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啟蒙.黑暗.愛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托瑪斯.曼一生最鍾愛作品
遲到近七十年的經典鉅作,台灣首度翻譯出版!
附蘇珊.桑塔格回憶十四歲拜見托瑪斯.曼之〈朝聖〉
翻譯家彭淮棟「夢魘」之譯作,譯者導論兩萬字,譯注三萬五千字
有人說世界上只有一個人可以獲得兩次諾貝爾文學獎,此人便是托瑪斯.曼;第一次可以憑《魔山》得獎,第二次則可憑《浮士德博士》。
「這本書於我十分珍貴。它是我一生的總結,是我所親歷的這個時代之總結,同時也是我有生以來所能給出的最為個人的東西,其坦率近乎瘋狂。」――托瑪斯.曼
德國大文豪托瑪斯.曼最後一部偉大小說,首次發表於1947年,是德國浮士德傳說的現代版,即出賣靈魂與魔鬼交易的故事。本書為托瑪斯.曼晚年最令人揪心和震撼的鴻篇巨著,作者本人也對其異常重視,視其為「一生的懺悔」、「最大膽和最陰森的作品」。在生前最後一次接受採訪中,托瑪斯.曼非常明確地表示這本藝術家小說是他的最愛:「這部浮士德小說於我珍貴之極……它花費了我最多的心血……沒有哪一部作品像它那樣令我依戀。誰不喜歡它,我立刻就不喜歡誰。誰對它承受的精神高壓有所理解,誰就贏得我的由衷感謝。」
小說主角為作曲家阿德里安,其原型為德國哲學家尼采。少年時即顯露出天資聰穎、才華橫溢、孤傲自賞、野心勃勃的姿態,是一位有音樂天賦,前程似錦的年輕人,但他不滿足於現狀並追求「真正偉大的成功」,因此與魔鬼交易,換取24年音樂靈感與創造力。他激進的新音樂,如同危險的遊戲,在不可能的邊緣地帶操弄。作為對24年無與倫比的音樂成就之回報,他交換他的靈魂與他愛人的能力,在此期間,他的靈魂歸魔鬼所有,而且不可以愛人。
就在他的藝術不斷提升時,周圍環境卻不斷出現道德墮落的危機現象,他本人也開始違背不許愛人的禁令;他身邊開始不斷有人死亡,熟人自殺,他的同性戀男友被有夫之婦槍殺,阿德里安悲憤欲絕,猛然覺醒,他要對他的一生懺悔……
本書不但是是托瑪斯.曼最深沉的藝術表達,阿德里安的生平也是個輝煌的寓言,暗喻納粹德國的崛起,以及德國人民摒棄人性、擁抱野心與虛無主義。這也是托瑪斯.曼對德國天才與真正偉大的藝術家,對他們可怕的責任最深刻的沉思。
作者簡介:
托瑪斯.曼 Thomas Mann
192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德國著名作家,1875年生於德國北部小鎮呂貝克,父親經商,家境小康,童年時光「幸福且受關注」。十六歲那年父親去世,一家人靠變賣父親的公司生活,他對學校課業毫無興趣,提早輟學進入火災保險公司上班,工作之餘從事寫作。後來進入慕尼黑應用技術大學選修歷史、文學等課程,當時的目標是成為記者,成年後繼承父親的遺產,成為一名自由作家。
第一次大戰爆發後,托瑪斯.曼起初支持帝國主義發動戰爭,認為戰爭原則上是必要的;之後遭到希特勒迫害,1933年流亡瑞士,1940年移居美國加州,發表了「我所在之處,就是德國文化」的名言。逃亡中一再宣揚反戰思想,晚年致力於創作長篇小說《浮士德博士》,作為一生的懺悔。1952年托瑪斯.曼一家人回到瑞士,1955年因動脈硬化症在蘇黎世的醫院逝世,享年80歲。
托瑪斯.曼26歲時出版第一部長篇小說《布頓柏魯克世家》,小說一經發行就在讀者和文學評論界引起積極的反響和共鳴,因為書中人物並非完全虛構而是真有其人其事。28年後,於1929年以此書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內容描述兩個家族橫跨四代人物的興衰,反映出資產階級的醜惡、壟斷與激烈競爭,有如德國當時的縮影。長篇重要著作包括《魔山》、《浮士德博士》,另有《魂斷威尼斯》、《馬里奧和魔術師》和《崔斯坦》等中篇小說。
譯者簡介:
彭淮棟
歷任出版公司編輯與報社編譯,譯品包括《西方政治思想史》、《鄉關何處》、《音樂的極境:薩依德音樂評論集》、《論晚期風格:反常合道的音樂與文學》、《貝多芬:阿多諾的音樂哲學》。
章節試閱
一
我要堅決地確切聲明,我要訴說已故阿德里安.雷維庫恩的生平,為一個我所親愛,被命運可怕捉弄,舉得那麼高又摔得那麼重的人和天才音樂家,寫這第一部,當然也是相當暫備一格的傳記;而一開頭,我先來交代幾句我自己和我的情況,但我堅決地確切聲明,這絕然不是出於有意張揚自己來喧賓奪主。單單只有一個念頭使我決定以自己來入話,這念頭是,讀者――也許應該說:未來的讀者;因為此時此刻看來,我這本書沒有絲毫機會可見天日 ,除非奇蹟降臨,這些文字得以脫出我們這座陷入圍困的歐洲堡壘 ,使外界得知些許我們孤寂的秘密;――容我再說一遍:只因為我認為,未來的讀者將會希望順便知道寫這些文字的是誰、做什麼的,我才在正傳開始之前表白,略談一下我自己――但是,作此表白的時候,我不無心理準備,這麼做,會不會正好喚起醒讀者懷疑他碰到的這個人牢不牢靠,說我這個人是不是有資格擔任這一件工作任務,因為我著手這件工作任務可能是出於我這顆私心的驅策,而不是我真正適才適性。
我把以上的文字再讀一遍,由不得我不察覺內心裡一絲忐忑不安,呼吸有點兒困難,這十足是我今天在我使用多年,坐落伊薩爾河畔富來興 的小書房裡就座之時的心情寫照。今天是一九四三年五月二十四日,雷維庫恩死後,也就是說,他從深夜進入最深的夜之後三年,我坐下來,開始寫我這位不幸朋友的一生。他現在安息在主裡,啊,但願他是安息在主裡;――我說,我這忐忑不安和呼吸困難,十足是我就座走筆時的心境寫照:躍然難禁,有話要說的衝動,和深恐自己不勝此任的畏怯,深深交纏,令我萬分困窘。我稟性至為節制,應該說屬於健康而人性的氣質,奉和諧與理性為圭臬;我是做學問的人,是宣誓過的Lateinischen Heeres(注)成員深入拉丁人文傳統之人,和藝術也不無接觸(我拉柔音愛的中提琴),不過,我是一個偏向學術意義的繆思之子,比較喜歡自視為羅伊希林、多恩罕姆的克洛特斯、穆提亞努斯、艾奧班.赫塞等《隱昧書信晦之人書簡》時代人文主義者的後裔。魔性,我雖然不敢妄自否認其對人類生活的影響,但我永遠覺得它和我的天性是徹底枘鑿不合的。,我出於本能,將它拒斥離於我的宇宙觀,從來不曾絲毫起意和那些黑暗的力量魯莽往來,或者帶著自負向他們挑戰,或者在它們主動趨近試探我的時候向它們那怕伸出小指給它們。我向這樣的態度獻上犧牲,不僅思想上如此,外在的處境亦然:我毫不猶豫就辭掉我心愛的教書志業,而且是在這個志業變得明顯和我國的歷史發展不能相容之前。這方面,我心安理得。但是,我這樣的果斷堅定,或者,你可能會說,我在道德上的這種狹隘短淺,只有更加強我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適格從事我以使命自居而著手的這件任務。
我才一動筆,筆端不自禁流出一個令我內心有幾分尷尬局促的字眼,就是「天才」一詞;我說的是我那位故友的音樂天才。「天才」一詞,說來雖然浮誇,到底還是有其高貴、和諧與人性健康的意味和性格。像我這樣的一個人,儘管遠遠不敢自以為沾得上這個崇高的境界,或者妄稱自己有divinis influxibus ex alto(注)的福氣 ,但我也看不出有什麼充分的理由畏縮,看不出為什麼不能帶著愉悅的仰望和敬重而親近之感談論它或處理它。看來沒有理由。然而也不能否認,而且從來沒有人否認,魔性與非理性在這個光輝煥爛的境域中占有令人不安的一席之地,、這個境域和冥府之間有一種令人微微毛骨悚然的關連,而且就是基於此故,我提到天才時為了使人放心而使用的特徵形容詞「高貴」、「人性健康」及「和諧」,並非十分貼切,――即使――我痛苦而地斷然提此區分――即使是純正、天然、上主賦予或說上主懲罰的天才,而不是後天得來而容易變質的,罪惡且病態的那種天才,某種可怖交易的結果……
我在這兒打住,因為我為自己藝術能力不足和缺乏沉著自制而感慚愧。阿德里安,我們可以相信,一定不會――在一首交響曲裡,――讓這麼一個主題如此過早登場,這――主題至多只可能在細膩微妙掩飾之下幾乎不知不覺潛行而至。此外,我不自禁寫下的這些文字,讀者可能覺得是模糊不清、不能信賴的暗示,我自己則徒然有輕率冒失之感,是笨拙地的開門見山。對我這樣的人,這是一件難事,而我如此近乎輕浮,自以為有本事用創作藝術家的觀點見解,舉重若輕且從容熟慮經營一個他珍視如生命且急如燃眉的題材。我因此而太過倉促提出純正和不純正天才的區分,這個區分,我認識其存在,但我馬上又自問這區分的存在是否正當。事實上,經驗迫使我至為費力、至為迫切思考這個難題,竟至於我有時候驚疑自己彷彿逾越我本質有限、性分所適的思想水平,甚至天生的資質彷彿經歷一種「不純正」的提升……
我再次打住,恍悟自己談起天才,以及它不管怎麼看都受魔性影響的本質,我收住筆,為了說明我懷疑自己對這件任務是不是適性適分。但願我不斷要提到的一件事實克服我內心這個顧慮遲疑。我注定獲得和一位天才之人,本書的主角,親近度過我多年人生。從童年開始結識他,目睹他成長,見證他的命運,並且以微末幫手的角色參與他的創作。雷維庫恩青春期根據莎士比亞喜劇《愛的徒勞》譜曲的戲謔之作,改編腳本出自我手,滑稽歌劇組曲《羅馬人事蹟》和清唱劇《聖約翰的啟示》的文字整理,我也親與其事。此外,我手中有些文件、無價的草稿,是故人在他健康的日子,或者不能這麼說,應該說他在他相對健康、法律意義上仍然健康之時候,以其遺願交付給我的,是給我,沒給別人。我有意根據它們來訴說他的生平,而且在字裡行間適當必要之處直接選用。最最重要的一點――這個辯白一直我有一個最適切的理由,持之以對人類或許不然,但對上主必定最能交代的理由:我愛他,懷著懼怖和深情、懷著憐惜和忘我的贊賞愛他,而且極少疑問他對我是不是有最低程度絲毫的回應。
他沒有那麼做,啊從來沒有啊!他遺贈他曲稿和日記的說明裡流露一股友善而客觀―客觀論事,我幾乎可以說是寬大的信心,而且這對信任我的盡心、虔誠和korrektheit(注)處事正確,的確是令我備感殊榮的信任。但是,愛?此人什麼時候愛過?曾經,一個女人――也許。最後,一個孩子――可能吧。一個單薄而討人喜歡的小不點,他大概發覺自己對他有了好感,而拾捨開他――甚至是往死裡捨。他幾曾向誰打開他的心,何曾讓誰進入他的生命?在阿德里安,沒有這回事。人的忠誠,他是接受的,這一點我可以發誓,但他對之每每了不經意。他淡漠之至,以至於差不多從來不曾知覺他周遭什麼事物來來往往,或者他置身於什麼樣的人群之中,而且由於他極少叫出和他說話的人的名字,我猜他不知道人家叫什麼名字,雖然那個人儘有理由認為他知道。他的孤寂,我好有一比,比成一道深淵,人對他的情感進去就沉沒,無聲也無痕。他整個人是一個冷字――我使用這個字,他在某陰森可怖情況裡也曾寫下的這個字時,是何等心情!人生和經歷能賦予一些字眼和它們日常用法完全迥異化的意思,賦予它們一層可怖的氛圍,不曾在極非常情境中見識那些字眼的人無從了解的氛圍。
一
我要堅決地確切聲明,我要訴說已故阿德里安.雷維庫恩的生平,為一個我所親愛,被命運可怕捉弄,舉得那麼高又摔得那麼重的人和天才音樂家,寫這第一部,當然也是相當暫備一格的傳記;而一開頭,我先來交代幾句我自己和我的情況,但我堅決地確切聲明,這絕然不是出於有意張揚自己來喧賓奪主。單單只有一個念頭使我決定以自己來入話,這念頭是,讀者――也許應該說:未來的讀者;因為此時此刻看來,我這本書沒有絲毫機會可見天日 ,除非奇蹟降臨,這些文字得以脫出我們這座陷入圍困的歐洲堡壘 ,使外界得知些許我們孤寂的秘密;――容我...
推薦序
朝聖――記托瑪斯.曼(摘錄) 蘇珊.桑塔格
他說話不用人提詞。我至今記得他的威重,他的口音,他言語的徐緩:我從沒聽過人說話那麼慢。
我說我多麼喜愛《魔山》。
他說那是一本非常歐洲的書,說那本書刻畫歐洲文明心靈裡的衝突。
我說我懂。
他正在寫什麼作品呢,梅里爾問。
「我新近完成一部小說,部分以尼采生平為底,」他說,每個字之間留巨大令人不安的停頓。「不過,我的主角不是哲學家。他是個偉大的作曲家。」
「我知道音樂對你多重要,」我斗膽進言,希望搧風點火把對談好好拉長一點。
「德國靈魂的高峰與深淵都反映於其音樂之中,」他說。
「華格納,」我說,一邊擔心這下要壞事了,因為我沒聽過華格納歌劇,雖然我讀過托瑪斯.曼談他的文章。
「沒錯,」他說,拿起,掂一掂,闔上(一根大拇指在某處做個記號),復又擱下,這回攤開著,他工作桌上一本書。「你們看見了吧,此刻我正在參閱恩斯特.紐曼(Ernest Newman)卓越的華格納傳記。」我鶴長了脖子,讓書名的字眼和作者的姓名確實撞到我的眼珠。我在匹克維克見過紐曼此傳。
「但是我這位作曲家的音樂不像華格納的音樂。和它有關連的是荀白克的十二音系統,或音列。」
梅里爾說我們對荀白克都非常有興趣。他對此不事回應。我攔截到梅里爾臉上一抹困惑之色,於是大張眼睛以示鼓勵。
「這部小說會很快出版嗎?」梅里爾問。
「我那位忠實的譯者目前正在努力,」他說。
「H.T.羅-波特(H.T. Lowe-Porter),」我小聲說道――那真是我第一次說這個令人著迷的名字,兩個字頭簡寫晦澀,而連接符號惹眼。
「對這位譯者而言,這或許是我最難的一本書,」他說。「我想,羅-波特女士從來不曾面對這麼挑戰的工作。」
「哦,」我說,我對H.T.L.-P本來沒有什麼特別的想像,只是驚訝得知這是一個女人的名字。
「需要深刻的德文知識,和相當獨具匠心,因為我有些角色用方言對話。而且那個魔鬼――因為,沒錯,魔鬼本人是我書中一個角色――操十六世紀德語,」托瑪斯.曼說,慢而又慢。一絲似笑非笑。「我恐怕這對我的美國讀者沒什麼意義。」
我渴望說些要他放心的話,但是不敢。
他吐語這麼慢,我納悶,因為他就是這麼說話嗎?或者因為他認為他必須慢慢說來――假定(因為我們是美國人?因為我們是小孩子?)不這樣我們就無法了解他在說什麼?
「我視此為我所寫過最大膽的書。」他對我們點點頭。「我最狂野的一本書。」
「我們非常盼望讀到,」我說。我仍然希望他談《魔山》。
「但這也是我老年的書,」他繼續。一陣長而又長的停頓。「我的《帕西法爾》,」他說。「而且,當然,是我的《浮士德》。」
他似乎分心片刻,彷彿回想什麼。他又點一根菸,在椅子裡微轉身子。然後他將菸擱在菸灰缸裡,用食指摩挲他的髭;我還記得我心想他的髭(我沒認識過留髭的人)看起來像他嘴巴戴了帽子。我納悶那是不是表示談話結束了。
結果,不是,他繼續說話。我記得「德國的命運」和「深淵」……及「浮士德與魔鬼訂約」。希特勒提了好幾次。(他有沒有提到華格納―希特勒問題?我想沒有。)我們盡力表現他的話沒有白耗在我們身上。
起初我只看見他,敬畏於他的具體臨在使我盲然不覺房間的內容。現在我才開始另有所見。例如,相當擁擠的桌筆、墨水瓶、書、紙,以及一批銀框小照片,我看到的是框背。牆上許多照片之中,我只認得一幅簽名照,是羅斯福和一個人――我記得好像是個穿制服的男人――合影。還有書,書,書,在四壁之中兩壁從地板排列到天花板的架子裡。與托瑪斯.曼同在一室,悸動、巨重、驚心。但我也聽見我生平首見的私人圖書館有如金嗓海妖那樣對優里西士發出的魅歌。
朝聖――記托瑪斯.曼(摘錄) 蘇珊.桑塔格
他說話不用人提詞。我至今記得他的威重,他的口音,他言語的徐緩:我從沒聽過人說話那麼慢。
我說我多麼喜愛《魔山》。
他說那是一本非常歐洲的書,說那本書刻畫歐洲文明心靈裡的衝突。
我說我懂。
他正在寫什麼作品呢,梅里爾問。
「我新近完成一部小說,部分以尼采生平為底,」他說,每個字之間留巨大令人不安的停頓。「不過,我的主角不是哲學家。他是個偉大的作曲家。」
「我知道音樂對你多重要,」我斗膽進言,希望搧風點火把對談好好拉長一點。
「德國靈魂的高峰與深淵都反映於其...
目錄
目次
浮士德博士
附錄
朝聖――記托瑪斯.曼 蘇珊.桑塔格
譯者導論 彭淮棟
譯注
目次
浮士德博士
附錄
朝聖――記托瑪斯.曼 蘇珊.桑塔格
譯者導論 彭淮棟
譯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