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還一塊綠地給地球
二○一三年,偶然在Facebook發現一則關於一位「種樹的男人」的故事。點下後驚訝發現,我十年前構思的「種樹還地球」主張,早在二十八年前,這位「賴桑」就已經付諸實踐。
我著迷了,繼續研究他的網站和Facebook粉絲團,這才知道,早在多數人仍徬徨迷惘的三十歲,賴桑就立定志向要種樹。
我立刻決定要拜訪這位奇人。聯絡了幾次,終於確定拜訪時間。去時正值隆冬,氣溫不到十度。賴桑第一句就問,「你來做什麼?看熱鬧嗎?」
他說話很直接,有些句子也滿有意思的,比如他說,種樹是「天天漲停板」,也「免勞保、不罷工、無遣散費」,都是向大自然學習後的體會。他不厭其煩地對上山訪客重複這些主張,很像一位傳播理想的宗教家。
他將種樹,比喻為百年、千年的事業。有一次,賴桑開心地讓我看一株二十年的紅豆杉,竟不到一個小孩的手臂粗。
「這樹成材要多久啊?」我大吃一驚!
常理推測,一個人做事若是為個人物欲享受,一定會選能立刻獲得成果的事,不會做兒孫輩才能蒙其利的事。由此可知,賴桑種樹不是為販賣,而是為了環境、為了後代子孫。
拜訪賴桑時,技嘉科技總部大樓的「生態屋頂」剛完工半年多。原本三百坪灰撲撲的水泥屋頂,經過一個月防水測試,鋪上泥土、水庫淤泥回收燒製的植生陶石等,再種上一層草皮,養護三個月後,才全面開放。各部門都認領了一小塊「田」,種植喜歡的蔬果或植物。
專家統計,共有一百多種植物、一百八十多種物種,大至近五十公分高的黑冠麻鷺,小至蚯蚓、大肚魚,都在這片屋頂森林中共存。
技嘉正推動將「生態屋頂」納入建築法規或獎勵投資。現在只有技嘉的三百坪,有法源後,日後可能會擴張成三萬坪、三十萬坪。我們做這些事也不是為了形象或媒體報導,而是要發揮影響力,使小愛變大愛,讓更多人一起參與。
在我的理想中,如果台北市家家戶戶都擁有這樣一座「生態屋頂」,就可以形成一條「綠色廊道」。屆時,被都市阻隔的昆蟲、鳥類與種子,就可以把這些城市裡的綠洲當作休息站,自由遷徙。說不定,北投的種子就可以飛到新店來,土城的鳥類也可以飛到南港去。因為都市化而被割裂的生態圈便能重新連結,使動植物擁有更多棲地。
從經營效益來看,我的辦公室在「生態屋頂」下一層,冷氣不再像以前那樣,需要開很強。有學生來「生態屋頂」做實驗,發現有植被與泥土的地面不會蓄熱,溫度比水泥地屋頂低很多。水泥地的另一個問題是,因為無法像土壤那樣吸收水分,雨一降下,沒有緩衝就直接流入河川,導致堤防愈築愈高,還是無法防止豪雨成災。
數千年前,大禹治水便告訴我們,防堵無效,疏通才可行。為什麼我們不換個方法,還一塊綠地給地球,看看結果是否會不同呢?
我是基隆鄉下長大的孩子。小時候,母親在陽台與屋頂上種了許多菜,幫人撿柴、採菜維生的阿媽,也經常帶我去後山撿野果、採青草藥。因為在自然中長大,我很早便明白,人,最終還是要回歸自然。
因此,技嘉科技立業宗旨有八個字:創新科技,美化人生。「創新科技」是指營利事業,「美化人生」則是公益事業,兩者不能偏廢其一,一定要平衡。一味重經濟發展,會犧牲生態環境;只主張環保,企業也無法健全發展。
我還在構築營利與公益平衡的夢,賴桑卻已完成了他的夢想。因此,我鼓勵賴桑出書,讓千百年後的子孫都能知道他的故事。
技嘉科技副董事長/劉明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