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詩人向陽序
新浪推湧──序《1960世代詩人詩選》
「世代」是一個別具意義的關鍵詞,就文學社會學的定義來說,它意指的是一種社群概念,以時間軸為基準,泛指在同一個時間軸之內出生的人群,比如說「戰後世代」指的就是在戰後的時間軸出生的一代,從全球的角度看,那就是1945年二次大結束後約10年間出生的一代。在這個理解下,這本詩選名曰「1960世代詩人詩選」也就不難理解了,出生於1960-1969的詩人群,就是「1960世代詩人」。
這本詩選編選的主要意義正在這裡:彙編出生於1960年的詩人群及其佳作,讓我們得以通過詩選了解一個世代詩人的總體創作面向、風格和詩潮;也可以見林又見樹,細品同一世代詩人的各別詩風、詩藝和才情;擴而言之,這樣的世代詩選對應於詩人創作的年代,也可以讓我們觀察世代與時代辯證性的關係:他們如何通過詩反映(或者不反映)他們身處的時代?如何通過詩的書寫與時代進行程度不一的對話?透過世代詩選,我們也可以從詩史的向度,看到不同世代詩人的差異性,以及詩的發展流脈,從而掌握詩的美學變化。這應是陳皓、陳謙編選這本《1960世代詩人詩選》最可貴之處。
這本詩選選錄了從琹川(1960~)到方文山(1969~)共33家詩作,依照出生年序,編選詩人代表作。33位詩人,猶如33棵神態各異的樹,站立在詩的山坡之上,每位詩人有不同的出身、背景、興趣和創作美學、世界觀,因而也就展現了眾樹成林的壯闊樹海,或仰天傲嘯、或俯地垂鬚、或槎枒參差、或花葉媚然,都蔚成景色。我們讀33位詩人詩作,因而可以飽餐1960世代詩人的秀色;同時欣賞每位詩人相互競秀的不同風姿。
1950世代的我逐一閱讀他們的詩作,感覺到的是後浪追逐前浪的潮聲洶湧。在這群詩人中,我們可以看到相異於1950世代的詩風。1950世代詩人的出現,高峰約在1970年代中期,顯現了台灣現代詩從現代主義轉進到寫實主義的轉折,與鄉土文學崛起具有相當大的關聯;1960世代詩人群則出現於1980年代中期,詩作表現了由寫實主義轉進到後現代主義的鑿痕,與解嚴前後的台灣社會相與互動。這樣的差異,使得1960世代的詩人群在詩風上更具多樣、紛繁的特色,從寫實、現代到後現代的書寫風格雜然並存,不宗於一;從最私我領域的內在挖掘到最公共領域的社會批判,都有優秀作品出現。我們已然難以使用一個規尺或一種標準來衡量這些詩作的高下,也已然無法以單一的美學去論衡這些詩人及其詩作的輕重。
這一點,顯然與1960世代出現詩壇的台灣社會情境有關。簡略以言,他們開始創作時面對的社會情境是政治從戒嚴到解嚴的紛亂過渡、經濟從農業與加工出口轉型到工業與資本主義盛行、社會則是都市化、中產階級化和國際化的年代,這也使得他們書寫的主題產生了高度的分歧、全新的方向,表現在不同詩人的詩作之中,更是繽紛多樣。同樣是這個世代的詩人、評論家林燿德(1962~1996)曾以「不安海域」形容這個世代的總體圖像,在他的論述〈不安海域──八○年代前葉台灣現代詩風潮試論〉中將「第四世代的崛起」視為1980年代現代詩風潮的重要徵候之一,從今日的角度來看,「第四世代」若易為1960世代,或更準確。這本詩選的作品,足以印證1960世代與台灣社會的對話,較諸先前各世代詩人更加靠近,也更加契合。
1960年代出生的詩人當然不只這34位詩人,記憶所及,這個世代的詩人群中,才氣縱橫但已過世的林燿德在他的專書《一九四九以後──台灣新世代詩人初探》(台北:爾雅,1986)論及的1960世代詩人就有陳克華(1961~)、曾淑美(1962~)、也駝(1963~)、陳斐雯(1963~);《不安海域》(台北:師大書苑,1988)就有柯順隆(1960~)、王浩威(1960~)、赫胥氏(1964~)。二十多年前,林燿德以及他所肯定的這幾位詩人,在這本詩選中均未收入;此外,江文瑜(1961~)、羅葉(1965~2010)、許悔之(1966~)、陳大為(1969~)也未見於這本詩選之中──這些1960世代詩人的作品未能選入本詩選,可能有各種不同原因,但加總起來,已可見1960世代詩人群的壯闊氣勢,比起1950世代詩人群不遑多讓。
詩的發展雖然不是一貫的、線性的,但總有脈絡可循,這些脈絡可能是詩社起落,可能是詩潮變化;可能是美學主張的競逐,也可能是世代差異的凸顯。不同取向的詩選可以提供我們細緻觀察詩史發展的角度。繼謝三進、廖亮羽以1980世代詩人作品為範域編選《台灣七年級新詩金典》(台北:釀出版,2011)之後,這本《1960世代詩人詩選》之出,正足以讓我們比較不同世代詩人的微妙差異。我樂見這本詩選的出版,也期望1970世代、1950世代,以及更往前推的各世代詩人詩選逐一編成,藉以讓我們看到波瀾壯闊、逐一推湧的台灣現代詩潮,如何在不斷湧動的新浪下望前推展。
向陽
主編陳皓序
築夢的河──銀河詩刊序
在現代詩的百年風華中,從早期的「現代詩」、「藍星」、「創世紀」等,乃至近期仍持續出版中的一些詩刊,這毋寧是近代文學史中的一小段縮影。在每一個世代裡,總有引領風騷的人物,創造出屬於他們世代的浪潮。諸如五○年代的《現代詩》《藍星》《創世紀》;六○年代的《葡萄園》《笠》;七○年代的《龍族》《秋水》《陽光小集》;八○年代的《地平線》《南風》《象群》《薪火》《曼陀羅》等。每一個世代都築基於其獨特的創作思維,標舉鮮明的主義旗幟,為該世代豎立詩學特色的典範。
二○一二年參與由詩人顏艾琳與潘洗塵共同策劃《生於六○年代兩岸詩選》與「兩岸一九六○詩人高峰論壇」,二○一三年再參與「一九六○文學世代與文本主題閱讀研討會」。時值詩路交替,甫卸下某詩刊主編任務。反思這一路行來,如同在《江湖夜雨十年燈──八○年代詩路紀行》一文中所述,從《鳴蛹》、《薪火》、《葡萄園》、《曼陀羅》一直到二○一四年的此時,觀察這期間多少詩刊詩社的起落,包含一九八○至一九九○那風起雲湧的十年間,史料所載那四、五十個曾經讓人怦然心動的詩刊詩社,那些曾經伴隨我們走過青春歲月,燃燒熱情與感動的詩刊…….。這些詩刊大致上以「同仁詩刊」的方式存在,但會不會有另外的方式是有別於這種詩刊的出版與編輯方式?我們反覆思索著許多可能,但最終更期望在現有的既定模式之中,找出詩路上能有另種不一樣的聲音,不一樣的呈現方式,於是有了這冊《銀河詩刊》的想法。
《銀河詩刊》基本上是介之於詩刊與詩選之間的一本詩冊,它是詩刊也是詩選,除了名稱是詩刊,在實質精神上我們期望是更趨近於詩選。同時,每一冊(期)大致都會是以主題規劃的方式來呈現,有別於以往的徵稿方式。就如同在第一冊以《一九六○世代詩人詩選集》作為創刊的主題。至於選擇這樣的題旨單純只是因為這是我們最熟悉場域,一個曾經伴隨成長走過的年代。
而詩冊中作品的篩選,在編輯的方針上我們大致擇取兩大方向;其一是曾經在一九六○世代詩人主戰場的八○年代詩壇,於創作或活動能量上對詩壇貢獻具指標性代表的詩人;其二是出生於一九六○世代目前仍持續創作的詩人,但並不設限每位詩人的創作起始點。也就是說,這一九六○世代詩人群,有人可能創作經歷長達三十年以上,但也可能有人創作經歷只區區幾年之數。但這並不影響我們取稿的準則,只要是優秀,具世代指標特色的作品,我們都希望可以收錄於選集中。譬如這冊詩選中不乏創作經歷並非最長,但作品早已屢獲各文學獎肯定者。根據這兩項原則我們蒐羅近百位一九六○至一九六九年出生的詩人,在持續徵詢與邀約集稿數月後,這本詩選共選輯33位詩人的詩作。這樣的一冊詩選雖知仍難免遺珠之憾,譬如曾於八○年代詩壇引領風騷的林燿德、陳克華、許悔之、陳斐雯、曾淑美、柯順隆、陳去非、楊維晨、黃靖雅、董雅蘭等人,在集稿過程中尚因已故的林燿德、王志堃作品授權取得不易;其他或因聯繫上問題、或因部分詩人對作品另有規劃未能參與本詩選實屬可惜。但自期戮力在詩人、詩作、詩史間,儘可能兼顧深度與廣度,以期這詩選能有一定程度的代表性。
事實上,在構思《銀河詩刊》這樣一個詩冊時,就已是希望朝著史料建置的方向為出發點。雖不敢自栩定能達成怎樣的成績,但仍期許這冊詩選集可以站在自己身處的歷史定位上,為現代詩史填上微小的一個拼圖。當然這只是一個起點,作為一本詩刊未必一定要高舉任何主義的大旗。相對來說,《銀河詩刊》只是想在既定的位置去完成一個想做與該做的事。我們有許多想法希望可以在詩路上築夢踏實。譬如藉由各世代詩人詩選與之後更多可能的主題詩作之彙集出版,整理出每一世代的詩人系譜圖像,這是一個長遠而艱辛的目標,但卻是《銀河詩刊》發想之初的願景。主題式建置出世代詩選只是起點,更多題旨的置入仍是我們思考的方向。立足一九六○以更宏觀的視野放眼未來,前行各世代的詩學成就值得師法,年輕世代的創作思維也同樣可以取經。如何於俯仰之間,將一九六○世代在詩史界定出一席位置,是我們持續在努力的目標。
以「銀河」為名便是希望記錄詩路上這些閃耀星光的軌跡,標示出每位詩人的獨特位置。…..感謝支持這詩冊誕生的每一個人,前輩老師、同行夥伴、編委群以及提供詩作讓我們彙編成這冊詩選的每位詩人……..。《一九六○世代詩人詩選集》只是一個出發點,後續我們希望持續建置各世代詩選,同樣期待各世代詩人鼎力支持讓這樣的夢想成真。
星光已經啟航,在閃耀的銀河中,期望更多詩人的支持,為每一次的選集提供最大的可能,讓這條屬於詩的銀河閃耀出最燦爛的星芒。
陳皓 2014.08.31於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