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男人與地球的命運,無可挽救地走向混亂、墮落與衰敗……
史上最多次提名布克獎紀錄保持人、《贖罪》作者麥克尤恩,
創作生涯中最風趣的作品
有史以來第一部關於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的喜劇
★ 2010年伍德豪斯幽默文學獎(Bollinger Everyman Wodenhouse Prize)
★ 2010年英國《泰晤士報》十大暢銷書
「一個貪吃者的故事……本書必可滿足貪於故事、量子力學、生命中的渾沌與偽善的讀者。」
有人這麼倒楣嗎?麥可.比爾德,自從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之後,再也沒有年輕時的洞察力,只能淪為學術花瓶,生涯顛峰已成往事。身為一個貪吃好色、自私虛偽、又矮又胖又禿的老男人,比爾德發現自己的第五任婚姻岌岌可危,但這次和以前不一樣:搞外遇的是他的老婆,而他仍然深愛著她。在一次前往北極觀察全球暖化現象的旅程中,他差點凍斷了雞雞;回到家竟又發現老婆還有第二個外遇對象,並目睹對方意外死亡,眼看就要被懷疑是殺人兇手,卻只能藉著不斷吃零食緩和焦慮……
此時,也正因這場意外,比爾德的職業與個人世界,成了一個讓他可以從混亂的婚姻狀態中抽身而出的機會,並藉由拯救地球、避免環境災害而重振自己的事業。故事場景由北極圈綿延至新墨西哥,訴說了人性的脆弱、及其與這個時代中最具壓迫性、最複雜的議題的抗爭。
本書是麥克尤恩近年來野心最大也最受爭議的小說,主題雖以科學為背景,但他並不熱衷於寓言式科幻,而是正面直攻科學界內部的「生態環境」和「意識形態」,考察科學家與科學家之間形成的人際鬥爭。由人性的弱點出發,學術剽竊、環保界之派系糾葛、能源界之利益紛爭、大眾傳播界之荒誕效應、性別政治之異化乃至英美關係之微妙……最後得到一幅詳盡、嚴肅卻不無黑色幽默意味的政治圖解。透過充滿缺陷的主角,與遭受污染的地球,兩者命運交纏其中,顯現出氣候變遷難題的本質。
作者簡介:
伊恩.麥克尤恩Ian McEwan
六度提名入圍布克獎,史上最多次提名紀錄保持人
英國當代最重要也最受嫉妒的作家
生於1948年,眾所公認的「文壇領袖」、「國民作家」。擅長以細膩、犀利而又疏冷的文筆勾繪現代人內在的種種不安和恐懼,積極探討暴力、死亡、愛欲和善惡的問題。著作包括《水泥花園》、《陌生人的慰藉》、《時間中的孩子》、《無辜者》、《黑犬》、《彼得的白日夢》、《愛無可忍》、《阿姆斯特丹》、《贖罪》、《星期六》與《卻西爾海灘》等長篇小說,兩本短篇小說集《初戀異想》和《床笫之間》,以及數部劇作。多部小說被改編成電影上映,其中《陌生人的慰藉》邀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哈洛.品特改編電影劇本;《贖罪》則獲得第65屆金球獎劇情片最佳影片獎。
麥克尤恩寫過十三本極為暢銷的小說,英國地鐵上到處都可看到捧著他新作的讀者,有人戲稱他的書就像地鐵票一樣人手一冊。他的小說曾獲多項大獎,從處女作短篇小說集《初戀異想》獲得1975年毛姆文學獎以來便獲獎不斷,《阿姆斯特丹》榮獲1998年布克文學獎,《時間中的孩子》獲得2001年惠特筆長篇小說獎(柯斯達文學獎前身)。《贖罪》獲得2002年美國國家書評人獎與WH.史密斯文學獎,更被《時代雜誌》推崇為該年度最佳小說。《太陽能》獲得2010年伍德豪斯文學獎。2011年獲得耶路撒冷文學獎,此為以色列文學界頒給作家的最高獎項,得獎者之中有多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目前他居住於倫敦。
譯者簡介:
楊久穎
學傳播出身,從事過網路業、翻譯、文字相關工作多年,譯有《麥克魯漢與虛擬世界》、《拉岡與後女性主義》、《搖滾怒女》、《飛越杜鵑窩》、《好設計!打動人心征服世界》、《如何成為頂尖插畫家》、《偉大創意這樣來》等。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吳明益導讀
胡晴舫、袁瓊瓊、郝譽翔、陳雪、楊照、鍾文音 共同推薦
胡晴舫 作家
袁瓊瓊 作家
郝譽翔 作家
陳雪 小說家
楊照 作家、評論家
鍾文音 作家
共同推薦(依姓名筆畫序)
「成就令人驚訝,可能是作家生涯中最佳的作品……不僅有趣且兼具嚴肅性,光明與黑暗,以道德連結貫穿,再用諷刺加以解構。」
──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充滿諷刺性的傑作……必會成為經典之一。」
──每日電郵報(Daily Telegraph)
「惡狠狠的滑稽……極具娛樂性……光芒四射之作!」
──英國週日時報(Sunday Times)
「場景絕妙,喜劇於焉而生……只要是人,一定會覺得爆笑無比。」
──明尼亞波里星報(Minneapolis Star Tribune)
「可能是他至今最優秀的作品……從開始到結尾,麥克尤恩寫出了他步調最快、考究最嚴謹的一部小說。」
──溫哥華太陽報(Vancouver Sun)
「麥克尤恩文筆之優雅慧黠,絲毫不遜於約翰.厄普代克……他對氣候變遷的辯論也提供了極具深度的見解。」
──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
「精準且令人滿足。」
──人物雜誌(People)
「在藝術性上極具野心、亦極富娛樂性……在《太陽能》中,麥克尤恩以優雅的方式發掘著絕糟透頂的事實:面對這纏擾著地球的炙熱幽靈,這個喜劇或許是唯一解方。」
──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
「麥克尤恩的最佳作品……麥克尤恩之前的書迷一定會更喜歡!」
──每日野獸新聞網站(Daily Beast)
「活潑生動、格局廣闊,寫作方式美麗而充滿說服力……他成功創造出一個有缺陷、非凡的人物,躍然紙上,彷彿要和你握手。」
──時代雜誌(The Times)
「麥克尤恩寫過最滑稽的一本書……幾乎可以把麥克尤恩稱為是無可匹敵的語言大師……聰明到不行。」
──娛樂周刊(Entertainment Weekly)
「靈巧……麥克尤恩進行的背景研究展現得如此天衣無縫,使得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都不禁要懷疑他是不是偷用了他們的筆記。然而《太陽能》真正成功之處,──除了這齣黑色喜劇外──在於作者如何透過主人翁的俗世生活,顯現出氣候變遷難題的本質。」
──時代雜誌(The Times)
「精采呈現……徹頭徹尾地引人入勝、大多也極為滑稽有趣。」
──西雅圖時報(Seattle Times)
「麥克尤恩早已展現出寫作慧黠、諷刺小說的大師級功力,在《太陽能》之中,更上了一層樓。這可能是有史以來第一部關於氣候變遷的喜劇。」
──憲報(The Gazette)
「充滿閱讀樂趣……麥克尤恩挖掘出比爾德那豐富而浮誇的內在世界,形成喜劇的金礦。麥克尤恩證明自己不僅擅長喜劇與懸疑,同時也富科學知識。」
──鹽湖城報(The Salt Lake Tribune)
「優雅且令人驚訝……麥克尤恩達成了一種相較以往更為輕盈、更具喜感的形式……環環緊密相扣的小說招式,展現在整體的情節之中。」
──衛報(The Guardian)
「耐人尋味……充滿精心設計的曲折橋段……這是麥克尤恩喜劇技巧的代表作,使我們與主人翁心同此理……麥克尤恩長久以來的讀者都知道他如何擅長在日常生活中營造出災難,彷彿魔術師從帽子中拉出兔子一般。」
──石板網路雜誌(Slate)
「卓別林的風格……喜劇接踵而至……《太陽能》栩栩如生地訴說了我們這個遭受污染的星球,更勝於精心解釋的物理學。」
──布魯伯格新聞報(Bloomberg News)
名人推薦:吳明益導讀
胡晴舫、袁瓊瓊、郝譽翔、陳雪、楊照、鍾文音 共同推薦
胡晴舫 作家
袁瓊瓊 作家
郝譽翔 作家
陳雪 小說家
楊照 作家、評論家
鍾文音 作家
共同推薦(依姓名筆畫序)
「成就令人驚訝,可能是作家生涯中最佳的作品……不僅有趣且兼具嚴肅性,光明與黑暗,以道德連結貫穿,再用諷刺加以解構。」
──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充滿諷刺性的傑作……必會成為經典之一。」
──每日電郵報(Daily Telegraph)
「惡狠狠的滑稽……極具娛樂性……光芒四射之作!」
──英國週日時報(Sunday Ti...
章節試閱
第二部 2005年
他買了車票,把自己安頓在半空車廂裡的一張桌子旁。對面坐了一個年輕男子,是那種三十幾歲、頭髮剃得光光、臉頰圓鼓鼓,在健身房把脖子練粗的類型,在比爾德那鑑別力遲鈍的眼光中,根本分不出誰是誰。不過,這個人的耳朵上穿了很多耳洞,看起來倒是有點不一樣。接下來,在神不知鬼不覺的幾秒鐘裡,檯面下展開了一場磋商,一段禮貌的芭蕾舞,爭奪著腿所占據的空間。接著,那年輕男人繼續在手機上按著簡訊,比爾德則一面掃視著報紙的頭版,又體驗到那種熟悉的近鄉情怯感。這些報紙和他出國前讀過的根本就一模一樣,同樣的標題,配上同樣的照片,問著同樣的問題。布萊爾何時會下台?明天嗎?還是要到下次選舉之後。假設他贏了的話?再過一年、兩年,還是要做滿四個任期?這次在巴格達排隊買麵包、被蓋達組織屠殺的什葉派公民人數,是否和上次的一樣多?除了這些新聞以外(比爾德正漫不經心地翻著他的那疊報紙),海嘯奪走了二十五萬條人命,使得某些人──和上個月完全一樣──質疑上帝的存在。在其他地方,這個國家一如以往,被某些人宣告已經成了廢墟,它的統治、財政、醫療服務、司法和教育體系、國防、交通基礎建設、公共道德,都陷入了一種終極虛無的狀態。他出於習慣,尋找看有沒有關於氣候變遷的文章。今天什麼都沒有。太陽能?也沒提到──但很快就會有了。
他把報紙放到身邊的座位上,然後專心看著掌上型電腦,捲動著從他離開柏林泰格爾機場之後收到的那十五條訊息。有十四條和他的專案有關。他在美國的合作夥伴托比.漢默,確認文件已經送至葛羅斯夫那廣場。農場主人希望他的權利金能轉到艾爾.帕索的帳戶,而不是阿拉默郭多的帳戶。當地的商會禮貌地要求一份「更為清晰」的估計,關於這個裝置能為羅茲伯格當地提供多少就業人數。他每次看到這個小鎮的名字,心情就會改善。他現在就想到那裡,到它的北端,視線越過這塊閃耀而廣袤的土地,進一步沿著那通往銀城的筆直道路,那就是他們即將展開工作的地點。羅茲伯格的假日酒店告訴他,他下個月的訂房已經確認好了,會在他住慣的房間;而且因為他是忠實顧客,所以會給予特別優惠。這個月第三次收到喬克.布拉比想跟他見一面的訊息,他可能聽到皇家理工學院那裡有好消息的傳言,所以也想來分一杯羹。這樣的要求,竟是來自當初把比爾德從中心解雇的傢伙。還有一條托比.哈默突然轉念發來的訊息,說他找到了一個廉價供應鐵屑的管道。只有一條是私人訊息:別忘了八點的晚餐。主菜是你。我愛你,梅麗莎。
我愛你。這句話她寫過也說過很多次,但他卻從來沒有用同樣的句子回答過她,即使在忘我的高潮時也沒有。這並不是他覺得自己不愛她,他在這件事上從來都無法十分確定。很久以前,他已經學會千萬不要向任何人示愛,和梅麗莎在一起後,他十分畏懼這三個具有超自然力量的字眼可能引發的問題。他會不會往後的人生都要對她專一不二,並且當她孩子的父親?她一直都很想要個孩子,只是情況一直都不允許就是了。他回顧自己的歷史,確定假如自己跟著這個計畫走下去,就一定會讓這個純真又漂亮、比他年輕十八歲的女人大失所望。她已經到了那種女人沒生小孩就會焦急不堪的年紀了,假如他不打算再進一步履行他的職責的話,就應該鞠躬退出。她一定會需要一段時間調適,然後再花一段時間找替代人選。但是,她不希望他離開,而他也沒辦法讓自己離開。而現在──從頭開始、第六次當一個不適任丈夫,在六十歲時當上一個嬰兒的爸爸,這是多荒謬的退化啊!
和她討論這件事更是痛苦萬分。最近的一次,在皮卡迪利廣場的一家餐廳裡,她眼眶溼漉漉地說,她寧可放棄孩子,也不想失去他。真是受不了。簡直就是那種報紙上痛苦阿姨的投書專欄。他無法相信她。假如他真的愛她,他心想,那他應該放她自由,現在就離開她。但他喜歡她,卻又非常軟弱。他怎能拒絕這份不可思議的禮物呢?其他哪個年輕女人,會如此溫柔地接受這樣一個多少有點荒誕可笑、矮矮肥肥、年歲漸增、又在公眾前出過醜、被一點點失敗侵蝕著、把自己的心力莫名其妙地耗在陽光上的男人呢?
所以他做了最糟糕的選擇。簡直不能算是個選擇,而更像是某種出於本能的退縮。他沒有和她一刀兩斷,而是保持了距離──反正他在國外工作嘛。他也和其他女人約會,在約會過程中,他有一半希望、但也全心全意懼怕著她打電話來,告訴他有那麼些個飢渴又能幹的雄鹿,在她的四周徘徊不去、伺機而動,或者已經進入了她的心中。然後,如果他夠軟弱的話,就會盡快趕回去,捍衛那他突然之間決定是屬於自己的東西,而她則會心生感激,那頭雄鹿會被趕走(雄鹿就到此為止!),但混亂還是會繼續,他則是往錯誤的決定更靠近了一步。
他把掌上型電腦放下,往後靠在座位上,半閉上眼睛。就在他面前,透過那幾乎沒張開的睫毛,他看到那鹽醋口味的洋芋片閃耀著,就放在那年輕人的塑膠瓶裝礦泉水旁邊。比爾德猶豫了一下,想著要不要把演講的重點複習一遍,但是旅程照例帶來的疲勞感,還有午餐的那些酒,都讓他頭昏腦脹,此時惰性發作,而且他也相信自己已經對講題有足夠的了解,他的上衣口袋裡還裝著一張寫滿有用摘錄的卡片。至於零食,他已經不像剛才那麼渴求了,但還是想要。某些化學工業化合物可能會擾亂他的新陳代謝系統,並演變成失眠。與其說是他的胃,不如說是他的味覺,渴望著裹在每一片脆片上那酸濃粉末的滋味。他已經表現過得體的克制力了──火車已經開動了幾分鐘──現在沒有繼續忍耐的好理由了。
他從椅子上坐直,身體往前傾,把手肘撐在桌上,雙手托著下巴,若有所思地過了好幾秒鐘,目光集中在那花俏的包裝袋上,銀色、紅色和藍色,還有卡通動物在一面英國國旗下歡跳不已。真是幼稚啊,這種迷戀是多麼地軟弱、有害,是所有往昔的過錯和愚蠢,以及他那缺乏耐心、一旦想要就一定要馬上得手的縮影。他用雙手抓住袋子,把它從頸部撕開,一股油炸脂肪和酸醋的黏答答氣味散發出來,這是一種在實驗室裡對街角「炸魚薯條」店的巧妙模仿,一種將愉悅的記憶、欲望和愛國情操實際演繹的行為。那面國旗代表這是一種受尊敬的選擇。他用食指和拇指捏起一片,把袋子放回桌上,然後往後一坐。他是一個會認真享受的男人。訣竅就在把那片脆片放在舌頭的正中央,然後讓味覺向四周散開一段時間後,再把洋芋片往上推,直到上顎處,然後壓碎它。他的理論是,硬實的不規則表面,會輕微地磨損柔軟的肌肉,鹽巴和化學物質會撒落在那裡,創造出一種溫和、獨一無二、略帶痛楚的歡愉。
他像葡萄酒大師在盛大的品酒會現場般,閉上了雙眼。當他睜開眼睛時,正巧看到對面男人灰藍色眼球的凝視。比爾德只是有點不好意思,做了個不耐煩的手勢,把目光轉開。他知道自己看起來一定是這副德性:胖胖的傻瓜,年紀一大把,聚精會神地面對一口垃圾食物。他的行為一向不把別人放在眼裡,所以又如何呢?反正他又沒有傷害或冒犯什麼人,這是他的權利。他也不再在乎別人對他怎麼想了。變老的好處很少,但這是其中之一。僅僅是為了張揚他的自我,而非滿足他那可鄙的需求,他伸出手又拿了一片洋芋片,在他這麼做的時候,又遇上了那人的目光。那是一種小氣、刻薄、眼睛眨也不眨、充滿極度好奇的眼神。比爾德突然想到,他對面坐著的可能是個精神病患。就算是這樣吧。他自己可能也算是某種精神病患。第一輪留下的鹹味,讓他覺得似乎是自己的牙齦在出血。他再次仰靠在椅子上,張開嘴巴,重複了一次這種經驗,不過這次眼睛卻保持張開。無法避免地,第二片洋芋片比起第一片要少了那麼點刺激感,也比較不令人驚訝、不那麼刻骨銘心,而正是這種意猶未盡的感覺、感官上的不滿足,促成了增加劑量──對藥癮者來說是很熟悉的──的需求。他可以一次吃下兩片洋芋片。
就在這個時候,他抬眼一看,看到坐在他對面的乘車同伴,仍在詭譎地凝視著他,手肘放在桌上,彷彿是故意在模仿他。接著,他垂下前臂,像起重機一樣落在那個袋子上,偷走了一片洋芋片,可能是整包最大的一片,把它舉在面前停了一、兩秒,然後吃了它。他不像比爾德那樣仔細品味,而是很傲慢地做出咀嚼動作,雙唇還分開,讓人看到那片洋芋片是如何在他舌頭上變成一團糊狀。那個男人甚至連眼睛都沒眨,目光非常銳利。這個動作是這麼放肆、如此異端,即使是比爾德這種非常習慣於非傳統思維的人──不然他是怎麼得到諾貝爾獎的?──都只能瞠目結舌地坐在那邊,為了維護尊嚴保持著面無表情的狀態,絲毫不露出一丁點的情緒。
這兩個男人緊緊地鎖住對方的目光,現在比爾德決定不要移開視線。毫無疑問地,這個男人的行為非常具有侵略性,這種行為根本就是赤裸裸的竊盜,不管被偷的物品是多麼微不足道。假如發生肢體衝突,比爾德毫不懷疑自己只消幾秒鐘就會被打趴在地上,手臂折斷或頭殼破掉。但也有另一種可能,就是在這種冷酷、諧擬著一個老頭子對垃圾食品荒唐的愉悅感背後,有著某種好玩的成分在裡面。不然,就是以老派情境主義者的模式,嘲笑一個無聊的中產階級。或者,更糟糕的,那傢伙相信比爾德是個男同志,這是一種「來吧!」,一個現代化的開場,只有特定的少數族群才能心領神會,而且,假設他那條紫色的絲質領帶恰巧是一種信號,代表對幼貨的開放式邀請。在某一隻耳朵或另一隻上戴耳環──他也忘記是哪一隻了──不正是某種特定性向的明顯標誌嗎?這個男人兩隻耳朵上各戴著兩隻耳環。物理學家對光懂得很多,但是對當代文化中的公共表現形式卻一無所悉。最後,他回到最初的猜測,比爾德繼續懷疑他的旅伴是不是一個未經許可的藥物假日裡、攝取過多鋰化物而導致神經錯亂的病例,這樣的話,再瞪著他的眼睛可就不是什麼好主意了。想到這裡,比爾德移開視線,做了唯一浮上心頭的一件事──又拿了一片洋芋片。
他想要什麼呢?洋芋片剛沾上比爾德的嘴唇,那人的手又伸下來,而且這次拿了兩片,而這也是比爾德本來打算那麼做的,接著他以同樣輕鬆而庸俗的態度吃掉了它們。把這個袋子從桌上拿開絕不是個好辦法──動作太大、太突兀了。尋求新突破是很危險的,可能會招來一場混戰。如果真的演變成那樣,有誰會來救他呢?比爾德看了看車廂裡面,有的乘客在看書,或滿面呆滯地望向空無之處,或看著窗外冬日的西倫敦郊區景致,對這齣戲碼渾然不覺。誰會對兩個靜靜分享一包零食的男人有興趣呢?這真是弔詭;但在比爾德眼中,把這已經開場的遊戲繼續玩下去,還比較有意義。他沒有想到,如果放棄那個袋子、把它交給那個男人,就可以避免跟這個比自己強大的傢伙起衝突。比爾德可不是好欺負的,他可能又矮又胖,卻擁有成熟的正義感,而且總是站得住腳,他有能力使自己免於恐懼。於是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他又抓起一片炸洋芋片,他的對手,目光仍盯著比爾德,也做了同樣的事。然後一次又一次地,經過兩個回合,兩人動作接連不斷而穩定地,而非只是求快,把手放在袋子上方,卻又始終沒有碰到對方。當袋子裡只剩下兩片洋芋片的時候,那年輕人把袋子拿過去,並在裝出來的禮貌中把那兩片洋芋片給了比爾德。對最後的這份侮辱,比爾德唯一的反應就是轉過頭去。
這真是令人義憤填膺。火車的速度開始慢下來,人們拿取自己的外套,一個如電腦發出的聲音提醒旅客下車時別忘記自己的行李。那個年輕人為了保全自己勝利的果實,把那塑膠袋捏成一團,塞進桌底下的垃圾桶裡,還很勤奮地用另一隻手把桌上的碎屑、鹽巴清理乾淨。比爾德的恥辱就此大功告成,年紀大的人就是這樣,被年輕力壯的傢伙推來擠去,毫無悔改之意。他心頭湧上一股自憐的暖意,覺得每一次的不公不義、每一次歷史上的壓迫、無來由的侵略、混亂的軍閥主義、每一次暴虐的違法亂紀,都壓縮在這一刻,而他卻被自己的尊嚴以及無論在何處都必須代表弱者做出反抗威權的樣子所困住了。不然的話,他將如何自處?他猛然往前探身,抓住他對手的那瓶水,把蓋子扭開,深深喝了一大口──反正他也渴了──然後乾脆喝到底,把剩下的二十五毫升喝得一滴不剩。他把瓶子往桌上一扔,臉上帶著「來抓我啊」的表情。藍色的瓶蓋滾落在地上。
那年輕人想了一會兒,然後站起身到走道上,身高隨之完全展現出來,應該有六呎二吋高。比爾德此時已經對自己的挑釁有點後悔了,坐在位子上沒動,決定不要露出絲毫害怕的樣子。那人抬起手,用他那過度發達的雙臂平滑地一拉,就把比爾德的行李箱拿到地上,輕輕地放在它主人的身邊。假如這種行為是在表示悔悟,比爾德根本不為所動,並露齒表示輕蔑。他的敵手猶豫了一會兒,用一種悲傷而憐憫的表情望著這位長者,然後轉身沿著車廂大步離開。
比爾德在他的身影完全消失以後,才站起身來。他再也不想看到那傢伙了。幾分鐘之後,他下車來到月台上,因為憤怒或震驚,或兩者皆有,他還禁不住有點發抖,因此穿上外套時還頗費了一番功夫──外套的腰帶纏到袖子上去了。他的鞋帶也鬆了,當他跪下來用不太聽話的手指頭綁鞋帶的時候,他想起自己那堆報紙,決定把它們丟著不管了。最後,他好不容易稍微鎮定下來,便沿著月台往查票匝門走去。這一刻將會留在他的記憶裡,變成一種象徵,代表他對過往的每一次考量,由自身歷史、自己的愚笨、以及別人的動機之中,所獲得的每一次修正或改善的視角。他在離匝門還有二十英呎處停了下來,把那有輪子的行李箱放下,伸手到外套口袋裡去找他的車票。裡面還有別的東西,某種塑膠的、體積大、份量輕的東西。此時,一段迷惑的童年記憶浮上心頭,是一場村子裡的魔法表演,一個熟練的魔術師從十歲的麥可.比爾德耳朵裡拉出一顆蛋,或是一隻兔子、一隻雞,總之是某件在物理學上不可能的東西,就像現在這玩意一樣:他的洋芋片,那些他應該已經吃掉的洋芋片。他把袋子整個拉出來,楞楞地望著它,上面的國旗、跳舞的卡通動物,他巴不得這些通通消失才好。那另一袋洋芋片呢?對於那個他再也不想看到的男人,他的真實本性,出現了一連串對於每個瞬間、每個衝動的重新調校,而他,比爾德,在對方眼中一定是個邪惡的瘋子。
他錯得實在太誇張,這時反而覺得解脫了,很奇怪地幾乎有點高興。實在沒什麼藉口,他沒什麼可以替自己辯護的了。他心裡也產生了一種悲情的衝動,想要放聲笑出來。他的錯誤是如此無庸置疑,如此明白清楚,他在自己面前暴露得如此徹底,是個赤裸裸的傻瓜,讓他覺得自己反而得到了淨化與救贖,就像一個懺悔者,剛被打到皮開肉綻的中世紀鞭笞派教徒。你吞了那個可憐傢伙的食物和飲水,他還把最後一口送給你,還幫你拿下行李,是人類之友。不,不,現在還不行,後悔莫及的痛苦必須稍後再進行。
儘管他必須盡快趕去赴約,但他還是在那熙來往攘的月台上站了好一會兒,站在那冷漠的玻璃屋頂和嘎啦嘎啦的回聲之下,旅客從他身邊走來走去,他把那袋洋芋片攥在胸前,感覺著自己在偌大的錯誤之下綻放著頓悟的光芒。
第二部 2005年
他買了車票,把自己安頓在半空車廂裡的一張桌子旁。對面坐了一個年輕男子,是那種三十幾歲、頭髮剃得光光、臉頰圓鼓鼓,在健身房把脖子練粗的類型,在比爾德那鑑別力遲鈍的眼光中,根本分不出誰是誰。不過,這個人的耳朵上穿了很多耳洞,看起來倒是有點不一樣。接下來,在神不知鬼不覺的幾秒鐘裡,檯面下展開了一場磋商,一段禮貌的芭蕾舞,爭奪著腿所占據的空間。接著,那年輕男人繼續在手機上按著簡訊,比爾德則一面掃視著報紙的頭版,又體驗到那種熟悉的近鄉情怯感。這些報紙和他出國前讀過的根本就一模一樣,同樣的標...
推薦序
太陽的暗面
吳明益 國立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
當代英語文學有一個迷人又驚人的名單:從敘事充滿創造性的馬丁.艾米斯(Martin Amis),能深沉能通俗的朱利安.巴恩斯(Julian Barnes),背負著殖民地記憶的奈波爾(V. S. Naipaul),有像利斧一樣想像力的撒爾曼.魯西迪(Salman Rushdie),情感如絲綢般細膩的石黑一雄……,在他們的筆下,我們見識到現代小說的能量。而這其中,最讓人難忘、捉摸不定的可能會是伊恩.麥克尤恩。
我的第一本麥克尤恩是張讓所譯的《初戀異想》。張讓不只是一個譯者,她對小說的眼光和她的翻譯語彙都意味著一種品味─一種讓對小說藝術有期待的讀者不會失望的品味。
《初戀異想》是麥克尤恩獲得毛姆文學獎而登上文壇的作品,但這部短篇小說裡萬花筒式的奇想,精工如鐘錶的構思,意味著麥克尤恩接下來的小說要面對的可能不再是自己的才華了,如何拓展對生命厚度的理解,是麥克尤恩如何成為偉大作家的關鍵。之後我陸續讀了《水泥花園》和《阿姆斯特丹》,前者描寫一個雙親離世家庭的孩子們,為了避免被送到寄養中心如何早熟地掩藏事實,而終於落入現實的罪;後者透過老情敵相互約定的謀殺,嘲諷了人生的荒謬。而等到我讀完《贖罪》的時候就發現了這樣一個事實:麥克尤恩是一個相信凡事必有遠因的小說家,但這個遠因卻常常跟後來的世情變動既有關係,又不是絕對地朝向「善有善報」的道德邏輯,它們只是荒謬又必然地在人性、道德、社會觀看的糾結中走向結束:這結束常是死亡,或者是無可避免的殘酷面對。
所有人在拿到一本叫做 Solar,開篇又從一個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科學家,在一個能源中心的活動寫起的小說,都會誤判伊恩這回難道是要寫一本關於環境議題的小說了。但隨著一頁一頁往後翻,你會看到「恐怖的伊恩」再次出現,這次它選中了一個在此刻已然變成「道德正確」的議題來談「沒有正確的道德」。小說的主人翁是一個對研究逐漸失去熱情,性欲卻仍始終旺盛,有過數度婚姻以及輝煌婚外情記錄的科學家,在拯救世界的口號背後,麥克尤恩揭露的是嫉妒、意外、像恨一樣的愛情,以及謊言再加上謊言構築的牢籠。
和過去閱讀伊恩.麥克尤恩時很快沉入敘事情節的狀況不同,一般讀者在閱讀《太陽能》的時候難免感到有些困頓,這是因為主人翁比爾德教授可是因為修改愛因斯坦光電效應(Photovoltaic effect)的說法,而創造出「愛因斯坦─比爾德」光伏熱合論的諾貝爾獎得主,因此小說不可避免有大量的物理學、能源學的討論─而正從這個地方,我看到麥克尤恩做為一個不可思議小說家的熱情與才能,他可不是像那些二流的小說家從 Google 上偷材料,而是紮紮實實地從「量子計算中心」、「氣候影響研究中心」、「國家再生能源實驗室」這些實存機構,與專家的對談與著作中去提煉出虛構小說極重要的擬真性。他還如此大膽地將高爾與小布希那場許多人認為結局錯誤的選舉放到小說裡……不過恐怖的伊恩總讓我不禁想到,高爾或許看起來是個人格與智慧都比小布希完美許多的選擇,但如果我們有機會看到高爾的「暗面」(比方說讓他真的選上總統,因為權力是最容易引發暗面的機制),那他還是嗎?
以風力、太陽能或核能取代石油時代,是一種價值觀的轉換還是利益的替代?小說裡寫到科學家結合實業家的嘴臉,當他們聽到聯合國估算某年有三千萬人死於氣候變化,竟忍不住說這是個好消息──對他們而言是好消息。人們恐懼於發熱的地球,就會更加渴求、依賴新科技了,這可是紮紮實實的一座金礦。麥克尤恩的高明之處在於,他沒有陷入膚淺環保主義的教條,而是對那些想靠「拯救世界」口號獲利的人們都開了一槍,而這槍,麥克尤恩還是讓他們自己朝自己開的。
人們或許此刻正開始整肅精神面對能源危機,但是否有可能真正地面對人性?
翻開伊恩.麥克尤恩吧。
太陽的暗面
吳明益 國立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
當代英語文學有一個迷人又驚人的名單:從敘事充滿創造性的馬丁.艾米斯(Martin Amis),能深沉能通俗的朱利安.巴恩斯(Julian Barnes),背負著殖民地記憶的奈波爾(V. S. Naipaul),有像利斧一樣想像力的撒爾曼.魯西迪(Salman Rushdie),情感如絲綢般細膩的石黑一雄……,在他們的筆下,我們見識到現代小說的能量。而這其中,最讓人難忘、捉摸不定的可能會是伊恩.麥克尤恩。
我的第一本麥克尤恩是張讓所譯的《初戀異想》。張讓不只是一個譯者,她對小說的眼光和她的翻譯語彙都意味著...
目錄
導讀 太陽的暗面/吳明益
第一部 2000年
第二部 2005年
第三部 2009年
附錄 瑞典皇家科學院尼爾斯帕爾斯特納卡教授的頒獎致辭
致謝
導讀 太陽的暗面/吳明益
第一部 2000年
第二部 2005年
第三部 2009年
附錄 瑞典皇家科學院尼爾斯帕爾斯特納卡教授的頒獎致辭
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