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 | 找書網 | 找車網 |
FindBook |
有 7 項符合
哲人孔子傳的圖書 |
哲人孔子傳 作者:許仁圖 出版社:千華數位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6-01-10 語言:繁體書 |
圖書選購 |
型式 | 價格 | 供應商 | 所屬目錄 | $ 255 |
TAAZE 讀冊生活 |
中國哲學 |
$ 270 |
博客來 |
中國/東方哲學 |
$ 270 |
金石堂 |
中國史地總論 |
$ 270 |
iRead灰熊愛讀書 |
中國哲學 |
$ 270 |
三民網路書店 |
社會人文 |
$ 270 |
誠品網路書店 |
哲學 |
$ 306 |
五南文化廣場網路書店 |
社會人文 |
---|
圖書館借閱 |
國家圖書館 | 全國圖書書目資訊網 |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 電子書服務平台 | MetaCat 跨館整合查詢 |
臺北市立圖書館 | 新北市立圖書館 | 基隆市公共圖書館 | 桃園市立圖書館 | 新竹縣公共圖書館 |
苗栗縣立圖書館 | 臺中市立圖書館 | 彰化縣公共圖書館 | 南投縣文化局 | 雲林縣公共圖書館 |
嘉義縣圖書館 | 臺南市立圖書館 | 高雄市立圖書館 | 屏東縣公共圖書館 | 宜蘭縣公共圖書館 |
花蓮縣文化局 | 臺東縣文化處 |
|
「哲人其萎」四字,常作為今人的追悼之辭,但很少人知道這是孔子卒歿前的最後歌吟:「太山(泰山)壞乎!梁(樑)柱摧乎!哲人萎乎!」(此為「史記.孔子世家」所載,「禮記.檀弓篇」文字略有不同: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
從孔子歌吟聲中,可以說,孔子自稱「哲人」;孔子以哲人、哲學家自許,「論語」有兩章,分別向弟子曾參和子貢說「吾道一以貫之。」一貫之道就是有通貫的思想、哲學。
「哲人孔子傳」的撰著,以「論語」及孔子所學及所作的思想根源六經為主要依據,特重遭漢儒改竄的「禮記」,再參酌「史記」的「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傳」、「十二諸侯年表」、「齊太公世家」、「魯周公世家」、「衛康叔世家」以及先秦諸子學。「春秋左氏傳」僅作參考,而被視為膺編的「孔子家語」,雖遭致後代學人批評為王肅偽作,但書名既稱「孔子家語」,必有一些文章援引前人相關孔子的記載,不可視為全為杜撰無用之書,「哲人孔子傳」也引用一些文章。「史記」敘述孔子的史實,出現一些疏陋處,必須辨疑考訂。「哲人孔子傳」的撰著用心,本為哲學家孔子立說,仍不得不加了必要的史實辨疑考證,夾議夾敘的寫作方式,必然產生一些閱讀的阻力。
「哲人孔子傳」某些引述原文頗為深奧,作了語體譯述,方便讀者閱讀。「哲人孔子傳」體例不作統一,有的先引原文,括弧譯文;有的直作白話行文,括弧原文;引用原文和語譯部份依文義必要,或全段援引、語譯、或節譯部分。引文出自「論語」章節,出處未全寫出。「哲人孔子傳」即然以「論語」為撰述主軸,用辭也以「論語」為準。
本書更主要從《論語》取材,參酌《史記》多篇、《孔子家語》、《孟子》、《大學》、《中庸》、《禮記》、《周官》、《春秋》等典籍,加上推論引證,排出孔子一生言行的時序,夾敘夾議至聖在華夏文明集大成復創新局的不朽地位。針對一些舊說也提出質疑,例如宰予從田常作亂被誅、孔子以前無私人著述、束脩為乾肉條敬師學費等,都切實引證,言之成理。
而孔子從年輕至耄耋,一生思想的蛻變歷程也依經解經,清晰呈現,合乎夫子自道:「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孟子引述宰予讚嘆老師之言:「夫子賢於堯舜遠矣!」從孔子贊易修春秋的偉大貢獻來看,群龍無首之治確實遠遠超邁了私相授受的禪讓政治啊!
毓老師認為,文化是全人類的共同遺產,不專屬於各別族群。古為今用,「哲人孔子傳」冀望從兩千五百年前的孔子智海中,汲取醒世智慧、立身之道。
毓老師說:「學問沒有作用,就不是實學,有利於民生,即為實學」、「中國學問是實際解決問題的學問。儒教是教化、教育,並不是宗教」、「我講的是實學、活學問,你們不要傻呆呆的。」
師兄吳榮彬說:「毓老師的學問兩個字:『時』與『實』。」「哲人孔子傳」盡個人所能,點上論語每一章的時,鋪陳孔子七十三年的哲學人生;音容宛在、再見仲尼,冀望孔子的時中之學能為今人實用。
作者簡介:
許仁圖
1949年生。台灣人。台灣大學哲學系畢業。於1974年成立河洛圖書出版社,任發行人。
1980年後以「阿圖」為筆名,在中國時報、聯合報等報章發表『鐘聲21響』等書。
1980年並成立河洛影業有限公司,任董事長,並親任導演、編劇、男主角等工作。
1983年出任台灣時報記者、副刊主編、副總編輯、駐社主筆等職。
1995年任國美有線電視台顧問。
1998年當選民主進步黨高雄市黨部第七屆主委,踏入黨公職。
曾任高雄市政府顧問、高雄市政府新聞處處長、高雄市政府民政局局長、民主進步黨中央黨部副秘書長、組織部主任、代理秘書長、發言人、主席南部辦公室主任、長工辦公室主任等職。
|