說完全沒有任何生活可言;她賣力超時工作,但沒有加班費;她做了兩人份的工作,卻得不到任何的承認或支持,無可避免因此覺得壓力沉重。她想要減肥、交朋友、清理愛情關係,與享受這個城市所提供的一切樂事,但她在每天下班之後,卻感覺精神虛脫、沮喪消沉、筋疲力盡。「沒有一件事是順利的。我感覺自己像個五歲小孩,等待別人告訴我這輩子該去做什麼。」然後她開始掉眼淚;她輕聲啜泣,但帶著一股痛徹心扉的無助感。
對潔西卡來說,五歲是一個關鍵的年紀。她的父母在她一歲的時候離婚,她的母親於是帶著潔西卡回娘家住;媽媽出門工作支持家庭開銷時,就讓外公、外婆照顧她。她還清楚記得,在五歲的時候,她是個非常乖巧的小女孩,拼命想贏得嚴厲外公的讚許;她的外公每天在她放學後負責照顧她,而他以為,小孩子應該像個洋娃娃一樣安靜無聲。他的脾氣喜怒無常,但潔西卡只要守規矩、聽大人的話、努力做事、保持安靜,就會一切沒事。
然而,如果我們快轉二十五年,現在的潔西卡過日子的方式,卻仍然遭受她五歲時的「刻板個人規則」的控制。同樣的規則,過去相當有效地能讓她的需求得到滿足,如今卻造成她感覺生活悲慘、被剝削與無助的後果,雖然她還是依照吩咐做事,而且努力工作、保持安靜。「我需要能夠為自己挺身而出,對他們推給我的額外工作通通說不,而且要準時下班回家。」潔西卡臉上掛著可人兒的微笑,加了一句:「但是達成的機率,大概就像要我穿下八號的牛仔褲一樣低吧!」
我們一起畫了一幅人物圖,潔西卡感覺別人眼中的她,是一個永遠面帶微笑、永遠樂意助人的天使;然後我們討論起一個做實驗的點子:試著去做一個「親切度減少百分之一的人」。我問她說,在執行上,這可以怎麼來做?她能想到一件她明天就可以去做的「少掉百分之一親切的事情」嗎?比如,對請求她協助處理電子試算表的同事開口說不?潔西卡一臉憂慮,搖了搖頭。「妳在害怕什麼?」我問她:「妳心裡頭有浮現出什麼畫面嗎?」她答道:「我的恐懼是,如果我變成親切度減少百分之一的可人兒,那麼我就是個耍脾氣的五歲小孩,五分鐘後就會被炒魷魚。」
就是這類的恐懼與畫面,使許多人受困在刻板規則與行為之中,並且持續幾十年之久的時間。唯有等到我們敢於嘗試做出不一樣的事情,我們才可能開始打破詛咒的枷鎖。
潔西卡持續進行心理治療六個月的時間,已經成為一位非常勇於嘗試的「行為實驗家」,遠遠超出我當初建議的百分之一的行為改變。我們在第七章與第八章中,會審視她努力達到如此改變的方法。
可人兒朋友:麗姿
麗姿為了每次兩個鐘頭的諮商治療,需要搭車走上好幾百英里的路程。她坐下來,嘆了一口氣說:「在今天的火車上,我在想,每次來做諮商,對我就像是去做SPA水療一樣。我已經記不得,最後一次我純粹只做自己喜歡的事,是什麼時候的事了。」
自從五年前離婚之後,麗姿說她感覺「被責任感壓得透不過氣」。她擔任一家藝術中心的執行長,工作無比賣力;經常擔心在情感上與財務上,對兩名青少年子女的支持不夠;而且還盡力跟一大圈朋友保持聯繫。「我從來就不喜歡惹別人不高興,或讓他們失望,不過現在的情況已經到了我被種種的承諾給壓垮,我感覺我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麼,甚至對自己的真正感受也毫無頭緒。」
我向麗姿特別點明,她在提及要留點時間給自己時,臉上的表情有點像是淘氣的女學生,而我對她心底的想法感到很好奇。她羞怯地笑了一下說:「我在想,有人會來對我開罵吧?」
我們後來一同釐清了,她對任何人開口說不的掙扎與難以設下(特別是與朋友之間的)合理界線的原因之一是,她在童年時,把「做自己想要做的事」與「不討人喜歡」兩者畫上等號的緣故,而這個想法的源頭,則是來自於始終對她不滿意的父親。「三年前,他還在對我說:『我老是很遺憾讓妳去念那所大學,因為當妳從學校回來時,頂著一頭粉紅色的頭髮,而且還意見一大堆。』而我想要對他說:『你犯不著只是因為我在做我喜歡的事情而討厭我。』」不過,這段往事的遺緒是,麗姿形成了一個信念(為了討人喜歡,她必須去做她認為別人想要她做的事),與幾條「刻板個人規則」,其中包括有:我絕對不能讓任何人失望。
我問麗姿,她是否可以做個試驗,讓朋友失望看看。從一些小事情、安全的事情開始來想,她是否可以取消某個她並不真的想做的事,然後看看自己如何熬過後果?她說她已經同意當天晚上參加某個友人所辦的活動去充人場,但她實際上卻想要好好泡個澡,早早上床睡覺。她答應我取消這個活動,然後看看自己感覺如何。她也同意把這一個試驗與其他的行為實驗,通通記錄在一本筆記本中。我們在第九章會看到她如何進行的過程。
許多可人兒掙扎在對人開口說不,以及與朋友、鄰居、同事、熟人之間設定界線的問題。不管情況是參加他們所舉辦的活動、在不方便的時間接聽他們打來的電話,或在對方想訴苦時隨傳隨到,經常都可以見到可人兒把別人的需求當作第一要務,而且不知道自己也有權利開口說不。
可人兒專業人士
如同我們所知,可人兒往往會有「非有即無」二分法傾向的思考方式:如果我不是清一色百分之百這種人,那麼我就是另一種(惡)人。這樣的想法通常可以詮釋成:如果我沒有完全同情別人的遭遇、給予他們所需要的協助,那麼我就是個刻薄、自私、惡劣(你在此可以加上適合你的負面形容詞)的傢伙。但這會導致你精疲力竭,與所謂的「同情心疲乏」的現象。如果你認為你是唯一一個好人,如果你努力幫助全世界有所需要的人,並對每個人的需求與願望照單全收,那麼你無可避免地會被壓垮,變得滿心怨恨,而且不剩一絲力氣。
我猜想,閱讀本書的許多讀者可能任職於所謂的「照護產業」之中,因為我以為,這類的職業對於可人兒來說,正切合他們的天生使命。然而如同飛蛾撲火的諺語所言,正是明亮的火光,最終讓許多親切有禮、心懷善意的人連自己的青山也留不住,可用的木柴通通燒光了。
你可能從上述某些(或全部)案例中,辨識到自己的影子,但請切記一點,使這些案例受到強化的信念與行為都是學習而來的結果,也就是說,它也能夠以支持你的健康與幸福的方式來重新學習。
我們很快就會審視那些協助你打破詛咒的方法,讓你重新察覺自己的需求,不過,你也許會想花一點時間先來做下述的練習,藉以揭露專屬於你自己的可人兒面貌。
導論:何謂可人兒詛咒?
在我的生日過後不久,發生一樁意外事件;而這一場經歷讓我深深意識到,自己嚴重遭受「可人兒詛咒」的荼毒,而且,如果我沒有找方法來打破詛咒,那麼,最後我可能會葬送在詛咒的作弄之下……
那一天,我和丈夫一起乖乖地參加一場親戚聚會。我堂哥的女兒為了迎接三十歲生日,舉辦了慶祝派對,地點在一間教堂的大廳。雖然從我們的住處要開上兩小時的車程,但我決心好好享受這個聚會,因為,我很喜歡這些親戚,而且我超愛跳「穀倉舞」(barn dance),這個派對就準備有這項節目。大約晚上十一點左右,我下場參加群舞...
目錄
導論 何謂可人兒的詛咒?
第一章 受詛咒的可人兒:生活中的一天
1-1改變絕對可能
1-2可人兒詛咒的運作機制
打破刻板規則
1-3可人兒的一天:蘇西的故事
1-4如何學會說不?
第二章 一切是如何開始的:可人兒孩童的養成
2-1孩童的複雜世界
2-2「夠好就行了」的父母
2-3有條件的愛:我就是「我的行為」?
2-4成為可人兒是生存策略
2-5「逃避憤怒型」或「尋求認可型」:你是哪一種可人兒?
現在誰會認可我?
你從哪兒尋求認可?
2-6在敏感的青少年時期所形成的信念
待到最後的酒伴
2-7同情條款:拋開自責
2-8畫出你的家譜圖
第三章 形形色色的可人兒:哪一個是你?
3-1你在哪一方面感到自信?
可人兒父母
可人兒情人
可人兒男人
可人兒同事
可人兒朋友
可人兒專業人士
3-2可人兒圖畫練習
第四章 調整意識的頻率:身體告訴你什麼訊息?
4-1傾聽你的身體
可人兒同事潔西卡與尿尿的需要
4-2將意識的頻率對準身體
莫妮卡所感到的恐懼
4-3可人兒男人哈米須所感到的憤怒
有關憤怒的要點
4-4你沒說出口的話
艾拉刪除了真實的自我
可人兒父母柯絲蒂刪除了真正的情緒
可人兒情人亞蔓達刪除了真正的慾望
4-5拍賣悲慘
4-6你是否刪除真相,然後過度給予?
第五章 揭開你存在已久的規則與信念
5-1想像你置身在考古挖掘現場
5-2抨擊性想法:古老卷軸的惡毒守衛
5-3惡言惡語來自誰的說話聲?
5-4可人兒父母柯絲蒂的惡語合唱團
5-5瓦解批評性聲音的力道
有意識的戰鬥
點亮探索之光
莫妮卡與艾拉揭開她們的規則與信念
(BOX標題)責任餅狀圖
5-6把「應該」變「可以」
粉刷該用的油漆?
認清你的應做事項
5-7屬於你的權利法案
第六章 因為我值得:做自己的可人兒
6-1救贖三部曲
6-2救贖你自己
6-3極限自我疼惜
自我肯定句
每天記錄三件好事
6-4單人茶具的心靈突破
6-5你怎麼對待自己?
6-6評價你的一天
6-7與你的內在小孩對談
莎拉與青少女的自己對談
第七章 擦亮你的寶劍
7-1以最勇敢的自己為師
7-2做自己的啦啦隊長
7-3肢體語言
姿勢
細微跡象
限量供應燦爛微笑
7-4口語的溝通
廢話別說
尋找正確的話語
語氣
善意的不
7-5唱片跳針技巧
「唱片跳針技巧」續篇:巧妙解決對方的反擊
7-6三明治回饋法
作風坦率的玫德
7-7可人兒的簡訊與電郵
第八章 挑戰你的恐懼係數
8-1何謂行為實驗?
8-2恐懼階序表
製作你的恐懼階序表
我的洋裝退貨實驗
你的行為實驗的優先順序
潔西卡的行為實驗
可人兒朋友麗姿的行為實驗
8-3不帶批判的創造性腦力激盪
8-4艾拉的來自(想像的)地獄的室友
8-5莎蔓紗的「做個比較不完美的人」實驗
第九章 進階行為實驗:敢於使人失望
9-1「辜負別人」與「使別人失望」的差異
9-2過度同情
9-3行程滿檔
9-4一天讓一個人失望
柯絲蒂力行使別人失望的一週
9-5「你給我變回來!」
麗姿的新進展
佩妮、男人、小失望
9-6袖手旁觀的挑戰
9-7如何尋求協助
蘇西的掙扎
潔西卡的心聲
第十章 未雨綢繆的祕訣
10-1應急策略
(BOX標題)心中的老虎
10-2呼吸就是鑰匙
(BOX標題)呼吸練習
10-3害怕憤怒
10-4錨定你自己
10-5溝通四竅門
竅門一:呼吸
竅門二:讚美
竅門三:接納
竅門四:尊重
第十一章 自我作主的可人兒
11-1我現在是個怎樣的人?
11-2健康的「虛假自我」
11-3保持界線的同情心
11-4小勝利並非小失敗
佩妮的約會
11-5那些可人兒的近況
哈米須的新困境
亞蔓達的勇氣
英迪拉的自信
自由自在的瑞貝卡
11-6製作你的急救卡
莫妮卡如何運用急救卡
斷手的啟示:愈少愈好
11-7臨終前的悔恨
11-8重新畫出你的圖像
參考書目
延伸閱讀
諮商與學習資源
導論 何謂可人兒的詛咒?
第一章 受詛咒的可人兒:生活中的一天
1-1改變絕對可能
1-2可人兒詛咒的運作機制
打破刻板規則
1-3可人兒的一天:蘇西的故事
1-4如何學會說不?
第二章 一切是如何開始的:可人兒孩童的養成
2-1孩童的複雜世界
2-2「夠好就行了」的父母
2-3有條件的愛:我就是「我的行為」?
2-4成為可人兒是生存策略
2-5「逃避憤怒型」或「尋求認可型」:你是哪一種可人兒?
現在誰會認可我?
你從哪兒尋求認可?
2-6在敏感的青少年時期所形成的信念
待到最後的酒伴
2-7同情條款: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