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他一路扶持台灣資訊電子工業
史院長一輩子的努力,我們要肯定他。他是這場寧靜革命的先鋒,產業的將帥,帶領台灣20年的科技、產業發展。
史欽泰的成就被社會埋沒了。他很謙虛,一般人看不出來。史先生是半導體產業無中生有的功臣,在我看來,他是台灣半導體之父。
我如此說,對張忠謀先生沒有不敬的意思,他是雄才大略的人,把台積電的地位做到世界級的格局;但是從無到有、一路扶持台灣半導體產業,使台灣成為亞洲資訊電子工業的麥加,我認為,功勞要算在史欽泰身上。
1973年,我任職臺大經濟系,奉政府徵召加入了經濟設計委員會(後改組為經濟建設委員會)工作,當時政府選擇了幾項台灣具有優勢而且有潛力的工業,作為策略性工業加以推動發展,其中之一就是資訊電子工業。
科技,對我這個學經濟的人而言,一直只是生產函數中的一個變數,通常我們都把它當作餘數計算出來,稱為技術成長率。我教書時,一談技術就直接跳過去,來到工研院以後,才有具體的認識。工研院在我國科技產業發展中扮演了開創的角色。遙想1974年,潘文淵先生建議政府發展積體電路,他想的巿場可能只是電子錶,恐怕沒有想到發展到今天如此重要的地位!
史院長是臺大傑出校友,不過,我是當了工研院董事長才認識他。我做完國防部長後擔任行政院政務委員,有一天經濟部江丙坤部長說想請我擔任工研院董事長,我覺得自己不懂科技,猶豫了幾天。後來李登輝總統鼓勵我多向科技專家請教,我就大膽接受了這個職務。起初,我每周都到新竹,後來覺得大家接待我很花力氣,就只在有重要活動的時候才來。
史院長的專業好到什麼程度,我無法評論。不過,他是臺大電機系畢業,從普林斯頓大學拿到博士學位,在美國本來已有很好的工作,為了我們國家開創新產業,辭掉穩定的工作返國,從無到有,創造了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史院長不爭名、不爭利,在工研院這麼多出類拔萃的科技專家中,他尊重別人,所以能領袖群倫。我覺得是了不起的成就。
工研院是專業機構,史院長和經濟部溝通很好,關係非常和諧,在立法院的表現不卑不亢,令人敬佩。我能做的,就是鼓勵和支持。我記得有一年立法院預算委員會有一位召集委員,和工研院為難,不通過我們的預算,史院長借了半年的錢,也沒看到他發愁和生氣。他真是舉重若輕。
我覺得老天爺厚待我,讓我在工作多年之後來到工研院,為台灣的產業科技菁英服務,他們心裏想的不是自己的利益,而是國家科技產業發展的前途。我常引用胡定華先生的一句話,胡先生有次說到當年投身台灣積體電路發展的年輕工程師們,包括史欽泰先生,胡先生說:「他們當中沒有一個人心中想到錢。」這就是台灣為什麼能有1980年代和90年代科技產業發展的原因。
我很高興和史院長做朋友,他是一位溫和、厚道、誠懇的人,公正不阿,也從不講人的壞話。他是一位淡淡的君子。
孫震
推薦序
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的四個關鍵
台灣半導體產業能成功,其中有四件事是絕對的影響,才使得它至今已非常成熟,能在國際競爭中佔得地位。
第一、工研院電子所的設立,引進海外技術並生根發展。這是孫運璿(decision maker)的決策,倡議、主事者是潘文淵(champion),電子所積體電路示範工廠是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的契機,我和史欽泰、楊丁元都是參與其中的執行者(executor)。
第二、有成功的案例真正可以賺錢,才能帶動投資,也就是聯華電子(UMC)的成功。這是有了前述開創契機後的一定行為,方賢齊(時任工研院院長)主事,也是最主要的倡導者,我們是執行者。技術移轉的工作是史欽泰在負責,聯電的營運則是杜俊元,及後來的曹興誠、宣明智。
第三、台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tsmc)的成立,主要是倡導新的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 ,以化解台灣產業落後的劣勢。這個決策者是李國鼎(時任政務委員),張忠謀(時任工研院院長)是倡議、主事者,初始執行者是:我、史欽泰、章青駒、曾繁城。
第四、是產業群聚(cluster)要能成形,也就是新竹科學園區的設立。這個決策者是蔣經國(時任總統),主事者是當時國科會主委徐賢修,執行者是當然包括早年幾位竹科管理局局長何宜慈、李卓顯。
台灣半導體產業能發展成功,很重要的精神就是「以我為主」,堅持技術紮根。「以我為主」,不是指什麼事都自己來,而是能為長遠打算自主思考、整合內外部資源、有效率的執行。
在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上,史欽泰是真正帶兵領將、創造契機的人,他在各個階段,打下紮實基礎,從電子所、聯華電子、台積電、竹科,這是半導體界對他很一致的看法。在我的眼裡,他是很好的執行者、政策的推動者,以及重要政策的建立者。
(胡定華先生,台灣積體電路發展計畫第一位主持人,整理自2016年3月25日訪談)
作者序
解密時代真力量
2015年8月,沛錦科技總經理宋智達來電,因為他注意到史欽泰院長即將從學界退休;他深感這麼重要的一位科技界領袖,實在值得好好為他寫一本書。宋總經理一心促成,邀我主筆。
史欽泰,出生二戰後的窮苦漁村,客氣、安靜,不愛交際,他參與台灣最輝煌的科技產業發展,也是工研院成立以來,上任時最年輕、任期最長的院長。從許多的面向看,他值得探索一番。
第一次我們三位見面,史院長談方賢齊先生、胡定華先生更起勁,他沒有意願寫一本關於他的書。直到我說:十二年過去了,院長的政策是好是壞,有機會回顧、檢驗!他終於鬆口,讓我試試。
天資聰穎的他,求學之路非常順利,留學美國全靠全額獎學金。他卻選擇返台,加入當時剛剛啟動、前途難料的「積體電路技術發展計劃」。從1976年第一線工程師,擔任製程小組領隊,赴美學習、引進積體電路技術,一路升遷,至領導電子所、工研院。他不僅見證這段台灣最重要的科技產業發展歷程,更是當中的關鍵決策者。工研院衍生成立聯華電子、台積電、台灣光罩、世界先進......都有他親手打點的戰功。
然而,一向低調的他,台灣社會大眾幾乎感覺不到他的存在。
我在1988年進入工研院,歷經張忠謀、林垂宙、史欽泰、李鍾熙、徐爵民等五位院長,卻對史院長最不熟悉。在工研院25週年、30週年兩次院史工作中,我分別擔任總主筆、總編輯,期間正是史院長任內。這兩次院慶,許多出版品問世,都是著眼在表達工研院的績效。在多數工研院同仁眼中,他是個溫和、正派、沒有光環的好人。
進行至今年四月、訪談多位業界和工研院主管之後,許多關鍵時刻一一曝光,史院長再次遲疑,認為出版「以史欽泰為核心」的書實在沒有必要。
直到九月,史院長終於同意出版,他說:「我能做一些事,都是因為很多朋友的幫忙,這本書,算是給朋友們交待,知道我沒有亂搞。」
上一代波濤壯濶、英雄雲集的台灣奇蹟,令人仰慕神往!然而,這一趟旅程,我看見了一個推動時代的真實力量:有遠見卻能謙卑溝通,有能力卻能捨己成全,浪漫多情卻能忍辱負重。是這樣的品格領導力,織成一張支持時代前進的基磐與網絡,他們真誠、真情,重公義甚於自己的利益,他們用生命寫下典範。
寫書過程,聖經經文時常湧現我腦海,彷彿映照史院長的所思所行:
他不爭競,不喧嚷;
街上也沒有人聽見他的聲音。
看哪!我(上帝)所揀選,所親愛,
心裡所喜悅的。
這位「凡事不結黨,不貪圖虛浮的榮耀,存心謙卑,看別人比自己強。」的科技界領導人,寫下他「為真理、謙卑、公義前往,無不得勝」的人生。這本書,沒有聲嘶力竭,沒有腥膻八卦,卻是極好看的一本人生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