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一)
王永慶先生身教言教 明志傳承經營之神理念
明志科技大學的前身是明志工專,五十年前台灣經濟正在起步階段,亟需工業人才,創辦人 王永慶先生秉持企業應善盡社會責任的理念,遂捐資興學創辦明志工專。當時社會整體的經濟環境並不好,為了照顧弱勢學生,除了學費較公立學校低廉,更提供宿舍讓學生「全體住校」,加上大部份教師亦住校,可以就近輔導與照顧學生課業學習及生活起居;又創全國之先,推動「工讀實習」制度,不僅結合專業理論與實務應用,更使學生在課堂上課之餘,還能賺取額外薪水分擔家庭經濟負擔,同時培養獨立自主的精神。那時校園中常見 創辦人的身影,他關心教師的教學狀況及學生的在校生活,更以身作則帶領大家養成運動的習慣,以鍛鍊強健的體魄。點點滴滴都是明志人永恆的回憶。
畢業後,許多校友選擇進入台塑企業服務,莫不感佩 創辦人「追根究柢、止於至善」的處事態度;有些校友受到啟發而自行創業,此時 創辦人不僅給予建議與指導,更以企業資源扶持校友企業,對校友而言, 創辦人不僅是良師、益友,更是「慈父」。過去我有多次與明志校友共事的經驗,深深感受到明志校友普遍具備務實、努力、謙虛、團結、容易溝通的風格,校友間高度的凝聚力,和對母校的關心感恩之情,是令人非常感動的。相信這正是校訓「勤勞樸實」所培養出來的人格特質,也是學校重要的優良傳統。
許多人稱譽 創辦人為「經營之神」,主要是 創辦人貫徹始終,專注的投入心思與時間,一步一腳印地做事,從他身上我們可以學習到無比的恆心與毅力。記得 創辦人長居美國時,幾乎每天早上兩、三點就起床運動,伏地挺身從一百下開始,每天多做一下,最高紀錄一天竟達到六百七十六下。 創辦人熱衷運動是為了鍛鍊強健體魄,以利於將其畢生心力投入相關事業上,包含企業、醫院、學校,以及社會公益,數十年如一日地無私奉獻。
如今, 創辦人的精神則在明志校友身上得到傳承與發揚,許多校友在海內、外各行各業都有傑出的表現,更以具體行動回饋母校。為幫助優秀清寒學弟妹順利完成學業,校友會近年來積極推動薪傳獎學金募款及工讀實習機會的提供,在會長、理事長、各分會會長的努力及校友們的熱情響應下,迄今校友捐款累計超過八千萬元,並已陸續用於學生各項獎助學金。今年七月底於世貿中心舉辦的「創校五十周年校友成果展」亦獲得廣大迴響,校友會如此用心地凝聚全體校友的力量,作為學校發展的堅強後盾,真是令人感恩。
明志創校至今已歷五十年,從五專、技術學院至民國九十三年升格為科技大學,並定位為「教學與研究並重」的實務型大學,致力追求教學與研究的卓越發展,劉校長帶領學校全體同仁, 點點滴滴追求改善,民國一○一年教育部科技大學評鑑結果,明志所有受評單位全部獲得「一等」殊榮,成為教育部實施科大評鑑以來,首次獲得全數一等的學校,明志學生也多次獲評為企業最愛錄用的畢業生,這些都顯示學校的辦學成果深獲各界肯定。
近年來,學校陸續成立數個重大研究中心,帶動整體研究,並多次榮獲高等教育評鑑中心評鑑為產學合作績優學校。未來將藉由和產業密切合作,持續提升各項實務研發的質與量,進而將成果回饋業界,達到協助產業研發能量提升的雙贏效果。相信每位校友都會跟我一樣,以學校的成果表現為榮,時代雖然不同,教育部及社會的要求也不同,然而,我們仍然能秉持 創辦人的理念,要做就做最好的,透過全體同仁、老師的努力與指導,達成各項指標。在這個令人感恩的時刻,不僅學校正為創校五十週年積極準備慶祝活動,同時彙整五十年來的珍貴發展紀錄,校友會也積極籌辦各項活動共襄盛舉。
今天校友會廣邀二十五位在文創、法律、工商、科技、教育等領域卓然有成的校友們,分享其寶貴的人生經驗與奮鬥過程,同時集結成《經營之神王永慶的傳承者──技職生出頭天》一書,以供其他校友及學子參考、學習,相信對於每一個人未來的人生規劃都有助益。誠如書中所述,校友們皆抱持著服務與回饋的精神,沉穩踏實地追求自己的人生價值,更不忘奉獻所學、回饋社會。
這些校友對於成功的體認,正與我們在明志、長庚科大、長庚大學三校所推動的「全人教育」理念不謀而合,我常鼓勵同學們應該追求內心的喜悅與自我肯定,而非只一味的隨俗追求表象的成功。因此,這些最真實的經驗分享,不僅彰顯了 創辦人「勤勞樸實」的精神,更值得大家細讀品味,省思成功的真正內涵與真諦。
明志科技大學董事長/楊定一
推薦序(二)
將王創辦人的精神 落實在不同領域的傳承者
王永慶先生被稱為「經營之神」,他在台灣當年的環境下接受有限的正規教育,卻能以前瞻而又務實的理念,一點一滴為台灣建立了很多典範,實在令人敬佩!由他所創立的台塑集團不僅事業版圖規模極大且經營極為成功,就連他回饋社會的形式,也領風氣之先。
在當年一般企業多半只捐錢來回饋社會,但他在那麼早期就決定創辦長庚醫院與明志工專(如今的明志科技大學),長庚醫院提升了醫師的收入,也提升了病患的滿意度,在醫療體系導入競爭之下,更讓台灣整體的醫療服務水準大幅提升。
至於明志科大在他「務實」的理念帶領下,以學以致用的教學理念,訓練出很多對產業界有具體貢獻的畢業生。尤其在社會上重視文憑學位的傳統觀念下,明志科大更顯得難能可貴,讓許多技職學生出頭天,在不同領域走出自己的路子來。
特別是王創辦人追根究底的經營理念,加上他在管理上追求制度化與合理化,凡此種種都成為產業爭相效法的典範,對台灣產業的發展有很大的貢獻。且明志科大許多傑出校友也在王創辦人精神的影響及帶領下,將其精神及理念進一步落實在各個領域,並對社會做出具體貢獻。
本書集結了25位明志科大的校友,包含南華大學林聰明校長、杏一醫療陳麗如董事長、台灣科技大學廖慶榮校長、台灣創意設計中心林榮泰董事長、上海歐亞集團黃柏齡董事長、光洋應材陳李賀董事長等等,可說都是王創辦人精神及理念的傳承者,分享各自的人生故事與心路歷程,雖然時空環境可能不同,但仍有許多十分值得年輕朋友效法的精神,在此推薦給各位朋友!
宏碁創辦人/施振榮
-出版緣起-
半世紀前,台灣的經濟剛剛才要邁入成長的起點,台塑企業的創辦人王永慶先生以他的真知灼見,率先以私人企業之力創立了明志工專,一所以技職教育為目標的學校。由於創辦人不僅以為企業培育幹部為目標,更以為國家社會培育中堅人才為己任,因此不只設備,師資都可媲美公立的學校如當時技職教育的龍頭──台北工專之外,創辦人更提供全員住校,學費減半,半工半讀,學生均能自給自足,更提供大量獎學金,當時造成很大的轟動。
因此,很多考上公立學校或已經上高中的學生因為家境清寒而爭相選擇明志工專,由於當時的師長尤其翁通楹校長對品格敎育及生活習慣要求極為嚴格,因此畢業的學生均為一時之選,其中優秀的畢業生均以進入台塑企業為榮,部分則進入社會,由於當時是以工業報國為國家發展的方向,因此不論在台塑企業,或其他公民營企業,或是自行創業者,都有傑出的表現。
匆匆五十年過去,王董事長已離我們遠去,而當年這些受到王董事長栽培的技職生也各自闖出一片天,在這特別的年份,我們希望以這點微小的成就,表達對董事長的培育之恩,也讓社會大衆了解只要努力,不一定要讀大學或博士的技職生也可以出頭天!尤其當年王董事長立下了「勤勞樸實」的校訓,深深的烙印在所有學生的心中,更具體的實踐在平時的做人處世,因此在整體環境注重短期的績效及誇大浮華的表象中,明志就像一顆曖瞹內含光的璞玉,等待被琢磨發光被發現。
明志在這五十年來,培育了相當多的人才,在各行各業,開枝散葉,開花結果,由於明志科大一向採取精英教育,畢業生不多,早期每年只有大約兩百人,而目前也只有八百至一千人左右,累積到現在約有二萬五千人。
由於早期畢業生都進入台塑企業,所以創業人數較少,但粗估也有將近兩千家,其中不乏有上市公司,如光洋應材,杏一生技,穎台科技等;而居業界龍頭者,如歐雅壁紙是目前大陸第一品牌;仕霖集團是外銷歐美的最大衛浴零件製造商;麥斯集團為女鞋知名品牌ASH的母公司,近年來又發展高端餐飲業,如上海知名的UV餐廳,其他在IT產業等位居高位者不計其數,如廣達財務長李杜榮(15管),仁寶前採購長張招賢(15電)等。
而除了在工商業有傑出表現外,在敎育界更是了不得。據統計明志校友曾經擔任過大學校長者多達八位,院長系主任人數更多,如曾任教育部次長的南華大學林聰明校長、現任台灣創意設計中心董事長林榮泰(明志前校長)、現任台科大校長廖慶隆等。而在近年熱門的電子商務產業明志也不缺席,如商業司副司長陳秘順(15管),主管電子商務;PChome李宏麟(15電),及uitox董事長謝振豊(15電)等人,皆出身明志的優秀校友。為了讓大家更容易認識這些傑出校友,我們同時製作了短片,方便讀者可以迅速簡要的了解他們的心路歷程。
在我們的認知裡,我們都是經營之神王董事長的傳承者,只是我們都不能達到董事長的千分之一甚至萬分之一,而其中最能夠傳承王董事長理念的,絶大部分都在台塑企業中位居高位,只是秉持王董事長的訓勉,無法詳述他們的成就,在書後謹以名冊列出,讓讀者大眾了解全國最大的民營企業中,明志人扮演的分量,也藉此向這些默默耕耘的明志人致敬。
在目前高教體系紊亂,十二年國教爭議不斷之時,我們出版這本以技職生的成就的書,希望在這時候能喚起大家真正的重新認識技職教育的重要,不要再一味的追求高學歷,不只浪費教育資源,更造成碩博士滿街,卻高不成,低不就!企業找不到合適人才的學用落差的畸形現象。
在這五十年,科技不斷的進步,大數據(Big Data)時代的來臨,組織扁平化,全球化,面對這些劇烈的變化,技職教育已不是以前單純的學習基本的生產技術或知識就可以的,因此如何適應環境的變遷,甚至預先儲備以後工作的知識及技能,讓下一代可以應付並創造未來的趨勢,已是刻不容緩,而有一件事可以確定的就是明志人在這場變革中一定不會缺席,更期盼能成為引領風騷的先鋒。
忝為校友會理事長,期盼率領所有校友誓為學校的後盾,期望明志能再次成為技職教育的龍頭,並代表所有校友及工作同仁,謹以此書獻給我們心目中永遠的大家長──王永慶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