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1
為下一代留下「希望」
決定台灣未來的關鍵,有人說在兩岸,有人說在顏色。然而,不管兩岸距離遠或近,顏色如何變換,都需要面對一個不可說的祕密:年金的破產。
年金問題,糾結歷史,橫跨三代,終將影響台灣爾後世世代代。本書將這個嚴肅問題用故事般的畫面呈現,從其緣起、演進到妥協的過程,娓娓道來,誠實剖析!它可以是大學生的知識書、也可以是小市民的休閒書;它是學術殿堂必需討論的重心,更是政治人物不可逃避的議題!
讀者可從其中感受作者的情感蘊藏:有理性、有悲憐,有無奈、有感嘆,有檢討、有策勵;讀者同時也能領略作者的廣博務實:不僅切中問題的重點,亦提供可能的解決方案。
本書清楚傳達一個訊息,問題的核心已然挑明,剩下要面對的是:我們這一代需要多一點勇氣,少一點私心,才能為台灣的下一代留下「希望」。
從本書中,我看到了作者的熱誠、善良與智慧!
新光金控風控長 儲蓉
推薦序2
雖然危言,卻不聳聽!
既是學者也是專家
郝教授結緣,是十年前本人擔任台北市社會局長,當時正規劃推動「不動產逆向抵押」即俗稱的「以房養老」,由於乃國內首創,由社會局對外招標進行研究,才知道國內有郝充仁這位優秀的學者。此後,我們互動較為頻繁,發現他能夠細心爬梳繁雜的行政實務,探索歷史發展背後的脈絡,堪稱學者中少數的「專家」!
勞保風暴與財務危機
所謂「勞保會倒」乃二○一二年國慶前一日的報導所引發,當時我借調在行政院督導勞委會業務,年初時勞委會提出勞保條例修正條文,就感受到風雨欲來!當時的焦點在「政府負最後支付責任」是否入法?精確地說,應是政府對勞保基金的撥補計畫是否完備?
那時,台灣剛經歷了全球金融風暴與「八八水災」,振興經濟當道,要政府拿出以百億為單位的撥補,財主單位傷透腦筋,因為那不只是一年的量,而是每年,且須隨著退休人口數的增加與壽命的延長持續加碼填補。勞保年金化是好事,可以提供勞工退休後較好(相較於一次領退)的經濟保障,何以才上路,就陷入財政困境呢?
這要追溯到勞保年金化的立法過程,當時正值二○○八年大選,朝野藉機以照顧勞工為名加碼。當時精算報告原為一.一%的給付率,可維持年財務平衡,沒想到行政部門上調到一.三%,在立法院通過時已經是一.五五%!這就是郝教授在書中一再強調「制度設計」的問題,此外,他還指出保險費率偏低也是問題之一。
高齡化加速危機與世代緊張
在年金保險中,只要是確定給付制(DB制),即會讓長壽者「賺很大」,因年金可以領到終老!然而,活得久是人類的進步結果,不是任何人的錯,而且未來世代還會活更久!因此,制度需有因應高齡化的調整機制,否則財務危機遲早會來;偏偏台灣高齡化正加速中,十五年內會超過歐洲國家,四十年後追上日本!歐洲國家高齡化較早,一九九○年代普遍已進行改革,台灣卻沒有「借鏡」,直到最近因龐大戰後嬰兒潮人口開始步入退休,大家才警覺到問題的嚴重性!
在諸多問題中,「行業不平」最受矚目,特別是領得相對較多的軍公教,遭受嚴厲的批判,書中也特別舉出「十八%」,其實乃因政治炒作而予汙名,激發族群間的矛盾,年金改革之路更加難走。
一九七○年代前兩岸軍事對峙,當時還進行九年義務教育並接著十大建設,高利率長達二十餘年是因為政府需要資金。當時軍公教薪資微薄,日子難過,其實多數人寧願政府加薪還比較實在,畢竟他們曾經歷可怕的通膨以及一元新台幣兌換四萬舊台幣的時代。基於此,「十八%」真的圖利當時的軍公教嗎?郝教授文中有生動的故事告訴讀者。
之後台灣經濟起飛、創造奇蹟,政府從一九八八年開始調薪,使得新一波軍公教未經歷前述苦難,卻享受到空前也是絕後的退休待遇!一九九五年之後的軍公教就沒有那麼幸運,已和十八%說拜拜了!書中指出即便同樣是軍公教,世代間的差異也相當之大。
以生動的故事來重塑歷史,以專業意見提供改革方向
要找到一本書,能將台灣各類退休制度說清楚,包括其變革與問題,是相當困難的!郝教授的鋪陳方式,我相當欽佩,書中創造虛擬人物與故事穿插在書中,重塑出各世代與族群的歷史剪影!有時代的無奈,也有當前的焦慮。
當他描述一九九○年代選舉造勢場合,謝美雲與張家安這對母子聽到候選人開出那麼多支票,張家安問媽,「錢從哪裡來?」謝美雲答以「政府啊!」張家安繼續問,「那誰給政府錢呢?」光這句話就可帶給人們最實在的思考!
郝教授抽絲剝繭將我國退休制度最重要的部分理出一條路,讓讀者跳出偏見來理解「不當設計」在時代中的理性;他並提出具體建議,不論是第一層採用瑞典NDC與緩衝基金的設立,以及第二層的職業退休金,都有學理與國外經驗基礎,和本人所推動的「當代結算制」有相當契合之處。
其實,改革最難之處,是改革的步驟與銜接機制,就算政府提出法案,立法院這最高民意機關,是擔心這一刀下去會失血過多呢?還是應維護選民當前利益來避開這一刀?這不只是政治,也是各自解讀的「責任」!那改革究竟該如何「軟著路」呢?郝教授也有獨特的見解。
這本《中國民國有限公司破產》,乍聽之下雖然危言,卻不聳聽!就拿文中「謝念慈」所描繪年金破產後社會的情景,絕對是可能的!因此,我們可以說年金改革是「世紀大改革」,少了政治人物的覺醒,少了學術界的良知,或少了社會的理性,改革是不可能成功的!
台灣大學社會系教授 薛承泰
前言
十年都還不起的潛藏負債
如果把中華民國政府視為一家股份有限公司來看,這家公司將在不久之後宣告破產,因為它一年總稅收不過才一.七兆,卻有高達十八兆的潛藏債務等著償還。
如果中華民國是一個人,他必須連續不吃不喝十年,才能還清這筆債務,但這是不可能的事,現在的政府沒有能力還債,只好把問題都丟給下一代,等於現在不到二十歲的年輕人,包含剛出生的嬰兒在內,每個人身上都背負了四七一萬的債務。
為什麼台灣政府會有這麼多債務?全都是現行年金制度惹的禍!所謂年金制度,是政府為了照顧已無賺錢能力的退休老人,每個月、每季或每半年等固定時間發放退休金,讓老人領有支付生活開銷的收入。
然而立意良好的年金制度,卻因為台灣人口結構面臨人口老化與少子化的衝擊,加上制度本身設計不良的關係,導致軍公教退撫制度和勞工保險都有超過八兆的潛藏負債,等著在十二年內全數宣告破產。
最先會出問題的是軍人退撫制度,預計在二○一八年破產,下一個則是教育人員退撫制度,將在二○二八年跟著倒下,公務人員退撫制度還可以多撐二年,二○三○才會發不出退休金,至於投保人數最多的勞工保險,也將在二○二七年宣告破產,在那之後,台灣將陷入老人生活難以為繼的危機。
二○一四年,當年金制度精算報告案出爐,一一宣告以上年金制度的破產時間後,台灣社會陷入一陣恐慌,所有人都在擔心未來領不到退休金,專家學者也呼籲政府必須正視年金破產問題。於是各方要求年金改革的聲浪層出不窮,在媒體大幅報導的壓力下,政府終於表態將進行年金改革計畫。然而四年過去,年金改革方案卻是毫無進展,破產問題依舊存在,甚至時間還在不斷提前,但政府始終逃避問題,一直讓改革方案卡在立法院裡,任憑破產危機日漸擴大,社會也因此出現族群撕裂、紛爭四起的現象。
軍公教人員成為勞工朋友的眼中釘,認為他們退休金領得太多,動輒六、七萬以上的月退俸,居然可以比退休前的薪水還高。更讓勞工不滿的是,軍公教退休人員領的錢,絕大多數都是從他們繳交的稅金而來的,於是「職業不平」成了要求年金改革的最大聲浪。
再者,「世代不公」也是一大問題,不論是軍公教或勞工的年輕人,都不滿上一代可以繳得少、領得多,可是他們不但得繳交更多的保費,等到退休那天到來時,年金制度卻可能早已破產,等於什麼都拿不到。
上一代吃香喝辣,下一代卻得承受苦果,台灣的年輕人薪水已經夠少了,還得東扣西扣拿來供養退休老人,這讓他們愈來愈覺得生活無望,彷彿再怎麼努力也看不到未來,「貧窮世代」成了如今年輕人的專屬名詞。
如果年金制度不改革,職業不平和世代不公的情況將更嚴重,而且台灣政府的財務也會跟著受累,一年政府總預算不過兩兆左右,當中卻有至少三千億以上屬於退休金支出,嚴重排擠其他部門的預算,讓台灣的前途更加黯淡無光。
為了挽救年金破產危機,也為了扭轉政府入不敷出的財政問題,我們不能再逃避下去,必須針對制度現狀進行調整,讓潛藏負債大幅降低,讓破產時間無限後延,終至得以健康運作為止。
制度是人訂出來的,必定跟當時的時空背景和人心想法有關,為了讓大家容易理解台灣年金制度的由來,本書將以故事夾敘的方式進行,透過故事兩位主人翁,分別代表勞工的謝建國,以及代表軍公教人員的妹妹謝美雲,藉由他們的成長故事,進一步認識台灣的年金制度是怎麼來的,以及為什麼會走到即將破產的今天。
年金制度會爆出破產危機,最主要的原因有兩個,一是「人口結構改變」,台灣人口受到少子化與人口老化的影響,造成領取退休金的老人增加速度太快,但能夠提供資金來源的年輕人卻逐年減少,嚴重失衡導致年金制度難以持續。
第二個原因則是「制度設計不良」,不論是勞工或軍公教退休金制度,都有過於寬鬆的給付條件,以及高過世界各國平均水準的金額,甚至在工作期間只要繳交少許保費,日後就能領取多達數十倍的退休金,當然會造成可觀龐大的潛藏負債。
本書第一章《一切得從人口結構說起》,就是從台灣近七十年的社會脈動,以及人口結構的改變,淺談政府為什麼要制訂年金制度。
台灣早期以農立國,照顧老年人口的責任落在家中孩子身上,由下一代扶養上一代的傳統代代相傳,使得早期老人無須煩惱晚年生活。但自從台灣經濟面貌從農業轉型成工商業,使得傳統大家庭的結構產生變化,年輕人必須離開家鄉到都市討生活,於是年邁老者就乏人照顧,將陷入難以生存的困境。
政府適時出面擔起責任,以年金制度代替年輕人的扶養照顧,藉由固定發放的退休金,讓老人無須擔心生活開銷的來源。過去,因為有一九四九年近兩百萬跨海來台的外省人,以及長達二十年之久的戰後嬰兒潮,使得台灣擁有大量充沛的勞動人口,他們長期供應足夠資金,讓人數還不多的老人都能順利取得退休金。
但是當戰後嬰兒潮開始步入退休年齡,人口結構就出現扭曲的變化了,領錢的老人變多,給錢的年輕人變少,年金制度逐漸產生入不敷出的壓力,再加上台灣特殊的選舉文化,讓政黨與候選人為了爭取選票,不惜繼續提升各項福利,雖然一時贏得了選舉,卻也將所有債務都留給下一代。債留子孫讓下一代的日子變得辛苦難熬,職業不平與世代不公的反彈也在他們心中日漸發酵,已經步履闌珊甚至搖搖欲墜的年金制度,再不盡快加速改革腳步,不但會苦了日後退休的人,更將犧牲正在努力付出的年輕人。
如今,在媒體近年的大力宣導下,年金改革已開始凝聚社會共識,但要怎麼改,又要從何改起,著實令多數人摸不著頭緒。本書第二章《設計不良的年金制度》,就要深入分析軍公教與勞工的退休金制度,讓大家瞭解制度的演變過程,以及哪裡設計不良,才會導致政府欠下高達十八兆的潛藏負債。
為什麼會有惡名昭彰的一八%存款優惠利息?軍公教退撫制度為何會出現退休金領得比工作薪資還多的情況?勞保年金憑什麼讓世界各國勞工羨慕不已?勞退新制又為什麼是唯一沒有潛藏負債的退休金制度?
以上種種問題,都能在第二章得到解答,唯有每個人都瞭解制度的缺失與改革方向,我們才能進一步監督政府,朝著正確的方向進行改革,讓年金制度不會因為政治人物與政黨攻防背後的利益算計,最後又淪為一場空談,甚至是加快中華民國政府走向破產的速度。
第三章《全面改革年金制度》,直指政府不該只是單純改革制度缺失,更該站在更高的層面上,全面性解決「職業不平」與「世代不公」的問題。過去,由於軍公教與政府之間有特殊的依存關係,從一九四九年以來就如同命運共同體,相互依賴、不可分割,因而軍公教享有令勞工羨慕眼紅的福利,然而隨著時間過去,軍公教的特殊性其實可以走入歷史了。
未來的軍公教,應該被視為三百六十五行的其中之三,與勞工站在同樣的立足點上,都是領人薪水的受雇員工,退休條件應該要向勞工看齊,甚至全面性地取消軍公教與勞工之間的差距,讓大家都採用同樣一套退休金制度。
為了避免世代間的不公平與剝奪感,現在還在工作的人必須得再多繳一些,同時未來還必須少領一點,才能減少年輕一代的沈重負擔。同時,過去已經領取太多的既得利益者,也該在共體時艱、共赴國難的前提下,透過適當的制度方法,將部分收進口袋的退休金回饋於社會,才能達到世代公平的效果。
不只台灣,全世界的先進國家都面臨人口老化與少子化的衝擊,紛紛進行退休金制度的改革,像是瑞典、日本、德國或美國,在改革之後都有不錯的效果,我們可以學習仿效他們的成功之處,為台灣量身訂作適合的一套辦法,做為可永續經營且無破產疑慮的年金制度。
年金制度改革之後,所有人都將面臨同樣的問題,就是未來可領的退休金勢必變少,然而在平均壽命不斷延長的今日,每個人在退休之後,都可能有長達二十至三十年可活,這麼長的時間,若只依賴政府所給的微薄退休金,日子將過得頗為辛苦,因此我們必須提早準備,透過投資理財或其他方式,幫自己多累積一點退休金。
第四章的《多替自己準備退休金》,便是鼓勵大家透過投資股票或基金,讓自己在沒有工作的情況下,依舊能靠過去累積的存款,藉由錢滾錢的方式持續增加收入,讓晚年生活可以過得好一點。
還有透過個人商業保險,或是信託養老、以房養老的新觀念,為自己製造另一種年金收入,也是給退休生活多一層保障的方法。除此之外,我們更要有心理準備,退休後有可能還要再投入職場,像是現在的日本一般,有所謂的老人就業市場,為生活減輕更多經濟上的負擔。
每一個人都會老去,都將面臨失去賺錢能力的一天,所以大家都該關心瞭解台灣的年金制度到底出了什麼問題,不僅是為了日後的自己著想,也是為了讓台灣能擺脫現今的困境,徹底從財政破產的危機中平安度過。
如果我們都冷漠看待,覺得事不關己,認為一切交給政府負責就好,那麼一旦政府繼續任由制度擺爛下去,最後受害的肯定是我們每一個人,近年頗受國際注目的希臘悲劇,恐怕將在台灣上演。
我們,真的想成為悲劇人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