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二十多歲的軍人洛夫、張默(以及隔年參加的瘂弦),在台灣南部創立了《創世紀》詩刊,首印一千本,花費四百元(當時的價格),開啟她六十年的深遠影響。在早期高舉「超現實主義」的大旗下,一個以語言構築的世界就此出現。彷彿以詩刊為匙,便能扭開一個平行世界的入口,讀者得以在貧瘠的現實外,一窺這魔幻隱喻的絢麗國度。
如今,這個詩的國度、語言的異世界已存在60年,無數的學者及詩人分別以論文與詩致敬,我們則耽溺於那超現實的意象世界。在這本書中,我們試著探尋,如何把創世紀以語言為核心的世界翻譯出來?如何替那些永不過時的語言找到適當的色票?如何在這本書中,以藝術家的畫筆傳達創世紀的前衛?以設計師的色彩呈現語言文字的顛覆造次?我們能不能做出一本書,讓現代的讀者感受到1954年翻開創世紀詩刊的興奮情緒?同樣開啟那個絢麗國度的入口?讓另一世界的光線滲出?
為此,我們邀請年輕設計師(賴佳韋)、拼貼藝術家(詹雨樹)、 [插|漫]畫家(阿力金吉兒、61Chi、川貝母[以及Ryan Hong])等人一同參與這個[稍嫌]自不量力的計畫。這本書從今日創世紀六十年出發(第一部分),聚焦早年超現實主義時期的發軔片刻(第二部分),以及三位創辦人(所謂「鐵三角」)的個人著作(第三部分),並附上我們認為談論創世紀詩刊的經典論文(附錄)。我們不打算詳述史料、文獻或過往歷史,而是盡量以文字與視覺為主角,因為我們深信,只要讀者能踏入這個詩的國度,不需要歷史與背景,創世紀群星的文字自能穿越時空,展現強大的力量。
如果妳∕你未曾踏入詩的國度,這本書會是一個機會。藉由詭異的意象、未曾見過的色彩,讓妳∕你感受詩的國度的顫動、看見《創世紀》。歡迎來到這個六十年來從未衰老褪色的語言魔幻世界。
書籍重點
*時值《創世紀》詩刊六十週年,這是一本用視覺復刻的《創世紀》。以漫畫、活字、拼貼、插圖等各種視覺元素,向淬鍊六十年的詩人們致敬。
*三位年輕畫家(阿力金吉兒、61chi、川貝母)用精采漫畫詮釋洛夫、張默、瘂弦的詩作。
*拼貼藝術家詹雨樹以三幅超現實作品串穿全書。
*六十年來《創世紀》精華重點;洛夫、張默、瘂弦三位詩人的快速入門。
作者簡介:
企劃
行人文化實驗室
美術設計
賴佳韋:1984年出生,就讀台灣科技大學工商業設計研究所。現為自由工作者。熱愛文字和音樂與影像。目前主要從事唱片包裝設計、書籍裝幀設計與表演藝術視覺設計等等。2012至2014年連續三度獲德國紅點設計獎,作品也曾入圍德國iF設計大獎、金曲獎、金蝶獎、台灣視覺設計金獎、澳門設計雙年展獎等,並受邀德國、上海、澳門等地參展。
視覺拼貼
詹雨樹
拼貼藝術家,生於1969年,最喜歡的人物是科學怪人。
視覺文學
阿力金吉兒(Ali Ginger)
自由插畫家。曾以《Cycle》入選義大利波隆那二○一二年兒童插畫創作獎。著有《Face to Face》圖文創作書(田園出版)及獨立出版品《跳過一朵雲》。
61chi
師大美術學系設計組畢,現就讀設計研究所。致力於將藝術與設計的雙重美感帶入作品中。從事自費出版多年,二○一四年以漫畫《房間》(大辣出版)出道。 二○一二、二○一四年兩度代表台灣參展法國安古蘭國際漫畫節。
川貝母
喜歡以隱喻的方式創作圖像,詩意的造型與裝飾性是常用的特色。入圍二○○五年波隆那插畫展,近期與《紐約時報》合作,不定期發表作品。
內頁插畫
Ryan Hong
畫畫不能當飯吃就當點心吃。願望是再長高10公分。
章節試閱
一九五四年,在高雄左營擔任軍職的張默與洛夫,於明德新村四十六號創立《創世紀》詩刊,於左營海軍印刷廠印製。第一期由張默與洛夫主編,瘂弦則於自一九五五年加入編輯行列,被稱為「創世紀鐵三角」。
初期以「新民族詩型」作為核心概念,當時提出三大主張是:一、確立新詩的民族陣線;二、建立鋼鐵般的詩陣營;三、提攜青年詩人,徹底肅清赤色、黃色流毒。
一九五九年四月《創世紀》第十一期改版,從原本的三十二開擴大為二十開,並且開始強調詩的「世界性」、「超現實性」、「獨創性」與「純粹性」。當時其他兩大重要詩刊《現代詩》與《藍星》的主將也都開始在此發表作品。在內容的具體呈現上,加重了詩作翻譯的比例,引介梵樂希、里爾克、艾略特等詩人。此發展某種角度接續了「橫的移植」的主張,創世紀就此進入蓬勃的黃金時期。
洛夫曾如此說明「超現實主義」:「超現實主義的詩與那些不可理喻的幻想或神語,其妙趣異香,其神祕與本質上的真實感,如出一轍,但超現實主義對詩最大的貢獻乃在擴展了心象的範圍與智境,濃縮意象以增加詩的強度。使得暗喻、象徵、暗示、餘弦、歧異等重要詩的表現技巧發揮最大的效果。」
第二十九期之後,因資金問題,創世紀暫時停刊,於一九七二年社址移至台北,重新復刊。之後歷經現代詩論戰、鄉土文學論戰。自六十六期起,編輯權開始轉交社內年輕同事,如侯吉諒(66-74)、杜十三(75-86)、簡政珍(87-100)、須文蔚(106-115)、楊平、艾農(116-120),後艾農退出,楊平再短暫主編數期(121-124),之後詩刊轉由編輯群:張默、楊平、李進文共同編輯(126-132),而後辛牧(一三三期加入)、張國治(一四二期加入)、陳素英(一四二期加入)等同仁再共同加入編輯團隊後,各司網路詩選、專題製作、特輯製作與藝術設計等,這些新血加入及分工使得詩刊得以穩定持續編務;而自第一四二期(一九九五年三月)迄今,辛牧便成為創世紀詩刊的現任執行主編。
創世紀自從鐵三角創辦以來,刊登詩人名作不可勝數,現代派、藍星詩社詩人跨社發表亦所在多有,據張默所述,是否是社員並非刊登標準,創世紀最大特色便是:「四海之內的華文作品,不分國家、黨派、立場,都能刊登發表。」這個基本立場,到現在仍是創世紀選詩的標準,而這幾位不同風格與背景的編輯,現在仍繼續在創造著這份期台灣存在最久、產量最豐的現代詩刊。
一九五四年,在高雄左營擔任軍職的張默與洛夫,於明德新村四十六號創立《創世紀》詩刊,於左營海軍印刷廠印製。第一期由張默與洛夫主編,瘂弦則於自一九五五年加入編輯行列,被稱為「創世紀鐵三角」。
初期以「新民族詩型」作為核心概念,當時提出三大主張是:一、確立新詩的民族陣線;二、建立鋼鐵般的詩陣營;三、提攜青年詩人,徹底肅清赤色、黃色流毒。
一九五九年四月《創世紀》第十一期改版,從原本的三十二開擴大為二十開,並且開始強調詩的「世界性」、「超現實性」、「獨創性」與「純粹性」。當時其他兩大重要詩刊《現代詩》與《...
作者序
【序言】編輯部
詩的世界跟夢境有些接近,因為只有在夢境裡,我們才會相信文字有如此「真實」的力量。
創世紀詩刊自一九五四年創立,是台灣歷時最久的詩刊。無論是詩刊本身、詩人的影響,或者是其豐富的周邊活動,皆孕育了無數的詩人。但我們以為,創世紀更大的貢獻是建立了一個詩的空間:經由一首首作品、一本本雜誌,創世紀為詩打出了自有的疆域、夢的結界,讓虛擬、比喻、意象等各種語言技術得以重獲自由,讓詩人們得以伸展手腳、盡情發揮。在這個國度,民族、政治等各種議題的優先性被懸置,語言文字能掙脫現實。我們談論沒有明確理由的各種悲傷、我們談論超越視網膜的各種色彩、我們談論一個意象能不能痛擊人心。
在追溯創世紀的歷史中,我們沒有能力像各種語言與文學專業的前輩,以細緻的研究或精采的詩歌向創世紀致敬。於是我們另闢途徑,試著模擬二十多歲的張默、洛夫與瘂弦先生六十年前創辦創世紀詩刊的精神,希望以創世紀為本,用今日的視覺元素,在這本書裡創造一個超現實的視覺空間。藉由這個方式與過程,邀請讀者一同思索:創世紀如何「開創」,如何割開貧瘠的現實,向眾人揭露一個眩目華麗的語言世界。
本書(1)從今日創世紀六十年出發,(2)聚焦早年超現實主義時期的發軔片刻,以及(3)三位創辦人(所謂「鐵三角」)的個人著作,(4)並附上我們認為談論創世紀詩刊的經典論文。我們不打算詳述史料、文獻或過往歷史,而是盡量以文字與視覺為主角,因為我們深信,只要讀者能踏入這個詩的國度,不需要歷史與背景,創世紀群星的文字自能穿越時空,展現強大的力量。
【序言】編輯部
詩的世界跟夢境有些接近,因為只有在夢境裡,我們才會相信文字有如此「真實」的力量。
創世紀詩刊自一九五四年創立,是台灣歷時最久的詩刊。無論是詩刊本身、詩人的影響,或者是其豐富的周邊活動,皆孕育了無數的詩人。但我們以為,創世紀更大的貢獻是建立了一個詩的空間:經由一首首作品、一本本雜誌,創世紀為詩打出了自有的疆域、夢的結界,讓虛擬、比喻、意象等各種語言技術得以重獲自由,讓詩人們得以伸展手腳、盡情發揮。在這個國度,民族、政治等各種議題的優先性被懸置,語言文字能掙脫現實。我們談論沒有明確理...
目錄
序
我們試著模擬二十多歲的張默、洛夫與瘂弦先生六十年前創辦創世紀詩刊的精神,希望以創世紀為本,用今日的視覺元素,在這本書裡創造一個超現實的視覺空間。
第一部:六十年的語言經營
創世紀詩刊創立於1954年,60年來陸續歷經各種文學爭論、各擅勝場的主編、眾聲喧嘩的創作者,讓這本詩刊如今發展成為最多樣、最傳奇、歷史最長的詩作平台。不僅許多經典詩作、詩論、譯詩、詩評都在這份刊物上出現,更多許多活動與詩人,圍繞著這本詩刊而逐漸茁壯,成為華文世界最重要的語言藝術基石。
第二部:超現實主義的旗幟
1959年4月,創世紀詩刊擴大改版號正式出刊。在這期中,創世紀除了從原本的卅二開調成廿十開,同時也開始強調詩的世界性,詩的超現實性,詩的獨創性以及純粹性。眾多詩壇好手都在此時成為創世紀作者。以超現實衝撞、解放當時桎梏的語言與政治環境。毫無疑問,這是創世紀的黃金時期。
第三部:鐵三角的聚首
創世紀創刊是由三位於1949來台的海軍軍人創立。最初是由洛夫(當時26歲)與張默(23歲)於明德新村46號共同創立,隔年四月,瘂弦(當時23歲)正式加入,創世紀的「鐵三角」就此成立。除了在編務上的獨到想法促成了創世紀的茁壯,三人各自的詩作也成為《創世紀》詩刊的鎮店之寶。
附錄:重要論述節選
〈中國現代詩的「超現實主義風潮」〉,張漢良
〈邊緣,前衛,超現實〉,奚密
〈超現實的視覺翻譯〉,劉紀蕙
〈「現代派」運動派的現代詩學〉,陳義芝
〈隱匿的群星〉,解昆樺
序
我們試著模擬二十多歲的張默、洛夫與瘂弦先生六十年前創辦創世紀詩刊的精神,希望以創世紀為本,用今日的視覺元素,在這本書裡創造一個超現實的視覺空間。
第一部:六十年的語言經營
創世紀詩刊創立於1954年,60年來陸續歷經各種文學爭論、各擅勝場的主編、眾聲喧嘩的創作者,讓這本詩刊如今發展成為最多樣、最傳奇、歷史最長的詩作平台。不僅許多經典詩作、詩論、譯詩、詩評都在這份刊物上出現,更多許多活動與詩人,圍繞著這本詩刊而逐漸茁壯,成為華文世界最重要的語言藝術基石。
第二部:超現實主義的旗幟
1959年4月,創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