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克在紐約城裡作保全……他現在已經六十多歲了……他在這棟公寓裡作了保全二十年,對待工作的態度非常與眾不同,對麥克來說,這並非只是一份工作,他關心公寓裡的住戶,很驕傲地幫助他們卸貨、找停車位、歡迎客人等等。當人們問他……為什麼他能記住每個小孩的名字呢?……為什麼你在這份工作上那麼盡心竭力呢?……他的回答是:「我不知道……只是我需要在每天早上看著鏡中理直氣壯的自己,如果我每天沒有盡力的話,就無法面對自己。」
沒有任何任務是小到無法承載上帝賦予在工作中的巨大尊嚴。因為我們看見上帝在《創世記》中,作了園丁;而在新約中,祂成了木匠。
作者簡介:
提摩太‧凱勒Timothy Keller
出生成長於賓夕福尼亞州,畢業於巴克納爾大學(Bucknell University)、戈登-康維爾神學院 (Golden-Conwell Theological Seminary)、威敏斯特神學院 (Westminster Theological Seminary)。初期牧會於維吉尼亞州霍普威爾市(Hopewell, Virginia)。一九八九年與妻子和三個兒子於曼哈頓(Manhattan) 創立救贖主長老教會 (Redeemer Presbyterian Church)。
今天,救贖主教會有超過五千人固定參加禮拜天崇拜,也在世界各地幫助建立了將近兩百間新教會。他的作品還包括《暫定:婚姻的意義》(The Meaning of Marriage)、《慷慨的公義》(Generous Justice)、《山寨版的上帝》(Counterfeit Gods)、《揮霍的上帝》(The Prodigal God)、《王的十字架》(King’s Cross),以及《我為什麼相信》(The Reason for God)。作者現與家人居住於紐約。
凱薩琳‧李芮‧阿斯多夫Katherine Leary Alsdorf
在高科技行業工作了二十五年,做過經濟分析師,也擔任過各種執行領導職務。她在One Touch System和Pensare公司擔任CEO之後,救贖主長老教會招募凱薩琳為帶領教會在市場事工方面效力,現在稱為信仰與工作中心,這份事工已經成長到每年服事超過兩千人。凱薩琳也在國際藝術運動(International Arts Movement)、表演藝術團契(Fellowship for the Performing Arts),以及工作神學計畫的董事會中服務過。
譯者簡介:
趙剛
生於中國四川,現旅居臺灣。北京大學物理學士(1992),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物理學博士(2001),美國威敏斯特神學院(Westminster Theological Seminary, Philadelphia)宗教學碩士(2005)。譯作包括魯益師的《天路回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巴文克的《啟示的哲學》(四川人民出版社,2014)、溥偉恩的《認識時代論者》(改革宗翻譯社,2013)等。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不像多數城郊的大型教會,救贖主教會在很大的程度上都傳統得十分引人注目……唯一不合傳統的是:凱勒博士使用城市聽眾的語言和說話技巧……看著凱勒博士在講臺上的專業,我們就很容易理解他之所以吸引人的原因。」——《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提摩太‧凱勒博士在紐約市的事工,帶領了一個世代的慕道友和懷疑論者走向對上帝的信仰。我為他感謝神。」——葛理翰 牧師(Billy Graham)
「距離現在五十年之後,若福音派基督徒的廣泛美譽是在於他們對城市的愛、對憐憫和公義的委身以及對鄰舍的愛,人們會記得提摩太‧凱勒博士是新城市基督徒的先鋒。」——《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 Today)》
名人推薦:「不像多數城郊的大型教會,救贖主教會在很大的程度上都傳統得十分引人注目……唯一不合傳統的是:凱勒博士使用城市聽眾的語言和說話技巧……看著凱勒博士在講臺上的專業,我們就很容易理解他之所以吸引人的原因。」——《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提摩太‧凱勒博士在紐約市的事工,帶領了一個世代的慕道友和懷疑論者走向對上帝的信仰。我為他感謝神。」——葛理翰 牧師(Billy Graham)
「距離現在五十年之後,若福音派基督徒的廣泛美譽是在於他們對城市的愛、對憐憫和公義的委身以及對鄰舍的愛,人們會記得提摩太...
章節試閱
第2章 工作的尊嚴
工作是一種貶低人的必要之惡
在關於工作的主題,20世紀的哲學家艾茵.蘭德(Ayn Rand)是擁有讀者最多的作家之一。她在其兩部最著名的小說中,塑造了一些與社會主義和集體主義潮流相抗衡的人物。霍華德.洛克(Howard Roark)是《源泉》(The Fountainhead)中的建築師,他熱情地激勵人們修建某一類型的建築,這種建築會創造性地利用自然環境中的資源,很有品位地配合人們周圍的自然條件,同時也有效地滿足了居住者的需要。蘭德把他和其他建築師對照描述,把他描繪得非常有人性,而其他人則只是為了錢財和名聲工作。在《阿特拉斯聳聳肩》(Atlas Shrugged)中,我們看到的英雄非常不同。約翰.高爾特(John Galt)帶領社會上最有生產力的人舉行罷工,拒絕繼續接受剝削,他希望藉此表明,如果人們不能自由地創造,世界就完了。對蘭德來說,有創造力和有成效的工作,對人的尊嚴來說具有核心重要性,然而這種工作卻常常因為官僚和平庸而遭到貶抑。她在《阿特拉斯聳聳肩》中的一個角色說:「無論是在交響樂團還是在礦場,所有工作都是創造性的行為,都來自同樣的源頭:……即看見所未曾看見、連接所未曾連接、製造所未曾製造出的東西的能力。」
蘭德窺見到了人性尊嚴的一個核心層面;如果我們理解《創世記》第一章,也就會明白這一點。但不幸的是,她也是20世紀對基督教最嚴厲的批評者之一,拒絕聖經中的上帝,雖然上帝按照自己的形像創造了人。然而,我們還是看到工作是人性尊嚴的一個主要組成──這項真理甚至連今日最世俗的思想家也能認同。但是情況並非總是如此。
古希臘人雖然也認為諸神造人是要叫人工作,但卻不把這看為祝福。工作是貶低人的,如義大利哲學家亞得里亞安諾.提爾格(Adriano Tilgher)所說:「對希臘人來說,工作就是一種咒詛。」事實上,亞里斯多德說,沒有工作(意思是不工作也可以生活的能力),是擁有真正值得的生活的一個主要條件。是什麼原因讓希臘人這麼想的呢?
柏拉圖在他的《斐多篇》對話錄中辯論:因為靈魂處於身體之中,所以在尋求真理的時候就遭到了扭曲和阻攔,在今生,要追求靈性洞見和純潔的人,必須儘量忽略身體才行,所以,死亡是一種解脫的方式,甚至是靈魂的朋友。「希臘哲學家基本上把諸神看作完美的頭腦──孤單、自足,不參與世事或人間的喧嘩。人若要變得像神明,就要離開積極的生活,專心冥想。」冥想會幫助你意識到,物質世界是暫時的,甚至是虛幻的,過分參與其中或在情感上太投入,會把你拖入一種動物式的生存狀態,產生恐懼、憤怒和焦慮;相反的,獲得真正平安和快樂的道路,就是學習如何獲得對世事「超脫」。愛比克泰德(Epictetus)教導他的門徒說:「好生活就是剝離了希望和恐懼的生活,換句話說就是與實際情況相安無事的生活,是按其本相接受世界的生活。」最有人性的樣子,就是在物質世界中參與得最少,也最不感興趣的樣子。
所以,工作是最高級生活的障礙,工作使人無法提升,無法超越受地面捆綁的枯燥生活,進入諸神所在的哲學領域。希臘人明白,在世上生活需要工作,但他們相信,並非所有的工作都是平等的。使用頭腦的工作比使用身體的工作更高貴,更不像野獸,最需要理智,最不需要體力的工作型態是最為高級的。「整個希臘社會結構都有助於強化這種觀念,因為它賴以建立的前提就是讓奴隸和技工工作,使精英能專心在藝術、哲學和政治上運用頭腦。」亞里斯多德在其《政治學》I.V.8中曾有句名言:「有些人們在天性上是奴隸。」他的意思是,某些人並不像其他人那樣,可以進行高等的理性思考,所以他們應當從事工作,好讓更有天賦和聰明的人過著尊貴和有文化的生活。
現代人對這種說法雖然會義憤填膺,實際上我們今天也不再接受擁有奴隸的想法,但亞里斯多德這句話背後的態度卻仍然深入人心。基督徒哲學家李.哈迪(Lee Hardy)和很多其他人都論證,歷代以來,這種「對工作在人生中地位為低下的希臘態度,一直殘留在基督教會的思想和實踐中,」而且今天在我們的文化中仍然還有很大影響。留給我們的是一整套影響很深的觀念。
其中一個觀念就是──工作是一種必要之惡。按照這種看法,唯一好的工作就是能賺錢的工作,以便讓我們可以養家,並且付錢給別人為我們服務,其次,我們相信地位低或薪水少的工作侮辱了我們的人格。這種信念的一個後果就是,很多人所找的工作根本不適合他們,他們在職業生涯中選擇的目標,不是與自己的天賦相配,而是要有高薪和名聲的承諾。西方的社會逐漸分化成高報酬的「知識階層」和一些低報酬的「服務群體」,而我們大多數人也接受並且散播這種伴隨分化而來的價值判斷;另一個後果是很多人寧願選擇沒有工作,也不去做他們認為不值得的工作,而大多數服務行業和體力勞動就落在這所謂不值得的範圍。想辦法進入知識階層的人,常常對門房、服務生、洗衣員、廚師、園丁和其他從事服務工作的人表現出極大的輕蔑。
工作是人性尊嚴的標誌
聖經對這些事情的看法完全不同。各式各樣的工作,無論是用手還是用腦,都體現了我們作為人的尊嚴──因為它們都反映了創造主上帝在我們裡面的形像。聖經學者柯德納(Derek Kidner)在《創世記》一章關於動物和人的被造當中,注意到了某種深刻的東西:只有人被分別出來並且被賦予了一項工作要求:「一種職分(創世記1:26下,1:28下,2:19;比較:詩篇8:4-8,雅各書3:7)……」換句話說,植物和動物只是蒙召要「滋生」,但唯獨人被明確地賦予了一份工作,他們蒙召要「治理」和「管理」,也就是要統治這地。
我們被賦予要做特別的工作,是因為我們是按照上帝的形像被造的。這是什麼意思呢?「古近東的統治者會在他們行使權柄或宣稱行使權柄的地方,樹立一些自己的畫像和雕塑。這些塑像代表了統治者本人,是他臨在和權威的象徵……」《創世記》第一章26節與「統治」的使命緊密地聯繫在一起,這種聯繫表明了這樣的統治行為,是使我們理解「按照上帝的形像被造」這個命題,非常關鍵的一個層面。我們蒙召要在這裡、在世界上為上帝站出來,作為祂所欽定的代理,代替祂對其餘被造界行使管家的責任,上帝在創造時所做的事情,我們現在也要參與──即為混亂帶來秩序,從物質世界和人性中創造性地建設出文明,看管上帝所創造的一切,這是我們被造所要做的一部分重要任務。
雖然希臘思想家把普通工作,特別把手工勞動視為人被貶低到了動物層次,但聖經卻在所有的工作上把人和動物區分開來,並且把他們都提升到有尊嚴的地位。舊約學者維克托.漢密爾頓(Victor Hamilton)注意到,在以色列周邊如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的文化中,君王或其他有皇室血統的人都可以被稱作「上帝的形像」;但他注意到這個詞很少出現,「不會用在挖運河的工人或建造金字塔的泥石匠身上……」,然而《創世記》第一章卻用皇室的語言來描述普通「人」。在上帝眼中,所有人都有皇室血統,聖經把以色列周遭列國的皇族性和排他性的觀念給民主化了。
工作是尊貴的,因為它是上帝所做的事情,也是我們作為上帝的代表,代替祂所做的事情。我們認識到不僅工作本身是尊貴的,而且各式各樣的工作都有尊嚴。上帝在《創世記》一章和二章的工作是「手工」勞動,因為祂用地上的塵土塑造了我們,又特地把靈魂放入肉體之中,還修建了一個園子(創世記2:8)。今天的我們很難意識到,這種觀念在人類歷史上具有怎樣的革命性。傳道人兼作家菲利普.詹森(Phillip Jensen)是這麼說的:「如果上帝來到世上,會以什麼樣的面貌出現?對古希臘人來說,祂可能是個哲學王。古羅馬人要找的可能是個公正而高貴的政治家。但希伯來人的上帝是如何來到世上的呢?祂是個木匠。」
第7章 工作讓人自私
「在宮裡」的權力
關於自我利益、權力和聖召的主題,我們可以在舊約書卷《以斯帖記》中看到一個詳細的個案。該書記載的一件事,發生在猶太人散居在整個波斯帝國中的時候,在第一章我們被告知,波斯皇帝亞哈隨魯王如何廢掉了他的王后瓦實提,因為她膽敢惹他不快;他另外選后,選上了以斯帖,而以斯帖是一位美麗的猶太少女,王和以斯帖同寢,而她讓王覺得開心。以斯帖在皇宮裡升到王后的過程中,一直隱藏了她的猶太身份。
幾乎所有讀到這個故事的人,都對《以斯帖記》的開頭感到不解。女權主義詮釋者因為以斯帖的順從而憤怒非常;其他人感到生氣的是,以斯帖沒有像但以理一樣,雖然公開生活在外邦王的宮廷裡,但還認自己是猶太人,以斯帖完全默不作聲;持傳統道德觀念的人,則會因為以斯帖與沒有和她結婚的人同寢而感到困擾。雖然這一切存在著道德上的妥協,以斯帖卻升到了靠近權力中心的位置,所以我們面臨的問題是:在這種從道德、文化和靈性上來說,都很不明朗的情況下,上帝真的還和我們一起工作,也在我們裡面工作?本書的答案是肯定的。
在《以斯帖記》的第四章一開始(從某個角度來說,它是第二幕的開始),我們瞭解到,有一個高官叫哈曼,說服王同意猶太人對帝國有危險,所以頒佈了一項皇家諭令,要在將來的某一天,允許整個帝國內的猶太鄰居可以隨便擊殺猶太人、搶奪他們的財物(以斯帖記3:1-15)。以斯帖有一個親戚叫末底改,是一位猶太領袖,他找到了以斯帖告訴她,她必須利用她在宮中的地位來消除這個危險,這是一項巨大的要求。在這裡有一位相信上帝的人,在公共領域的權力位置非常脆弱,但卻蒙召要使用她的個人和文化資產,來產生一種更公正的社會秩序。末底改對她說:「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為現今的機會嗎?」(以斯帖記4:4)
《以斯帖記》可以與聖經對但以理和約瑟的記載對照著看。三個人都是以色列上帝的信徒,每個人都在一個多元和不信的政府和文化中做官,沒有一位是先知、祭司、長老或教師。他們在自己的世俗文化體制中,都達到了權力的最高層,而上帝也大大使用了他們。
迪克.盧卡斯(Dick Lucas)是一位英國聖公會牧師,曾經針對約瑟的故事講過一篇道。他所說的與這裡對以斯帖的記載也很吻合。他說,如果你來到教會的一張書桌面前,看見一本傳記,書名是《上帝所用的人》或《上帝所用的女人》,你立刻想到的就是:這談論的是某位宣教士、某位教師、教會領袖或在某種屬靈工作上的專家。他指出,你在約瑟故事裡所看到的,卻是一位非常成功的世俗官員。盧卡斯說:「從長遠來說,我覺得作牧師、宣教士或帶領查經小組,在很多方面都更容易一些,做這些事情有種屬靈的光環,而且對於我們每天應該做什麼,也比較容易分辨出黑白,沒有那麼多的灰色地帶。但常常更困難的是讓基督徒看到,上帝樂意不僅在教會事工中使用人,而且也在法律、醫療、商業和藝術行業使用人。這在今天很缺乏。」
我們在這個故事裡有極佳的例子。自從耶路撒冷被尼布甲尼撒摧毀以後,猶太人都被擄流放到了各地。到了聖經歷史的這個時期,他們開始重返家園了。他們試圖重建他們的生活、他們的城市和他們的國家。老師兼作家的雷蒙.貝克(Ray Bakke)指出,上帝在聖經中賜給我們三本不同的書,以表現他如何使用不同的人帶領以色列民族歸回家鄉。首先,《以斯拉記》談的是一位傳道人,一位聖言的教師。猶太人需要重新熟悉聖經,以便讓他們的生活接受上帝話語的塑造。其次,《尼希米記》講的是一位城市規劃和開發者,他利用其管理技能重建了耶路撒冷城牆,恢復了城市的穩定,以便讓經濟和民事生活可以再次興旺起來。最後,《以斯帖記》談的是一位在民事政府中有權力的婦女,努力抗衡種族不公。你在這裡看到有男人和女人、平信徒和教牧人員。你看到有人為靈性成熟努力、有人為經濟繁榮努力、有人為更好的公共政策努力,而他們工作的環境在這些方面所限制和看重的,都與猶太人的文化觀念不同。
不要太快忽略我們和以斯帖之間的聯繫,我記得前些年聽到過一位西班牙裔的牧師講《以斯帖記》。他教會裡很多年長的會友都是移民,財物很少,但很多年輕的一代都上過大學,現在是職業人士。傳道人告訴他們,即使他們沒有看出來,他們也是「在宮裡」,他們所擁有的經濟和文化資產,比他們所意識到的多,然而,他也毫不含糊地說,很多人只是用那些資產來為自己築巢,在自己的行業裡往上爬,而不是投資到別人身上。他提醒他們,城裡到處都有窮人,需要他們的關係和才能,他說,在他們自己的影響範圍和工作領域裡,也有需要他們關注的腐敗。他承認,如果他的聽眾朝他所說的方向去做,他們可能賺的錢少些或往上爬得慢一點,甚至碰到妨害他們職業生涯的衝突。但那沒關係,他說不要只想進到宮裡,然後鑽盡各種規則的空隙,只為了留在裡面;要服事,你得了王后的位分,就是為現今的機會。
我知道我們當中有些人覺得自己像以斯帖。有一個投資銀行的副總,曾經向他很多的投資者隱瞞過(也許只是被動地);有一個橄欖球教練,違反了全美大學體協(NCAA)關於募員的好些規則;有一個市政官員,雖然本人沒有收賄,但同事這麼做的時候她卻裝著沒看見;部分因為這些妥協的原因,他們都得到了升遷,現在位居高位;但他們的良心並不清潔。你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可能都有點像他們,你也許做過某些不道德的選擇,或者陷入屬於「灰色地帶」很深的地方;你也許告訴過客戶,某件事是按某種方式做的,但你知道實際上並沒有;也許在你知道該發聲的時候,你卻沒有發聲,你現在有些影響力了,但卻感到自己的良心不清潔。你認為以斯帖的良心是清潔的嗎?有任何人的良心是完全清潔的嗎?回頭從來都不嫌晚。上帝向你疾呼,要你想想你的位置以及為什麼你會在那裡,好讓你意識到在宮裡的重要性。有可能只有在那時,祂才能使用你在這世界上做祂的工作。
我有一個朋友,在一家大型金融服務公司做私募股權的工作。我們請他在我們教會裡講一堂關於品格和正直的課。在課堂上他分享了最近遇到的一個困境,他帶領的團隊發現了一個極佳的投資機會,可以為他團隊和公司帶來豐厚的回報,但唯一的問題是,在我的朋友看來,要投資的事情不僅不會為社會帶來正面貢獻,而且還會危害社會,事情並非不合法,公司本身對投資這種事情也沒有任何意見,所以他感到極為掙扎,一方面有責任為自己的公司和員工創造最高利潤,另一方面基於信仰的原因,他又想委身於人類的繁榮。他可以一票否決投資,但這只會把交易拱手讓給另一家和他們競爭的銀行;他也可以同意投資,從違背他信仰的某些東西中獲利。最後他想至少要表明立場,在某種意義上活出他的信念。所以他向他的團隊宣佈說,他不會一票否決這項交易,但他個人選擇不接受他們團隊投資所產生的任何好處。這給了他機會可以解釋他的理由,把上帝希望人類繁榮的圖畫呈現出來。交易最後還是做了,投資也為銀行賺了一大筆錢。但我朋友的犧牲如何計算呢?他真正自己花代價贏得了一個可以表明自己立場的機會,並且向他的同事指出,在宮裡還有一種不同的生命異象。
「在宮裡」的危險
以斯帖的擔憂非常實際;末底改要她冒的是極大的風險。在那種日子和場合裡,失去君王的眷愛不只是意味著失去工作,很多時候是代表著會丟掉性命。以斯帖回答末底改說,任何人未蒙召就到王面前去,都是死罪,「……除非王向他伸出金杖,否則不得存活。現在我沒有蒙召進去見王已經三十日了。」(以斯帖記4:11)以斯帖顯然記起了上一任王后是怎麼被廢的:她就是太大膽了!末底改不知道自己向她要求的是什麼;她可能會因此失去一切。
末底改回應說,他的確知道風險。從修辭上、從敘事上、從神學上,現在都進入了故事的高潮:「你莫想在王宮裡強過一切猶大人,得免這禍。此時你若閉口不言,猶大人必從別處得解脫,蒙拯救;你和你父家必致滅亡。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為現今的機會嗎?」(以斯帖記4:13-14)末底改在說的是,如果以斯帖甘冒失去宮裡位置的危險,那她可能失去一切;但如果不冒失去宮裡位置的危險,那她必將失去一切。這是一場令人痛苦的辯論,如果所有猶太人都被殺了,以斯帖也會被搜出來殺掉,如果猶太人沒有被殺,那麼以斯帖會被視為叛徒。然後末底改用盼望做結:「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為現今的機會嗎?」(14節)末底改所說的,可以直接應用在我們大多數人身上。
末底改其實在訴求聖召的觀念。他和那位西班牙裔牧師說的是同一回事:除非你使用你的影響力,使用你的信譽和錢財服務在宮外的人,否則皇宮就是監獄;它已經讓你揚名了。你也許認為你得到的太少,因為你總是求更多,但其實你已經得到很多,而上帝呼召你使用這些東西。很自然地,你會把你的身份根植於你在宮裡的位置,把安全感建立在你對生活的變數有某種可控制的事實,從你在某些圈子裡的影響力來尋找你的重要性,但如果你不願為鄰舍冒著失去宮中地位的危險,那麼皇宮就控制了你。
你如何根據皇宮之外的某種東西來獲得一個新名字呢?經文暗示了答案:恩典。末底改對以斯帖說,「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為現今的機會嗎?」被翻譯為「得了」的希伯來詞,是一個被動時態的動詞。更好的翻譯是:「焉知不是為了現今的機會,你才被帶到王后的位置上嗎?」他在提醒以斯帖,除非靠著恩典,她無法進入皇宮。她的美麗是天生的,不是她賺來的,這個機會也不是她製造的;這些都是賜給她的。你有想過這對你也是成立的嗎?如果有人宣稱,你的職業地位是恩典的結果,你立刻想到的就是,他們不知道你有多努力才進了你所上的學校、你在學校和實習的時候又是多努力、你在工作中又做得比同事如何更好……。然而,你所使用的天賦不是你賺來的,它們是直接就賜下給你的,你邁入的機會之門,也不是你產生的,它是直接向你敞開的。所以,你所擁有的一切都是恩典,好讓你有自由透過你的影響來服務世界,正如透過你的能力來服務一樣。
第2章 工作的尊嚴
工作是一種貶低人的必要之惡
在關於工作的主題,20世紀的哲學家艾茵.蘭德(Ayn Rand)是擁有讀者最多的作家之一。她在其兩部最著名的小說中,塑造了一些與社會主義和集體主義潮流相抗衡的人物。霍華德.洛克(Howard Roark)是《源泉》(The Fountainhead)中的建築師,他熱情地激勵人們修建某一類型的建築,這種建築會創造性地利用自然環境中的資源,很有品位地配合人們周圍的自然條件,同時也有效地滿足了居住者的需要。蘭德把他和其他建築師對照描述,把他描繪得非常有人性,而其他人則只是為了錢財和名聲工作。在...
推薦序
本書總結了一些基本的思考方式,用來説明我們如何認識上帝、耶穌和聖靈,並按照我們和那三一神的關係來認識自己是誰,以及這一切將如何影響我們被造來要從事的工作。我們都身在歷史、生涯和社會中的特定文化和時代處境,而如何在這種處境中工作,則是每個人都要在自己社群中思考清楚的問題。然而,所有答案的關鍵都在於以下的神學核心:認識上帝是誰、祂和人的關係、祂對世界的計畫,以及基督的好消息或福音如何顛覆了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提摩太‧凱勒在過去25年中,透過講道和帶領把福音應用在我們的職場生活中,我為此滿懷感恩。我覺得還需要感恩的是,他花時間把這些奠基性的真理透過這本書而發表,讓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更深地挖掘出上帝是如何在工作中,呼召我們活出信仰。
本書總結了一些基本的思考方式,用來説明我們如何認識上帝、耶穌和聖靈,並按照我們和那三一神的關係來認識自己是誰,以及這一切將如何影響我們被造來要從事的工作。我們都身在歷史、生涯和社會中的特定文化和時代處境,而如何在這種處境中工作,則是每個人都要在自己社群中思考清楚的問題。然而,所有答案的關鍵都在於以下的神學核心:認識上帝是誰、祂和人的關係、祂對世界的計畫,以及基督的好消息或福音如何顛覆了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提摩太‧凱勒在過去25年中,透過講道和帶領把福音應用在我們的職場生活中,我為此滿懷感...
目錄
前言
導論
第一部分:上帝對工作的心意
第一章、 工作的設計
第二章、 工作的尊嚴
第三章、 工作是耕耘
第四章、 工作是服務
第二部分:我們對工作的問題
第五章、 工作沒有成效
第六章、 工作沒有意義
第七章、 工作讓人自私
第八章、 工作揭露偶像
第三部分:福音和工作
第九章、 工作的新故事
第十章、 工作的新觀念
第十一章、 工作的新指南
第十二章、 工作的新能力
後記:帶領人們整合信仰與工作
致謝
前言
導論
第一部分:上帝對工作的心意
第一章、 工作的設計
第二章、 工作的尊嚴
第三章、 工作是耕耘
第四章、 工作是服務
第二部分:我們對工作的問題
第五章、 工作沒有成效
第六章、 工作沒有意義
第七章、 工作讓人自私
第八章、 工作揭露偶像
第三部分:福音和工作
第九章、 工作的新故事
第十章、 工作的新觀念
第十一章、 工作的新指南
第十二章、 工作的新能力
後記:帶領人們整合信仰與工作
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