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期待一個即使錢很少,也能自在生活的社會! 張烽益 台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執行長
年輕人!是的,不管你願不願意,台灣的社會已經不同了!過去,從中南部北上出台北車頭,甚麼都不驚,就一直向前走,反正「要拚就會贏」的時代早已不再。
不管是聽你老爸在飯桌上,對你話當年勇,感嘆現在年輕人無路用,還是街頭記者隨便抓個人問問題,你都不信,因為那是人云亦云的主觀感受,不代表甚麼。不過,台灣最學術權威的中央研究院所做的調查,你總該相信吧!
根據中研院每五年的「社會變遷調查」顯示,一九八五年有高達百分之四十五的受訪者非常同意「一個人只要肯吃苦,就一定會成功。」這句話,只有百分之九不同意。沒錯,拚就能出頭天,那是一個拚經濟的狂飆時代,彷彿到處都是機會,但那是近三十年前的事了。隨著台灣整個經濟環境的改變,二○○○年,竟然豬羊變色大逆轉,不同意的比例超過非常同意者,一去不復返,到了二○一○年更只有百分之二十非常同意,百分之二十七不同意。
也就是說,當前台灣社會已經普遍認為,人生要成功不要成為魯蛇組,單單憑個人的吃苦奮鬥也沒路用,要變成人生勝利組,不是靠祖產庇蔭,就是要靠「搶時機」的暴利。當書店裡充斥著教人如何在四十歲前賺到一千萬退休的暢銷書,社會蔓延「撈一桶金」的價值觀,不正是告訴人們,腳踏實地吃苦耐勞,堅守工作岡位,在一家公司忠誠奉獻三十年,是最沒出息的傻瓜嗎?
筆者參與寫作的《崩世代──財團化、貧窮化與少子女化的危機》一書當中也指出,台灣原本的兩大階級翻身的社會流動管道:「創業」與「教育」,已經逐漸堵塞,台灣階級流動停滯,甚至已經進入階級複製的時代。
首先「黑手變頭家」的時代不再了。在台灣企業逐漸被大財團壟斷之下,一九八五年出口比例,大企業僅佔了百分之二十四,但是到了二○○五年已經達到百分之八十二。而一九九三年創業率達百分之十三,歇業率僅有百分之三,不過到了一九九九年之後公司歇業率超過創業率,且逐年擴大,近二十年創業機會減少一半。
其次,大學開放造成文憑貶值,大學教育程度者月薪三萬元以下比例逐年提高到約四成,投資教育不保證所得提高,後續職業生涯將遭遇的高房價、退休制度崩盤下的工作貧窮,更是一場揮之不去夢魘。另根據駱明慶教授分析《誰是台大學生?》的研究更顯示,台北市大安區考取台大的比率是台東縣的三十二倍。而台大學生的父親為中高白領階級、公務員的比例是工農子弟九倍多。這不是優勢階級複製機,什麼才是?
不過,台灣剛出社會的的年輕人,是否已經知道台灣即將形成上述的「超穩定階級停滯結構」嗎?恐怕答案是否定的。
學者林宗弘於在二○一三年十二月發表的〈失落的世代:台灣民眾階級認同與意識型態的變遷〉研究中,進一步深入分析後,竟然發現,當前最相信「一個人只要肯吃苦,就一定會成功」、靠個人吃苦努力就能翻身這一套說法的居然是年輕人、低教育者、原住民與農民等,反而是社會上佔優勢的雇主與新中產階級,都一致高度不認同這套說法。由此可見,資訊相對封閉、閱歷相對不足的族群,反而無法看清局勢已經逐漸轉變。年輕人,你還不覺醒嗎?
《這輩子,多少錢才夠用?:做好人生金錢規畫,薪資凍漲、經濟再悶,也難不倒做好準備的人》這本書,雖然描寫的是日本目前三十五歲青年一代所面臨悶經濟的困境,但是對照書中出版社提供的台灣對照數據,根本就是台灣的翻版。而如果《崩世代》是以巨觀的分析並提出巨觀的社會改革政治工程,那麼這本書,在巨觀分析下,提出微觀的個人生活層次的具體教戰守則。
看起來本書書名似乎是要教你如何精準推估準備一大筆錢來因應,但其實作者毋寧是要大家在固有的價值心態與人生觀上,必須有所改變。因此如何界定「工作」價值觀,以面對創業或轉業的選擇?如何選擇配偶組成「家庭」,並決定是否要生小孩?如何「理財」以順利應付房貸、子女教育費用與退休準備?如何保持身體與精神的「活力」,以積極面對人生?本書都有明確的建議。
雖然本書是因應日本面臨工作職場終身僱用制與年資制度的瓦解,連帶衝擊家庭支持體系之下,個人的因應方案,最後並提出了四種有別於目前日本傳統職涯發展的新人生規畫模式,提供給讀者選擇。但是筆者還是認為,必須更積極地關注社會改革,影響國家的施政方向。因為在資本全球化的時代,企業的影響力已經凌駕國家,人民必須更積極勇於發聲,遏止過度商品化的社會,要求國家提供更多去商品化的公共服務。重新檢視,國民應享有的居住權、教育權、受照顧權等基本人權。
台灣是一個越來越對現金貨幣的擁有,抱持極度焦慮渴望的國度,因為許多社會風險與生活基本所需,都逐漸必須以現金到市場上購買,不管是子女的教育花費、幼兒托育,還是老人照顧。因此對薪資過低與退休金不足,都抱持高度憂慮,但是一夕之間的通膨,可讓社會總體財富煙消雲散。因此如何建立一個不依賴現金,也能自在過活的國度;不隨著全球市場起伏,也能撐起在地經濟讓人民幸福的社會,當是人民對未來的期待與夢想。
讀者感言
寶刀人人有,揮劍的精準度就得靠此書
蔡宜君.30歲.約聘人員
「三十而立」已經落伍。三十五歲遼闊視野的《這輩子,多少錢才夠用?》,立意不但良好,真實支出表更是當頭棒喝。寶刀人人有,揮劍的精準度就得靠此書,才能武功加乘。
賴宛青.23歲.碩一學生
低薪、工作不穩定的時代,家庭、購屋、未來好像已經成了奢求了嗎?本書帶我們思考這些問題、面對這些瓶頸。除了工作之外,健康地生活,維持身心健康,才能邁向未來。
陳玉釧.35歲.公務員
從前對錢的概念只有越多越好,直到閱讀本書,對照日本與台灣的現況,將一生所需要的錢具體到以數字呈現,才赫然發覺自己準備的退休金可能不夠用。這是一本不限年齡都該讀的人生規畫理財書。
徐海強.30歲.科技業工程師
一開始拿到這本書,我以為內容全都是在分析一生的花費,哪知道這只是書中的一部分。本書不單單專注在金錢的範疇,而是以一個年近三十五歲的成年人的立場對於婚姻、家庭、工作等方向皆有所著墨。
人這一輩子到底多少錢才夠用,讀完這本書後,我想乃是取決於這個人的生理以及心理的狀況,所以作者首先對工作提出了建議。人這一輩子遇到的課題不外乎工作、家庭、健康、生活,以金錢的源頭來說,工作的好壞直接影響財富累積的能力,而家庭、健康、生活則關係到財富給人的滿足感,如果沒有好好安排這些課題,再多的金錢恐怕也很難填補那深深的黑洞。
整本書我對於伴侶這一篇特別有感覺。作者建議一定要選擇一個你所信任的伴侶,也一定要信任你所選擇的伴侶,我也認為這是人一生能否活得滿足的最大關鍵。
整本書內容的幣值、物價都是用日圓來做計算,同時附上台灣相對應的數據讓讀者做對照。以我個人的理解,日本跟台灣的發展歷程是很相似的,雖然台灣的發展整體慢了日本十年,但兩者還是走在相同的歷史道路上,可以有資料來了解目前日本人對於生涯道路的價值觀,也是不錯的經驗。
陳亮融.26歲.工程師
儘管年紀尚未到達三十歲,但是對於未來的惶恐與不確定感,每每縈繞於心頭,甚至連追求小確幸的勇氣也蕩然無存了。在台灣,這個世代除了面臨人口老化的問題,更面臨了產業結構嚴重失衡與薪資愈趨低落的難題,本書以日本為借鏡,相比之下,台灣目前在各方面似乎都還沒有準備好,等到人口紅利完全消失,將勢必會面臨前所未有的衝擊……
陳璟忠.37歲.機構設計
看這本書之前,我一直在想,不要又告訴我從小到大要花多少錢?退休後又要多少錢才能生活,最後全部加起來的數字,通常是一般市井小民不可能賺得到的錢。 所以拿到這文稿,我第一件事就是在找這答案。
整個讀了一次又一次,終於了解到一個更重要的層面:錢雖必要,卻不重要, 正面的思考才是最重要的。從對工作、家庭、生活、理財、健康、夢想這六個層面都正面的看待,自然而然你這輩子的錢就夠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