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潘繼道
撰寫人物的生命史很難,因為不同時期、不同階段,包括家庭、社會、國家及個人的生境遇,會給予不同的經驗。而其自身心路歷程的轉變,有時也不一定會跟隨著代而走。然而如果要書寫跨越時代,且又是創作、著作等身的音樂作曲家兼教育家,則又更難下筆。因為其人生經歷不同政權的教育,有著不同的被統治經驗,其創作的歷程與豐富的作品,使得生命史更是不容易去探索。
本專書的主角林道生老師,雖然不是出身於後山花蓮,但從他跟隨父母親由彰化搬到花蓮之後,從此他鄉變故鄉,接觸到花蓮的多族群與多元文化,並慢慢地展開他的音樂創作旅程。2012年為肯定他對原住民文化保留、傳承與弘揚地付出,花蓮縣文化局更頒發「花蓮縣文化薪傳獎特別貢獻獎」。
林老師接受過日治時期皇民化的初等教育,與戰後國民黨中國化、去日本化、反共抗俄的精神教育,兩種截然不同的國族主義教育體制,使他必須趕緊自我調整以因應變化。
除了家裡給予的教育與薰陶之外,其並未受過完整的音樂訓練,在花蓮師範學校就學期間,慢慢地發現自己有音樂的天分;而在接觸到張人魔老師之後,初步參與臺灣原住民音樂的採集,而這樣的經驗其後在玉山神學院任教時更加地被他發揚光大。在他田野調查及閱讀相關文獻之後,因為對原住民文化、生命哲學有更深一層認識,及自身對原住民文化的尊重,林老師在創作時,更能將原住民歷史文化等元素融合在歌曲當中。
軍中服役的經歷與面對戒嚴時期胞弟無端遭羅織思想罪名入獄,在「飽命」與「保命」的現實考量下,林老師創作了非常多的愛國歌曲,逐漸打開知名度;「曲盟」則對他提供自學、觀摩和發表的機會,也醞釀他深邃且自由的樂曲芬芳。2000年後,林老師更與花蓮在地的文人合作,使他的作品呈現更加多元。他的作品也關注時事、結合時事,且將父親林存本互動的好友賴和的作品加以編劇,完成《賴和詩作歌曲集》。
林老師的人生經歷豐富,其創作、著作又非常多元,除非與他建立一定的信賴關係,並能細心聆聽、整理其口述歷史,耙梳其紙本創作者,才能較接近地呈現這位花蓮在地的音樂家,而慧珍就是以她對文字掌握的敏感度、細膩流暢的書寫功力,加上她在碩士班就學期間的歷史專業訓練,將林老師的生命史放在臺灣整體的大歷史中作對話,以〈兩個國族教育的思想啟蒙〉、〈愛國歌曲和現代音樂創作〉、〈民族音樂中的他者與自我〉等章節,並藉由與林老師共同參與研究的方式,使不同時期、不同階段林老師生命史的發展、形貌,儘可能清晰地呈現在世人面前。慧珍撰寫時考證用心,文字極為順暢,引述不少林老師的訪談記錄,其生動的敘述,彷彿林老師就站在眼前跟我們談他一路走來的點點滴滴。
慧珍是我在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碩士班指導的研究生,第一次接觸到她的名字,是協助花蓮縣文化局審查她所主筆、編輯的《花蓮縣2014全國古蹟日導覽手冊──時光旅行》時,當時覺得她的文筆流暢優美,能將田野、口述的資料與文獻作結合,透過圖像與文字使作品完美地呈現出來。接著,慧珍申請入學,成為系上的研究生。上課期間,慧珍非常認真,對於歷史學、地理學、人類學的相關課程都有修讀,遇到疑問時會打破沙鍋問到底,不只是上課時間會把握機會討論,下課後回到家也會寫信來詢問,以獲得解答。
在指導她寫作論文期間,她一方面要工作,一方面又要照顧一對子女,課業、家庭、工作要同時兼顧,非常的辛苦。還記得花蓮縣文化局《花蓮縣2015全國古蹟日導覽手冊──走街串巷老花蓮》,又由慧珍工作的公司承接撰寫的任務,期間她的女兒生病住院,蠟燭多頭燒,跟我約好時間要訪談日治時期花蓮港廳的官營移民村、新城神社相關發展歷史時,累得睡過頭了而急忙跑來,她是個非常負責任卻又容易緊張的人,到達的時候連忙道歉;我只是擔心她累壞了,要她放輕鬆,因為一邊工作、一邊唸書,又遇到家人病倒需要照顧時,心中的煎熬是可以體諒的。
臺灣的歷史,絕不是只有政治人物或是政治發展的記錄,臺灣各個在地音樂作曲者、教育者、臺籍日本兵、工藝家、企業家、運動員……,他們的生命史將可充實我們對臺灣史如實的認識,因為這些在地人物的境遇,因應大環境的身心調適,更貼近人民對臺灣這塊土地的記憶。
慧珍的碩士學位論文獲得東台灣研究會出版審查通過,並得到曹永和文教基金會獎助出版,為人師者的喜悅莫過於此。其實,慧珍撰寫的過程中我獲益更多,更能從她的論文中以不同的視野理解、學習臺灣史。
我個人專長不是音樂史,幸運地系上相關專長的老師能適時予以協助,使慧珍論文撰寫時能夠更加嚴謹。當然,提供文獻與口述資料、共同參與研究與慧珍「視域融合」的林道生老師是最大的貢獻者,因為林老師的信任、無私地提供各項資料,使慧珍的研究成為可能,並最後撰寫完成及出版。原先希望由林老師撰寫推薦序,因為他才是真正的功勞者,又是音樂界、教育界的前輩,我只不過是修改文字錯誤、提醒慧珍注意史料的正誤與論文的格式而已,但林老師非常客氣謙虛的說:「還沒看過自己推薦自己的文章,怪怪地。」因而由我代為寫這篇推薦序。
《林道生的音樂生命圖像》一書即將出版問世,對於記錄東臺灣歷史、記錄東臺灣在地音樂家的生命史,可說是極有意義之事。希望這是慧珍階段性研究的結成與再出發,期盼她對東臺灣的研究繼續著力,對臺灣史研究與臺灣奉獻心力,企盼不久的將來也能見到更多的研究出版。
潘繼道
2018.5.5
作者序
姜慧珍
第一次採訪林道生老師,主題是童年的美崙溪印象,他提到就讀明治國民學校,在美崙溪上游泳課、同學抓溪裡的小魚塞進嘴裡當零食的趣事;北濱街小孩偷挖日本人種的地瓜被發現,大家急忙跑向臨港線鐵路橋,從橋上撲通撲通跳進美崙溪逃跑。他的談吐風趣,我笑得臉都僵了,邊寫採訪稿還禁不住捧腹大笑。事後我厚著臉皮徵詢林老師:我有榮幸為您寫回憶錄嗎?
拜工作之賜,我很幸運的能聆聽不同的人生故事。採訪常是短短二小時不到,隨著受訪者步履,經歷他們分享和述說的生命風景,笑中帶淚,受益最多的往往是我。
生命史研究無異是最貼近另一個生命的經驗,而我再次幸運的,與花蓮知名的音樂家林道生老師重新走過日治後期到21世紀的今天,穿越八十多年,以他的視角認識故鄉過往。
二年多的研究過程,承蒙林老師撥冗協助進行口訪,以及對我的高度信 任,提供寶貴的一手史料,並時常主動e-mail文稿、照片和突然想起來的重要事件。甚至審閱論文初稿時,直接改好電子檔回傳,對於年逾八旬的長者如此付出,令後學感激萬分。
感謝論文口試委員李宜憲老師悉心指點錯誤,陳鴻圖老師在歷史專業和書寫結構的寶貴意見。研究所修業期間,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郭俊麟老師引導我進入學術思維,李世偉老師為人生問題解惑,郭澤寬老師在音樂和文學領域的精闢見解,以及中研院民族所黃宣衛老師指導如何建構出研究脈絡等,都讓我的研究所生涯豐富而扎實。
論文寫作過程,花蓮縣文化局圖資科楊淑梅科長、黃偲婷小姐,協助文獻查找;本系妃澤、家渝幫忙相關行政流程,學弟妹鴻瑋、芝菁、冠翰一路走來相互鼓勵。修業期間,更因任職公司負責人林景川先生的包容,使我放心完成研究。
論文指導教授潘繼道老師則是我內心安定的力量,再多挫折,只要老師一出手,都能化阻力為助力;更要感謝東台灣研究會與曹永和文教基金會,使拙作碩論有機會出版專書,內容或有諸多不足與缺漏之處,皆因我的研究和書寫火候仍有待努力。
文稿最後校對時,正好聽到周杰倫的《青花瓷》,歌詞有一句「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想必我和林老師,以及指導老師們,應是累積幾世的緣,因緣具足了,才得以成就這本書的出版。
姜慧珍 謹識
2018.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