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雲際會,才華湧動。
他們,共同擦亮了台灣當代藝術的天空
精彩故事,未完待續……
本書集結作者自2009年起連續三年所撰寫之藝術家小傳,一共收錄40位台灣重量級藝術家之精彩故事而成。作者並不刻意區別其藝術地位之高低、創作媒材之理路,也不特別強調「按姓名筆劃」排列,或以藝術家之出生年月來排定前後順序,反而可以讓讀者去除一般評量的眼光,以直接而不帶任何比較的態度,重新認識這群台灣重量級當代藝術家,從不為人所熟知的一面,以及他們無可取代的神韻風采。
從李俊陽到楊茂林,從油畫到雕塑,從「三年級生」到「五年級生」……作者筆下的台灣當代藝術家,個個身懷絕技,才華洋溢,他們在此風雲際會,天分湧動,共同擦亮了台灣當代藝術的天空!
「台灣當代藝術風神榜」,精彩故事,未完待續……
作者簡介:
◎關於作者/王福東
1956年生,現為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專任副教授。
舉辦油畫、雕塑等個展二十餘次,國內外群展、獨立策畫台灣當代藝術展不計其數。
作品為國立台灣美術館、台北市立美術館、鳳甲美術館與私人典藏。
新詩獲1982年「師大新詩獎」第一名、1983年第六屆中國時報文學獎「新詩類」(評審獎)。繪畫曾獲第五屆雄獅美術新人獎「優選獎」、全國油畫展等「優選獎」多次。
個人資歷
2012 行政院文化部‧公共藝術審議會審議委員
2008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藝術駐村審議會召集人
2007 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專任副教授兼藝術展演處主任
2005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博士班藝評組」兼任副教授
2005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進修部「藝術行政與管理組」兼任副教授
2005 行政院經濟部‧公共藝術執行委員、審議委員
2001 《大趨勢》藝術雜誌‧名譽總監、總編輯 1998 國立台南藝術學院《藝術觀點》雜誌總編輯 1992 臻品藝術中心‧藝術總監 1991 返台擔任《雄獅美術》月刊主編 1988 美洲《大地雜誌》月刊總編輯 1982 台北「當代畫會」(1985年改制「第三波畫會」)第一任會長
研究領域
台灣美術史、當代藝術批評、公共藝術、當代藝術創作。
重要著作
2014【台灣當代藝術風神榜】‧《大寫藝》(策馬入林)
2011《親愛的新前衛‧鏡相/幻相——王福東2004~2011作品集》(天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10《親愛的新前衛/進畫論》(春成出版)
2003《靈光乍現——王福東2003作品集》(大趨勢藝術空間)
1999《風花水月——王福東1999作品集》(飛元藝術中心) 1994 木雕作品集《子不語》(臻品藝術中心) 1994 油畫作品集《閱讀台灣美術的10種方法》Ⅱ(飛元藝術中心) 1993 油畫作品集《關於思考》(臻品藝術中心) 1993 美術評論《台灣新生代美術巡禮》(皇冠出版公司) 1992 陶塑作品集《未來——王福東的陶塑世界》(新生態藝術環境) 1992 油畫作品集《王福東1990~1992畫集》(臻品藝術中心) 1991 美術隨筆《煮字集——作為一個台灣畫家》(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987 詩、畫、散文集《蘇活冥想曲》(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982 詩集《結局》
章節試閱
●洪易,親愛的鋼!偉大的太陽!
洪易,本名洪鴻益。1990年代初期我駐台中初識「鴻益」期間,那時他還不是藝術家,反而更多人會把他當作是一個空間達人看待,至少,就我當年所知,鴻益他當年在台中地區至少打造了4~6家以上的空間,其中尤以府後街一帶的「藝術新樂園」與「藝術現場」最讓人津津樂道,也是我當年經常流連忘返的所在之一。
偉大的太陽!
關於洪易,他在創作自述中的第一句話說:「有夢最美、希望相隨」。原來,他滿腦子的想法也就一如他滿腦子源源不絕的作品圖騰,正是因為他的人生目標裡頭,一直都有常相左右的美夢相隨。
縱觀洪易發跡以後,無論是平面或立體3D,其作品的質,都足以等量齊觀。他作品交互層疊著世俗常民文化與民間美術的表徵,也充分展現出藝術家對於生活事物的幽默與風趣,因為洪易他來自民間,所以他的作品也堅持對本土文化的信仰與關懷,他在面對生活應變時的能力也超乎常民,於是乎,那種正港台灣味的常民藝術特質,就很自然的將藝術家對於土地的觀察與情感,揉合於他作品的造形與色彩之中。
洪易的公共藝術,習慣將豔俗多彩的民俗形象置入公共空間之中,其中除了人之寓意之外,也結合有動物的擬人形態以及誇張逗趣的造形。所以不管是「藝起看公視‧洪易的團團圓圓」,或者是「生藝興龍」、「偶遇洪易」…等等,那些看來十分圓融飽滿也相對可愛的事物,正是洪易藝術生活化的理想性格使然。洪易一直認為人間可愛,而台灣,更是一座不折不扣的樂園與仙島,所以當年他在台中打造的第一處空間,才會取名叫做「藝術新樂園」。
洪易在他自己部落格的結尾說:「藝術並沒有那麼偉大,偉大乃在於自己感覺慢慢可以帶給台灣一些視覺上的喜悅…,感謝鼓勵與支持…,阿彌陀佛!」
洪易或許也該說:感謝「親愛的鋼!」感謝「偉大的太陽!」因為他的作品大都是「親愛的鋼」鑄造的,而他的人;以及那豔俗的色彩呢!則是來自於「偉大的太陽(堂)‧本舖!」,台中是也!
●黃銘哲,一流的態度,決定一流的高度!
大家都知道,黃銘哲他非科班出身。
1976年,當他還是一個二十八歲的青年時,他就已經足以在當時台北新公園的省立博物館舉辦「很鄉土藝術時期」的個展,之後,他曾經出洋去過英國、也去過美國,遊玩也好,遊學也罷!總是也曾經娶過一個洋妞、一個台妞…,然後…,1980年悄然返國,一連拿下好幾座公開徵件比賽的冠軍寶座。
永久免審查
在1980年代初期,在那個畫風還算保守的所謂「畫壇」,他的一襲紅底畫裳,真的是讓他一炮而紅。從當時的藝壇氛圍觀之,以連續幾場公開徵選而成為「永久免審查」資格者,黃銘哲是其一,看在當年一大批熱中比賽的「從藝人員」眼裡,黃銘哲確實是當時藝壇最亮眼的一顆明星,不過對他來說,那些獎盃並不是重點,比較引起評審青睞的,是黃銘哲回國初期所提出的新種視窗,明顯有幾項特色,其一:當時台灣年輕一代的創作人口,才剛剛從超現實主義、鄉土寫實與都會寫實的幾波浪潮當中微微甦醒,當時,超前衛還沒進到台灣,所以當時…,黃銘哲剛剛才從歐洲帶回維也納分離主義Gustav Klimt(克利姆)與Alfons Maria Mucha(穆夏)等新藝術的手法,就這樣將省展以及全國油畫展傳統空間的景深移開,然後,再以他特有的色域表現手法,將當時島內泛印象主義的油彩平抹合圖,「分離」之後揚長而去。
其二:他大膽畫出一整片紅色江山,這在當時尚未解嚴的年代尤其禁忌,因為在那個還未解嚴的年代,也就是一直到1983年北美館剛成立不久,都還發生「李再鈐事件」,殷鑑確實不遠。其三:就是黃銘哲獨到且精於人物寫實的獨門技巧,比之許多寫實主義者的寫實功力,猶有過之而無不及。
創作之外,黃銘哲還有一項「特異功能」,就是他對空間打造的精準態勢,都一再證明他是一個對空間概念具有獨特見解的人,以往,不管是他早期的士林、北投;或者台中的工作室。在建築界還沒開始流行「樓中樓」之前,黃銘哲早早就把他工作室大塊鋼筋水泥的一大半樓板掀開,工程之大與工作室之壯觀,直叫人為住在樓上的住戶捏了一把冷汗,就不曉得哪一天,在他上面幾層樓上的住戶,會不會突然隔空掉落下來。
1982年底出國以後,我偶爾還是會來回台美兩邊跑,有一回,許是1985年,我在台北曾經跟黃銘哲有過一夜「空間議定書…」,回美國之後,1989年某夜!黃銘哲突然打了一通越洋電話到我唸書的密西根州來告訴我,說他真的已經在和平東路師大校門口正對面,打造了一處膾炙人口;而且僅僅只有一張桌椅的「台北尊嚴」。那些年…以及那些事…,在台北尊嚴那個空間,曾經舉辦過七等生、黃春明等一些文人畫家的個展,還有一些藝人的MTV;甚至連1991年才剛剛要冒出頭的六腳侯氏的「拖地紅」,也是在黃銘哲的台北尊嚴首演,在當時藝術界造成轟動的程度,一時之間連台北尊嚴的樓板都快被掀鬧開來,兩相得益之後,連帶侯俊明與台北尊嚴的名號都節節漲上來,與當時林鉅的「攤」、「阿才的店」…,在1980年代與替代空間發展頗為扣合的社運、小劇場等等,為台灣「後解嚴」的文化藝術運動,贏得了漂亮的掌聲。
藝術的翰海!
回顧從1970年代起,黃銘哲對藝術一往情深且馬不停蹄的創作態度,令人折服。
黃銘哲,這位長期以來一直都在他的作品版圖與空間營造方面,呈現出異乎常民的文化能量,一點都看不出他非科班出身的農族身影,他那種駕馭作品與駕馭空間的魅力,讓人想起他經常用來自我期許的國王形象,一種心靈幻旅以及一個逐夢的浪人,在漂泊之後「歸鄉」的感人故事。
縱橫台灣當代藝壇數十載,黃銘哲一直都如超級明星一般,從1970年代的鄉土寫實時期,到1990年代半抽象絢爛與華麗的風格,不僅在藝術界一再獲得肯定,同時,藝術市場的藏家與觀賞者都能強烈領受他這股無法抑止的藝術動能。這股動能,讓他從二度空間躍升到三度空間,並以其繪畫表現形式意欲征戰鋼雕領空時,曾經讓很多盆友戰戰兢兢都為他捏一把冷汗。然而,他勇於探索與過人的才華,使得他又再次獲得勝利,接二連三的大型公共藝術也不斷的聳立在眾人的面前。
千錘百鍊,是黃銘哲打造屬於他自己高高城堡的過程與情境,一如1990年代「國王的夢」系列,他把自己比喻為城堡裡孤寂的國王,所以意圖成為一個藝術創作者永恆的國王形象,是他長久以來一以貫之的夢想與追尋。同時,他也很清楚,欲作為一個藝術創作者永恆的國王形象之前,他必須先要有一流的創作態度,因為只有一流的態度,才會決定一流的高度。
●賴純純,她的公共藝術取代了蔣公與土地公!
如果說,在台灣美術史上,我首先會想到第一位傑出女性美術家是陳進,那麼,在【台灣當代藝術風神榜】這一單元系列,我首先要想到的第一位傑出女性藝術家,就是賴純純了。
取代了蔣公與土地公!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如果說,在西洋藝術史上,我所能想到第一位傑出女性藝術家是歐姬芙(Georgia Totto O'Keeffe),那麼,在台灣當代藝術的疆域,我首先要想到的第一位傑出女性藝術家,也是賴純純。
賴純純,1980年代起就與林壽宇、莊普、胡坤榮、張永村等人,活躍於台灣當代藝術的領空,可以說數十年如一日。
作為一個當代藝術創作者,特別是在1990年代中期以後,賴純純全面移轉她的創作板塊進入公共藝術這場域,她可以說是台灣少數幾個可以「從基隆到屏東」;取代了「從蔣公到土地公」原有的公共藝術景觀者。
為了尋找她生命的藝術理想,年輕時候,賴純純先後遠赴日本及美國求學,也曾參與法國、瑞士等地的藝術家交流計畫。1981年回國時,她曾短期在她的母校文大美術系任教,當年被她教過的一群「笨鳥」,例如楊智富、楊仁明、李民中、梁平正、傅慶豊…等人早都已經揚名立萬了,但每每提到他們當年這位剛從國外回來的年輕老師賴純純時,每一隻笨鳥他們都還要豎起大拇指。不過,賴純純的志業並不以作為一個藝術教師為職志,她回國初期,於1981年就率先在台北的美國文化中心個展,那一次個展,她就明顯展現出材質使用的特殊性及豐富性。
●林明弘,一束移動的光!
作為一間台灣當代藝術展演的老店,也是台灣當代藝術重要搖籃的「伊通」,自從1988年由劉慶堂、陳慧嶠、莊普、黃文浩等人創立以來,開宗明義就標舉出「一棵樹靜止不動另一棵樹向前移動…」。
「新林來瘋」現象
真正引起藝術界注意林明弘的作品,要從1996年的「室內」開展說起,因為「室內」,林明弘將他在自己居家中所使用的台灣老印花布的圖案,轉化成一件件掛在伊通牆上的作品,而這次的發表,那種理念與品牌的建立,正是林明弘至今多年來創作風格的主軸。1999年他又在伊通發表「這裡」個展,或2000年台北雙年展的參展作品;溫哥華、巴黎、香港、印度、日本…,許多不同文化的國度,林明弘都可以從老祖母的布花,轉譯成台灣族群的特有「花采」,他將這個花采或圖騰,帶到不同的文化領地鋪展開來,異文化與異文化間的對話,透過林明弘,他的作品果真有了「新台灣之光」。如果說,同樣也是霧峰林家的後代——他的堂兄林壽宇,曾經在1980年代的台灣藝壇,創造出「林來瘋」(linsanity)現象的話,那麼!經過二十年後的新世紀,我們如果再說一遍「新林來瘋」(Neo-linsanity)現象再度發生,也頗為適切。
在林明弘眼中,布花是與社會環境、傳統對話的橋梁。時至今日,布花的確是因為林明弘獨到的見解,而喚起了台灣人民共同享有的文化意象,無論我們是否記得這樣的布花圖像,它確實都讓世界許多美術館;或各大國際精品公司為他(或它)著迷,那種文化光譜所綻放的光芒;以及,那種文化輸出的力量,林明弘,他甚至比一個國家——「文化部」的力量還要大。光是我們從以前的文建會,看到現在的文化部,許多國家文化政策的推廣,都遠不及林明弘單一「個體戶」的彈指神功,因此我還是要說:「What A Difference An Artist Made」!他居然可以用單一個體戶的力量,從他曾祖父那個年代就開始廣泛使用「很本土」的阿嬤的布花,一舉發揚光大為「新本土」的國際品牌!他,一個人的能量,就足使台灣文化有榮光!偉大喔!人生境遇不可思議,從伊通到人人都通;也就是從一個調酒師Bartender,到世界藝壇人人都知道的Michael Lin,是誰創造了林明弘呢!?「What A Difference An Artist Made」!
比較特別的是,在林明弘他成長過程,藝術是一個典型跨文化的複合體,乃至於,他總是進行著一種在不同身分與不同文化的海洋中浮移,因為具有「文化混血」的特質,所以他從小至今,從日本、台灣、美國、中國、法國、比利時…,他都一而再的,且馬不停蹄的浮移,他,一如一束移動的光。
許是一隻鷹呢!或者,夜間的太陽!林明弘的好友陳慧嶠,曾經如是她說。
What A Difference An Artist Made!
因為他是鷹;是太陽,是一束…移動的光!
●董振平,迴旋、穿透、他的馬!
民國87年1月26日,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發布「公共藝術設置辦法」之後,台灣的公共藝術才正式告別了原本「蔣公與土地公」的刻板形象,也正式啟動了公共藝術這領域的「春秋戰國」時代,甚至在許多公開徵件的角力擂台中,我們也頻頻驚見一些國際級大藝術家的身影,而這麼多年累計下來,儘管處處都不斷聳立起許多大型的公共藝術,然而,在這麼多顯而易見的地標型景觀當中,其中有幾座特大號的「他的馬」;或特別引人側目與佳評者,都是出自董振平之手。
「他的馬」的循環意識
從早期的「醜陋美學」,到「迴旋穿透」,一直到現在的「循環意識」系統,董振平的創作觀念有著很大的轉換,但本質上,他作品風格一直都延續著一涓淒麗美感的情愫,亦即救贖性的撫慰著常民精神的心。特別是他把美麗的馬體,以「他的馬」做循環意識,從粗陋的形色中轉換到另類生命的版圖,是另一種在生活情境背後的意象探索,同時他也企圖質問:什麼是當前社會的感動力?
回溯董振平的創作脈絡,他的作品與他成長環境的啟發息息相關,都在不同的階段,將他生活的觸感反映在各個不同時期的作品中。因此他說:從內化社會的感動力到個人創作的階段性發表,我一再的反覆生活經驗,衍生自我的感官符號,具體總結出我個人:堆積、挪動、重疊、延伸、開洞、遷移、轉換、穿透、迴旋、移情、時間差的創作觀。(引自董振平自述)
董振平「他的馬」的作品,也經常給人一種無法臆測或意料之外的驚喜,因為他認為每個人對人生的見解不盡相同,特別是他對政治議題的嘲諷,以及他對社會狐疑刻板印象的挑戰,如果我們以「他的馬」來做「他馬的」反諷!他總會以作品直接或間接再衍生出相關的社會議題,宛如經過他個人特有「反覆循環與穿透」之後,再進行再思惟與再辯證的一種心性修持。「他的馬」的3D立體造形作品如是觀,另外,他的許多數位版畫,亦復如此!因為「他的馬」的作品不預設立場,所以經常可以翻轉出一片他所謂「自我天空」的另一番意象;就3D立體造形藝術方面來說,「他的馬」的「透明性」總會「引人遐思」;「迴旋」的意象,又足以讓人紓解情緒。1988年他在北美館發表「迴旋穿透」大型個展後,1990年起,他創作版圖己明顯朝向大型公共藝術發展,因為「他的馬」的氣度,已經大到需要更大更雍容的空間來承載。他自己更期許能讓更多的群眾進入「他的馬」的思維,參與或閱讀他對空間的藝術見解,這也是他朝向大型公共藝術發展,並且相繼在南、北各地呈現他作品的「起心動念」之緣起。
董振平的許多作品,都藉由「他的馬」這個動物形象來表述他的創作觀,特別是他經常以「迴旋、穿透」這樣一個形式來呈現,在這方面,我們也真的看到他一個接著又一個的圓夢歷程,經由創作的手,他透過一件又一件「他的馬」來與世人對話。
因此,他說自己是如此的珍惜每一個幸運的機會,就如同他至今未曾放棄作版畫,他說:版畫與公共藝術都是與普羅大眾最貼近的藝術,他樂於經由普羅大眾和大家分享「他馬的」藝術觀,那就是:迴旋、穿透,他的馬!
●洪易,親愛的鋼!偉大的太陽!
洪易,本名洪鴻益。1990年代初期我駐台中初識「鴻益」期間,那時他還不是藝術家,反而更多人會把他當作是一個空間達人看待,至少,就我當年所知,鴻益他當年在台中地區至少打造了4~6家以上的空間,其中尤以府後街一帶的「藝術新樂園」與「藝術現場」最讓人津津樂道,也是我當年經常流連忘返的所在之一。
偉大的太陽!
關於洪易,他在創作自述中的第一句話說:「有夢最美、希望相隨」。原來,他滿腦子的想法也就一如他滿腦子源源不絕的作品圖騰,正是因為他的人生目標裡頭,一直都有常相左右的美夢相隨。
...
作者序
空中奇緣,結《大寫藝》
收錄在《大寫藝》這本書的四十篇文章,是我從2009年歲末起,三年餘持續寫作,同時也大部分發表在網路上的文章。
回首2013年1月1日開始,我依寫作次序在臉書的「動態時報」上,每間隔1~2週就丟出一篇,發布當時的專題名為【台灣當代藝術風景】。8月1日起,當我發現已經上網的「26座風景」公開瀏覽後,在藝術界頗有「風起雲湧」之漾,於是就趁著暑假再度赴美休假期間,更名為【台灣當代藝術風雲】。
9月上旬,南藝大即將開學之前我回到台灣,又回想起二十四年前,也就是1991年1月,我應李賢文先生之邀回國主編《雄獅美術》的藝往經驗,想到如今人過中年既然有意再起「風神」,索性就再更名為【台灣當代藝術風神榜】,於是又衍生出「一個系列」的「長征」寫作計畫,《大寫藝》,正是這個系列的一個起點。
關於寫作的名單與次序,以第一本《大寫藝》為例,事先並沒有特別預設,純粹就興之所致而為之。正因為寫作的起因是如此「寫意」,所以後續還有許多重量級的藝術家都來不及收進本書,也因此凸顯這第一本《大寫藝》並非唯一,其中部分原因,是我擔心如果第一本就將「王牌出盡」,會導致「後勁」再無「日月光」!
在臉書發布以來,感謝許多「讚」聲連連;以及幫忙分享或轉貼的臉友們,特別是在我即將結集出版之際,我專程將文章寄給每一位藝術家看過之後,竟然多達三十五位藝術家朋友願意將他們珍貴的圖版授權,在這麼寬頻往返的交流經驗中,讓我深受感動,至於僅僅只有少數五位藝術家先進,由於他們個人因素不克授權,也讓我增長了部分反省的契機,然而,在「獨立藝評」與「學術自主」這樣的大前提下,本人也無意在原本已經完成的文章中特別「加油添料」,在此,也要請這少數幾位先進或朋友諒解。
本書還要感謝「策馬入林」總編輯李菁菁小姐。
去年暑假我旅美期間,由於陳明聰先生幫我轉貼了幾篇文章到Ginger Lee的動態時報,才使我得以和菁菁結了這個「空中奇緣」,原以為菁菁所說等我回台之後「再面議出版事宜」只是客氣話而已,沒想到有一天早上,當我在臉書PO出滯美期間「晨間小走路」的幾張照片之後,菁菁就第一個上去貼文說「王老師,我在等你唷!記得……」。原來「策馬入林」並不是隨口說說而已,真的是行動派的喔!像這樣「一言九鼎‧策馬猛追」的氣度,真是讓人動容啊!
再次謝謝菁菁為本書的出版做了這麼好的安排與命名。
還有,時空易轉二十年的老友劉開幫我的小書導出這麼精讚的主意;以及明聰兄在不支領圖片稿酬的情況下,慷慨給予我許多優質的「造象」圖版,他們都讓本書增添了更美好的視覺饗宴。
謝謝大家! 2014.02.05歲初‧台南「紅花園」煮字齋
空中奇緣,結《大寫藝》
收錄在《大寫藝》這本書的四十篇文章,是我從2009年歲末起,三年餘持續寫作,同時也大部分發表在網路上的文章。
回首2013年1月1日開始,我依寫作次序在臉書的「動態時報」上,每間隔1~2週就丟出一篇,發布當時的專題名為【台灣當代藝術風景】。8月1日起,當我發現已經上網的「26座風景」公開瀏覽後,在藝術界頗有「風起雲湧」之漾,於是就趁著暑假再度赴美休假期間,更名為【台灣當代藝術風雲】。
9月上旬,南藝大即將開學之前我回到台灣,又回想起二十四年前,也就是1991年1月,我應李賢文先生之邀回國主編《雄...
目錄
關於作者
自序——空中奇緣,結《大寫藝》
001.妙工俊陽,1967年~
002.洪易,1970年~
003.洪根深,1946年~
004.莊普,1947年~
005.李民中,1961年~
006.楊智富,1960年~
007.梁平正,1958年~
008.黃銘哲,1948年~
009.郭振昌,1949年~
010.林鴻文,1961年~
011.陸先銘,1959年~
012.郭維國,1960年~
013.梅丁衍,1954年~
014.周于棟,1950年~
015.黃銘昌,1952年~
016.奚淞,1947年~
017.黃楫,1953年~
018.楊識宏,1947年~
019.賴純純,1953年~
020.曲德義,1952年~
021.連建興,1962年~
022.劉得浪,1958年~
023.謝德慶,1950年~
024.楊仁明,1962年~
025.葉竹盛,1946年~
026.戴壁吟,1946年~
027.李明維,1964年~
028.林明弘,1964年~
029.陳慧嶠,1964年~
030.黃宏德,1956年~
031.鄭建昌,1956年~
032.李明則,1957年~
033.黃步青,1948年~
034.黎志文,1949年~
035.董振平,1948年~
036.蔡根,1950年~
037.許自貴,1956年~
038.林鉅,1959年~
039.李真,1963年~
040楊茂林,1953年~
關於作者
自序——空中奇緣,結《大寫藝》
001.妙工俊陽,1967年~
002.洪易,1970年~
003.洪根深,1946年~
004.莊普,1947年~
005.李民中,1961年~
006.楊智富,1960年~
007.梁平正,1958年~
008.黃銘哲,1948年~
009.郭振昌,1949年~
010.林鴻文,1961年~
011.陸先銘,1959年~
012.郭維國,1960年~
013.梅丁衍,1954年~
014.周于棟,1950年~
015.黃銘昌,1952年~
016.奚淞,1947年~
017.黃楫,1953年~
018.楊識宏,1947年~
019.賴純純,1953年~
020.曲德義,1952年~
021.連建興,1962年~
022.劉得浪,1958年~
023.謝德慶,1950年~
024.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