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序 從藉口到找到人生「必勝方程式」!
第一篇 情境篇—為什麼在各式各樣的情境,我們都找得到藉口
Q1:在專心的時候會聽不見旁人說的話?—注意選擇性定律
Q2:沒辦法想到新穎的點子?—思維定勢
Q3:這件事情做起來辛苦又無趣?—不值得定律
Q4:總是沒辦法發揮我的創意?—功能固著心理狀態
Q5:我每次習慣坐這個位置?—定位效應
Q6:總是有人眼睛長在頭頂上?—優勢效應
Q7:大家都相信專家説的話?—權威效應
Q8:為什麼我的工作效率一直無法獲得提高?—霍桑效應
Q9:懂得節制的人比較會成功?—延遲滿足行為
Q10:常被鼓勵的人會成為有自信的人?—自我暗示效果
Q11:我無法成為我想成為的那種人?—自我意像概念
Q12:人容易見異思遷? —對比效應
Q13:我總是會覺得這東西我懂別人應該也會懂?—投射效應
Q14:我覺得有人在的時候,我的表現會比較好?—社會促進效應
Q15:東摸摸,西摸模,火燒眉頭才做事?—最後通牒效應
Q16:背前忘後,記一件事忘了三件事—過度學習效應
Q17:下定決心破釜沉舟還是失敗?—反饋效應
Q18:很認真學還是學不會?—自我參照效應
Q19:這也對,那也對,到底什麼才對?—手錶定律
Q20:我每次想東西都不夠周全?—格式塔理論
Q21:我總是無法下決定?—布利丹效應
Q22:我每次事情都要做到一百分,認為這樣才好?—滿意化原則
Q23:選擇越多,成交機會越低?—霍布森選擇效應
Q24:熱於成功的人比較容易成功?—成就動機高
Q25:有金錢獎勵,反而無法引起我的興趣?—德西效應
Q26:我都提不起勁來做沒興趣的事情?—普雷馬克原理
Q27:看電影我有時會覺得浪費錢,有時候不會?—沉沒成本
Q28:我和他能力差不多但是成就卻差這麼多?—歸因論
Q29:每次只要有異性在,我的表現就特別好?—異性效應
第二篇:加強篇—想讓自己更好一定要知道的知識
Q30:如何在競爭中刺激自己的能力?—「競爭」的刺激
Q31:為何要找一個學習的榜樣?—「模仿」的作用
Q32:多運動可以刺激大腦?—「運動」的活力
Q33:多使用感官,學得會更好?—「感官協同效應」
Q34:強刺激之後會放鬆?—「安德那林高度興奮綜合症」
Q35: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態?—「身體」的重要
Q36:當腦袋卡住時,先放一邊?—「靈感」的醞釀
Q37:專注,效率才高?—「注意」的穩定性
Q38:只要制定勾得著的目標?—「可見目標定律」
Q39:要把想法寫下來?—「思維外化」
Q40:你的時間值多少錢?—「時間成本原則」
Q41:保持端正做事的態度?—「態度」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